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試驗室作業(yè)指導書01.doc_第1頁
混凝土試驗室作業(yè)指導書01.doc_第2頁
混凝土試驗室作業(yè)指導書01.doc_第3頁
混凝土試驗室作業(yè)指導書01.doc_第4頁
混凝土試驗室作業(yè)指導書01.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此文檔收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網站刪除作 業(yè) 指 導 書文件代號QSSYS/QC-2011第1頁 共1頁主題:目錄版次/修改B/0發(fā)布日期:2011年10月01日FDSYS/QC01-2008 水泥檢驗規(guī)程-1FDSYS/QC02-2008 建筑用砂檢驗規(guī)程-7FDSYS/QC03-2008 建筑用卵石、碎石檢驗規(guī)程- 11FDSYS/QC04-2008 混凝土外加劑勻質性試驗方法- 14FDSYS/QC05-2008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16FDSYS/QC06-2008 ?;郀t礦渣粉活性指數(shù)及流動度比的測定-18作 業(yè) 指 導 書文件代號QSSYS/QC-2011第1頁 共6頁主題:水泥檢驗規(guī)程版次/修改B/0發(fā)布日期:2011年10月01日一、總則為了便于操作,準確無誤地測定出水泥標準稠度用水量、凝結時間、安定性、抗折強度及抗壓強度,特制定本規(guī)程。二、范圍適用于本試驗室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礦渣硅酸鹽水泥、粉煤灰硅酸鹽水泥、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復合硅酸鹽水泥以及指定采用本方法的其它品種水泥的檢驗。三、職責檢驗人員應嚴格執(zhí)行本作業(yè)指導書的操作規(guī)定,客觀準確地出具檢驗報告。四、檢驗依據(jù)4.1水泥細度檢驗方法(80 篩篩析法)GB/T1345-20054.2水泥標準稠度用水量、凝結時間、安定性檢驗方法GB/T1346-20014.3水泥膠砂強度檢驗方法(ISO)法GB/T17671-1999五、檢驗方法及操作程序5.1水泥細度(負壓篩法)檢驗方法5.1.1水泥樣品應充分拌勻,通過0.9mm方孔篩,記錄篩余物情況,并倒掉,要防止過篩時混進其它水泥。5.1.2篩析試驗前,應把負壓篩放在篩座上,蓋上篩蓋,接通電源,檢查控制系統(tǒng)。調節(jié)負壓至4000-6000Pa范圍內。5.1.3稱取試樣25g,置于潔凈的負壓篩中,蓋上篩蓋,放在篩座上,開動篩析儀連續(xù)篩2min,在此期間有試樣附在篩蓋上,可輕輕地敲擊,使試樣落下。篩畢,用天平稱量篩余物。5.1.4當工作負壓小于4000Pa時,應清理吸在器內水泥,使負壓恢復正常。5.1.5試樣結果:(計算至0.1%)水泥試樣篩余百分數(shù)按下式計算:作 業(yè) 指 導 書文件代號QSSYS/QC-2011第2頁 共6頁主題:水泥檢驗規(guī)程版次/修改B/0發(fā)布日期:2011年10月01日PSF = 100W式中:F水泥試樣篩余百分數(shù),%; PS水泥篩余物的質量,g; W水泥試樣的質量,g。