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香道的資料整理一 什么是香? 1.香的定義。在說文解字中說:“香,氣芬芳也?!倍跋愕摹败啊?,也就是香氣遠聞之意。 一般的香,大多是指由富含香氣的樹皮、樹脂、木片、根、葉、化果等所制成的香之原料。常見的香料有旃檀香、沈香、丁香、郁金香、龍腦香、薰陸香、安息香等豐富的種類,甚至也有動物的分泌物所形成的香,如龍涎香、麝香等。 香料大多出產(chǎn)于氣候酷熱的地區(qū),由于熱帶地區(qū)人體容易產(chǎn)生體垢及惡臭,所以古來為了消除體臭,就將當?shù)厥a(chǎn)的香木制成香料,涂抹于身上,稱為涂香;或是焚香料薰室內(nèi)及衣服,稱為燒香或薰香。 隨著香料的不同,也要以不同的方式來散發(fā)香氣,才能造成特別的效果,用香的方法,大致可以分為燃燒、薰炙及自然散發(fā)等三種方式,而配合不同的香器使用。如,香草、沈香木及作成香丸。線香、盤香和香粉的合香,就必須以燃燒的方式,而龍腦類的樹脂性香品,則必須用薰炙的方式;也就是將香放在炙熱的金屬或炭塊上,讓其散發(fā)香味。 佛教中對香的定義則更為廣泛,將鼻根所嗅的一切,都統(tǒng)稱為香。佛教并將人類生活中這種美好的經(jīng)驗,重新詮釋,使香超越了原始的意義,而用香來象征修行者持戒清凈的戒德之香,乃至圣者具足解脫、智慧的五分法身,可以說是解脫者心靈的芬芳。 例如,在佛說戒德香經(jīng)中,佛陀就以香來比喻持戒之香,不受順、逆風的影響,能普熏十方。在六祖壇經(jīng)中,也以香來比喻圣者的五分法身,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由于香美好的特質,在佛教中就成了供養(yǎng)佛菩薩重要的供品之一,甚至以香為說法譬喻、修持方法,讓人依此而悟入圣道。 而香的氣味能薰染真物,使環(huán)境芬芳美好的特質,也被用來比喻念佛者以念佛的緣故,薰染如來的功德,這就是所謂的“香光莊嚴”。 由于香與鼻根的密切關聯(lián),古德也有以聞香而悟道者,最著名的就是楞嚴經(jīng)中的香嚴童子。在本書中介紹香的修持法門,祈愿讀者以香入道。 焚香、裝香料的香器,展現(xiàn)了香的具體之美。也以成香的文化中頗為獨特的藝術。無論是在種類、材質、造型與色彩的顯現(xiàn)上,都為人類的視覺與嗅覺心靈帶來極大的喜悅。 這些豐富的香器種類,主要是為了配合各種不同型態(tài)的香焚燒或蒸薰的方式而產(chǎn)生。除了實際上的用途之外,基于美觀及裝飾的考量,香爐的型制、爐身的造型、色彩,更是琳瑯滿目,配合裊裊香煙,及美好的香味,讓用香的情境達到極致。在香器的種類上,除了最常見的香爐之外,還有香囊、香球、香筒、香盒等用香的器具。因此,在本書中也介紹了中國歷代的香爐,及各種不同類型的香器。2.香之功用:中國傳統(tǒng)香最原始最重要的作用即保健、療病祛疾。其味不僅芬芳,可怡養(yǎng)性情、凈化心靈,還有清心、安神、開竅等很多的養(yǎng)生功能。而合成香料無論是在氣息的芳香、微妙的精神體驗、養(yǎng)生保健等諸方面均無法與傳統(tǒng)香料相比。天然香料是一種成份極其復雜的混合物,有人甚至把它比喻為一個混沌系統(tǒng),多種香料搭配時的情況就更為復雜,以現(xiàn)在的科技水平,合成香料還難以達到全面、準確的分析和把握。就香氣而言,即使最先進技術制作的合成香料也難脫斧鑿之跡,其芳香與天然香料的差異仍然十分明顯。就精神體驗而言,中國傳統(tǒng)香可以使人產(chǎn)生“愉悅”、“感動”等微妙的身心體驗,而現(xiàn)代工業(yè)香卻幾乎完全沒有這種效果?!坝衅湮抖鵁o其氣,有其形而無其神”,正是現(xiàn)代合成香料始終難以逾越的屏障。風靡全球的法國香水,最初是因白種人身體特質和飲食習慣的關系,人體狐臭膻腥多發(fā),香水最初的作用是為了祛除腥臊味,凈化環(huán)境。目前,以法國香水為首的現(xiàn)代工業(yè)香品,在國際社會享有較高的知名度,但其仍然難以具備中國香自然、健康,能夠賦予人身體、心靈以美妙作用的特質。 近年來,人們已越來越多地意識到,許多化學產(chǎn)品在為人們提供便利的時候,往往也存在許多弊端。因而,“綠色”、“自然”、“健康”的中國傳統(tǒng)香必將越來越多的受到世人的關注和青睞。另外,由于香美好的特質和飄渺彌漫的香煙,而被視為能上達天聽,傳達誠心的供養(yǎng)之意給佛菩薩及天神等。所以香也是佛教中極為重要的供養(yǎng),并發(fā)展出供香的儀軌、方法及真言、手印等。由于香所象征的美好意含,在佛教中不但以香為重要的供養(yǎng),用香來代表諸佛清凈法身,或是以香來修持、說法。3.香品的使用。自古以來,東西方國家在祭祀神明、祖先的儀式上中都有熏燒香品(古稱“燒香”)的習俗。不同的宗教、民族、地區(qū),敬奉不同的神明,具體的儀式規(guī)程各不相同,但卻有一些很相似的基本的規(guī)范。對于一些純儀式性的程序,日常用香或許不便嚴格奉行,但對于這些基本的規(guī)范仍然值得注意遵循: 正確的心態(tài); 適當擺放花卉、燈燭及其他供品;香品點燃后的明火,可用手輕輕扇滅,不宜吹滅;注意敬香的時間,保持相對固定的規(guī)律。例如,陰歷的初一、初三、十三、十五、節(jié)氣、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九月初九等都是適宜敬香的日子(自前一天的子時之后即為次日,例如每月十四的夜11點后即為十五)。注意敬香的地點。宗教祭祀場所、家中的神龕及其他清凈安泰之地都是適宜敬香的地方。注意香品的選擇。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盡量使用較好的香品;盡量選用天然香料制作的熏香。品香四件事一:心凈、身凈、香具環(huán)境凈焚香心凈是一件莊嚴殊圣的事情,欲要達到焚香的目的與效果,凈心是一件根本的事情。心不凈而焚香,是走過場、是應付,不會有好的效果,更談不上溝通。身凈是說明對焚香的重視與恭敬。所以焚香前要凈手、凈身,甚至沐浴更衣。重視的程度越高,則效果越好。不可怕麻煩,吃飯不是更麻煩嗎?但必須要吃,為什么?需要!保持環(huán)境和香具潔凈就是一種修行、一種恭敬、一種功德、一種對自己的負責。二:香具要齊備既要焚香、香具不可不重視,香具要如法;特別是固定的佛堂、凈室必須要有固定的、規(guī)范的香具。香爐;香筒;臥爐;香插;香盤;香夾;香盒;香鏟;香筷;靈灰;手爐;香斗;熏球; 香囊。