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白細胞計數(shù),分類及其臨床意義_第1頁
動物白細胞計數(shù),分類及其臨床意義_第2頁
動物白細胞計數(shù),分類及其臨床意義_第3頁
動物白細胞計數(shù),分類及其臨床意義_第4頁
動物白細胞計數(shù),分類及其臨床意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動物白細胞計數(shù),分類及其臨床意義白細胞    是各階段粒細胞(中性粒細胞, 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 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的統(tǒng)稱. 白細胞計數(shù)則是上述各種白細胞在每升血液中的數(shù)量. 白細胞是機體防御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各種細胞功能有所不同, 概言之具有吞噬微生物, 衰亡細胞, 抗原抗體復合物, 致敏紅細胞和細胞碎片, 以及分泌特異抗體, 參與體液免疫等功能.       增加;  全身性感染, 局部感染, 中毒(代謝障礙, 化學物質和藥物以及蛇毒等), 生長迅速的腫瘤, 急性出血, 急劇的紅細胞溶血,

2、 白血病, 創(chuàng)傷等      減少;  傷寒,  副傷寒, 布氏桿菌熱, 瘧疾, 過敏性休克,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 栗粒性結核,敗血癥, 重癥細菌感染, 放射治療, 腫瘤化療, 造血系統(tǒng)障礙等     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及臨床意義白細胞數(shù)在生理或病理情況下均會發(fā)生變化, 外周血中白細胞的組成主要是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 尤其是中性粒細胞數(shù)量最多, 故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 白細胞的增多或減少, 主要受中性粒細胞的影響, 因此, 白細胞增多或減少通常與中性粒細胞的增多或減少有著密切關系和相

3、同意義. 各類白細胞變化的臨床意義如下     各種粒細胞均起源于骨髓多能干細胞, 多能干細胞(MSC)在集落刺激因子(CSF)的刺激下, 形成粒細胞-單核細胞系祖細胞或稱粒細胞-單核細胞集落形成單位. 在不同的調(diào)空因素作用下, 白粒系細胞或單核系細胞分化并增殖成為中性粒細胞或單核細胞. 粒細胞生成過程中, 根據(jù)其功能和形態(tài)特點, 人為的劃分為干細胞池, 生長成熟池和功能池三個階段. 前兩階段在骨髓中增殖分化, 粒細胞成熟后從骨髓釋放至外周血管進入功能池, 其余則附著于小靜脈及毛細血管壁上, 即邊緣粒細胞池(MGP). 這兩部分粒細胞經(jīng)常隨機交換,形成動

4、態(tài)平衡, 中性粒細胞具有較強的運動能力, 吞噬活性和復雜的殺菌系統(tǒng), 憑借其滲透性, 變形性, 趨化性及吞噬功能等生理特性而捕捉,  殺滅組織中,體腔內(nèi)和血液中的病原體,  對機體有重要得保護作用. 當病原微生物侵入機體引起局部炎癥時, 中性粒細胞通過變形運動, 從血管內(nèi)皮細胞間游出, 趨向炎癥區(qū), 將入侵的病原體和壞死細胞吞噬, 并通過細胞內(nèi)溶酶體釋放的蛋白水解酶將其消化. 防止病原微生物在體內(nèi)的擴散,     中性粒細胞增多; 見于急性感染性炎癥, 如化膿性胸膜炎, 化膿性腹膜炎, 創(chuàng)傷性胸膜炎, 肺膿腫, 胃

5、腸炎, 肺炎, 子宮炎, 乳房炎等, 某些傳染病如炭疽, 豬丹毒等, 某些慢性傳染病如鼻疽, 結核, 以及大手術后,外傷,酸中毒前期, 燙傷等,  在分析中性粒細胞的病理變化時, 要結合白細胞總數(shù)的病理變化, 特別應該注意核象變化以反應么些疾病的病情和預后. 正常時外周血中中性粒細胞的分葉以3葉居多, 一般僅有少量的桿狀核粒細胞, 桿狀核與分葉核的正常比值為1: 13. 如比值大, 即桿狀粒細胞增多,甚至出現(xiàn)桿狀核以前更幼稚階段的粒細胞稱為核左移.如分葉核粒細胞分葉過多,分葉在5葉以上的細胞超過0.03時,稱為核右移.    核左移伴有白細胞總數(shù)增高,稱

