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水平及影響因素實證研究_第1頁
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水平及影響因素實證研究_第2頁
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水平及影響因素實證研究_第3頁
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水平及影響因素實證研究_第4頁
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水平及影響因素實證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摘 要農產品貿易是中美兩國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結合中國和美國兩國農產品貿易現狀,利用2005年-2013年中美農產品貿易的G-L指數和Bruelhart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對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水平進行了測度。結果顯示,2005年到2013年中美兩國農產品貿易中產業(yè)間貿易和產業(yè)內貿易都是存在的,但是整體而言,中美農產品貿易的G-L指數和Bruelhart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都比較低,說明中美農產品貿易產業(yè)內貿易水平比較低,貿易上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利用Thom & McDowell指數發(fā)現,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以垂直型產業(yè)內貿易為主?;貧w模型表明,平均市場規(guī)模、人均GDP差異和貿易不平衡對中

2、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均有顯著影響,其中平均市場規(guī)模與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具有正相關關系,而人均GDP差異和農產品不平衡對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產生的是負面影響。關鍵詞: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貿易指數;影響因素ABSTRACT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United States. This paper combines with the status of Sino-US bilateral agricultural product

3、s trade, using the G-L index and Bruelhart marginal intra industry trade index of Sino-US bilater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e from 2005 to 2013 to analysis Sino-US intra industry trade level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r industry trade and int

4、ra industry trade  both exist i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rom 2005 to 2013, but on the whole, G-L index and Bruelhart marginal intra industry trade index of Sino- US agricultural intra industry trade are relatively low. It shows th

5、at the level of Sino-US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tra industry trade is not high, China and United States have a strong complementarity i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e. Thom & McDowell index showed that intra industry trad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based on the ve

6、rtical intra industry trade. The regression model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size of the market, the difference of capita GDP and trade imbalance all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ino-US intra industry trad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average market si

7、ze h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Sino-US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tra industry trade when the difference of capita GDP and the trade imbalance have negative effect on Sino-US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tra industry trade.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tra Industry Trade; Trade Index; Influence

8、60;Factors 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水平及影響因素實證研究11國際經濟與貿易(1)班 2011333510107 李佳怡一、引言美國是中國重要的貿易伙伴,中美兩國長時間以來在多個領域都有貿易合作。20世紀90年代以來, 中美經濟貿易關系進入穩(wěn)定發(fā)展階段,中美之間的貿易獲得了迅速發(fā)展。中國加入WTO以后,中美雙邊貿易的發(fā)展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中美貿易額大幅度增長。2003年中國成為了美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農產品貿易是中國和美國之間的貿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進口的農產品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于美國。中美雙方都是對方的農產品消費大國,中國目前是美國農產品的第一大出口消費國,而美國是中國農產品第

9、一大進口來源國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消費國。但隨著農產品貿易總量的增加,中國對美國農產品的貿易逆差在逐漸擴大。研究農產品的產業(yè)內貿易問題, 有利于擺脫依賴傳統比較優(yōu)勢來發(fā)展貿易的局限,有利于減少農產品貿易上的摩擦,分析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的水平和影響因素對我國農產品的生產以及促進中美雙邊貿易有一定的借鑒作用。本文將對中美兩國之間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的水平、結構及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和分析,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一些對策,以期對中美農產品雙邊貿易的發(fā)展有所裨益。2、 相關理論與文獻綜述(一) 相關理論按照傳統的貿易理論,兩個國家之間的貿易量大小和他們之間的技術和資源稟賦的差異有關,差異越大貿易量就越大,反之則越

10、小。但有研究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發(fā)達的工業(yè)國家以及具有相似要素稟賦的國家之間存在著同類產品的大量貿易,因此產生了新的貿易理論產業(yè)內貿易(intra-industry trade)。目前對產業(yè)內貿易產生原因的研究主要在供給、需求、技術差異、相互傾銷、季節(jié)性貿易等方面。 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了對產業(yè)內貿易度量的研究。盡管G-L有缺點,因為如果存在貿易失衡,那么G-L指數會有所偏小,但它在貿易模式的解釋上依然是一個合適的衡量指標。而后雖然研究出了各種新的衡量指標,但不難發(fā)現,很多都是基于G-L指數,所以可以說G-L指數在產業(yè)內貿易的度量上仍然有著重要作用。(

