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法―中國政法大學 司法考試必看(十二)_第1頁
國際法―中國政法大學 司法考試必看(十二)_第2頁
國際法―中國政法大學 司法考試必看(十二)_第3頁
國際法―中國政法大學 司法考試必看(十二)_第4頁
國際法―中國政法大學 司法考試必看(十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2國際法筆記梁淑英 教授 主講 第一章 導論 一、 國際法的概念 1、 定義 一個權威描述是,在國際交往過程中形成的,主要是調整國家之間關系的法律原則規(guī)則及規(guī)章制度的總稱,是在國家交往中形成的主要是調整國家之間關系的法律法規(guī)。 2、 與國內法相比較的特征 主要突出特征有三種: (1)國際法的主體和它調整的對象與國內法是不同的,國際法的主體是國際社會的成員,能夠獨立參加國際社會的活動有國際行為能力。它是調整國家間公權力的關系,也叫主權關系,而不是調整私人的權利和義務。 ( 2)雖然私人的活動也會帶有國際性質。但只有能夠獨立自主參與國際活動,能夠承擔國際權利與義務,才能成為國際法主體,個人和法人

2、實體不能成為國際法主體,因為他們不可能代表國家進行交往,不能能獨立自主的進行國際交往,。這是主體而言,國際社會的基本要成員是國家,除了國家以外還有一些政府間或國家間的國際組織比如聯(lián)合國就是這樣的組織。因此它也是國際法的主體。 (3)國際法得到遵守和執(zhí)行的方式與強制力同國內法不同。 國際法任何一個原則的遵守和執(zhí)行都依靠國際法自身來保證。如果有人破壞國際法原則和規(guī)則,由受害國采取單獨的或集體的強制措施來加以保證,比如自衛(wèi),采取報復措施,迫使對方停止違法行為遵守國際法,停止侵害。 第二節(jié) 國際法的直接淵源 一、 國際法淵源的含義。 不同學者對國際法淵源作了不同的解釋,但是在國際法淵源各種解釋當中支持

3、率比較高的有兩種,一種是從歷史的角度,一種是從法律的角度。 1、 從歷史角度就是國際法原則規(guī)則首次出現(xiàn)的角度。 第一次出現(xiàn)于一項條約也可能出現(xiàn)于習慣法都可以是國際法的淵源。 2、 從法律角度來解釋說明國際法淵源的含義是指國際法原則規(guī)則存在的法律形式,或者是通過什么樣的法律程序來取得法律地位。它可能通過國際條約的形式來取得法律地位或者通過其他形式來取得法律地位。 二、 我們中國對國際法的研究。 在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出現(xiàn)了一些法學家但是沒有什么成果。在滿清政府時期對國際法基本上是無知的,只進行過一些翻譯工作,但這是國際法在我國傳播的開始 三、 國際法的各項淵源的分類。 通常學者們都以聯(lián)合國國際法院

4、的公約第38條的規(guī)定作為依據來研究。它規(guī)定法院判案適用的法律是國際法。其后列舉了國際法的存在形式。所以當然作為我們研究國際法淵源的主要依據,各類教材都把它視為國際法淵源研究的主要權威文件依據。 、 直接淵源, 38條規(guī)定直接淵源可以直接用來引用或判案。直接淵源有三種。 (1)國際條約。 因為國際交流與合作基本是上以條約形式制定出他們合作的規(guī)則來共同遵守。聯(lián)合國規(guī)定,條約必須在聯(lián)合國登記備案,否則不得在聯(lián)合國機關引用。 有些學者還把條約分為造法性條約和締結性條約。 2) 國際習慣。 國際習慣也叫國際習慣法,是被各國接受為法律的國際慣例或者國際實踐。要形成一個習慣法的原則,必須有兩個條件,一是要有

5、一個客觀事實存在,就是必須存在國際慣例或者國際實踐,也就是在國際社會或國家之間慣常的做為或者不做為。 另一個條件是被各國接受為法律。在各國的主觀意識上認定某種做為或者不做為具有法律拘束力。 這兩個條件同時具備就是國際習慣。 (3) 一般法律原則。 普遍認為一般法律原則是各個國家法律體系都具有的原則,如各國的不當?shù)美瓌t、時效原則等,這都是各國法律共有的原則。不僅法院、其他國際機構或幾個國家在談判中也可以引用,他就起著國際法的作用因此就成為國際法的一個淵源。 第三節(jié) 國際法的間接淵源 除了直接淵源外,38條還規(guī)定了輔助資料作為輔助淵源也就是間接淵源。 一、 權威的公法學家的學說 在各國國內都是被

6、認為具有最高的國際法的學術地位的學者。 解釋:公法和私法,調整公共權力的是公法,調整私人關系叫私法?,F(xiàn)在可能一部法律既有私的部分又有公的部分。公法和私法互相滲透。國際法有時也叫國際公法,強調的是調整國際之間公的主權之間的法律。 各國最高的權威公法學家的學說或最高的權威公法學家的著述論文等也可以被國際法院判案引用。歷史上的國際法公法學家的學說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被譽為國際法的創(chuàng)始人的荷蘭法學家格老秀斯的名著戰(zhàn)爭與和平法,對現(xiàn)代國際法的形成的作用就非常重要 二、 司法判例 是國際法院以及國際仲裁機構或者是其他國際機構解決國家之間的爭議的判例或是他們的咨詢意見都叫司法判例。同時也包括各國國內法院處理

7、的涉及到國家之間關系的案件。 三、 政府間的國際組織的協(xié)議。 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協(xié)議不是直接的國際法,沒有法律追溯力,因此不是直接的法律淵源,但是他對說明一項國際法的規(guī)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的權威地位遠遠超過了一個公法學家的著述。它對現(xiàn)代國際法的原則起到了重要的輔助作用。 第四節(jié) 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 一、 兩者的關系 從理論上如何認識,是一種學理的研究,學者提出了三種主張。 1、二者關系中國內法優(yōu)先,德國學者認為國內法與國際法是同一個法律體系,國際法只是一個國家的對外的公法。國家有權不執(zhí)行國際法。把一個國家可以否定所有國家的決議。這是國內法優(yōu)先說。 2、國際法和國內法是同一個法律體系。但是它

