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界面測試.doc_第1頁
軟件界面測試.doc_第2頁
軟件界面測試.doc_第3頁
軟件界面測試.doc_第4頁
軟件界面測試.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界面是軟件與用戶交互的最直接的層,界面的好壞決定用戶對軟件的第一印象。而且設計良好的界面能夠引導用戶自己完成相應的操作,起到向?qū)У淖饔?。同時界面如同人的面孔,具有吸引用戶的直接優(yōu)勢。設計合理的界面能給用戶帶來輕松愉悅的感受和成功的感覺,相反由于界面設計的失敗,讓用戶有挫敗感,再實用強大的功能都可能在用戶的畏懼與放棄中付諸東流。1.1易用性測試按鈕名稱應該易懂,用詞準確,屏棄沒楞兩可的字眼,要與同一界面上的其他按鈕易于區(qū)分,能望文知意最好。理想的情況是用戶不用查閱幫助就能知道該界面的功能并進行相關的正確操作。1) 常用的按鈕要有鍵盤快捷方式。2) 界面應按功能劃分出區(qū)域,要有功能說明或標題。3) 界面及按鈕的風格應盡量統(tǒng)一。4) 界面要支持鍵盤自動瀏覽按鈕功能,即按Tab鍵的自動切換功能。5) 界面上首先應輸入的和重要信息的控件在Tab順序中應當靠前,位置也應放在窗口上較醒目的位置。 6) 有輸入的界面進入時焦點應停留在第一個EDIT上。7) 界面上的控件擺放的數(shù)目是否過多。一般最好不要超過10個,多于10個應建議使用分頁界面顯示。8) 同一界面的功能數(shù)量是否過多。一般最好不要多于10個,過多導致使用不便。9) 分頁界面要支持在頁面間的快捷切換,常用組合快捷鍵Ctrl+Tab10) 默認按鈕要支持Enter及選擇操作,即按Enter后自動執(zhí)行默認按鈕對應操作。11) 可寫控件檢測到非法輸入后應給出說明并能自動獲得焦點。12) Tab鍵的順序與控件排列順序要一致,目前流行總體從上到下,同時行間從左到右的方式。13) 復選框和選項框中的內(nèi)容應盡量按選擇幾率的高低而先后排列。14) 復選框和選項框通常要有默認選項。15) 選項數(shù)相同時多用選項框而不用下拉列表框。16) 界面空間較小時使用下拉框而不用選項框。17) 選項數(shù)較少時使用選項框,相反使用下拉列表框。18) 專業(yè)性強的軟件要使用相關的專業(yè)術語,通用性界面則提倡使用通用性詞眼。1.2 規(guī)范性通常界面設計都按Windows界面的規(guī)范來設計,即包含“菜單條、工具欄、工具箱、狀態(tài)欄、滾動條、右鍵快捷菜單”的標準格式,可以說:界面遵循規(guī)范化的程度越高,則易用性相應的就越好。小型軟件一般不提供工具箱。1) 常用菜單要有命令快捷方式。2) 完成相同或相近功能的菜單用橫線隔開放在同一位置。3) 菜單前的圖標能直觀的代表要完成的操作。4) 菜單深度一般要求最多控制在三層以內(nèi)。5) 菜單的說明要跟彈出的窗體一致。6) 大型軟件一般工具欄要求可以根據(jù)用戶的要求自己選擇定制。7) 相同或相近功能的工具按鈕放在一起。8) 工具欄中的每一個按鈕要有及時提示信息。9) 一條工具欄的長度最長不能超出屏幕寬度。10) 工具欄太多時可以考慮使用工具箱。11) 工具箱要具有可增減性,由用戶自己根據(jù)需求定制。12) 工具箱的默認總寬度不要超過屏幕寬度的1/5。13) 狀態(tài)條要能顯示用戶切實需要的信息,常用的有:目前的操作、系統(tǒng)狀態(tài)、用戶位置、用戶信息、提示信息、錯誤信息等,如果某一操作需要的時間較長,還應該顯示進度條和進程提示。14) 狀態(tài)條的高度以放置五號字為宜,滾動條的寬度比狀態(tài)條的略窄。15) 菜單和工具條要有清楚的界限;菜單要求凸出顯示,這樣在移走工具條時仍有立體感。16) 右鍵快捷菜單采用與菜單相同的準則,且右鍵快捷菜單在對話框中不應出現(xiàn)。1.3 幫助設施系統(tǒng)應該提供詳盡而可靠的幫助文檔,在用戶使用產(chǎn)生迷惑時可以自己尋求解決方法。1) 操作時要提供及時調(diào)用系統(tǒng)幫助的功能。常用F1。2) 在界面上調(diào)用幫助時應該能夠及時定位到與該操作相對的幫助位置。也就是說幫助要有即時針對性。3) 最好提供目前流行的聯(lián)機幫助格式或HTML幫助格式。4) 用戶可以用關鍵詞在幫助索引中搜索所要的幫助,當然也應該提供幫助主題詞。