5.2水泥標準稠度用水量、凝結時間、安定性檢驗方法5.2.1水泥凈漿的拌制:用水泥凈漿攪拌機攪拌,攪拌鍋和攪拌葉片先用濕布擦過,將拌和水倒入攪拌鍋內,然后在5-10s內小心將稱好的500g水泥加入水中,防止不和水泥濺出;拌和時先將鍋放在攪拌機的鍋座上,升至攪拌位置,啟動攪拌機,低速攪拌120s停15s,同時將葉片和鍋壁上的水泥漿刮入鍋中間,接著高速攪拌120s停機。5.2.2標準用水量的測定:拌和結束后,立即將拌制好的水泥凈漿裝入已置于玻璃板上的試模中,用小刀插搗,輕輕振動數(shù)次,刮去多于凈漿,抹平后迅速將試模和底板移到錐卡儀上,并將其中心定在試桿下,降低試桿直至與水泥凈漿表面接觸,擰緊螺絲1-2s,突然放松,使試桿垂直自由沉入水泥凈漿中,在試桿停止沉入或釋入試桿30s時,記錄試桿距底板之間的距離,升起試桿后,立即擦凈;整個操作應在1.5min內完成。以試桿沉入凈漿并距底板61mm的水泥凈漿為標準稠度凈漿。其拌和水量為水泥的標準稠度用水量(P),按水泥質量的百分比計。5.2.3凝結時間的測定a)測定前準備工作:整凝結時間測定儀的試針接觸玻璃板時,指針對準零點。b)試件的制備:以標準稠度用水量按“1”條制成標準稠度凈漿一次裝滿試模,振動數(shù)次刮平,立即放入濕氣養(yǎng)護箱中。記錄水泥全部加入水中的時間作為凝結時間的起始時間。c)初凝時間的測定:將試件在濕氣養(yǎng)護箱中養(yǎng)護至加水后30min進行第一次作 業(yè) 指 導 書文件代號QSSYS/QC-2011第3頁 共6頁主題:水泥檢驗規(guī)程版次/修改B/0發(fā)布日期:2011年10月01日測定。測定時將濕氣養(yǎng)護箱中取出試模放在試針下,降低試針與凈漿表面接觸。擰緊螺絲1-2s突然放松,試針垂直自由沉入凈漿,觀察試針停止下沉或釋放試針30s時指針讀數(shù)。當試針沉至距底板41mm時,為水泥達到初凝狀態(tài);由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初凝狀態(tài)的時間為水泥的初凝時間,用“min”表示。d)終凝時間的測定:完成初凝時間的測定后,立即將試模連同漿體以平移的方式從玻璃板上,翻轉180直徑大端向上,小端向下放在玻璃板上,再放入濕氣養(yǎng)護箱中繼續(xù)養(yǎng)護,臨近終凝時間時每隔15min測定一次,當試針沉入試體0.5mm時,即環(huán)形附件開始不能在試體上留下痕跡時,為水泥達到終凝狀態(tài),由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終凝狀態(tài)的時間為水泥的終凝時間,用“min”表示。5.2.4安定性的測定:a)測定前的準備工作:每個試件需成型兩個試件,每個雷氏夾需配制質量約為75-85g的玻璃塊兩塊,加工玻璃板雷氏夾內表面稍稍涂上一層油。b)雷氏夾試件的成型:將預先準備好的雷氏夾放在已稍擦油的玻璃板上,并立即將已制好的標準稠度凈漿一次裝滿雷氏夾,裝漿時,一只手輕輕扶持雷氏夾,另一只手用寬約10mm的小刀插搗數(shù)次,然后抹平,蓋上稍涂油的玻璃板,接著立即將試件移至濕氣養(yǎng)護箱內養(yǎng)護242h。c)沸煮:(1)調整好沸煮箱內的水位,使能保證在整個沸煮過程中都超過試件,不需中途補加試驗用水,同時又能保證305min內升至沸騰。(2)脫去玻璃板取下試件,先測量雷氏夾指針尖端的距離(A),精確到0.5mm,接著將試件放入沸煮箱水中的試件架上,指針朝上,然后在305min內加熱至沸騰并恒沸1805min。