11、二) 相關文獻綜述1、國外的研究  Verdoom,P.J(1960)在研究在研究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經濟聯盟內部的貿易格局時最初提出了產業(yè)內貿易的定義。 H.G.Grubel和P.J.Loyd(1975)開創(chuàng)了產業(yè)內貿易理論上的研究,他們在自己的作品中將國際貿易分成兩種產業(yè)間貿易和產業(yè)內貿易。他們認為產業(yè)間貿易發(fā)生在生產要素稟賦完全不同的國家之間,而產業(yè)內貿易則發(fā)生在生產要素稟賦相同或相似國家之間。Johannes Van Biesebroeck(2011)研究了在整個分銷(制造)行業(yè)中產業(yè)內貿易的重要性和廣泛性。他通過繪制貿易重疊的平滑直方圖發(fā)現,貿易重疊已成為普遍現象。美國和歐

12、盟的大部分產業(yè)有很大的貿易重疊,中國的產業(yè)也正在向這個模式發(fā)展。同時,他認為比較優(yōu)勢仍對貿易有影響,專業(yè)化模式和相對收入水平是一致的。Schott (2004) 、Hallak (2006)、Horácio C. Faustino & Nuno C. Leitão(2007)和Anderson and van Wincoop (2004)研究了產業(yè)內貿易的影響因素。Schott (2004) 、Hallak (2006)考察了質量差異化在產業(yè)內貿易中的影響,提供的證據表明,按照產品類別的慣例,收入較低的國家傾向專注于生產和出口質量較差的品種,收入較高的國家則相反。H

13、orácio C. Faustino & Nuno C. Leitão(2007)研究了葡萄牙和歐盟(歐盟15國)之間的水平產業(yè)內貿易和垂直產業(yè)內貿易。為了研究國別因素的影響,進一步對國家特征進行了分析,結果證實不合格勞動力和物質資本強度的改變對垂直產業(yè)內貿易有重要影響,而對水平產業(yè)內貿易影響不大。2、國內的研究對產業(yè)內貿易水平的研究一些學者對產業(yè)內貿易水平進行了測算,并對測算結果做了分析。周麗(2010)通過研究發(fā)現除了和新加坡之間的產業(yè)內貿易水平較高,與其他東盟幾個國家的產業(yè)內貿易主要集中在工業(yè)制成品。蒙少東、何琳(2012)測算和分析了中印產業(yè)內貿易水平,結果

14、表明貿易的類型根據商品類別的不同有較大的差別,中國和印度兩國在初級產品上的產業(yè)內水平普遍比較低,而在工業(yè)制成品上的產業(yè)內貿易水平則比較高,這與我國的加工貿易的出現和發(fā)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對產業(yè)內貿易影響因素的研究對產業(yè)內貿易影響因素的研究也是目前產業(yè)內貿易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王三興(2012)在影響因素研究上,采用Probit模型的估計結果表明,中國與東盟產業(yè)內貿易的影響因素,不僅在不同的行業(yè)有不同的影響因素,一個因素的影響力也取決于行業(yè)。楊玲(2012)還進一步考慮了人均GDP、研發(fā)、人力資本、能耗等影響因素。 一部分專家學者都選擇以人均收入水平、市場規(guī)模、開放程度、外商直接投資等因素作為

15、影響因素的研究對象。劉磊(2012)分別對中日和中美的進行了產業(yè)內貿易水平測算,發(fā)現中日的產業(yè)內貿易水平較高,且呈現出上升的趨勢,而中美的產業(yè)內貿易水平低于中日且有下降趨勢。他對外商直接投資、市場規(guī)模的差異、貿易平衡度和開放程度這些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除了市場規(guī)模的影響略有不同,外商直接投資對中日和中美產業(yè)內貿易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貿易平衡度對產業(yè)內貿易水平產生的是負面的作用,開放程度則與產業(yè)內貿易水平呈正相關關系。王京奇(2014)通過理論和實證分析中日機電產業(yè)產業(yè)內貿易,得出中日產業(yè)內貿易水平不斷提升,還證實了規(guī)模經濟對產業(yè)內貿易水平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兩國的規(guī)模經濟越大越有利于

