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教學課件:神經外科發(fā)展簡史_第1頁
醫(yī)學教學課件:神經外科發(fā)展簡史_第2頁
醫(yī)學教學課件:神經外科發(fā)展簡史_第3頁
醫(yī)學教學課件:神經外科發(fā)展簡史_第4頁
醫(yī)學教學課件:神經外科發(fā)展簡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神經外科發(fā)展簡史 誕生 神經外科是醫(yī)學中最年輕最 復雜的一門學科。隨著19世紀末麻醉學、 無菌術的發(fā)展,近代神經外科誕生于 1870-1890年間的英國。Mac Ewen和 Horsley最早對開顱手術進行了探索, 當時的神經外科手術還處于探索階段探索階段, 面臨著種種困難,諸如手術器械的短缺、 手術經驗的不足、術前術后處理不嚴密、 術后嚴重腦水腫及顱內感染,導致術后 極高的死亡率,幾乎要將這個初生的嬰 兒扼殺在襁褓之中,因此,1898年 Ferrier認為,這些殘酷的事實是神經 外科史上充滿憂傷的一頁。 神經外科學家,神經病理學家及 神經解剖學家在痛苦與失敗面前并沒有 止步,而是不斷探索,新

2、的診斷及治療 技術不斷涌現(xiàn)。 巨匠 Harvey Cushing Harvey Cushing (美國)(美國)神 經外科學史上一位偉大的 神經外科 手術技術革新家。早在1917年他就首 先提出:神經外科手術操作原則,必 須手法細膩,止血徹底,要盡力保護 腦組織等。因此,他與同輩比較,腦 手術死亡率為7.3,而同期內其他 統(tǒng)計則介于37 50 。他首先設 計了用小夾夾住帽狀健膜外翻止血; 設計了銀夾夾閉血管,設計了銀夾鉗、 銀夾臺;他與 Bovie合作,發(fā)明了高 頻電刀及電凝,應用于開顱手術中止 血,獲得了成功;他首先提出了術畢 要縫合硬膜與帽狀腱膜,從而減少了 創(chuàng)口的感染和滲漏,上述原則迄今

3、仍 為神經外科界所遵循。在100年前簡 陋的條件下,做出如此巨大的成就, 實在難能可貴,所以他在遺囑中要求 在他的墓志銘中刻上“第一個帽狀腱 膜縫合者長眠于此”,深為此而自豪。 診斷技術的突破 DandyDandy(美國(美國 神經外科醫(yī)生)神經外科醫(yī)生) 在1917年多次觀察到顱腦損傷 后產生氣顱的現(xiàn)象,產生了將 空氣直接注入腦室進行診斷的 聯(lián)想,他大膽實驗,于1918年 發(fā)明了“空氣腦室造影術”, 并在AnnSurg雜志上發(fā)表了論文, 名噪一時。 空氣腦室造影是向 人的側腦室或蛛網(wǎng)膜下腔注入 氣體,可使腦室系統(tǒng)在X線中顯 示出來,從而大大提高了腦部 病變的定位診斷,使手術成功 率倍增,死亡

4、率及致傷率大為 下降。 在神經外科診斷技術史上,腦血 管造影術的發(fā)明人MonizMoniz (葡萄 牙 神經外科醫(yī)生)為現(xiàn)代腦血 管病的診斷及外科治療作出了不 朽的功績。1927年Moniz與其學 生Lima 通過對狗動物實驗及尸 體解剖發(fā)現(xiàn)頸動脈注射溴化鍶X 線下顯示腦動脈系統(tǒng),隨后迅速 推廣到臨床應用,根據(jù)血管形態(tài) 改變、位置分布來判斷顱內病變 部位及性質,使得顱內病變診斷 更加準確,且能對腦血管病如腦 血管畸形、動脈瘤、腦血管栓塞 等具有更直接的意義。 神經外科的技術革命 如果說近代神經外科近代神經外科誕生于19世紀末的英國, 那么說神經外科的初期 發(fā)展與成熟是在20世紀初的美國決不過分

