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內(nèi)科學胃痛、嘔吐、腹痛、泄瀉、痢疾、便秘匯編_第1頁
中醫(yī)內(nèi)科學胃痛、嘔吐、腹痛、泄瀉、痢疾、便秘匯編_第2頁
中醫(yī)內(nèi)科學胃痛、嘔吐、腹痛、泄瀉、痢疾、便秘匯編_第3頁
中醫(yī)內(nèi)科學胃痛、嘔吐、腹痛、泄瀉、痢疾、便秘匯編_第4頁
中醫(yī)內(nèi)科學胃痛、嘔吐、腹痛、泄瀉、痢疾、便秘匯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概 述 一、定義一、定義胃痛,又稱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癥的病證。特點:1、自覺癥狀:疼痛2、部位: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 病因病機病因病機 一、病因一、病因1.外邪犯胃 2.飲食傷胃 3.情志不暢 4.脾胃素虛二、病機寒、熱、濕諸邪 內(nèi)客于胃氣機阻滯,胃氣不和 飲食不節(jié),過饑過飽五味過極,辛辣無度 損傷脾胃胃氣壅滯,胃失和降 憂思惱怒,傷肝損脾肝失疏泄 ,橫逆犯胃 脾失健運,胃氣阻滯 胃失和降 不通則痛素體脾虛 ,勞倦過度久病脾胃受損腎陽不足藥物損傷脾胃虛弱運化失職 或中陽不足,中焦虛寒 胃失溫養(yǎng)熱病、火郁、藥物損傷胃陰 胃失濡養(yǎng)不榮則痛 診查要點診查要點 一、 診斷依據(jù) 1主證

2、:上腹近心窩處胃脘部發(fā)生疼痛為特 征,其疼痛有脹痛、刺痛、隱痛、劇痛等不同的性質(zhì)。 2兼證:常伴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嘈雜泛酸,噯氣吞腐等上消化道癥狀。 3發(fā)病年齡:以中青年居多。 4病史:多有反復發(fā)作病史,發(fā)病前多有明顯的誘因。 疼 痛 病 位主 要 癥 狀 特 點胃 痛上 腹 近 心 窩處胃脘部胃脘部疼痛,伴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嘈雜泛酸,噯氣吞腐等,多為隱痛、脹痛真心痛心 , 痛 常 及心下當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劇痛,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氣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脅痛脅 肋脅肋疼痛為主,伴發(fā)熱惡寒,或目黃膚黃,或胸悶太息腹痛胃脘部以下,恥 骨 毛 際 以上因而胃痛可以影響及腹,而腹痛亦可牽連于胃

3、,這就要從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來加以辨別。 鑒別診斷鑒別診斷 辨證論治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實者:病程短,起病急,多痛劇,固定不移, 拒按,脈盛;虛者:病程長,痛勢徐緩,痛處不定,喜按, 脈虛。寒證:胃痛遇寒則痛甚,得溫則痛減。熱證:胃脘灼痛,勢急迫,遇熱則痛甚,得寒 則痛減。三、 證治分類1、寒邪客胃證 癥狀: 胃痛暴作,惡寒喜暖,得溫痛減,遇寒加重,口淡不 渴,或喜熱飲。 舌脈:舌淡苔薄白,脈弦緊。 證機概要:寒凝胃脘,陽氣被遏,氣機阻滯。 治法:溫胃散寒,理氣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加減。 2飲食傷胃證 癥狀:胃脘疼痛,脹滿拒按,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 其味腐臭,吐后痛減,不思

4、飲食,大便不爽,得矢氣 及便后稍舒。舌脈:舌苔厚膩,脈滑。 證機概要:飲食積滯,阻塞胃氣。 治法:消食導滯,和胃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減。3肝氣犯胃證 癥狀:胃脘脹痛,痛連兩脅,遇煩惱則痛作或痛甚,噯氣、 矢氣則痛舒,胸悶噯氣,喜長嘆息,大便不暢。 舌脈:舌苔多薄白,脈弦。 證機概要:肝氣郁結(jié),橫逆犯胃,胃氣阻滯。 治法:疏肝解郁,理氣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減。 4濕熱中阻證 癥狀: 胃脘疼痛,痛勢急迫,脘悶灼熱,口干口苦,口渴而 不欲飲,納呆惡心,小便色黃,大便不暢。 舌脈: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證機概要:濕熱蘊結(jié),胃氣痞阻。 治法:清化濕熱,理氣和胃。 代表方:清中湯加減。 5瘀

