高考語文二輪復(fù)習(xí)熱點知識梳理、考點突破與真題歸類:文言文閱讀(附答案)_第1頁
高考語文二輪復(fù)習(xí)熱點知識梳理、考點突破與真題歸類:文言文閱讀(附答案)_第2頁
高考語文二輪復(fù)習(xí)熱點知識梳理、考點突破與真題歸類:文言文閱讀(附答案)_第3頁
高考語文二輪復(fù)習(xí)熱點知識梳理、考點突破與真題歸類:文言文閱讀(附答案)_第4頁
高考語文二輪復(fù)習(xí)熱點知識梳理、考點突破與真題歸類:文言文閱讀(附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高考語文二輪復(fù)習(xí)必考點知識梳理、考點突破與真題歸類

文言文閱讀

★考情解讀★

本要點有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確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正確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基本包括三層次:一是能讀通、讀懂,能夠概括其主要內(nèi)容或含義;

二是能夠理解分句之間、句子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三是能夠理解句子的深層含義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中,文言語句翻譯題成為???、必考內(nèi)容,其分值也在逐年上升,因此,我們

必須“取法于課內(nèi),積累于課外”。文言文斷句,是考查考生誦讀文言文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特別是

對文言文語句的翻譯和理解。近幾年許多省份都考查了文言文斷句。由此看來,文言文斷句在今后的

高考中將成為新的增長點,將有許多省份步入對文言文斷句的考查,因此,在復(fù)習(xí)中,文言文斷句不

可忽視。

★重點知識梳理支

一、粗讀,明白文章大意

針對文言文閱讀題多以敘述性文字為主的特點,考生在第一遍整體閱讀原文的時候,要找出文中的人

和事,盡量把文中相關(guān)的地方圈點出來:①人有幾位,如何稱呼;②主角是誰,與他人有什么關(guān)系,有怎

樣的性格、怎樣的品質(zhì),行為有哪些特征;③事有幾件,由誰所為;④事與事有何關(guān)聯(lián),有什么思想意義。

粗讀時,對其中的某些細節(jié),此時只要能“以意會之”,看懂七八成就可以了。

粗讀文章,可采用以下技法:

1.以表明時間的詞語為綱繩,去串起人物的一生經(jīng)歷。

古人寫人物傳記,大多以時間為序,表明時間的那些詞語就像是一條條的綱繩,把傳主一生所遇到的、

所經(jīng)歷過的事情串聯(lián)在了一起。所以我們在閱讀人物傳記時,抓住了這些詞語就能把握傳主一生的經(jīng)歷。

2.以表明官職的升貶為軸心,去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

古代人物傳記所寫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所記的事跡也大多與治國安民有關(guān),所以在記述人物時,往

往以擔(dān)任某某官職始,以升或貶為某某官職止。人物傳記中官位的升遷或貶謫,表明了這件事情最后取得

的結(jié)果,所以它就像是記述傳主某件事情的一根軸,把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貫串了起來。

3.以傳記的寫作特點為楔子,去把握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觀點。

古代人物傳記,從司馬遷開始就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那便是先交代傳主的名、字、號,接著上溯到

他的祖先,再寫他從小就是一個怎樣的人,然后才開始正式寫他一生所做的幾件主要事情,最后得到了什

么封號,留下了多少子孫等。名、字、號以及死后的封號(謚號)這些看似可有可無的記載,往往與傳主的

思想品行有關(guān),尤其是封號,反映的是一個人的理想追求、志趣愛好,體現(xiàn)的是傳主的性格特征等,絕非

多此一舉之作。

4.借助分析概括題目的選項信息,去理解文言文的傳主信息。

“分析概括題”尤其是選出“錯誤的一項",錯誤的只在一小點,換句話說,選擇項中絕大部分分析概

括的內(nèi)容都是正確的,這就大大有助于我們理解閱讀文段,有助于我們理解解答文言實詞、文言虛詞以及

信息篩選題時所應(yīng)該掌握的具體語境。

二、細讀,突破關(guān)鍵語句

分析關(guān)鍵詞句,對文章做進一步解讀。在這里重點強調(diào)一定要結(jié)合上下文解答問題,這是解答所有閱讀

理解性試題的關(guān)鍵。在文言文中,對所有問題的解答,最終都要落腳到對關(guān)鍵詞的理解上,而古漢語中的

詞,無論是實詞還是虛詞,其意義和用法絕大部分都不止一個,在特定的語境中,有的還會產(chǎn)生出一些新

的意義和用法,倘若脫離了上下文,要對這些詞做出準確的理解和判斷幾乎是不可能的。

應(yīng)當(dāng)注意的是細讀并不代表每個詞的意思都要弄明白,特別是對一些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詞語,

只要知其所指即可,不必深究。

同理,對于一些不在設(shè)題區(qū)間,不影響理解文意的一些難懂的晦澀詞句也不要過于糾纏。

三比對,分析綜合信息

解答該類試題,首先,要準確理解題干的要求;其次,要理解所給選項文句的含意;最后,推敲各選項

文句所表達的內(nèi)容與題干的所指是否契合。

具體而言,應(yīng)采用以下四個步驟進行:

1.明要求

題干信息是我們篩選文中信息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它給我們篩選信息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握了應(yīng)對指向,