三:理香即是在上香前要對香進行凈撿,或開盤。理香時要心平氣和,全身放松,動作輕緩,心浮氣躁會把香理壞以及破壞香的效果。如盤香,在開盤前要用手轉圈輕輕攝開盤與盤之間相粘的地方,然后再開盤,線香要選擇長度相同的為好四:選香焚香一定要選擇好的香品,才能有好的效果。好的香品應為純天然的合香,即多種香藥合成的香,這種香最好是選擇傳統(tǒng)配方的,這些配方是經(jīng)過歷史的驗證,而且古人的配伍也十分嚴格,好香會一炷,有一種香的效果。二 何謂香道?人類生活在無限的氣味之中,經(jīng)過感性和理性的選擇,知道如何應用生活周遭的香料,漸漸地演變成情操教育的一環(huán)香道。這是人類由嗅覺官能的享受到精神層面修身養(yǎng)性的訴求,所產(chǎn)生的一門生活美學。那么香道的定義是什么?簡單地說,就是有關香氣的藝術。如果要進一步說明,就是從香料的熏點、涂抹、噴灑所產(chǎn)生的香氣、煙形,令人愉快、舒適、安詳、興奮、感傷等等的氣氛之中,配合富于藝術性的香道具、香道生活環(huán)境的布置、香道知識的充實,再加上典雅清麗的點香、聞香手法,經(jīng)由以上種種引發(fā)回憶或聯(lián)想,創(chuàng)造出相關的文學、哲學、藝術的作品,使人們的生活更豐富、更有情趣的一種修行法門,就叫做香道。在物質文明高度發(fā)展的今天,人們常常要問: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世界是什么呢?我們已經(jīng)明顯感到,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人間溫情少了;吃的越來越好,健康景況愈差;工作效率提高了,壓力卻越發(fā)沉重;熟人多了,真情少了;面對滿目的高科技、高檔設施,內(nèi)心世界卻充滿孤獨。人們急需得到一種具有天然品味的,與時代相呼應的精神文化的充實,香道正是能夠滿足這一精神需求的一種精神文化。 中國盛唐時期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各種文化相繼發(fā)展起來的同時,熏香也成了藝術。達官貴人、富裕人家經(jīng)常性地聚會,爭奇斗香,使得熏香藝術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鑒真和尚東渡,不僅把佛教傳到日本,同時也傳入了熏香,平安時代以后,香料開始脫離宗教用于美的目的。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語多次提到一種熏香盛會。是說貴族們學習“唐人”的樣子,經(jīng)常舉行“香會”或稱之為“賽香”的熏香鑒賞會,這也是唐朝的熏香又經(jīng)“和風”熏陶而形成的一種風習。到了足利義政的東山文化時代,熏香演變成按照一定方式的“聞香”風俗,逐漸形成日本的“香道”,后在享保年間香道條目錄一書問世后,“香道”取得了飛躍發(fā)展。 事實上,類似日本“香道”這種香文化除了中國、日本以外,其它文明古國也曾出現(xiàn)過。古代雅典的香料商店實際上成為各階層人士的集會場所,政治家哲學家藝術家以及社交界的知名人物頻繁出入,成為熱鬧的社交活動中心。這些地位顯赫的達官貴人,為了表現(xiàn)他們的“天才”,在香氣方面大做文章,香的知識成為每個到此場所的人所必備,他們談論香就象今人談論奧林匹克運動會一樣?!跋銡忤b賞會”逐漸深化成各種各樣的“香道”。古羅馬也有相似的情形,只是都沒有像中國和日本那樣普及并流傳下來。 “香道”發(fā)展到今天,已經(jīng)不單純是品香、斗香的概念,而是一種以天然芳香原料作為載體,融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為一體的,感受和美化自然生活,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創(chuàng)造人的外在美與心靈美的和諧統(tǒng)一的香的文化。正如同人們熟知的“茶道”的概念,“茶道”的含義遠遠超越了喝茶和茶制品本身,而是通過茶這個載體達到修養(yǎng)身心,培養(yǎng)高尚情操,追求人性完美的茶的文化。 我國近代由于各種歷史原因,香道幾乎處于滅絕的邊緣,近幾十年來,又由于受化學合成無所不能時代的長期統(tǒng)治,天然香料一直受到冷遇,香道已失去原有的風彩但是,請不要忘記“香道”起源于中國,中國應擁有和發(fā)展屬于自己的“香道”文化。 首先香道來自于天然,天然的芳香植物生機盎然,她的芳香伴隨著呼吸沁入心扉,天然的香氣成分使人產(chǎn)生愉悅的感覺,精神得到放松,使人的內(nèi)心變得寬闊與美好。芳香植物是非常的美,她的美不單單是她的色澤,更是那種自然的和諧的美,沒有任何做作和修飾。與她相伴,人性會變得清純而透明。由于人類的智慧,芳香植物的美得到了升華,她的體內(nèi)蘊藏著許多美化人的肌膚的好東西,人們把它們提取出來用來清潔、健美我們的肌膚,使我們的容顏象神話般的返老還童。 香道是充滿人情味的,它告訴我們?nèi)绾稳ハ硎芎蛺圩o自然的美,又啟迪我們?nèi)绾芜\用她的美去創(chuàng)造生活的美,天然芳香花草茶、芳香食品、芳香天然洗滌劑、芳香貼花、用芳香植物制作的各種藝術品,都讓人們在美的自由空間盡情享受,盡情發(fā)揮。 香道的“道”包含了道德、道路等含義,她向我們指明了一條芳香的道路,健康我們的身體,美化我們的肌膚,明亮我們的心靈,高尚我們的情操。與人寬厚善良、創(chuàng)造與他人和睦相處的心理能力;給環(huán)境以呵護與培育,培養(yǎng)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感情,使人性得以提升。 “香道”是一種文化,她將貢獻與熱愛她的文化人,同時熱愛她的人們會將這種文化發(fā)展下去,因為她是“香”的文化,她會隨著“香”飄向萬里晴空,飄向全世界。 中國用香的歷史久遠,陪伴著中華民族走過了數(shù)千年的興衰風雨。它邀天集靈,祀先供圣,是敬天畏人的體現(xiàn),又是禮的表述;是頤養(yǎng)性情,啟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辟穢,安神正魄的良藥。歷代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平民百姓、僧道大道,無不以香為伴,對香推崇有加。爐熱情暖,青煙翠霧之中,不知引發(fā)了多少靈感,增添了多少熱情,降息了多少怒火,帶去了多少祝福。