5、。尤其是Cushing創(chuàng)立的美國神經外 科醫(yī)師協(xié)會給世界各國神經外科醫(yī)師的培養(yǎng)及神經外科的發(fā)展作出了杰出的 貢獻。 現(xiàn)代神經外科現(xiàn)代神經外科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與物理學、 放射學、計算機學、 生物學等多學科的綜合發(fā)展是分不開的。 1970年 Hounsfield在神經放射學 上作出了一項劃時代的發(fā)明,即電子計算機X線體層掃描,簡稱 CT。利用密 度對比原理,將顱腦結構按不同密度劃分為Hounsfieid單位+1000-1000, 可明顯區(qū)分腦室、腦白質、腦灰質等不同結構;經靜脈注入對比劑后,可使 腦瘤得到強化,顯示出清晰的輪廓及其周圍腦水腫。CT的出現(xiàn)使得過去診斷 腦瘤病所必須的氣腦及腦室造影

6、大為減少。腦血管造影亦略有減少。這一重 大創(chuàng)新,將神經外科診斷與治療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境界。在CT廣泛應用 的同時;另一項診斷技術-核磁共振影像技術(MRI)于 80年代初開始應用于 臨床,它在神經外科疾病診斷中彌補了CT的不足,對腦血管病變、后顱凹病 變、變性病變、特別是脊髓病變顯示了極大的優(yōu)越性。由于其病變能從多方 面 構建圖象,對當代神經外科高難手術入路設計提供很大的幫助。同時期全 腦血管造影(DSA)問世, CT、DSA及MRI的應用對神經外科的診斷與治療帶 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技術革命,其影響不可估量。 顯微神經外科時代 幾乎與CT問世的同時,1968年,以瑞士學者 Yasargil

7、Yasargil為代表的神經外科學家首先開展在顯微鏡下 進行手術操作,由于手術視野放大及良好的照明,使 得手術精確性大為提高, 臨近組織的損害機會明顯 減少。許多原來不能做的手術如今成為現(xiàn)實,原來的 手術禁區(qū)正逐步打破。腦深部病變、腦干腫瘤、脊髓 髓內腫瘤等許多疑難病癥,前人束手無策,如今在顯 微神經外科時代許多問題得到了解決,顯微鏡的應用 代表著顯微神經外科時代的開始。 現(xiàn)在的顯微神經外科 今日世界,日新月異,神經外科事業(yè)亦是蓬勃發(fā)展。 70年前顯微外科技術剛剛引入神經外科,那時CT及MRI影 像技術尚未誕生,短短70年,現(xiàn)在的神經外科腦血管介入 治療技術、放射外科技術、內鏡技術、立體定向技

8、術、熒 光顯像技術、術中MRI及血管造影、人工替代材料的開發(fā) 等等,使得現(xiàn)代顯微神經外科技術幾乎突破了所有的手術 禁區(qū)。 這些技術的出現(xiàn)均發(fā)生在過去短短70的年之中,那 么未來70年神經外科將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 下一個世紀, 主宰神經外科格局變化的主要力量是什么? 計算機工程?基因工程? 我國神經外科發(fā)展簡史 關頌韜(協(xié)和醫(yī)院)1926年派往美國從師 于Frazier ChH。1930年回北京(1949年去 美國定居)。 趙以成(協(xié)和醫(yī)院)1938年派往加拿大從 師于Penfield,1940年回北京。1952年在 天津總醫(yī)院建立腦系科,為在中國成立的 第一個獨立的神經外科專業(yè)。當時科內的 醫(yī)

