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教材答案(上冊)_第1頁
古代漢語教材答案(上冊)_第2頁
古代漢語教材答案(上冊)_第3頁
古代漢語教材答案(上冊)_第4頁
古代漢語教材答案(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代漢語練習題及參考答案 (上冊) 練習一 一 查閱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辭源修訂本)中所屬的部首: 丹(丶部) 之(丿部) 亞(二部) 常(巾部) 卍(十部) 受(又部) 嚴(口部) 隣(邑部) 巡(巛部) 希(巾部) 幽(幺部) 胡(肉部) 怡(心部) 攻(攴部) 書(曰部) 民(氏部) 煎(火部) 者(老部) 茁(艸部) 貳(貝部) 郊(邑部) 望(月部) 平(干部) 術(行部) 按:繁體字“隣”與“鄰”為異體字,都簡化作“鄰”??滴踝值洹半O”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辭源修訂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 “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辭源中各有幾種讀音?兩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讀什么音? “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 5種讀音,在辭源中有 4種讀音。其中 康熙字典還引了集韻的一條注音 “乎監(jiān)切 ”(讀音為 “行窳”的“行”讀 三 從詞詮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虛詞在句中的意義: 1 以殘年余力, 曾 不能毀山之一毛。(列子湯問) 曾,副詞,乃、竟。 2 居廟堂之高, 則 憂其民,處江湖之遠, 則 憂其君。(范仲淹岳陽樓記) 則則,承接連詞,表文中對舉關系,就、那么。 3 既 出,得其船,便扶向路。(陶淵明桃花源記) 既,時間副詞,表過去,已經。 4 或 圓如簞, 或 方似笥。(水經注巫山、巫峽) 或,無定代詞,有的。 5 自 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水經注巫山、巫峽) 自,假設連詞,茍、如果。?!白苑恰边B用。 6廣袤豐殺, 一 稱心力。(白居易廬山草堂記) 一,副詞,皆、都。 四 什么是六書?每類主要特點是什么?分別列舉象形、指事、會意 、形聲字各五例。 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是古人對漢字的形體構造與使用規(guī)律所作的理論總結。 象形的主要特點是字形像它所表達的事物之形,是以簡單的線條把事物的輪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畫出來。如:目、舟、鳥、手、網。 指事的主要特點是用記號指出事物的特點。如:亦、寸、本、刃、上。 會意的主要特點是組合兩個以上的形體來表示一個新的意義。如:從、北、莫、休、明。 形聲的主要特點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聲符兩部分組成,意符表示意義范疇,聲符表示讀音。如:吐、忙、胡、破、故。 關于轉注,學術界看法還不一 致。一般認為,它的主要特點是字形同部,字義同源。如:考與老,呻與吟,諷與誦,空與竅,諛與諂,憂與愁等。它不是一種造字方法,而是一種釋義條例。 假借的主要特點是有詞無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表示。如:“然”是“燃”的古字,本義是燃燒,后假借為代詞“然”;“新”是“薪”的古字,本義是砍柴,后假借為新舊之“新”;“莫”是“暮”的古字,后假借為無定代詞; “其”是“箕”的古字,本義是簸箕,后假借為代詞;“而”本義是胡須,后假借為連詞。 五 什么是詞的本義和引申義?了解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有什么意義?怎樣辨別詞的本義? 所謂詞的本義,就是詞的本來意義。由于漢語歷史久遠,我們所說的本義只能是有語言文字材料所證明的本義。所謂引申義,就是從本義發(fā)展、演化出來的意義,它是造成一詞多義的根本原因。 了解詞的本義和引申義的重要意義是:其一,可以辨析古今詞義的異同,精確地掌握詞義。其二,可了解詞義演變的不同情況及其規(guī)律,提高閱讀古文的能力。其三,可詳知一個詞意義的古今演變情況,明白它為什么有這樣的意義。其四,可以了解字形與意義、古義與今義的聯(lián)系,理性地掌握詞的意義。 辨析詞的本義,首先要從分析字形入手。因為漢字的形體結構與意義有密切的 關系,所以字形所反映出來的意義往往是其本義。這就需要了解字形演變的歷史,特別要當心字體傳訛的情形。其次,確定詞的本義,還必須要有實際的語言資料加以證實。一般說來,一個字的字形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意義與實際語言中作為詞的意義相符合時,就是它的本義。必須把以上兩個方面結合起來,才能較為準確地辨別詞的本義。 六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屬于六書的哪一類?根據(jù)字形判斷它們在句子中是本義還是引申義? 1北山愚公長 息 曰。(列子湯問) 息,會意字,從自從心?!白浴奔础氨恰保湃苏J為心氣必從鼻出,所以字形表示的本義是呼吸。此處 是“嘆息”義,為引申義。 2投諸渤海之 尾 ,隱土之北。(列子湯問) 尾,象形字,本義是尾巴。說文解字分析為從尸從毛(篆文毛字倒寫),認為是會意字。此處是“岸、邊”的意思,為引申義。 3芳草鮮美,落 英 繽紛。(陶淵明桃花源記) 英,形聲字,從艸,央聲。本義是花。這里的“落英”即落花,用的是“英”的本義。 4至若春和 景 明,波瀾不 驚 。(范仲淹岳陽樓記) 景,形聲字,從日,京聲。本義是日光。這里的“景明”即陽光明亮,用的是本義。 驚,形聲字,繁體字“驚”從馬,敬聲。本義是馬受驚。這里用于形容波浪 ,為引申義。 5沙鷗翔 集 , 錦 鱗游泳。(范仲淹岳陽樓記) 集,會意字,從木從隹。