5) 打包新系統(tǒng)時,對作了修改的地方在幫助文檔中要做相應的修改。6) 在幫助中應該提供我們的技術支持方式,一旦用戶難以自己解決可以方便的尋求新的幫助方式。1.4 合理性屏幕對角線相交的位置是用戶直視的地方,正上方四分之一處為易吸引用戶注意力的位置,在放置窗體時要注意利用這兩個位置。1) 父窗體或主窗體的中心位置應該在對角線焦點附近。即采取屏幕居中。2) 子窗體位置應該在主窗體的左上角或正中。3) 多個子窗體彈出時應該依次向右下方偏移,以顯示出窗體標題為宜。4) 重要的命令按鈕與使用較頻繁的按鈕要放在界面上較注目的位置。5) 與正在進行的操作無關的按鈕應該加以屏蔽(Windows中用灰色顯示,沒法使用該按鈕)。6) 對可能造成數(shù)據(jù)無法恢復的操作必須提供確認信息,給用戶放棄選擇的機會。并且將按鈕的缺省焦點置在“取消”按鈕上。7) 非法的輸入或操作應有足夠的提示說明。8) 對運行過程中出現(xiàn)問題而引起錯誤的地方要有提示,讓用戶明白錯誤出處,避免形成無限期的等待。9) 提示、警告、或錯誤說明應該清楚、明了、恰當。10) 對于需要執(zhí)行長時間的操作,必須使用狀態(tài)條,讓用戶了解進展情況,避免使用戶誤解為死機。11) 大多數(shù)下拉框(ComboBox),應該不允許用戶輸入,如果需要輸入,應在設計文檔中指出。12) 當下拉框(ComboBox)允許用戶不選擇任何選項時,不應顯示一個空的選項,應使用文字描述,如“請選擇”等。13) 對于文本框(TextBox)一般需要根據(jù)其對應的數(shù)據(jù)庫字段的類型以及長度來限制用戶允許輸入的字符和長度,測試時要注意輸入框中的數(shù)值的最大數(shù)和最小數(shù),以及默認值、空白值或空格時的情況。14) 對于ListView以Report形式(ViewStyle屬性=vsReport)顯示數(shù)據(jù),一般要求實現(xiàn)列排序,如果由于特殊原因不能實現(xiàn)列排序,應該禁止用戶點擊列。15) 對于日期輸入框是否接受正確的日期輸入;是否拒絕錯誤的日期輸入;日期輸入框在日期輸入后是否按既定的日期格式顯示日期。16) 對于單選組內(nèi)是否有且只有一個單選鈕可選;如果單選組內(nèi)無單選鈕可選,這種情況是否允許存在。17) 復選框組內(nèi)是否允許多個復選框(包括全部可選)可選;如果復選框組內(nèi)無復選框可選,這種情況是否允許存在;文本框及某些控件拒絕輸入和選擇時顯示區(qū)域是否變灰或按既定規(guī)約處理。18) 密碼輸入框是否按掩碼的方式顯示。19) 對于有增加、修改或刪除等有變動操作的頁面,要隨操作及時刷新。20) 對于數(shù)據(jù)錄入界面,重點考慮如何提高用戶的錄入速度。例如界面中有“身份證號”和“出生日期”,當用戶輸入了一個合法的身份證號后,系統(tǒng)應該自動根據(jù)身份證號將出生日期提取出來并填入“出生日期”控件中。21) 系統(tǒng)的提示框樣式應統(tǒng)一,即使用標準的Windows提示框,其中包括標題、圖標、提示語和功能按鈕。圖標使用要規(guī)范,要根據(jù)提示信息的性質(zhì)選擇不同的圖標,而且除非嚴重的錯誤,一般不使用“X”圖標,以免使用戶產(chǎn)生畏懼心理。 22) 如果系統(tǒng)中需要經(jīng)常錄入一些重復數(shù)據(jù),應考慮將其提取出來,讓用戶進行一次配置,然后系統(tǒng)自動根據(jù)配置完成該信息的錄入。例如:系統(tǒng)有登記企業(yè)信息的功能,其中企業(yè)信息包括該企業(yè)所在的省、市、區(qū),由于該系統(tǒng)安裝到某個市級單位后,所登記企業(yè)的所在省、市都是確定的,讓用戶每次登記時都重復選擇省、市將給用戶帶來很大的不便。應該由用戶在系統(tǒng)初始化時設置好缺省的省、市,在企業(yè)登記時只要選擇該企業(yè)所在的區(qū)即可,這樣就提高了用戶的登記效率。23) 對于輸入型控件禁止為其指定輸入法。24) 窗體顯示后,缺省的焦點應該設在最合理的控件上,方便用戶操作。25) 輸入型控件一般不允許只輸入空格或可存入輸入值兩端的空格。1.5 美觀與協(xié)調(diào)性界面大小應該適合美學觀點,感覺協(xié)調(diào)舒適,能在有效的范圍內(nèi)吸引用戶的注意力。1) 長寬接近黃金點比例(寬高比為4:3),切忌長寬比例失調(diào)。