16、產業(yè)內貿易發(fā)展;FDI對產業(yè)內貿易的提升作用說明了跨國公司在產業(yè)內貿易的重要作用。對產業(yè)內貿易類型的研究還有一些學者對產業(yè)內貿易類型進行了研究。張彬(2009)在對中澳兩國產業(yè)內貿易水平進行了分析的基礎上還研究了中澳兩國產業(yè)內貿易的類型。研究結果表明,中澳兩國產業(yè)內貿易以低質量垂直型為主,其次是高質量垂直型,水平型產業(yè)內貿易的比例是最低的。趙成真(2010)采用加權平均法測量了中國和東盟機電產品產業(yè)內貿易類型及出口附加值,結果顯示中國機電產品加權出口價值遠低于新加坡、馬來西亞,但高于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所以作者認為要根據東盟各國的國家發(fā)展層次來制定有針對性市場戰(zhàn)略。雖然產業(yè)內貿易研究已經

17、獲得了很大的發(fā)展,但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首先,當前對產業(yè)的界定缺乏一致的標準,各國對于產業(yè)的界定并不統一。對產業(yè)的界定是產業(yè)內貿易研究的基本,如果在研究中不統一分類標準會使取得的結果也無法統一,這制約了產業(yè)內貿易的研究。其次,在產業(yè)內貿易影響因素的研究上,應當考慮不同國家之間的存在著不同的影響因素,各國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本、科學技術水平和資本投入等要素稟賦也是不同的。另外,隨著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的發(fā)展,區(qū)域經濟組織的出現也是應當考慮的因素之一。3、 中美農產品貿易現狀(一)中美農產品整體貿易情況表1是2005年到2013年歷年中美農產品總貿易額占中美商品總貿易額的百分比,從表中可以看出中美農產品總

18、貿易占中美商品總貿易的的比重總體上是逐漸上升的。2005年到2007年這三年間,農產品貿易額占商品貿易額的百分比都保持在3%以上,2007年中美農產品貿易額達到了100億美元以上。農產品貿易額占商品貿易的百分比在2008突然上升到5%以上,2012的比例甚至達到6%以上。盡管2013年所占比重回落到了5%的水平,但中美農產品總貿易額依舊有290多億美元。從圖1可以看出除了2008年到2009年增長較為緩慢,2005年到2013年中美農產品的總貿易額是在以較快的速度不斷增長的。因此可以說,在2005年到2013年這段時間內,中美農產品貿易不論是在貿易量上還是在商品貿易中所占的比重都是在增加的,中

19、美農產品貿易是在不斷發(fā)展的。表1 2005年2013年中美農產品總貿易占中美商品總貿易額百分比年份中美農產品總貿易額中美商品總貿易額農產品貿易額占商品貿易額的百分比2005年$7,313,474,753$211,921,817,5363.4510%2006年$8,045,847,832$263,115,315,4493.0579%2007年$10,955,234,330$302,716,754,4723.6190%2008年$16,744,293,751$334,429,086,7605.0068%2009年$17,060,565,559$299,050,120,4565.7049%2010年

20、$21,404,293,212$386,514,507,2705.5378%2011年$25,592,017,337$448,134,997,4355.7108%2012年$30,727,381,766$486,204,044,0646.3199%2013年$29,656,242,807$522,458,720,5915.6763%數據來源:由筆者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UN Comtrade )數據計算整理而來圖1 2005年-2013年中美農產品總貿易額(單位:億美元)數據來源:由筆者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UN Comtrade )數據計算整理而來(二)中美農產品貿易進出口情況表2是

21、中美農產品貿易中中國對美國農產品的出口和進口比重,由表可知,2005年到2013年中國對美國農產品的出口比重一直低于進口比重,并且出口所占的比重整體上處于下降狀態(tài),進口比重則一直在上升。圖2是2005年到2013年中美農產品貿易中中國對美國農產品的凈進口額。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對美國農產品的凈進口額在這九年間不但都是正值,并且其數值由最初的十幾億美元增加到了一百六十多億美元。這兩者都說明2005年以來中國對美國農產品的貿易逆差有不斷擴大的趨勢。表2 2005年2013年中美農產品貿易進出口比重年份農產品出口額農產品進口額中美農產品總貿易額出口比重進口比重2005$2,812,906,752$4,

