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多角度教學設計研究》學習體會_第1頁
《中學語文多角度教學設計研究》學習體會_第2頁
《中學語文多角度教學設計研究》學習體會_第3頁
《中學語文多角度教學設計研究》學習體會_第4頁
《中學語文多角度教學設計研究》學習體會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學語文多角度教學設計研究學習體會上海市裘錦秋實驗學校 呂 敏在寫這份小結的之前,我先對自己做了一個小測試,那就是能否正確寫出本次240培訓課程的完整正確的課程名稱,幸好順利地在我大腦中反映出來。為什么會有這個想法呢?那是緣于3月的一個星期一的中午,我正準備走出學校大門參加240的培訓,正好碰上我的一個同事詢問我去哪兒,我說是參加240的課程培訓,可當她繼續(xù)問了一下我是什么課程時,我反反復復地說了幾次,都沒有正確的說清楚?,F(xiàn)在想起來實在覺得當時挺尷尬的,但是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我已經能不僅正確的說出,更重要的是在袁老師豐富的、寬松、新穎的教學中,使我獲益非淺。感受一:豐富袁老師老師給我們安排的

2、課程中包括了講座、自學、討論、聽課、評課等多種教學形式,真可謂是真正的“多角度”,使原本看上去復雜枯燥的學習變得有情有趣、有條有理、有聲有味。感受二:寬松在幾年前我也曾參加了袁老師的書法課程的學習,當時就覺得學習的氛圍十分融洽。在這次的學習中,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都感受到了袁老師的親切和嚴謹的教學風格。因為作為第一線的教師,平時的理論學習時間很少,積累的理論水平也不足,這與現(xiàn)在的研究型教師的趨勢還有相當大的一段距離,所以能在這么一個好的時間來學習,可以說是對我來說是難得的可以讓自己提高的機會。感受三:新穎我覺得這們課程的理論十分新穎,也十分貼合我們的教學實際的需要;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僅是接

3、受,更多的是不斷的反省、提高、再反省、再提高。還有袁老師自己創(chuàng)新的 “61”的學習模式,讓我們學有所獲。還記得有一次關于“系統(tǒng)化備課”學習,就是采用的一種比較有趣的分組形式,后來在一次我的隨堂語文自讀課的自學中,我也試著用了這個方法,學生們也感到十分新奇,學習的興趣都比較高。當然,最大的感受就是通過學習,對我平時的語文教學幫助十分大。下面就來談談自己的收獲。一、明確了教學目標對于整節(jié)課教學的重要性我記得在第一節(jié)課上,袁老師給我們講解了什么是教學設計以及一些多角度設計的思路舉例。而其中的第一條就是教學目標的多角度。第一節(jié)聽的課就是金陵中學孫老師的百合花開,我們的學習是緊緊圍繞這個教學目標展開的。

4、說實話,平時的備課很多時候目標與課堂教學往往不能很好的契合,追根揭底我發(fā)現(xiàn)是在備課是我們都考慮的是自己的教學為多,其實應該是從學生的角度多去思考。聽了課以及大家的評課和老師的講解后,我就重新修改自己的教案,正好我也教的是初中預備班的學生,于是我根據重新修改過的教案來上課,果然整節(jié)課的氣氛和效率都提高了不少。二、接受到許多優(yōu)秀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在大家的討論中,往往由一個話題可以衍生到許多教學中的一些現(xiàn)象和問題,特別是二期課改后大家所遇到的困惑,在這一刻似乎都是發(fā)自內心的交流,既不掩飾,也不做作,我想有這樣的機會真的是很不錯,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老師說的二期課改,容量十分大,所以每節(jié)課都要“舍得”