5、血停胃證 癥狀:胃脘疼痛,如針刺,似刀割,痛有定處,按之痛甚, 痛時持久,食后加劇,入夜尤甚,或見吐血黑便。 舌脈:舌質(zhì)紫黯或有瘀斑,脈澀。 證機概要:瘀停胃絡,脈絡壅滯。 治法:化瘀通絡,理氣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參飲加減。 6胃陰虧耗證 癥狀:胃脘隱隱灼痛,似饑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煩熱, 消瘦乏力,口渴思飲,大便干結(jié)。 舌脈: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證機概要:胃陰虧耗,胃失濡養(yǎng)。 治法:養(yǎng)陰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加減。 7脾胃虛寒證 癥狀: 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 勞累或受涼后發(fā)作或加重,泛 吐清水,神疲納呆,四肢 倦怠,手足不溫,大便

6、溏薄。 舌脈:舌淡苔白,脈虛弱或遲緩。 證機概要:脾虛胃寒,失于溫養(yǎng)。 治法:溫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黃芪建中湯加減。 15 嘔 吐16概述嘔吐是指胃失和降,氣逆于上,迫使胃嘔吐是指胃失和降,氣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從口中吐出的一種病證。一般以中之物從口中吐出的一種病證。一般以有物有聲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無有物有聲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無物有聲謂之干嘔,臨床嘔與吐常同時發(fā)物有聲謂之干嘔,臨床嘔與吐常同時發(fā)生,故合稱為嘔吐。生,故合稱為嘔吐。17病因病機 嘔吐病因是多方面的,外感六淫、內(nèi)傷飲食、嘔吐病因是多方面的,外感六淫、內(nèi)傷飲食、情志不調(diào)、稟賦不足均可影響于胃,使胃失和情志不調(diào)、稟

7、賦不足均可影響于胃,使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發(fā)生嘔吐。降,胃氣上逆,發(fā)生嘔吐。 嘔吐的發(fā)病機理總為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其嘔吐的發(fā)病機理總為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其病理表現(xiàn)不外虛實兩類,實證因外邪、食滯、病理表現(xiàn)不外虛實兩類,實證因外邪、食滯、痰飲、肝氣等邪氣犯胃,以致胃氣痞塞,升降痰飲、肝氣等邪氣犯胃,以致胃氣痞塞,升降失調(diào),氣逆作嘔;虛證為脾胃氣陰虧虛,運化失調(diào),氣逆作嘔;虛證為脾胃氣陰虧虛,運化失常,不能和降。失常,不能和降。 18診斷要點 診斷依據(jù)診斷依據(jù) 1 1初起嘔吐量多,吐出物多有酸腐氣味,初起嘔吐量多,吐出物多有酸腐氣味,久病嘔吐,時作時止,吐出物不多,酸臭氣味久病嘔吐,時作時止,吐

8、出物不多,酸臭氣味不甚。不甚。 2 2新病邪實,嘔吐頻頻,常伴有惡寒、發(fā)新病邪實,嘔吐頻頻,常伴有惡寒、發(fā)熱、脈實有力。久病正虛,嘔吐無力,常伴精熱、脈實有力。久病正虛,嘔吐無力,常伴精神萎靡,倦怠,面色萎黃,脈弱無力等癥。神萎靡,倦怠,面色萎黃,脈弱無力等癥。 3 3本病常有飲食不節(jié),過食生冷,惱怒氣本病常有飲食不節(jié),過食生冷,惱怒氣郁,或久病不愈等病史。郁,或久病不愈等病史。19病證鑒別 1 1嘔吐與反胃嘔吐與反胃 嘔吐與反胃,同屬胃部的病變,其病機都是嘔吐與反胃,同屬胃部的病變,其病機都是胃失和降,氣逆于上,而且都有嘔吐的臨床表胃失和降,氣逆于上,而且都有嘔吐的臨床表現(xiàn)。但反胃系脾胃虛寒

9、,胃中無火,難以腐熟現(xiàn)。但反胃系脾胃虛寒,胃中無火,難以腐熟食人之谷物,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終至完食人之谷物,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終至完谷盡吐出而始感舒暢。嘔吐是以有聲有物為特谷盡吐出而始感舒暢。嘔吐是以有聲有物為特征,因胃氣上逆所致,有感受外邪、飲食不節(jié)、征,因胃氣上逆所致,有感受外邪、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diào)和胃虛失和的不同,臨診之時,是不情志失調(diào)和胃虛失和的不同,臨診之時,是不難分辨的。難分辨的。20 2 2嘔吐與噎膈嘔吐與噎膈 嘔吐與噎膈,皆有嘔吐的癥狀。然嘔嘔吐與噎膈,皆有嘔吐的癥狀。然嘔吐之病,進食順暢,吐無定時。噎膈之吐之病,進食順暢,吐無定時。噎膈之病,進食哽噎不順或食不得人,或