22、500,568,001$7,313,474,75338.46%61.54%2006$3,679,461,312$4,366,386,520$8,045,847,83245.73%54.27%2007$4,407,008,116$6,548,226,214$10,955,234,33040.23%59.77%2008$5,068,838,850$11,675,454,901$16,744,293,75130.27%69.73%2009$4,685,715,903$12,374,849,656$17,060,565,55927.47%72.53%2010$5,740,003,974$15,664,

23、289,238$21,404,293,21226.82%73.18%2011$6,663,019,951$18,928,997,386$25,592,017,33726.04%73.96%2012$7,119,323,966$23,608,057,800$30,727,381,76623.17%76.83%2013$7,217,972,682$22,438,270,125$29,656,242,80724.34%75.66%數據來源:由筆者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UN Comtrade )數據計算整理而來圖2 2005年2013年中國對美國農產品的凈進口額(單位:億美元)數據來源:由筆者根據

24、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UN Comtrade )數據計算整理而來四、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水平測度(一)數據來源本章所使用的研究數據均來源于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UN Comtrade Database)。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目前是世界上較為可靠的商品貿易數據資源庫。其中所有數據,包括商品價值、數量等都有統一的標準。國際貿易商品標準分類(SITC)是目前經濟分析中的貿易分類標準之一, 每種貨物的編號按位數依次代表了其所屬的類、段、組。由于各國的農產品的分類標準不同,考慮到數據的一致性和準確性,本文采用SITC Rec.3的商品分類方法作為分類標準,該標準下農產品主要在0類、1類、2類和4類中,其

25、中:00章 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01章 肉及肉制品;02章 乳制品及禽蛋;03章 魚、甲殼及軟體類動物及制品;04章 谷類及其制品;05章 蔬菜及水果;06章 糖、糖制品及蜂蜜;07章 咖啡、茶、可可、調味品及制品;08章 飼料;09章 雜項制品;11章 飲料;12章 煙草及其制品;22章 油籽及含油果實;29章 動植物原料;41章 動物油、脂;42章 植物油;43章 動、植物油、脂及蠟。為了數據的統一性,本文采用的是2005年2013年中方的進出口數據。(二)測度方法1.靜態(tài)產業(yè)內貿易指數G-L指數 G-L指數的公式為: Bi=1-Xi-Mi/(Xi+Mi) (1)其中Bi表示一國的i產業(yè)的

26、產業(yè)內貿易指數,Xi為該產業(yè)的出口值,Mi為該產業(yè)的進口值。它的取值范圍在0,1之間 。G-L指數的取值越接近1 ,表示產業(yè)內貿易水平越高。如果G-L指數大于0.5,則認為該產業(yè)的貿易類型以產業(yè)內貿易為主;如果G-L指數小于0.5,則說明該產業(yè)的貿易類型以產業(yè)間貿易為主。總的農產品的G-L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Bi=Bi (2)其中,=(Xi+Mi)(X+M)為第i章農產品在總農產品貿易中的權重,X、M表示總農產品的出口和進口總值。2.動態(tài)產業(yè)內貿易指數Bruelhart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 Bruelhart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用于測算某一時間段內貿易增量的產業(yè)內貿易貢獻度。Bruelhart邊際

27、產業(yè)內貿易指數的公式為:Bi=1- Xi-Mi/Xi+Mi (3)其中Xi表示i 產業(yè)的進口額增量,Mi表示i 產業(yè)的出口額增量。Bruelhart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的取值范圍在0,1之間。如果Bi>0.5,則說明貿易增量主要由產業(yè)內貿易引起的;如果Bi<0.5,則說明貿易增量主要是由產業(yè)間貿易引起的??傓r產品的Bruelhart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Bi=Bi (4)其中,=(Xi+Mi)/(Xi+Mi)。3. Thom & McDowell指數水平型和垂直型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垂直型產業(yè)內貿易是由于同類產品在質量上的差異引起的,而水平型產業(yè)內貿易則是由于同類產品在

