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專題一隱性考點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_第1頁
第二部分專題一隱性考點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_第2頁
第二部分專題一隱性考點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_第3頁
第二部分專題一隱性考點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_第4頁
第二部分專題一隱性考點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隱性考點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所謂“常見實詞”,一是指在運用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屬常用詞或次常用詞;二是要弄清實詞“在文中的含義”,也就是該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代詞六類。綜觀近年來高考試題對本考點的考查,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1)文言實詞主要考查“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偏義復詞”等幾種情況,但考查比較多的是“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2)考查的形式以選擇題為主。一般要求在所給的四個選項中,選擇其中“不正確的”一項。對實詞的理解在文言翻譯中也有考查。一、掌握五類??嫉奈难詫嵲~(一)一詞多義古漢語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很多文言

2、詞具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義項,即一個詞具有多種含義。這就是一詞多義現(xiàn)象。以“引”為例:意義例句本義拉開弓君子引而不發(fā),躍如也孟子引申義牽、拉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頗藺相如列傳拉長引吭高歌(成語)抽、拔出引佩刀刺馬殺之宋史·太祖本紀伸著狼奄至,引首顧曰中山狼傳拿引繩而束縛之中山狼傳帶領燕引兵東圍即墨史記·田單列傳承擔公卿各引咎自責北史·周武帝紀舉薦、提拔獎引后進,如恐不及歐陽修傳延請乃設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援引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出師表引導引火燒身、引人入勝(成語)掉轉相如引車避匿廉頗藺相如列傳即時小練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的分類,正確的一

3、項是()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復前行,欲窮其林窮餓無聊,追購又急,天高地迥,號呼靡及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子子孫孫,無窮匱也A/ B/C/ D/解析:選B。本題考查的是“窮”的多種義項。尋求到盡頭/動詞;窮盡/動詞;處境困難/形容詞。2閱讀下面文段,回答文后問題。大樹將軍馮異為人謙退不伐,行與諸將相逢,輒引車避道。進止皆有表識,軍中號為整齊。每所止舍,諸將升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及破邯鄲,乃更部分諸將,各有配隸,軍中皆言愿屬大樹將軍,光武以此多之。(選自后漢書·馮異傳)下面各句中加點的詞,解釋全部正確的一組是()A馮異為人謙退

4、不伐 伐:自夸十年春,齊師伐我 伐:討伐,征伐B進止皆有表識 識:賞識天下誰人不識君 識:認識C每所止舍 舍:宿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舍:舍棄D光武以此多之 多:賞賜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多:大多解析:選A。B項,應解釋為“標志”;C項,應解釋為“停息”;D項,應解釋為“贊揚”。馮異為人處事謙虛退讓,不自夸,出行與別的將軍相遇,就把馬車駛開避讓。軍隊前進停止都有標明旗幟,在各軍隊中號稱最有紀律。每到一個地方停下宿營,其他將軍坐在一起討論功勞時,馮異經常獨自退避到樹下,軍隊中稱他為“大樹將軍”。等到攻克邯鄲,要重新安排各將領任務,每人都有被分配的隸屬,士兵們都說愿意跟隨大樹將軍,光武帝因為這個而贊

5、揚他。(二)古今異義所謂“古今異義”,主要是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不同的詞,尤其是差別細微、容易被忽略的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變化情況示例詞義擴大范圍擴大色(古:臉色;今:顏色)皮(古:獸皮;今:皮膚)病(古:重病;今:病)江(古:長江;今:江河)義項增多勸(古:勸勉;今:勸勉,規(guī)勸)假(古:憑借、利用;今:憑借、利用,不真)詞義縮小范圍縮小臭(古:氣味;今:壞氣味)金(古:金屬;今:金子)丈人(古:老人;今:岳父)義項減少讓(古:責備,謙讓;今:謙讓)憐(古:愛,憐憫;今:憐憫)詞義轉移涕(古:眼淚;今:鼻涕)偷(古:茍且;今:偷竊)去(古:離開;今:到某地去)走(古:跑;今:步行,

6、行走)獄(古:案件;今:監(jiān)獄)感情色彩變化諷(古:委婉地勸告;今:諷刺)爪牙(古:武臣;今:壞人的黨羽)恨(古:遺憾;今:仇恨)下流(古:地位或處境低下;今:品德惡劣)鍛煉(古:羅織罪名陷害別人;今:錘煉)即時小練3下列各句加點詞語的意思,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A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B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C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D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解析:選D。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古今異義詞。A項古義為“先例”,今義為“真實的或虛構的用作講述對象的事情,有連貫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B項古義為“窘迫,走投無路”,今義為“生活貧窮,經濟困難”;C項古義為“英明睿智”,今義為“懂