才能行之有效地篩選信息。解答時,首先要看清題干要求,準確把握題干的關(guān)鍵詞,尤其是內(nèi)涵豐富的概

念;其次要弄清所考查的設(shè)問方式,如是“正確”還是“不正確”,是“直接表明”還是“間接表明”等,

這是解答信息篩選題的前提和關(guān)鍵。

2.讀全文

要以試題為依據(jù),對給定的材料進行整體閱讀,初步了解文章的內(nèi)容與層次,明確篩選的目的,確定篩

選的范圍。

3.找信息

就是要依據(jù)題干要求,判明信息的指向,帶著問題去理解、辨析。對于信息篩選題,對于文章內(nèi)容的概

括和分析題,要從文章中的關(guān)鍵句意、層意入手,發(fā)掘其隱含信息。要圍繞文意,仔細判斷各選項中的有

關(guān)細節(jié),要注意細節(jié)中是否存在著諸如人物的張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層次混亂、強加因果,內(nèi)容上

的歸納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無中生有、片面或遺漏、任意拔高等常見錯誤。

4.巧比對

一般來說,題目所給的信息選項中總會摻雜一些迷惑性很強的錯誤信息,要想篩選出正確的就必須對所

給信息句進行認真比較,仔細遴選,明白每一個信息句對或錯的原因,一旦拿定哪一個信息句與題干要求

不相符時,就可排除包含該信息句的選項。

【難點探究】

難點一文言虛詞的推斷技巧:

1.辨明詞性,判定用法

看該虛詞的詞性,詞性不同,用法肯定不同。同一個虛詞在不同的語境中詞性不同,其意義和用法也

不同。

如“于”一般為介詞,而“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詩經(jīng)》)中的“于”為助詞,無實義;“乎”一

般為助詞,但在“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中為介詞,當(dāng)“于(在)”講。除此以外,“以”可作介詞、

副詞、連詞、助詞,“其”可作代詞、連詞、副詞、助詞。明確了句中虛詞的詞性,有利于考生準確判斷虛

詞的意義和用法。

同時,應(yīng)特別注意有些文言虛詞雖然意義相同,但詞性卻不相同,因此其用法也不同。

2.明其位置,細加區(qū)別

可根據(jù)虛詞的不同位置,判斷該詞的意義和用法是否相同。往往處于不同位置上的虛詞,其意義和用

法也不相同。

常見虛詞中的有些詞語在某些語句中可能不再是虛詞,而是實詞,考生須要根據(jù)其具體語境加以區(qū)別。

如“佯狂不知所之者”(《五人墓碑記》)中的“之”為動詞,意思是“往”。再如“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

國論》)中的“與”是動詞,意思是“親附、親近

多數(shù)情況下,實詞與虛詞的意義相去甚遠,根據(jù)詞語的意義就可以區(qū)分。分清實詞與虛詞,同樣能幫

助考生更方便、更快捷地解答試題。如“為”,常有動詞“做、干”之類的意義,可如果在“因為長句,歌

以贈之”(《琵琶行并序》)中“為”是動詞,有“寫下”的意思。這類詞雖然不多,卻是高考的“常客”,

屬于實詞虛詞同時考查的形式,考生在復(fù)習(xí)備考時須要特別注意。

3.認定其一,代入定奪

可以先將試題中引自課本的文言虛詞的含義譯出,再將其代入選文中,就能判斷其意義是否一致;同

時,也可結(jié)合選文上下文以及課文的上下文,來判斷它們的意義和用法是否相同。

此方法尤其適用于“課內(nèi)課外,兩相比照”的命題類型。如果考生對選自課文的句子中加點的虛詞能

夠認定其意義和用法,就可以把這種“意義和用法”代入相應(yīng)的試題中的語句,如果能夠使其語意通順,

則可以判定為兩句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反之,則不同。

難點二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一、特殊句式

古代漢語中的特殊句式,是指古代漢語中與現(xiàn)代漢語的句式不同的特殊的語法現(xiàn)象。最常見的有判斷

句、被動句、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以及主謂倒裝)、省略句和文言固定結(jié)構(gòu)。

1.判斷句

(1)用“者……也”表判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⑶用“者”表判斷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4)用動詞“為”或判斷詞“是”表判斷

①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⑸用“即”“乃”“則”“皆”“本”“誠”“亦”“素”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兼加強語氣,用“非”表

示否定判斷

①梁父即楚將項燕。

②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③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④臣本布衣。

⑤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⑦且相如素賤人。

⑧予本非文人畫士。

(6)無標志判斷句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

“劉備天下梟雄?!保ā冻啾谥畱?zhàn)》)

【特別提醒】

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xiàn)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

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后作判斷詞則多起來。

2.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guān)系是被動關(guān)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

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

(1)用“為"或“為……所……”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保ā哆^秦論》)

“(巨)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資治通鑒》)

(2)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3)用“見”或“見……于……”表被動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4)用“于”或“受……于……”表被動

“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保ā顿Y治通鑒》)

(5)無標志被動句

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保ā顿Y治通鑒》)這里的“逼

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特別提示】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

但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在動詞前,表示動作行為偏指一方,“對自己怎么樣”的客氣說法,像現(xiàn)

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都是此種用法。

3.賓語前置

(D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格式:主+否定詞(不、未、無、莫、毋、弗)+賓(余、吾、爾、自、之、

是)+動

①時人莫之許(《隆中對》)

譯文:“可當(dāng)時的人并不贊許他(這么看)”

②秦人不暇自哀(《過秦論》)

譯文:“秦人來不及哀嘆自己”

③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文:“鄒忌不相信自己”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

譯文:“這樣還不能稱王天下,沒有這樣的事”

還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

譯文:“不能因為我,(他)還不如自己”

成語有: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譯文:“我不欺騙你,你不欺騙我”

從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否定句中賓語代詞前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第一,賓語必須是代詞,