本義是鳥聚集,這里說沙鷗飛落在一起,用的是本義。 錦,形聲字,從帛金聲。本義是絲織物上的花紋,引申出色彩艷麗義。這里用來形容魚的色彩艷麗,用的是引申義。 6每至晴初霜 旦 ,林寒澗肅。(水經注巫山、巫峽) 旦,會意字,日在地平線上,本義是早晨。這里的“霜旦”即有霜的早晨,用的是本義。 7而河間王琛最為 豪首 。(洛陽伽藍記王子坊) 豪,形聲字,從豕,高省聲,本義是豪豬。豪豬的毛長而硬,有強橫、不好惹等特點,故引申出“ 有權勢的”、“豪奢”的含義。這里的“豪”是豪華奢侈的意思,為引申義。 首,象形字,本義是頭。后引申出“開端”、“第一”等含義。這里是首位、第一的意思,為引申義。 8蓋 本 不足以記斯樓。(汪琬傳是樓記) 本,指事字,本義是樹根部,引申出“本來”、“原來”等含義。這里是本來的意思,為引申義。 七 解釋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并說明哪個是本義,哪些是引申義。 ( A)組: 1肉食者謀之,又何 間 焉?(左傳莊公十年) 間,參與。引申義。 2又 間 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史記陳 涉起義) 間,暗地里,秘密地。引申義。 3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 間 而窺其夫。(史記管晏列傳) 間,縫隙,空隙。本義。 4愿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 間 道絕其輜重。(史記韓信破趙之戰(zhàn)) 間,小的,偏僻的。引申義。 5 間 命工斫木為櫥,貯書若干萬卷。(汪琬傳是樓記) 間,隔些時候。引申義。 6對曰: “ 愿少 間 ?!保ㄊ酚浕搓幒盍袀鳎?間,避開別人。引申義。 7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 間 至趙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間,乘間,暗中。引申義。 8郤至曰: “ 楚有 六 間 ,不可失也?!保ㄗ髠鞒晒辏?間,破綻、漏洞,可以乘虛而入的空子。引申義。 9韓信使人 間 視。(史記韓信破趙之戰(zhàn)) 間,秘密地,暗地里。引申義。 10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 間 。(蘇軾赤壁賦) 間,中間。引申義。 ( B)組 1 發(fā) 使使燕。(史記韓信破趙之戰(zhàn)) 發(fā),派遣。引申義。 2 途有餓莩而不知 發(fā) 。(孟子梁惠王上) 發(fā),發(fā)放倉糧賑濟災民。引申義。 3 君子引而不 發(fā) ,躍如也。(孟子盡心上) 發(fā),射箭。本義。 4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 發(fā) 。(戰(zhàn)國策 齊策四) 發(fā),啟封。引申義。 5 夫鵷鶵 發(fā) 于南海。(莊子秋水) 發(fā),出發(fā)。引申義。 6 春心莫共花爭 發(fā) 。(李商隱無題) 發(fā),開放。引申義。 7 舜 發(fā) 于畎畝之中。(孟子告子下) 發(fā),興起。引申義。 8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 發(fā) ,回也不愚。(論語為政) 發(fā),發(fā)揮。引申義。 9 文物以記之,聲明以 發(fā) 之。(左傳桓公二年) 發(fā),發(fā)揚。引申義。 10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 發(fā) 。(老子第三十九章) 發(fā),震動,爆發(fā)。引申義。 八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詞或詞組,并說明它們古今意義的 變化,指出其中哪些是詞義的擴大、縮小,哪些是詞義感情色彩和輕重的變化(教材引文下加處,此處改為下加點): 1飲于 河 渭。(山海經夸父逐日) 河,古代專指黃河,今泛指一切河流,詞義范圍擴大。 2子路從而后,遇 丈人 ,以杖荷蓧。(論語子路從而后) 丈人,古代是對老年人的尊稱,今專指岳父,詞義范圍縮小。 3空谷傳 響 ,哀轉久絕。(水經注巫山、巫峽) 響,古代指回聲,今泛指聲音,詞義范圍擴大。 4不 恨 我不見石崇, 恨 石崇不見我!(洛陽伽藍記王子坊) 恨,古義遺憾,今義仇恨,詞義程度古今不同 ,古義輕,今義重。 5唐氏之棄地, 貨 而不 售 。(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 貨,古有錢財、貨幣、出賣、貨物等意義,今義為貨物,詞義范圍縮小。 售,古義賣出去,今義賣,詞義范圍擴大。 6書于石, 所以 賀茲丘之 遭 也。(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 所以,古代是詞組,表示憑借、手段、方式、方法、原因、結論等,今義是連詞,用于因果關系的復句中,引出結果或結論,詞義范圍縮小。 遭,古義為遇上時機,今義一般指遇上了不幸的事情。詞義感情色彩古今不同,古褒義,今貶義。 7陰風怒號,濁浪 排 空。(范仲淹岳陽樓記) 排,古義 沖擊,今義排列。詞義轉移。 8則有 去國 懷鄉(xiāng),憂讒畏譏。(范仲淹岳陽樓記) 去,古義離開,今義前往,詞義轉移。 國,古義國都,今義國家,詞義范圍擴大。 9由漢氏以來,人主往往重官賞以 購 之。(汪琬傳是樓記) 購,古義懸賞征求,今義購買,詞義范圍擴大。 10則又跧伏 窮 山僻壤之中。(汪琬傳是樓記) 窮,古義指不通達,今義貧窮,詞義范圍轉移。 九 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標點并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標點: 謝公與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磿?,默然無言,徐向局??蛦柣瓷侠Γ鹪唬骸靶狠叴笃瀑\?!币馍e止 ,不異于常。(世說新語雅量第六) 按:教材引文誤“默然”為“默默”,今正。 譯文: 謝安和客人下棋。過了一會兒,謝玄從淮上派來的使者到了。謝安看完了書信,沉默無語,慢慢地把臉轉向棋局??