10、食人病,進食哽噎不順或食不得人,或食人即吐,甚則因噎廢食。嘔吐大多病情較即吐,甚則因噎廢食。嘔吐大多病情較輕,病程較短,預后尚好。而噎膈多因輕,病程較短,預后尚好。而噎膈多因內(nèi)傷所致,病情深重,病程較長,預后內(nèi)傷所致,病情深重,病程較長,預后欠佳。欠佳。21辨證論治 三、證治分類三、證治分類 ( (一一) )實證實證 1 1外邪犯胃證外邪犯胃證 突然嘔吐,胸脘滿悶,發(fā)熱突然嘔吐,胸脘滿悶,發(fā)熱惡寒,頭身疼痛,舌苔白膩,脈濡緩。惡寒,頭身疼痛,舌苔白膩,脈濡緩。 證機概要:外邪犯胃,中焦氣滯,濁氣上逆。證機概要:外邪犯胃,中焦氣滯,濁氣上逆。 治法:疏邪解表,化濁和中。治法:疏邪解表,化濁和中。

11、 代表方:藿香正氣散加減。代表方:藿香正氣散加減。 常用藥:藿香、紫蘇、白芷芳香化濁,散寒疏表;常用藥:藿香、紫蘇、白芷芳香化濁,散寒疏表;大腹皮、厚樸理氣除滿;半夏、陳皮和胃降逆止嘔;大腹皮、厚樸理氣除滿;半夏、陳皮和胃降逆止嘔;白術、茯苓化濕健脾;生姜和胃止嘔。白術、茯苓化濕健脾;生姜和胃止嘔。22 2 2食滯內(nèi)停證食滯內(nèi)停證 嘔吐酸腐,脘腹脹滿,噯氣厭食,大便或嘔吐酸腐,脘腹脹滿,噯氣厭食,大便或溏或結(jié),舌苔厚膩,脈滑實。溏或結(jié),舌苔厚膩,脈滑實。 證機概要:食積內(nèi)停,氣機受阻,濁氣上證機概要:食積內(nèi)停,氣機受阻,濁氣上逆。逆。 治法:消食化滯,和胃降逆。治法:消食化滯,和胃降逆。 代表

12、方:保和丸加減。代表方:保和丸加減。 常用藥:山楂、神曲、萊菔子消食和胃;陳常用藥:山楂、神曲、萊菔子消食和胃;陳皮、半夏、茯苓理氣降逆,和中止嘔;連翹散皮、半夏、茯苓理氣降逆,和中止嘔;連翹散結(jié)清熱。結(jié)清熱。23 3 3痰飲內(nèi)阻證痰飲內(nèi)阻證 嘔吐清水痰涎,脘嘔吐清水痰涎,脘悶不食,頭眩心悸,舌苔白膩,脈滑。悶不食,頭眩心悸,舌苔白膩,脈滑。證機概要:證機概要: 痰飲內(nèi)停,中陽不振,胃氣上逆。痰飲內(nèi)停,中陽不振,胃氣上逆。 治法:溫中化飲,和胃降逆。治法:溫中化飲,和胃降逆。 代表方:小半夏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代表方:小半夏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 常用藥:半夏化痰飲和胃止嘔;生姜常用藥:半夏化痰

13、飲和胃止嘔;生姜溫胃散寒而止嘔;茯苓、白術、甘草健溫胃散寒而止嘔;茯苓、白術、甘草健脾化濕;桔梗溫化痰飲。脾化濕;桔梗溫化痰飲。24 4 4肝氣犯胃證肝氣犯胃證 嘔吐吞酸,噯氣頻繁,胸脅脹痛,舌嘔吐吞酸,噯氣頻繁,胸脅脹痛,舌質(zhì)紅,苔薄膩,脈弦。質(zhì)紅,苔薄膩,脈弦。 證機概要:肝氣不疏,橫逆犯胃,胃證機概要:肝氣不疏,橫逆犯胃,胃失和降。失和降。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降逆。治法:疏肝理氣,和胃降逆。 代表方:四七湯加減。代表方:四七湯加減。 常用藥:蘇葉、厚樸理氣寬中;半夏、常用藥:蘇葉、厚樸理氣寬中;半夏、生姜、茯苓、大棗和胃降逆止嘔。生姜、茯苓、大棗和胃降逆止嘔。25 ( (二二) )虛證

