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聲賦》導學案3_第1頁
《秋聲賦》導學案3_第2頁
《秋聲賦》導學案3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秋聲賦導學案學習目標:1、學習文章用各種手法,將無形的秋聲寫得具體可感的寫作特點2、理解作者在描寫中融入的感情3、能背誦一二段至背誦全篇學習重點難點:通過研讀文本,理解作者摹寫秋聲,化抽象為形象的方法 學習過程: 知識鏈接1、作者簡介歐陽修 (1007-1072) ,字永叔,號醉翁,廬陵 (今江西吉安 ) 人。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 家。四歲喪父,家境貧困,讀書刻苦,宋仁宗天圣八年 (1030) 中進士,后以右正言 (諫官 ) 充任知制誥 (主管給皇帝起草詔令 ) 。由于上疏為先后被排擠出朝的杜衍、范仲淹、 韓琦、 富 弼等名臣分辯,被貶為滁州太守。后又知揚州、潁州,再回朝廷任翰林學士、史館修撰

2、。晚 年曾任樞密副使、 參知政事 (副宰相 )等高官,死后追贈太子太師、謚文忠。 歐陽修是北宋詩 文革新運動的領袖。 他的文學成就以散文最高, 影響也最大。 他繼承了韓愈古文運動的精神, 在散文理論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張。他取韓愈“文從字順”的精神,大力提倡簡而有法和 流暢自然的文風,反對浮靡雕琢和怪癖晦澀。一生寫了 500 余篇散文,有政論文、史論文、 記事文、 抒情文和筆記文等, 各體兼?zhèn)洹?他的散文大都內容充實, 氣勢旺盛, 具有平易自然、 流暢婉轉的藝術風格。2、寫作背景本文寫于作者五十三歲時,即宋仁宗嘉佑四年。作者晚年雖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 屢 次遭貶內心隱痛難消,面對朝廷內外的污

3、濁、黑暗,眼見國家日益衰弱,改革又無望,不免 產生郁悶心情。對政治和社會時局心情郁結,對人生短暫、 大化無情感傷于懷, 讓作者此時 處于不知如何作為的苦悶時期。所以他對秋天的季節(jié)感受特別敏感, 秋聲賦就是在這種 背景下產生的?;顒?、讀課文,理清思路。請大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節(jié)內容。 本文可以分成三個部分,請大家進行分析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個部分的內容。討論后明確, 這篇散文, 先寫秋聲, 再寫“秋之為狀”,再論“何恨乎秋聲” ,概括而言, 即摹秋聲、繪秋狀、 論秋害三個部分。 第二段寫秋之為狀, 為什么會有如此之狀貌?因為秋 意味著刑、陰、兵、傷、殺 , 。因而,2、3 兩段可以合為一部分。

4、最后一行寫童子沉睡,蟲聲唧唧,是文章的尾聲,也可列為一段。2、賞讀,探究文本。(1) 課后練習二中提到清代人在古文觀止中評價秋聲賦說:“秋聲,無形者也,卻 寫得形色宛然,變態(tài)百出?!闭堈務剼W陽修是如何將無形的秋聲寫的具體可感的? 、讀課文第一段,首先從文中找到具體描寫“秋聲”的語句,再加以分析。(找出具體語句)明確:文章第一段“初淅瀝以蕭颯”至“但聞人馬之行聲”。 、思考一下,這幾個句子運用的是什么修辭手法?對于表現秋聲有什么好處呢?明確:運用比喻手法,聲色渲染,為我們營造了一幅令人“悚然” ,令人感到“異哉” 的動人心魄的秋聲圖 ( 可以讓學生按照原文翻譯來描繪一下這幅畫面:這秋聲剛開始像淅

5、瀝 蕭颯的細雨, 忽然變得像澎湃的波濤, 讓人想象到大雨急至的場面。又把它比喻成銜枚疾走的赴敵之兵, 讓人想象到行軍隊伍那種雖無號令卻又急驟前行的場面, 似乎能聽到行軍腳步 的“唰唰”聲。 )(2) 學習文本第二段 、快速閱讀,找出描寫秋聲的語句。明確: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fā)。 、這段文字在具體寫到這句有關秋聲的特點以前,先寫了什么?分別從哪幾個方面來寫 的?明確:先寫“秋之狀”;色,容,氣,意四個方面。 、為什么作者沒有直接寫秋之聲,而運用這么多的筆墨來寫秋之狀呢,是不是離題了?明確:不是離題。理由如下:A. 為寫秋聲做一個鋪墊,使寫秋聲的筆觸不至于太突兀。B. 是烘托,使“秋之聲”