6、為再生性左移,表示機體的反應性強,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能釋放大量粒細胞至外周血,常見于感染,尤其是化膿菌引起的急性感染,也可見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核左移對對疾病的嚴重程度和機體的反應能力的估計具有一定的價值.如白細胞總數(shù)和中性粒細胞百分數(shù)略增高,并核左移,表示感染程度較輕,機體抵抗力強,但核左移而白細胞總數(shù)不增高,甚至減少者,稱為退行性左移.在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病理狀態(tài)下,表示骨髓造血功能降低,粒細胞成熟受阻,發(fā)生嚴重感染(如敗血癥)時可能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同時說明機體性低下,骨髓釋放粒細胞功能受仰制.核右移主要見于重度的貧血和應用抗代謝藥物治療后及感染的恢復期,但在疾病進展期出現(xiàn)中性粒

7、細胞核右移變化,則提示預后不良.    (2)中性粒細胞減少   白細胞總數(shù)減少主要是中性粒細胞減少.引起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因很多,主要見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缺鐵性貧血,骨髓轉移癌等.另外放射線,放射性核素,化學藥品也可以引起該現(xiàn)象.    2.嗜酸性粒細胞     嗜酸性粒細胞亦具有吞噬作用和變形運動,因細胞內(nèi)顆粒不含有溶菌酶,吞噬細胞素,而含較多的過氧化物酶和堿性蛋白,故殺菌力遠不如中性粒細胞.它能吞噬抗原-抗體復合物.對組胺.抗原-抗體復合物.肥大細胞釋放的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

8、子等多種物質具有趨化性,并分泌組胺酶滅活組胺,減輕某些過敏反應.發(fā)生寄生蟲病或某些過敏癥時,組織中肥大細胞增多,血中組胺濃度升高,刺激骨髓釋放或使生成嗜酸性粒細胞的能力加強,導致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若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進行治療,過敏反應消失時,嗜酸性粒細胞也隨之減少.    (1)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主要見于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如過敏反應).寄生蟲病(如肝片吸蟲.球蟲.旋毛蟲病等.)皮膚病(如濕疹.疥蘚等)以及注射血清之后和患某些惡性腫瘤等.   (2)嗜酸性粒細胞減少   見于毒血癥.尿毒癥.嚴重創(chuàng)傷.中毒.饑餓

9、及過勞等.大手術后的58h后,嗜酸性粒細胞常常消失,24d后又常常急劇增多,臨床癥狀也見好轉.在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后也可出現(xiàn)嗜酸性粒細胞減少.    3.嗜堿性粒細胞     嗜堿性粒細胞是一種少見的粒細胞,僅占細胞的0.1%,它也是有骨髓干細胞所產(chǎn)生,其生理功能中突出的特點是參與超過敏反應.嗜堿性粒細胞表面有IgE的Fc 受體,當與IgE結合后即被致敏,再受相應抗原攻擊時引起的顆粒釋放反應.嗜堿性顆粒中含有多種活性物質,如組胺,肝素,慢反應物質.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組胺具有使小動脈和毛細管擴張的作用,并使小靜

10、脈和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他反應快而作用時間短,故又稱快反應物質.肝素具有抗凝作用,慢反應物質與前列腺素有關,它可使平滑肌收縮.    嗜堿性粒細胞的增多與減少的情況比較少見,在外周血中本來不易見到,故其無臨床意義.   4.淋巴細胞   淋巴細胞也源于骨髓造血干細胞,其數(shù)量較多,約占細胞總數(shù)的1/4.淋巴細胞不是一種終末細胞,而是一種不活躍的處于靜止的細胞.它具有與抗原起特異反應的能力,是重要的免疫活性細胞.淋巴細胞因發(fā)育和成熟途徑不同.可分為胸腺依賴淋巴細胞和骨髓依賴淋巴細胞兩種類型,既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它們之間又