d)結果判別:沸煮結束后,立即放掉沸煮箱內的熱水,打開箱蓋,待箱體冷確至室溫,取出試件測量雷氏夾指針尖端的距離(C),精確到0.5mm。當兩個試件沸煮后增加距離(C-A)的平均值不大于5.0mm時,即認為該水泥安定性合格,當兩個試件的(C-A)值相差超過4.0mm時,應用同一樣品立即重做一次試驗。再如此,則認為該水泥安定性不合格。作 業(yè) 指 導 書文件代號QSSYS/QC-2011第4頁 共6頁主題:水泥檢驗規(guī)程版次/修改B/0發(fā)布日期:2011年10月01日5.3水泥膠砂強度檢驗方法(ISO)法5.3.1說明:a)膠砂的質量配合比應為一份水泥、三份標準砂和半份水(水灰比為0.5)一鍋膠砂成三條試體。b)水泥、砂、水和試驗用具的濕度與試驗室相同,稱量用的天平精度應為1g。當用自動滴管加225ml水時,滴管精度應達到1ml.5.3.2操作程序:a)將水泥試模(40mm40mm160mm)緊密裝配,并在內壁均勻刷一層機油。b)先使攪拌機處于待工作狀態(tài)。c)將225ml水加入鍋里,再加入450g水泥,把鍋放在固定架上,上升至固定位置。d)立即開動機器,低速攪拌30s后,在第二個30s開始的同時均勻的將砂子加入(當各級砂是分裝時,從最粗級開始,依次將所需的每級砂子加完)。把機器轉至高速再拌30s。e)停拌90s,在第一個15s內用一膠皮刮具,將葉片和鍋壁上的膠砂刮入鍋中間。f)膠砂制備后立即進行成型。將空試模和模套固定在振實臺上,用一個適當?shù)纳鬃又苯訌臄嚢桢伬飳⒛z砂分二層裝入試模,裝第一層時,每個模槽約放300g膠砂,用大播料器垂直架在模套頂部沿每個模槽來回一次將料層播平,接著振實60下。再裝入第二層膠砂,用小播料器播平,再振實60下。移走模套,從振實臺上取下試模,用一金屬直尺以約90的角度架在試模模頂?shù)囊欢?,然后刮去,并用直尺以近水平的標準將試體表面抹平。g)用防水墨汁或顏料對試體進行編號。二個齡期以上的試體,應將同一試模中的三條試體分在二個以上的齡期內。h)編號后,將試體放入養(yǎng)護室內養(yǎng)護20-24h后脫模,脫模時應防止試體損傷,硬化較慢的試體允許延期脫模,但須記錄脫模時間。作 業(yè) 指 導 書文件代號QSSYS/QC-2011第5頁 共6頁主題:水泥檢驗規(guī)程版次/修改B/0發(fā)布日期:2011年10月01日i)將試件放在水中養(yǎng)護,試件之間應留有間隙,水面至少高出試件5mm,將試件從水中取出,用濕布覆蓋。5.3.3抗折強度測定:每齡期取出三條試件先做抗折,試驗前須擦去試件表面水份和砂粒,精除夾具上圓柱表面粘著的雜物,將試件放在抗折夾具內,應側面與圓柱接觸,采用杠桿抗折機時,試件放入前應使杠桿成平衡狀態(tài)。試件放入后調整夾具,使杠桿在試件折斷時盡可能接近平衡位置。抗折試驗加荷速度為50N10N/S,抗折強度按下式計算:(精確到0.1MPa)1.5Ff LRf = b3試中: Rf 抗折強度,以牛頓每平方毫米( MPa)表示;Ff 折斷時施加于棱柱體中部的荷載,N;L-支撐圓柱中心的距離,mm;b-棱柱正方形截面的邊長。 以一組三個試件抗折結果的平均值作為試驗結果,當三個強度值中有超出平均值10%時,應剔除后再取平均值作為抗折強度試驗結果。計算精確至0.1 MPa。5.3.4抗壓強度測定:抗壓強度試驗通過全自動恒速壓力機,在半截棱柱體的側面上進行。先打開壓力機,然后開電腦,擊空格鍵進入主程序操作界面。再打開控制器電源開關,點擊電腦壓力試驗機操作程序,使其處于待機狀態(tài),讓壓力機試運行數(shù)分鐘,檢查壓力運行是否正常。