7、事理,有遠見,想得周到”。4下列文段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楚人隱形楚人貧居,讀淮南方,得“螳螂伺蟬自障葉可以隱形”,遂于樹下仰取葉螳螂執(zhí)葉伺蟬,以摘之。葉落樹下,樹下先有落葉,不能復分別。掃取數(shù)斗歸,一一以葉自障,問其妻曰:“汝見我不?”妻始時恒答言“見”,經日,乃厭倦不堪,紿云“不見”。嘿然大喜,赍葉入市,對面取人物。吏遂縛詣縣。A不能復分別 B乃厭倦不堪C對面取人物 D對面取人物解析:選B。A項“分別”在文中是“分辨”的意思,而現(xiàn)在多是“各自”“分離”的意思;C項“對面”在文中是“當面”的意思,而現(xiàn)在多是“正前方”“對過”的意思;D項“人物”在文中是“別人的物品

8、”,而現(xiàn)在多是“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特點的人”的意思。有一個楚國人生活貧困,讀淮南方,讀到“螳螂窺伺蟬時用樹葉遮蔽自己,這樣可以隱藏起身體”,于是到樹下仰頭摘取樹葉螳螂捕蟬時借以隱形的那片樹葉,把它摘下來。樹葉落到樹下,樹下原先有落葉,他不能夠再分辨出來了。他就掃了幾斗回去,一片一片地拿樹葉遮蔽自己,問他的妻子說:“你看見我沒有?”妻子開始時一直回答“看見”,楚人整天這樣問,妻子于是厭倦到不能忍受,就騙他說“看不見”。楚人沉默不出聲,心中大喜,帶著樹葉來到市場,當面拿人家的物品。吏卒于是綁著他去縣衙。(三)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應用甲字,使用時借用與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甲

9、字叫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常見的通假的情況如下:解說舉例注意點通假字有本字而不用,借用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這個借用的字叫通假字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鴻門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鴻門宴由于古今語音的變異,有的通假字現(xiàn)在的讀音已與本字讀音相差甚遠。如: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亡”通“無”)古今字一個漢字(古字)原有幾個意義,后為區(qū)別,另造一個新字(今字)來表示其中的一個或幾個意義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莫”通“暮”)石鐘山記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通“授”)師說中學教學中,把古今字也視為通假字異體字音同義同,形不同小惠未徧

10、,民弗從也。(“徧”通“遍”)曹劌論戰(zhàn)教材亦按通假字方式注釋異體字即時小練5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時新收粵西,兵留鎮(zhèn)柳州,軍中多掠奪婦女,哭泣思歸。公(江皋)白大府,檄營帥籍所掠赴郡訊之,愿歸者量遠近給資遣還,凡數(shù)百人。明年,柳帥卒,餉不繼,士擐甲嘩軍門,公遽出,與期匝月給,士卒信公,稍解去。即馳書告臺省趣發(fā)餉。餉應期至,軍乃戢。時上方修太和殿,使者采木且及柳,柳人大恐。公騎偕使者往視木半崖路絕,無置足所。公仰視木顧使者曰:“何如?”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檄營帥籍所掠赴郡訊之 籍:登記B即馳書告臺省趣發(fā)餉 趣:通“趨”,前往C使者采木且及柳 且:將要D公仰視木顧使

11、者曰 顧:回頭看解析:選B。本題重點考查辨析文中的通假字。B.“臺省”,古代官署名稱,“臺省前來發(fā)餉”在事理上說不通,所以,“趣”解釋為“通趨,前往”錯誤?!叭ぁ睉xcù,通“促”,“急速”“趕快”的意思。當時剛剛收復粵西,官兵留在柳州鎮(zhèn)守,軍中有很多搶掠來的婦女,哭泣著想回家。江皋上報大府,將婦女交給軍隊統(tǒng)帥登記,并送到郡里去查訊,一定想回家的就根據她們路途的遠近發(fā)給盤纏送她們回去,這樣的共有數(shù)百人。第二年,柳州統(tǒng)帥去世,軍餉不能及時發(fā)放,士兵們手握兵器在軍門前喧嘩,江皋急忙出來,與他們約定一個月后發(fā)放,士卒們都信任江公,就漸漸地解散離開了。江皋立即讓人飛馳送書到省里,讓他們趕快發(fā)

12、軍餉。軍餉及時送到了,軍隊才安定下來。那時,皇上正在修建太和殿,朝廷使者將要來柳州采木頭,柳州人都非常驚恐。江皋騎馬與使者一同前往看樹木到半山崖時路不通了,連放腳的地方都沒有。江皋抬頭看樹木,又回頭看使者,說:“怎么樣?”6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沈周)奉親至孝。父沒,或勸之仕,對曰:“若不知母氏以我為命耶?奈何離膝下。”有郡守征畫工繪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攝?;騽裰苤]貴游以免,周曰:“往役,義也,謁貴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還。下列句中加點字不屬于通假字的一項是()A父沒,或勸之仕 B卒供役而還C故患有所不辟也 D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解析:選B。本題重點考查辨析文中的通假字。A