14、虛證 1 1脾胃氣虛證脾胃氣虛證 食欲不振,食人難化,惡食欲不振,食人難化,惡心嘔吐,脘部痞悶,大便不暢,舌苔白滑,脈心嘔吐,脘部痞悶,大便不暢,舌苔白滑,脈象虛弦。象虛弦。 證機概要:脾胃氣虛,納運無力,胃虛氣逆。證機概要:脾胃氣虛,納運無力,胃虛氣逆。 治法:健脾益氣,和胃降逆。治法:健脾益氣,和胃降逆。 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湯加減。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常用藥:黨參、茯苓、白術、甘草健脾益氣;常用藥:黨參、茯苓、白術、甘草健脾益氣;半夏祛痰降逆,和胃止嘔;陳皮、木香、砂仁半夏祛痰降逆,和胃止嘔;陳皮、木香、砂仁理氣降逆。理氣降逆。26 2脾胃陽虛證 飲食稍多即吐,時作時止,面色咣白,

15、倦怠乏力,喜暖惡寒,四肢不溫, 口干而不欲飲,大便溏薄,舌質(zhì)淡,脈濡弱。 證機概要:脾胃虛寒,失于溫煦,運化失職。 治法:溫中健脾,和胃降逆。 代表方:理中湯加減。 常用藥:人參、白術健脾和胃;干姜、甘草甘溫和中。273 3胃陰不足證胃陰不足證 嘔吐反復發(fā)作,或時作干嘔,似饑而嘔吐反復發(fā)作,或時作干嘔,似饑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紅少津,脈象細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紅少津,脈象細數(shù)。數(shù)。 證機概要:胃陰不足,胃失濡證機概要:胃陰不足,胃失濡潤,和降失司。潤,和降失司。 治法:滋養(yǎng)胃陰,降逆止嘔。治法:滋養(yǎng)胃陰,降逆止嘔。 代表方:麥門冬湯加減。代表方:麥門冬湯加減。 常用藥:人參、麥冬、粳米、甘草

16、滋養(yǎng)常用藥:人參、麥冬、粳米、甘草滋養(yǎng)胃陰;半夏降逆止嘔;大棗益氣和中。胃陰;半夏降逆止嘔;大棗益氣和中。28預防調(diào)護 1 1起居有常,生活有節(jié),避免風寒暑濕穢濁之邪的入起居有常,生活有節(jié),避免風寒暑濕穢濁之邪的入侵。侵。 2 2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刺激,對肝氣犯胃者,尤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刺激,對肝氣犯胃者,尤當注意。當注意。 3 3飲食方面也應注意調(diào)理。脾胃素虛患者,飲食不宜飲食方面也應注意調(diào)理。脾胃素虛患者,飲食不宜過多,同時勿食生冷瓜果等,禁服寒涼藥物。若胃中有過多,同時勿食生冷瓜果等,禁服寒涼藥物。若胃中有熱者,忌食肥甘厚膩、辛辣香燥、醇酒等物品,禁服溫熱者,忌食肥甘厚膩、辛辣香

17、燥、醇酒等物品,禁服溫燥藥物,戒煙。燥藥物,戒煙。4 4對嘔吐不止的病人,應臥床休息,密切觀察病情變對嘔吐不止的病人,應臥床休息,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服藥時,盡量選擇刺激性氣味小的,否則隨服隨吐,化。服藥時,盡量選擇刺激性氣味小的,否則隨服隨吐,更傷胃氣。服藥方法,應少量頻服為佳,以減少胃的負更傷胃氣。服藥方法,應少量頻服為佳,以減少胃的負擔。根據(jù)病人情況,以熱飲為宜,并可加入少量生姜或擔。根據(jù)病人情況,以熱飲為宜,并可加入少量生姜或姜汁,以免格拒難下,逆而復出。姜汁,以免格拒難下,逆而復出。腹 痛 一 概述(一)定義指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部位發(fā)生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證。二 病因病機1外感時邪寒

