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成效、問題與展望_2_第1頁
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成效、問題與展望_2_第2頁
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成效、問題與展望_2_第3頁
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成效、問題與展望_2_第4頁
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成效、問題與展望_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成效、問題與展望    近五年來,我國高校教師隊伍質量建設的成效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全國高校專任教師的學歷層次結構、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學緣結構不斷優(yōu)化。從學歷層次看,2010年全國高校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專任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比例不到50%,2014年提高到了55.79%。職稱結構方面,2010-2014年間,專任教師高級職稱人數從54.64萬人增加到64.89萬人,中級職稱人數從54.22萬人增加到62.72萬人,初級職稱人數減少了4.28萬人;三者結構比例上,高級職稱占比下降了4.5個百分點,中級職稱占比提高了1.

2、51個百分點,初級職稱占比提高了2.6個百分點,顯示全國高校專任教師職稱結構正向著“金字塔型”的方向調整。從高校專任教師的年齡結構看,2014年中青年教師在普通高校專任教師隊伍中所占比例超過了70%,表明中青年教師是現(xiàn)階段專任教師隊伍的主體,教師隊伍發(fā)展?jié)摿^大。第二,教師教學水平得到學生認可。根據2013年中國高校本科教學質量報告抽樣選取的2013年60所“211工程”院校的基礎數據,“211工程”院校學生對專任教師的教學滿意度為88.6%。其中學生最為滿意的項目是師資隊伍(92.5%)和教師專業(yè)水平(90.5%),然后依次是教學質量(89.47%)、教學教風(87.75%)、教學管理(84

3、.73%)、資源保障(84.64%)。根據對155所新建本科院校27134名學生所進行的問卷調查,新建本科院校學生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感到“滿意”的達到46.71%,“基本滿意”的達到39.90%,這兩項指標合計得出的學生對教育質量的總體滿意度達到86.61%;不確定的6.48%,不太滿意的5.26%,不滿意的1.65%。通過對2013年579所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基本狀態(tài)數據的分析,“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老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學生評教的“優(yōu)占比”均達到70%以上,其中老本科院校接近80%,說明高校學生對教師教學水平總體上比較認可。(見圖1)(2)精品課程資源開放共享。我國高校精

4、品課程建設工作始于2003年,多年來國家精品課程數量呈持續(xù)增長趨勢。但精品課程的共享機制建設滯后。精品課程在帶動高校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方面未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針對這一問題,教育部于2011年頒布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啟動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工作。2012年5月,又制定了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實施辦法,進一步推動精品課程資源共享,提出了建設1000門精品視頻公開課和5000門精品資源共享課的目標。2011年至2015年2月,教育部共公布了7批精品視頻公開課名單,公布的精品視頻公開課程總量達到783門。全國各地高校借助精品課程建設、精品視頻公開課等,積極開展教學方法改革。(3)實驗室、

5、實習基地建設。實驗教學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五年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采取措施,加強實驗室建設,規(guī)范實驗教學管理,大力推進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2013年全國高校共建設了120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014年建設了80個;2015年預計建設88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除實體性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之外,依托信息技術等手段,2013年和2014年各建設了100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目前,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形成了500t的實驗教學信息化資源,新增了4.4萬項實驗項目,支撐了6.1萬項大學生創(chuàng)新性實驗項目,支持117萬學生參加各級各類高校競賽項目,學生獲獎項目達到10萬項。實習實

6、訓是大學生專業(yè)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近五年來,教育部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高校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工作。在教育部推動下,各地高校相繼制定了實習實訓管理文件,規(guī)范實習目的與任務、實習內容與時間分配,規(guī)定實習成績考核方式等,以此指導各專業(yè)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實習實訓。根據2014年486所本科高校的教學數據統(tǒng)計,這些高校累計建立了58169個基地,每次可接納學生數266多萬人。另外,以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為契機,各地高校把實踐教學延伸到校外,利用校內外資源整合來統(tǒng)籌實踐教學體系。特別是依托這些實踐教學基地,很多高校進一步加強了與企業(yè)、科研院所的聯(lián)系,逐步形成了校企合作育人的新機制。圖1 學生對學校教師教學工

7、作滿意度數據來源:全國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基本狀態(tài)數據庫(2014)。此數據庫為教育部評估中心在建數據庫,收錄有600余所高校本科教學基本狀態(tài)。(下同)2.回歸高等教育常識,構建教學與科研相統(tǒng)一的資源配置模式。近些年來,我國高校內部評價管理中“唯科研導向”的偏向,導致了高校教學工作與科研工作的相對分離,加劇了本來并不充足的辦學資源的緊張狀況。構建教學與科研相統(tǒng)一的資源配置模式,不僅是“教學與科研相統(tǒng)一”的高等教育常識的回歸,也是緩解高校辦學資源緊張狀況、提升本科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近五年來,教育部除了強調實驗室資源要滿足本科教學要求,還提出了教授為本科生上課、大學生參與科研等相關規(guī)定。(1)教授為

8、本科生上課。2012年4月,教育部發(fā)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把教授為本科生上課作為高校辦學的基本制度,將承擔本科教學任務作為教授聘用的基本條件,讓最優(yōu)秀的教師為本科低年級學生上課。鼓勵高校開展專業(yè)核心課程教授負責制試點。倡導知名教授開設新生研討課,激發(fā)學生專業(yè)興趣和學習動力。完善國家、地方和高校教學名師評選表彰制度,重點表彰在教學一線做出突出貢獻的優(yōu)秀教師。定期開展教授為本科生授課情況的專項檢查。根據抽樣調查的24所“985工程”高校、21所“211工程”高校和37所地方本科高校的數據,2013年,各高校給本科生上課的教授數占高校教授總數比例的平均值是85%,其中“985工程”