5、,有“舍”才有“得”。的確如此,所以更需要我們每一個老師在課前都能精心地設計好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既要有知識點的滲透又不乏體現(xiàn)新教材的特點?;蛟S現(xiàn)在大家都在不斷摸索和實驗的階段,但正如一句哲理所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后大家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個想法,我有一個想法,交換后就有了兩個想法”。我想這也是大家的共識。雖然我擔任初中教學的時間不長,但是在每一次的教學中我都盡力去做好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正像我們在這次培訓中所設計到的一些教學,或許只是“多角度”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只要去實踐,就不要怕失敗,這也是我對這次培訓中所擔任開課任務的一些老師的崇敬之情的表達,當然還要感謝袁老師對我們的悉心教學,希望自己

6、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更大的提高。2007-6-1團 圓(教學設計)裘錦秋實驗學校 呂 敏教材分析: 團圓一課是八年級第二學期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課文通過一位來自祖國臺灣寶島的“小先生”到沿海小島辦學的經歷及所見所聞的描寫,表達了兩岸人民急切盼望祖國統(tǒng)一、親人團圓的美好愿望,并贊揚了“小先生”的高尚情操以及他與小島人民的深厚情誼。教學目標:1、體會環(huán)境描寫對文章主題的襯托作用;2、分析文中“小先生”的人物形象;3、了解臺灣的有關知識,加深對海峽兩岸人民企盼團圓的情感體驗。教學重點:分析文中“小先生”的人物形象;教學難點:體會環(huán)境描寫對文章主題的襯托作用;教學過程:一、 詩歌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1、

7、用余光中先生的鄉(xiāng)愁一詩導入: 教師出示板書鄉(xiāng)愁 小時候 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長大后 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后來啊 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而現(xiàn)在 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2、學生自由誦讀,體會情感,并談體會:二、品讀課文,體會情感:1、回顧上節(jié)課所講的這篇小說的主要情節(jié)(一(12)背景概述 ,二(310)初登小島, 三(1112)扎根小島, 四(1314)炮擊受傷, 五(15)傷愈回島 )2、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位小先生的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圈劃原文、朗讀體會) (重點抓住“探險”,“窒息”“斷

8、壁殘垣,亂磚碎瓦”“地下教室”這些環(huán)境描寫來體會。) 思考:這樣的工作環(huán)境是怎樣造成的? 當時“兩岸敵對”“炮彈橫飛”造成艱難和不便。 教師:補充介紹臺灣問題的由來,60年代兩岸對峙的情況 作者花大量筆墨描寫小先生的工作環(huán)境與這篇文章的中心有什么聯(lián)系嗎? 反襯出“小先生”和人們盼團圓,想統(tǒng)一的愿望。 3、分析人物形象:過渡:盡管現(xiàn)實與理想的差異如此之大,但是,來自臺灣的小先生有沒有動搖留下來的決心?從哪里可以看出來?在課文第12自然段有一段這樣的描寫:(一學生朗讀) 提問:我們還記不記得這位小先生第一次上課被炮聲打斷時的反應? 臉色煞白,課本從手里落到地上,還是學生把課本撿起來還給她的。 但是

9、漸漸的,這位小先生不僅不害怕炮聲了,而且學會了適應這種生活,并且自己尋找樂趣。我們一起來想象一下這幅畫面。 靜謐(安靜) 老校長靜靜地欣賞,炮聲卻打斷了笛音(殘酷) 就在炮聲中,小先生和老校長的對話(男女同學分角色朗讀) 我們來找?guī)讉€形容詞來送給這位小先生好不好? 鎮(zhèn)定、勇敢、樂觀 在這個島上,除了小先生,還有誰是同樣的鎮(zhèn)定、勇敢、樂觀? 老校長、 村民(第11段) 他們樂觀的理由是什么?也就是說,這種樂觀,是基于一種什么樣的心理基礎上的? 追求美好生活、相信兩岸團圓是任何人無法抗拒的。 (群體形象更真實,體現(xiàn)主題) 4、 這樣一個美好的場景,卻被一顆炮彈給毀滅了,美麗的夜空、悠揚的笛音、善良的小先生、可愛的孩子、純樸的村民,但是這一切美好的材料,都在一剎那間被一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