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科學第一單元1.doc_第1頁
六年級科學第一單元1.doc_第2頁
六年級科學第一單元1.doc_第3頁
六年級科學第一單元1.doc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六年級科學下冊復習第一單元1、放大鏡是( ),凸透鏡具有( )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 )。2、( )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3、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鏡柄。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 )和( )。只要具有放大鏡的特點:( )、( ),( )的結構比如加滿水后的燒杯、燒瓶、玻璃杯、電燈泡等,就具有同樣的(放大)功能。放大鏡的鏡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擁有的共同特點是( ),( ),所以放大鏡也叫“凸透”鏡。4、不同放大倍數(shù)的放大鏡觀察同一物體,隨著放大倍數(shù)的增加,觀察物體的( )變大,獲得的(物體信息)更多,同時( )變小,球形放大鏡放的最大,特別是(玻璃球)。 5、放大鏡的特點是( 。放大鏡也叫( )。放大鏡的放大倍數(shù)和鏡面的( )有關,凸度越大,放大倍數(shù)越大。( )放大倍數(shù)是最大的,例如(裝滿水的玻璃球、燒瓶)。6、用放大鏡觀察電視機和計算機的屏幕,看到的點狀物是由( )三種顏色組成。 7、透鏡看到的(面積或區(qū)域)叫做透鏡的( )。 8、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 )觀察不到的( )。如通過( )能觀察到更多關于昆蟲的細節(jié):昆蟲的眼睛分單眼和復眼,蠅的眼睛是( );蟋蟀的耳朵在( );蝴蝶翅膀上布滿的彩色小鱗片是( )。9、科學研究表明昆蟲頭上的(觸角)就是它們的(“ ”),能分辨各種氣味,比人的鼻子靈敏得多。10、昆蟲身體分為( )三部分,通常頭上有一對觸角,昆蟲還有兩對翅膀,三隊足。11、蚜蟲的天敵是( )和草蛉的(幼蟲)。蚜蟲喜歡吸食嫩枝上的( ),蚜蟲的大小如( )。12、(一些 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 ),這就是( ),如食鹽、白糖、味精、堿面、水晶、小蘇打、維C、雪花、黃銅礦等礦物晶體。同種物質的晶體顆粒形狀是( )的。13、自然界中的( )固體物質都是( )或由( 組成)的。許多巖石都是由礦物晶體集合而成,如花崗巖中的( )等。晶體有的較大,肉眼可見,有的較小,要用( )或者( )才能看見。 14、制作晶體的方法有( )和( )兩種。我們在課堂上利用(蒸發(fā))來減少水分。 15、玻璃、琥珀、珍珠、松香、木頭、食用油、花生、水等不是晶體。16、兩個( )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 )。17、 顯微鏡至少要( )個放大倍數(shù)不同的放大鏡。 18、( )的發(fā)明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大飛躍,把人類帶入了一個嶄新的(微觀世界)。顯微鏡是人類認識( )的重要觀察工具。19、正確使用顯微鏡的方法:安放對光上片調焦觀察。20、( )生物學家( )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金屬結構的顯微鏡),發(fā)現(xiàn)了( )。21、青苔看起來好像毛茸茸的( ),在顯微鏡下看,簡直就像是一片( )。22、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物鏡的放大倍數(shù)目鏡的放大倍數(shù)。23、為了看到更小的物體,人們又研制出( )和( )。電子顯微鏡可以把物體的圖像放大到( )倍。24、在顯微鏡下觀察物體有一定的要求,物體必須( ),對較厚的不便觀察的物體必須制成( ),才能觀察它的(精細)(結構)。25、洋蔥制成(玻片)的步驟:切成兩半;掰下其中一塊,注意不要弄掉內表皮;用小刀輕輕在表皮上劃“”字符號;用鑷子撕取“”字中間的表皮作為玻片標本。洋蔥(裝片)的步驟:、在一塊干凈的載玻片中央滴一滴( )。、用刀片在洋蔥內表面輕輕劃一個( )字,用( )取下洋蔥表皮。、將撕下的洋蔥表皮放在( )的清水中,注意要平展開。、再把( )傾斜地蓋到洋蔥表皮上,注意不要在玻片間產生( )。、最后用( )取幾滴( ),用( )吸走邊緣多余的染液,洋蔥玻片標本制作完畢最后觀察。26洋蔥表皮上一個個( )似的結構,是洋蔥的( )。27、1663年,( )科學家( )發(fā)現(xiàn)了( )。事實說明生命體都是由( )由組成的。羅伯特胡克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一塊軟木薄片的( ),發(fā)現(xiàn)它們看上去像一間間長方形的( ),就把它命名為( )。28、( )的建立被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fā)現(xiàn)之一。29、一切生物都是由( )組成的。生物細胞的形態(tài)是( )的,不同生物的細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細胞也是不同的。30、( )是生物最基本的( ),也是生物最基本的( )。任何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 )構成的。31、葉肉細胞中的( )是植物進行( )的重要場所。葉表皮上的( )是植物進行( )的重要部分,氣孔是控制( )和( )的進入的。32、血液中的( )好像(運輸兵),負責運輸吸入的( )和產生的( )。身體里的( )能和細菌、病毒作戰(zhàn),(保護)我們的身體。