它啟迪英才大略的智慧,濡養(yǎng)仁人志士的身心。香,物雖微而位貴,它是中華文化無形的脈搏。 香文化是一個古老而全新的命題,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折射出華夏文明的燦爛光輝。以詩為證: 溫庭筠詠香詩詞 博山 博山香重欲成云 錦段機絲妒鄂君 粉蝶團飛花轉影 彩鴛雙泳水生紋 青樓二月春將半 碧瓦千家日未曛 見說楊朱無限淚 豈能空為路岐分 達摩支曲 搗麝成塵香不滅 拗蓮作寸絲難絕 紅淚文姬洛水春 白頭蘇武天山雪 君不見無愁高緯花漫漫 漳浦宴馀清露寒 一旦臣僚共囚虜 欲吹羌管先丸瀾 舊臣頭鬢霜華早 可惜雄心醉中老 萬古春歸夢不歸 鄴城風雨連天草三 香道究竟想要達到什么樣的理想目標呢?我國早在記載夏、商、周三代歷史的尚書之中,就已談到香的精神層面,所謂至治馨香,感于神明。又說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古人董說(若雨)所著非煙香記,提到所謂的振靈之香。他說:振靈香屑,是能熏蒸草木,發(fā)揚芬芳振靈之香成,則四海內(nèi)外百草木之有香氣者,皆可以入蒸香之鬲矣!振草木之靈,化而為香,故曰振靈。由此可知古人對于香氣的闡釋,已經(jīng)不只是物質、官能層面的東西而已。圣經(jīng)出埃及記之中,上帝指導梅瑟(摩西)制作圣香,吩咐他要把香制成純潔和神圣的東西,將它當成圣物看待,由此可以看出古希伯來人對于香的重視程度,香已經(jīng)超越了官能享受的范圍,成為一種精神的象征。維摩詰經(jīng)香積佛品第十也提到筆者稱之為香道的理想國的遙遠地方。這個國度距離我們所住的婆娑世界有四十二恒河沙之遙,眾香國里的如來,佛號香積,在這個佛土里上,亭臺樓閣充滿著香氣,土地是香的,花草園林也都會產(chǎn)生香氣,佛菩薩們所吃的是香氣,毛孔當然也散發(fā)著妙香。這是個完全籠罩著香氣的清凈樂土,所以說其國香氣,比于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如此可愛的香道的理想國能不令人向往嗎?或許今天提倡環(huán)保的人士,應該以這個香道的理想國為追求的目標吧!四 香文化的歷史香作為一種文化,肇始于春秋,成長于漢,完備于唐。新唐書儀衛(wèi)志載,當時不僅室內(nèi)設“躡席、熏爐、香案”,貴婦身上也佩香具。唐高祖618年至唐德宗791年,通川、雁門、順化、南海、上洛諸郡及屬國向唐宮廷進貢香料數(shù)十次,可見香事活動的頻繁。又通過鑒真大和尚東渡,傳至日本及海外。宋代,香文化達到了鼎盛時期,完全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香文化發(fā)展至今,已經(jīng)不單純是品香、斗香的概念,而是一種以天然芳香原料作為載體融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為一體的感受和美化自然生活,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創(chuàng)造人的外在美與心靈美的和諧統(tǒng)一的“香”。燒香是中國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有三個特點極為引人注目:一是普遍性,漢人燒香,少數(shù)民族絕大多數(shù)也燒香,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乎無處不燒。二是歷史悠久,現(xiàn)存文獻詩經(jīng)尚書已有記載,則其起源必早于詩書時代即西周。三是普及性,幾乎做什么都要燒香:對祖宗要燒,對天地神佛各路仙家要燒,對動物要燒,對山川樹木石頭要燒;在廟里燒,在廁所也燒;過節(jié)要燒,平常也要燒;作為一種生活情調要燒,所謂對月焚香,對花焚香,對美人焚香,雅而韻,妙不可言;作為一種門第身份,所謂沉水熏陸,宴客斗香,以顯豪奢;虔敬時要燒,有焚香彈琴,有焚香讀書;肅殺時也要燒,辟邪祛妖,去穢除腥;有事要燒,無事也要燒,燒本身就是事,而且還會上癮,稱為“香癖”,就仿佛現(xiàn)代人的抽煙飲茶一樣。 中國燒香的歷史,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以漢武帝為界,前面為第一期,可稱初始期。其間,所燒的香有以下幾種:柴,玉帛,牲體,香蒿,粟稷等。 燒香的作用是唯一的,用來祭祀。燒香行為由國家掌握,由祭司執(zhí)行。 周人升煙以祭天,稱作“禋”或“禋祀”。詩周頌維清:“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禋?!惫{:“文王受命始祭天?!奔词钦f,這種祭制始于周文王。 其具體祭法為:將犧牲和玉帛置柴上,燃柴升煙,表示告天。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熈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注:“禋之言煙?!薄叭虢苑e柴實牲體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煙,所以報陽也?!笔瑁骸暗?,芬芳之祭?!保ㄓ檬?jīng)注疏本,下同。) 可見,所謂禋祀,一是點火升煙,二是煙氣為香氣。以香煙祭神,那么這就是后世所謂“燒香”了。 這一期,香事有以下特點:一是香品原始,為未加工的自然物,還不是后世正規(guī)意義上的“香料”(樹脂加工而成);二是自然升火,不用器具如后世的“香爐”;三是專用于祭祀,而祭祀由國家掌握,即,燒香還沒有生活化,民間化。明周嘉胄香乘引丁謂天香傳謂:“香之為用,從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達蠲潔。三代禋祀,首惟馨之薦,而沉水熏陸無聞也。其用甚重,采制粗略。” 第二期,從漢武帝到三國,可稱引進期。漢武帝于中國香事的發(fā)展,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其一,武帝奉仙,為求長生,是神就敬,而打破了以往“香祭祭天”的壟斷。 其二,武帝時期香品漸走向實用化,如置椒房儲寵妃、郎官奏事口銜舌香等,打破了香必用祭的壟斷,使香進入生活日用。