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淺論小篆產生的基礎碩士博士論文論文天下論文關鍵詞小篆李斯籀文大篆論文摘要關于小篆的生成,歷來存在著很多不同的觀點,本文試 圖從李斯等人對小篆生成的貢獻以及小篆與籀文、小篆與大篆、籀文 與大篆等方面的關系出發(fā),對小篆的形成作出一個較客觀的評價。小篆是漢字演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它是秦人在使用文字過程 中經過加工、改造,逐漸形成的一種字體,那么這種字體的淵源何在, 它得以產生的基礎是什么,本文擬就這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談談自 己的看法。、李斯等人對小篆生成的貢獻關于小篆的產生,我們可資參考的文獻資料很有限,而且都不是很 詳細。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說:“倉頡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歷六章者,車
2、府令趙高所作也;博學七章者,太 史令胡毋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體復頗異,所謂秦篆 者也。”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也寫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 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 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 省改,所謂小篆者也?!睆倪@兩則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出,小篆是在秦統(tǒng)一六國之后,由李斯等人通過對史籀大篆進行整理省改而推行的一 種標準字體。但是從現已出土的文物資料的考證來看,小篆這種字體 早在戰(zhàn)國中晩期就已經形成,因此現今大多者認為許慎的觀點是不對 的,因為顯然小篆并不是李斯等人創(chuàng)制的。筆者認為,許慎的說法并沒有錯,只是許多人誤解了許慎的意思
3、?!敖匀∈肤Υ笞?,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這句話是說倉頡 爰歷博學三種字書的文字體例是取自西周流傳下來的史籀篇,李斯等人對其中的一些字進行了省改加工而做成字書,字書中 的標準字體就是小篆。只是這種省改工作并不始于李斯等人,當然更 不是由他們獨立完成的,可以說絕大部分是前人已經省改過的,李斯等人只不過是取其簡易而易其繁雜罷了。徐無聞在小篆為戰(zhàn)國文字說中也談到:“李斯等人編寫倉頡篇一類學童課本,'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也就是用秦國現行的、較簡的小篆,改換了史 籀篇中過時的、較繁的籀文。所謂'或頗省改并不是李斯少數 幾個人新創(chuàng)一套小篆字體,只要聯(lián)系上文'罷其不與秦文合者
4、9;來理 解,是不會誤會成李斯等人創(chuàng)小篆的?!?1小篆不是李斯等人創(chuàng)制 的,但是李斯等人又確實對小篆進行過一番整理定型工作,而不僅僅 是“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如潘良楨先生在秦代文字與書藝略論 中說:“傳世戰(zhàn)國后期秦國新那、陽陵二虎符,王國維先生作過考證, 分別寫有跋文,俱載觀堂集林卷十八。王氏一一指陳,二符銘文 中'甲''兵''在'等字不同于標準小篆,而'余字皆同小篆二 符成于'書同文'之前。新都虎符為秦并天下前二三十年間物,而陽 陵虎符銘文必為相斯所書。所以小篆早已通行于秦國,而秦代之以小 篆統(tǒng)一文字,又不唯罷'