9、生有(李光、薛慶誠、王忠誠等) 1953年2月天津中國第一屆神經外 科進修班,當時的學員有:薛慶誠、王忠 誠、曹美鴻、蔣先惠、易聲禹、趙仰勝等 20幾位學員。 1960年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成立,所長趙以成, 副所長王忠誠。 1974年王忠誠(宣武醫(yī)院)任北京市神經外科研 究所所長。 1978年王忠誠(天壇醫(yī)院)任北京市神經外科研 究所所長。 1982年WHO指定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為亞洲神經 科學研究和培訓基地。 80年代上海醫(yī)科大學神經病血液研究所(華山醫(yī) 院)被WHO指定為亞洲神經科學研究和培訓基地。 所長史玉泉、蔣大介、周良輔。 顱內壓增高和腦疝 第二十四章 第一節(jié) 顱內壓增高 前言

10、顱內壓增高是神經外科領域的一種 常見綜合征。是外傷、炎癥、腫瘤、出血 所共有的一組臨床征象。因此,正確認識 和理解顱內壓增高是認識和理解許多神經 外科疾病的基礎。 顱內壓增高 定義: (了解) 顱內壓(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是指顱腔內容物對顱 腔壁所產生的壓力,通常以側臥位是腰段脊髓蛛網(wǎng)膜下腔穿刺所測得 的腦脊液壓力為代表。 (一)顱內壓的產生: (了解) 顱腔是一個半密閉的體腔(1400-1500ml) 1.腦brain(1150-1350ml) 2.腦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總量150ml,顱腔內45%,脊髓腔 55%) 3.血液blood

11、(變動較大,占顱內容積的2%-11%) 三者的體積與顱腔容積相適應,并對顱腔壁維持一定的壓力,產 生顱內壓。 (二)顱內壓的正常值: (掌握) 成人:80-180mmH2O(0.8-1.8kPa) 兒童:50-100mmH2O(0.5-1.0kPa) 在病理情況下,顱內壓力超過200mmH2O時即為顱內壓增高。 顱內壓增高的原因顱內壓增高的原因(熟悉)(熟悉) (一)腦體積增加 :腦水腫 (二)顱內血容量增加:二氧化碳潴留、高碳酸 血癥引起腦血管擴張,使腦血容量急劇增加。 (三)顱內腦脊液量增加:腦積水。 (四)顱內占位性病變:腫瘤、血腫、膿腫。 (五)狹顱癥、顱縫早閉 顱內壓的調節(jié)顱內壓的調

12、節(jié)(熟悉)(熟悉) 在顱內壓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機體通過代償, 即腦脊液和腦血流量的調節(jié),以維持正常的功能。當 然,這種調節(jié)有一定限度,超過限度就會引起顱內壓 增高。 (一)腦脊液的調節(jié)(熟悉)(熟悉) 當顱內壓力超過70mmH2O時,腦脊液的吸收加 快,分泌減少,并有部分腦室和蛛網(wǎng)膜下腔的腦脊液 被擠入椎管內,以維持正常顱內壓。 (二)腦血流量的調節(jié)(熟悉)(熟悉) 腦血流量(CBF)是指一定時間內一定重量的腦組織 中所通過的血液量,通常以每100g腦組織每分鐘通過的血 液毫升數(shù)表示,正常值為50-55ml/(100g.min).腦血流量 主要取決于腦血管阻力(CVR)和腦灌注壓(CPP): 腦

13、血流量=腦灌注壓/腦血管阻力 (腦灌注壓=平均動脈壓-顱內壓) (平均動脈壓=舒張壓+1/3脈壓差) 在顱內壓增高的情況下,腦灌注壓下降,血流量減 少,腦缺氧。為了改善腦缺氧,機體通過全身血管張力的 調整,即血管自動調節(jié)和全身血管加壓反射兩種方式進行 腦血流的調節(jié)。 1.腦血管自動調節(jié)(熟悉)(熟悉) 當顱內壓不超過480mmH2O(35mmHg),灌注壓(灌注壓壓= 平均動脈壓-顱內壓)不低于40-50mmHg時,腦血管就能依血液 內的化學因素(二氧化碳分壓)產生收縮或舒張,使腦血流量 保持恒定。 2.全身血管加壓反射(熟悉)(熟悉) 當顱內壓超過480mmH2O(35mmHg),灌注壓低于