放好試塊,按“F5”鍵,進入電腦自動測試。整個加荷過程出2.40.2KN/S的速度均勻加荷直至破壞。試壓完后,先關掉控制器,再關壓力機,隨后可執(zhí)行查詢、儲存、打印數(shù)據(jù);最后關掉電腦。抗壓強度按下式計算:(精確到0.1MPa)作 業(yè) 指 導 書文件代號QSSYS/QC-2011第6頁 共6頁主題:水泥檢驗規(guī)程版次/修改B/0發(fā)布日期:2011年10月01日FcRc = A式中:Fc -破壞時的最大荷載,N; Rc-抗壓強度,以牛頓每平方毫米, MPa; A-受力部分面積,mm2;(40mm40mm=1600mm2)抗壓強度結果評定:以一組三棱柱體上得到的六個抗壓強度測定值的算術平均值為試驗結果,如六個值中有一個超過六個平均值的10%,就應該剔除,以剩下五個的平均數(shù)作為結果。如五個值中再有超過它們平均數(shù)10%的,則此組結果作廢。作 業(yè) 指 導 書文件代號QSSYS/QC-2011第1頁 共3頁主題:建筑用砂檢驗規(guī)程版次/修改B/0發(fā)布日期:2011年10月01日一、總則為了合理選擇和使用天然砂,保證所配制混凝土的質量,特制定本規(guī)程。二、范圍適應于建筑工程中普通混凝土、高強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用砂的質量檢驗。三、職責檢驗人員應嚴格執(zhí)行本作業(yè)指導書的操作規(guī)定,客觀準確地出具檢驗報告。四、試驗依據(jù)建筑用砂GB/T14684-2001五、試驗方法及操作程序1、篩分析試驗1)將砂樣品縮分至約1100g放在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待冷卻至室溫后,篩除大于9.50mm的顆粒,分為大致相等的兩份備用。2)稱取試樣500g,精確至1g,將試樣按孔徑大小從上到下組合的套篩(附篩底)上進行篩分。3)將套篩置于搖篩機上,搖10min,取下套篩,按篩孔大小順序再逐個用手篩,篩至每分鐘通過量小于試樣總量0.1%為止。4)稱出各號篩的篩余量,精確至1g。5)結果計算與評定a)計算分計篩余百分率:各號篩的篩余量與試樣總量之比,計算精確至0.1%b)計算累計篩余百分率:該號篩的篩余百分率加上該號篩以上各篩余百分率之和,精確至0.1%。c)砂的細度模數(shù)按下式計算,精確至0.01:(A2 +A3 +A4 +A5 +A6 )-5A1Mx = 100-A1式中: Mx -細度模數(shù);作 業(yè) 指 導 書文件代號QSSYS/QC-2011第2頁 共3頁主題:建筑用砂檢驗規(guī)程版次/修改B/0發(fā)布日期:2011年10月01日A1、A2、A3、A4、A5、A6-分別為4.75mm、2.36mm、1.18mm、600、300 、150篩的累計篩余百分率。d)累計篩余百分率取兩次試樣結果算術平均值,精確至1%。細度模數(shù)取兩個試驗結果的算術平均值,精確至0.1;如兩次試驗結果的細度模數(shù)之差超過0.20時,須重做試驗。2、含泥量試驗1)將試樣縮分至約1100g,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卻至室溫后,分為大致相等的兩份備用。2)稱取試樣500g,精確至0.1g。