5、不與秦文合者',而且對秦文固有的小篆, 甚至包括李斯本人過去所寫的小篆也有所整頓和改進。” 2簡言之,小篆不是李斯等人創(chuàng)制的,小篆對史籀大篆“或頗省改” 的工作,大部分由前人完成,但李斯等人也對其做了一些加工定型, 使之成為標準字體,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的觀點是正確的。小 篆是由史籀大篆而來的,按許慎所說,史籀即史籀篇,其字即籀 文,又名大篆。二、籀文與小篆的生成“籀文”的名字起于漢人,因于史籀篇。據傳統(tǒng)的說法,史籀 是周宣王(前827年前782年)的史官,史籀篇是他編寫的部字書,史籀篇早已亡佚,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籀文資料也就 是說文解字中的225個。但是學術界對史籀篇的時代問題 卻有頗
6、多爭論。王國維曾提出新說,他在史籀篇疏證序(觀堂集林卷五)中 對史籀是否為人名以及史籀篇的時代等問題提出了疑問。他認為“籀”有“抽讀”之意,非人名,又根據說文解字中的籀文資料, 認為“其做法大抵左右均一,稍涉繁復,象形象事之意少而規(guī)旋矩折 之意多;推其體勢,實上承石鼓文,下啟秦刻石,與篆文極近?!笔?鼓文大體是春秋晚期到戰(zhàn)國初期的文字,那么按王國維先生的說法,則籀文為戰(zhàn)國時期的文字。1裘錫圭先生則主張依從傳統(tǒng)的說法,他在文字學概要中寫到:“史籀篇應如漢人所說,是周宣王太史所作的一部字書,籀文就 是周宣王時代的文字,只不過在后來的傳抄過程中已經產生了一些訛 誤?!焙瘟諆x先生在戰(zhàn)國文字通論(訂補)
7、中也指出:“東漢 時期班固、許慎等學者皆以史籀篇作于周宣王,并非杜撰。古文 字資料可以證實這一點。上海博物館館藏的鼎乃周厲王十九年標準 器,銘文中'史留',唐蘭認為即'史籀',為周宣王太史。'籀' 從'留'得聲,例可與'留'通假。周宣王是周厲王之子,據史記周 本紀記載,厲王在位37年,宣王在位46年。如果厲王十九年時 史留為壯年,那么宣王中期他已是前朝耆老。因此舊說以為史籀是'周 宣王太史不但不能輕易否定,而且徵之銅器銘文,更加明確無 疑。”筆者認為,裘錫圭與何琳儀二位先生之說更符合史實,也更能令人信服。據
8、漢書藝文志記載,史籀篇本為十五篇,建武時亡 六篇,也就是說許慎看到的史籀篇就已不完整。一方面,從字書 自身的傳刻流變來看,從史籀篇的著作年代一一周宣王時,到許 慎著書的漢和帝時期,經歷了 900年左右,歷經傳抄,字型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一些訛誤和變化,秦人在傳抄的過程中也會打上秦系文字 的烙印,就是說許慎所看到的史籀篇可能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再者,說文解字在傳寫刊刻的過程中也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期間 不乏篡改和妄改,這些因素都導致了說文解字中的籀文字體不可 能完全和西周晚期的金文相同;另一方面,從籀文與秦國文字及東方 六國文字的對比來看,秦國文字與籀文頗多相合之處,而且春秋戰(zhàn)國 時代東方六國文字
9、里有些特殊的字體,跟籀文也正好相合,這正說明 秦國文字與東方六國文字同出一脈,即都來源于西周文字史籀大 篆。最起碼在西周晚期時各地文字還是比較接近的,只是在春秋戰(zhàn)國 時期由于混亂才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但還是保有籀文遺跡。相比之下, 秦國文字更多地保留了西周文字的正統(tǒng),因此與籀文相合之處也更 多。何琳儀也說:“說文所保存的籀文形體,并非史籀時代的原 貌,乃是西周延及戰(zhàn)國各種文字的混合體。既不能盲目地將其時代提 得太早,也不能籠統(tǒng)地將其時代推得過晚。春秋以后,無論是六國,還是秦國的文字,都是由西周晩期整齊化的籀文發(fā)展變化而來。因此,在所謂'東西土文字'中都可以找到籀文的遺跡。換言之,