14、40mmHg以下, 腦血流量減少到正常的一半,腦處于嚴重的缺氧狀態(tài),腦血管 自動調節(jié)能力基本喪失,為了保持必須的腦血流量,機體通過 自主神經系統(tǒng)的反射作用,使全身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搏 出量增加,以提高腦灌注壓。與此同時呼吸減慢加深,使肺泡 內氣體獲得充分交換。這種以升高動脈壓,伴心率減慢,和呼 吸深慢的三聯(lián)反應,即為全身血管加壓反應或Cushing反應(多 見于急性顱內壓增高)。 顱內壓增高的分期和臨床表現(xiàn)顱內壓增高的分期和臨床表現(xiàn) (掌握)(掌握) (一)代償期:無癥狀。 (二)早期:頭痛、嘔吐。此 期由于腦血管自動調節(jié)功能 良 好,仍能保持足夠的 腦血流量,因此,如能及時 解除病因,愈

15、后良好。 (三)高峰期:出現(xiàn)明顯的顱 內壓增高“三聯(lián)癥”-頭痛、 嘔吐、視神經乳頭水腫。 (四)衰竭期:深昏迷,一切 反應和反射消失,血壓下降, 呼吸節(jié)律不規(guī)則甚至停止, 愈后極差。 顱內壓增高的診斷顱內壓增高的診斷(掌握)(掌握) 1.顱內壓增高的“三聯(lián) 癥”。 2.頭顱X線:顱縫分離、 頭顱增大、腦回壓跡增 多。 3.腰椎穿刺。 4.顱內壓監(jiān)測。 顱內壓增高的治療顱內壓增高的治療(掌握)(掌握) (一)病因治療:如切除腫瘤、清除血腫、穿刺引流,控制 感染等。 (二)對癥治療: 1.脫水。 2.激素。 3.冬眠低溫。 4.過度換氣。 第二節(jié) 腦疝 顱內病變所致顱內壓增高達到一定程度時,可使一

16、部分腦組織 移位,通過一些空隙,被擠至壓力較低的部位,即為腦疝(brain herniation)。腦疝是顱腦傷病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緊急且嚴重的情況, 疝出腦組織壓迫腦的重要結構或生命中樞,如發(fā)現(xiàn)不及時或救治不力, 往往導致嚴重后果。 根據(jù)發(fā)生部位和疝出組織不同分為: 小腦幕裂孔疝 枕骨大孔疝 大腦鐮疝 小腦幕切跡上疝 一、 小腦幕切跡疝 小腦幕切跡疝 小腦幕切跡疝 小腦幕切跡疝 病理生理病理生理 1.動眼神經損害:瞳孔散大。 2.腦干變化:腦干變形和移位,腦干缺血、水腫。 3.腦脊液循環(huán)障礙:中腦導水管閉塞。 4.疝出腦組織的改變:血液回流障礙而發(fā)生充血、 水腫。 5枕葉梗死:大腦后動脈受壓。

17、 小腦幕切跡疝 臨床表現(xiàn)臨床表現(xiàn)(掌握)(掌握) 1.顱內壓增高:頭痛、嘔吐、躁動不安。 2.意識障礙:嗜睡、朦朧、淺昏迷、昏迷、深昏迷。 3.瞳孔變化: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 4.椎體束征:對側肢體癱瘓,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 病理 反射陽性。 5.生命體征改變:血壓升高,呼吸深慢,晚期潮式呼吸、嘆息樣 呼吸,血壓下降。 治療: (掌握)(掌握) 1.維持呼吸道通暢; 2.立即經靜脈輸入20%甘露醇250-500ml; 3.盡快檢查確診后手術; 4.有腦積水者立即穿刺側腦室做外引流。 二、枕骨大孔疝 顱內壓增高時,小腦扁桃體經枕骨大孔疝出到椎管內,稱為枕 骨大孔疝(transforame