28、特性上的差異引起的。前者主要發(fā)生在經濟發(fā)展水平有差距的國家之間,后者主要發(fā)生在經濟發(fā)展水平相近的國家之間。Thom & McDowell指數是在Bruelhart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的基礎上提出的,其計算公式為: Bw=Bi (5)公式(5)是水平型產業(yè)內貿易指數,為第i章農產品在總農產品貿易中的權重,Bi是第i章農產品的Bruelhart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Bj-Bw是垂直型產業(yè)內貿易指數,Bj的計算公式為: Bj=1-(|Xj-Mj|)/(Xi+Mi) (6)其中Xj=Xi,Mj=Mi,Bj為邊際總產業(yè)內貿易指數(三)測度分析表3是2005到2013年SITC Rev.3下各章農產品

29、的靜態(tài)產業(yè)內貿易指數??梢钥闯鲞@9年中08章(飼料)、09章(雜項制品)、11章(飲料)、29章(動植物原料)、43章(動、植物油、脂及蠟)每年的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幾乎都保持在0.5以上,平均值均在0.6以上,說明這些產業(yè)主要以產業(yè)內貿易為主。其中09章(雜項制品)歷年的產業(yè)內貿易指數都在0.75以上,平均值在0.8以上,接近0.9,由此可以得出該產業(yè)的產業(yè)內貿易水平較高。01章(肉及肉制品)、02章(乳制品及禽蛋)、04章(谷類及其制品)、12章(煙草及其制品)、22章(油籽及含油果實)、41章(動物油、脂)、42章(植物油)的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基本都在0.5以下,說明這些產業(yè)主要以產業(yè)間貿易為主。

30、特別是22章(油籽及含油果實)的G-L指數的歷年取值和平均值都很接近0,因此可以說該產業(yè)幾乎不存在產業(yè)內貿易。而06章(糖、糖制品及蜂蜜)、07章(咖啡、茶、可可、調味品及制品)的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平均值接近0.5,并且在整體呈現出一種上升趨勢,說明這兩個產業(yè)的產業(yè)內貿易水平總體上在逐漸提高。相反,00章(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的G-L指數平均值雖然在0.7以上,但產業(yè)內貿易水平總體上則在逐漸降低。表3 2005年2013年中美各章農產品靜態(tài)產業(yè)內貿易指數G-L指數G-L指數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平均00章0.93910.99760

31、.97690.78620.72190.73910.52280.38670.42330.721501章0.24300.14610.05720.02420.04470.13410.03800.01220.01410.079302章0.09330.05720.06320.06630.08820.15100.13340.13610.06230.094603章0.42290.37760.41630.41410.42530.44010.56780.55990.51040.459404章0.21920.94750.26150.43450.44640.17610.12870.04830.04590.30090

32、5章0.40050.35300.27460.32940.48750.54290.54780.55610.55060.449206章0.29700.28770.47440.31030.28230.39670.52200.86680.82050.473107章0.25300.33940.38240.32830.43190.38680.51230.54730.54970.414608章0.65690.86040.83090.75690.98560.59700.70470.64860.38760.714309章0.93150.88160.76660.90000.78950.88140.91890.94

33、760.97200.887711章0.98910.98530.97250.87370.73430.61500.58850.60850.50770.763812章0.70650.20160.39240.16080.17340.08320.09730.13770.17240.236122章0.01530.01470.01090.01090.00760.00260.00290.01060.01160.009729章0.52590.53980.58920.59370.66910.75390.62460.65290.59770.616341章0.83300.48750.40550.34380.09360

34、.14470.20990.19660.21190.325242章0.58460.36140.07660.07790.22530.05490.05520.10330.19050.192243章0.61600.57160.64040.84700.78840.83540.75140.81350.83360.7441數據來源:由筆者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UN Comtrade )數據計算整理而來按照SITC的分類,00章09章屬于0類食品及活動物,11章和12章屬于1類飲料及煙草類,22章和29章屬于2類粗材料;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41章43章屬于4類動物和植物油;油脂和蠟。從表4可以看出0類

35、農產品歷年的產業(yè)內貿易指數都在0.5以上,2009年到2013年的產業(yè)內貿易指數都在0.75以上,說明0類農產品以產業(yè)內貿易為主,且近幾年產業(yè)內貿易水平較高。1類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指數整體上呈下降趨勢。2類農產品歷年的產業(yè)內貿易指數都在0.5以下,2008年到2012年這幾年的產業(yè)內貿易指數都在0.1以下,說明2類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水平低,以傳統的產業(yè)間貿易為主。表4 2005年2013年中美各類農產品靜態(tài)產業(yè)內貿易指數G-L指數G-L指數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0類0.65400.59880.65330.74170.76740.8

36、1130.95890.92490.86031類0.89350.50640.61190.41160.36070.24190.32120.37670.32402類0.17920.19730.14810.08860.07080.06640.07540.08180.10014類0.78350.80520.31580.25460.79150.34820.40540.40870.7973數據來源:由筆者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UN Comtrade )數據計算整理而來 表5是2005年2013年中美農產品的靜態(tài)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如下表所示,2005年到2013年中美農產品的靜態(tài)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基本保持在0.