8、們處于不同的法律層面,下一個等級的法律效力來自于上一個等級?;痉ㄐЯΩ鶕碜杂趹椃?,憲法來自于國際法,國際法來自于人類的理性和良知。 民族的法律意識、良知、理性就是國際法的效力根據,這是自然法學派的主張,也是規(guī)范法學派的一個排列,所以國際法優(yōu)先于其他的法律。 3、平行派的學說,認為國內法和國際法是平行的體系,是各自不同的兩個法律體系 前兩種陷入了一元論,而后者則是二元論,這是三種理論,第一種理論大家都不支持,實際上國際法和國內法處于一種密不可分的狀態(tài),如果各國都保證在國內遵守國際法的規(guī)則,如果不遵守就要承擔違約責任,也就是國際責任,而實際上二者也互相滲透。 二、處理國內法和國際法的實踐 方式

9、上國際法沒有規(guī)定,只要求保證得到執(zhí)行,在實踐上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采納法另一種是轉化法。 1、采納是把國際法的原則規(guī)定直接作為國內法。 有很多國家憲法中都做了規(guī)定。本國參加的國際條約視為本國國內法。要求本國的行政部門或者法院直接采用。 2、國際法的規(guī)定轉化為國內法。 英國規(guī)定英國締結的國際條約必須轉化為國內法,否則法院不得適用,比如1950年歐洲人權公約,長期以來英國并沒有把歐洲人權公約轉化為國內法,因此英國法院判案涉及到人權的并沒有適用此公約,一直到1998年英國才把該公約轉化為國內法,頒布了人權法案,雖然并沒有直接采用人權公約,但實際上內容是一樣的 。 3、中國的憲法并沒有相關規(guī)定。 新中國

10、成立時承認我們的國家很少,直到我們恢復了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后才走入國際社會,才真正有了國際地位。當時的立法者沒有考慮到國際法,因此憲法中長期沒有對國際條約有所提及。 但是在我國實踐中,至少有七十部法律規(guī)定本法沒有規(guī)定的可以適用于我國締結的條約。如民法通則142條。不僅是民商事法律而且刑事上的都有類似的規(guī)定?!拔覈喗Y的條約本法沒有規(guī)定的適用于條約,如果本法與我國締結的條約相抵觸則適用于條約。”這是告訴我們一個條約優(yōu)先的原則。 4、我們的法院是否可以依據民法通則142條的規(guī)定直接引用WTO的規(guī)定拿來判案 WTO有23個文件,其中只有2個涉及到民事的問題。其余都涉及到國家的行政問題,不屬于民法的文件,

11、對WTO不能簡單的理解為貿易的規(guī)則,它是國家間的貿易規(guī)則,是對國家行政權力的約束。 第二章 國際法的基本原則 第一節(jié)、國際法基本原則的含義 基本原則的特征,沒有法律上的定義,一項法律成為基本原則要求一定的條件,或是特征。 一、具有最高權威,得到所有國家普遍認可,既包括現(xiàn)存國家也包括新生國家。 二、特征是國際法具有普遍適用的意義。其基本原則適用于國際法所有的有效范圍,并且構成所有現(xiàn)存其它法律原則的基礎。國際法的基本原則適用于國際法的各個領域。 三、國際法基本原則具有國際強行法的地位。指的是各國必須遵守的不得更改的法,1969年條約法公約第53條第64條都有表述。國內法國際法都有強行法。它是相對于

12、任意法而言的。 第二節(jié) 國際法的基本原則 1主權平等原則: 主權:從國際法的角度指國家對內最高權、對外的獨立權。 2 不侵犯原則: 3 不干涉內政原則: 內政:是國家主權范圍內不違反國際義務的的管轄事項,叫內部管轄事項。 干涉:是一個國家出于私利為它牟取某種利益和優(yōu)勢,而對別國的行為橫加干預的行為。 4 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原則: 5 善意履行國際義務原則: 第三章 國家 第一節(jié) 國家形成的要素:(四個) 1 定居的人口; 2 確定的領土(物質基礎):隸屬于國家主權之下 的地球的特定部分。 3 政府,或政權組織; 4 主權。 第二節(jié) 國家的基本權利:(四項) 1 獨立權:獨立平等的國際交往地位,不

13、受其他國家和國際法主體的管轄和支配,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參與國際社 會的活動。 2 平等權:法律地位的平等 3 自保權:最主要的含義是自衛(wèi) 4 管轄權:國家對與其有利害關系的人、物和事的一種統(tǒng)治權。 屬地管轄:國家對其領域內一切人、物及發(fā)生的事件有權行使管轄。 屬人管轄: 國家有權對一切在國內或國外的本國人,有權行使管轄。 第三節(jié) 南極的法律制度領土 依據:南極的基本條約 1959年 在華盛頓簽署 1961年生效 并長期有效 其背景是關于南極的爭議,隨著南極開發(fā)許多國家對南極提出了領土要求;但是美國和前蘇聯(lián)對這些主張是反對的,美國不予承認。 1957-1958年(極地年)考察結束后,相關國家依

14、然在華盛頓召開會議,簽署 南極條約其修改要原始12個前約過同意 30年不能修改故是長期有效,以后還簽署了保護南極動植物的一系列條約。 1991通過南極環(huán)境保護儀書。 1988年關于南極礦產資源開發(fā)公約;但澳大利亞代表最后提出該公約沒有意義,提出反對最后未能生效。至少50年內不提此問題。 南極條約其主要意圖是避免南極被瓜分,而不是為保護環(huán)境。當時國際社會還沒有重視環(huán)境問題;因為那時的環(huán)境污染還不很嚴重。 因此條約沒有反映出對環(huán)境的保護;但是后來西方國家逐漸工業(yè)現(xiàn)代化;同時帶來了一個負面問題即環(huán)境污染; 70年代開始出現(xiàn)環(huán)境保護問題。因此在20世紀90年代各締約國擬訂了保護南極環(huán)境儀定書。帶五個附

