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好村支部書記的心得體會_第1頁
怎樣做好村支部書記的心得體會_第2頁
怎樣做好村支部書記的心得體會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怎樣做好村支部書記的心得體會 筆者長期在基層工作,曾經先后兼任過三個村的支部書記,下面就如何組織農民問題,談點自己的體會和思考。 先講三件小事: 1、 94 年 5 月中旬,我到 *鄉(xiāng)百合村兼任村支部書記,該村是個癱瘓村,因與鄰村鬧土地官司,人心渙散,治安混亂。當時正是農民點花生和種西瓜的季節(jié),由于天氣持續(xù)干旱無雨,農民花生點種不上,種西瓜都是用桶拉水,村里的電也停了好長時間,農民累一天,還得摸黑吃飯,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同情之心不禁油然而生。我?guī)ьI村干部首先疏通了線路,接著解決水的問題。我召開村組干部會問 大家怎么辦,大家一致的意見是打井。時不我待,聯(lián)系打井隊,分組召開群眾大會,村組干部忙乎起來,短短十天時間三個組打了 37 眼塑料管(家民稱之為對口抽)井,這些井不僅解了當時群眾的燃眉之急,而且在以后的農業(yè)生產中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村組干部的威信因此大增,群眾見到我對我感謝得不得了,說我們給村里辦了件大好事。 2、 96 年我到 *鄉(xiāng)大胖村兼任村支書,當時主要是負責組建兩委班子,班子建成后想為群眾辦點實事,辦點啥事呢?在與村民的接觸中我了解到群眾對村北村西的地很頭痛,主要是這些地緊臨兩條大河,堿性大、濕度大,種啥啥不 成,雨水稍大就淹,群眾罵之鹵孫地。我注意向群眾討教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有人說用電廠生產的那種化肥效果不錯,有人說北地不知是誰種塊水稻長勢不錯。我直觀上感到種水稻是條路,找到該農戶經過算帳比較,種水稻效益還真不錯,于是我們就號召群眾種水稻,二三年后這些地還真的全種上了水稻。 3、 *鄉(xiāng)是汴梁西瓜的主產區(qū),西瓜是該鄉(xiāng)的支柱產業(yè),全國有名的開封西瓜批發(fā)市場就在該鄉(xiāng)境內。該鄉(xiāng)王莊村委后沙灘村群眾, 96 年自己兌錢聘請外地農民技術員學習溫棚育苗和西瓜嫁接技術,僅二三年時間,該村就成了全縣有名的西瓜生產先進村,西瓜生產收入 大幅度增加,還為我們鄉(xiāng)政府連續(xù)二三年爭得了現(xiàn)場會。 由于我愛好哲學思考,這些成功的經驗,加之失敗的教訓,通過反復比較,使我逐漸懂得這樣一個道理:干工作辦事情必須照唯辯證法規(guī)律辦事。所謂規(guī)律,實質上就是事物之間的先后順序和必然聯(lián)系。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簡單到復雜是事物運動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也是我們在實踐中必須遵循的規(guī)律。照此規(guī)律辦事,事情可自然而成,違背此規(guī)律,輕者,難免出現(xiàn)矛盾和問題,重者,超越規(guī)律的極限,就會失敗。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在百合打井的事。我們在百合成功地組織群眾打井,我反復思考的 問題是:打了 37 眼井,鄉(xiāng)村沒有拿一分錢,都是群眾自己拿的錢,干部僅組織組織,群眾就那樣對我們感恩,而我們有時干的事,就是不讓群眾拿一分錢,群眾不僅不領情,反而罵娘,這到底是為什么呢?這當然首先是個態(tài)度問題,即是不是真心想為群眾辦事,今天我不談這個問題,我要談的是,就是真心想為群眾辦事,如果不照規(guī)律辦事,也未必能把事情辦好,未必能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我們?yōu)檗r民群眾辦事,一定要從農民群眾的實際需要出發(fā),但是,農民群眾有許多需要,他們的需要是分層次的,有大小之分和高低之別,照辯證法規(guī)律辦事,就是先滿足小需要,再 滿足大需要,先滿足低層次需要,再滿足高層次需要,就是先急后緩。我們組織百合群眾打井,所以能把群眾組織起來,所以能贏得群眾的心,就是因為我們急群眾所急,干群眾所需。群眾當時最急的事就是如何保住西瓜苗,如何點上花生,因為季節(jié)不等人?。τ趶V大農民群眾來說,當時沒有比這個事更急的事了,解決了這個事,就是為農民解燃眉之急。