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定正丁醇溶液中的吸附作用和表面張力_第1頁
測定正丁醇溶液中的吸附作用和表面張力_第2頁
測定正丁醇溶液中的吸附作用和表面張力_第3頁
測定正丁醇溶液中的吸附作用和表面張力_第4頁
測定正丁醇溶液中的吸附作用和表面張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測定正丁醇溶液中的吸附作用和表面張力 最大氣泡壓力法 PB10。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材料科學系 摘要: 本實驗利用最大氣泡壓力法測定了液體表面張力,即測定氣體從毛細管口逸出時的氣壓,此時氣壓的作用力略大于毛細管口溶液的表面張力;并通過對不同濃度下表面活性物質正丙醇溶液的表面張力和濃度之間的關系,求得溶液界面上的吸附量和單個正丁醇分子的截面積。關鍵詞: 吸附作用 表面張力 最大氣泡壓力法 表面活性物質序言: 液體表面的分子和內部的分子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因此能量也不同。根據能量最低原理,溶質能降低溶液的表面張力時,表面層中溶質的濃度應比溶液內部大,反之,溶質使溶液的表面張力升高時,它在表面層中的濃度

2、比在內部的濃度低。表面張力就是內部分子對表面分子的作用力,它是液體的重要屬性之一,與所處的溫度、壓力、液體的組成共存的另一面的組成等因素都有關。對于溶液,由于溶質會影響表面張力,因此可以調節(jié)溶質在表面層的濃度來降低表面自由能。本實驗采用最大氣泡法法測定液體不同濃度條件下的表面張力,由此計算溶液的表面自由能、最大吸附量、表面活性物質正丁醇的橫截面積,并驗證了表面化學的相關基礎理論。實驗部分:1、 實驗設計1. 在指定溫度和壓力下,吸附與溶液的表面張力及溶液的濃度有關。Gibbs用熱力學的方法推導出: 在已知 與c關系式和c、T值后可以求得吸附量 。 2.在一定溫度下,吸附量與溶液濃度之間的關系由

3、Langmuir等溫式表示: 為飽和吸附量,K為經驗常數,與溶質的表面活性大小有關。將上式轉化為直線方程,有: 若以c做圖可得一條直線,由直線斜率可得。在飽和吸附的情況下,正丁醇分子在氣液界面上鋪滿一層單分子層,則可用下式來求正丁醇分子的橫截面積: 3. 最大氣壓法測微壓差: 當表面張力儀中的毛細管截面與欲測液面相齊時,液面沿毛細管上升。打開滴液漏斗的活塞,使水緩慢下滴而使體系內的壓力增加,這時毛細管內的液面上受到一個比恒溫試管中液面上稍大的壓力,因此毛細管內的液面緩慢下降。當此壓力差在毛細管端面上產生的作用里稍大于毛細管口溶液的表面張力時,氣泡就從毛細管口逸出。這個最大壓力差可以從微壓差測量

4、儀上讀出。如毛細管的半徑為r,氣泡由毛細管口逸出時受到向下的總作用力為r2P最大 而 P最大P系統(tǒng)P大氣壓Dhrg 若用同一支毛細管和同個壓力計,在同一個溫度下,對兩種溶液而言,則得 因此,可以求得不同濃度的值,并作出-c曲線,擬合得兩者關系式,轉而解決了1.中的問題。2、 實驗儀器及試劑 CS501型超級恒溫水浴(重慶試驗設備廠);DMP-2B型數字式微壓差測量儀(南京大學應用物理研究所);恒溫套管;水泵;毛細管(半徑為0.150.2mm),浸泡于鉻酸洗液中; 100ml容量瓶(7只);2ml移液管(1支);正丁醇溶液(分析純)。三、實驗步驟1、毛細管常數的測定: 按實驗裝置圖裝好儀器,打開