37、2左右,2008年產業(yè)內貿易指數更是降到了0.2以下。由此說明,中美農產品貿易以產業(yè)間貿易為主,產業(yè)內貿易水平是比較低的。表5 2005年2013年中美農產品靜態(tài)產業(yè)內貿易指數G-L指數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0.21180.28340.23750.18690.21160.22310.24380.23160.2262數據來源:由筆者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UN Comtrade )數據計算整理而來 因此,從靜態(tài)產業(yè)內貿易指數的整體上來看,中美農產品貿易目前是產業(yè)間貿易和產業(yè)內貿易并存的,但產業(yè)內貿易水平較低。 由于靜態(tài)產業(yè)內貿

38、易指數只能反映產業(yè)內貿易在某一年的水平,因此可以利用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來測算產業(yè)內貿易在某一時間段內對貿易增量的貢獻度從中能更好地體現產業(yè)內貿易水平在動態(tài)上的變化。表6顯示的是2005年至2013年中美兩國農產品的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在所研究的17個章的農產品中,02章(乳制品及禽蛋)、03章(魚、甲殼及軟體類動物及制品)、04章(谷類及其制品)、22章(油籽及含油果實)、41章(動物油、脂)、42章(植物油)各年之間的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都小于0.5,說明這些農產品在這9年間的貿易增量都是由產業(yè)間貿易引起的,具有較強的互補性,產業(yè)內貿易的貢獻度低。00章(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07章(咖啡、茶

39、、可可、調味品及制品)、11章(飲料)、29章(動植物原料)、43章(動、植物油、脂及蠟)的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大于0.5和小于0.5的正好都是一半,可以看出這些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和產業(yè)間貿易對貿易增量的貢獻度差不多。05章(蔬菜及水果)、09章(雜項制品)有5個及以上的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在0.5以上,說明這兩類農產品的貿易增量主要是由產業(yè)內貿易引起的。其余各章9年間的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大部分都小于0.5,因此這些農產品的貿易增量主要是由產業(yè)間貿易貢獻的。結合靜態(tài)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可以發(fā)現,09章(雜項制品)、11章(飲料)、29章(動植物原料)、43章(動、植物油、脂及蠟)的G-L指數和邊際產業(yè)內貿

40、易指數相對都較高,說明這幾章農產品的貿易中產業(yè)內貿易有較大的影響力。表6 2005年2013年中美農產品Bruelhart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2005-20062006-20072007-20082008-20092009-20102010-20112011-20122012-201300章0.51230.74950.47340.99240.84840.00000.00000.000001章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99390.000002章0.00000.08600.07370.01820.22810.10480.17520.000003章0.

41、24300.07630.39950.26990.49510.83410.00000.000004章0.00000.00000.04380.00000.05190.07140.00000.030905章0.19230.07860.60120.00000.77320.57210.70210.631206章0.23730.89720.00000.22610.24690.94100.00000.000007章0.62790.78460.09740.00000.27150.73780.00000.591708章0.75400.33900.58850.05270.26470.00000.49830.000

42、009章0.71850.00000.00000.00000.55980.95990.95500.884511章0.75590.94700.42500.00000.00000.53710.68210.000012章0.02560.78580.00000.31110.00000.03570.68680.244822章0.01900.00400.01080.00000.00000.00550.04460.004029章0.00000.88360.65130.00000.97050.00000.77290.000041章0.00000.28000.23750.00000.23190.36470.000

