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翔鷹――草原絲綢之路文物珍寶展”_第1頁
“朔方翔鷹――草原絲綢之路文物珍寶展”_第2頁
“朔方翔鷹――草原絲綢之路文物珍寶展”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https:/“朔方翔鷹朔方翔鷹 草原絲綢之路文物珍寶展草原絲綢之路文物珍寶展”摘要本文主要結(jié)合“朔方翔鷹 草原絲綢之路文物珍寶展”策展實踐,介紹了博物館文物展覽策劃的具體流程,并就具體陳展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作了探討。關鍵詞絲綢之路;文物策展;草原文化先談這次展覽的主標題。標題是觀眾對展覽的第一印象,它既要準確概括展覽的主要內(nèi)容和需表達的思想,又要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另外題目還要讀起來朗朗上口。此次展覽的大部分文物引進自內(nèi)蒙古博物院“相映成輝 草原絲綢之路文物展”,此外還借展了其他省市的一些文物。展覽表現(xiàn)出各種文明與草原絲綢之路文明的相互影響、交融的主題。所以在對這次文物展覽命名時考慮了很多

2、方案,主要有“文明碰撞的火花”、“碧野遺珍”、“鷹翔歐亞”、“鷹翔朔方”、“朔方翔鷹”等。經(jīng)過斟酌,我們認為草原絲綢之路的各個民族如匈奴、突厥、鮮卑、契丹、蒙古等,無不對鷹有著崇敬之感。這次借展的文物中,內(nèi)蒙古博物院的鎮(zhèn)館之寶“鷹頂金冠飾”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另外朔方雖為漢代之郡名,但在尚書、詩經(jīng)、爾雅中,朔方皆為北方之意。最后確定“朔方翔鷹”作為這次展覽的主標題,以“草原絲綢之路文物珍寶展”作為副標題。再談序廳的場景與布置。序廳是最先映入觀眾眼簾、也是最先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個區(qū)域。在進門的背景墻上首先噴繪了一幅長度有 60 余米的草原風光圖片,上面用紅色的大字書寫“朔方翔鷹”及其副標題“

3、草原絲綢之路文物珍寶展”。在背景墻前方模仿草原做出了一小塊草地,特別是在草地中間做出了一條小溪。溪流在草原上就像血液在人體中一樣重要,滋潤中草原的萬物。在序廳中安裝的帶有電動裝置的這條小溪,其潺潺流水和專門放養(yǎng)的游動的小魚為平靜的展廳增添了許多靈動的色彩。在序廳中,觀眾一進展廳就能看到,藍藍的天空中白云朵朵,下面有綠油油的草原,草地一直延伸到觀眾的腳下。在草地中間有一條歡快的小溪在歌唱,小溪中魚兒在游弋。在序廳的左側(cè)角落中設計了一棵大樹,樹上立著一只威武的雄鷹標本,與展覽標題“朔方翔鷹”相得益彰。在展覽中,特別是這種穿越數(shù)千年、橫跨幾萬里的文物展覽中,地圖的作用非常重要,對展覽的輔助說明和對展

4、品的理解至關重要。在這個展覽中,我們使用了好幾幅地圖,首先序廳右后側(cè)的 100 余平米的墻上制作了一幅草原絲綢之路的大地圖,在展廳內(nèi)的隔墻中制作了面積較大的“青銅時代歐亞草原諸考古學分布圖”、“中國北方系青銅文化分布圖”以及“歐亞草原青銅文化分布示意圖”等,在柜內(nèi)圖版上也制作了草原文明地區(qū)的北朝、唐、遼、元等不同時期的地圖。在參觀展覽時,這些地圖對于觀眾把握時間、空間關系大有幫助。此次展覽展出的文物共有 200 余件(組),主要以引進內(nèi)蒙古博物院的文物為主,另有甘肅省博物館少量文物。文物類別包括金銀、玉石、寶石、青https:/銅、玻璃、陶瓷和絲織品等。整個展覽基本以時間為脈絡,分為四個部分,