13、.聯(lián)系下文沈周不離開母親、贍養(yǎng)母親的決心可知,“父沒”指父親去世,所以,此處“沒”是通假用法,通“歿”。B.“卒供役而還”,是沈周被征勞役的結果,“卒”是“完畢”“終了”的意思,沒有通假用法。C、D兩項均選自魚我所欲也,“辟”通“避”,躲,設法躲開;“辯”通“辨”,分別,辨別。(沈周)對父母很孝順。父親死后,有人勸他入仕途,他回答說:“你不知道我的母親拿我當命根子嗎?我怎么能離開她呢?!庇袀€郡守想征召畫工在屋墻上作壁畫。鄉(xiāng)里有嫉恨沈周的人,將他的姓名告訴郡守,于是沈周被征用去畫壁畫。有人勸他去拜見權貴通過游說來免去勞役,沈周說:“去做役工是百姓的義務,去拜訪權貴不就變成了恥辱嗎!”最后做完役工

14、才回去。(四)詞類活用在古代漢語里,有些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而靈活運用,甲類詞臨時具備了乙類詞的語法特點,并臨時做乙類詞用,這種語法現(xiàn)象就叫作文言文的詞類活用。常見的類型有: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作狀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為動用法等。提示:本知識點在考點四“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含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與用法)”已做詳細講解。(五)偏義復詞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詞是由兩個同義或反義的單音節(jié)語素合成,而詞義卻偏在其中一個語素上,另一個則起陪襯作用,這就是文言文中的偏義復詞現(xiàn)象。類型例句語義相對的偏義復詞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存亡:偏義復詞,此處只有“亡”的意義,“存”為襯字。)語義相近的偏

15、義復詞勤心養(yǎng)公姥,好自相扶將??兹笘|南飛并序(公姥:偏義復詞,婆婆。)即時小練7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不是偏義復詞的一項是()A陟罰臧否,不宜異同B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C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D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解析:選D。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偏義復詞。A項偏在“異”;B項偏在“國”;C項偏在“死”。8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屬于偏義復詞的一項是()A伶俜縈苦辛B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C晝夜勤作息D固知一死生為虛誕解析:選C。劉蘭芝應該是晝夜勤奮地“作”,這里是偏義復詞,偏指“作”。A項“伶俜”是合成詞,不能單獨解釋某個詞素;B項“怨望”是同義詞連用,“怨”“望”

16、都是“怨恨”的意思;D項“死生”指“死亡”“活著”,亦無偏指。二、練中尋法,“七法”巧解文言實詞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語段,判斷加點詞解釋正誤。(2015·高考江蘇卷)嗚乎!其志亦大矣。然其與人不茍合,論事是是非非,遇權貴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輕試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蘇公子瞻哭之,以為君得文忠之學,漢伯喈、晉茂先之徒也。要必申其意申:施展正誤:錯誤。推導方法總結:可用代入推斷法,將題中的解釋放在原文的語境中推斷是否正確?!吧辍苯忉尀椤笆┱埂?,放到語境中不通,這里應該是“說明、表明”的意思,前文說他議論事情對錯時不屈從權貴,“要必申其意”的意思是“一定要表

17、明他的意思”。唉,他的志向遠大??!然而他與人相處不隨便附和,議論事情是非分明,遇到有權有勢的人也不稍稍屈服,一定要表明他的意思,因此也不肯輕易運用他所擁有的(知識),別人也很少能了解他。歐陽發(fā)去世了,眉山蘇軾為他哭泣,認為歐陽發(fā)得到了文忠公的學問,是和漢代伯喈、晉代茂先一樣的人。代入推斷法對于選擇、判斷類的詞語解釋題,最簡單的方法莫過于將所給的義項放入各自的具體語境中疏通文意,解釋正確而無滯礙之處者即為正確解釋,反之即為錯誤解釋。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語段,判斷加點詞解釋正誤。(2015·高考安徽卷)“聞宋仲溫書蘭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趙子昂書鐵佛嶴鐘銘在鶴沙報恩懺院,倘各損惠一通,敬