所以我們的號召不僅很快得到了群眾響應,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假如說我們當時辦的事,不是組織群眾打井,而是組織群眾挖河、墊路或搞高科技農業(yè)結構調整,很可能是干部累的不輕,農民不領情,事情最后反而以失 敗而告終?,F(xiàn)在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都深深感到,如何把農民組織起來和聯(lián)合起來是農村進一步發(fā)展的關鍵,是農民擺脫弱勢地位的關鍵,是農業(yè)抵御市場風險的關鍵,我認為,這里重要的是一定要從農民的實際需要出發(fā),要深入農民群眾,了解他們到底需要什么,這樣幫助農民,才是把癢撓到了正地方,農民才高興,才會跟我們走。當領導的都希望能一呼百諾,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唯有順民心、合民意,干群眾所需,才能有這樣的效果。有時農民的需要可能很小、很土、很低、很簡單,身處上層的領導往往看不起農民的這些需要,認為這些需要是早已過時的東西, 是落后的東西。其實,辯證法告訴我們的道理是,小事、低級階段的事和簡單的事都是事物運動發(fā)展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只有首先滿足農民的這些需要,大的、洋的、高級的需要才容易實現(xiàn)。否則,小的需要、低層次的需要還沒有滿足,就硬向農民注入大的、高級的東西,就很可能敗事。我常想,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一些熱心鄉(xiāng)村建設的知識分子到鄉(xiāng)村搞試驗,為什么總是得不到農民的響應,而毛主席領導搞的土地革命卻讓農民自愿捐糧賣命,組成一個銅墻鐵壁,還不是因為土地革命滿足了農民夢寐以求的對土地的需要?現(xiàn)在我們組織農民辦工業(yè)、搞高科技農業(yè),農民都不積極響應 ,我們總是埋怨農民沒文化、素質低,組織紀律觀念差,而很少考慮我們干的事是否符合農民需要。農業(yè)、農村、農民就是這么一個狀況,從這個實際出發(fā)去定目標干事情,才是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還拿打井這個事來說,群眾打的是塑料管井,上級實際上并不主張打這種井,認為這種井檔次低(也許還有其它科學上的原因)?,F(xiàn)在看來,這種井最符合生產責任制和農民的資金情況,最符合農民的需要。如果我們當時組織打標準化的石管井,很可能就組織不起來,因為農民不僅資金上有問題,而且石管井管的面積大,打在誰的地里也成問題。當然更重要的原因是不能解群眾的燃眉 之急?,F(xiàn)在我們那個地方遍地打的都是這種井,這表明這種井符合當?shù)剞r民的實際情況。通過打井這件事我還認識到,為群眾辦實事,干部的牽頭組織很重要。當時我問農民,你們既然這么需要打井,為什么不自己打呢?他們回答說,我自己出錢打一眼井,你不叫誰用呀?不叫誰用得罪誰,叫用吧,自己掏錢打的井叫別人用,實在有點肚痛。你看,農民就是這么一個覺悟水平,我們作決策辦事情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fā)。毛主席總結大躍進的失誤時有一段話,他說:“一定要每時每刻關心群眾利益,時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適合當前群眾的覺悟水平和當前群眾的迫切要求。 凡是違背這兩條的,一定行不通,一定要失敗”。 這段話同樣適合于今天,我感覺甚至就是對今天的人們說的。我們在農村組織農民搞這事搞那事失敗的原因,難道不就是因為違背了這兩條嗎?今天我們還可以再加上一條:一定要適合當前群眾的資金技術情況,這樣才能把事情辦好。 其次,分折在大胖栽種水稻的事。從現(xiàn)代農業(yè)的觀點來看,栽種水稻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在有些地方,水稻還是農業(yè)結構調整的對象,但是大胖村那些地里栽種水稻,農民由原來的不收變成收,由原來的少收入,變成了多收入,農民實實在在的得到了實惠,因而他們就擁護干部,聽干部的 號召。農民有了收入,有了積累,再發(fā)展高級的東西也就有了基礎,這就叫有低到高。從大胖栽種水稻這件小事來看,我們還領悟到,作決策辦事情一定要遵循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發(fā)展規(guī)律。當時改種水稻我們只是在廣播上宣傳宣傳,宣傳那個典型農戶的收入情況,幫助農民進行效益分析,并沒有逼迫農民一下子都改種水稻。農民是最講實際的,他們一看種水稻還真行,大家就很快都跟了上來。當領導的有沒有水平,水平高低,能不能有效地把農民組織起來,就看你有沒有眼光發(fā)現(xiàn)群眾中具有普遍意義的東西,能發(fā)現(xiàn)這種東西,就能一呼百諾,就叫站得高,看得遠。我們常 講的由點到面的工作方法,體現(xiàn)的正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發(fā)展規(guī)律。