細胞能把( )儲存在( )中。我們?yōu)槭裁撮L得像我們的父母,這是細胞的遺傳作用。33、自然界大多數(shù)生物都是由( )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們只有(一個)細胞,稱為( )。如草履蟲、眼蟲、喇叭蟲、變形蟲、鐘蟲、太陽蟲、細菌、鼓藻、船形硅藻等,就是一個細胞。動物的卵,比如( ),也是一個細胞。34、在水中,生活著許許多多的微生物,常見的有草履蟲、變形蟲、喇叭蟲、眼蟲、團藻等。35、微生物的共同點:均由一個( )組成,( )簡單,( )微小。36、顯微鏡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 ),在水中生活著很多( )的( )。自然界中也生活著許許多多的微生物。37、魚缸里的水變綠了,是因為( )繁殖的結果。38列文虎克在( 水),( 水),( 水)里都找到了( )。39、微生物是( ),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樣的( )。如對環(huán)境有一定的需求,對外界的刺激有反應,能繁殖等。40、我們可以利用( )培養(yǎng)微小生物。41、如果微生物運動迅速,不便于觀察,我們可以先在( )上放少量的( ),再在上面滴一滴(池塘水),蓋上(蓋玻片),也可以用( )在蓋玻片的邊緣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微生物的運動。42、在放大鏡和顯微鏡沒有發(fā)明以前,人們只能用( ),( ),( ),( ),( )五種感覺器官探知世界,那時候,人能觀察到的(最小動物),就是( )等昆蟲。放大鏡和顯微鏡的發(fā)明,讓我們看到了( ),( )。 43、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發(fā)現(xiàn)細菌,病毒,抵抗疾病。如弗萊明發(fā)明了( )。過去傷寒、鼠疫、霍亂等傳染病到處肆虐,人類只能束手待斃,毫無辦法。隨著( )的發(fā)明和不斷改進,科學家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許多危害人類的 細菌和 病毒,并從此開始了和它們的 斗 爭。克隆生物。人類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是(克隆羊);把人胰島素插到細菌細胞中,利用細菌在短期內大量繁殖的優(yōu)勢,生產大量 胰島素 素,用于治療 糖尿 病有些微生物能為我們提供食物或幫助我們生產食物。如生產面包、酒、醋、泡菜、腐乳、酸奶、蒸饅頭等食品都離不開微生物。處理垃圾和污水。如果沒有微生物,地球就將成為垃圾的世界。利用微生物進行土地改良和凈化。有的微生物能把生物尸體分解為植物需要的營養(yǎng),有的能和生物共生,起到固氮的作用。農藥,化肥,除草劑的過量使用污染了土壤,凈化土壤也要靠微生物。進行品種改良,提高產品的數(shù)量和質量。水稻之父是(袁隆平)。、顯微技術還促進了微電子儀器的研制。44、細胞的作用: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結構單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單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長、發(fā)育、繁殖、遺傳等生命活動都是通過細胞進行的。我們吃下去的食物變成營養(yǎng)物質后是怎樣被吸收的呢?是通過細胞。我們呼吸的氧氣是怎樣進入血液,怎樣被運送到全身的呢?也是通過細胞。細胞吸收生命所需要的物質,排除身體產生的廢物。45、微生物對人類既有利,又有害。46、做簡易顯微鏡的步驟: 找兩個放大倍數(shù)不同的凸透鏡;上下移動調整兩個透鏡之間的距離,直到找到物體最清晰的圖像;用紙筒和膠帶把兩個透鏡固定下來,簡易顯微鏡就做成了。47、正確使用放大鏡:目、鏡、物三者,目不動,鏡動或者物動。觀察對象不動,人眼和觀察對象之間的距離不變,手持放大鏡在物體和人眼之間上下移動,直至圖像大而清晰。把放大鏡移至眼前,移動物體,直至圖像大而清晰。48、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善。49、人類(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觀察的范圍擴大,發(fā)現(xiàn)了僅靠肉眼無法發(fā)現(xiàn)的自然界的許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蟲等較小的動物)放大鏡(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東西)光學顯微鏡(能看清細胞和微生物)電子顯微鏡(能看到更小的組成物質的原子、分子)。50、光學顯微鏡利用放大鏡對(光)產生(折射)而放大物體圖像的顯微鏡。51、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構造和功能),以適應周圍的環(huán)境。52、用顯微鏡觀察物體的玻片標本時,要用(左眼)觀察。53、正確使用顯微鏡的方法和步驟:、一手握住鏡臂,另一手托著鏡座,將顯微鏡(向著光)放在平坦的桌面上;、轉動轉換器,將低倍物鏡轉到鏡筒下;、調節(jié)載物臺下的反光鏡,從目鏡往下看,能看見一個亮的光圈;、調節(jié)粗準焦螺旋將鏡筒抬起,使低倍物鏡離載物臺大約23cm。將想觀察的標本的載玻片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夾住,要使標本恰好在載物臺通光孔的中央;、調節(jié)準焦螺旋,降低鏡筒,使低倍物鏡恰好在載玻片的上面;、從上鏡往下看,調整準焦螺旋,將鏡筒慢慢抬升到標本出現(xiàn)在視野里為止,調整光線使你能盡可能地看清標本;、慢慢移動載玻片,觀察標本的各個部分,注意(移動)的方向和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