18、拜賜矣?!逼溲挪偃绱?。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禪悅文字尤善。必合古人矩度矩度:氣度正誤:錯誤。推導方法總結:運用因文定義法?!熬囟取钡囊馑际恰耙?guī)矩,法則”,“合矩度”即符合規(guī)矩,從上下文看這里是說先生作文規(guī)范,而不是說他有氣度,故錯誤?!奥犝f宋仲溫寫的蘭亭十三跋在松江府亭被臨摹了,趙子昂寫的鐵佛嶴鐘銘在鶴沙報恩懺院,如果您能夠各惠贈一篇給我,我要感謝您的恩賜?!彼哐诺那椴倬拖襁@樣。先生在古文方面創(chuàng)作不多,但只要有作品,就一定符合古人創(chuàng)作的規(guī)矩,而他尤其擅長表達修禪得到喜悅的文字。因文定義法由于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考生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

19、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義項。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語段,判斷加點詞解釋正誤。(2015·高考山東卷)出隘塞,犯泥涂,將必先下步,名曰力將。將不身服力,無以知士卒之勞苦。軍皆定次,將乃就舍;炊者皆熟,將乃就食;軍不舉火,將亦不舉,名曰止欲將。軍皆定次,將乃就舍次:次序正誤:錯誤。推導方法總結:運用聯(lián)想推斷法?!按巍苯Y合下一句“將乃就舍”,聯(lián)想初中課文陳涉世家中“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一句中的“次”,推斷出“次”是“旅行或行軍在途中停留,即臨時駐扎”之意。在通過險阻要塞,遇到泥濘道路時,將領必須要先下來步行,這叫作力將。將領不身體力行,就無法了解士兵的勞苦。士兵都駐扎安定了,

20、將領才就寢;飯菜都做熟了,將領才吃飯;士兵不舉火照明,將領也不舉火照明,這叫作止欲將。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語段,判斷加點詞解釋正誤。(2015·高考福建卷)出都門,運舟南浮,去離風沙塵埃之苦,耳目開滌。又違膝下色養(yǎng)久,得歸省視,頗忘其身之賤貧。獨念二三友朋,乖隔異地,會合不可以期。夢中時時見兄與褐甫輩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覺而怛然增離索之恨。會合不可以期期:約定正誤:正確。推導方法總結:運用聯(lián)想推斷法。“期”可用聯(lián)想推斷法來判斷,在成語“不期而遇”中就是“約定”之意。(我)離開國都,乘船向南行進,離開風沙塵埃的苦地,耳目舒放明徹。又長時間沒有孝養(yǎng)侍奉父母,能夠回家問候探望,稍微忘記了身份

21、的貧賤。唯獨思念幾個朋友,(我們)分離異地,見面的時間又不可以約定。夢中時時看見兄長和褐甫等人擊掌談論古今之事,盡情嬉笑歡呼,醒來后徒增悲傷和離散的遺憾。聯(lián)想推斷法1課本聯(lián)想法高考試題中考查的實詞,其意義和用法在課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腳點。我們要善于聯(lián)系課內所學過的實詞,舉一反三,找出對應文句,進行相應遷移。2雙音聯(lián)想法古漢語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現(xiàn)代漢語以雙音節(jié)詞為主。試題中出現(xiàn)的單音節(jié)詞,可以聯(lián)想雙音節(jié)詞來推斷。3成語聯(lián)想法不少成語源于文言文,因此成語中保留了很多詞語的古義,借助平時比較熟悉的成語中的有關詞語的含義來推斷文言實詞含義,也不失為一種方法。 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語段,判斷加點詞解釋正誤。

22、(2015·高考湖北卷)方其刻意為廉之時,而其萌芽固已露矣。茍捐之足以為名,而得之足以為罪,則千金有所必割;茍捐之不足以為名,而得之不足以為罪,則錐刀有所必算。人見其千金之捐乃其奇節(jié),而不知錐刀之算其真機也,從而謂之曰廉。則千金有所必割割:舍棄正誤:正確。推導方法總結:運用句式推斷法。結合下文語境“則錐刀有所必算”,“割”與“算(算計)”相對,判斷“割”是“舍棄”之意正確。(實際上)正當他們刻意做出廉潔的行為時,他們(貪婪)的萌芽本來就已暴露了。如果拋棄它們足以成全美名,而得到它們足以構成犯罪,那么(即便)是千金也要有所割舍;如果舍棄了不足以成就名聲,而得到了不足以構成罪行,那么他對

23、錐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計。世人看見他拋棄千金,竟然認為他氣節(jié)奇?zhèn)?,卻不知算計錐刀尖大的微利,才是他們的真正心機,于是就稱贊他廉潔。句式推斷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并列句等對舉的語言現(xiàn)象很多,在對偶句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相反,這樣通過對已知詞語的詞義、詞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詞語的詞義、詞性。 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語段,判斷加點詞解釋正誤。(2015·高考廣東卷)(十年)九月,清兵駐于牛蘭。召宣、大、山西三總兵楊國柱、王樸、虎大威入衛(wèi)。賜象昇尚方劍,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師及郊。當是時,嗣昌、起潛主和議。象昇聞之,頓足嘆曰:“予受國恩,恨不得死所,有如