腿藛柣瓷蠎?zhàn)局的情況,謝安回答說:“孩子們已經大破敵人?!币馍e止與平時沒有什么不同。 標點: 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保凶诱f符第八) 譯文: 從前有一個想要得到金子的齊國人,一大早,穿上衣服,戴 上帽子,到了集市上。走到賣金子的地方,抓了人家的金子就跑。官吏捉到了他,問他說:“人們都在那里,你為什么拿人家的金子?”他回答說:“我拿金子的時候,沒有看見人,只看見了金子?!?標點: 予謁告南歸,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過大槍嶺。抵大柳樹驛,時日過午矣。不欲但已,問驛吏,吏紿言,須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馬行三十里,稍稍聞從者言,前有清流關,頗險惡,多虎。心識之。 抵關,已昏黑,退無所止。即遣人驅山下郵卒,挾銅鉦束燎以行。山口兩峰夾峙,高數(shù)百尋,仰視不極。石棧嶇崟,悉下馬,累肩而上。仍相約,有警即前后呼噪為應。 適有大星,光煜煜,自東西流。寒風暴起,束燎皆滅,四山草木蕭颯有聲。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銅鉦閧發(fā),山谷響動。行六七里,及山頂。忽見月出如爛銀盤,照耀無際,始舉手相慶。然下山猶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計此關乃趙點檢破南唐擒其二將處。茲游雖險,而奇當為平生絕冠。夜二鼓,抵滁陽。(程敏政夜渡兩關記) 譯文: 我告假回到南方去,在成化年間戊戌年的冬天十月十六日過大槍嶺。到達大柳樹驛,當時天已經過了正午。不想只走到這里就停下,問驛站里的官吏,官吏欺騙我說,到傍晚的時候,還可以到達滁州。上馬走了三十里,漸漸聽跟從的 人說前面有一個清流關,地勢很險,有很多老虎。我心里記住了這件事。 到了清流關,天已經黑了,退回去也沒有可以住的地方。就派人叫山下的郵卒帶著銅鑼火把繼續(xù)趕路。山口兩個山峰對峙,高幾百尋,向上看不到山頭。石頭棧道崎嶇險要,我們都下了馬,踩著肩膀向上攀登。頻頻相約定,如果有危險情況,就前后喊叫呼應。恰在這時有一個大星,光芒明亮,從東向西劃過天空。寒風突然刮起來,火把都滅了,四面山上的草木發(fā)出颯颯的聲響。于是人人感到害怕,互相大聲喊叫不停。銅鑼一起敲起來,響聲震動山谷。走了六七里,到了山頂。忽然看見月亮出來了,像一 個燦爛的銀盤,照耀著無邊無際的大地,我們才開始舉手互相慶賀。然而下山的時候,還長時間心中害怕不能平靜。我估計這個山關就是趙匡胤攻破南唐擒捉了兩個大將的地方。這次游歷雖然很驚險,但卻是一生中最奇特突出的。夜里二更的時候,到達了滁陽。 練習二 一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的詞哪一個是本義,哪一個不是?請說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處,此處改為下加點)。 1肉食者 鄙 ,未能遠謀。(左傳曹劌論戰(zhàn)) 既而大叔命西 鄙 北 鄙 貳于己。(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鄙”在第二句中義為“邊邑”,是本義。從字形看,其意符為“邑”,舊 注訓為“邊”,字義與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義為“淺陋”、“見識短”,為引申義。 2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 共 。(左傳齊桓公伐楚) 備欲呼魯肅等 共 會語。(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 “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義為“供給”,是本義。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詞“共同”義,是引申義。 3故不能推車而 及 。(左傳鞌之戰(zhàn)) 郤克傷于矢,流血 及 屨。(左傳鞌之戰(zhàn)) 從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個人。說文解字:“及,逮也?!薄凹啊痹诘谝痪渲辛x為“趕上”,字形與字義相合,與說文釋義 相合,是本義;在第二句中義為“到”、“至”,是引申義。 4君不若引兵 疾 走大梁。(史記孫臏) 其療 疾 ,合湯不過數(shù)種。(三國志華佗傳) 說文解字:“疾,病也?!薄凹病弊衷诘诙渲辛x為“病”,與字形以及說文解字釋義相合,是本義;而在第一句中義為“快”、“急速”,是引申義。 5其 鄉(xiāng) 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左傳莊公十年) 騫因與其屬亡 鄉(xiāng) 月氏。(漢書張騫傳) “鄉(xiāng)”字甲骨文像兩人對食之狀,上古時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義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謂“家鄉(xiāng)、鄉(xiāng) 里”?!班l(xiāng)”在第一句中義為“鄉(xiāng)里”、“同鄉(xiāng)”,是本義;在第二句中義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義。 二 什么叫詞類活用?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有什么區(qū)別?舉例說明。 在古代漢語中,某些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在句中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類詞的功能。這就叫做詞類活用。例如:公羊傳 莊公十三年: “ 曹子手劍而從之。 ”“ 手 ” 本是名詞,句中是動詞 “ 拿 ” 的意思,還帶了賓語 “ 劍 ” ,臨時具有了動詞的意義和語法特點,就是詞類活用。