15、件實際是限制各國在南極的活動;要求所有人員不能對南極環(huán)境有任何破壞。帶走一片樹葉也不允許。造成任何損壞都要賠償;如南極上空臭氧空洞問題就很嚴重;南極條約基礎是1959年條約。中國是1983年加入此條約;目前有42個成員國;因為還有許多國家到不了南極。 第四節(jié) 條約主要原則 1、南極自由考察制度;南極考察活動不受任何國家法律約束,只受國際法約束。(我國兩名科學家搭乘澳大利亞考察船首次抵達南極)。這樣我們加入了南極俱樂部。 2、加強國際合作,比如考察人員可以交換、科學資料要交換并且要公布。因為考察目的是保護維護南極的生態(tài)。 另外各國都有義務遵循南極條約要通知南極協(xié)商會議并且接受檢查。到達南極后一切

16、活動都要報告并且接受檢查,只要進入南極圈就要接受檢查。得到允許才能登陸。一切考察站都要公開。不是條約締約國也要接受此制度,因此南極條約是一個客觀條約,它對一切國家都具有約束力。 3、 凍結南極的領土主權。主要實質是維持現(xiàn)狀。凡是對南極有領土要求的國家在條約有效期內其要求無效。另外在南極條約有效期間不放任任何新的領土要求。這是條約實質性的條款。 4、 建立南極協(xié)商會議制度。是南極條約下的一個機構。12個原始締約國是當然成員。其后加入的國家也可加入但要求其能夠進行越冬考察。同時要接受南極條約以及南極協(xié)商會議所有的決定。南極協(xié)商會議每年召開一次。我國1985年成為南極協(xié)商會議成員。 除此4項制度外反

17、對把南極變成野生帶, 禁止軍事活動、軍事演習、武器實驗等等。 第四章 海洋法 第一節(jié) 海洋法的發(fā)展: 海洋法中有的條約是習慣法變成的條約法典,同時官方編纂具有重要意義,成為法典。海洋法是在19世紀最終被確定。因為原本的海洋沒有法律,大家自由航行。 有的國家只對近海海域有領海要求,但是各國都支持海洋自由。在海洋自由的原則下劃出一部分近海給沿海國。海洋被分成兩大塊一大部分被分為公海,實際只有公海的法律。 后面會具體講 大家可以看書。在20初世紀出現(xiàn)了一些國家的緝私區(qū)。我們中國也在一些條約中確定了緝私區(qū)。有的國家還宣布了關稅區(qū)在其領海之外。到1930年國際聯(lián)盟在海牙主持了整個國際法編撰會議,試圖對海

18、洋法進行編撰,在會議上編撰了一個領海及緝私區(qū)的約,但并未生效只是草案。但是二戰(zhàn)后,聯(lián)合國成立。聯(lián)合國成立了國際法編撰委員會對國際法進行編撰活動,對海洋法也進行了編撰。為此召開了三次大型會議。第一次會議 1958年于日內瓦召開并簽署了四項公約 1、公海公約 2、大陸架公約 3、領海及毗連區(qū)公約 4、深海資源保護公約 應該說這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有未盡之處。雖然簽署了毗連區(qū)公約,但是領海的概念向來就存在了,只是領海的范圍仍然沒有確定,實際是領海的寬度問題。19世紀前個別國家宣布為三百海里,是因為其對海洋控制能力強,所以這個問題沒有解決。故聯(lián)合國又在日內瓦召開第二次會議。試圖對上述問題進行解決,

19、但一無所得,沒有通過任何決議,當時大家認為領海寬度應該是12海里 在60年代后期 ,海洋科技及普查有了很大發(fā)展,各國提出了專屬經濟區(qū)問題,提出了深海資源開發(fā)問題,故聯(lián)合國從1973年到1982年召開第三次會議,其中重要會議召開十幾次,有150多個國家參會,分成許多集團,去分別提案 。 這次會議時間長但解決的問題多,試圖把海洋法一攬子解決。最后通過了海洋法公約。表決通過于1982年12月10號于牙買加。公約規(guī)定要有60個交付批準書的國家,最后一次批準書交付之日起12個月后開始生效,在1993年11月16號交付了第60份批準書,所以在1994年11月16日開始生效,但遺憾的是這60個國家都是小國,

20、幾乎沒有發(fā)達國家,只有一個冰島是發(fā)達國家。 大國沒有批準公約,其中主要原因是大國不同意公約第11部分關于深海海底的資源開發(fā)的規(guī)定。他們聲稱要另就此簽署一個新的條約,而拋棄現(xiàn)有的公約。他們認為這個公約其實是不讓任何人開發(fā)深海資源,因為發(fā)展中的中小國家沒有這個能力,但是發(fā)達國家有此能力。所以美國等四個大國立場強硬。即使公約生效了也沒有什么法律效力,因為大國的不承認。 因此在1991年到1994年又專門通過了一個執(zhí)行海洋法公約第11部分的決定,這是為了向美國為首的大國妥協(xié)的結果;它規(guī)定臨時生效,不要批準,因為公約馬上就要生效來已不及批準。批準海洋法公約的國家同時接受第11部分的決定,這是一個協(xié)調。為

21、了使公約能夠被美國等大國接受。 現(xiàn)在已經有137個實體批準,其中一個為歐洲聯(lián)盟,它可以以聯(lián)盟名譽簽署條約,并約束其成員國。我國于1996年5月15號正式遞交了批準書,這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作出的決定。 第二節(jié) 海洋法的主要制度 我們下按照海洋法公約的規(guī)定給大家講解海洋法當中各種海域的主要的法律制度。因為由于時間問題我們不能講的很詳細。 一、領海及毗連區(qū): 1、領海:要了解領海的概念和范圍。在沿海國的陸地領土或它的內水之外并且與之相連接的一帶海洋或海域。 2、確定領海的范圍有三個要素:確定測算領海的基線。確定辦法只有一種叫正?;€法,即低潮線法 就是海水退潮時 離海邊最遠的低潮線,以這