將試樣倒入淘洗容器中,注入清水,使水面高于試樣面約為150mm,充分攪拌均勻后,浸泡2h,然后用手在水中淘洗試樣,使塵屑、淤泥和粘土與砂粒分離,把渾水緩緩倒入1.18mm及75 的套篩上(1.18mm篩放在75篩上面),濾去小于75的顆粒。試驗前篩子的兩面應先用水潤濕,在整個過程中應小心防止砂粒流失。3)再向容器中注入清水,重復上述操作,直至容器內的水目測清澈為止。4)用水淋洗衣剩余在篩上的細粒,并將75篩放在水中(使水面略高出篩中砂粒的上表面)來回搖動,以充分洗掉小于75的顆粒,然后將兩只篩的篩余顆粒和清洗容器中已經洗凈的試樣一并倒入搪瓷盤,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卻至室溫后,稱出其質量,精確到0.1g。5)結果計算與評定含泥量按下式計算,精確至0.1%:G0 G1Qa = 100G0式中: Qa-含泥量,% G0-試驗前烘干試樣的質量,g; G1-試驗后烘干試樣的質量,g.6)含泥量取兩個試樣的試驗結果的算術平均值作為測定值。3、泥塊含量試驗作 業(yè) 指 導 書文件代號QSSYS/QC-2011第3頁 共3頁主題:建筑用砂檢驗規(guī)程版次/修改B/0發(fā)布日期:2011年10月01日1)將試樣縮分至約5000g,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卻至室溫后,篩除小余1.18mm的顆粒,分為大致相等的兩份備用。2)稱取試樣200g,精確至0.1g,將試樣倒入淘洗容器中,注入清水,使水面高于試樣面約150mm,充分攪拌均勻后,浸泡2h,然后用手在水中碾碎泥塊,再把試樣放在600 篩上,用水淘洗,直至容器內的水目測清澈為止。3)保留下來的試樣小心地從篩中取出,裝入裝盤后,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卻至室溫后,稱出其質量,精確至0.1g。4)結果計算與評定a 、泥塊含量按下式計算,精確至0.1%:G1 G2Qb = 100G1式中: Qb-泥塊含量,% G1-1.18mm篩篩余試樣的質量,g; G2-試驗后烘干試樣的質量,g.b、泥塊含量取兩次試驗結果的算術平均值,精確至0.1%。作 業(yè) 指 導 書文件代號QSSYS/QC-2011第1頁 共3頁主題:建筑用卵石、碎石檢驗規(guī)程版次/修改B/0發(fā)布日期:2011年10月01日一、總則為合理選擇和使用卵石、碎石,保證混凝土質量,特制定本規(guī)程。二、范圍適用于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用卵石、碎石的質量檢驗。三、職責檢驗人員應嚴格執(zhí)行本作業(yè)指導書的操作規(guī)定,客觀準確地出具檢驗報告。四、試驗依據(jù)建筑用卵石、碎石GB/T14685-2001五、試驗與操作程序1、顆粒級配試驗1)按標準規(guī)定取樣,并將試樣縮分至大于規(guī)定的數(shù)量,烘干或風干后備用。2)按規(guī)定的數(shù)量稱取試樣一份,精確至1g。將試樣倒入按孔徑大小從上到下的組合套篩(附篩底)上,然后進行篩分。3)將套篩置于搖篩機上,搖10min;取下套篩,按篩孔徑大小順序再逐個用手篩,篩至每分鐘通過量小于試樣總量0.1%為止。通過的顆粒并入下一號篩中,并和下一號篩中的試樣一起過篩,這樣順序進行,直至各號篩全部篩完為止。4)稱出各號篩的篩余量,精確至1g。5)結果計算與評定a)計算分計篩余百分率:各號篩的篩余量與試樣總量之比,計算精確至0.1%。b)計算累計篩余百分率:該號篩的篩余百分率加上該號篩以上各篩余百分率之和,精確至1%。