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學習中如何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_第1頁
探究性學習中如何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_第2頁
探究性學習中如何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_第3頁
探究性學習中如何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_第4頁
探究性學習中如何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探究性學習中如何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學的新型教學模式,它要求孩子們用具體的客觀事實作為學習的開始,通過對有結構的(即包含著一定概念體系)的材料的擺弄、思考,探索出材料所包含的信息,然后在小組內討論,用自己的語言交流,形成表象,再通過抽象概括,進而內化為概念。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    探究性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通過對探究材料的自主探索,發(fā)現(xiàn)材料之中蘊含的意義。學生是在“做”中學,改變了傳統(tǒng)的在“聽”中學、在“教”中學、在“問”中學,教師不再是權威的講授者、知識的傳聲筒,而

2、是學生的合作伙伴。教師的指導,是建立在學生主體之上的指導。其根本特征是使全體學生卷入主動性、實踐性、探索性的學習活動中。  1、為孩子們的學習提供一個民主和諧的環(huán)境,激勵學生自覺地、自信地卷入學習實踐活動中去。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心情舒暢、情緒飽滿的情況下,大腦皮層易形成興奮中心,激活神經系統(tǒng),使感知、注意、記憶、想象等心理活動處于積極狀態(tài)。在教學中,教師應以一個平等研究者、促進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尊重每個學生,尊重每個學生的見解,允許學生犯錯誤,讓學生想到老師是他的朋友,相互之間可以交流、爭論,這樣,就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心理安全環(huán)境,使他們處在一個能動狀態(tài)。如在磁鐵教學

3、中,學生已經認識了磁鐵有南北兩極,探究中還發(fā)現(xiàn)了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現(xiàn)象。教師拿出一根沒標明磁極的磁鐵,問:“用今天的知識你能幫助老師判斷這塊磁鐵的磁極嗎?” 坐在后排的一同學不等教師“點將”就自告奮勇地沖了上來。教師把手中的磁鐵遞給他,但是放手太快了,他沒有拿住,磁鐵掉在地上,斷了。這位同學頓時嚇得臉色蒼白,全班一下子靜寂下來,大家都在看老師如何“懲罰” 這位同學。這時,教師舉起兩塊磁鐵,對大家說:“磁鐵斷了不要緊。正好我們可以研究一下,磁鐵真的是南北分家嗎?”有的孩子點頭,有的孩子搖頭,還有的不知所措。教師說:“真的是南北分家嗎?看來同學的意見不統(tǒng)一。何不用實驗來證明呢?”于是學生用剛才的

4、方法辨別斷的磁鐵的南北極。學生摔斷磁鐵,教師不斷沒有批評學生,而是利用這一契機進行探究,學生在這一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中探究,必將激勵學生自覺地、自信地卷入學習實踐活動中去。  2、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教師為學生提供探究材料、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后,應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激勵學生按自己的思路去觀察、實驗、操作,而不是教給學生每一步該做什么,領著學生摸著石頭“過河”。教師如果按成人的、程式化的思維方式去給學生所謂的“指示”、“建議”,反而會“遮斷”學生的思維過程。如在控制物體發(fā)出的聲音教學中,怎樣控制物體發(fā)出的聲音?如何使噪音變小,如何使不太清楚的聲音變大?教師在提供了一段聲音的音頻后,讓學生討

5、論使聲音變大、變小的方法。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為大家提供了茶葉罐、棉花、毛巾、豆子、小石子等材料,學生分組自己想辦法,自己解決問題,在這一活動中,教師沒有所謂的提示、建議,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學生學的主動積極,效果明顯。 3、給學生足夠多的探究時空。學生主體地位在探究型學習中的體現(xiàn),首先是對材料的支配,其次是有足夠的操作探究的時空。如果過多限制學生探究時空,要讓學生自主探究,只能是一句空話。小學自然教學曾連續(xù)刊發(fā)了一組評論文章走出1:1的格局。文章指出,一節(jié)課,教師發(fā)言或活動時間多于學生,那么,這位教師是一位不稱職的教師;師生活動時間比為1:1的老師,是一個基本合格的老師;師生活動時間比為

6、1:3、1:4甚至1:6的老師,是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這足以說明,能不能保證學生的探究時空,體現(xiàn)了教師是否真正把學習者放在中心地位,是否真正領會探究性教學的實質。蘭.本達教授用“探究、研討”教學法在北京育才小學上蝸牛一課時,留給我們一個很深刻的印象:白發(fā)老人,跪在地上(和學生一樣高)與學生交流。也許語言不通,還得翻譯,她說話很少。但在學生耳旁交流一番后,發(fā)給學生一些蝸牛,學生馬上開始觀察,而后再給一些吃的,學生拿到后馬上知道用它去喂蝸牛,最后發(fā)給學生一些蘸了東西的棉簽在學生研究過程中,老人幾乎很少說話,更沒有干涉學生的探究活動,而是在學生需要幫助的時候給學生提供合適的、有結構的研究材料。4、指導學