22、條低潮線作為測算領海的起算線。一般采用情況都是海岸平緩或島嶼較少,19世紀形成領海制度的時候,當時主要是海洋科學技術問題,所以采用最方便的低潮線。 3、上個世紀初期又規(guī)定了劃定領海的直線基線法 1935年挪威最先公布此法,使它的海洋領海范圍增大,但是侵害了英國的漁業(yè),兩國產生糾紛上訴到國際法院。法院裁決挪威可以根據自己的海岸特征劃定領海。此判例被第一次海洋法公約采納了,故規(guī)定了兩種劃定領海的方法。各國都可采用。 直線法對沿海國更為有利,假如沿海國海岸比較曲折,用直線法在沿海國的陸地領土或者在沿海較突出的地方選擇若干基點,然后把每兩個點連成線就形成了確定領海的直線基線。 4、除了基線外還有核心問

23、題就是領海寬度問題 第三次海洋法會議確定了領海寬度從領?;€起不得或不應超過12海里。我國堅持中國領海采用直線基線法劃定,寬度為12海里。采用此方法肯定對沿海國有利。因為把直線基線向陸地一側劃為內水,內水和領海法律地位是不同的,外國沒有任何權利。 海洋法還規(guī)定原來采用基線法后改為直線法劃出的內水外國船舶享有無害通過權。二、領海的法律地位 領海是國家領土的組成部分是國家的領水,國家對領海內的所有資源專屬,未經沿海國允許外國不得行使權利。沿海國有權利制定相關法律并要求外國遵守。 1、 沿海國有權保留沿岸航運權。 因為外國船享有無害通過權,但沿海國保留專屬權,目的是維護本國經濟利益。因此沿岸貿易權要

24、保留但同時要受國際法限制,要允許外國有無害通過權,這是習慣法的遺留。 2、 無害通過權:在保持良好秩序和安全的前提下迅速不停的穿過,并且不能有任何有害活動。 要求迅速不停的通過,不影響沿海國的良好秩序和安全。連續(xù)不停要求有正常的航速,不得加快或減慢,除非有不可抗力否則不得停船。在通過期間不得有任何非無害活動(海洋法公約有12種列舉)。 同時沿海國可以要求自己領海的船舶停止通過。但只是暫時,不能長期停止,另外可要求其分道航行,要求特種船舶出示證件,如運載特別危險的物質。無害通過權不僅包擴商船,還包括軍艦。這是海洋法的擴充。 三、 關于領海中的對外國船舶的管轄權 關于執(zhí)行政府公務的船舶及軍艦享有豁

25、免權。但是長久以來對本國利益相關時沿海國才行使管轄權。 1982年公約對外國船舶管轄分為兩類: 1、刑事管轄, (1)外國船舶發(fā)生了刑事案件直接影響到沿海國的安全和良好秩序。 (2)發(fā)生的刑事案件結果涉及到沿海國領海。 (3)應外國船長或使領館的請求,可以行使刑事管轄權。 (4)、打擊國際販毒行使刑事管轄權。 2、民事管轄,原則是對于外國船舶的民事訴訟,一般不能管轄,但是如果危害到沿海國的利益,可以行使管轄權,包括行政執(zhí)法的辦法,甚至扣船,但是軍艦享有豁免權。對于不屬于此的民事訴訟,沿海國不得扣留外國船舶,也不得逮捕或改變外國船舶的航程。 第四節(jié) 專屬經濟區(qū) 一、專屬經濟區(qū)的概念和寬度: 1、

26、概念:在沿海國的領海之外并且與之相連接的一帶海域。 2、寬度:從領?;€量起,向海的方向延長,不應超過200海里。 二、專屬經濟區(qū)的地位: 1、沿海國在專屬經濟區(qū)內的權利(三項) 第一項:沿海國在本國的專屬經濟區(qū)內,對專屬經濟區(qū)內自然資源的勘探、開發(fā)、養(yǎng)護和管理,有專屬的經濟主權權利。 第二項:包括三種。對在專屬經濟區(qū)內的人工島嶼、設施和結構的建造和使用具有專屬的管轄權;對專屬經濟區(qū)內的海洋環(huán)境保護具有專屬的管轄權;對專屬經濟區(qū)內海洋科學研究具有專屬的管轄。 第三項:沿海國有權在專屬經濟區(qū)內建立相應的法律規(guī)章,并有權執(zhí)行法律。 2、沿海國在專屬經濟區(qū)的義務,即其他國家在專屬經濟區(qū)的權利。(三項

27、) 第一項:水中,船舶航行自由權; 第二項:上空,飛行器飛越自由權; 第三項:海底,有鋪設海底線纜和管道的自由權,以及與上述自由相關的附帶的權利。 (注):任何國家行使上述自由權的同時,應該顧及到沿海國和其他國家的權益。 3、 內陸國在專屬經濟區(qū)內享有歷史捕魚權。(有兩個方面的限制) 第一:內陸國捕撈沿海國可捕量的剩余部分; 第二:發(fā)展中的內陸國到發(fā)展中沿海國的專屬經濟區(qū)內捕撈,發(fā)達的內陸國不得在發(fā)展中沿海國專屬經濟區(qū)捕撈。 第三節(jié) 毗連區(qū)(考試要點:概念和寬度) 一、 連區(qū)的概念: 毗連區(qū)是指在沿海國的領海之外,并且與領海相連接的一帶海洋或海域,沿海國在其中享有特定的管制權。 二、毗連區(qū)的寬

