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論》讀書報告_第1頁
《實踐論》讀書報告_第2頁
《實踐論》讀書報告_第3頁
《實踐論》讀書報告_第4頁
《實踐論》讀書報告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實踐論讀書報告一、作者簡介毛澤東(1893.12.26-1976.9.9),字潤之,湖南湘潭人。詩人,政治家,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名解放軍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出生于農民家庭的毛澤東,在辛亥革命爆發(fā)后在起義的新軍中當兵,在五四運動前后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二、創(chuàng)作背景在中國共產黨內部,有一部分同志奉行教條主義長期拒絕中國革命的經驗,沒有理解“馬克思主義思想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這個真理,片面的理解馬克思主義,錯誤地指導中國革命事業(yè)。同時,與教條主義相對,還有一部分同志深陷于自己的革命經驗不能自拔,僅僅關注自身的片斷的經驗,而不了解理論指導對革命實踐行動的重大意義,不能宏觀把握革命進程,雖然辛苦但只是盲目地工作。這兩種極端思想使得中國革命在19311934年受到重大損失。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批判了王明“左”傾錯誤,實際上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但是,遵義會議畢竟是在紅軍長征過程中舉行的,只能對當時最迫切軍事理論和黨中央領導機構的問題做出調整,而更深層次的問題思想問題,還沒有得到全面而透徹地解決。在國際上,當時蘇聯的社會主義事業(yè)蓬勃發(fā)展,蘇聯哲學界對德波林學派進行了有力的批判,清除、割斷了黨內教條主義者思想理論的國外根源。在國內,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陜甘寧邊區(qū)干部、戰(zhàn)士學習哲學的熱潮。1937年7月,毛澤東完成了實踐論的書寫,通過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結合中國革命的實際,透徹論述了認識與實踐的關系。它旨在糾正黨內主觀主義,尤其是教條主義的錯誤。實踐論不僅是對“本世紀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和我們黨內生性的吧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國際共產主義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左傾教條主義在認識論上的全面清算,也是毛澤東同志率領全黨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到來所做的理論準備。三、內容理解根據我的理解,文章可以分為三個大部分。(一) 全面論述辯證唯物主義中認識與實踐的關系。在舊唯物主義認識論中,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客觀的活動,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活動的意義,認為人直接可以認識外物,而不需要進行實踐探索。同時,把作為認識主體的人看作生物學意義上抽象的人,而不是將人看作社會中的人,不理解人是生活實踐于具體歷史的社會關系中的人。舊唯物主義是形而上學的,不能將人認識世界的過程辯證地體現出來,只是機械地被動地接受外來事物。而在辯證唯物主義中,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基礎。第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首先,因為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正如實踐論中指出,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它決定其他一切活動。而認識則需要依賴實踐,通過實踐才能逐漸地了解其他。其次,唯物辯證主義認為,認識是主觀對客觀的反映,而這種反映的前提是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么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于(實踐于)那個事物的環(huán)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然后,只有通過客觀事物的改造實踐,才能暴露事物的內在(非感性)本質,使我們了解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性。通過人的社會實踐,不限于生產活動這一種形式,在各種形式的實踐中認識世界,探索內在規(guī)律。最后,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了解人與實踐客體的關系。在實踐論中,毛澤東賦予了人理性認識世界的能力。毛澤東同志還指出實踐的范圍,除了生產實踐活動外,人的社會實踐不限于生活活動一種形式,還包括所有的物質生活以及政治生活等。而在這些斗爭中,階級歸屬和階級斗爭是最重要的。第二,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首先,社會的需要、實踐的發(fā)展會不斷提出需要解決的新課題,推動人們從事新的探索,同時,人們正是在總結實踐提供的新經驗的基礎上,才能對新問題給予回答,形成新的理論。毛澤東寫到,熱門的認識,不論對于自然界方面,對社會方面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即由淺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其次,實踐不斷地為人們的認識發(fā)展創(chuàng)造和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和技術手段,從而大大地擴大了人們的認識范圍,改善了人們的感官,推動了人們的認識和發(fā)展。在實踐論中,毛澤東指出人們對于歷史的理解在一段歷史時期內會是片面的,因為生產規(guī)模對人們眼界的限制,還有剝削階級的偏見使得社會歷史發(fā)生歪曲。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歷史的認識會得到改進。然后,實踐是檢驗認識的標準。“判定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愛你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和基本的觀點?!弊詈螅瑢嵺`是認識的目的。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對這一部分內容存在的疑問:第一,其關于實踐的定義非常廣泛,這就會引起可證偽程度的降低,也會導致牽強附會更加容易。第二,這部分對階級問題過于強調,在現在看來與當時的政治目的有關。人并不只是生活在階級生活中,將所有的思想都與階級掛鉤和顯然是不準確的。第三,認識的變化發(fā)展不僅僅只依賴實踐的變化,認識不是亦步亦趨的。認識按照自身的邏輯也會發(fā)展。(二)闡述認識發(fā)展的辯證過程。第一,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感性認識是人在實踐過程中獲得的關于事物現象方面,事物的片面,事物之間的外部聯系。而理性認識在則是對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聯系的反映。一方面,感性認識是認識的起點,認識開始于經驗,這是認識的唯物論。另一方面,認識不能停留于感性認識階段,感性認識有待深化、發(fā)展為理性認識,這是辯證法。感性認識是可以上升為理性認識的,這需要具備條件:第一,深入實踐,調查研究,獲得十分豐富和呵護時間的感性材料,是正確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前提和基礎;第二,運用正確的思想方法,通過艱苦的腦力勞動,對材料進行科學的分析,是實現從理性認識到感性認識的保證。第二,從理性認識回到實踐。首先,這是由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點所決定的,其次,從感性認識得到的理性認識,是否符合實際,是沒有完全解決的,也不能完全解決,實質上還是一種假說。人的認識運動是基于變革現實的實踐而產生的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運動,是在實踐基礎上由低到高的發(fā)展。文中舉了很多例子,其中很多同志接受工作時表示不了解而不敢接受的例子,十分深刻。這一部分在總結了其觀點之后,批評了與之相對的“唯理論”和“經驗論”的觀點。毛澤東在實踐論里論述的認識論同時強調了經驗認識和理性對人的認識的重要性。如果建立在可知論的基礎上,這種認識是清晰簡潔的,揭示了大部分正確認識的過程。(三)強調來利用認識的能動作用改造世界。第一,明確指出改造世界、改造社會是用馬列主義武裝起來的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使命。第二,明確提出所謂改造世界的具體任務包括“改造客觀實踐也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