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武帝大規(guī)模開邊, 就在這一時期,產(chǎn)自西域的真正的“香料”傳入中國。 說郛卷35引宋吳曾能改齋漫錄稱:“又按漢武故事亦云,毗邪王殺休屠王,以其眾來降。得其金人之神,置甘泉宮。 金人者,皆長丈余,其祭不用牛羊,唯燒香禮拜。 然則燒香自漢已然矣?!贝送?,武帝曾遣使至安息國(今伊朗境內(nèi)),香乘卷二引漢書稱:“安息國去洛陽二萬五千里,北至康居,其香乃樹皮膠,燒之通神明,辟眾惡?!睒淦つz,即樹脂,是為真正的香料。 由于有了真正的香料,使武帝時的香事變得格外繁盛起來,后世野史筆記屢稱不絕。什么焚“月支神香”解除長安瘟疫(香乘卷8),燔“百和之香”以候王母(漢武外傳),用東方朔“懷夢”香草在夢中與李夫人相見,直至燒“返魂香”使李夫人還魂這個傳說還傳到日本(見源氏物語)第48回)。 香事繁盛,香具應運而生,不久,中國第一個香爐也發(fā)明出來了,稱為“博山爐”。傳說上面還有劉向的銘文:“嘉此王氣,嶄巖若山。上貫太華,承以銅盤。中有蘭綺,宋火青煙。”(見香乘卷38)。劉向為宣帝時人。從此,香品與香爐配,使中國的香事進入一個新階段。 然而,從武帝時引入西域香料始,降及東漢三國,在這三百多年間,香的使用還僅限于宮庭和上層貴族之中,極為名貴,難得進入尋常百姓之家。香乘卷2引五色線稱:“魏武與諸葛亮書云:今奉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為饋贈之禮品。又香乘卷7引三國志稱:“魏武令云: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內(nèi)不得熏香?!弊阋姺傧慵词乖趯m庭中也還是一種奢侈。 第三期,是普及期。香的走向普及,是隋唐以后的事。普及的原因有二:一是“西(域)香”由“南(兩廣、海南)香”所取代。“迨煬帝除夜,火山燒沉甲煎不計其數(shù),海南諸香畢至矣?!保ㄏ愠司?)南香的大量涌入,使香的價格降低,為普及提供了物質準備。二是佛道二教從六朝以來大發(fā)展,輪番躋身于國教的至尊地位;二教尚香,“返魂飛氣,出于道家;旃檀枷羅,盛于緇廬。”(顏氏香史序)從而,信徒?jīng)皼埃L氣大展,造成燒香走向普及。只不過,這時固有儒教還與釋道二教時相對抗沖突,傳統(tǒng)士人抵制特別是佛教,而使繁盛的香事略為減色。 迨至宋代,三教融合,燒香之俗,也便御風而行,為大家一致崇尚,士人拜祭孔子時也燒起香來。 這就出現(xiàn)了本文一開頭所講那種局面。明屠隆總結道:“香之為用,其利最薄。物外高隱,坐語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悅神。四更殘月,興味蕭騷,焚之可以暢懷舒嘯。晴窗塌帖,揮塵閔吟,溫燈夜讀,焚以遠辟睡魔。謂古伴月可也。紅袖在側,秘語談私,執(zhí)手擁護,焚以熏心熱意。謂士助情可也。塵雨閉窗,午睡初足,就案學書,啜茗味淡,一爐初熱,香藹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曳指,長嘯空樓,蒼山極目,未殘爐熱,香霧隱隱繞簾。又可祛邪辟穢,隨其所適,無施不可?!?香與美已融合為一,大量詩文專門寫香。茲舉北宋陳與義(字去非,與黃庭堅、陳師道齊名)的焚香 為例: 明窗延靜書,默坐消塵緣。 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 當時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我豈不清友,于今心醒然。 爐香裊孤碧,云縷霏數(shù)千。 悠然凌空去,縹緲隨風還。 世事有過現(xiàn),熏性無變遷。 應是水中月,波定還自圓。 無限心意情懷,寓寄一炷煙中,人生喜怒哀樂乃至形而上的追問與探求均在此找到出路,于是也就難怪世事變遷而熏性是不改的了。噫!香已經(jīng)完全滲透內(nèi)化到人的精神之中;這種滲透是那樣的深.在熏香文化發(fā)源地的中國大陸,唐宋以后的一千年里,由于戰(zhàn)亂頻繁,士大夫的精神生活趨于粗疏萎頓,香席的儀式與詩、詞、樂、舞、棋等純粹的藝術形式一樣也日漸式微,這爐幽香傳至清末,終于在風雨飄搖中火盡灰冷了。香文化上升為一種完整的文化體系,成為“香道”。香道也是一種文化,是精神文化,道德升華,是香文化的使用藝術。“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本體?!暗馈?,首見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經(jīng)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即為天地萬物由自然而生,天地萬物由自然而運化。天地之間,一切事物變化生息均屬“自然”,“自然”,是道的自性,“自然”是道的最大的和諧。香道又是一門生活美學,幾乎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遠古巫術活動有“香”,崇拜中有“香”,宗教中有“香”,節(jié)慶中有“香”,歷代帝王喜“香”,閨中妙齡愛“香”,古典名著生“香”,文人詩詞頌“香”,中藥百草發(fā)“香”,香包飄“香”,品茗飲酒留“香”,養(yǎng)生保健緣“香”“香”有生命,是一種生命現(xiàn)象,正如慶陽香包有寓意,有寄托,慶陽的“二十四節(jié)氣香”、“春夏秋冬香”有內(nèi)涵,有深蘊,慶陽的種種香事活動,生活用香以及花香、酒香、中草藥香的市場潛力,需求極大,都是一種資源,值得開發(fā)的精神文化資源。 香道是歷史的,是生活的,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它是和物和人緊密相連的文化事象的行為方式。通過民俗文化體現(xiàn)人文精神內(nèi)核,反映人們對吉祥幸福的精神追求和寄托來表現(xiàn),用集體或個人的智慧、制作、技巧、藝術、藝術承傳體系、思想內(nèi)涵等等對它進行精美的創(chuàng)造和承傳。是特定的民族或地區(qū)群體中世代傳承的,有較大影響的有突出價值的文化形態(tài)或文化表現(xiàn)形式、文化表現(xiàn)活動,和民族、民間遺產(chǎn)概念是相同的。香道文化是人民承傳文化中最貼近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保留了大量的民間自然傳承的歷史遺跡,是許多文化遺產(chǎn)的記錄。