18、nmagna herniation)或小腦扁桃體下疝。 病理生理病理生理 1.延髓受壓:急性延髓受壓很快引起生命中樞衰竭,病人常常迅 速死亡。 2.腦脊液循環(huán)障礙:小腦延髓池阻塞,可使顱內壓進一步升高。 3.疝出腦組織改變:疝出的小腦扁桃體發(fā)生充血、水腫,及延髓 受壓加重。 臨床表現(xiàn):臨床表現(xiàn): (掌握)(掌握) 1.枕下疼痛、項強或強迫頭位; 2.顱內壓增高; 3.后組顱神經受累; 4.生命體征改變。 與小腦幕切跡疝相比,枕骨大孔疝特點是生命體征變化出現(xiàn) 早,瞳孔改變和意識障礙出現(xiàn)較晚。 枕骨大孔疝 治療治療 1. 對癥治療: a)藥物治療:甘露醇、速尿等 b) 手術治療:腦室外引流術、減壓

19、術 (內外減壓術)。 2. 對因治療: 清除血腫或切除腫瘤等。 顱腦損傷 第二十五章 第一節(jié) 概述 l交通事故 l各種銳器、鈍器對頭部的 傷害墜落傷 l火器傷、爆炸、工礦事故 等 l頭皮損傷 l顱骨骨折 l腦損傷 l顱內血腫 受傷機制(熟悉) 1直接損傷: (1)加速損傷:即運動著的物體撞擊于靜止狀態(tài)的 頭部所發(fā)生的腦損傷。撞擊點有顱骨變形,骨折 和腦挫裂傷,如棍棒或石塊擊傷。 (2)減速損傷:即運動著的頭部撞碰到靜止的物體 而致傷。這種損傷較廣泛,除著力部位產生沖擊 傷外,常在著力部位的對側形成對沖傷,如墜落 和跌傷。 (3)擠壓傷:即兩個不同方向的外力同時作用于頭 部,使顱骨變形致傷。 加

20、速性損傷 減速性損傷 對沖傷的概念 l通常將受力側稱為沖擊傷,對側稱為對沖傷。 l減速性損傷易導致對沖傷。 l不同部位和方式的頭部外傷,均易在額極、顳極及其 底面發(fā)生慣性力的腦損傷。 2間接損傷: (1)傳遞性損傷:如墜落時以臀部或雙足著地,外力 沿脊柱傳遞到顱底致傷; (2)甩鞭式損傷:當外力作用于軀干某部使之急驟加 速運動而頭部尚處于相對靜止狀態(tài)。如甩鞭樣動作發(fā)生腦 損傷。這種損傷常發(fā)生在顱頸交界處。 (3)胸部擠壓傷時并發(fā)的腦損傷。系因胸部受到猛烈 的擠壓時,驟然升高的胸內壓沿頸靜脈傳遞到腦部致傷。 第二節(jié) 頭皮損傷(了解) (一)頭皮血腫 皮下血腫:體積小,易誤診為凹陷性顱骨骨折, 可

21、行顱骨X線檢查鑒別。 帽狀腱膜下血腫:范圍大,可蔓延至全頭。 骨膜下血腫:局限在某一顱骨范圍內,以骨縫 為界。 處理:較小的頭皮血腫在12周左右可自行吸 收,巨大的血腫需46周吸收。局部可適當加壓 包扎,一般不需穿刺抽吸。 頭皮裂傷多由銳器或 鈍器致傷。裂口大小,深度 不一,創(chuàng)緣整齊或不整齊, 有時伴有皮膚挫傷或缺損, 由于頭皮血管豐富,血管破 裂后不易自行閉合,即使傷 口小出血也較嚴重,甚至因 此發(fā)生休克。 頭皮裂傷處理原則 l 急救時可加壓包扎止血。 l 盡早清創(chuàng)縫合。除去傷口內異物,止血,術 中注意有無顱骨骨折及腦膜損傷。對有頭皮組織 缺損者行皮下松解術或轉移皮瓣等方法修復。 l 對傷后