篩分后,如每號篩的篩余量與篩底的篩余量之和同原試樣的質量之差超過1%時,須重新試驗。c)根據(jù)各號篩的累計篩余百分率,評定該試樣的顆粒級配。2、含泥量試驗1)按標準規(guī)定取樣,并將試樣縮分至大于規(guī)定的數(shù)量,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卻至室溫后,分為大致相等的兩份備用。2)按規(guī)定的數(shù)量稱取試樣一份,精確至今g。將試樣倒入淘洗容器中,注入清水,使水面高于試樣面約為150mm,充分攪拌均勻后,浸泡2h,然后用手在水作 業(yè) 指 導 書文件代號QSSYS/QC-2011第2頁 共3頁主題:建筑用卵石、碎石檢驗規(guī)程版次/修改B/0發(fā)布日期:2011年10月01日水中淘洗試樣,使塵屑、淤泥和粘土與石粒分離,把渾水緩緩倒入1.18mm及75 的套篩上(1.18mm篩放在75 篩上面),濾去小于75 的顆粒。試驗前篩子的兩面應先用水潤濕,在整個過程中應小心防止大于75 的顆粒流失。3)再向容器中注入清水,重復上述操作,直于容器內的水目測清澈為止。4)用水淋洗剩余在篩上的細粒,并將75 篩放在水中(使水面略高出篩中石粒的上表面)來回搖動,以充分洗掉小于75 的顆粒,然后將兩只篩的篩余顆粒和清洗容器中已經洗凈的試樣一并倒入搪瓷盤,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卻至室溫后,稱出其質量,精確至1g。5)結果計算與評定含泥量按下式計算,精確至0.1%: G1 G2Qa = 100G1式中:Qa-含泥量,% G1-試驗前烘干試樣的質量,g; G2-試驗后烘干試樣的質量,g.6) 含泥量取兩次試驗結果的算術平均值作為測定值,精確至0.1%。3、針片狀顆粒試驗1)按標準規(guī)定取樣,并將試樣縮分至大于規(guī)定的數(shù)量,烘干或風干后備用。2)按規(guī)定的數(shù)量稱取試樣一份,精確至1g。3)按規(guī)定的粒級分別用協(xié)作單位儀逐粒檢驗,凡顆粒長度大于針狀規(guī)準儀上相應間距者,為針狀顆粒;顆粒厚度小于片狀規(guī)準儀上的相應孔寬者,為片狀顆粒。稱出其質量,精確1g 。4)結果計算針片關顆粒含量按下式計算,精確至1%:G2Qc= 100G1作 業(yè) 指 導 書文件代號QSSYS/QC-2011第3頁 共3頁主題:建筑用卵石、碎石檢驗規(guī)程版次/修改B/0發(fā)布日期:2011年10月01日式中:Qc針、片狀顆粒含量,% G1-試樣的質量,g; G2-試樣中所含針片狀顆粒的總質量,g.4、壓碎指標試驗1)按標準規(guī)定取樣,風干后篩除大余19.0mm及小于9.50mm的顆粒,并除去針片狀顆粒,分為大致相等的三份備用。2)稱取試樣3000kg,精確至1g。將試樣分兩層裝入圓模(置于底盤上)內,每裝完一層試樣后,在底盤下面墊放一直徑為10mm的圓鋼,將筒按住,左右交替顛擊地面各25次,兩次顛實后,平整模內試樣表面,蓋上壓頭。3)把裝有試樣的模子置于壓力機上,開動壓力試驗機,以1KN/S速度均勻加荷至200KN并穩(wěn)荷5s,然后卸荷。取下加壓頭,倒出試樣,用孔徑2.36mm的篩篩余被壓碎的細粒,稱出留在篩上的試樣的質量,精確至1g。4)計算三次壓碎指標試驗結果的平均值,精確至1%。