11、有較應細胞和記憶細胞之分.此外,還有非T非B淋巴細胞,即殺傷細胞(K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它們分別執(zhí)行著不同的功能.T淋巴細胞的前體細胞依賴胸腺發(fā)育成熟為有功能活性的T淋巴細胞,參與細胞免疫功能,T細胞壽命較長,可存活數(shù)月甚至數(shù)年,主要參與淋巴細胞的再循環(huán)活動,具有加強免疫反應,散布記憶細胞,充實淋巴組織,并使進入體內(nèi)的抗原與抗原反應細胞廣泛接觸等作用.B淋巴細胞的前體細胞則通過骨髓發(fā)育成熟為B淋巴細胞,其壽命較短,僅存活45d.經(jīng)抗原激活后分化為漿細胞,產(chǎn)生特異性抗體,在體液免疫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1)  淋巴細胞增多; &#

12、160;見于某些感染性疾病, 主要是病毒感染(如豬瘟, 流行感冒), 也可見于某些細菌感染(如結核桿菌,布氏桿菌以及血孢子蟲病等);     (2)淋巴細胞減少; 當嗜中性白細胞絕對增多,伴隨減少的常常是淋巴細胞, 說明機體與病原處于激烈斗爭階段, 以后淋巴細胞由少逐漸增多, 常為預后良好的象征     單核細胞與中性粒細胞有共同的前體細胞(即粒細胞-單核細胞系祖細胞<CFU-GM>)在骨髓內(nèi)經(jīng)原單核細胞,幼單核細胞發(fā)育為成熟單核細胞而進入血液. 成熟的單核細胞在血液中逗留1-3天即逸出血管進入組織或體

13、腔內(nèi), 轉為巨噬細胞,形成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系統(tǒng)而發(fā)揮其防御功能. 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誘導免疫反應; 通過吞飲或吞噬可溶性抗原和顆粒性抗原,在溶酶體的作用下,將抗原分解, 然后通過遞質將抗原提供給淋巴細胞,以激活淋巴細胞在特異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吞噬紅細胞和消除損傷組織及死亡細胞, 主要處理衰老的異常紅細胞,以及清理炎癥反應場所,  抗腫瘤活性; 實驗證明激活的巨噬細胞在體外對腫瘤細胞的生長有抑制作用,也有殺滅腫瘤細胞的能力,  對細胞生成的調(diào)節(jié); 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可

14、產(chǎn)生集落刺激因子,在單核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生成中可能起反饋性調(diào)節(jié)作用.     單核細胞增多; 見于某些原蟲性疾病(如焦蟲病,錐蟲病)  某些慢性細菌性疾病(如結核病, 布氏桿菌病),  以及某些病毒性疾病,     單核細胞減少;  主要見于急性傳染病的初期和各種疾病的垂危期。白細胞計數(shù)是臨床工作中重要的血液細胞學檢測指標,其應用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用以肯定或確定診斷。2為疾病的鑒別診斷提供依據(jù)。3揭示疾病的嚴重性或檢測治療結果。參考值成人:4.010

15、.0×109/L(400010000/L)新生兒:15.020.0×l09/L(1500020000/L)6個月2歲嬰兒:11.012.0×109/L(1100012000/L)兒童:5.012.0×l09/L(500012000/L)臨床意義1生理性白細胞增多:(1) 胎兒及初生兒白細胞常在10.020.0×l09/L。(2) 孕婦妊娠5個月以上時,白細胞總數(shù)常可達10.5×109/L或更高,后期可達20.0×109/L,分娩是因陣痛和產(chǎn)傷。可進一步增高,但如無并發(fā)癥,產(chǎn)后2周左右漸趨正常。(3) 劇烈的運動和勞動可使白細

16、胞高達12.0×109/L,甚至20.0×109/L以上。(4) 暴熱和嚴寒,白細胞總數(shù)常有一過性增高,復溫后迅速恢復至正常水平。2病理性白細胞增高:(1) 某些細菌性感染所引發(fā)的疾病,特別是化膿性球菌引起的局部炎癥和全身性感染,如:膿腫、化膿性腦膜炎、肺炎、闌尾炎、中耳炎、扁桃體炎、膿胸、腎盂炎、輸卵管炎、膽囊炎及敗血癥等。(2) 某些病毒性感染所導致的疾病:乙型腦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麻疹等。(3) 嚴重的組織損傷或壞死:如大手術后,燒傷,急性出血嚴重創(chuàng)傷,血管栓塞等。(4) 過敏反應:如輸血反應,藥物過敏,急性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等。(5) 中毒反應:如各種藥物中毒,農(nóng)藥中毒,重金屬中毒,糖尿病酸中毒,妊娠中毒癥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