28、度: 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沿領海的方向延長不得超過24海浬。 三、沿海國在毗連區(qū)的管制權:(兩種) 1、 先行管制權:沿海國為了防止外國船舶違反該國領土或者領海當中有關海關、財政、移民和衛(wèi)生等方面的法律規(guī)章的發(fā)生,而實行先行管制。 2、 后行管制權:指外國船舶在內水、領海進行活動的過程中違反了上述法律規(guī)章,沿海國在毗連區(qū)里亦可攔劫。 4、除了基線外還有核心問題就是領海寬度問題 第三次海洋法會議確定了領海寬度從領海基線起不得或不應超過12海里。我國堅持中國領海采用直線基線法劃定,寬度為12海里。采用此方法肯定對沿海國有利。因為把直線基線向陸地一側劃為內水,內水和領海法律地位是不同的,外國沒

29、有任何權利。 海洋法還規(guī)定原來采用基線法后改為直線法劃出的內水外國船舶享有無害通過權。第五節(jié) 大陸架 一、地質學上的大陸架概念: 從海岸深入海洋直到海底大陸坡為止的海底區(qū)域。 二、地質學大陸架演變成為國際法意義的大陸架的過程: 1945年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宣布美國對陸地向海底延長的大陸架資源有獨占的開發(fā)權;1958年日內瓦會議建立大陸架公約;1982年的海洋法明確了大陸架概念及范圍。 三、1982年海洋法中大陸架的概念和范圍: 1、大陸架的概念: 沿海國陸地領土在該國領海之外向海底的全部資源延伸,包括地質學上的陸架、陸坡和陸基。 2、劃定大陸架的寬度: (1)如果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到大陸邊的

30、外緣距離不到200海里,則擴展到200海里,這個距離各點的連線即大陸架的外部連線; (2) 如果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超過200海里,沿海國采取下列兩種方式之一: 劃定大陸邊的外緣,以最外各定點為準劃定界限,每一點上沉積巖的厚度至少為該點至大陸坡腳最短距離的1,到最外的這個點的距離最多是350海里; 在200海里的大陸架邊緣上選取上覆水深都是2500公尺的若干點連成直線,從這條線向海底延伸不得超過100海里,但2500公尺等深線到大陸坡腳的最短距離不得超過60海里,并且各定點之間的距離也不得超過60海里。 四、大陸架的地位:(兩類權利和義務) 第一類:沿海國 權利: 資源權:沿海國對本國大陸

31、架的礦產資源以及定居種的生物資源的勘探、開發(fā)、養(yǎng)護和管理有專署的權利。 對大陸架當中的人工島嶼、結構、設施的建造及使用,具有專屬的管轄權。 建立法律和執(zhí)行法律的權利。 義務: 允許別國享有上覆水域及上空的自由; 寬陸架國家對200海里外資源的勘探和開發(fā)要向國際海底管理局交納費 第二類:所有國家 權利:所有國家在大陸架上享有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的權利。 義務:要顧及到沿海國對大陸架的資源開發(fā)。 第六節(jié) 群島水域 一、 群島水域的概念: 群島國的群島基線以內的海域,但不包括該國的內海 二、 群島水域的地位: 1、 群島國: 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群島的國家。 2、 群島基線: 在群島國的群島基線外延選

32、擇若干點,然后把每兩個點之間都連成的直線。 限制:(1)不得超過100海里,但可以有3%的群島基線可以在100-125海里之間; (2)劃定陸地和劃定群島海域的比例要在1:1至1:9之間選擇。 3、群島水域:群島基線以內的水域,不包括領水。 限制:群島基線和群島形成一個整體輪廓;群島國在劃群島水域不得使鄰國的領海與該國的專屬經濟區(qū)或者是公海相隔斷。 三、群島水域的航行制度(兩種) 1、 適用領海當中的無害通過權; 2、 通過制度:外國船舶或航空器在群島海岸當中可以航行或飛越,群島國家不得阻攔和妨礙。 第七節(jié) 用于國際航行的海峽 (掌握航行制度) 一、用于國際航行的海峽: 經常用于國際航行構成國

33、際航道的海峽。 二、航行制度: 1、 過境通行制度:指專為在公?;驅俳洕鷧^(qū)的一個部分和公?;驅俳洕鷧^(qū)的另一部分之間的海峽繼續(xù)不停和迅速過境的目的而行使航行和飛越自由。 (注): i如果穿越某一用于國際航行的海峽有在航行和水文特征方面同樣方便的一條穿過公?;虼┻^專屬經濟區(qū)的航道,過境通行制度不適用該海峽; ii 如果海峽是由海峽沿岸國的一個島嶼和該國大陸形成,而且該島向海一面有在航行和水文特征方面同樣方便的一條穿過公?;虼┻^專屬經濟區(qū)的航道,過境通行不適用; iii 在公?;驅俳洕鷧^(qū)的一部分和外國領海之間的海峽,不適用過境通行。 2、 無害通過制度: i 海峽是由海峽沿岸國的一個島嶼和該國

34、大陸組成,而且該島向海一面有在航行和水文特征方面同樣方便的一條穿過公海或穿過專屬經濟區(qū)的航道; ii 在公?;驅俳洕鷧^(qū)的一個部分和外國領海之間的海峽。 第八節(jié) 國際海底區(qū)域 一、 國際海底區(qū)域的概念和法律地位。 1、 國際海底區(qū)域的概念 按照海洋法公約,國際海海底區(qū)域 概念定為:區(qū)域及其資源屬于人類共同繼承財產,國際海底區(qū)域及其資源屬于人類共同繼承財產。公海海底不都是國際海底區(qū)域。 2、國際海底區(qū)域規(guī)定為人類共同繼承財產。 (1)、馬耳他代表帕多在1967年提出此概念。帕多提案以后國際海底區(qū)域就逐漸被人類共同繼承財產這個原則所支配。在海洋法公約第136條規(guī)定了人類共同繼承財產的原則。 (2)