6、更為形象而有聲勢,是通過寫秋天的悲涼,來表現秋聲的悲, 是烘托的寫法。 古人云: “春之精神寫不出, 以草樹寫之; 山之精神寫不出, 以煙霞寫之”。“烘托”是通過別的事物把想要表達的事物寫出來, 所以, 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下面的一小段文字,似乎是對秋之狀的再次引申寫到春夏之交的草木之色,然后有些秋風過后的草木蕭條之色,這里前后草色之變,又是運用的什么手法呢?明確:對比。用前后色差之大來顯示秋風的蕭殺之力度。 、文章寫至此,我們已經感受到了秋天的凄凄切切和秋之蕭條。但是作者還嫌不夠。大家來看,接下來作者又從哪幾方面來寫秋的?這里講到“五行” “時令” “樂音” ,看起來非常雜亂

7、, 但是最終呢卻都能歸結到秋聲上面,這種看似漫無目的,類似于意識流的寫法,我們稱之為什么修辭手法呢?明確: “夫秋”至“物過剩而當殺”。聯(lián)想和想象的手法,分別從幾個方面來闡述秋蕭條、傷夷的本質屬性“常以肅殺而為心”“物過剩而當殺”。小結第一、 二段:這樣,作者就運用了比喻手法, 烘托手法, 聯(lián)想想象以及對比的手法, 從秋之聲、秋之狀、秋之性幾個方面來描繪了秋的肅殺。而“秋之聲”始終是描寫的核心。(3) 探究文章主題思想 ( 第三段 )宋人寫文章有一個比較普遍的特點那就是: 由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中得到感悟、 得出哲理。 那 么歐陽修會不會只是為寫秋聲而寫秋聲呢?他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人生感悟呢?明確

8、: A 、人生的憂慮煩惱、勞頓困乏會耗損人的經歷。B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會使人快速老去。C人應該知足常樂,不要與人爭榮。小結:這一段,作者聯(lián)系人生,抒情言志,由秋聲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傷感悲秋 之情溢于言表。 本文是作者晚年所作。 雖仕途已入順境, 但長期的政治斗爭也使他看到了世 事的復雜,逐漸淡于名利。此文借賦秋聲告誡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應自我 反省。這一立意,抒發(fā)了作者難有所為的郁悶心情,以及自我超脫的愿望。課后檢測1、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D )A. 蓋夫秋之為狀也狀:情狀。B. 煙霏云斂霏:很盛的樣子。C.豐草綠縟而爭茂縟:繁茂。D. 天之于物,春生秋

9、實實:果實2、下列各句中加點“于”的解釋與其他三項不相同的一項是(B )A.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天之于物,春生秋實C.乃設九賓禮于庭.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3、下列句子中的“為”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相同的一項是例:夷則為七月之律A. 常以肅殺而為心B.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C. 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D .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4、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為(B )例:木遭之而葉脫A.酌貪泉而覺爽.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C .蟹六跪而二螯.而母立于茲5、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 悚然而聽之乃其一氣之余烈 B. 此秋聲也故其為聲也C. 其色慘淡其氣栗冽D.

10、 初淅瀝以蕭颯奈何以非金石之質6、下列句子不屬活用現象的一項是 (C )C.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胡為乎來哉A. 常以身翼蔽沛公B. 百憂感其心C. 豐草綠縟而爭茂D. 歐陽子方夜讀書7、下列句子中有詞類活用現象的一項是 (A )A. 萬事勞其形 B. 星月皎潔,明河在天C. 蓋夫秋之為狀也D. 其氣栗冽,砭人肌骨8、下列句子不屬于賓語前置的一項是A.無乃爾是過與古之人不余欺也9、下列句子與例句的類型相同的一項是例:聞有聲自西南來A. 臣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夫秋,刑官也C.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10、下列句子的翻譯最為準確的一句是(C )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

11、,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A. 況且還要想到他的力量不夠,擔憂他的智慧不行,那就自然會使他鮮紅滋潤的面容變成 蒼老枯槁的木頭,烏黑油亮的頭發(fā)變成星星點點的白發(fā)。B. 何況要考慮他的力量辦不到, 智慧解決不了的事情呢。 就要讓線潤青春的面容變成木頭, 黑發(fā)健壯的人成為天上的星星。C. 何況要考慮他的力量辦不到,智慧解決不了的事情呢。那就自然會使他鮮紅滋潤的面容 變成蒼老枯槁的木頭,烏黑油亮的頭發(fā)變成星星點點的白發(fā)。D. 況且還要想到他的力量不夠,擔憂他的智慧不行,就要讓線潤青春的面容變成木頭,黑 發(fā)健壯的人成為天上的星星。11、下列各句的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A )A. 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 譯:它用來摧敗花草、使樹木凋零的力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