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藥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概況_第1頁
中醫(yī)藥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概況_第2頁
中醫(yī)藥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概況_第3頁
中醫(yī)藥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概況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醫(yī)藥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概況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種臨床病理綜合征。因遺傳-環(huán)境-代謝應激相關因素作用,使體內脂質代謝紊亂,導致以甘油三酯為主的脂質蓄積于肝臟細胞內而致。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變化、老齡化人口增加及新的檢測手段不斷問世,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日益增多,其發(fā)病年齡趨于年輕化。肝臟脂肪性變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可在較短時間內發(fā)展為不可逆的肝損害。現(xiàn)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已經(jīng)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三大肝病之一,并與失代償期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原發(fā)性肝癌的發(fā)生密切相關1?,F(xiàn)代醫(yī)學多以降血脂藥進行治療,而實踐證明,大多數(shù)化學合成的降血脂藥對脂肪肝短期療效并不理想,長期服用又具有肝毒性。

2、故在中國,中醫(yī)中藥始終是脂肪肝藥物治療的有效和主要的手段,本文就近來中醫(yī)藥治療脂肪肝的現(xiàn)狀進行分析。一、流行病學調查因國內飲食結構變化,國民脂肪、蛋白質攝入量明顯增加,而運動量不斷減少。導致飲食中熱量攝入過多,多余熱量被轉化并儲存于肝臟、脂肪組織等器官內。于是國民體重超重、肥胖的比例越來越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fā)病率也逐年增加。我國部分地區(qū)調查結果表明脂肪肝的發(fā)病率在5. 2% 11. 4%,男性高于女性。而重度肥胖性脂肪肝中約1/4的患者并存肝纖維化,約1. 5% 8%的患者將會進展為肝硬化。二、病因病機非酒精性脂肪肝是西醫(yī)的病名,但根據(jù)本病的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xiàn)和體征,可歸屬于“積聚”、“腹痛

3、”、“痰濁”等范疇。如內經(jīng)中的“肝滿”和“肝脹”的論述,曰:“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少腹?!逼洳C在于“脹者焉生五臟更始,四時循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氣在下,營衛(wèi)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靈樞脹論)。主要癥狀為脅脹、脅痛,符合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臨床表現(xiàn)。學者多認為本病的病因是過食肥甘厚味,傷食礙胃;或久臥久坐,體豐痰盛;或七情內傷致肝疏泄失職,脾運化無權,水濕內停,痰濁內生,氣滯血瘀而成。其病位主要在肝,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以脾腎為主,標實主要與氣滯、痰濕、血瘀有關,而痰濁、瘀血在本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起關鍵作用,治療上以扶脾益氣,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散結為主。三、中醫(yī)治療1.病

4、因治療: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酗酒、過食肥甘、臥多動少皆可致肥氣,“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即濕熱內壅,阻滯氣機,痰濁內盛,而易發(fā)消渴、中風、胸痹等?,F(xiàn)代研究認為,嗜酒、高脂、高蛋白飲食、臨睡前加餐、睡眠過多或白天精神萎靡、嗜睡以及有肥胖癥和(或)糖尿病、脂肪肝家族史等都為脂肪肝的危險因素。而有一定的工作節(jié)奏和勞動強度。經(jīng)常參加體力勞動或體育鍛煉以及少量飲酒則為脂肪肝的保護因素。故預防治療當清淡、適量飲食,謹食肥甘厚味,戒酒,而按時起居、調適精神、適當運動,則可使氣機順暢,臟腑和平。2.分型論治:辨證分型治療是最常用的,但各家的分型有所不同,其中丁氏分為3型:痰濕內阻型,治以化痰祛濁,方以溫膽湯

5、加減;脾氣虛弱型,治以益氣健脾化痰,方以參苓白術散加減;痰瘀阻絡型,治以理氣活血、化瘀通絡,方以丹參飲合栝蔞薤白半夏湯加減。但臨床上這3個證型常同時存在,且互為因果,故此分法不太恰當。閻氏分為5型:肝郁氣滯型,治宜疏肝解郁、理氣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濕熱蘊結型,治宜疏肝利膽、清熱利濕,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脾虛痰濕型,治宜燥濕化痰、理氣和中,方用平胃散加減;氣滯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通絡消積,方用復元活血湯加減;陰虛肝郁型,治宜滋陰補腎、養(yǎng)血柔肝,方用滋水清肝飲加減。陳氏辨證分為4型,肝氣郁結型,治宜疏肝理氣,方用柴胡疏肝散合金玲子等加減;濕熱內蘊型,治宜清熱利濕,方宜茵陳蒿湯合導痰湯;痰瘀