43、00.253642章0.00000.00540.07970.02350.00770.05810.43110.037043章0.00000.78440.00000.94760.87620.56200.36400.0000數據來源:由筆者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UN Comtrade )數據計算整理而表7是2005年到2013年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內部的結構特征。從下表可以看出,這九年間貿易增量各有一半時間分別主要來自于產業(yè)內貿易和產業(yè)間貿易,并且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中國和美國的農產品貿易中邊際總產業(yè)內貿易水平和邊際產業(yè)間貿易水平相當,說明這幾年

44、的農產品貿易增量可同時歸功于產業(yè)內貿易和產業(yè)間貿易,兩者引起的農產品貿易增量差不多。而從產業(yè)內貿易內部來看,2005年到2013年中國和美國的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中技術導致的質量差異引起的垂直型產業(yè)內貿易占了主導地位,可見對于在特性差異化農產品上的相互需求不高。表7 2005年2013年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結構邊際總產業(yè)內貿易水平型產業(yè)內貿易垂直型產業(yè)內貿易邊際產業(yè)間貿易2005-20060.43330.17900.25430.56672006-20070.51620.08240.43380.48382007-20080.25140.08990.16150.74862008-20090.53480

45、.01880.51600.46522009-20100.58620.20810.37810.41382010-20110.47810.24600.23210.52192011-20120.18220.16140.02080.81782012-20130.72930.05660.67270.2707數據來源:由筆者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UN Comtrade )數據計算整理而(四)小結 通過2005年至2013年中美農產品貿易的靜態(tài)產業(yè)內貿易指數(G-L指數)和動態(tài)產業(yè)內貿易指數(Bruelhart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的測算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分析,得出了如下的結論:2005年到2013年中美兩

46、國農產品貿易中產業(yè)間貿易和產業(yè)內貿易都是存在的。08章(飼料)、09章(雜項制品)、11章(飲料)、29章(動植物原料)、43章(動、植物油、脂及蠟)這些產業(yè)主要以產業(yè)內貿易為主;01章(肉及肉制品)、02章(乳制品及禽蛋)、04章(谷類及其制品)、12章(煙草及其制品)、22章(油籽及含油果實)、41章(動物油、脂)、42章(植物油)這些產業(yè)則主要以產業(yè)間貿易為主。但是整體而言,2005年到2013年我國農產品加權的靜態(tài)產業(yè)內貿易指數(G-L指數)基本都是低于0.5的, 可見中美農產品的產業(yè)內貿易水平較低,農產品貿易中占主導的還是產業(yè)間貿易,貿易上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從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來看,

47、只有05章(蔬菜及水果)、09章(雜項制品)這兩類農產品的貿易增量主要是由產業(yè)內貿易引起的。02章(乳制品及禽蛋)、03章(魚、甲殼及軟體類動物及制品)、04章(谷類及其制品)、22章(油籽及含油果實)、41章(動物油、脂)、42章(植物油這些農產品在這9年間的貿易增量則都是由產業(yè)間貿易引起的。在產業(yè)內貿易內部,以垂直型產業(yè)內貿易為主。因此,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五、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影響因素實證研究(一)變量選擇與模型構建  很多學者對產業(yè)內貿易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 因此基于他們的研究經驗,本文選取了中美農產品靜態(tài)產業(yè)內貿易指數G-L指數作為被解

48、釋變量,中美兩國平均市場規(guī)模、人均GDP差異以及農產品貿易不平衡度作為產業(yè)內貿易的影響因素,構建如下的回歸模型: GL=+1 DGDP+2 AGDP+3 TIB (7)(1)DGDP表示人均GDP差異。根據瑞典經濟學家Staffan B. Linder(1961)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論,收入水平相似的國家之間的貿易關系可能越密切,產業(yè)內貿易水平也越高,收入水平相差懸殊的國家之間貿易可能很不密切,產業(yè)內貿易水平也不高。(2)AGDP表示平均市場規(guī)模,即兩國平均GDP。Krugman(1979)、Lancaster(1980)認為,市場規(guī)模的擴大為生產規(guī)模的擴大和提高規(guī)模經濟效益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平均