18、凝氣滯 傳 腑 腹 傷于暑熱 導 氣 寒郁化熱 失 不 濕熱壅滯 職 通 痛 2、飲食不節(jié) 損傷脾胃 脾 氣 腑 暴飲暴食 飲食停滯 失 機 氣 腹腹 肥甘厚膩 釀生濕熱 健 失 不 痛痛飲食不潔 過食生冷 寒濕內(nèi)停 運 調(diào) 通3、情志失調(diào),氣滯血瘀抑郁惱怒 肝失條達 腑 憂思傷脾 肝脾不和 氣 腹 氣滯日久 氣滯血瘀 不 痛 跌仆手術 絡脈瘀阻 通4、陽氣素虛素體脾陽不振 脾陽衰憊 腑 過服寒涼傷陽 臟腑失溫 氣 腹 腎陽不足 臟腑失養(yǎng) 不 痛 腎失溫煦 臟腑虛寒 通三 診斷一診斷:1、部位: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包括臍腹、肋腹、小腹、少腹。2、病程:有長有短,起病有緩有急。3、誘因:飲食

19、、情志、受涼等4、輔助檢查:腹部X線、腹部B超等。5、排除外科、婦科腹痛。寒邪內(nèi)阻1、辨證依據(jù)(1)急起腹痛,劇烈拘急,遇寒尤甚,得溫痛減。(2)惡寒身蜷,手足不溫,口淡不渴,小便清長,大便尚調(diào)。(3)舌淡紅,苔白膩,脈沉緊。2、治法: 溫里散寒,理氣止痛。3、方藥:良附丸合正氣天香散。 高良姜、干姜、紫蘇:溫中散寒; 烏藥、香附、陳皮:理氣止痛。z四 辨證論治濕熱壅滯1、辨證依據(jù)(1)腹部脹滿疼痛,痞滿拒按,大便秘結(jié)或溏滯不爽。(2)胸悶不舒,煩渴引飲,身熱自汗,小便短赤。(3)苔黃燥或黃膩,脈滑數(shù)。2、治法: 通腑瀉熱。3、方藥: 大承氣湯。中臟虛寒1、辨證依據(jù)(1)腹痛綿綿,時作時止,喜

20、熱惡冷,痛時喜按,饑餓勞累后加重,得食休息后減輕;(2)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形寒肢冷,胃納不佳,面色無華,大便溏??;(3)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沉細。2、治法: 溫中補虛,緩急止痛。3、方藥: 小建中湯。(四)飲食停滯1、辨證依據(jù)(1)脘腹脹滿,疼痛拒按,噯腐吞酸;(2)厭食,痛而欲瀉,瀉后痛減,糞便奇臭,或大便秘結(jié);(3)苔厚膩,脈滑。2、治法: 消食導滯。3、方藥: 枳實導滯丸。肝氣郁滯1、辨證依據(jù)(1)脘腹疼痛,脹滿不舒,攻竄兩脅;(2)痛引少腹,時聚時散,得噯氣矢氣則舒,遇憂思惱怒則??;(3)苔薄白,脈弦。2、治法: 疏肝解郁,理氣止痛。3、方藥: 柴胡疏肝散。瘀血阻滯1、辨證依據(jù)(1)少

21、腹疼痛,痛勢較劇,痛如針刺;(2)甚則腹有包塊,經(jīng)久不愈;(3)舌質(zhì)紫暗,脈細澀。2、治法: 活血化瘀。3、方藥: 少腹逐瘀湯。五、預后轉(zhuǎn)歸(1)體質(zhì)好,病程短,正氣足:預后好;(2)體質(zhì)差,病程長,正氣不足:預后差;(3)身體羸瘦,正氣日衰:難治;(4)腹痛暴急,伴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為虛脫,當積極搶救?!靖耪f概說】 一、概念一、概念 泄瀉是指大便次數(shù)增多,糞便稀薄,甚至泄瀉是指大便次數(shù)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便的病證。瀉出如水樣便的病證。 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為瀉。直下者為瀉。 二、病證鑒別二、病證鑒別泄瀉與痢疾的鑒別

22、泄瀉與痢疾的鑒別 兩者均為大便次數(shù)增多、糞質(zhì)稀薄的病證兩者均為大便次數(shù)增多、糞質(zhì)稀薄的病證。 泄瀉以大便次數(shù)增加,糞質(zhì)稀溏,甚則如水樣,或完谷不泄瀉以大便次數(shù)增加,糞質(zhì)稀溏,甚則如水樣,或完谷不化為主證,大便不帶膿血,也無里急后重,腹痛或無。而痢化為主證,大便不帶膿血,也無里急后重,腹痛或無。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膿血為特征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膿血為特征。病病 名名痢痢 疾疾泄泄 瀉瀉病 情深深淺淺病病 機機 邪阻大腸,傳導失司,氣血壅滯,邪阻大腸,傳導失司,氣血壅滯,脂絡受損,滯下膿血。脂絡受損,滯下膿血。脾病濕盛,小腸受盛和大腸功能脾病濕盛,小腸受盛和大腸功能傳導失常,清