第二,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即必須有否定副詞“不、未、毋(無)”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詞“莫”。

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后。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①賓語放在動詞前面

格式:主+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動?

a.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譯文:“張良問道:'大王來的時候拿了什么?

b.問女何所思?(《木蘭辭》)

譯文:“問女兒在思考什么?”

c.王見之曰:“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

譯文:“大王看見了問道:‘把牛牽到哪里?

d.何傷乎?(《論語》)

譯文:“有什么擔(dān)憂的呢?”

e.王日:“縛者曷為者也?”(《晏子使楚》)

譯文:“大王問:’綁著的人是干什么的?

f.吾誰敢怨?(《捕蛇者說》)

譯文:“我敢埋怨誰呢?”

g.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譯文:“況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②賓語放在介詞前面

格式:主+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介+動?

a.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

譯文:“不這樣,我(項羽)憑什么到這個地步呢?”

b.誰為哀者?(《五人墓碑記》)

譯文:“(你們在)替誰哀哭呢?”

c.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譯文:“長安君憑什么在趙國站住腳呢?”

d.國胡以相恤?(《論積貯疏》)

譯文:“國家用什么來救濟老百姓呢?”

e.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譯文:“唉!除了這樣的人,我能同誰在一起呢?”

f.雖生,何面目以歸漢?(《蘇武傳》)

譯文:“即使活著,(我)憑什么臉面回漢朝去呢?”

(3)陳述句中介詞賓語前置

格式:賓+介+動

①鉤以寫龍,鑿以寫龍(《葉公好龍》)

譯文:“用鉤子來畫龍,用鑿子來雕刻龍”

②余是以記之(《游褒禪山記》)

譯文:“我因此記下了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論語?為政》)

譯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

④楚戰(zhàn)士無不一以當(dāng)十(《史記?項羽本紀》)

譯文:“楚國的戰(zhàn)士沒有誰不用一個抵擋十個來拼命地作戰(zhàn)的

⑷用“之”、“是”作標志的賓語前置

格式:主+賓+之(是)+動

①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譯文:“那晉國,哪里有什么滿足呢?”

②唯弈秋之為聽(《弈秋》)

譯文:“只聽弈秋的教導(dǎo)”(“唯”譯為“只”,下同)

③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譯文:“不了解句讀,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陳言之務(wù)去(《答李翊書》)

譯文:“只是務(wù)必除去那些陳舊的話”

⑤唯馬首是瞻(《馮婉貞》)

譯文:“只看我的馬頭行事”

還有如成語:唯利是圖(譯:”只圖有利的”)唯賢是用(譯:“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釋為“動作行為偏指一方”時,可譯為“我,你,他(她)",這時“相”是作賓語放

在動詞謂語之前,翻譯時放在動詞謂語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孔雀東南飛并序》)

譯文:“我已經(jīng)對她沒有情義了,決不會答應(yīng)你

②勒心養(yǎng)公姥,好自相扶將。(《孔雀東南飛并序》)

譯文:“盡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兒童相見不相識。(《回鄉(xiāng)偶書》)

譯文:“小孩子看見了我卻不認識我。”

現(xiàn)代漢語中也有保留,如:請你相信

(6)“見”字解釋為“動作行為偏指一方”時,可解釋為“我”,這時“見”是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

前,翻譯時放在動詞謂語的后面。

①府吏見丁寧。(《孔雀東南飛并序》)

譯文:“(我回來時)府吏叮囑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陳情表》)

譯文:“(我)生下來才六個月,慈愛的父親就背棄了我(意思是父親就去逝了)」

這種情況在現(xiàn)代漢語里也有保留,如:望見?。ㄏM銓捤∥遥挥泻我娊蹋ㄓ惺裁粗附涛业模?;讓你見

笑了(讓你笑話我了):望見諒(希望你原諒我)。

(7)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

①亞父南向坐。(《鴻門宴》)

譯文:“亞父范增面向南坐著。”

②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秋水》)

譯文:“到達北海,向東看去,看不到水的盡頭

③成語有:夜以繼日(譯:用夜晚來接著白天)

4.狀語后置

我們知道,在現(xiàn)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謂語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

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即翻譯時大多數(shù)時候要提到謂語前面去翻譯。

(1)格式:動+以+賓

①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張衡傳》)

譯文:“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狀來裝飾

②申之以孝悌之義。(《齊桓晉文之事》)

譯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們反復(fù)講述?!?/p>

③覆之以掌。(《促織》)

譯文:“用手掌覆蓋蟋蟀?!?/p>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組。(《伶官傳序》)

譯文:“當(dāng)莊宗用繩索捆綁燕王父子?!?/p>

(2)格式:動+于(或:乎,相當(dāng)“于”)+賓

①使歸就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

譯文:“讓他回去向?qū)O將軍求救

②能謗譏于市朝。(《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文:“能夠在集市上指出我的過錯(的人)?!?/p>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五人墓碑記》)

譯文:“并且在他們的墓門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師說》)

譯文:“在我的前面出生?!?/p>

⑤風(fēng)乎舞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譯文:”在舞雪臺上吹吹風(fēng)。”

(3)格式:形+于+賓

①長于臣。(《鴻門宴》)

譯文:“(他,指項伯)比我大?!?/p>

②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張衡傳》)

譯文:“雖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卻沒有驕傲的情緒

5.定語后置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定語是修飾和限制名詞的,一般放在中心詞前,這種語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

此之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詞后。定語放在中心詞后面,用“者”煞尾,構(gòu)成定語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