35、、人類共同繼承財產的主體是人類,對象是國際海底區(qū)域及其資源。 國際海底區(qū)域及其資源是不可分割的。海洋法公約規(guī)定對國際海底區(qū)域及其資源由海底管理局統(tǒng)一支配、統(tǒng)一管理、統(tǒng)一開發(fā),為全人類謀利益。 (3)、區(qū)域及其資源任何國家不得占有,也不得主張主權或者主張主權權利。主權是國家對內最高的、對外獨立的一種權利,是一種原則性的權利。主權權利是主權行使當中的表現(xiàn)在某一個特殊的事項上的權利。比如沿海國對專屬經濟區(qū)的自然資源具有專屬的經濟主權權利,但并沒具有主權,它只表現(xiàn)在一個特定的事項上,特定的領域的一種特定的權利。國家既不能占有國際海底區(qū)域,也不能對國際海底區(qū)域及其資源去主張完全的主權。 二、 國際海底區(qū)

36、域資源的開發(fā)制度。 1、 在第三次海洋法會議上的爭論。 (1)、美國主張自由開發(fā),而發(fā)展中國家的集團堅持單一開發(fā)。 單一開發(fā)就是完全由國際海底管理局控制,任何國家任何私人都不得進行開采,實際上是擱置。 (2)、雙方妥協(xié)后決定先采用一種平行開發(fā)制。它是在國際海底管理局統(tǒng)一管理控制下,允許海洋法公約的締約國以及締約國擔保下的該國的實體,國家的實體或者是私人與國際海底管理局共同開發(fā)。 2、 締約國和締約國擔保下的實體和國際海底管理局共同開發(fā)制度。 (1)申請者向國際海底管理局企業(yè)部提出申請,并要提供兩個價值相當?shù)牡V址。由企業(yè)部在這兩個礦址當中選擇一個區(qū),保留起來作為國際海底管理局將來單獨開發(fā)的保留區(qū)

37、,另一區(qū)共同開發(fā)作為合同區(qū)。由企業(yè)部和申請開發(fā)者簽訂合同共同開發(fā)。技術、資金由申請開發(fā)者提供。合同區(qū)開發(fā)完畢,申請人要把開發(fā)技術無償?shù)霓D讓,轉讓給國際海底管理局。 2)由于美國不接受這種苛刻制度,又進行了重新討論對機構的建立做了一些修改,開發(fā)制度略有改變,關于技術轉讓的問題現(xiàn)在仍然很模糊??傊仍试S國際海底管理局進行開發(fā),又允許締約國以及締約國擔保下的實體、包括私人與國際海底管理局共同開發(fā)。 第五章 空間法 國際航空法和外層空間法都是發(fā)展的比較晚的兩個法律部門,它們有聯(lián)系但是法律制度不同。航空法是在上個世紀初期就形成了;而外層空間法是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后才形成的。 第一節(jié) 航空法 一、航空法

38、的發(fā)展 1、航空法產生的歷史背景 航空法的產生是因為人類利用空氣活動有了實質性變化才開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當中飛機被廣泛用于戰(zhàn)爭,促進了航空法的產生。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現(xiàn)實,巴黎和會正式確定了第一個民用航空法的條約,即1919年巴黎航空管理公約。 2、國際民航制度的主要條約 (1)、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召開了芝加哥民用航空會議,一致通過了1944年芝加哥國際民用航空公約,對原來巴黎公約的內容有所采納,并且增加了新的內容,這個公約一直都是現(xiàn)行有效的公約。 (2)、國家之間還簽訂了關于航空運輸責任的一些公約,內容基本上是國際私法的性質,如華沙公約、羅馬公約、哈瓦那公約,這類的公約基本上是司法性質。

39、(3)、鑒于二戰(zhàn)以后危害國際民航安全的行為經常發(fā)生,國際間又簽訂了一系列維護國際民航安全、防止和懲治危害民航安全的違法行為的國際公約,1963年的東京公約、1970年的海牙公約、1971年的蒙特利爾公約以及1988年的補充蒙特利爾公約議定書四個法律性的文件。 現(xiàn)行的國際民航制度的條約就是上述三類,即:芝加哥公約以及一些協(xié)定;確定一般的國際民航制度確定運輸責任的一類公約;維護民航安全公約。 二、國際民航航空法的主要原則和規(guī)則。 有空氣存在的空間就是空氣空間。外空和空氣空間沒有嚴格劃界。通常認為人造衛(wèi)星以及其他的外空發(fā)射物運行的軌道,就是外層空間,大約是離地面100-110公里。 1、空氣空間的法

40、律地位 空氣空間法律地位分兩大部分:是國家領空的法律地位;領空以外空氣空間法律地位 (1)、國家領空的法律地位 巴黎民用航空公約和芝加哥民用航空公約,第一條都規(guī)定了一項國家領空主權原則。 概念:所謂領空主權原則是規(guī)定地面國家對其領陸和領水的上空具有完全的、排他的主權,領空是國家的領土范圍。 理解:國家對其領空資源具有排他的主權,有占有使用的權利。只是占有和使用,沒有處分。處分權利指的是處分必須有一個基礎,沒有說專門去處理某個地方的空氣。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全及正常得法律秩序,國家有權建立有關的航空立法。國家對于非法飛入該國領空的外國航空器有權阻攔、有權采取適當?shù)拇胧?。但要根據外國航空器的具體狀態(tài)來

41、決定,對軍用航空器可以警告,直至武力措施。對民用航空器可以警告或者迫降,不能射擊。因為民用飛機沒有危害到國家安全。國家有權在自己領空保留國內航運權并且有權設置空中禁區(qū)。 注意:關于豁免權的問題。正常飛入領空的外國軍用航空器享有豁免權,其法律責任由其國家來承擔。民用航空器不享有豁免,但芝加哥公約補充協(xié)定規(guī)定對民用航空機不得采用武力攔截的措施, 2、領空以外的空氣空間的地位 領空以外的空氣空間通常稱“公空”,所有國家都有航空自由的權利。但是這種自由飛行要遵守國際航空法,并且受海洋法或者其他國際法律制度的限制。三、國際民航制度。 1、 航空器的登記和國籍制度 芝加哥航空公約要求凡是從事國際航空的航空

