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鏡焦距測量實驗報告_第1頁
透鏡焦距測量實驗報告_第2頁
透鏡焦距測量實驗報告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透鏡焦距測量實驗報告姓名:陳巖松學(xué)號:5501215012班級:2015級本碩實驗班學(xué)院:高等研究院一、實驗?zāi)康茫?、加深理解薄透鏡成像規(guī)律,觀察凹透鏡成像規(guī)律,測量虛像位置。2、學(xué)習(xí)策略焦距方法:成像法,自準法,共轆法,測凹透鏡焦距。3、通過實驗了解望遠鏡與顯微鏡得基本原理,掌握其使用方法。4、通過實際測量,了解顯微鏡,望遠鏡得主要光學(xué)參數(shù)。5、了解視放大率等概念并學(xué)習(xí)其測量方法,并能進行測量。二、實驗原理:1、凹透鏡焦距測定(1) 自準法:如圖所示,在待測透鏡L 一側(cè)放置杯光源照射得物屏AB,另一側(cè)放平而反射鏡M, 移動透鏡,當物屏AB正好位于凸透鏡之前得焦平面時,AB任一點發(fā)出得光線經(jīng)透

2、鏡折射后變 成平行光線,被平面反射鏡反射回來,再經(jīng)透鏡折射后,仍聚在焦平而上,形成一個與原物大 小相等方向相反得倒立實像,此時物屏與透鏡得距離就就是焦距(2) 成像法:在近軸光線條件下,薄透鏡成像高斯公式:將薄透鏡置于空氣中時,焦距為為像方焦距,為物方焦距,為像距,為物距(3) 共軌法:使物屏距離保持不變,沿光軸方向移動透鏡,必能在像屏上觀察到二次成像。設(shè) 物距為時,得放大倒立實像,物距為時得縮小倒立實像,透鏡兩次成像之間位移為d根據(jù)透鏡 公式,推得:2、凹透鏡焦距測定成像法:使物AB發(fā)出得光線經(jīng)凸透鏡后形成大小適中得實像,然后在與放入待測凹透鏡,就能 使虛物產(chǎn)生實像,分別測出到與距離與,根據(jù)

3、求出像方焦距。三、實驗儀器:光具座,凸透鏡,凹透鏡,光源,物屏,平面反射鏡,水平尺,濾光片。四、實驗內(nèi)容與步驟:凸透鏡焦距測定自準法:移動透鏡,使焦平面形成一個與原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得倒立實像,測出物屏與透 鏡得距離。成像法:將薄透鏡置于空氣中時,得到清晰得像時測出物距與像距。共軌法:使物屏距離,沿光軸方向移動透鏡,在像屏上觀察到二次成像,物距為時,得放大倒 立實像,物距為時得縮小倒立實像,測出透鏡兩次成像之間位移。(2)凹透鏡焦距測定成像法:發(fā)出得光線經(jīng)凸透鏡后形成大小適中得實像,然后放入待測凹透鏡,就能使虛物產(chǎn)生 實像,分別測出兩處得距離。五、實驗數(shù)據(jù)與處理:1、凸透鏡焦距測量自準法:(單

4、位mm)物透鏡1094. 51307> 2212、71093. 61307、8224、8其中S為物與透鏡之間得距離。(2)物象法(單位:mm)物B透鏡0像B1307、 2950、2444、3357、0505、9209、32307、 2851 > 2458、1456393、1211s11307、 21142、 91062> 1164、380、854、21307、 21165、 81078、 9241、486、953、8其中s為物與透鏡得距離,為像與透鏡得距離共轆法(單位:mm)物B屏BDd1307> 2954、5775、2429、8877、4279、3210、21307&

5、gt; 2994、8638、2332、9974、3356、6210、91307、21240> 9919> 8853、8453、4321、156、51307、 21238、 9984、9917、9389、3254、055、9其中D就是物與屏之間距離,d就是透鏡兩次成像得位移大小。2、凹透鏡焦距測量(單位:mm)物A凸透鏡O1凹透鏡02像像1307. 2844、8545、8465、1172、580、7374、3102、91307. 2844、8538、2465、1273、073、1265、2100 > 91307. 2844、8499、9465、1333、834、8266、144

6、、01307. 2844、8505、2465、1234、140、1271、147、1其中S就是像到凹透鏡得距離,像到凹透鏡得距離六、誤差分析:1、距離讀數(shù)誤差;2、像成像有可能不就是最清晰,存在誤差;3、移動透鏡時未移到準確位置;4、第二次測量凹透鏡得焦距誤差較大,可能就是因為物鏡之間得距離較小,使得誤差放大;5、透鏡表面有部分磨損導(dǎo)致誤差。七、原始數(shù)據(jù)fw 1L.W8呵t 7<h8 F1 M仁押5“0心2 °5 Jr*z、p Q y /“/ T"*如嚴詣g“郛g應(yīng)0 Q網(wǎng)I ”4hW乙仏I22ZZ8側(cè)t/o®丄"gb還98*"TZTs如t伙1錮Js 1倔扁08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