水經注 巫山、巫峽: “ 江水又東,逕巫峽,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 。 ” 句中的 “ 東 ” 字本來是個方位名詞,這里臨時具有了動詞義 “ 向東流 ” ,作謂語,是詞類活用。又如蝜蝂傳: “ 茍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祿。 ”句中的 “ 高 ” 、 “ 大 ” 原是形容詞,這里是使動用法,臨時具有了動詞義,用作謂語,也都是詞類活用。 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的區(qū)別是: 1兩者表達的含義不同。使動用法所表達的含義是 “ (主語)使賓語怎么樣 ” ,而意動用法所表達的含義是 “ (主語)認為賓語怎么樣 ” 。如史記 鴻門宴: “ 項伯殺人,臣活之。 ” 戰(zhàn)國策 鄒忌諷齊王納諫: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前例的 “ 活 ” 是使動用法, 其含義是主語 “ 臣(指張良) ” 使賓語 “ 之(指項伯) ” 活了下來;后例的 “ 美 ”是意動用法,其含義是主語 “ 吾妻 ” 認為賓語 “ 我(指鄒忌) ” 長得漂亮。 2兩者的使用范圍不同。能夠有使動含義的詞有動詞與活用為動詞的名詞、形容詞等,而意動用法只限于形容詞、名詞的活用。 三 舉例說明古代漢語的幾種被動句式。 1 “ 于 ” 字被動句式 將介詞 “ 于 ” 放在動詞的后面引進行為動作的主動者。如孫子兵法 行軍篇: “ 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于人。 ”“ 擒于人 ” 即被他人擒獲。 2 “ 為 ” 字被動句式 將介詞 “ 為 ” 放在動詞的前面引進行為動作的主 動者,有時 “ 為 ” 后的主動者可以不出現(xiàn)。如韓非子 五蠹: “ 而身為宋國笑。 ”“ 為宋國笑 ” 即被宋國人恥笑,出現(xiàn)主動者“ 宋國 ” ;又戰(zhàn)國策 燕策三: “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 為戮沒 ” 即被殺戮, “ 為 ”后沒有出現(xiàn)主動者。 3 “ 為 所 ” 被動句式 “ 為 ” 字被動句式的動詞前加 “ 所 ” 字構成。主動者置于 “ 為 ” 與 “ 所 ” 之間,有時主動者可以不出現(xiàn)。如漢書 霍光傳: “ 衛(wèi)太子為江充所敗。 ”“ 為江充所敗 ” 即被江充敗壞, “ 為 ” 與 “ 所 ” 之間出現(xiàn)了主動者 “ 江充 ” ;又張中丞傳后敘: “ 嵩將詣州訟理,為所殺。 ”“ 為所殺 ” 即被殺害, “ 為 ” 與 “ 所 ” 之間沒有出現(xiàn)主動者。 4 “ 見 ” 字被動句式 將 “ 見 ” 放在動詞的前面構成被動句式,不能引進主動者。如韓非子 說難: “ 厚者為戮,薄者見疑。 ”“ 見疑 ” 即被懷疑。 5 “ 見 于 ” 被動句式 是 “ 見 ” 字被動句與 “ 于 ” 字被動句的結合, “ 見 ” 放在動詞前表被動含義, “ 于 ” 放在動詞后引入主動者。如史記 楚世家: “ 必見欺于張儀。 ”“ 見欺 ” 即被欺騙,又用“ 于 ” 引入主動者 “ 張儀 ” , “ 見欺于張儀 ” 即被張儀欺騙。 6 “ 被 ” 字被動句式 將 “ 被 ” 放在動詞的前面構成被動句,也可由 “ 被 ” 直接引進主動者。如史記 屈原賈生 列傳: “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 被謗 ” 即被毀謗, “ 被 ” 不引入主動者;又蔡邕被收時表: “ 臣被尚書召問。 ”“ 被尚書召問 ” 即被尚書召去問話, “ 被 ” 引入主動者“ 尚書 ” 。 四 古代漢語判斷句中的 “ 乃 ” 、 “ 即 ” 、 “ 維 ” 、 “ 惟 ” 、 “ 非 ” 是不是判斷詞,為什么? 古代漢語判斷句中的 “ 乃 ” 、 “ 即 ” 、 “ 維 ” 、 “ 惟 ” 、 “ 非 ” 都不是判斷詞。因為它們都不具備判斷詞的性質。 “ 乃 ” 、 “ 即 ” 是副詞,在判斷句中起加強肯定語氣的作用,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 “ 就 ” 、 “ 便 ” 等,所以當漢語中出現(xiàn)判斷詞 “ 是 ” 以后,它們還可以用在 “ 是 ” 前,構成 “ 乃是 ” 、 “ 即是 ” 等,可理解為 “ 就是 ” 、 “ 便是 ” 。 “ 維 ” 也可寫作“ 惟 ” ,它是句中語氣詞,起引出謂語作用,不僅可以用于判斷句中,也可以用于其他類型的句子中。如尚書 呂刑: “ 蚩尤惟始作亂。 ”“ 惟始作亂 ” 即開始作亂,不能理解為“ 是開始作亂 ” ,故 “ 維 ” 不是判斷詞。 “ 非 ” 也經常用于判斷句的謂語前,它是否定副詞,不是判斷詞。 五 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動句,哪些不是被動句,被動句有什么不同形式: 1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 鄭伯克段于鄢) 前句是,無標志。 2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 是, “ 見 于 ” 式。 3 今單于新困于漢,而昆莫地空。(漢書 張騫傳) 前句是, “ 于 ” 字式。 4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 鴻門宴) 后句是, “ 為 所 ” 式。 5 城陷而虜,與巡死先后異耳。(韓愈張中丞傳后敘) 前句是,無標志。 6 為漢使月氏,而為匈奴所閉道。漢書 張騫傳) 后句是, “ 為 所 ” 式。 7 才高見屈,遭時而然。(論衡 自紀) 前句是, “ 見 ” 字式。 8 勞 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孟子 許行) 后句是, “ 于 ” 字式。 六 下列句子哪些是賓語前置?哪些不是?說明句中 “ 之 ” 的意義和用法。 1 雖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洛陽伽藍記 王子坊) 不是。之,代詞,指代梁王兔苑。用作 “ 想 ” 的賓語。 2 姜氏何厭之有?