10、秦文字和六國文字都是籀文的后裔,籀文也是戰(zhàn)國文字的遠祖。” 5這種觀點是可信的,也是符合文字發(fā)展演變的客觀規(guī)律的。史籀篇是周宣王時所做,其用意大概在于規(guī)范文字,作為標準 以供習用,但成書后不久,周宣王薨,周王室勢力衰微,再加上周幽 王穢亂敗國,周王朝迅速衰敗。后周平王遷都至洛陽,東周列國的紛 亂局面開始。因此,史籀篇并未廣泛地推行,只是在西周王畿流 傳。而秦國被周王賜以宗周故地,因此自然而然地繼承了這種文字標 準,為后來形成的小篆字體打下了基礎。三、大篆與小篆的生成大篆,顧名思義,是相對于小篆而言的,大篆和小篆同屬“秦書八 體”,二者又有傳承關系,即小篆是由大篆“或頗省改”而來的。關 于大篆的
11、界定,歷來有很多不同的看法,現代研究文字學的學者對這 一概念的使用也比較混亂,現在看來,關于“何為大篆”至少有以下 幾種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人認為早于小篆的所有古文字,包括甲骨文和金文,都稱為大篆;有人認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秦國文字為大篆;有人認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 各國文字(即秦國和東方六國文字)都為大篆;唐蘭先生認為“春秋 時到戰(zhàn)國初期的文字”為大篆;裘錫圭先生認為大篆是指籀文這一類 早于小篆而作風跟小篆相近的古文字,但他認為為了避免使用上的誤 解,最好不用這個名字;還有人把大篆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 廣義指所有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和其他古文字,狹義則指春 秋戰(zhàn)國時期的秦文字。其實對于
12、一種概念的界定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由于 現在文獻記載的匱乏和原始古文字資料的欠缺,我們要給大篆下一個合適的定義,做一個準確的斷代劃分更是難上加難。但是從另一方 來說,我們也擁有一定的資料,盡管不是很多,仍可從中找到一些規(guī) 律性的東西。對于第一種觀點,我們認為甲骨文與大篆在字體風格上 已有明顯的差別,而且這個概念過于寬泛,如果什么都是,那等于什 么都不是,所以將甲骨文列入大篆的范疇,顯然是不合適的;2第二種觀點和第四種觀點有相同之處,只不過分期有所不同,但這 兩者都沒有把西周晚期文字即籀文包括在內;第三種觀點也太寬泛, 小篆是秦國文字,同樣與之相對的大篆也是秦國文字,不應包括六國 文
13、字;裘錫圭先生是從小篆的字體特征來定的,但是并沒有作一個時 代劃分;而最后一種觀點,看似最完善也最合理,實則沒有解決什么問題。我們認為,對于大篆的界定,既不能簡單地作一個時代的劃分,也 不能僅僅從其字體特征來分析,而應該把兩者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考 察。大篆是相對于小篆來說的,要想知道什么是大篆,首先要明白什 么是小篆。大多數觀點認為,小篆是指秦統(tǒng)一六國之后,由李斯等人 對史籀大篆進行加工整理而成的一種字體。但是我們認為,小篆作為 一種字體,應該從其字體的主要特征來進行界定,而不該僅僅以分期為依據。小篆的主要字體特征是:清新流暢、線條轉、勻稱規(guī)整、內聚環(huán)抱、嚴密拘謹,那么秦系文字中有這種特征的字
14、體就是小篆, 如泰山刻石、蜂山刻石、會稽刻石等等。從現在出土的文物資料可以 知道,小篆的這種字體特征早在戰(zhàn)國中晩期就已經形成,如戰(zhàn)國中期 的商鞅方升秦杜虎符,以及之后詛楚文等都具有這種特征, 已經是典型的小篆了。只是當時的小篆是在秦系文字的發(fā)展過程中自 然形成的,沒有經過人為地有意識地改造,還沒有被作為一種文字標 準來推行。雖然在“書同文字”的過程中,李斯等人確實對小篆進行 過一番加工整理的工作,如廢除異體字、對構字部件進行省改、規(guī)范 六書結構等等,但是這種人為的規(guī)范畢竟是很少的,“書同文字”前 后的小篆并沒有明顯的差別。我們只能說“書同文字”之前的小篆還 處于逐步發(fā)展、定形的過程中,直到李斯