22、23日以上的傷口,也宜清創(chuàng),部分 縫合,并加引流 。 多因頭皮受到強烈 的牽扯所致,如發(fā)辨卷 入轉動的機器中,使頭 皮部分或整塊自帽狀腱 膜下層或骨膜下撕脫, 損傷重,出血多,易發(fā) 生休克 。 頭皮撕脫傷的處理方法頭皮撕脫傷的處理方法 l皮瓣尚未完全脫離且血運好:仔細清創(chuàng)后原位縫合。 l皮瓣已完全脫離但完整,血管斷端整齊且上后未超過6小 時:清創(chuàng)后試行頭皮血管吻合,再全層縫合頭皮。 l撕脫的皮瓣挫傷污染嚴重,骨膜未撕脫:腹部或大腿中厚 皮片游離植皮。 l傷后時間較長,已有感染:清潔創(chuàng)面,更換敷料,待肉芽 組織生長后行郵票狀植皮。 第三節(jié) 顱骨骨折 l按形態(tài)分類:線形骨折、凹陷性骨折 l按骨折部

23、位分類:顱蓋骨折、顱底骨折 l按與外界是否溝通分類:開放性骨折、閉 合性骨折 一、線性骨折(了解) l顱蓋部發(fā)生最高。X線及CT均可診斷。 l不需特殊處理。 l通過腦膜血管和靜脈竇的骨折可導致硬膜外血腫。 l通過氣竇的骨折可導致顱內積氣。 線形骨折 線性骨折治療 線性骨折本身無需處理。但如骨 折線通過腦膜血管溝或靜脈竇時,應警惕 發(fā)生硬膜外血腫可能。 二、凹陷骨折(了解) l顱骨全層或僅為內板向顱腔凹陷,稱為凹陷骨折。 l臨床表現(xiàn)和影響視其部位范圍與深度不同,各不相同。有 些凹陷骨折可以觸知。 l確診常有賴于X線攝片檢查和CT檢查。 凹陷骨折的發(fā)生機制凹陷骨折的發(fā)生機制 凹陷骨折手術適應征(了

24、解) 1、骨折片壓迫重要功能區(qū),并引起相應功能障礙。 2、大面積骨折片陷入顱腔,導致顱內壓增高。 3、成人骨折片深度超過1cm,兒童0.5cm。 4、大靜脈竇處凹陷骨折,手術需謹慎。 5、開放性骨折碎骨片易至感染,應全部清除。 凹陷骨折手術簡介 三、顱底骨折(熟悉) l顱前窩骨折 l顱中窩骨折 l顱后窩骨折 顱底解剖顱底解剖 顱前窩骨折特點(熟悉) 鼻孔流血,眼瞼或球結膜下淤血,眶 周廣泛淤血引起熊貓眼征。腦膜破裂時則腦脊液 經額竇或篩竇由前鼻孔流出,稱腦脊液鼻漏,也 可致顱內積氣,常伴嗅神經損傷。 顱中窩骨折特點(熟悉) 蝶骨受累,腦膜破裂時,可有腦脊液 鼻漏或顱內積氣;顳骨巖部受累則有腦脊

25、液耳漏; 不同部位的骨折可累及第、 、顱神經,出現(xiàn)相應癥狀。如使頸內動脈在 海綿竇段破裂,則可因動靜脈瘺形成而出現(xiàn)搏動 性突眼;頸內動脈如在破裂孔或頸內動脈管處破 裂,則可發(fā)生致命性的鼻出血或耳出血。 顱后窩骨折(熟悉) 可出現(xiàn)枕骨乳突部皮下淤血、枕下 部腫脹或皮下淤血。個別者可出現(xiàn)第 顱神經癥狀。 顱底骨折的處理(熟悉) l不需特別治療。合并腦脊液漏的,頭高位,抗菌 素預防感染。 l腦脊液漏1-2周可自愈。 l1月以上不自愈者,可行硬腦膜修補術。 第四節(jié) 腦損傷 按腦與外界是否相同分類: 開放性顱腦損傷 閉合性顱腦損傷 按腦損傷發(fā)生的時間分類: 原發(fā)性顱腦損傷 繼發(fā)性顱腦損傷 原發(fā)性腦損傷與