2) 布局要合理,不宜過于密集,也不能過于空曠,合理的利用空間。3) 按鈕大小基本相近,忌用太長的名稱,免得占用過多的界面位置,要與界面的大小和空間要協(xié)調(diào)。4) 避免空曠的界面上放置很大的按鈕。5) 放置完控件后界面不應有很大的空缺位置。6) 字體的大小要與界面的大小比例協(xié)調(diào), 通常使用的字體中宋體9-12較為美觀,很少使用超過12號的字體。建議使用宋體9號字。7) 前景與背景色搭配合理協(xié)調(diào),反差不宜太大,最好少用深色,如大紅、大綠等。常用色考慮使用Windows界面色調(diào)。8) 如果使用其他顏色,主色要柔和,具有親和力與磁力,堅決杜絕刺目的顏色。9) 大型系統(tǒng)常用的主色有#E1E1E1、#EFEFEF、#C0C0C0等。10) 界面風格要保持一致,字的大小、顏色、字體要相同,除非是需要藝術處理或有特殊要求的地方。11) 如果窗體支持最小化和最大化或放大時,窗體上的控件也要隨著窗體而縮放;切忌只放大窗體而忽略控件的縮放。對于窗體中包含ListView、TreeView、DBGrid、StringGrid等控件,必須支持最大化,使用戶能夠盡量多的獲得信息。當處于“往下還原”狀態(tài)時,默認窗體應居中。12) 如果能給用戶提供自定義界面風格則更好,由用戶自己選擇顏色、字體等。13) 除主窗體外,其他窗體大部分都要支持敲“Esc”鍵退出的功能,除非設計文檔中特殊指明。1.6 菜單位置菜單是界面上最重要的元素,菜單位置按照按功能來組織。1) 菜單通常采用“常用-主要-次要-工具-幫助”的位置排列,符合流行的Windows風格。2) 常用的有“文件”、“編輯”,“查看”等,幾乎每個系統(tǒng)都有這些選項,當然要根據(jù)不同的系統(tǒng)有所取舍。3) 下拉菜單要根據(jù)菜單選項的含義進行分組,并切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進行排列,用橫線隔開。4) 一組菜單的使用有先后要求或有向?qū)ё饔脮r,應該按先后次序排列。5) 沒有順序要求的菜單項按使用頻率和重要性排列,常用的放在開頭, 不常用的靠后放置;重要的放在開頭,次要的放在后邊。6) 如果菜單選項較多,應該采用加長菜單的長度而減少深度的原則排列。7) 對常用的菜單要有快捷命令方式。8) 對與進行的操作無關的菜單要用屏蔽的方式加以處理,如果采用動態(tài)加載方式即只有需要的菜單才顯示最好。9) 菜單前的圖標不宜太大,與字高保持一致最好。10) 主菜單的寬度要接近,字數(shù)不應多于四個,每個菜單的字數(shù)能相同最好。11) 主菜單數(shù)目不應太多,最好為單排布置。1.7 獨特性如果一味的遵循業(yè)界的界面標準,則會喪失自己的個性.在框架符合以上規(guī)范的情況下,設計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界面尤為重要。尤其在商業(yè)軟件流通中有著很好的潛移默化的廣告效用。1) 安裝界面上應有單位介紹或產(chǎn)品介紹,并有自己的圖標。2) 主界面,最好是大多數(shù)界面上要有公司圖標。3) 登錄界面上要有本產(chǎn)品的標志,同時包含公司圖標。4) 幫助菜單的“關于”中應有版權和產(chǎn)品信息。5) 公司的系列產(chǎn)品要保持一致的界面風格,如背景色、字體、菜單排列方式、圖標、安裝過程、按鈕用語等應該大體一致。1.8 快捷方式的組合在菜單及按鈕中使用快捷鍵可以讓喜歡使用鍵盤的用戶操作得更快一些,在西文Windows及其應用軟件中快捷鍵的使用大多是一致的。 菜單中:1) 面向事務的組合有: 組合鍵 Ctrl-D Ctrl-F Ctrl H Ctrl-I Ctrl-N Ctrl-S Ctrl-O功能 刪除 尋找 替換 插入 新記錄 保存 打開2) 編輯:組合鍵 Ctrl-A Ctrl-C Ctrl-V Ctrl-X Ctrl-Z Ctrl-Y功能 全選 拷貝 粘貼 剪切 撤消操作 恢復操作3) 文件操作:組合鍵 Ctrl-P Ctrl-W功能 打印 關閉4) 系統(tǒng)菜單組合鍵 Alt-F Alt-E Alt-T AltW AltH功能 文件 編輯 工具 窗口 幫助5) MS Windows保留鍵:組合鍵 Ctrl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