6、互結型,治宜活血化瘀,方為復元活血湯加減;痰濁壅阻型,治宜健脾化濕,常用平胃散合四苓湯加減,以及等等。作者以為,不同體質的個體,生活在不同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其病因不同,或同一病因而病因強度不同,故發(fā)病后具體病機往往是不一致的,所以辨證論治才能體現(xiàn)出中醫(yī)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療特色?;咀C型是應該分的,應該按照病因、病位和病情程度而分出基本證型。但個體之間體質和飲食、起居、性情等的不同,具體每一個人的證型沒有絕對相同的,在基本證型的基礎上,應根據(jù)患者個體差異再調整治則、治療方案和方藥,這才是真正的辨證論治,否則就會以為辨出幾個基本證型即是辨證論治,那就錯了。但方藥若靈活調整

7、,同一證型間、相同或不同的加減方之間就無法互相對比,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研究的價值,這個矛盾值得深思。3.分期論治:中醫(yī)是辨病與辨證合用。楊氏等主張根據(jù)現(xiàn)代診斷方法分期治療,認為早期脂肪肝屬肝郁脾虛、氣滯血瘀,應疏肝健脾、理氣活血;中期脂肪性肝炎屬氣、血、痰濁搏結,應清膽和胃,除痰止噦;晚期肝硬化病及肝腎,氣滯血瘀、水濕內停,故益氣活血、扶正固本、逐水利濕,并提出理氣活血應貫穿始終,攻補兼施,照顧兼癥。劉曉平則認為早期宜調肝理氣、化濕、清熱解毒;中期重在調肝理氣、活血化痰消積;晚期在行氣活血、化濕利水的同時,要兼顧正虛的一面,在辨證的基礎上酌加補氣、溫陽、滋陰之品。這實質上是辨病論治與辨證論

8、治的結合,也符合非酒精性脂肪肝發(fā)病一般過程的臨床表現(xiàn)。發(fā)病初,患者因熱量攝入較多,大量脂質通過血液進入肝臟,堆積在肝細胞內,形成肝臟脂肪變,臨床多無明顯癥狀、體征,或表現(xiàn)出食欲減退、乏力、右上腹輕微不適等非特異性癥狀、體征。但中醫(yī)四診合參,多可診斷為脾虛濕盛、肝氣郁結等證型。然后因肝細胞內游離脂肪酸含量上升,脂質過氧化、內毒素血癥,鐵負荷過重等因素,肝細胞對內外源性損害因子應激反應上升,形成脂肪浸潤性肝炎乃至纖維化、肝硬化等。因肝臟腫大,肝包膜緊張、肝韌帶牽拉而導致右上腹飽脹、疼痛感,肝區(qū)壓痛等相應癥狀、體征,中醫(yī)四診合參則多診斷為氣滯血瘀、痰濁內盛等證型。分期論治強調非酒精性脂肪肝在發(fā)病、演

9、變的不同階段有著一定的的病機特點,從而在臨床治療上比起單獨辯證論治又更進一步,收到了較好的效果。4.專方治療:黃氏以降脂清肝飲(茵陳、山梔、生大黃、虎杖、郁金、生山楂、生首烏、澤瀉、石見穿、丹參、柴胡、絞股藍)治療102例,并以多烯酸乙酯丸合肌苷片口服64例作對照組,結果治療組有效率為83. 37%,對照組為34. 38%, 2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 05。冀氏等以降脂益肝丸(葛根、丹參、茯苓、澤瀉、決明子、半夏、香附、山楂、石菖蒲、陳皮、三棱、水蛭)治療62例,并以中成藥東寶肝泰片治療58例作對照1組,西藥熊去氧膽酸片治療55例作對照2組,結果治療組有效率為88. 7%,對照1組為72.