49、市場規(guī)模與產業(yè)內貿易應當呈正相關關系。 (3) TIB表示農產品貿易不平衡度。農產品貿易不平衡度對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的發(fā)展有阻礙作用。本文以中美農產品雙邊貿易額差的絕對值與雙邊農產品貿易總額的比值來衡量兩國農產品貿易的不平衡度。(二)回歸結果分析表8是ADF平穩(wěn)性檢驗的結果,結果顯示序列l(wèi)nGL和lnTIB在1%的顯著水平下呈一階平穩(wěn),序列l(wèi)nAGDP在1%的顯著水平下呈二階平穩(wěn),序列l(wèi)nDGDP在5%的顯著水平下呈二階平穩(wěn)。 表8 ADF平穩(wěn)性檢驗結果變量顯著性ADF統計量ADF臨界值DlnGL1%-4.140395-2.7760DDlnAGDP1%-4.225550-2.7989DDlnDG

50、DP5%-2.736363-1.9725DlnTIB1%-4.524411-2.7760注:D表示一階差分,DD表示二階差分利用eviews8.0對1998年到2013年的數據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回歸結果如表9所示,在1998年-2013年間,GL指數變化的52.5%可由其他三個變量的變化來解釋。在5%的顯著水平下,F統計量的臨界值為F0.05(3,12)=3.49,表明模型的線性關系顯著成立,即“平均市場規(guī)模、人均GDP差異、農產品貿易不平衡度 ”聯合起來對有顯著影響。t統計量的臨界值為t0.025(12)=2.179,可以看出AGDP、DGDP和TIB均通過了t檢驗,說明它們對1998年

51、到2013年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發(fā)展的影響顯著。下表的結果還說明了平均市場規(guī)模與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具有正相關關系,而人均GDP差異和農產品不平衡度對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產生的是負面影響。表9 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影響因素的檢驗自變量系數t值常數項0.4583955.362248AGDP1.91E-142.669617DGDP-7.53E-06-2.472878TIB-0.235021-3.484632R-squared0.525263Adjusted R-squared0.406578F-statistic4.425714數據來源:中美兩國GDP、人均GDP數據來自于世界銀行數據銀行,農產品

52、貿易不平衡度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數據計算而來。六、結論與建議(一)結論首先從產業(yè)內貿易水平和結構來看,2005年到2013年中美兩國農產品貿易中產業(yè)間貿易和產業(yè)內貿易都是存在的,但產業(yè)內貿易水平較低,目前以產業(yè)間貿易為主。在產業(yè)內貿易結構上,垂直型產業(yè)內貿易較為顯著。在影響因素方面,平均市場規(guī)模、人均GDP差異和農產品貿易不平衡度對1998年到2013年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的影響都較為顯著,前者與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呈正相關關系,后兩者則是負相關的關系。(二)建議 1、在保持傳統的產業(yè)間貿易的基礎上增加產業(yè)內貿易。中國和美國在資源稟賦上具有差異性,中美兩國的農產品貿易既有競爭性又有互補性。

53、在貿易的互補性上,中國應向美國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而美國應向中國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中美兩國應充分利用兩國農產品貿易上的互補性,加強和深化雙方的合作,繼續(xù)深度挖掘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上的潛力。 2、通過調查研究,對農產品的消費市場進行分類,充分了解美國農產品市場的需求和結構, 針對美國農產品市場來設計農產品的外形包裝、規(guī)格和款式以此來滿足美國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加大對美國市場的有效性投入,進行專業(yè)化和針對性的生產和出口,在產品外形包裝、規(guī)格和款式等方面實現差異化,提高中國農產品的差異性,促進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的發(fā)展。3、提高農產品的品質質量,建立健全質量控制和監(jiān)督體系,加強各部門對農產品生產及

54、加工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各項檢測標準和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致力于和國際認證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相接軌,爭取獲得各個國家的普遍認可。在技術性貿易壁壘上,積極與對方溝通并解決,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和沖突。借鑒先進國家的相關經驗,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規(guī)來規(guī)范農產品交易市場,促進農產品交易市場的發(fā)展。 4、政府應當加大對農產品生產加工的扶持力度,加大對農產品生產的投入,學習農產品貿易水平高的國家在農業(yè)上的先進技術、農產品的生產技術,大力發(fā)展現代農業(yè)技術,加強自主研發(fā),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優(yōu)化農產品品種和產量,縮短農產品的生長周期,降低農產品的生產成本,提升中國農產品品質,創(chuàng)造中國農產品的品牌效應,并利用品牌效應來擴大國外的需求,提高中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在保持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農產品的出口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