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學》課件導論_第1頁
《國際政治學》課件導論_第2頁
《國際政治學》課件導論_第3頁
《國際政治學》課件導論_第4頁
《國際政治學》課件導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導入:伴隨著中國的持續(xù)快速發(fā)展,中國與世界的關系變化日新月異,人們了解國際政治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國際政治越來越成為一門顯學,這也是本書作者的寫作動機。本書主要介紹國際政治學科、國際政治理論的三次辯論、國際政治和國際關系等相關概念,之后分析中國的國際政治研究與國際政治學教材等狀況,并進一步介紹本書的特點和新意。一、國際政治學核心概念:國際政治學是研究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和國際組織等行為體之間各種矛盾關系與發(fā)展規(guī)律的學科,其核心是研究安全、權力和利益。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推動了國際政治學的產生。

巴黎和會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一、國際政治學國際政治學的產生。國際政治學的產生是國際政治發(fā)展的需要。提高健康水平催生了醫(yī)學,建造橋梁創(chuàng)造了工程學,消除政體中的疾病建立了政治學,醫(yī)治國際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產生了國際政治學(愛德華·卡爾)1919年5月30日被稱為國際政治的誕生日。因為這一天,巴黎和會上英美等國家的代表同意在國內開設國際關系研究機構。1919年英國工業(yè)家戴維?戴維斯(DavidDavies)資助在阿伯里斯特維斯(Aberystwyth)的威爾士大學建立了國際政治系,并為國際政治專業(yè)設立了伍德羅?威爾遜講座教授WoodrowWilsonChairofInternationalPolitics

國際政學的發(fā)展步履維艱,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被國際社會所接受。國際政治學者之間的辯論推動了國際政治的發(fā)展。當前國際政治發(fā)展的兩大問題:學科獨立性問題和研究方法問題。阿伯里斯特威斯的威爾士大學國際政治系的建立標志著國際政治學科的誕生。理想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之爭科學行為主義與傳統(tǒng)主義之爭

新現(xiàn)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之爭二、國際政治理論的三次辯論第一次辯論第二次辯論第三次辯論第一次辯論理想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之爭現(xiàn)實主義理想主義

均勢和平《20年危機》漢斯·摩根索“現(xiàn)實主義六原則”14點和平方案雙方爭論的焦點第一次辯論理想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之爭利益可否調和人性善惡沖突能否避免維護世界和平的方法現(xiàn)實主義理想主義科學行為主義強調精確化、科學化的研究方法傳統(tǒng)主義強調哲學、法學、史學研究方法的基礎性地位

第二次辯論科學行為主義與傳統(tǒng)主義之爭卡爾·多伊奇莫頓·卡普蘭郝德利·布爾馬丁·懷特英尼斯·克勞德方法之爭

新現(xiàn)實主義肯尼思·沃爾茲--結構性現(xiàn)實主義--《國際政治理論》羅伯特·吉爾平--《世界政治中的戰(zhàn)爭與變革》

新自由主義

羅伯特·基歐漢、約瑟夫·奈--《跨國關系與世界政治》--《權力與相互依賴》第三次辯論新現(xiàn)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之爭基本思想:第三次辯論新現(xiàn)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之爭

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tài)和相互依存相對收益和絕對收益

國際沖突和國際合作

國家安全和福利三、國際政治及其相關概念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后,國家主權觀念取代神權觀念。第一次產業(yè)革命推動了國際政治從歐洲走向世界第二次產業(yè)革命促使國際政治基本形成。兩次世界大戰(zhàn)是傳統(tǒng)國際政治到達巔峰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冷戰(zhàn)時期的國際政治以美蘇對抗為主,新獨立的民族國家成為國際政治中的新生力量。后冷戰(zhàn)政治時代,國際政治的內涵發(fā)生了變化。國際政治1.威斯特伐利亞和會在1618-1648年歐洲三十年戰(zhàn)爭結束以后的威斯特伐利亞和會上,國家主權觀念取代神權觀念。現(xiàn)代意義上的國際政治從此開始。2.第一次工業(yè)革命18世紀60年代,以蒸汽機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促進了國際政治的發(fā)展,國際政治從歐洲推進到世界各地。3.第二次工業(yè)革命19世紀70年代,以電力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國際政治基本形成。4.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蘇爭奪世界霸權,世界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新獨立的民族國家成為國際政治中的新生力量。5.冷戰(zhàn)結束后后冷戰(zhàn)政治,即所謂經濟政治、恐怖政治、綠色政治、權力政治等相互交織在一起,國際政治的內涵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從近代以來國際關系的歷史演變可知,國際政治是指國際社會中各主權國家、國際組織等各種政治力量相互之間圍繞權力、利益、安全等而形成的互動關系及其變化狀態(tài)和趨勢。與“國際政治”相關的概念還有“國際關系”、“國家間政治”、“世界政治”、“全球政治”等國際關系國際文化關系國際軍事關系國際經濟關系國際政治關系國際關系不僅指國家間的關系,還包括各種國家與非國家行為體之間以及非國家行為體之間的關系;既包括傳統(tǒng)政治,也包括非傳統(tǒng)政治。這與冷戰(zhàn)結束后國際政治的內容相一致。與國際政治相關的概念國家間政治指民族國家之間為權力、利益、安全而進行的各種活動,是國家之間的權力和利益的爭奪。世界政治

全球政治包括國家間政治、黨際政治和國際組織間政治。指世界性的整體政治。四、中國的國際政治研究與國際政治學教材中國的國際政治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第一階段: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

當時中國處于極度貧弱狀態(tài),中國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當時中國的國際問題研究大多數(shù)與救國救亡的道理及謀求富強之路有關。第二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前30年

(1949-1978)這一時期成立了一些外交機構。1950年——人大設立外交系;1955年——在人大外交系的基礎上設立外交學院;1964年——中共中央發(fā)布《關于加強國際問題研究的決定》。第三階段:改革開放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研究(1979-1996)

改革開放為中國的國際政治研究提供了契機。這一時期的主要研究特點是堅持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研究、引進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和出版了最初的一批教材。第四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1996—)翻譯著作蜂擁而至,國內研究成果陸續(xù)出版。對中國國際政治研究的評價

時至今日,中國的國際政治研究已經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與西方相比仍然落后很多,缺乏突破性的思想與觀點。

中國的國際政治學教材

中國的國際政治學教材研究大致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1989-1999;第二個時期為2000年至今。這些教材各有特點,有的以國際問題為導向,有的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這些教材為推動中國國際政治學科的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五、本書的特點和新意

1.結構上有特色,涵蓋面廣。全書共分為四編,即單位層次、體系層次、問題層次和行為層次,共十六章,覆蓋當今國際政治的基本內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