24、萬分一不幸,寧捐軀斷脰耳?!睕Q策議戰(zhàn),然事多為嗣昌、起潛撓。疏請分兵,則議宣、大、山西三帥屬象昇,關、寧諸路屬起潛。象昇名督天下兵,實不及二萬。次順義。次順義次:駐扎正誤:正確。推導方法總結:運用語法推斷法?!按雾樍x”中“順義”為地名,作“次”的賓語,“次”應為動詞,解釋為“駐扎”,正確。(崇禎十年)九月,清兵駐扎在牛蘭。皇帝召宣府、大同、山西的三個總兵楊國柱、王樸、虎大威來護衛(wèi)京師。賜予象昇尚方寶劍,統(tǒng)率全國各地來增援的部隊。象昇身披麻衣,腳穿草鞋,誓師后來到京城郊區(qū)。這個時候,嗣昌、起潛主張和議。象昇得知后,跺著腳感慨地說:“我蒙受國家的大恩,只是遺憾死而不得其所,假如這回有萬分之一的不幸

25、,我寧愿捐軀斷頭,以身殉國?!庇谑窍露Q心考慮作戰(zhàn),但是很多事都受到嗣昌、起潛的阻撓。象昇上書請求分編部隊,朝廷就決定宣府、大同、山西三位總兵的部隊歸象昇指揮,山海關、寧遠等各路部隊歸起潛指揮。象昇名義上統(tǒng)率全國各地的部隊,實際上領的兵不到兩萬人。駐扎在順義。語法推斷法句子的結構是固定的,組合是有規(guī)律的,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依據。主語、賓語常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大多由副詞充當?shù)取?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語段,判斷加點詞解釋正誤。梁大夫有宋就者,嘗為邊縣令,與楚鄰界。梁之邊亭與楚之邊亭皆種瓜,各有數(shù)。梁之邊亭劬力數(shù)灌其瓜,瓜美;楚人窳而稀灌其瓜,

26、瓜惡。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惡也。楚亭人心惡梁亭之賢己,因夜往竊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覺之,因請其尉,亦欲竊往報搔楚亭之瓜。尉以請宋就,就曰:“惡!是何可?構怨召禍之道也,人惡亦惡,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竊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庇谑橇和つ嗣磕垢`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則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則乃梁亭之為也。楚令聞之大悅,因具以聞楚王。楚王聞之,赧然愧,以意自閔也,告吏曰:“微搔瓜者,得無有他罪乎?此梁之陰讓也?!蹦酥x以重幣,而請交于梁王。因夜往竊搔梁亭之瓜搔:通“騷”,擾亂正誤:正確。推導方法總結:運用通假代入法。據上文“楚亭人心惡梁亭之賢

27、己”,于是夜晚偷偷去翻動梁國的瓜,“搔”本身沒有“擾亂”之意,只能看作通假字“騷”,因此正確。梁國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經做過一個邊境縣的縣令,這個縣和楚國相鄰界。梁國的邊境兵營和楚國的邊境兵營都種瓜,各有各的方法。梁國戍邊的人勤勞努力,經常澆灌他們的瓜田,所以瓜長得很好;楚國士兵懶惰,很少去澆灌他們的瓜,所以瓜長得不好。楚國縣令就因為梁國的瓜好,怒責楚國士兵沒有把瓜種好。楚國士兵心里忌恨梁國士兵(瓜種得)比自己好,于是夜晚偷偷去翻動他們的瓜,所以(梁國的)瓜總是有枯死的。梁國士兵發(fā)現(xiàn)了這件事,于是請求縣尉,也想偷偷前去報復,翻動楚國兵營的瓜田??h尉拿這件事向宋就請示,宋就說:“唉!這怎么行呢

28、?結下了仇怨,是惹禍的根源呀,人家使壞你也跟著使壞,怎么心胸狹小得這樣厲害。要讓我教給你辦法,一定在每晚都派人過去,偷偷地為楚國兵營在夜里好好地澆灌他們的瓜田,不要讓他們知道。”于是梁國士兵就在每天夜間偷偷地去澆灌楚國兵營的瓜田。楚國士兵早晨去瓜園巡視,就發(fā)現(xiàn)都已經澆過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長得好了。楚國士兵感到奇怪,就注意觀察,才知是梁國士兵干的。楚國縣令聽說了這件事很高興,于是詳細地把這件事報告給楚王。楚王聽了之后,又憂愁又慚愧,把這事當成自己的心病(憂慮),于是告訴主管官吏說:“調查一下那些到人家瓜田里搗亂的人,他們莫非還有其他罪過嗎?這是梁國人在暗中責備我們呀。”于是拿出豐厚的禮物,向宋