這樣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我們應該加倍地呵護和珍惜。文人對香文化的貢獻 中國香文化第一次躍進性的發(fā)展出現(xiàn)在西漢時期。其中,以漢武帝為代表的上層統(tǒng)治者起了主導作用,王公貴族對香的大力推崇直接帶動了對香的使用。但是,香之所以在后世能發(fā)展到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高度的藝術品質,則應歸功于歷代文人。 文人對香文化的發(fā)展所起的推動作用,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香文化尚在萌芽狀態(tài)時,文人們就廣泛介入并給予了多方面的推助。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史志典籍中,有很多記載都反映了文人對香的推崇。如屈原在離騷中的精彩詠嘆:“扈江離與辟燕兮,紉秋蘭以為佩”;“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椒專佞以慢稻兮,木殺又欲充夫佩幃”。 另據(jù)東漢蔡邕琴操所述,相傳孔子在從衛(wèi)國返回魯國的途中,于幽谷之中見香蘭獨茂,不禁喟嘆:“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遂停車撫琴,成漪蘭之曲。 雖然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南海的木本香料尚未大量傳入北方,所用只是蘭蕙椒桂等香草香木,但文人對香的情感態(tài)度已得到了清晰的展示。 其二,在中國文人的心目中,將焚香視為雅事。認為人們對香的喜愛是形而上的,是人本性的需求。朱熹有香界一詩:幽興年來莫與同,滋蘭聊欲泛光風;真成佛國香云界,不數(shù)淮山桂樹叢?;鉄o邊熏欲醉,靈芬一點靜還通;何須楚客紉秋佩,坐臥經(jīng)行向此中。 古代“學界”對香的這種高度的肯定態(tài)度既確定了香的文化品位,保證了它作為“雅文化”與“精英文化”的品質,同時也把香納入了日常生活的范疇,而沒有使它局限在祭祀、宗教之中,這對香文化的普及與發(fā)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其三,文人們廣泛參與香品、香具的制作和焚香方法的改善。許多文人都是制香高手,如王維、李商隱、徐鉉、黃庭堅、蘇軾、陸游等。蘇軾有文記:“子由生日,以檀香觀音像新和印香銀篆盤”。僅文人們配制的“梅花香”配方,流傳至今的就有數(shù)十種。 文人們不僅燒香,還要燒出情趣來,燒出意境來,燒出學問來。從楊庭秀的焚香詩中可見其大觀: 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銀為葉輕似紙; 不文不武火力勻,閉閣下簾風不起。 詩人自炷古龍涎,但今有香不見煙; 素馨欲開茉莉折,底處龍涎示旃檀。 平生飽食山林味,不柰此香殊嫵媚; 呼兒急取蒸木犀,卻作書生真富貴。 其四,整個文人階層都廣泛用香,從而帶動了全社會的用香風氣。 從魏晉時期流行熏衣開始,文人把用香視為風習,把愛香當作美名,唐宋以后風潮更勝。雖然不免附庸風雅之輩,但文人的這種積極態(tài)度確實影響帶動了社會各階層的人士,上至達官貴族,下至黎民百姓,不僅是民間,官衙府第也處處用香,甚至接傳圣旨和科舉考試時也要專設香案。同時,隨著香料貿(mào)易及制香業(yè)的發(fā)展,香文化漸漸擴展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現(xiàn)代香道發(fā)展要首推臺灣和日本,產(chǎn)自東南亞出產(chǎn)沉香,風靡全球?,F(xiàn)已發(fā)展成為獨特的臺灣香道和日本香道。五 香器與香具1.香的制作。中國傳統(tǒng)香是以天然香草藥作為原料配制而成,具有強身健體、怡養(yǎng)性情、啟迪才思等許多現(xiàn)代工業(yè)香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和特點。 我國傳統(tǒng)香的制作與中藥及道家的丹藥很相似,它是以天然香料和中藥材為原料,按照香料的選擇、炮制、香方、配伍、火候等特定的程式和法度來完成。古代使用的香以“合香”為主,單一香藥制成的“單品香”較少。大多數(shù)香藥都要經(jīng)過“炮制”(特殊的處理)才能用于制香。即使品質優(yōu)良,也仍然是“生”藥,若直接使用,未必有好的功效,甚至會適得其反。恰當?shù)呐谥苿t可加強或改變原料的藥性,使其功效充分發(fā)揮并消除可能存在的副作用。每種香藥都有各自的價值,也都有各自的偏頗,通過恰當?shù)拇钆涫顾麄兿噍o相成,導順治逆,揚長避短,正是合香之妙。人們把傳統(tǒng)香的制作概括為得之于藥,制之于法,行之于文,成之于心。其制法,中國古代就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與中醫(yī)學說一脈相承的理論,有一個十分成熟完善的工藝體系,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個密不可分的部分。而近現(xiàn)代以來,傳統(tǒng)香的制作與使用都受到了很大沖擊,化學合成香料與工業(yè)技術以其低廉的成本和高效的生產(chǎn)優(yōu)勢在很大程度上排擠、改變了中國香。許多香不再采用天然香料(香藥),而是變成了“化學香料與燃燒材料的混合物”。合成香料為針對天然香料,通過化學技術分析、確定其芳香成分的化學結構,再用化學方法生產(chǎn)出相同結構的化合物。例如法國香水的制作工藝,從十八世紀起主要依靠其發(fā)達的工業(yè)文明,化學香精成為制香的主要原料。或從植物中利用水蒸汽蒸餾法、壓榨法、萃取法、超臨界萃取法等提取精油,利用其它化學原料和合成的方法制成復合型的香品。2.香具的家族。香具是使用香品時所需要的一些器皿用具,也稱為香器(嚴格說來,制香時使用的工具稱為“香器”,用香時的工具稱為“香具”)。除了最常見的香爐之外,還有手爐、香斗、香筒(即香籠)、臥爐、薰球(即香球)、香插、香盤、香盒、 香夾、香箸、香鏟、香匙、香囊等。造型豐富的香具,既是為了便于使用不同類型的香品,同時也是一些美觀的飾物?!鞠銧t】 香爐是最常見的香具,其外形各式各樣,如博山爐、筒式爐、蓮花爐、鼎式爐等等。