9、高校的平均值為77%,“211工程”高校的平均值為85%,地方本科高校的平均值為90%。(2)大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大學生參與科學研究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教學與科研相統(tǒng)一的必然要求。近五年來,在國家政策推動下,各高校通過形式多樣的項目和組織方式,積極支持學生參與科學研究,鍛煉在校大學生的科研能力及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既取得了相當數量的學術成果(見表1),也在大學生學科競賽以及創(chuàng)新活動和技能競賽方面取得了諸多成績(見表2)。3.以生為本,深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促進應用表1 2014年大學生學術成果情況樣本分布(所)發(fā)表學術論文(篇)學術發(fā)表作品(篇/冊)獲準專利(項)“985工程”高校(1

10、4)21891247638“211工程”高校(16)191748271136傳統(tǒng)本科(127)48107314916新建本科(288)708075611721合計(445)15996209494411數據來源:全國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基本狀態(tài)數據庫(2014)。表2 2014年大學生學科競賽和創(chuàng)新活動、技能競賽獲獎情況樣本分布(所)學科競賽獲獎(項)創(chuàng)新活動、技能競賽獲獎(項)國家級省部級國家級省部級“985工程”高校(14)255123998261165“211工程”高校(16)18802374762877傳統(tǒng)本科(127)91951382741787989新建本科(312)9390160264

11、7828842合計(469)23016346261054818873數據來源:全國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基本狀態(tài)數據庫(2014)。型、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根據規(guī)劃綱要中提出的“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模”的要求,近五年來,各地高校普遍加強了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的力度。改革重點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其一是貫徹“以生為本”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通過完善學分制、選修制、彈性學制、轉專業(yè)等制度建設,賦予學生更多自主選擇權利;其二是促進文理交融,完善雙學位(主輔修)制度,形成跨學科人才培養(yǎng)機制,著力培養(yǎng)寬口徑復合型人才;其三是強調學以致用,通過加強實踐教學和實習實訓等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1)完

12、善學分制、選修制,實行彈性學制。近五年來,適應大眾化時代學生自主選擇、個性發(fā)展的要求,越來越多的高校加入到學分制改革的行列,不斷完善學分制相關配套制度。主要表現(xiàn)在:根據學分制特點,建立以學生個人為單位,以學分管理為基礎的新型學籍管理模式;通過按學分收費和打破專業(yè)的實體性,實行完全學分制;采取彈性教學計劃,改變刻板、單一的教學計劃對學生的約束;校際之間相互承認學分,拓展學生的學習選擇權利和個性發(fā)展空間;通過組建課程大類和課程模塊,實現(xiàn)專業(yè)從實體到課程組合的轉變;推進選修制改革,壓縮總學分,增加選修課學分,擴大選修課數量供給;改革考試評價制度,調整學習評價制度與考核辦法等。(見表3)彈性學制是與學

13、分制相關聯(lián)的一項人才培養(yǎng)制度。2014年12月,教育部發(fā)出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彈性學制,允許在校學生休學創(chuàng)業(yè)。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再次提出實施彈性學制,放寬學生修業(yè)年限,允許學生自主調整學業(yè)進程、保留學籍休學創(chuàng)業(yè),并設立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獎學金。在國家政策鼓勵下,各地各高校積極響應,紛紛制定相關政策或計劃,試行彈性學制。(2)促進文理交融,完善雙學位(主輔修)制度,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近五年來,各地高校采取不同方式,積極進行文理交融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方式包括:一是開設文理交融的跨學科課程,擴大學生知識視野,比如2012年,廈門大學在全校開設了一門跨界

14、對話課程,打破固有的知識體系,圍繞人類共同關心的話題,邀請不同學科知名專家同臺對話,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二是推行通識教育改革,鼓勵學生跨學科選課。根據對北京大學等15所高校通識教育的分析,15所高校通識課程學分在13左右,通識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約為9%;各個高校之間存在差異,武漢大學通識課程學分占總學分比例在20%以上,中南大學、湖南大學和重慶大學通識課程學分占總學分比例不到5%。(見表4)三是搭建文理交融的實驗教學平臺,提高文科學生的專業(yè)應用能力和理工科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例如北京聯(lián)合大學應用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是一個全校性的人文社科類專業(yè)綜合實驗教學平臺,通過創(chuàng)設“三層次”實驗課程、開發(fā)實驗

15、項目和開展課外科技活動等途徑來實現(xiàn)文理交融的人才培養(yǎng)。四是設置文理交叉的跨學科專業(yè),促進學科之間相互交叉滲透。教育部2012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中的特設專業(yè)目錄部分,包含了大量的跨學科交叉專業(yè)。除了文理交融、跨學科人才培養(yǎng)模式以外,雙學位(主輔修制)也是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的一項重要制度。近些年來,很多高校積極完善雙學位制度,推出了一系列受學生歡迎的雙學位(主輔修)項目。根據對部分高校的統(tǒng)計,截至2013年底,各高校修讀雙學位(主輔修)學生數占在校生數比例平均為3.49%。其中,“985工程”院校平均為3.77%,“211工程”院校平均為3.95%,地方本科院校的平均值為2.86%;從參加主輔修(雙學位)的學生數看,各高校修讀雙學位(主輔修)人數占招生數比例平均為13.95%,其中,“985工程”院校平均為15.21%,“211工程”高校平均為15.45%,地方本科院校平均為11.4%。這表明,實施雙學位(主輔修)制已經成為高校的一種普遍做法,并且辦學層次越高的高校,學生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