作 業(yè) 指 導 書文件代號QSSYS/QC-2011第1頁 共3頁主題:砼外加劑勻質性試驗方法版次/修改B/0發(fā)布日期:2011年10月01日一、總則為了便于操作,準確的檢驗用于混凝土中外加劑,特制定出本規(guī)程。二、范圍適應于普通外加劑、高效減水劑、緩凝高效減水劑、緩凝減水劑、緩凝劑、防凍劑、膨脹劑等品種。三、職責檢驗人員應嚴格執(zhí)行本作業(yè)指導書的操作規(guī)定,客觀準確地出具檢驗報告。四、檢驗依據(jù)混凝土外加劑勻質性試驗方法GB/T8077-2000水泥膠砂流動度測定方法 GB/T2419-2005五、試驗方法與操作程序1、固體含量方法提要及實驗步驟a、將已恒量的稱量瓶內放入被測試樣于一定的溫度下烘至恒量。b、將潔凈帶蓋稱量瓶放入烘箱內,于100-105烘30min,取出置于干燥器內,冷卻30min后稱量,重復上述步驟直至恒量,其質量為m0.c、將被測試樣裝入已恒量的稱量瓶內,蓋上蓋稱出試樣及稱量瓶的總質量為 m1。試樣稱量:固體產品:1.000-2.000g;液體產品:3.000-5.000g。d、將盛有試樣的稱量瓶放入烘箱內,開啟瓶蓋,升溫至100-105(特殊品種除外)烘干,蓋上蓋至于干燥器內冷卻30min后稱量,重復上述步驟,直至恒量,其質量為 m2e、結果表示固體含量X固按下式計算:m2 m0X固 = 100m1 m0作 業(yè) 指 導 書文件代號QSSYS/QC-2011第2頁 共3頁主題:砼外加劑勻質性試驗方法版次/修改B/0發(fā)布日期:2011年10月01日式中: X固-固體含量,%; m0-稱量瓶的質量,g; m1-稱量瓶加試樣的質量g; m2-稱量瓶加烘干后試樣的質量。2、外加劑溶液密度的測定將已校正V值的比重瓶洗凈、干燥、灌滿被測溶液,塞上塞子后浸入201超級恒溫器內,恒溫20min后取出,用吸水紙吸干瓶外的水及毛細管溢出的溶液后,在天平上稱出比重瓶裝滿外加劑溶液后的質量為 m2。結果表示:外加劑溶液的密度按下式計算:m2 m0 m2 m0 = = 0.9882V m1 m0式中:-20時外加劑溶液密度,g/ml; m2-比重瓶裝滿20外加劑溶液后的質量,g。3、水泥凈漿流動度1)將玻璃板放在水平位置,有濕布抹擦玻璃析、截錐圓模、攪拌器及攪拌鍋,使其表面濕而不帶水漬。將截錐圓模放在玻璃板的中央,并用濕布覆蓋待用。2)稱水泥300g,倒入攪拌鍋內,加放推薦摻量的外加劑及87g或105g水,攪拌3min.3)將攪拌好的凈漿迅速注入截錐圓模內,用刮刀刮平,將截錐圓模按垂直方向提起,同時起動秒表計時,任水泥凈漿玻璃板上流動至30s,用直尺量取流淌部分相垂直的兩個方向的最大直徑,取平均值為水泥凈漿流動度。4、水泥砂漿工作性1)基準砂漿流動度用水量的測定1.1先使攪拌機處于待工作狀態(tài),然后按以下程序進行操作把水加入鍋里,再加入水泥450g,把鍋放在固定架上,上升至固定位置,然后立即開動機器, 低速攪拌30s 后,在第二個30s開始的同時均勻地將砂子加入,機器轉至高速再拌作 業(yè) 指 導 書文件代號QSSYS/QC-2011第3頁 共3頁主題:砼外加劑勻質性試驗方法版次/修改B/0發(fā)布日期:2011年10月01日30s。停拌90s,在第一個15s內用一抹刀將葉片和鍋壁上的膠砂刮入鍋中間,在高速下繼續(xù)攪拌60s,各個階段攪拌時間誤差應在1s以內。1.2在拌合砂漿的同時,用濕布抹擦跳桌的玻璃臺面,搗捧、截錐圓模及模套內壁,并把它們置于玻璃臺面中心,蓋上濕布,備用。1.3將拌好的砂漿迅速地分兩次裝入模內,第一次裝至截錐圓模的三分之二處,用抹刀在相互垂直的兩個方向各劃5次,并用搗捧自邊緣向中心均勻搗15次,接著裝第二層砂漿,裝至高出截錐圓模約20mm,用抹刀劃10次,在裝膠砂與搗實時,用手將截錐圓模按住,不要使其產生移動。