材質多為陶瓷或銅、鋁等金屬,也有石、木等材料。明清以來流行銅爐,銅爐不懼熱,而且造型富于變化。其他材質的香爐,常在爐底放置石英等隔熱砂,以免爐壁過熱而炸裂?!臼譅t】 手爐是可握在手中或隨身提帶(帶有提梁)的小熏爐,用于取暖,也可薰香。多為圓形、方形、六角形、花瓣形等;表面鏤空,雕琢成花格、吉祥圖案、山水人物等各式紋樣;材質多為黃銅或白銅。【香斗】 香斗,又稱長柄手爐,是帶有長長的握柄的小香爐,多用于供佛。柄頭常雕飾蓮花或瑞獸,常薰燒香粉或香丸。唐代即已流行?!鞠阃病?香筒是豎直熏燒線香的香具,又稱“香籠”(以區(qū)別于插香用的小筒)。造型多為長而直的圓筒,上有平頂蓋,下有扁平的承座,外壁鏤空成各種花樣,筒內(nèi)設有小插管,以便于安插線香。其質材多為竹、木或玉石,也有高檔的象牙制品?!九P爐】 臥爐,用于橫向點燃線香,也稱橫式香熏。類似于香筒,但橫豎方向不同?!巨骨颉?薰球又稱香球,呈圓球狀,帶有長鏈,球體鏤空并分成上下兩半,兩半球之間以卡榫連接。內(nèi)套數(shù)層小球,皆以承軸懸掛于外層,最內(nèi)層設有焚香的小“杯”,無論薰球如何轉動,小杯始終能保持水平,杯內(nèi)香品也不會傾倒出來。其設計精巧,即使把薰球放到被子里也不會傾覆熄滅,故也稱“被中香爐”,其原理與現(xiàn)代的陀螺儀相似?!鞠悴濉?香插是用于插放線香(或棒香)的帶有插孔的基座?;叨?、插孔大小、插孔數(shù)量有各種款式,以適用于不同規(guī)格的線香。 【香盤】 香盤,是焚香用的扁平承盤,多以木料或金屬制成?!鞠愫小?香盒用于放置香品,又稱香筥、香合、香函、香箱等。形狀多為扁平的圓形或方型,多以木、銅、鋁等制成,大小不等。既是容器,也是香案、居室的飾物。 【香夾】 香夾用于夾取香品。【香箸】 香箸即“香筷”,多為銅制。【香鏟】 香鏟常用來處置香灰,多為銅制。【香匙】 香匙用于盛取粉末狀或丸狀香品【香囊】 香囊用于盛放香粉、干花等香品,以便隨身攜帶或掛佩,多為刺繡絲袋,也常把繡袋再放入石、玉、金、銀等材質的鏤空小盒。香道工具繁復,有大有小,種類繁多。一般來說,裝香道工具的箱子稱亂箱。裝點火工具的容器稱香筋建,點火工具包括銀葉挾、香夕、香筷、蔦(一種別針,包香包用)、羽帚、火筷、灰押,統(tǒng)稱7種工具。裝香木和銀葉的銀器稱重香盒。銀葉實際上是一種鑲有金邊的薄云母片,點香時將銀葉放在火上。試香、組香時使用的盤子稱試香盤。本香盤亦稱銀葉盤。裝香牌的簡稱牌筒。紙制四角形容器稱折居,裝對答用香牌。包裹試香包和本香的包稱總包。香包沒有統(tǒng)一規(guī)格,只是香包使用的紙要比總包薄一些。割香工具共五種,包括鋸、小刀、厚刃刀、槌、鑿子。割香時使用的臺子稱割香臺。大小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定,一般多為10公分左右。聞香爐高6至8公分,直徑6至7公分左右。聞香爐一般要求成雙成對,這些還只是香道工具中的主要部分。焚香一直與美好、高雅、神秘、珍貴等聯(lián)系在一起,因而關于沉香、香爐、香器等香文化有關的制作產(chǎn)物代表著時代的最高工藝水準,并由于滲透了文化成分,因此香道工具作工十分講究,許多工具上都鑲有豪華的刻畫,樣子十分精美。單看香具,都是藝術享受。六 中國歷代香器概述 在佛教傳入中國用香的歷史非常悠久,而佛教傳入中國之后,同時大量引進各種重要的香料,及用香的觀念和方法,于是,香從生活中的附屬用品,一躍而成為皇室貴族,文人雅士生活中的重要場景。 早在戰(zhàn)國時期,中國就已經(jīng)有在室內(nèi)薰香的習俗,焚燒的香料是以草本植物為主。其實薰香源自古人薰煙以趨滅蚊蟲,并消除穢氣。 在周禮中記載:“剪氏掌除蠶物,以攻攻之,以莽草薰之,凡庶蟲之事?!惫湃巳枷阋部梢哉f是清凈環(huán)境,中國在尚未產(chǎn)生專用的香器之前,先使用一般的銅炭爐來薰香。 中國人在室內(nèi)焚香自戰(zhàn)國時代就已開始了,但是專門為焚香而設計的香具,卻遲至漢代才出現(xiàn)。 中國香爐的形制始于戰(zhàn)國時期銅爐,以后歷代出現(xiàn)各種式樣的香爐。材質有陶器、瓷器、銅器、鎏金銀器、掐絲瑵琺瑯、畫琺瑯、竹木器及玉石等,種類豐富。 在春秋時期,已出現(xiàn)專供室內(nèi)取暖的銅炭的“王子嬰次爐”。而這類銅炭爐后世仍然沿用。漢代開始,產(chǎn)生了一種特殊的香爐博山爐。博山,相傳是東方海上的仙山。博山爐蓋上雕鏤的山巒之形,山上有人物、動物等圖案。當香爐中飄出裊裊香煙,就宛如神山盤繞終年的云霧。博山爐盛行于神仙之說流行的兩漢及魏晉時期。 在漢代,專為焚香而設計的香薰已經(jīng)出現(xiàn),大理的薰香器從各地的漢墓出土,可以知道當時薰香習俗已經(jīng)很普遍。漢代薰香的風氣,南方比北方更為盛行。廣州地區(qū)四百余座漢墓中,共出薰爐一一二件。 在漢代蔡質所著的漢官儀中,就有關于香的文獻記載:“女侍史絜被服,執(zhí)香爐燒燻?!?在廣州、長沙等地的西漢早期墓葬中已經(jīng)出土了不少豆形薰爐,而中原地區(qū)出現(xiàn)得稍晚。從這種出土不少專為薰香而作的香薰看來,薰香的風氣是自南向北逐步推廣的,而許多高級香料也是從南海輸入中國。根據(jù)史記貨殖列傳的記載,西漢時龍腦香在廣州已非罕見之物。 漢通西域后,還從陸路自西方輸入蘇合香。班固與弟超書:“竇侍中令載雜采七匹,白素三匹,欲以市月氏馬、蘇合香?!边@是漢代以雜絲、白素等布料,要買月氏馬及蘇合香。后漢書“西傳傳”說大秦國“會合諸香,煎其汁以為蘇合。” 漢朝時樂府詩中也說:“行胡從何方,列國持何來,氍毹、(外毛內(nèi)答)(外毛內(nèi)登)、五木香、迷迭、艾蒳及都梁?!逼渲卸剂合銥楣糯南悴?。 漢代的香品中,有干燥的草木植物、樹脂類的龍腦香、蘇合香。草本植物的茅香干燥之后就是可燃物,為了能充分燃燒,通常在爐身的底下會有通氣孔。有的設計爐身較淺,爐蓋隆起,而且在爐蓋上備有數(shù)層鏤孔。這類爐具的容積也較大。同時為了容納自進氣孔落下的灰燼,通常也設有承盤。龍腦及蘇合香等樹脂類香品,必須放在其他燃料上薰燒,因此這類爐身較深,以便置燒紅的炭塊,有時加銀箔或云母片,再放上樹脂之類的香品,使其徐徐薰燒。出土的漢代香薰中就曾留有炭料、香料。兩晉南朝的香具東晉南朝士大夫中,以香沐浴,以香薰衣的風俗開始盛行。薰衣的風俗在漢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在河北滿城中靖王劉勝墓中,發(fā)掘的“銅薰爐”和“提籠”就是用來薰衣的器具,湖南長沙的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為了薰香衣、被特制的薰籠。 