29、就表示歉意,并請求與梁王結交。通假代入法文言實詞中當遇到某字的本義、引申義都講不通時,便可以從通假字角度考慮。然后根據通假字與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點推知本字。 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語段,判斷加點詞解釋正誤。(2015·高考浙江卷)甲申秋,直秘閣王侯秬來領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災,盡壞堤防,民不粒食。及冬,則有邊事,當涂兵之沖,上下震揺。侯下車,救災之政,備敵之略,皆有次敘。饑者飽,壞者筑。赤白囊晝夜至,侯一以靜填之。侯下車下車:初到任正誤:正確。推導方法總結:運用常識識記法。“侯下車”中“下車”涉及文化常識,解釋為“初到任”,正確。甲申年秋天,直秘閣王秬來擔任太守,正趕上發(fā)生水

30、災,把堤防都沖壞了,百姓沒有一粒糧食吃。到了冬天,邊境地區(qū)又發(fā)生戰(zhàn)事,當涂是軍事要地,上下震動。王秬初到任,救災的措施,防備敵人的方略,都安排得井然有序。饑餓的人能吃飽,倒塌的堤防進行了修筑。緊急情報日夜送到,王秬都平靜地對待。常識識記法文言實詞的推斷還要求考生必須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如“乞骸骨”(告老還鄉(xiāng))、“下車”(官員剛到任)、“春秋”(年齡)、“結發(fā)”(男子成年)等。例:“晁錯為內史,貴幸用事。用事:憑感情做事?!鳖}目解釋為“憑感情做事”,也是不明文化常識之故,古文中“用事”專指“掌權”。題組一對點練一、一詞多義(一)閱讀下面這則文言短文,完成文后題目。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

31、祿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逼淠冈唬骸邦烈嗲笾??以死誰懟?”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逼淠冈唬骸澳苋缡呛??與汝偕隱。”遂隱而死。晉文公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選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祿亦弗及及:輪到,到達B天

32、未絕晉 絕:斷絕C主晉祀者 主:主持D天實置之 置:放棄解析:選D。置:擁立。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竊人之財 竊:偷盜B下義其罪 義:以為義,贊美C以死誰懟 懟:損害D言,身之文也 文:裝飾品解析:選C。懟:埋怨。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不亦誣乎 誣:誣陷B上下相蒙 蒙:蒙難C以志吾過 志:敘述D尤而效之 尤:錯誤解析:選D。A項,誣:欺騙。B項,蒙:蒙騙。C項,志:記錄。晉文公賞賜跟從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去要求爵祿,爵祿也沒有輪到他。介之推說:“獻公的兒子九人,只有國君在世了。惠公、懷公沒有親人,國內外都厭棄他們。上天沒有斷絕晉國的后嗣,一

33、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國君是誰?實在是上天擁立的他,而那幾個人以為是自己的功勞,不是騙人嗎?盜竊別人的財物,尚且稱為盜竊,何況竊取上天的功勞當作自己的功勞呢?下面的人贊美他們的罪過,上面的人獎勵他們的欺詐,上下相互欺騙,就難以和他們相處了?!彼哪赣H說:“何不也去請求爵祿?就這樣死了,怨誰?”介之推回答說:“明知是錯誤而效法它,罪過更要加重了。而且我發(fā)出過怨言,不吃國君的俸祿?!彼哪赣H說:“也要讓國君知道這件事,怎么樣?”介之推回答說:“言語,是身上的裝飾品。身子將要隱藏,哪里還要用言語去裝飾它?這樣做,就是為了顯露自己了?!彼哪赣H說:“能夠像你說的這樣去做嗎?我和你一塊兒隱居

34、?!庇谑悄缸觽z隱居到死。晉文公尋找他沒有找到,就以綿上作為介之推的封地,說:“以此銘記我的過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二)推斷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鞠詠為進士,以文學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詠擢第,釋褐為大理評事,知杭州仁和縣。將之官,先以書及所作詩寄王公,以謝平昔獎進,今復為吏,得以文字相樂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禮,課其職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復冀其相知,而專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為參知政事,首以詠薦。人或問其故,答曰:“鞠詠之才,不患不達。所憂者氣峻而驕,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本下勚?,始以王公為真相知也。1釋褐為大理評事:2知杭州仁和縣:3以謝平昔獎進:4課其職事甚急:答