譯的時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語提到中心詞前面去翻譯。

(1)格式:中心詞+定語+者

①求人可使報秦者。(《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尋找可以出使秦國回來復(fù)命的人?!?/p>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劍》)

譯文:“楚國有個渡江的人。”

③荊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戰(zhàn)》)

譯文:“荊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來者。(《勾踐滅吳》)

譯文:“四方前來投奔吳國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驢》)

譯文:“村中有個喜歡多事的年輕人。”

(2)格式:中心詞+之+定語+者

①馬之千里者。(《馬說》)

譯文:“千里馬。”

②國之孺子之游者。(《勾踐滅吳》)

譯文:“吳國出游的年青人

③石之鏗然有聲者。(《石鐘山記》

譯文:“鏗然有聲的石頭?!?/p>

⑶格式:中心詞+之+定語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xué)》)

譯文:“蚯蚓沒有尖利的爪牙和強健的筋骨?!?/p>

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譯文:“在朝廷做官(或居在高高的廟堂),就要憂慮老百姓的疾苦,退隱江湖遠離朝廷(或身處遙遠的

江湖),就要為國君擔(dān)憂。”

(4)格式:中心詞+而+定語+者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與?(《五人墓碑記》)

譯文:“能夠不改變自己志向的官員,普天之下,有幾個人呢?”

(5)數(shù)量詞做定語多放在中心詞后面。

格式:中心詞+數(shù)量定語

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譯文:“吃東西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

6.主謂倒置

為了強調(diào)謂語,有時將謂語置于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

(1)甚矣,汝之不惠(慧)?。ā队薰粕健罚?/p>

譯文:“你太不聰明了!”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竊符救趙》)

譯文:“公子能為別人困難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7.省略句

(1)主語的省略

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蛇)黑質(zhì)而白章……

(2)謂語的省略

“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動詞賓語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

(4)介詞賓語的省略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

(5)介詞的省略

將軍戰(zhàn)(于)河北,臣戰(zhàn)(于)河南

二、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是指古代漢語中一個詞在特定的語境中臨時改變其詞性的語法現(xiàn)象。詞類活用主要包括名

詞的活用、動詞的活用、形容詞的活用。另外,詞類活用還包括詞語的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如名詞活用

為動詞,動詞的使動或意動用法,形容詞的使動或意動用法等。

1.名詞作狀語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詞用作狀語的詞語,并加以解釋。

①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云、響、景:像云彩、回聲、影子一樣)

②人皆得以隸使之(隸:當(dāng)奴隸)

③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舟:用船)

④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東、北:在東邊、在北邊)

⑤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終不肯夜泊絕壁之下(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日:每天)

2.名詞用作動詞

現(xiàn)代漢語中,名詞是不會直接帶賓語的,但文言文中卻經(jīng)常出現(xiàn)名詞直接帶賓語的現(xiàn)象,這就是名詞

用作動詞.活用以后,名詞變成相關(guān)的動詞的意思。如:“始見中原氣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

就是吃肉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動詞的名詞,并解釋。

①籍吏民,封府庫(籍:登記)

②沛公欲王關(guān)中(王:稱王)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敵:攻擊)

④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國賊戾之士哉(仇:報復(fù))

⑤大喜,籠歸,舉家慶賀(籠:用籠子裝)

?大楚興,陳勝王(王:稱王)

⑦日將暮,取兒稿葬(暮:落山)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水:游泳)

⑨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3.名詞使動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詞帶賓語之后,表示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

就是“使……臣服”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動詞的名詞,并解釋。

①生死而肉骨(肉:使...長肉)

②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王:讓……稱王)

4.名詞意動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詞帶上賓語后,表示主語把賓語當(dāng)作是什么。如:“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

之”中的“師”,就是“以……為老師”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動詞的名詞,并解釋。

①稍稍賓客其父(賓客:把……當(dāng)作賓客)

②魚肉縉紳(魚肉:以……為魚肉)

③孟嘗君客我(客:把……當(dāng)作門客)

④君子病無能焉(?。阂浴瓰椴。?/p>

⑤后人哀之而不鑒之(鑒:以……為鑒)

5.動詞用作名詞

文言文中,動詞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語或賓語,有時又受“其”“之”等詞語修飾限制,這使之具有了名

詞的特點。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均為動詞用作名詞,意思是潰敗逃跑的軍隊。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名詞的動詞,并解釋。

①彈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出、入:產(chǎn)品、收入)

②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得:收獲、心得)

③作有利于時,制有便于物者,可為也(作、制:措施、制度)

④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讒、譏:誣陷、嘲諷的話)

⑤鉤黨之捕遍于天下(捕:搜捕活動)

⑥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jīng)營(收藏、經(jīng)營:金玉珍珠)

⑦司馬子反渴而求飲(飲:飲料、湯食)

6.動詞使動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動詞所表示的動作,其發(fā)出者是后面的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這就是動詞的使動用法。

如:“項伯殺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使動用法的動詞,并解釋。

①外連衡而斗諸侯(斗:使……爭斗)

②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屈:使……彎腰)

③以天梅病梅為業(yè)(天、病:使……彎曲,使……生?。?/p>

④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鳴:使……發(fā)出聲音)

⑤李牧連卻之(卻:使...退卻)

?中軍置酒飲歸客(飲:使……飲酒)

7.動詞為動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動詞所表示的動作,是主語表示的人為了(因為)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樣。如:“余

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中的“哀”,就是“為……哀憐”之意。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為動用法的動詞,并解釋。

①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泣:為動用法,為……哭泣)

②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死國:為國事而死)

③秦不哀吾之喪而伐吾同姓(哀:為……哀悼)