(左傳 鄭伯克段于鄢) 是。 “ 何厭 ” 作 “ 有 ” 的前置賓語。之,代詞,復指前置賓語。 3 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傳 齊桓公伐楚) 不是。之,連詞。前一個 “ 之 ” 用于主謂之間,后一個 “ 之 ” 用于定 中之間。 4 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左傳 齊桓公伐楚) 是。 “ 不谷 ” 作 “ 為 ” 的前置賓語, “ 先君之好 ” 作 “ 繼 ” 的前置賓語。之,連詞,用于定中之間。 5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論語 公冶長) 是。 “ 之 ” 作 “ 行 ” 的前置賓語。之,代詞,代指所聞之事。 6 守之之難不若讀之之難。(汪琬傳是樓記) 不是。兩處的兩個 “ 之 ” ,前一 “ 之 ” 字是代詞,代指書籍,用作賓語;后一 “ 之 ”字是連詞,用于定中之間。 7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莊子 逍遙游) “ 奚以 ” 是賓語前置,疑問代詞 “ 奚 ” 作介詞 “ 以 ” 的前置賓語。之,動詞,到、去。 七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詞序和現(xiàn)代漢語有什么不同: 1 子欲居九夷,或曰: “ 陋,如之何? ” 子曰: “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 (論語 子罕) 古:何陋之有。 “ 何陋 ” 作動詞 “ 有 ” 的前置賓語。今:有何陋。賓語后置。 2 子思曰: “ 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誰與守? ” (孟子 離婁下) 古:誰與守。 “ 誰 ” 作介詞 “ 與 ” 的前置賓語。今:與誰守。賓語后置。 3 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論語 里仁) 古:未之見。 “ 之 ” 作動詞 “ 見 ” 的前置賓語。今:未見之。賓語后置。 4 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史記 秦始皇本紀) 古:莫之能一。 “ 之 ” 作動詞 “ 一 ” 的前置賓語。今:莫能一之。賓語后置。 5 古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鐘山記) 古:不余欺。 “ 余 ” 作動詞 “ 欺 ” 的前置賓語。今:不欺余。賓語后置。 6 君奚為不見孟軻也?(孟子 梁惠王下) 古:奚為。 “ 奚 ” 作介詞 “ 為 ” 的前置賓語。今:為奚,即為什么。賓語后置。 7 然民雖 有圣知,弗敢我謀;勇力,弗敢我殺。(商君書 畫策) 古:弗敢我謀,弗敢我殺。 “ 我 ” 作動詞 “ 謀 ” 、 “ 殺 ” 的前置賓語。今:弗敢謀我,弗敢殺我。賓語后置。 8 荀偃令曰: “ 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 ” (左傳 襄公十四年) 古:唯余馬首是瞻。 “ 余馬首 ” 作動詞 “ 瞻 ” 的前置賓語。今:唯瞻余馬首。賓語后置。 9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 非相) 古:孰法。 “ 孰 ” 作動詞 “ 法 ” 的前置賓語。今:法孰,即效法哪個。賓語后置。 10敢問夫子惡乎長?(孟 子 公孫丑上) 古:惡乎長。 “ 惡 ” 作介詞 “ 乎 ” 的前置賓語。今:乎 (于 )惡長,即在哪方面擅長。賓語后置。 八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并說明是屬于哪類活用(包括名詞用作狀語) 1 今棄是州也,農夫漁父過而陋之。(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 陋:形容詞意動用法。 “ 陋之 ” 即 “ 認為它(小丘)不好 ” 。 2 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論語 子路從而后) 食、見:動詞使動用法。 “ 食之 ” 即 “ 讓他(子路)吃 ” , “ 見(現(xiàn))其二子 ” 即 “ 使他的兩個兒子出來相見 ” 。 3 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孟子 齊桓晉文之事) 朝:動詞使動用法。 “ 朝秦楚 ” 即 “ 使秦國、楚國來朝拜 ” 。 4 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論語 季氏將伐顓臾) 來:動詞使動用法。 “ 不能來 ” 即 “ 不能來之 ” ,也就是不能使 “ 遠人 ” 歸順的意思。 5 城陷,賊以刃脅降巡。(韓愈張中丞傳后敘) 降:動詞使動用法。 “ 降巡 ” 即 “ 使張巡投降 ” 。 6 諸將恐懼,會盟而謀弱秦。(賈誼過秦論) 弱:形容詞使動用法。 “ 弱秦 ” 即 “ 使秦國變弱 ” 。 7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論語 顏淵) 后一個 “ 君、臣、父、子 ” 名詞活用為動詞。 “ 君君 ” 即國君要像個國君, “ 臣臣 ”即大臣要像個大臣, “ 父父 ” 即父親要像個父親, “ 子子 ” 即兒子要像個兒子。 8 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記 孫臏) 善:形容詞意動用法。省略了賓語 “ 之 ” , “ 善之 ” 即 “ 認為他(孫臏)好 ” 。 客:名詞作狀語。 “ 客待之 ” 即 “ 像對待客人一樣地對待他(孫臏) ” 。 9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 勸學) 水:名詞活用為動詞。游泳的意思。 10天下云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云、響、景:名詞作狀語,表示比喻。 “ 云集 ” 即像云一樣地聚集, “ 響應 ” 即像回音一樣地應和, “ 景從 ” 即像影子一樣地跟從( “ 景 ” 是 “ 影 ” 的古字)。 