作為對比,我們不妨舉一個失敗的例子,可以說這樣的例子各地都比比皆是。還是在 *時, XX 年春季黨委政府決定沿鄭(鄭州)汴(開封)路兩側在高砦村北地搞萬畝經濟林基地,當時領導可能想,一下子搞成這么一個基地,對調整農業(yè)結構,對改善鄭汴路兩側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都有很大作用??墒菍嵤r群眾積極性不高,有些農戶根本不同意,鎮(zhèn)政府(此時 *鄉(xiāng)已改為 *鎮(zhèn))只好從購苗、栽植到澆水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包攬下來,組織鎮(zhèn)村干部自己動手。由于規(guī)模太大,栽的質量很低,還由于精力和財力上 的原因,澆水不及時也不充足,管理跟不上,結果成活率不到 10%,活下來的幾顆樹后來群眾也都拔掉移裁到家里了。正反兩方面的例子都說明,由小到大、由少到多是事物運動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按此規(guī)律辦事,就容易取得成功,違背此規(guī)律,就可能導致失敗。總結經驗,一定要從正反兩個方面總結,既要看到成功的經驗,更要看到失敗的教訓,這樣才容易看清規(guī)律。我曾思考 *鎮(zhèn)的農民裁種葡萄的事,都 是同樣的土質,都是同樣的環(huán)境,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卻失敗了,原因到底在哪里呢?我比較思考的結果是:成功的農戶主要是因為應該(由規(guī)律所決定)做的事做 足做夠了,而失敗的農戶主要是因為應該做的事沒有做足做夠,總是懶省事造成的。一個人想干成大事,想干成高級的事,一定要把小事低級階段的事干足干夠,并富有成效。這些富有成效的小事,只要干足干夠,干到一定程度了,經濟也好,黨群干群關系也好,就會發(fā)生一個質的變化。胡錦濤同志講,群眾利益無小事,這當然首先是個態(tài)度問題,但我是從量變質變規(guī)律理解的。 最后,分析后沙灘村學西瓜嫁接技術這件事。說實話,在這件事上,當時鄉(xiāng)政府并沒有掏錢幫群眾什么,倒是群眾為鄉(xiāng)政府爭得了不少榮譽,對此,村里的幾個能人頗有微言。我想,如果當時鄉(xiāng)政 府能拿錢幫助群眾聘請技術員,我們不但能有效地把群眾組織起來學習這一技術,而且會提高政府在農民中的威信,農民就不會說風涼話了。西瓜是 *鄉(xiāng)的主導產業(yè),大多數(shù)農民都把希望寄托在這一季瓜上,秋后算帳,他們先把明年種瓜的錢存起來,進入冬閑季節(jié),男女老幼齊上陣,有的拉沙墊地壓淤、壓堿改造土地,一車一車地拉,硬是把整個的一塊地抬高了許多,還有的是深翻土地,用鐵锨一锨一锨將一畝、二畝地翻個個兒,深度達50 公分至 80 公分。我看到此情此景,無不為農民的力量、毅力以及熱愛土地的精神所感動,農民做這些都是為明年的西瓜、花生有個好 收成。一過來年,農民就開始為種瓜忙活起來,備糞、備肥、挑瓜溝,搞早熟西瓜的農戶,春節(jié)前就開始忙活,打藥管理更是一遍又一遍。瓜上市時,他們?yōu)楣嫌袀€好價格而欣喜,為瓜賣不上錢而犯愁,西瓜簡直就是農民的命根子,是農民的魂。我描述這么多,只是想說一句話:如果政府能夠花錢圍繞西瓜做文章,就是做到了農民的心坎上,就容易有效地把農民組織起來,農民就會跟黨和政府走。由低到高是事物運動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遵循這一規(guī)律,做事情就容易取得成功。當時 *想搞大棚西瓜,我是抓農業(yè)的副鄉(xiāng)長,領導問我在哪個村搞,我力推后沙灘村,我當時的理由 是,后沙灘村群眾有成熟的西瓜嫁接技術(這是搞大棚西瓜必不可少的技術),他們搞大棚西瓜,有較好的技術基礎,容易取得成功。但是后來大棚西瓜還是沒有搞成,原因有二:一是該村人均耕地較多,搞大棚西瓜投入勞力較多,他們認為一搞大棚西瓜就不能再搞雙膜覆蓋西瓜了,因為勞力少忙不過來,搞二個大棚也未必有種五六畝雙膜覆蓋西瓜來錢。二是大棚西瓜投入大,農民資金緊張,而且有風險(主要是沙塵暴),他們想叫鄉(xiāng)政府每個棚補助一千元,而且是先拿錢再建棚,而政府則答應每個棚只補助 500 元,是先建棚再補錢,談判不下來,最后沒有搞成。這件事雖 然沒有搞成,后來再思考這個問題我是這樣想的:政府不惜拿出 10 萬元錢購買果樹苗在鄭汴路兩側搞林果基地,最后啥也沒搞成,如果我們把這 10 萬元錢投入到后沙灘村幫助農民搞大棚西瓜,則很容易取得成功,就是按群眾提出的每個棚補助一千元,也可建一百座棚。這一百座棚從表面上看,也是蠻好看的,從農民那里說,農民則實實在在得到了實惠。而我們沒有這樣干,干的是群眾不想干的事,結果花了錢,事沒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