23、濁不分,夾雜而下。傳導失常,清濁不分,夾雜而下。大大 便便情情 況況痢下赤白粘液或膿血,次數(shù)更多。痢下赤白粘液或膿血,次數(shù)更多。 大便溏薄,或如稀水一樣,或完大便溏薄,或如稀水一樣,或完谷不化,無膿血便。谷不化,無膿血便。主要主要伴隨伴隨癥狀癥狀里急后重,腹痛便后不減。里急后重,腹痛便后不減。泄下爽利,無里急后重,腹痛便泄下爽利,無里急后重,腹痛便后減輕。后減輕。 三、證治分類:分為寒濕內(nèi)盛、濕熱傷三、證治分類:分為寒濕內(nèi)盛、濕熱傷中、食滯傷胃;脾胃虛弱、肝氣乘脾、腎中、食滯傷胃;脾胃虛弱、肝氣乘脾、腎陽虛衰七個證型。陽虛衰七個證型。(一)寒濕內(nèi)盛證:(一)寒濕內(nèi)盛證: 1 1、癥狀:、癥狀:

24、 主癥:泄瀉清稀,甚則如水樣。主癥:泄瀉清稀,甚則如水樣。 兼證:脘悶食少,腹痛腸鳴。若兼外感兼證:脘悶食少,腹痛腸鳴。若兼外感風寒,則惡寒發(fā)熱頭痛,肢體酸痛。風寒,則惡寒發(fā)熱頭痛,肢體酸痛。 舌脈: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濡緩,或苔舌脈: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濡緩,或苔薄白,脈浮。薄白,脈浮。 2 2、證機概要:寒濕內(nèi)盛,脾失健運,、證機概要:寒濕內(nèi)盛,脾失健運,清濁不分。清濁不分。 3 3、治法:散寒化濕。、治法:散寒化濕。 4 4、主方:藿香正氣散加減。、主方:藿香正氣散加減。 本方既可解表本方既可解表, ,和中散寒,又能理氣化和中散寒,又能理氣化濕,除滿健脾,用于外感寒邪,內(nèi)傷濕濕,除滿健脾,用

25、于外感寒邪,內(nèi)傷濕滯的瀉下清稀,腹痛腸鳴,惡寒頭痛之滯的瀉下清稀,腹痛腸鳴,惡寒頭痛之證。證。 (二)濕熱傷脾證(二)濕熱傷脾證 1 1、癥狀:、癥狀: 主癥:主癥:泄瀉腹痛,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泄瀉腹痛,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氣味臭穢。,氣味臭穢。 兼癥:肛門灼熱,煩熱口渴,小便短黃。兼癥:肛門灼熱,煩熱口渴,小便短黃。 舌脈: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或濡數(shù)。舌脈: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或濡數(shù)。 2 2、證機概要:濕熱互結(jié),損傷腸胃,傳化失常。、證機概要:濕熱互結(jié),損傷腸胃,傳化失常。 3 3、治法:清熱利濕。、治法:清熱利濕。 4 4、主方:葛根芩連湯加減。、主方:葛根芩

26、連湯加減。 本方有解表清里、升清止瀉的作用,常用于胃腸濕本方有解表清里、升清止瀉的作用,常用于胃腸濕熱、表邪未解、瀉下急迫、肛門灼熱、口渴為主者。熱、表邪未解、瀉下急迫、肛門灼熱、口渴為主者。 (三)食滯腸胃證(三)食滯腸胃證 1 1、癥狀:、癥狀: 主癥: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后痛減。主癥: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后痛減。 兼癥:脘腹脹滿,噯腐酸臭,不思飲食。兼癥:脘腹脹滿,噯腐酸臭,不思飲食。 舌脈: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舌脈: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 2 2、證機概要:宿食內(nèi)停,阻滯腸胃,傳化失司。、證機概要:宿食內(nèi)停,阻滯腸胃,傳化失司。 3 3、治法:消食導滯。、治法