15、等人“書同文字”,小篆才 真正地完成了它的蛻變。因此,我們認為這種具有小篆字體特征的、 從戰(zhàn)國中晚期開始形成的文字,都應該叫做小篆。大篆與小篆在字體特征上是相近的,因此裘錫圭先生的說法是比較 符合事實的,即大篆是指籀文這一類早于小篆而作風跟小篆相近的古 文字。它的時代限定應該是從西周晩期到戰(zhàn)國早期,即小篆產生之前。四、籀文和大篆的關系關于籀文和大篆的關系,學界大多認為籀文即大篆,大篆也即籀文, 二者是等同的關系,筆者認為這種觀點缺乏準確性。許慎說籀文是大 篆,但并沒有說大篆就是籀文。大篆是“秦書八體”的一種,而說 文解字正文所選的225個籀文,都沒有用大篆這個名稱,因為這 225個籀文是選自史
16、籀篇。筆者認為,籀文只是針對史籀篇 中的文字而言的,對于不屬于史籀篇的,從西周晚期到戰(zhàn)國初期 的秦系文字,只能稱為大篆。也就是說,籀文屬于大篆,而大篆則不 僅僅是籀文。啟功在古代字體論稿中論述字體名稱時說:“同一 內容,又常有不同的名稱。例如漢碑上的字,或稱之為隸,或稱之為 八分。名稱的興起,常后于字體的產生和流行。例如周代的一種 字,原來并無專名,到了秦代才追稱之為大篆。具體地從字體上 說,即是秦定篆為標準字體后,于是以篆為中心,對于它所從出的古 代字,便加一個尊稱的'大'字,稱之為大篆。這正像祖父之稱為大 父、祖母之稱為大母。對于次于篆的新體字,給它一個卑稱為隸。在給篆所從出的古代字加了 '大'字之后,有時又回過頭來再給篆加一'小'字,以資區(qū)別或對稱?!?6啟功先生的說法還是比較合乎常理的。小篆把自己的祖宗尊稱為大篆,而史籀篇正是自己正統(tǒng)的 祖宗,因此理所當然也該稱之為大篆;又因為史籀篇的特殊地位, 要與其他的大篆加以區(qū)別,因此又名之為籀文??傊?,大篆包括籀文,但除了籀文之外,還包括由籀文發(fā)展演變而 來的西周晩期到戰(zhà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14《背影》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八年級語文上冊同步課堂(統(tǒng)編版)
- 上海國內旅游合同范本
- 加油站供貨合同范本
- 保安管理服務合同范例
- 健身房市場推廣合同范本
- 第21課 活動課 從考古發(fā)現看中華文明的起源(教學設計-課堂使用)2024-2025學年七年級歷史上冊同步備課系列(統(tǒng)編版2024)
- 企業(yè)合同范本英文
- 2024年宣城郎溪縣縣直事業(yè)單位引進專業(yè)人才考試真題
- 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七年級歷史下冊同步教學設計(統(tǒng)編版)
- 勞動合同范本 宿舍
- 2024年河南鄭州二七區(qū)侯寨中心衛(wèi)生院招聘筆試真題
- 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解讀
- 數學-山東省天一大聯(lián)考齊魯名校教研共同體2024-2025學年(下)高三開學質量檢測聯(lián)考試題和答案
- 崗位職責心得體會(2篇)
- 2025年上海寶冶集團限公司招聘歷年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機械設計基礎 課件 01機械設計概論
- GB/T 6822-2024船體防污防銹漆體系
- 全國第三屆職業(yè)技能大賽(智能網聯(lián)汽車裝調運維)選拔賽理論考試題庫(含答案)
- 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特征、治理困境及對策建議
- 救護車掛靠私立醫(yī)院協(xié)議書(2篇)
- 《血透患教》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