三國的荀好薰香,文獻中記載:“荀令至人家,坐幕三日,香氣不竭?!庇捎谲骰蚪?jīng)常讓自己的衣服薰上濃郁的香味,所以當他到別人家中之后,他坐過之處往往留下香氣,經(jīng)過三日還沒有散去。在東晉時文人也以白旃檀的芬芳來比喻學養(yǎng)的淵博。在兩晉南朝流行的香薰式樣之中,從三國吳到南朝晚期圓罐式及豆式有承盤的香爐式樣大略可分為四期:第一期:孫吳中期至西晉末年(公元二五四三一六年) 第一期的香薰,造型簡單,整體為罐形,侈口鼓腹、圈足,上腹鏤刻三排圓形鏤孔,沒有承柱和底盤。 第二期:東晉前期“東晉立國至穆帝升平以前”(公元三一七三五七年)第二期的香薰,薰體為短直口圓腹罐形,腹部有大三角形鏤孔,承柱亦為上下小大的圓柱體,承盤則為平底缽形器。 第三期:東晉后期至南朝劉宋時期(公元三五七四七九年)第三期的香薰,醬油,罐形薰體,小口鼓腹,腹部滿布密集的長三角形鏤孔,圓柱形承柱,粗短而直,承座則為寬沿盤形。 第四期:相當于南朝中晚期“齊、梁、陳”(公元四八五八九年)第四期并未發(fā)現(xiàn)見香薰等器具。 隋唐的香具 自東漢明帝佛教傳入中國之后,焚香禮懺在奉神明或祀天地祖的儀式中,幾乎經(jīng)??梢?。甚至,有在行道上以香鋪地,使香的需求量更大。在文昌雜錄卷三中記載:“唐宮中每有行幸,即以龍腦、郁金布地。” 唐代的香具,也開始有新興的式樣。如:多足香薰、薰球、及長柄手爐,質地多為金屬器或鎏金銀器。唐代流行有提煉的金屬香球、香薰。唐代的多足帶蓋銅香薰十分獨特,也有附提煉者。 唐代帝室曾多次迎送釋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再送回法門寺。法門寺的文物中鎏金銀香薰、鎏金銀香球,是為皇室迎送舍利真身所專門制造的。 宋元明清的香器 宋人焚香,常同時使用香爐及香盒。這點從宋代繪畫取香的動作中,可以看出來。添香者以食指、大拇指拈出香丸,放入堆滿白灰的爐具內(nèi)。宋代也流行將香料壓成“香篆”,將粉末狀的香料模子壓出固定的形狀,然后點燃。 宋代曾大量進口香料,北宋時香藥是市舶司收入中最大宗的物品之一。真臘、渤泥、蒲端、安南等地其地盛產(chǎn)乳香、龍腦及棧香,朝貢品中也以香藥為主。部分的香品如乳香等列入禁榷物品,由政府專賣,民間不得私自交易。 宋代香藥輸入量雖大,但仍供不應求。宋人普遍用香,焚香用量大。祭祀慶典、官府的宴會、文武官考試及第后的同年宴、祝壽等場合,無不用香。 宋人還有所謂的“試香”,于幽室外焚香,有時在庭園內(nèi)的“詩禪堂”試著燃點新制的合香,品評香的氣味、香霧的形狀和焚煙的久暫,是宋朝人生活情趣中重要的節(jié)目之一。 宋人對于合香的薰燒法特別講究,香品點燃之后,并不投入火中,香爐內(nèi)鋪厚厚的有保溫作用的爐灰,揀一小塊燒紅的炭塊埋于正中央,再薄薄地蓋一層,灰只露出一點。用薄銀片隔火,香品放在薄銀片上薰烤,于是香氣自然舒發(fā),沒有煙燥氣。講究一點的,炭塊就不只是用普通的木炭,而是精制的炭團。 此外,宋人也使用香篆。南宋杭州城的住宅區(qū)內(nèi)的各種服務業(yè)中,就有專門為人“供香印盤”的服務業(yè),他們包下固定的“鋪席人家”,每天去壓印香篆,按月收取香錢。 在宋代的香爐中,有許多特殊的造型,如現(xiàn)藏于芝加哥藝術館,宋影青鳥形香爐(十一十二世紀),爐蓋有一只似鴛鴦的水鳥蹲伏著,爐身貼了兩層蓮瓣紋,也有承盤。盤底有如意云頭花式足。香爐就從鳥嘴逸出,爐身挖有小氣孔,而使香煙從上面的鳥嘴飄出。宋代另外流行一種豆形香爐,形如高足杯。 到了元、明、清代,則流行成套的香具,例如元代流行“一爐兩瓶”的成套香具。明代十六世紀的繪畫中就已出現(xiàn)“爐、瓶、盒”。這種組合式香具乃是為了方便作為儲放香箸、香鏟之用。明朝嘉靖官窯也有所謂的“五供”,五供是一爐、兩燭臺、兩花瓶的成套供器,使用于祭祀及太廟、寺觀等正式場合。明代盛行銅制香爐,這與宣德時期大量精制宣德銅爐有關。宣德年間,曾使用泰國進貢的數(shù)萬斤銅料,鑄制三千三百余件的“宣德爐”。明晚期民間大量制作銅香爐,設計精良。銅香爐的盛行與當時盛行燃燒各種品級的沈香木塊有關七 香道與宗教1.香在佛教中的作用。在中國,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與宗教有著緊密深刻的連結;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歷史長河里,持續(xù)地發(fā)揮它深遠的影響力。中國香道在民間的沿襲和普及與宗教對香的推崇、使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東漢后期佛、道二教迅速崛起和發(fā)展,不僅推動了用香風氣的擴展,也使香品的種類更加豐富,促進了南亞、西亞等地香藥的傳入,對香文化的發(fā)展貢獻很大。因二教都注重香的使用,隨著宗教理念的深入,信徒的普及,香品的使用也更深入民心。香在佛教中的地位很高,佛教經(jīng)書對香有豐富的記載,諸佛圣眾也有大量關于香的論述。佛教認為香能與智慧相通,把香看作修道的助緣,借香來講述心法與佛理。上香更是佛事中必有的內(nèi)容,從日常誦經(jīng)打坐到盛大的浴佛法會、水陸法會、開光、傳戒、放生等各種佛事活動都要用香,大型活動更要以上香為序幕,上香前后還有鄭重的儀式。佛陀在世時,弟子們就以香為供養(yǎng),佛陀本人及其它圣眾都認為香是最重要的供養(yǎng)。香對人身心有很大影響,好香如正氣,親之近之則大為受益。居士、僧人在打坐、誦經(jīng)等日常功課中用香,寺院內(nèi)外也處處薰香,以營造良好的修煉環(huán)境。佛醫(yī)學中對沉香、檀香、安息香等香料配方后大量使用,用于消毒除菌、防治瘟疫、治療各種皮膚病等等,對我國中醫(yī)學發(fā)展也頗有貢獻。雖然從考古的發(fā)現(xiàn)得知,中國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可能有用于熏燒的器具出現(xiàn);但在見諸于文字的史載中,則要到周朝才有正式的焚香紀錄。文物學家劉良佑表示,中國的用香文化,始于疆域的開發(fā)與對外交通的發(fā)展,從而發(fā)現(xiàn)并進口了香料;周朝時,由于政治的分合,在國土向南開發(fā)的過程中,又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香料,自此用香逐漸形成周朝貴族的時尚之風。 