5、恒溫水浴,使其溫度穩(wěn)定于30。取一支浸泡在洗液中的毛細管依次次用自來水、蒸餾水反復清洗若干次,同樣把玻璃套管也清洗干凈,加上蒸餾水,插上毛細管,用套管下端的開關調節(jié)液面恰好與毛細管端面相切,使樣品在其中恒溫10分鐘。在分液漏斗中加入適量的自來水,注意切勿使體系漏氣。然后調節(jié)分液漏斗下的活塞使水慢慢滴下,這時體系壓力逐漸減小,直至氣泡由毛細管口冒出,細心調節(jié)出泡速度,使之在510秒鐘內出一個。注意氣泡爆破前數字式微壓差測量儀的讀數,并用電腦采集數據得到最大的壓差值,求平均值而得。根據手冊查出25時水的表面張力為71.97×10-3N·m-1,以/h=K求出所使用的毛細管常數,

6、此值控制在8cm左右為宜,否則毛細管太粗誤差較大,毛細管太細,易堵塞,氣泡很難逸出。 本實驗裝置圖 2、不同濃度的正丁醇溶液表面張力的測定:用2mL移液管分別移取0.40ml、0.80ml、1.20ml、1.60ml、2.00ml、2.40ml、2.80ml正丁醇到100ml容量瓶中,然后稀釋到刻度。重復上述實驗步驟,按照由稀至濃的順序依次進行測量。求得一系列濃度的正丁醇溶液的h。結果討論:1、 實驗結果1)毛細管常數K = 0.0981m。2)表面張力與溶液濃度c的關系: =411.44c²-215.04c+71.8033)極限吸附量= 5.37*10-6mol/m2。4) 正丁醇

7、分子的橫截面積 S0=0.309(nm2 ) 而文獻值各種直鏈醇的分子截面積為0.2740.289nm2,而本實驗中測得為0.309 nm2,實驗結果較接近,偏大。c圖、c圖、c/c圖詳見后文數據處理二、誤差分析:本次試驗測得的正丁醇分子的橫截面積比理論值偏大;-c、c/-c圖與理論曲線大體吻合。本實驗的誤差來源主要有:(1) 表面張力測量誤差:1)由于毛細管管徑很小,當正丁醇濃度增大時,體系粘度變大,管壁上容易吸附正丁醇分子,使得氣泡冒出很不規(guī)則,造成數據波動很大;2)實驗要求毛細管底部與液面正好相切,并且毛細管完全垂直,但由于人眼分辨的差異等影響,這很難做到;且每次測量過程的相切情況各不相

8、同。 3)毛細管的粗細及磨損程度會對結果造成影響;毛細管太粗則誤差較大,過細則易阻塞,氣泡難以逸出;4)出泡速度會影響P值的讀數,而出泡速度并不能精確控制使得每次的速度相同;而且在測量過程中偶爾出現(xiàn)氣泡很難逸出的情況,造成壓強測量值偏大; 5)其它系統(tǒng)誤差,如在每次改變測量溶液濃度之后,應該用待測溶液反復清洗毛細管和恒溫套管,在實際操作中殘留是不可避免的,這樣使測量溶液的表面張力與實際溶液的濃度不一致,導致實驗誤差;恒溫槽溫度的小幅變動;裝置氣密性不好,有些許漏氣會使測定最大壓力差值偏小。(2) 數據處理帶來的誤差1) 在數據處理的過程中已經舍去了一些不好的點,因而結果帶有一定的主觀性。2)

9、實驗中使用了濃度而不是活度。只有在稀溶液情況下,濃度才近似等于活度;導致計算的正丁醇分子截面積偏差較大。這一點從-c圖上明顯可以看出,在濃度變大后曲線有明顯的下降,與理論曲線存在較大的出入;2)c曲線擬合形式(即選擇的多項式級次)的不同會造成c圖及 c/c圖與理論情況的偏差。 三、小結1)本實驗采用最大氣泡法測定液體不同濃度條件下的表面張力,由此計算溶液的表面自由能、最大吸附量、表面活性物質正丁醇的橫截面積,并驗證了表面化學的相關基礎理論。 2)實驗操作步驟簡單,但造成誤差的因素較多,操作時要格外仔細:測定用的毛細管一定要先洗干凈,否則氣泡可能不能連續(xù)穩(wěn)定地通過,而使壓力計的讀數不穩(wěn)定;毛細管