26、繼發(fā)性腦損傷 原發(fā)性腦損傷指暴力 作用于頭部立即產生的損 傷: 腦震蕩 腦挫裂傷( 彌漫 軸索損傷;原發(fā)腦干損傷; 丘腦下部損傷) 繼發(fā)性腦損傷指受 傷一定時間后出現(xiàn)的腦受 損病變: 腦水腫 顱內血腫 一、 腦 震 蕩(掌握) 一過性的腦功能障礙,無肉眼可見的神經病理改變,顯微鏡下可 見神經組織結構紊亂。 診斷診斷(掌握) 1、 明確的頭部外傷史。 2、 短暫的意識障礙(一般不超過半小時)以及逆行性遺忘。 3、 神經系統(tǒng)檢查正常。本癥腰穿檢查(腦脊液檢查無紅細胞)及 CT或MRI檢查無異常。 4、 SPECT(單光子發(fā)射型計算機斷層顯象)顯示局部腦血流減少, 呈現(xiàn)放射性稀疏改變。 治療治療(掌

27、握) 腦震蕩無需特殊治療,一般臥床休息5-7天,酌情應用陣痛、鎮(zhèn) 靜藥物,預后良好。 二、腦 挫 裂 傷 腦挫傷指腦組織遭受破壞較輕,軟腦膜尚完整者。 腦裂傷指軟腦膜、血管和腦組織同時有破裂,伴有外傷性 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 。兩者常同時存在,故合稱腦挫裂傷。 臨床表現(xiàn):臨床表現(xiàn): (掌握) 1、意識障礙。受傷后立即出現(xiàn),超過30分鐘。重者 持續(xù)昏迷。 2、局灶癥狀與體征。 3、頭痛與惡心嘔吐。 4、顱內壓增高與腦疝。 5、CT檢查證實。 腦挫裂傷診斷(掌握) 1.腦外傷病史。 2.傷后昏迷時間常超過半小時,甚至為持續(xù)昏迷。 3.腦膜刺激癥狀。 4.可出現(xiàn)癲癇或腦損害的定位體征。 5.腰穿檢查腦脊液

28、呈血性(已出現(xiàn)顱內壓明顯增高、 顱內血腫征象或腦疝跡象時禁忌腰穿)。 6.CT檢查。 腦挫裂傷的治療(掌握) 1.嚴密觀察病情,密切觀察意識、瞳孔、生命體征、肢體活動。 2.一般處理: 床頭抬高,15-30度,以利于顱內靜脈回流。 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短期不能清醒者應早做 氣管切開。 營養(yǎng)支持,早期可采用腸外營養(yǎng),腸蠕動恢復后即可經鼻飼補充營 養(yǎng)。 躁動和癲癇的處理,查明躁動的原因,如疼痛、尿潴留、缺氧、休 克等,并相應處理。特別警惕躁動可能為腦疝發(fā)生前的表現(xiàn)。積極 控制癲癇。 處理高熱,高熱可加重腦缺氧和水腫,中樞性高熱可冬眠低溫治療。 腦保護、促醒和功能恢復治療,巴比妥類