35、案:1.脫下粗布衣服2.掌管3.往常4.督促鞠詠考中進士,他憑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賞識。等到王化基做了杭州知府,鞠詠也被提拔,被朝廷封為大理評事,后任杭州仁和縣知縣。鞠詠赴任前,先寫了一封信和一首詩寄給了王化基,以感謝王化基以往對他的栽培獎進,(又說)這次在王化基手下為官,能夠以詩文往來同樂等內容。王化基卻沒有給鞠詠回信。鞠詠到任后,(王化基)并未給予他任何特別的禮遇,而考察督促鞠詠的政事卻非常嚴格。鞠詠大失所望。從此不再奢望得到王化基的額外關照,而是專心治理縣事。后來王化基入朝被任命為參知政事,他到職后首先推薦鞠詠。有人問他原因,王化基說:“鞠詠有才干,不怕被埋沒。我所擔心的是他氣盛和驕傲,所以

36、我才有意壓制一下他這種情緒,以使他的品行更高尚。”鞠詠聽到這些話,才認識到王化基是真正的良師益友。二、古今異義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與現(xiàn)代漢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約為婚姻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項伯許諾所以遣將守關者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臣戰(zhàn)河南君王為人不忍A BC D解析:選D?!盎橐觥保帕x為“兒女親家”,今義為“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系”?!盁o主”,古義為“沒有人主持”,今義為“沒有主人”?!胺浅!?,古義為“意外的變故”,今義為“屬性詞,異乎尋常的,特殊的”?!八浴?,古義為“的緣故”,今義為“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昂幽稀保帕x為“黃河以南”,今義為省名。均與現(xiàn)代漢語意

37、思不同。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與現(xiàn)代漢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阿房宮賦B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阿房宮賦C歌臺暖響,春光融融阿房宮賦D因為長句,歌以贈之琵琶行并序解析:選C。A項,“氣候”,古義為“天氣”,今義為“一定地區(qū)里經過多年觀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氣象情況”。B項,“經營”,古義為“統(tǒng)治”,文中為“統(tǒng)治者搜刮的金玉珠寶等物”,今義為“籌劃并管理(企業(yè)等)”。C項,“融融”,古今意義均為“暖和”。D項,“因為”,古義為“于是寫”,今義為“連詞,表示原因或理由”。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屬于古今異義的一項是()A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何也過秦論B且夫天下非小

38、弱也過秦論C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過秦論D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過秦論解析:選D?!吧綎|”,古義為“崤山以東”,今義為省名。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與現(xiàn)代漢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寡人之于國也B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孔雀東南飛并序C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行并序D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陳情表解析:選A。A項,“可以”,古今意義均為“能夠”。B項,“生人”,古義為“活著的人”,今義為“陌生人”。C項,“顏色”,古義為“容貌”,今義為“由物體發(fā)射、反射或透過的光波通過視覺所產生的印象”“顯示給人看的厲害的臉色或行動”等。D項,“成立”,古義為“成人自立”,今義為“(組織,機構等)籌

39、備成功,開始存在;理論、意見等有根據,站得住”。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與現(xiàn)代漢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寡人之于國也B眾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遙游C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勸學D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逍遙游解析:選D。A項,“養(yǎng)生”,古義為“供養(yǎng)活著的人”,今義為“保養(yǎng)身體”。B項,“眾人”,古義為“一般人,普通人”,今義為“大家,許多人”。C項,“寄托”,古義為“托身,安身”,今義為“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種事物上)”。D項,“無窮”,古今意義均為“沒有窮盡,沒有限度”。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與現(xiàn)代漢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禪山記B吾

40、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C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解析:選B。A項,“不能”,古義為“不及,不到”,今義為“不能夠,不可以”。B項,“須臾”,古今意義均為“一會兒”。C項,“爪牙”,古義為“動物的爪子和牙齒”,今義為“壞人的黨羽”。D項,“江河”,古義為“長江,黃河”,今義為“泛指一切河流”。7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與現(xiàn)代漢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于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B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游褒禪山記C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禪山記D可以無悔矣游褒禪山記解析:選D。A項,“于是”,古義為“對于這件事情”,今義為“用于表示后一事

41、緊接著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B項,“非?!?,古義為“超乎尋?!?,今義為“屬性詞,異乎尋常的,特殊的”。C項,“所以”,古義為“的緣故”,今義為“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D項,古今意義都是“能夠”的意思。三、通假字1下列句子中的加點字,不屬于通假字的一項是()A桑之落矣,其黃而隕B令將軍與臣有郤C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D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解析:選A。B項,“郤”通“隙”,隔閡,嫌怨。C項,“取”通“娶”,娶親。D項,“頒”通“斑”,須發(fā)花白。2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A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B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C則知明而行無過矣D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42、解析:選A。B項,“有”通“又”;“暴”通“曝”,曬;“”通“煣”,使彎曲。C項,“知”通“智”,智慧。D項,“生”通“性”,資質、稟賦。3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A蒙故業(yè),因遺策B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C合從締交,相與為一D張良出,要項伯解析:選A。B項,“景”通“影”,影子。C項,“從”通“縱”。D項,“要”通“邀”,邀請。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暴:曬B距關,毋內諸侯 距:距離C默而識之,學而不厭 識:記住D小知不及大知 知:智慧解析:選B。B項,“距”通“拒”,抗拒、抵御。四、偏義復詞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都屬于偏義復詞的一組是(