1.4搗好后取下模套,用抹刀將高出截錐圓模的砂漿刮去并抹平,隨即將截錐垂直向上提起置于臺上,立即開動跳桌,以每秒一次的頻率使跳桌連續(xù)跳動30次。1.5跳動完畢后用卡尺量出砂漿底部流動直徑,取互相垂直的兩個直徑的平均值為該用水量的砂漿流動度,用mm表示。1.6重復上述步驟,直至流動度達到180mm5mm。當砂漿流動度為180mm5mm時的用水量即為基準砂漿流動度的用水量M02)將水和外加劑加入鍋中攪拌均勻,按1的操作步驟測出摻外加劑砂漿達180mm5mm時的用水量 M13)將外加劑和基準砂漿流動度的用水量 M0 加入鍋中,人工攪拌均勻,再按1的操作步驟,測定加入基準砂漿流動度的用水量時的砂漿流動度,以mm表示。4)結果表示砂漿減水率(%)按下式計算:M0 M1 砂漿減水率= 100M0 作 業(yè) 指 導 書文件代號QSSYS/QC-2011第1頁 共2頁主題: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版次/修改B/0發(fā)布日期:2011年10月01日一、總則為了便于操作,準確無誤地檢測用于混凝土中的粉煤灰,特制定本規(guī)程。二、范圍適應于普通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和砂漿。三、職責檢驗人員應嚴格按照本作業(yè)指導書的操作程序進行檢測,并作出結果判定。四、檢驗依據(jù)4.1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2005)4.2水泥砂漿流動度測定方法(GB/T2419-2005)五、檢驗方法及程序1、粉煤灰細度的檢驗1)將測試用粉煤灰樣品置于溫度為105-110烘干箱內至恒重,取出放在干燥器中冷卻至室溫。2)稱取試樣品10g,精確至0.01g,倒入0.045mm方孔篩篩網中,將篩子置于篩座上,蓋上篩蓋。3)接通電源,將定時開關開到3min,開始篩析。4)開始工作后,觀察負壓表,使負壓穩(wěn)定在4000Pa-6000Pa,若負壓小于4000Pa,則應停機,清理收塵器中的積灰后再進行篩析。5)在篩析過程中,可用輕質木棒或硬橡膠棒輕輕敲打篩蓋,以防吸附。6)3min后篩析自動停止,停機后觀察篩余物,如出現(xiàn)顆粒成球、粘篩或有細顆粒沉積在篩框邊緣,用毛刷將細顆粒輕輕刷開,將定時開關固定在手動位置,再篩析1min-3min直至篩分徹底為止。將篩網內的篩余物收集并稱量,精確至0.01g。7)結果計算(精確至0.1%):F=(G1 /G)100式中:F-0.045mm方孔篩篩余,單位為百分數(shù)(%) G1-篩余物質量,單位為克(g) G-稱取試樣的質量,單位為克(g)作 業(yè) 指 導 書文件代號QSSYS/QC-2011第2頁 共2頁主題: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版次/修改B/0發(fā)布日期:2011年10月01日2、粉煤灰需水量比試驗方法1)膠砂配比:a)試驗膠砂:75g粉煤灰,175g硅酸鹽水泥和750g標準砂。加水量按流動度達到130mm-140mm調整。b)對比膠砂:250g硅酸鹽水泥,750g標準砂。加水量125ml。2)試驗膠砂按GB/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