42、器必須在一個國家登記,并且要取得登記國的國籍,沒有國籍的航空器不得飛行,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籍視為無國籍。國籍標志是根據國際電信聯(lián)盟組織分配給各國的無線電呼叫號制定。 2、 國際航行運輸?shù)娘w行權 芝加哥公約分為兩類:一類是航班飛行;另一類是非航班飛行。 (1) 航班飛行,有固定的飛行時刻表、飛行目的地向公眾開放,公開明碼標價。航班運輸?shù)娘w行權要通過國家之間的協(xié)議或者是特別許可。 (2)非航班飛行。芝加哥公約的規(guī)定:凡是芝加哥公約的締約國的非航班,飛經或飛入締約國只要不作營業(yè)性的降停,就無需得到該國的特別許可。 3、國際航空義務 (1) 國際民用航空不得濫用民用航空權。不得違反一般的國際法的原則

43、進行違法活動。 (2) 國家都應該給予其他國家國際航空運輸平等的待遇,即無差別待遇。比如說關于航道的使用,航空氣象資料的使用以及航空設備的使用都應該是無差別的,向允許飛經或飛入的外國開放。 3)各國應該采取便利的手續(xù),便利程序國際標準促進航空事業(yè)的發(fā)展,采取便利國際航空發(fā)展的措施。 四、防止和懲治危害民航安全的犯罪行為 共有四個相關國際條約, 即: 1963年東京公約、1970年海牙公約、1971年蒙特利爾公約、1988年補充蒙特利爾公約的議定書。 1、 危害民航安全的犯罪行為的含義。 (1)海牙公約規(guī)定:任何人在航空器的飛行期內非法劫持或控制該航空器的行為屬于犯罪,未遂行為也屬于犯罪。實施了

44、非法劫持或控制飛機的行為,或未遂行為的同犯也屬于犯罪,是共犯。注意:航空器裝載完畢,不管裝乘客還是裝貨物,關閉所有的機門開始,到航空器降落,打開第一扇機門叫飛行中,如果飛機是迫降的,要等到它的合法的所有人接管這架飛機為止,這段時間都叫飛行中, (2)蒙特利爾公約列舉五種行為,都屬于犯罪。 任何人在飛行中的航空器內,對航空器內的人采取暴力,從而危及航空器的飛行安全;破壞使用中的航空器使它不能飛行,足以威脅它的飛行安全;破壞航行設備危及民航安全;放置某種裝置或者物質危及航空安全;故意傳送虛假情報危及航空安全。 (3)補充蒙特利爾公約的議定書,要旨是維護國際機場的安全,規(guī)定了犯罪的情況。 任何人對國

45、際機場的人采取暴力,造成嚴重傷害或者死亡;任何人破壞國際機場的設備或者使國際機場的服務中斷,破壞停放在國際機場為交付使用的航空器。 注意:理解危害民航安全的犯罪行為,就應該從這三個文件統(tǒng)一來理解。 2、 危害民航安全的犯罪行為的管轄。 (1)、航空器的登記國的管轄權 登記國對發(fā)生在航空器內以及對該航空器的犯罪行為的管轄權,叫航空器的登記國的管轄。 (2)、航空器降落地國的管轄權 前提為一定是在該航空器降落時被指控的嫌疑犯依然在該航空器內。 (3)、租來時不帶機組的航空器內發(fā)生犯罪或者對該航空器的犯罪,承租人的主要營業(yè)地國或者他的主要居所地國都有管轄權。 (4)、罪行發(fā)生地國的管轄權 (5)、是

46、罪犯發(fā)現(xiàn)地國,也就是犯罪嫌疑人被發(fā)現(xiàn)的國家,有管轄權。 注意:公約又聲明,本公約并不排斥其他國家法律規(guī)定的管轄權。 第二節(jié) 外層空間法 一、外層空間的法律地位 1、概念:外層空間就是人造地球衛(wèi)星以及其他的外空發(fā)射物體運行的空間。 主要有五個法律性文件,1967年外層空間條約、登記公約、營救協(xié)定、責任公約月球協(xié)定 2、外層空間的法律地位的內容 (1)外層空間包括天體向所有國家開放,各國都有自由探索和利用的權利,但是必須遵守國際法。 (2)各國不得對外層空間進行占有或者是主張主權以及主權權利。 (3)外空禁止軍事紛爭,要使外空朝著非軍事化方向發(fā)展。 (4)外空活動要為全人類謀福利和利益。 二、外空

47、活動的法律制度 1、登記制度 要求所有發(fā)射外空物體的國家都應該向聯(lián)合國秘書處登記發(fā)射物體基本情況。 2、援救宇航員和送回發(fā)射物體的制度 (1)1967年的外空條約及援救宇航員以及送回發(fā)射物體的協(xié)定規(guī)定,對宇航員無論是在外層空間還是在地球遇到危險,任何一個發(fā)現(xiàn)國家都應該給予援救,然后再通知發(fā)射國或者聯(lián)合國秘書長。 (2)對外空發(fā)射的實體,不管它是散落在地球表面,還是原來的實體,發(fā)現(xiàn)國都應該通知給登記國,并且要協(xié)助回收。 3、外空活動的責任制度。 (1)責任的主體是發(fā)射國,或政府間的國際組織 有四種類型的國家:一是發(fā)射的國家,就是直接操縱發(fā)射的國家;第二種是促進發(fā)射的國家,發(fā)射國或促進發(fā)射的國家;

48、第三種從其領土上發(fā)射的國家;第四種是從它的設備上發(fā)射的國家; (2)確定責任的原則 絕對責任原則,指外空發(fā)射物體在地球表面或者是在飛行中的航空器造成的損害,發(fā)射國要負絕對的責任;過失責任原則,指外空發(fā)射物體在地球以外的地方對別國造成了生命物體的損害,如果是因為發(fā)射國的過失所致,發(fā)射國要承擔責任,如果不是因為過失,那就不承擔責任。 4、確定責任的形式 損害責任的形式就是賠償。一般都是民事賠償,至于民事賠償?shù)姆秶?,?shù)額是由受害國根據它的實際損害來賠償,可以直接向任何一個發(fā)射國來要求損害賠償。 第六章 外交和領事關系法 第一節(jié) 外交關系法 一、外交關系法概述 1、外交是國家通過它的外交機關的活動建立