5、第一部分“東西方文物的初遇 石器時代到夏商”,第二部分“草原絲綢之路的肇興 春秋到戰(zhàn)國”,第三部分“草原絲綢之路的繁榮 秦漢時期到遼代”,第四部分“草原絲綢之路的鼎盛 元朝”。我們發(fā)現(xiàn),這種分期方式與中原地區(qū)傳統(tǒng)的以商周秦漢唐宋等朝代的分期有所不同,是按草原地區(qū)文明興起與發(fā)展的歷程,以文物來展示,客觀地反映出了草原絲綢之路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狀況。展品中有不少國家一級文物,為本次展覽增色不少。第一單元重點文物中的“紅陶女神像”,時間上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紅山文化,該塑像是用寫實手法塑造的女性形象,頭頂有一圈盤發(fā),雙手放在胸前,面部用鏤空的線條刻劃眼與嘴部,夾砂褐陶質(zhì),火候較高。紅山文化女神雕像體現(xiàn)

6、了當時社會對女性的崇拜。西方早期文化中也盛行祈愿生育而衍化出豐產(chǎn)女神的形象。另外展出的“骨柄石刃刀”也頗有特色,刀身骨質(zhì),呈扁平長條狀,前端尖利,在刀身內(nèi)側(cè)刻槽,槽內(nèi)鑲嵌石葉,石葉外緣加工出刃,此刀屬于骨石復合工具,石刃是用粘接方法固定,粘接劑可能是骨膠,體現(xiàn)出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在北方地區(qū)新石器時代考古發(fā)現(xiàn)中,以打制精細的細石器和大宗的陶器為主,而且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和裝飾特點,對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均有交流和借鑒,這兩組展品在同時期的中原文化中罕見,卻與中亞、西亞乃至歐洲同時期的發(fā)現(xiàn)物相似。在第二單元中,主要展出具有北方草原特色的兵器、馬具及動物紋(形)飾牌、飾件等具有“斯基泰三要素”的

7、文物,展示了歐亞大陸草原早期東西方文化的相互影響。其中“獸紋青銅短劍”的時代為戰(zhàn)國時期,劍柄鑄雙鳥頭,扁平柄上裝飾四組相對呈蹲踞狀的動物紋,身飾重圈紋。劍格兩端亦鑄雙鳥紋,劍身上面飾 10 只呈佇立狀動物紋。此劍制作精細,造型別致,為短劍中的珍品。這次展出的內(nèi)蒙古博物院鎮(zhèn)館之寶“鷹頂金冠飾”,時代為戰(zhàn)國時期,金冠采用模鑄、鏨刻及鑲嵌工藝制成。分為冠頂和額圈兩部分。冠頂以半球面為底,飾連弧邊,刻畫雄鷹俯視狼與羊爭斗的畫面。松石做鷹首飾。額圈由三條繩索半圈形金圈插鉚連接而成。圈端部分分別浮雕虎、馬、羊圖案。整個金冠飾造型奇特、制作精湛,充滿了濃郁的草原氣息。對于文物展覽的布展,筆者認為最主要的就是

8、對文物和文物背景的了解和熟悉狀態(tài),這樣才能更好和更正確地展示文物的精彩之處和本質(zhì)特征。在以時間為主線的展品陳列中,也不要完全拘泥于此,例如在第一單元中,文物主要有青銅短劍,另有大量的車馬器和金銀器,但時代有的為春秋,有的是戰(zhàn)國,如果完全按時代陳列,不同類別的文物會夾雜一起,給觀眾帶來重復、凌亂的感覺。所以在布展時將三類文物分別擺放,顯得條理清晰,對比效果強烈。另外在第四單元中的佛教文物、景教文物雖時代略有差別,但分門別類地陳列,不僅展出文物井然有序,而且讓觀眾一目了然。絲綢之路是我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與西方世界的交通、貿(mào)易之路。它極大地促進了民族與文明間的對話,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與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草原絲綢之路是絲綢之路中時代最早且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相信通過這次展https:/覽,觀眾能夠領略到它的風采。注 釋爾雅云:“朔,北方也。”塔拉、吉平:內(nèi)蒙古扎魯特旗南寶力皋吐新石器時代墓地,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