27、:消食導滯。 4 4、主方:保和丸加減。、主方:保和丸加減。 本方有消積和胃,清熱利濕的作用,可治療內(nèi)傷飲本方有消積和胃,清熱利濕的作用,可治療內(nèi)傷飲食、瀉下大便味臭如敗卵,腹脹,噯腐之證。食、瀉下大便味臭如敗卵,腹脹,噯腐之證。 (四)肝氣乘脾證(四)肝氣乘脾證 1 1、癥狀:、癥狀: 主癥:素有胸脅脹悶,噯氣食少,每因抑郁惱怒,或主癥:素有胸脅脹悶,噯氣食少,每因抑郁惱怒,或情緒緊張之時,發(fā)生腹痛泄瀉。情緒緊張之時,發(fā)生腹痛泄瀉。 兼癥:腹中雷鳴,攻竄作痛,矢氣頻作。兼癥:腹中雷鳴,攻竄作痛,矢氣頻作。 舌脈:舌淡紅,脈弦。舌脈:舌淡紅,脈弦。 2 2、證機概要:肝氣乘脾,氣機不利,脾失健

28、運。、證機概要:肝氣乘脾,氣機不利,脾失健運。 3 3、治法:抑肝扶脾。、治法:抑肝扶脾。 4 4、主方:痛瀉要方加減。、主方:痛瀉要方加減。 本方有瀉肝補脾的作用,用于治療肝木乘脾泄瀉、本方有瀉肝補脾的作用,用于治療肝木乘脾泄瀉、因情緒變化而發(fā)、腹痛攻竄之證。因情緒變化而發(fā)、腹痛攻竄之證。 (五)脾胃虛弱證(五)脾胃虛弱證 1 1、癥狀:、癥狀: 主癥: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復。主癥: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復。 兼癥:食少,食后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兼癥:食少,食后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shù)明顯增加,面色萎黃,神疲倦怠。數(shù)明顯增加,面色萎黃,神疲倦怠。 舌脈:舌質(zhì)淡,苔白,脈細

29、弱。舌脈:舌質(zhì)淡,苔白,脈細弱。 2 2、證機概要:脾虛失運,清濁不分。、證機概要:脾虛失運,清濁不分。 3 3、治法:健脾益氣,化濕止瀉。、治法:健脾益氣,化濕止瀉。 4 4、主方:參苓白術散加減。本方有補氣健脾、滲濕和、主方:參苓白術散加減。本方有補氣健脾、滲濕和胃的作用,對脾虛神疲、倦怠納少、大便溏者適宜。胃的作用,對脾虛神疲、倦怠納少、大便溏者適宜。 (六)腎陽虛衰證(六)腎陽虛衰證 1 1、癥狀:、癥狀: 主癥:黎明之前臍腹作痛,腸鳴即瀉,瀉下完谷,瀉主癥:黎明之前臍腹作痛,腸鳴即瀉,瀉下完谷,瀉后則安。后則安。 兼癥:形寒肢冷,腰膝酸軟。兼癥:形寒肢冷,腰膝酸軟。 舌脈:舌淡苔白,

30、脈沉細。舌脈:舌淡苔白,脈沉細。 2 2、證機概要:命門火衰,脾失溫煦。、證機概要:命門火衰,脾失溫煦。 3 3、治法:溫腎健脾,固澀止瀉。、治法:溫腎健脾,固澀止瀉。 4 4、主方:四神丸加減。本方有溫腎暖脾、固澀止瀉、主方:四神丸加減。本方有溫腎暖脾、固澀止瀉的作用,宜治療命門火衰、瀉下完谷、形寒肢冷、腰的作用,宜治療命門火衰、瀉下完谷、形寒肢冷、腰膝酸軟之證。膝酸軟之證?!绢A防調(diào)護預防調(diào)護】 一、起居有常,注意調(diào)暢情志,保持樂觀心志。慎防一、起居有常,注意調(diào)暢情志,保持樂觀心志。慎防風寒濕邪侵襲。風寒濕邪侵襲。 二、二、 飲食有節(jié),飲食宜清淡、富營養(yǎng)、易消化食物飲食有節(jié),飲食宜清淡、富營

31、養(yǎng)、易消化食物為主,可食用一些對消化吸收有幫助的食物,如山楂為主,可食用一些對消化吸收有幫助的食物,如山楂、山藥、蓮子、扁豆、芡實等。避免進食生冷不潔及、山藥、蓮子、扁豆、芡實等。避免進食生冷不潔及忌食難消化或清腸潤滑食物。忌食難消化或清腸潤滑食物。 三、急性泄瀉病人要給予流質(zhì)或半流質(zhì)飲食,忌食辛三、急性泄瀉病人要給予流質(zhì)或半流質(zhì)飲食,忌食辛熱炙煿、肥甘厚味、葷腥油膩食物;某些對牛奶、面熱炙煿、肥甘厚味、葷腥油膩食物;某些對牛奶、面筋等不耐受者宜禁食牛奶或面筋。若泄瀉而耗傷胃氣筋等不耐受者宜禁食牛奶或面筋。若泄瀉而耗傷胃氣,可給予淡鹽湯、飯湯、米粥以養(yǎng)胃氣。若虛寒腹瀉,可給予淡鹽湯、飯湯、米粥