到了漢朝,香料主要來自西域中亞及南海諸國的獻貢;漢末至魏晉六朝,由于佛教的東傳與盛行,焚香于是形成供養(yǎng)諸佛的儀軌,升華為凡圣之間溝通的橋梁;隋唐時代,由于文治武功均盛、海路交通便捷、經(jīng)濟繁榮、佛教鼎盛,上自皇室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用香風氣相當普遍,沿襲至宋朝,便在文人雅士間形成了以精致清麗見長的品香文化。當時品香風氣之盛,從香藥收入占市舶司最大宗可以看出,而品香香料,又以自南洋取得的沉水香、多伽羅香最為珍貴。不過,劉良佑提到:玩味朱火青煙的品香之樂所費不貲,以至在清朝中葉以后,由于戰(zhàn)事四起,所以這項須配合著雅致與閑情的風雅之事,便湮沒在漫天的精致的品香文化雖然在俗世因緣的流轉間逐漸淡沒了;但對于渴望離苦得樂的蕓蕓眾生而言,輕緩飄邈的馨香,仍是他們寄托宗教情懷的依藉。因信仰之故,佛教于是能持續(xù)地以它強調趣向清凈解脫的用香儀軌,深刻影響漢地子民,使香的傳承歷久方熾談到佛教的用香,自然是與印度的用香文化有著若合符節(jié)之處。在印度,由于天氣酷熱,為防人體孳生體垢、惡臭,乃將當?shù)厥a(chǎn)的香木制成香料,涂抹于身,稱為涂香;或焚香料熏室內(nèi)及衣服,名為燒香或熏香。大智度論卷三十記載,燒香僅能行于寒天時,而涂香在寒、熱天均可行之;寒天時雜以沉水香,熱天時則雜以旃檀香。 佛教將涂香、燒香作為供養(yǎng)佛及眾僧的方法之一,賢愚經(jīng)卷三里提到,為了迎請佛陀,所以要在供養(yǎng)儀禮中燒香;法華經(jīng)卷四亦謂:香、抹香、涂香、燒香等,為十種供養(yǎng)之數(shù)種供養(yǎng)。 佛教強調拈香供佛,拈香除了具有形式上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燃香禮佛者能藉此外在行儀熏染自性清凈,貼近佛菩薩本懷。拈香一瓣,滿室馨香;在清爽芬芳的氛圍中,塵世的紛擾、糾葛逐漸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身心的輕逸、持穩(wěn);凝神靜觀裊裊香煙,藉此,人天的距離被拉近了,諸佛菩薩如現(xiàn)眼前,懷慰著眾生的疾苦。香,可謂是凡界與圣者間的信使。 有具體形貌的香,雖然氣韻純潤,但散發(fā)清香的時間總無法持久,亦受空間的限制難以遠傳;此外,對于身處異邦的佛教徒來說,要覓得一瓣好香更是有其困難。目前定居美國,并擔任德州大學佛學社課程講師的傅佩芳表示:其實燃香供佛最上乘者,并非是一些需花大把銀鈔購買的珍貴香材,而是人人本具的自性心香。在恒常的晨昏定課里,她雖不常直接焚燃香品,然虔敬之心并未因此有所減損,因為我是以最上乘的供養(yǎng),也就是以戒定慧香供養(yǎng)諸佛菩薩的。以心香供佛,其虔敬之意不但能感通諸佛菩薩,更對自身覺性的開發(fā)大有助益,所以在佛典中,就有多處是以香來譬喻德行完滿者,如香氣遠播,且不受順逆風勢的影響。 香在佛教里蘊藉了這么深妙的意涵,無怪乎禪宗會常引香之名,如將坐禪稱為坐香等,以提醒我們時時刻刻不忘開發(fā)自性中的芬芳。香是人類共通的經(jīng)驗,它能勾動我們種種美好的感受、體驗;佛教的用香更是性靈升華的助緣,它能使我們在信仰的感通間蕩除凡情,開發(fā)自性清凈。只是走進今日香火鼎盛的臺灣廟宇,大把大把熏燒的香煙,往往成了信眾們身心的負累,常熏熾得讓人不敢領教。這一方面是由于香客們使用的香品質參差不一,其中甚有不少是以有害人體健康的化學香料制成;再者是臺灣的用香習慣仍有待改進,不少人仍以為香燒得愈多,愈能向諸佛菩薩表達虔敬之意。用香的迷思,實有待正信的佛教徒們以正確的言行加以導正。 香不在多,心誠則靈。一爐香,一縷煙,既可靜思,又能洞察梵煙縹緲。凝神靜觀縷縷清煙,或筆直冉冉而上,或迂回繚繞而行;時而旺熾澎湃如墜五里霧中;時而形單孤拔如絕壁卓然靜逸。潛心攝受入鼻根之香氣,或馥郁、或清新、或雅致、或醇厚香的千姿百態(tài),如夢似幻,似假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面向概念漂移的不平衡數(shù)據(jù)流分類算法研究
- 2025年房屋和土木工程服務項目發(fā)展計劃
- 溜冰鞋企業(yè)數(shù)字化轉型與智慧升級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中藥移植后免疫調節(jié)行業(yè)跨境出海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松嫩典型黑土亞區(qū)土壤有機碳三維時空分布及影響因素研究
- 高效壓縮液化設備企業(yè)縣域市場拓展與下沉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掛靠辦學合同范本
- 含菲并咪唑基的二芳基乙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化學藥物雜質分離效率提升方案設計企業(yè)制定與實施新質生產(chǎn)力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人造絲混紡交織機織物企業(yè)ESG實踐與創(chuàng)新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物理-河南省鄭州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試題和答案
- 《幼兒教育政策與法規(guī)》教案-單元3 幼兒園的開辦與管理
- 南通市2025屆高三第一次調研測試(一模)生物試卷(含答案 )
-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2024版研究生教材課件全集6章
- 《由宋城集團的成功》課件
- (2024)湖北省公務員考試《行測》真題及答案解析
- 信息經(jīng)濟學 課件(1至6章)
- 反恐防暴器械與戰(zhàn)術應用講解
- 浙江省2024年中考語文真題試卷(含答案)
- 海邁工程量清單計價軟件使用說明書-20220226100603
- 圖解自然資源部《自然資源領域數(shù)據(jù)安全管理辦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