④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fù)哀后人也(哀:為……哀嘆)

8.形容詞用作名詞

文言文中,當(dāng)形容詞擔(dān)任主語或賓語時,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質(zhì)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種性質(zhì)或

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將軍身披堅執(zhí)銳”中的“堅”“銳”,指的是堅固的鎧甲和銳利的兵器。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名詞的形容詞,并解釋。

①秦孝公據(jù)嶗函之固(固:堅固的地勢)

②曉看紅濕處(紅:紅花)

③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綠、紅:綠葉、紅花)。

④夫夷以近,則游者眾(夷、近:平坦的地方、距離近的地方)

⑤險以遠,則至者少(險、遠:險峻的地方、距離遠的地方)

⑥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遠近:天下的人)

⑦吾嘗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高:高處)

9.形容詞用作動詞

在文言文中,當(dāng)形容詞直接帶賓語時,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質(zhì),而是表示相應(yīng)的動作行為或變化發(fā)展。

如:“其好游者不能窮也”中的“窮”,是“走到盡頭”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動詞的形容詞,并解釋。

①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窮:看盡)

②恐事窮且得罪,乃再詣相府(窮:揭穿)

③毛婿麗姬,人之所美也(美:贊美)

④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高:升高)

⑤此誠雕蟲之戲,不足為多也(多:推崇,贊許)

10.形容詞使動用法

在文言文中,當(dāng)形容詞帶賓語時,它表示附加某種特征于賓語所表示的事物上,這種活用方式,就是

形容詞使動用法。如:“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綠”,就是“使……變綠”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動詞的形容詞,并解釋。

①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弱:使……削弱)

②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亦無售者(高:使……高,抬高)

③昂其直,居為奇貨(昂:使……高昂)

④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削弱)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笨)

11.形容詞意動用法

在文言文中,當(dāng)形容詞帶上賓語時,它表示主語所表示的人或物認為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種性

質(zhì)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認為……小”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動詞的形容詞,并解釋。

①孔子登東山而小魯(?。赫J為……?。?/p>

②予怪而問之(怪:認為……,怪)

③漁人甚異之(異:認為……奇怪)

④患志之不立(患:以……為憂患)

12.數(shù)詞用作動詞(或形容詞、名詞)

在文言文中,數(shù)詞往往用來擔(dān)當(dāng)謂語,陳述事情的狀況,或表示具有某個數(shù)量的事物。如:“六王畢,

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統(tǒng)一”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動詞的數(shù)詞,并解釋。

①余觀乎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一:全,滿)

②蚓無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專一)

③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貳:背離)

④二三其德(二三:不專一,不忠誠)

【技巧點撥】

1.判斷一個詞語是否存在詞類活用的現(xiàn)象,須要結(jié)合具體語境。若一個句子中沒有動詞,就要考慮句

中某個名詞或形容詞是否充當(dāng)了動詞,如“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勾踐滅吳》),其中的“禮”原

來是名詞,“禮貌”的意思,在這里活用為動詞,是“有禮貌地接待”的意思。修飾動詞的名詞常為名詞作

狀語,如例子中的“廟”,指“在廟堂上”。

2.若句中有動詞,但不是及物動詞,直接翻譯會導(dǎo)致語意不通,就要考慮其是否屬于動詞的使動或者

意動用法,如“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蔑婦”(《赤壁賦》),其中的“舞”和“泣”是兩個不及物動詞,

如果直接翻譯為“起舞”和“哭泣”,將使語意不通,因此要考慮其使動用法,翻譯為“使……起舞”和“使……

哭泣”才準確。

3.而形容詞和名詞活用時常為意動用法,如“成以其小,劣之”(《促織》)中的“劣”原來為形容詞,

“差,不好”的意思,這里為意動用法,是“認為……不好”的意思。

【方法技巧】

一、文言實詞答題技巧

1.漢字字形推斷法

漢字就其形體而言,形聲字居多,我們可以利用這一特點推測我們不很熟知的文言實詞的意義。如“誅”

是形聲字,從言朱聲,本義是以言語批評、譴責(zé)人,聲討、討伐,懲處、殺戮是它的引申義。

2.語法結(jié)構(gòu)推斷法

即考查該實詞在句中充當(dāng)什么成分,確定其詞性,從而推斷其意義。如“左右欲刃相如”(《廉頗藺相

如列傳》)中的“刃”字,處在謂語的位置,就應(yīng)該活用為動詞,取“殺”義。

3.整齊句式推斷法

古人行文,好用整齊的句式,如排比句、對偶句、并列結(jié)構(gòu)等,其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而

意義相同相近或相對相反,這樣就可以由已知的詞性詞義推測未知的詞性詞義。如“南取漢中,西舉巴蜀,

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過秦論》)中的“取”“舉”“割”“收”四個詞的詞性是相同的,詞義是相近的。

4.上下文語境推斷法

一個詞一般有多個義項,然而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它的義項只有一個,因此,我們要善于將實詞放

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根據(jù)上下文推斷詞義。如“項伯許諾,謂沛公日:'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

門宴》)中的“謝”就需聯(lián)系上下文來斷定其義項,它的上文是項羽要“擊破沛公軍”,項伯來報信給張良,

張良將項伯引見給劉邦,劉邦有求于項伯,“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下文有“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

項王,至鴻門,謝曰:……”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本句中的“謝”該取“道歉、謝罪”之義。而在“多