10、 4%,對照2組為455%,治療組與之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分別為P0.01、P0. 05。周氏10以疏肝健脾活血湯(柴胡、枳殼、白芍、白術、茯苓、陳皮、澤瀉、薏苡仁、生山楂、決明子、丹參、赤芍、甘草治療50例,并以中成藥東寶肝泰片口服48例作對照組,結果治療組有效率為88. 0%,對照組為68. 8%, 2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 05。 四、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陳氏11以強肝膠囊(黃芪、板藍根、丹參、當歸、白芍等治療64例,并以凱西萊口服58例作對照組,結果治療組有效率為76. 69%,對照組為62. 07%, 2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 05。鄺秀英用疏肝健脾、化痰祛瘀中藥合用普伐他汀治療脂

11、肪肝,方劑基本組成為:黃芪、白術、柴胡、白芍、丹參、澤瀉等, 1劑/天,水煎服。同時口服普伐他汀10mg, 1次/天。對照組單純口服普伐他汀, 3個月為1個療程,結果治療組有效率87. 27%,明顯高于對照組(P0. 01)。同時治療組中脅痛、脅脹、腹脹癥狀一般在10天左右有明顯好轉,多數(shù)在2周時消失;乏力、眩暈、口苦經(jīng)12個月治療明顯改善,口干、便秘等癥狀有明顯改善,而對照組脅痛、脅脹、腹脹癥狀變化不大。楊先禮等以健脾護肝降脂湯(柴胡、丹參、山楂、白術、太子參、決明子、澤瀉等)配血脂康治療脂肪肝48例, 2個療程后,治療組臨床治愈40例,有效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83%。五、臨床常用

12、單味中藥的研究孔祥廉等統(tǒng)計了40篇治療脂肪肝的文獻,發(fā)現(xiàn)其中重復使用的藥物有44,按使用次數(shù)排列依次為:山楂、丹參、澤瀉、綜述與進展JMed Res,Aug 2008,Vo.l 37 No. 8柴胡、決明子、郁金、何首烏、虎杖、大黃等。經(jīng)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許多單味中藥具有良好的抗脂肪肝的作用,簡述如下。1.山楂:味酸,甘,微溫,歸脾、肝、腎,有消食健胃、行氣散瘀之功。山楂黃酮可降低血清總膽固醇(CHO),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C)水平,抑制脂質過氧化物。2.丹參:味苦,微寒,歸心、肝,能祛瘀鎮(zhèn)痛、活血通經(jīng)、清心除煩?,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明,丹參酮、

13、丹參素有以下作用:改善肝臟微循環(huán),增加肝血流量;抗氧化;減輕肝細胞脂肪性變。3.澤瀉:性寒,味甘、淡,歸腎、膀胱經(jīng)。研究證明,澤瀉可通過抑制外源性甘油三酯,膽固醇的吸收,影響內源性膽固醇代謝及抑制甘油三酯肝內合成,從而改善肝臟的脂肪代謝。4.大黃:性寒,味苦,功可攻積導滯、清熱涼血、活血祛瘀、利膽退黃。主要成分味蒽醌衍生物,有大黃酚、大黃素、大黃素甲醚、大黃酸等。具有清除活性氧和抗脂質過氧化作用,從而可以保護肝細胞,抗纖維化。還能通過抑制脂肪細胞瘦素mRNA的表達來調節(jié)脂肪代謝。六、展望從上述文獻報道來看,中醫(yī)藥治療脂肪肝具有一定優(yōu)勢,對于脂肪肝無論是實驗研究還是臨床研究,隨著現(xiàn)代研究的不斷深

14、入,都已經(jīng)取得了一些成果,并且展現(xiàn)了較好的前景。從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思路出發(fā),采用辨證論治和專方、加減方論治,是目前脂肪肝臨床治療和研究的主流。但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還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比如: (1)引起脂肪肝的病因很多,而從中醫(yī)角度研究其發(fā)病機制卻不夠深入,以后應該從中醫(yī)病因病機學角度對本病進行研究。(2)臨床辨證分型混亂,缺乏統(tǒng)一的分型標準、診斷和療效標準,不利于脂肪肝診療的評價,應組織相關人員進行攻關,盡快研究出科學、統(tǒng)一的診斷和療效判定標準。(3)臨床報道病例樣本小、遠期療效觀察少、缺乏遠期療效標準,最缺乏大樣本長期追蹤研究和隨機雙盲對照,應嚴格隨機雙盲對照進行前瞻性臨床研究,使其具有可重復性。(4)動物實驗與臨床實際有一定差距,應盡快建立與臨床相匹配的動物模型,能夠將實驗結果直接指導臨床應用。(5)本病無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針對西醫(yī)的實驗室檢查,積極探索脂肪肝的微觀辨證標準,以加強辨證治療的針對性,從而提高療效、減少不良反應。參考文獻1范建高,曾民德.脂肪性肝病.北京:人民衛(wèi)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