九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或詞組,在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中詞性、意義和用法有什么不同? 1 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 少 長則射狐菟。(漢書 匈奴傳) 少:古義為稍,程度副詞;今義為少,形容詞。 2 子尾多受邑而 稍 致諸君。(左傳 昭公 十年) 稍:古義為逐漸,時間副詞;今義為略微,程度副詞。 3 紂貴為天子,死 曾 不若匹夫。(史記 淮南王傳) 曾:古義為竟然,情態(tài)副詞;今義為曾經,時間副詞。 4 不可, 直 不百步耳。(孟子 梁惠王上) 直:古義為只、僅,范圍副詞;今義為不彎曲,形容詞。 5 齊 因 乘勝盡破其軍。(史記 孫臏) 因:古義為就,副詞;今義為因為,連詞。 6 騫從月氏至大夏, 竟 不能得月氏要領。(漢書 張騫傳) 竟:古義為最終,時間副詞;今義 為竟然,情態(tài)副詞。 7 匈奴匿其壯士肥牛馬, 但 見老弱及羸畜。(史記 劉敬傳) 但:古義為只,范圍副詞;今義為但是,轉折連詞。 8 獻公說,曰: “ 璧則猶是也。 雖然 ,馬齒亦益長矣。 ” (韓非子 十過) 雖然:古義為雖然如此,詞組;今為讓步連詞。 按:教材引文誤 “ 璧 ” 為 “ 壁 ” ,今正。 十 閱讀下面一段短文,說明文中 “ 以 ” 的詞性、意義和用法: 秦既解邯鄲圍,而趙王入朝,使趙郝約事于秦,割六縣而媾。虞卿謂趙王曰: “ 秦之攻王也,倦而歸乎?王以其力尚能進,愛王而弗攻乎? ” 王曰: “ 秦 之攻我也,不遺余力矣,必以倦而歸也。 ” 虞卿曰: “ 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歸,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來年秦復攻王,王無救矣。 ” 王以虞卿之言告趙郝。趙郝曰: “ 虞卿誠能盡秦力之所至乎?誠知秦力之所不能進,此彈丸之地弗予,令秦來年復攻王,王得無割其內而媾乎? ” (史記 平原君虞卿列傳) 這段文字中共有六個 “ 以 ” 字,分別解釋如下: 1王以其力尚能進,愛王而弗攻乎? 以,動詞,認為,在句中作謂語。 2必以倦而歸也。 以,介詞,因,與 “ 倦 ” 構成介詞詞組作 “ 歸 ” 的狀語,引入 “ 歸 ” 的原因。 3秦 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 以,介詞,用、靠。與 “ 其力 ” 構成介詞詞組作 “ 攻 ” 的狀語,引入 “ 攻 ” 的憑依。 4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 前 “ 以 ” 字是介詞,把,與 “ 其力之所不能取 ” 構成介詞詞組作 “ 送 ” 的狀語,引入“ 送 ” 的東西。后 “ 以 ” 字是連詞,相當于 “ 而 ” ,連接狀語與中心語。 5王以虞卿之言告趙郝。 以,介詞,把,與 “ 虞卿之言 ” 構成介詞詞組作 “ 告 ” 的狀語,引入 “ 告 ” 的內容。 十一 說明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代詞的用法: 1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 所 學也。(荀子 勸學) 所:輔助 性指示代詞,與 “ 學 ” 構成所字結構,指代學的東西。 2 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 諸 海。(孟子 許行) 諸:兼詞,相當于 “ 之于 ” , “ 注諸海 ” 即 “ 注之于海 ” 。 3 或 謂孔子曰: “ 子 奚 不為政? ” (論語 為政) 或:無定代詞,作主語,意思是 “ 有的人 ” 。 奚:疑問代詞,用作狀語,意思是 “ 為什么 ” 。 4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 者 可以衣帛矣。(孟子 齊桓晉文之事) 者:輔助性指示代詞,用于數(shù)詞之后構成者字結構, “ 五十者 ” 即五十歲的人。 5 “ 斯 道也, 何 道也? ” 曰 : “ 斯吾 所 謂道也。 ” (韓愈原道) 斯:指示代詞,用作定語,意思是 “ 這 ” 。 何:疑問代詞,用作定語,意思是 “ 什么 ” 。 所:輔助性指示代詞,與動詞 “ 謂 ” 構成所字結構,指代所說的事情。 6 下視 其 轍,登軾而望 之 。(左傳 莊公十年) 其:第三人稱代詞,作定語,意思是 “ 他們的 ” 。 之:代詞,作 “ 望 ” 的賓語,指代潰逃的齊軍。 十二 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標點并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標點: 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 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得C問曰: “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 翁曰: “ 無他,但手熟爾。 ” 康肅忿然曰: “ 爾安敢輕吾射! ” 翁曰: “ 以我酌油知之。 ” 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勺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 “ 我亦無他,惟手熟爾。 ” 康肅笑而遣之。(歐陽修賣油翁) 譯文: 陳康肅公堯咨善于射箭,當世沒有人能跟他相比??得C公也以此自負。他曾經在家中菜園里射箭,有一個賣油的老人放下?lián)诱驹谀抢?,用眼睛斜視很久沒有離去??匆娍得C公射箭十中八九,只是微微點頭??得C公問他說: “ 你也懂得射箭 嗎?我射箭技術不是很精湛嗎? ” 老人說: “ 沒什么,只是手熟罷了。 ” 康肅公很生氣地說: “ 你怎么敢輕視我的射箭技術! ” 老人說: “ 根據(jù)我的舀油就知道。 ” 于是就拿了一個葫蘆放在地上,用一枚銅錢蓋在葫蘆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了油滴進葫蘆里,油從錢孔滴入而錢卻沒有濕。老人于是說道:“ 我也沒什么,只是手熟罷了。 ” 康肅公笑著打發(fā)他走了。 標點: 平公射鴳不死,使豎襄搏之,失。公怒,拘將殺之。叔向聞之,夕,君告之。叔向曰:“ 君必殺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為大甲,以封于晉。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搏之不得,是揚吾君之 恥者也。君其必速殺之,勿令遠聞。 ” 君忸怩,乃趣赦之。(國語 晉語八) 譯文: 晉平公射鴳沒有射死,命令仆人襄去抓它,沒有抓到。平公很生氣,把襄抓起來要殺了他。叔向聽說了,晚上趕去拜見晉平公,晉平公告訴了他這件事。叔向說: “ 您一定要殺了他。從前我們的先君唐叔在徒林射犀牛,射死了以后,用犀牛皮做了一副鎧甲,因此被封在晉。如今您繼承我們的先君唐叔,可是射鴳射不死,抓又抓不到,這件事是宣揚我君的恥辱啊。您一定要趕快殺了他,不要讓這事傳揚出去。 ” 晉平公很不自在,就趕快放了豎襄。 標點: 后特征為洛陽令。時湖陽公主 蒼頭白日殺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驂乘,宣于夏門亭候之。乃駐車叩馬,以刀畫地,大言數(shù)主之失,叱奴下車,因格殺之。主即還宮訴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殺之。宣叩頭曰: “ 愿乞一言而死。 ” 帝曰: “ 欲何言? ”宣曰: “ 陛下圣德中興,而縱奴殺良人,將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須箠,請得自殺。 ” 即以頭擊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黃門持之,使宣叩頭謝主,宣不從。強使頓之,宣兩手據(jù)地,終不肯俯。主曰: “ 文叔為白衣時,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門。今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 帝笑曰: “ 天子不與白衣同。 ” 因敕強項令出,賜錢三十萬。宣悉以班 諸吏。由是搏擊豪強,莫不震慄。京師號為臥虎。歌之曰: “ 枹鼓不鳴董少平。 ” (后漢書 酷吏列傳) 譯文: 后來特地征召董宣為洛陽令。當時湖陽公主家的奴仆白天殺人,因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抓捕到。等到公主出行,用這個家奴當隨從,董宣就在夏門亭等候他們。于是就攔住車馬,用刀在地上畫著,大聲數(shù)落公主的過失,呵斥那個家奴下車,就殺了那個家奴。公主立即回宮向皇帝告狀。皇帝很生氣,召來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頭說: “ 請讓我說一句話再死。 ” 皇帝說: “ 想說什么? ” 董宣說: “ 陛下圣德,使國家中興,卻放縱家奴殺良民,將如 何治理天下呢?我不需用鞭子打,請讓我自殺。 ” 就用頭撞擊房柱,血流滿面?;实勖罨鹿賿冻种屗念^向公主謝罪,董宣不聽從?;鹿購娛苟念^,董宣兩手撐地,始終不肯低頭。公主說: “ 文叔做普通人的時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們不敢上門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勢竟然不能使一個洛陽令聽命嗎? ” 皇帝笑著說: “ 天子與一般人身份不同。 ” 于是就敕封董宣為強項令,放了他,賜給他錢三十萬。董宣把錢全部分給了下屬官員。董宣從此開始打擊豪強惡霸勢力,沒有不震驚害怕的。京師百姓稱他為臥虎,歌頌他說: “ 董少平做洛陽令,鳴冤之鼓不再響。 ” 練習三 一 古代的 “ 姓 ” 和 “ 氏 ” 、 “ 名 ” 和 “ 字 ” ,是什么關系? 古代的 “ 姓 ” 和 “ 氏 ” 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姓是一種舊的族號,在古代有 “ 別婚姻 ”的作用,而且它是不能改變的;而氏是姓的分支,往往隔一兩代甚至本人就可能改變。上古時期,姓也是區(qū)分階級地位的標志,貴族有姓,平民無姓。戰(zhàn)國以后,人們往往以氏為姓,姓和氏逐漸合而為一。到了漢代,通稱為姓,而且自天子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另外,由于姓是用來別婚姻的,所以在戰(zhàn)國以前,男子只稱氏,而女子卻必須稱姓。 古人有 “ 名 ” ,有 “ 字 ” ,二者都是古人的名字。舊說上古時期嬰兒出 生三個月由父親命名,男子二十歲成人舉行冠禮時取字,女子十五歲許嫁舉行笄禮時取字。 “ 名 ” 和 “ 字 ”之間往往在意義上有同義或相關聯(lián)的關系。上古時期,名和字連著說時,通常是先稱字,后稱名;對平輩或尊輩則不能稱名,只能稱字,甚至連字都不能稱(如對父母),弟子自稱也稱名,弟子當著老師稱呼其他弟子也稱名。 二 簡述歷代中樞機構的變化。 我國古代的中央官制,影響較大的是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秦漢以前,我國還沒有形成全國統(tǒng)一的官制。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設三公九卿,組成中樞機構。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是中央最高軍政長 官。九卿是中央行政機關的長官,即奉常、郎中令、衛(wèi)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制粟內史、少府。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制粟內史管的是政務,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宮廷的事務。以九卿為主的各中央行政長官都各有屬官。九卿之外,還有一些比較重要的中央行政長官,如中尉、將作少府等。 