43、)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勤心養(yǎng)公姥,好自相扶將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A BC D解析:選C。句的“弟兄”偏于“兄”;句“否泰”為反義詞連用,均無偏義;句“扶將”為同義詞連用,均無偏義;句的“存亡”偏于“亡”。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都屬于偏義復詞的一組是()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偃仰嘯歌,冥然兀坐把酒臨風,寵辱偕忘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成敗之機,在于今日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孰與君少長A BC D解析:選C。句的“出入”偏于“入”,句的“父兄”偏于“兄”,句的“淺深”偏于“深”,句的“少長”偏于“長”。題組二綜合練(2016

44、3;內江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孫玚,字德璉,吳郡吳人也。少倜儻,好謀略,博涉經史,尤便書翰。王僧辯之討侯景也,王琳為前軍,琳與玚同門,乃表薦為戎昭將軍、宜都太守,仍從僧辯救徐文盛于武昌。會郢州陷,乃留軍鎮(zhèn)巴陵,修戰(zhàn)守之備。俄而侯景兵至,日夜攻圍,玚督所部兵悉力拒戰(zhàn),賊眾奔退。高祖受禪,王琳立梁永嘉王蕭莊于郢州,征玚為太府卿,加通直散騎常侍。及王琳入寇,周遣大將史寧率眾四萬,乘虛奄至,玚助防張世貴舉外城以應之,所失軍民男女三千馀口。周軍又起土山高梯,日夜攻逼,因風縱火,燒其內城南面五十馀樓。時玚兵不滿千人,乘城拒守,玚親自撫巡,行酒賦食,士卒皆為之用命。周人苦攻不能克,乃矯授玚柱國

45、、郢州刺史,封萬戶郡公。玚偽許以緩之,而潛修戰(zhàn)具,樓雉器械,一朝嚴設,周人甚憚焉。及聞大軍敗王琳,乘勝而進,周兵乃解。玚于是盡有中流之地,集其將士而謂之曰:“吾與王公陳力協(xié)義,同獎梁室,亦已勤矣。今時事如此,天可違乎!”遂遣使奉表詣闕。高宗即位,以玚功名素著,深委任焉。太建四年,授都督荊、信二州諸軍事、安西將軍、荊州刺史,出鎮(zhèn)公安。玚增修城池,懷服邊遠,為鄰境所憚。后主嗣位,復除通直散騎常侍,兼起部尚書。后主頻幸其第,及著詩賦述勛德之美,展君臣之意焉。又為五兵尚書,領右軍將軍,侍中如故。玚事親以孝聞,于諸弟甚篤睦。性通泰有財物散之親友常于山齋設講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資奉為學者所稱而處己率易不以名位

46、驕物。時興皇寺朗法師該通釋典,玚每造講筵,時有抗論,法侶莫不傾心。以年老累乞骸骨,優(yōu)詔不許。禎明元年卒官,時年七十二。(選自陳書)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性通泰/有財物散之/親友常于山齋設講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資奉為學者/所稱而處/己率易/不以名位驕物B性通泰/有財物散之親友/常于山齋設講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資奉/為學者所稱/而處己率易/不以名位驕物C性通泰/有財物散之親友/常于山齋設講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資奉為學者/所稱而處/己率易/不以名位驕物D性通泰/有財物散之/親友常于山齋設講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資奉/為學者所稱而處/己率易/不以名位驕物解析:選B。抓住“有”

47、“集”“為所”等,根據大意進行斷句。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受禪”,也叫禪讓制,是中國上古時期以來推舉首領的一種方式,即群體中個人表決,以多數(shù)決定。B“闕”是宮門兩側的高臺,又可借指宮廷;“詣闕”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C“嗣位”指繼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長子繼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長的兒子繼承。D“乞骸骨”,自請退職的意思,即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xiāng)。解析:選C。繼承君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長的兒子。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孫玚通曉謀略,戰(zhàn)功卓著。侯景圍攻,他率部下全力抵抗,順利解圍;與大將史寧作戰(zhàn)時,在兵力懸殊、形勢不利的情況下,仍讓周兵吃盡了苦頭。B孫玚審時度勢,能屈能伸。他先前跟隨王琳做梁永嘉王的太府卿、通直散騎常侍,當王琳兵敗之后,他召集將士分析形勢,假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