32、以養(yǎng)胃氣。若虛寒腹瀉,可予淡姜湯飲用,以振奮脾陽,調(diào)和胃氣。,可予淡姜湯飲用,以振奮脾陽,調(diào)和胃氣。概述(一)定義:痢疾是因外感時邪疫毒,內(nèi)傷飲食而致邪蘊腸腑,氣血壅滯,傳導失司,以腹痛腹瀉,里急后重,排赤白膿血便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具有傳染性的外感疾病。 暑暑. .濕濕. .熱熱. .邪邪 外感外感 陽虛陽虛-寒濕積滯寒濕積滯 寒濕痢寒濕痢 疫毒之氣疫毒之氣 交阻交阻 邪滯于腸邪滯于腸 不潔食物不潔食物 腸道腸道 氣血壅滯氣血壅滯 飲食飲食 肥甘厚味肥甘厚味 陽盛陽盛-濕熱壅滯濕熱壅滯 濕熱痢濕熱痢 生冷瓜果生冷瓜果 濕熱傳入營血濕熱傳入營血疫毒痢疫毒痢 正氣內(nèi)虛正氣內(nèi)虛 脾胃虛寒脾胃虛寒-虛寒

33、痢虛寒痢 日久不愈日久不愈 抗邪力弱抗邪力弱 正虛邪戀正虛邪戀-休息痢休息痢 (二)病因病機診斷(一)病史、飲食不潔史;、有與痢疾病人接觸史。(二)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腹痛、泄瀉、大便里急后重,排赤白膿血便。小孩有高熱、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淺表,神昏驚厥,要高度考慮為疫毒痢。(三)實驗室糞便檢查可見紅、白細胞、膿細胞,大便細菌培養(yǎng)有痢疾桿菌生長,必要時可作結(jié)腸鏡檢查,有助于鑒別診斷。(三)分證論治、濕熱痢癥狀:腹痛陣陣,痛而拒按,痢下赤白 膿血,腥臭,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小便短少,舌紅,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治法:清腸化濕導滯,調(diào)氣行血。方藥:芍藥湯 、疫毒痢 癥狀:起病急驟,高熱、嘔吐,繼

34、而大便頻頻,痢下鮮紫膿血,腹痛劇烈,里急后重顯著,舌紅絳,苔黃燥,脈滑數(shù)。嚴重者四肢厥冷,神志昏蒙,或神昏不清,瞳仁大 小不等,舌質(zhì)紅絳,舌苔黃燥,脈滑數(shù)或微細欲絕。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 方藥:白頭翁湯合芍藥湯、寒濕痢 癥狀:腹痛拘急,痢下赤白粘凍,白多赤少,或為純白凍,里急后重,脘脹腹?jié)M,頭身困重,舌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溫中燥濕,調(diào)氣和血 方藥:不換金正氣散、虛寒痢 癥狀:久痢不愈,痢下赤白稀薄,無腥臭,或為白凍,腹部綿綿作痛,喜按喜溫,口淡不渴,四肢不溫,舌淡苔薄,脈沉細弱。若病情進展,可伴有脫肛下墜,腰酸怕冷, 四肢逆冷,滑脫不禁。 治法:溫補脾胃,收澀固脫 方藥:桃花湯合真人養(yǎng)臟湯 、休息痢 癥狀:久痢,下痢時作時止,纏綿難愈,腹脹食少,倦怠嗜臥,每因飲食不當,或起居不慎,或受外邪,或過度勞累,或思慮郁息而誘發(fā),發(fā)時大便次數(shù)增多,夾有赤白粘凍,里急后重,舌質(zhì)淡苔膩,脈虛數(shù)。 治法:溫中清腸,佐以調(diào)氣化滯 方藥:連理湯、噤口?。?癥狀:下痢不能進食或嘔不能食,其證有虛有實,往往虛實夾雜。實證:下痢兼有嘔逆胸悶,納呆口穢,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虛證:下痢兼有嘔惡不食,食入即吐,肌肉 消瘦,口淡不渴,舌淡,脈細弱。 治法:實證:泄熱和胃苦辛通降 虛證:健脾和胃 方藥:實證: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