49、的國際關系,是國家之間的訪問、參加會議、締結條約的活動。所有通過外交活動建立的關系都叫外交關系,而調整各國之間的外交關系的法律原則和規(guī)則叫作外交關系法。 2、外交關系法主要涉及到使館的制度,涉及到外交特權與豁免,1961年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是最完全的確定了國家之間的使節(jié)制度的一部公約。 二、 國家的外交機關 1、國內的外交機關 指代表國家負有外交職責的機關。 (1)國家元首。國家元首按照憲章規(guī)定通常都有外交職責,比如宣布戰(zhàn)爭、媾和、締結條約、批準條約、廢除條約、接受外國使節(jié),派遣本國的使節(jié)。有集體元首(中國)和個人元首(美國)之分 (2)政府和政府首腦。政府和政府首腦也負有外交職責。一般情況下

50、國家對外的政策關系由政府來決定,政府首腦可以對外締結條約,也可以參加國際會議。 (3)外交主管部門(外交部)。外交部總管國家的日常外交活動,它有權對外進行條約活動、參加會議、派遣和接受一定等級的使節(jié)。接見駐在該國的外國使節(jié),領導國家的駐外的使館、領事館的工作。 2、駐外的外交機關 (1)外國或國際組織的外國使節(jié)或外交代表團,是國家之間經常性的使節(jié)制度,也是駐外的外交機關的重要部分。 (2)臨時使團(特別使團)。特別使團的地位與常駐使團相同,但是它是臨時的,為了解決兩國之間的特定的問題。 三、使館制度 1、使館的派遣和使館的建立 國家建立使館是通過雙邊協(xié)議,前提是建立外交關系,一般館址都選在一國

51、的首都,不排除個別的國家的使館并不在首都。 2、使館人員組成 (1)館長。館長領導使館的工作,是使館的全權代表。館長通常有三個等級:大使,公使,代辦。西方國家還允許羅馬教廷派教廷大使或教廷公使。以上述三個等級的館長相對應的使館的名稱,分別叫大使館、公使館和代辦處。 (2) 館長以外的外交人員。即外交官,有商務參贊、新聞參贊、文化參贊、政務參贊,一等秘書、二等秘書、三等秘書。 (3)行政技術人員和服務人員。行政技術人員是管理處理行政事務的,服務人員為使館服務,如司機、炊事員。 (4)武官。武官是特殊的人員,不是外交官而是軍事人員,為軍事聯(lián)絡工作。 3、使館的外交人員派遣和接受。 大使的派遣有兩個

52、步驟: (1)派遣國應該把擬派的使館館長人選通知給接受國,獲得接受國的同意。 (2)使館館長攜帶國書遞交給接受國的國家元首或者是外交部長。武官的派遣只征得同意即可。 4、使館的職務 (1)代表。使館是派遣國在接受國的全權代表。 (2)談判。使館可以與接受國政府經常的、隨時的進行談判。談判的問題沒有限制。 (3)保護。保護派遣國和派遣國的國民在接受國的合法權益。一旦派遣國國家的合法權益和派遣國的國民的合法權益在當?shù)卦獾搅朔欠ㄇ趾?,使館有權交涉而進行保護。 (4)調查。使館有權對接受國的全國范圍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以及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進行調查。調查的手段任意采取,只要不違反國際法律

53、原則,不違反接受國的法律規(guī)定。 (5)交流和合作。促進派遣國與接受國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以及科學技術方面的友好發(fā)展。 5、使館的外交特權與豁免。 (1)使館的特權與豁免。 a.使館的館舍、檔案、公文、財產享有不可侵犯的特權,接受國要采取適當?shù)谋Wo措施,沒有經過館長的許可,接受國的官員不得進入使館館舍。 b.使館的通訊自由。接受國對使館的通訊自由不得干擾,應該提供便利,使館可以使用明碼、密碼通訊,還可以使用外交信使或外交郵袋。外交信使在執(zhí)行信使職務的時候享有人身不可侵犯的特權,接受國不得糾察、逮捕、扣押。 c.使館免除捐稅。使館的公共用品免除關稅,使館的各種直接稅收也被免除。 d.使館人

54、員在接受國享有行動自由和旅行自由,但是各國設立的外國人禁止旅游的區(qū)域或禁止進入的區(qū)域例外。 (2)外交代表的特權與豁免。 a.外交代表的人身不可侵犯。包括他的住所、財產、私人文件不可侵犯。接受國不得對外交代表進行逮捕,或者搜查,接受國官員進入外交代表的住所執(zhí)行公務,要經過外交代表的同意。 b.外交代表在接受國享有法律管轄豁免權,包括刑事上的完全豁免,接受國不能因為民事糾紛或者是行政上的違法對他進行審判或加以處罰,外交代表享有作證義務的免除。 注意:民事和行政管轄有以下幾種例外不得主張豁免:第一、外交代表以私人身份參與的私有不動產的物權的訴訟;第二、外交代表以私人身份參與的繼承案件;第三、外交代

55、表私人從事的商業(yè)、或者專業(yè)活動;第四、外交代表主動提起的訴訟,對他的主訴引起的反訴。 c.外交代表私人行李免經海關查驗免征關稅。外交代表還免除各種直接稅收。 d.外交代表免除公共義務和私人義務。 (3)使館、外交代表的特權與豁免的根據。歷史上學者提出了三種主張:代表說、職務需要說、置外法權說 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使館和外交代表享有外交特權與豁免,因為他們是代表國家執(zhí)行職務,他還要享有職務以外的特權與豁免,他需要在一個安全、安定的環(huán)境當中工作,因此即使他是私人行為也要給予一定的特權與豁免。 6、使館和外交代表對接受國的義務。 (1)不得干涉接受國內政。 (2)要遵守接受國的法律規(guī)章及風俗習慣。 (3)不得把使館館舍用于與其職務不相同的活動。(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