10、要盡量垂直,管口要和液面剛好接觸,否則測得的數據將不只是液體表面的張力,還有插入部分液體的壓力;表面張力和溫度有關,因此要等溶液恒溫后再測量;控制好出泡速度,讀取壓力計的壓力差時,應取氣泡單個逸出時的最大壓力差。參考資料:1.物理化學(南京大學 物理化學教研室 傅獻彩 沈文霞 姚天揚 編)2.物理化學實驗電子版講義(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劉光明)Abstract: This experiment utilized the biggest bubble pressure method, which means measure the air pressure when bubble is defus

11、ing from capillary tube, that moment force of air a bit more than the surface tension, to measure surface tension. Than, on basis of the linking between the surface tension of normal butanol liquid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calculate the amount of absorption on the surface and the section surface

12、of one butanol molecule.Key words: absorption effect; surface tension; the biggest bubble pressure method; surface active substance附錄:實驗數據處理1. 原始數據:大氣壓:101.18 Kpa恒溫槽溫度:30.00正丁醇的分子量 M=74.21g/mol密度 =0.8098g/ml30.00時,水的表面張力=71.18*10-3N*m-1實驗中分別用不同體積的正丁醇配制成Vo=100ml的溶液,溶液的濃度為 C=V/(MVo);數據記錄表如下:正丁醇用量ml0.0

13、00.400.801.201.602.002.402.80溶液濃度C/mol*l-10.000.04370.08740.13110.17480.21850.262203059P1/mpa725.5646.8593.0502.0474.9451.7446.6530.5P2/mpa725.1646.5591.8502.7472.1447.9451.5528.4P3/mpa724.9644.5589.8503.4472.0447.1451.0530.2P4/mpa725.3647.5590.3501.9472.5450.7452.2529.3P5/mpa725.2644.0591.1502.7473

14、.6446.6453.0531.6P6/mpa724.8646.8590.7501.7471.9451.5449.3530.0平均P/mpa725.1646.0591.1502.0472.4449.2450.6530.0正丁醇液/10-3N*m-171.1863.4158.0249.4746.3744.1044.2352.02 已知25水的表面張力為=71.18*10-3N/m有上述數據可以得知,純水的p H20 =725.1mPa毛細管常數K=/p H20 =71.18*10-3/725.1*10-3=0.0981m由公式i=Kpi 可以得到不同濃度時正丁醇溶液的表面張力(已填入上表,見最后

15、一欄)2. 數據處理和分析(Excel處理)1) -c曲線 根據理論,隨c變化應該是遞減趨勢,在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隨著濃度的增大,毛細管下端冒泡越來越難控制,結果的準確性也不如濃度小的情況,故舍去最后一點,重新作圖,并作多項式擬合,如下: 可以看出來修正后的相關性更好。擬合得與C的關系式為:=411.44c²-215.04c+71.8032對=411.44c²-215.04c+71.803求導后,得 =822.28c-215.04 單位:10-3N*mol-1*m2 在光滑曲線上選取6個不同濃度點,帶入上述微分方程,得到6個不同濃度下的切線斜率。 由,可以得到不同濃度溶液的吸附量G的值,并計算c/G的值,作G-c和-c曲線。T =30.00+273.15=303.15K濃度mol/l0.02 0.040.080.12 0.16 0.20/N*mol-1*m2-0.198 -0.182 -0.149 -0.116 -0.083 -0.051/10-6mol*m-21.5712.8894.7265.5235.2694.047/106m-112.7213.8416.9321.7330.3649.421 G-c曲線2 -c曲線3)根據圖4的擬合結果,直線斜率為k=1.86*105mol-1*m2 G¥=1/k=5.37*10-6m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