漢初沿襲秦制。武帝時廢去太尉,改為大司馬。西漢末年又把丞相改稱大司徒,御史大夫改稱大司空,與大司馬合稱 “ 三公 ” (又稱三司),都是宰相。漢代九卿中的名稱也有變化。另外還有所謂加官,即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職。大臣得到加官 ,就可以經常接近皇帝。 到東漢時, 三公已無實權,尚書機構尚書臺(即臺閣)反而成為實際上的宰相府了。 魏文帝時,把權勢過大的尚書臺改為外圍的執(zhí)行機構,另設中書省,參掌中樞機密。南北朝時,又設門下省,對中書省加以限制。這樣,就形成了皇朝中央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分職的制度,這又是隋唐時期中央官制的基礎。 隋唐開始實行三省六部制。唐代三省首長的權力后來日漸削弱,徒具虛名。隋朝由原來的行政總負責機構 尚書?。ɑ蛏袝_)分演出吏、民、禮、兵、刑、工六部(部下設司),屬于尚書省。唐避太宗諱,改民部為戶部。此后,作為中央行政機構的六部制一直沿襲到清代,基 本未變。六部成立后,諸卿的職權逐漸變小,有的后來就裁撤了。 宋代中央由中樞和樞密院分掌文武二柄,號稱二府。元代以尚書省、中書省為宰相府,以尚書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為宰相。后廢尚書省,歸并于中書。明代廢中書省,皇帝親理國政,大學士逐漸成為實際上的宰相。清沿明制,到雍正時成立軍機處,大學士就沒有什么職權了。 三 “ 州 ” 這一級行政單位歷代有什么變化? 漢武帝把全國分為十幾個監(jiān)察區(qū),稱為州(或部),其轄境很大。東漢末年,州成為郡以上的一級行政單位,魏、晉、南北朝一直沿襲。隋朝廢郡存州,唐代因之,縣以上的行政單位 稱為州(或稱郡)。宋代的州也是縣以上的行政單位,州上設路。元代的州也在路或府以下。明清時的州在縣以上,府以下,京都所在的直隸州地位略等于府。也有一些散州,雖隸屬于府,但實際地位和縣相當。 四 古代有幾種主要的紀年法? 古代有歲星紀年、太歲紀年、甲子紀年等三種主要的紀年法。 最早采用的是歲星紀年法。歲星即木星,約十二年一周天。古人把黃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東分為十二個星次,以此紀年。 由于歲星紀年法在實際運用中的不便,古人又假設一個歲星,叫做 “ 太歲 ” ,使其運行方向與真歲星相反,而把黃道附近由東向西分為十二等分, 以太歲的運行紀年。這就是太歲紀年法。 甲子紀年始于東漢。甲居十干首位,子居十二支首位,干支依次相配,以此紀年。 五 解釋下列名詞: 夏歷:我國以建寅之月為歲首的歷法,始于夏代,故稱夏歷。從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 104年)直到清末一直沿用。今天所謂舊歷,也指夏歷。 行中書?。汉喎Q “ 省 ” 或 “ 行省 ” ,是始于元代的一級行政區(qū)劃單位。 “ 行中書省 ” 的意思是中書省的行署。本來是臨時設的,后來成為固定的行政區(qū)劃。 二千石:漢代對郡守的通稱。因漢代郡守的俸祿為二千石,故稱。 謚號: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按照封建 社會的道德標準,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個稱號,稱為 “ 謚 ” 或 “ 謚號 ” 。一些有名望的學者死后,其門人或親友往往也為其加謚號。 閏月:陰歷一年實際上不到一個太陽年,約三年相差一個月,為解決陰陽歷的矛盾,歷法上需置閏,即三年閏一個月,五年閏兩個月,十九年閏七個月。每逢閏年所加的一個月叫做閏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閏某月。 知府:官名。宋代命朝臣出守列郡為府的行政長官,稱為權知(意思是 “ 臨時主持 ” )某府事,簡稱知府。明代始以知府為正式名稱,管轄州縣,為府一級行政長官。清代相沿不改。 六 利用工具書查出柳宗元的字、 籍貫、生卒年、曾任的官職以及他的文集的名稱和他的傳記資料。 查中國古今人名大辭典可知: 柳宗元( 773 819),唐河東解縣(今山西省運城縣西北)人,字子厚。曾任監(jiān)察御史、藍田尉、禮部員外郎、永州司馬,柳州刺史等職。著作有柳河東先生集。 查二十四史紀傳人名索引可知: 柳宗元的傳記資料在 “ 舊唐 13/160/4213” (即舊唐書第 13冊、第 160卷、第 4213頁)和 “ 新唐 16/168/5132” (即新唐書第 16冊、第 168卷、第 5132頁)。 七 利用工具書查出 “ 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 ” 這 兩句詩的作者,并說明 “ 金陵 ” 和“ 白下 ” 是今天什么地方,解釋 “ 祖 ” 的意義。 據(jù)日本人編唐詩索引可以查出,這兩句詩出自李白留別金陵諸公。金陵和白下都是今天的南京市。 “ 祖 ” 的意思是餞行。 八 史記 汲黯傳: “ 上以為淮陽楚地之郊,乃召拜黯為淮陽太守。 ” 請根據(jù)說文解字說明 “ 郊 ” 的本義,根據(jù)經籍纂詁說明 “ 郊 ” 的句中意義。 說文解字 邑部: “ 距國百里為郊,從邑交聲。 ” 據(jù)此知 “ 郊 ” 的本義是指國都城外百里以內的地方。經籍纂詁: “ 郊,郊道要沖之處也。 ” 據(jù)此知 “ 郊 ” 在句中指交通要道。 九 解 釋下列各組中加 的詞的意義,并說明哪個是本義,哪個是引申義(教材引文下加 處, 此處 改為下加點): ( A) 組 1 素所自 樹 立使然也。(司馬遷報任安書) 樹:建立、樹立,引申義。 2 龐涓死于此 樹 之下。(史記 孫臏) 樹:樹木,引申義。 3 后稷教民稼穡, 樹 藝五谷。(孟子 許行) 樹:種植,本義。 ( B) 組 1 不虞君之 涉 吾地也。(左傳 齊桓公伐楚) 涉:進入,引申義。 2 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 涉 。(呂氏春秋 察今) 涉:趟水過河,本義。 3 然后可以剛健強力, 涉 險而 不傷。(蘇軾教戰(zhàn)守策) 涉:經歷,引申義。 ( C) 組 1 信言不美,美言不 信 。(老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