謝后世人,戒之慎莫忘”句中,則應(yīng)斷定“謝”該是“告誡”之義。

5.成語詞匯聯(lián)想推斷法

文言文中有些實詞的意義今天雖不常見,但在某些詞語或成語中仍保留著。在解釋文言實詞時,可以

聯(lián)想有關(guān)的成語詞匯來推測其在文中的意思。如要問“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中的“薄”字

的意義,聯(lián)想成語“日薄西山”就不難推斷“薄”是“接近,迫近”的意思。

二、文言虛詞用法推斷“六看”

1.看語法結(jié)構(gòu)

借助語法結(jié)構(gòu)分析可以推斷文言虛詞的用法。如“先妣撫之甚厚”(歸有光《項脊軒志》)中“撫之”

是動賓短語,“之”是動詞“撫”的賓語,代詞,代“嫗”,可譯為“她二

2.看對應(yīng)位置

語言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的詞句構(gòu)成的對文,其對應(yīng)位置上的詞語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從句中

熟悉的虛詞的用法,推斷對應(yīng)位置的疑難虛詞的用法。如“舟遙遙以輕颶,風(fēng)飄飄而吹衣”(陶潛《歸去來

兮辭》)中"以”和“而”處于對應(yīng)位置,“而”是表修飾的連詞,“以”和“而”一樣,也是表修飾的連詞。

3.看特殊標志

文言文段與段、句與句的銜接過渡,起承轉(zhuǎn)合,常由一些虛詞充當(dāng)標志性詞語。這些詞語多用來發(fā)議

論、轉(zhuǎn)話題、抒感嘆、表關(guān)聯(lián)等。根據(jù)標志性詞語,可推斷其用法。如“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王羲之

《蘭亭集序》)中“夫”用在段首引發(fā)議論,是發(fā)語詞,可不譯。又如“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蘇洵《六國論》)中“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說一層意思,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

4.看語氣表達

有些文言虛詞的用法可以根據(jù)語句所表達的語氣來推斷。如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語氣副詞,但所

表達的語氣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①其李將軍之謂也(2002年全國卷)表推測語氣,大概;②其真無

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韓愈《馬說》)第一個“其”表反詰語氣,難道;③吾其還也(《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表商量語氣,還是;④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修《伶官傳序》)表命令語氣,一定。

5.看刪換變化

有些文章虛詞的用法,可以通過刪除或替換的方法來推斷。刪除或替換虛詞后句意表達不受影響的一

般是連詞。如正確判斷下列四句中''以"字的用法:①俅以幸臣蹣躋顯位:②得全首領(lǐng)以沒;③扈從以行;

④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要確定“以”的詞性,就可先采用“刪除法”。刪除“以"字,例①④句句意表達

受到影響,例②③句句意表達則不受影響,由此可推斷例①④“以”是介詞,例②③“以”是連詞。再作

具體分析,例①“以”表憑借某種身份,例④“以”表動作行為所用的工具,兩者的意義不相同。例②③

“以”都是用在狀語和中心語之間,表示修飾和被修飾的關(guān)系,兩者的意義完全相同。

此題還可以通過“替換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來替換,例①④句句意表達受到影響,例②

③句句意表達不受影響,據(jù)此可推斷例①④“以”是介詞,例②③“以”是連詞。

6.看句式特點

要準確把握句中重點的虛詞的用法,可根據(jù)句式特點進行推斷。如“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杜牧《阿房宮

賦》)是介賓短語后置句,“于南畝之農(nóng)夫”為介賓短語,推斷出“于”是介詞“比”的意思。

解答虛詞題的思路:①檢索該虛詞的用法和意義;②辨認課內(nèi)語句的出處和意義、用法;③放回原文,

結(jié)合較寬泛的語境加以代入、確認。

提醒:熟記常見虛詞意義和用法是解題的前提,了解課文出處并正確理解是成功的關(guān)鍵。

三、文言文閱讀信息篩選題解題技巧

1.審清題干,排除干擾。題干信息是我們篩選文中信息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它給我們篩選信息指明了方

向。只有把握了應(yīng)對指向,才能行之有效地篩選信息。如“真題演練”例2第3題要求選出“表現(xiàn)羅提督

足智多謀的一組“,其中第④句“乃改行,投身軍營“,就與題干明顯有差異,只是說明羅提督改邪歸正。

因此,在篩選信息時一定要弄清所篩選的信息與題干的要求是否一致。特別注意誰的(是不是這個人的)什

么性格、特點(是不是他的這個性格、特點)。

2.回歸原文,揣摩用意。選項所給的信息句都是孤立的,但我們絕不能孤立地去妄加揣測,一定要把

信息句回歸到原文的語境中去揣摩句子的意思,從而把握人物事件的來龍去脈等。其實,在閱讀時就應(yīng)該

對文章信息進行初步篩選,去粗存精;然后就可以將信息句在文中迅速準確地定位,并能夠很好地把握住

其信息指向,以便我們篩選出正確的信息。又如“真題演練”例2第3題要求選出“表現(xiàn)羅提督‘足智多

謀’的一組",其中第⑥句“得錢買藥,則兩活矣”,必須回到原文中,這句只是他想辦法解決生活中的困

難。

3.比較遴選,去偽存真。所給的信息選項中總會摻雜一些迷惑性很強的錯誤信息,要想篩選出正確的

就必須對所給信息句進行認真比較,仔細遴選,明白每一個信息句之所以對或之所以錯的原因,從而篩選

出正確的信息。還如“真題演練”例2第3題要求選出“表現(xiàn)羅提督足智多謀的一組",其中第①句"公嘗

率兵入南山,搜余賊”就有一定的迷惑性,比較后發(fā)現(xiàn),原文句子只是交代了羅提督所做的平常事情。

四、文言文閱讀文意理解題設(shè)障透析及對策

文言文閱讀文意理解選擇題,都是根據(jù)語境提供的已知信息進行科學(xué)的猜測、選擇、推演,從而破譯

未知信息。命題人都在文章細節(jié)處大設(shè)迷障,干擾分析。命題人主要在以下五個方面設(shè)障,我們的應(yīng)對有:

1.順序:顛倒、混亂

命題人故意顛倒事情進展的時間,調(diào)亂多個事件的先后順序,人為地制造選項錯誤。

要應(yīng)對此類題目,應(yīng)理清事件進展的先后順序,可以對事件進行大事年表式的簡要羅列,迷障就自然

而然地破解。

2.事跡:遺漏、添加

命題人故意遺漏或隨意添加事件行為,導(dǎo)致理解題的內(nèi)容無法在原文中找到對應(yīng)信息。

要應(yīng)對此類題目,首先應(yīng)全面疏通文意,羅列事件清單,然后針對選項中的內(nèi)容,在原文相應(yīng)文段中

找出相應(yīng)的句子、字、詞,比對無誤則正確。如“真題演練”廣東卷第4題“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

括”中的D項,說“羅提督功成名就后”,就是添加信息。

3.因果:強拉、臆斷

命題人對原文的事件與行為主觀臆斷,或把本不構(gòu)成因果關(guān)系的幾個事件強拉硬扯,形成既定事實,

以誤導(dǎo)考生。如“真題演練”廣東卷第4題要求“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中的D項,說“羅提督……

讓他人提醒自己,以此為鑒,再也不做違法之事”,只要你回歸原文,揣摩一下原文意思,就會發(fā)現(xiàn)原文“羅

每對人言生平作賊事”無“讓他人提醒自己,以此為鑒,再也不做違法之事”之意。

要應(yīng)對此類題目,應(yīng)特別注意選項中表示或暗示前因后果的虛詞,如“以”“因此”“為此”等,同時

剖析原文內(nèi)容的內(nèi)在關(guān)系能否構(gòu)成因果。

4.詞句:誤解、偏差

命題人有意無意地錯誤理解文章中的關(guān)鍵字、詞、句,對常見的多義字詞或古今異義詞淺顯理解,導(dǎo)

致內(nèi)容理解上的嚴重偏差,以偏概全。如“真題演練”四川卷第4題要求“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

選擇表述不正確的一項,其中C項有“明確表達了反對意見”,原文中“非霸王之臣”,根本沒有反對的意

思,只是謙虛地說自己不是那種靠征伐幫帝王稱霸天下的臣子,這就采用了誤解法。

要應(yīng)對此類題目,應(yīng)特別關(guān)注原文中的一詞多義詞及古今異義詞。

5.對象:雜糅、失當(dāng)

命題人有意無意弄錯對象,或者故意將他人的事情混淆在一起,特別是文言文有不少省略,省略的對

象很容易搞混,從而造成理解上的失誤。

此類題目是針對文中人物眾多,答題時間緊而不易理清頭緒而設(shè)置,所以考生只要耐心地理出時間、

地點、人物、事件,就可以輕易地找出錯誤。

五、文言文斷句四步法

(一)通讀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確判斷所要斷句的文體。如果是有故事情節(jié)的傳記文,就必須掌握它的大致情節(jié)、中心事件

和人物間的關(guān)系;如果是議論說理文,就要明確這篇文章的論述中心,再根據(jù)中心進一步明確前后的邏輯

關(guān)系??傊?,斷句前,必須把所給文段通讀幾遍,盡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二)循序漸進,先易后難

在熟讀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礎(chǔ)上,先斷有把握的部分,后斷拿不準的部分。對于容易斷句的部分,可

以直接加上斜線或標點;對于暫時難以確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三)借助“特征”,巧妙斷句

“特征”即特殊詞語,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日”“云”

“言”之類的動詞,一類是虛詞。尤其要注意虛詞,因為虛詞使用頻率高,語法功能強,借助虛詞,能幫

助我們準確斷句。特殊詞語輔助斷句,可概括為如下:"日"后冒號(:)“哉”后嘆(!),“蓋”“夫”大多

在句首,“于”“而”“則”

“以”一般在中間,“耶”“乎”經(jīng)常表疑問(?),“矣”

“耳”后邊加圓圈(。),“也”“者”作用表停頓,或句(。)或逗(,)酌情看。

(四)注意句式,輔助斷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齊的句式,或排比,或?qū)ε?,或?qū)ΨQ。這種形式有時候可以幫助我們準確斷句。另

外還可以借助語法來輔助我們斷句。

六、文言翻譯題答題技巧

(一)文言文翻譯四個步驟

1.審。在翻譯之前,首先要審清文言文語句中重要的語法現(xiàn)象??梢韵仍诓莞寮埳铣乱⒁獾闹匾?/p>

文句,然后用筆將這些語法現(xiàn)象一一地圈注出來,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2.切。將文言文語句以詞為單位逐一切分開來,然后逐一地加以解釋。

3.連。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習(xí)慣將逐一解釋出來的詞義連綴成句,用“信”“達”“雅”的標準去要求

它。

4.譽。在逐一查對落實到位后,將草稿紙上連綴好的譯句番寫到答題卷上。番寫過程中還要做到“三

清”“三不”?!叭濉本褪蔷砻媲鍧?,字跡清楚,筆畫清晰;''三不"就是不寫潦草字,不寫繁體字和不規(guī)