29、藥物、納洛酮等。 3.防止腦水腫和腦腫脹,甘露醇,激素。 4.手術治療。 三、彌漫軸索損傷(熟悉) 慣性力使腦扭曲變形,腦內產生剪切或牽拉,腦白質廣泛 性軸索損傷,分布于大腦半球、胼胝體、小腦和腦干。顯微鏡 下:軸索斷裂,發(fā)現(xiàn)軸縮球是確認彌漫軸索損傷的重要依據(jù)。 臨床表現(xiàn):臨床表現(xiàn): 1.意識障礙,傷后即刻發(fā)生的長時間嚴重意識障礙。 2.瞳孔和眼球運動改變,動眼神經核損傷。 目前較公認的診斷標準:目前較公認的診斷標準: 1.傷后持續(xù)昏迷6小時。 2.CT示腦組織撕裂出血或正常。 3.顱內壓正常但臨床狀態(tài)差。 4.無明確腦結構異常的傷后持續(xù)植物狀態(tài)。 5.創(chuàng)傷后期彌漫性腦萎縮。 6.尸檢見特征性

30、病理改變。 彌漫性軸索損傷(熟悉) 彌漫軸索損傷(熟悉) 治療和預后 治療方面仍無突破。呼吸道管理,過度 換氣和吸氧,低溫、鈣拮抗劑、激素、脫水、巴 比妥類藥物。 致死率、致殘率高。國內資料死亡率高 達64%。 四、原發(fā)性腦干損傷(掌握) 癥狀與體征在受傷當時就出現(xiàn),不伴有顱內壓增 高表現(xiàn)。 臨床表現(xiàn): (掌握) 1.意識障礙,傷后立即出現(xiàn),多較嚴重,持續(xù)時間長。 2.瞳孔變化,雙瞳不等大,大小多變,或極度縮小、 或散大。 3.眼球位置和運動異常。 4.椎體束征和去腦強直。 5.生命體征變化。 腦干損傷 原發(fā)性腦干損傷 治療和預后(熟悉) 治療方法與軸索損傷相似,死亡率和致殘 率高,但有些病人

31、經積極治療后仍可獲得較好恢 復。 五、下丘腦損傷(熟悉) 下丘腦是自主神經系統(tǒng)的皮質下中樞,與機體的內臟 活動、代謝、內分泌、體溫、意識和睡眠等關系密切。 單純下丘腦損傷極少見,多伴有其他腦挫裂傷或血腫。 臨床表現(xiàn):臨床表現(xiàn): 1.睡眠、意識障礙。 2.體溫調節(jié)障礙。 3.尿崩癥。 4.消化道出血。 5.循環(huán)呼吸紊亂。 6.糖代謝紊亂 下丘腦損傷 下丘腦損傷的特殊治療: 1.尿崩癥,垂體后葉素、去氨加壓素(迷 凝)。 2.消化道出血,以預防為主,西咪替丁,奧 美拉唑。 第五節(jié) 顱內血腫 分類 按部位:硬膜外、硬膜下、腦內血腫 按血腫引起顱內壓增高或早期腦疝癥狀所需時間分為: 急性型,72h之內

32、 亞急性型,3日到3周 慢性型,3周以上 一、硬膜外血腫 l血腫來源:顱骨骨折使骨溝內的硬腦膜動脈或靜 脈竇撕裂;板障出血。剝離過程中,又撕破小血 管。 l最常見的出血動脈:腦膜中動脈。 l最常發(fā)生區(qū)域:顳區(qū)。 硬膜外血腫的臨床表現(xiàn)與診斷(掌握) 1、外傷史,局部有傷痕或頭皮血腫。 2、意識障礙,典型病例常表現(xiàn)為昏迷-中間清醒期(腦傷較 輕時)-再次昏迷(由血腫壓迫引起腦疝所致)。 3、瞳孔改變,小腦幕切跡疝致早期動眼神經受累。 4、錐體束征,肌力減退,肌張力增高,生理反射亢進,出 現(xiàn)病理反射。 5、生命體征改變,血壓升高,呼吸深大,心率慢。 6、CT檢查證實,雙凸鏡形或弓形密度增高。 硬膜外血腫 治療(掌握) l手術指征: 血腫量幕上30ml,幕下10ml,中 線移位1cm,神志改變。 l非手術治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