范的簡化字,不寫錯別字。

(二)文言翻譯關(guān)注六個采分點

1.句子大意。要聯(lián)系具體語境進行準確翻譯,確保句子通順完整,譯出句子的大意。

2.關(guān)鍵實詞。對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多義詞等句中關(guān)鍵詞語,翻譯時要聯(lián)系全文,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

仔細推敲。

3.重要虛詞。一般情況下是大綱規(guī)定的18個虛詞,也就是說句子翻譯時,往往涉及句子的通順,包

括語氣、銜接、上下句連貫等,都要注意重要虛詞的用法。

4.詞類活用。通過分析句子的語法結(jié)構(gòu)來確定活用詞的詞性及詞義,要將活用的詞準確地譯出來。

5.固定結(jié)構(gòu)。古漢語中有些不同詞性的詞,經(jīng)常連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種比較固定的格式,翻譯時

要注意這些“習(xí)慣句式

6.特殊句式。要特別注意譯出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裝句要將顛倒的語序理順,被動句要譯出被動的關(guān)

系,省略句要將省略的內(nèi)容補全。

★高頻教考點突破★

高頻考向一傳記類

例1、【2019年高考新課標I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孝文皇

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常學(xué)事焉,乃征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

頗通謂于日棗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是時賈生年二十余,最為少。每年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

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于是乃以為能不及也。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

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當(dāng)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

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shù)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諸律令所更定,及

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發(fā)之。于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

乃短賈生日:“洛陽之人,年少初學(xué),專欲擅權(quán),紛亂諸事?!庇谑翘熳雍笠嗍柚?不用其議,乃以賈生

為長沙王太傅。賈生既辭往行,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為長沙王太傅三年。后歲余,賈生征見。孝

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

罷,日:“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本禹曋?,拜賈生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之少

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文帝復(fù)封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為列侯。賈生諫,以為患之興自此起矣。

賈生數(shù)上疏,言諸侯或連數(shù)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聽。居數(shù)年,懷王騎,墮馬而死,無后。

賈生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余,亦死。

(節(jié)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10.下列對文中畫被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

/甚幸愛/

B.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

下甚幸愛/

C.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

幸愛/

I).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

幸愛/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諸子百家是先秦至漢初學(xué)術(shù)派別的總稱,其中又以道、法、農(nóng)三家影響最深遠。

B.詔令作為古代的文體名稱,是以皇帝的名義所發(fā)布的各種命令、文告的總稱。

C.禮樂指禮制和音樂,古代帝王常常用興禮樂作為手段,以維護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

D.就國,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獲得領(lǐng)地后,受封者前非領(lǐng)地居住并進行統(tǒng)治管理。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賈誼初入仕途,展現(xiàn)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薦而入仕,當(dāng)時年僅二十余歲,卻讓諸生自覺不如,

不久得到文帝越級提拔,一年之間就當(dāng)上太中大夫。

B.賈誼熱心政事,遭到權(quán)要忌恨。他認為漢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應(yīng)當(dāng)全盤改變秦朝法令,因

此觸及權(quán)貴利益,受到詆毀,文帝后來也疏遠了他。

C.賈誼答復(fù)詢問,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詢問鬼神之事,對賈誼的回答很滿意,于是任命他為自己鐘愛

的小兒子梁懷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賈誼。

D.賈誼勸止封候,文帝未予采納。文帝封淮南厲王四個兒子為候,賈誼認為禍患將自此興起;數(shù)年之

后,梁懷王墮馬死,賈誼覺得未能盡責(zé),悲泣而死。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xué),專欲擅權(quán),紛亂諸事?!?/p>

(2)賈生數(shù)上疏,言諸侯或連數(shù)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舉一反三】(2018年新課標I卷)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4個小題。

魯芝,字世英,扶風(fēng)那人也。世有名德,為西州豪族。父為郭氾所害,芝襁褓流離,年十七,乃移居

雍,耽思墳基。郡舉上計吏,州辟別駕。魏車騎將軍郭淮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舉孝廉,除郎中。后拜

騎都尉、參軍事、行安南太守,遷尚書郎。曹真出督關(guān)右,又參大司馬軍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參

騾騎軍事,轉(zhuǎn)天水太守??む徲谑瘢瑪?shù)被侵掠,戶口減削,寇盜充斥,芝傾心鎮(zhèn)衛(wèi),更造城市,數(shù)年間舊

境悉復(fù)。遷廣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闞獻書,乞留芝。魏明帝許焉。曹爽輔政,引為司馬。芝屢

有說言嘉謀,爽弗能納。及宣帝起兵誅爽,芝率余眾犯門斬關(guān),馳出赴爽,勸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

以罪見黜,雖欲牽黃犬,復(fù)可得乎!若挾天子保許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從!舍此而去,

欲就東市,豈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dāng)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宣帝嘉之赦而不

誅俄而起為并州刺史諸葛誕以壽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荊州文武以為先驅(qū)。誕平,遷大尚書,掌刑理。

武帝陵正,轉(zhuǎn)鎮(zhèn)東將軍,進爵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zé)o居宅,使軍兵為作屋五十間。芝以年及懸

車,告老您像,章表十余上,于是征為光祿大夫,位特進,給吏卒,門施行馬。羊祜為車騎將軍,乃

以位讓芝,曰:“光祿大夫魯芝潔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華發(fā),以禮終始,未蒙此選,臣更越之,何

以塞天下之望!''上不從。其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為舉哀,謚曰貞,賜瑩田百畝。

(節(jié)選自《晉書?魯芝傳》)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dāng)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俄而起

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dāng)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俄而起

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dāng)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俄而起

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