7、生自己設計探究方法、步驟。    以科學課為例,有些課的實驗要靠老師告訴,或讓學生通過閱讀有關資料獲取,這雖然也是一種獲取信息的有效途經,但相當一部分實驗是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設計探究的方法及步驟的。如加快溶解一課中,三年級的學生在怎樣加快溶解的討論中,提出可以“倒熱水”、“把糖壓碎”、“用筷子攪一攪”、“用酒精燈加熱”等辦法,有的甚至還提出同時用二種或三種方式來加快溶解。教師提出“怎樣才能知道溶解的快?”,及時給學生引入了比較的概念,學生經過討論設計出了“用兩個杯子,都放同樣多的糖、同樣多的涼水,一杯攪拌,一杯不攪拌”等三個對比實驗。  

8、0; 在探究活動中,教師要真正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上,就應相信學生,放手讓他們去探究,即使像制作昆蟲標本那樣的課,也要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當他們遇到困難時扶他們一把,讓孩子們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真正經歷知識產生、發(fā)展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二、指導學生進行研討和自主運用知識    探究性學習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體現(xiàn)在對探究材料的自主支配上,更體現(xiàn)在研討和自主運用知識的活動中。在這一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xiàn)在:    1、指導學生描述科學事實。    在研討活動中,學生是主角,教師只是充當“研討會”

9、的一個主持人或組織者,同時也是一個忠實的記錄員,而不是傳統(tǒng)教學中的“講授者”、“提問者”、“仲裁者”。    學生在描述觀察到的事實時,教師不能用暗示性的語言來“幫助”學生,應該讓學生自由自在地,甚至是“旁若無人”地描述事實。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我們也會聽到這樣的一些所謂“指導學生描述”的提問:“杯子豎直放入水中,水進去了沒有?第二次實驗時,水為什么進去了?”師生一問一答,似乎課堂氣氛很活躍,問題解決也很順利。這實際上是向學生提示特定的想法,只想讓學生描述觀察到的某一點,說老師想讓他們說的話,實質上也就是無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應該問:“你觀察到了什么現(xiàn)象?你是怎么想的?

10、”    2、尊重學生的發(fā)言,鼓勵他們進行辨論。在研討活動中,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發(fā)言,也就是說,不要輕易地肯定和否定學生的發(fā)言。教師要做一個忠實的聽眾和記錄員,相信學生在出現(xiàn)錯誤時他們自己會去辯論,即使由于觀察或實驗的失敗造成錯誤,教師也不應該橫加指責,而是要求他們用正確的方法再試一下。對學生正確的認識,教師也不應急于表態(tài),給予過快的贊揚和肯定。只要學生積極發(fā)言,不論發(fā)言正確與否,都說明學生正在獨立思考問題,并用語言將思維的過程再現(xiàn)出來,教師應認真傾聽,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辨別是非,形成共識,自行獲取正確的認識。在教學調整鐘擺一課時,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制作每分鐘擺動60

11、次的擺?怎樣調整擺線的長度?學生在這一個問題上爭論起來了:學生1:“我們用單數(shù)正向排除法,就是從擺長17厘米開始實驗,依次排除18厘米、19厘米、20厘米,直到找到擺60次的擺為止?!睂W生2:“我們組采用的是跳躍式排除法,先實驗17厘米,再從20、23、26依次來實驗。” 學生3:“我們小組認為擺長可能在16厘米和29厘米之間,我們打算用中間排除法,就是先從16和29之間最中的一個數(shù)開始做實驗,我們打算先試一下22厘米擺動的次數(shù)是多少,如果比60次多了,我們就再從23厘米開始實驗,如果比60次少,我們就從21厘米開始實驗。”學生4:“我們是從兩頭開始實驗,即先實驗29厘米,然后再做16厘米,然

12、后再做28、17,就這樣從兩頭到中間進行排除,知道找到擺60次的擺的長度。”學生5:“我們小組是用正向排除法,和張賢彬們小組差不多,我們從17厘米開始,是一厘米一厘米地依次進行,不跳躍,不然有時會搞漏了,還要反過來找?!睂W生6“我們小組和張丹小組正好相反,我們從29開始,28、27、26依次排除?!睕]有想到同學們的思維活躍得像一池躍動的魚兒,這么多的方法,孩子們能不能找到其中“好”的方法呢?教師讓各小組把自己的方法寫下來之后,讓大家分組進行討論。學生在相互交流中辨別是非,形成共識,自行獲取正確的認識:學生7:“我同意張賢彬的意見,因為這樣容易找到擺60次的擺的長度?!?學生8:“我的意見是將左

13、訓午和龍翔的辦法結合起來,也就是不再1厘米1厘米地試,而是跳躍著排除。”學生9:“我覺得左訓午的辦法比我的科學一點,我同意他的方法。”學生10:“我也同意左訓午的方法,這樣節(jié)省時間一些?!逼渌麑W生都同意學生3的方法了,但是還有一個學生11堅持自己的看法,認為自己的方法最好。聽到一個不同的聲音,并不是一件壞事哦!教師說,我很高興,在課堂上能看到大家有這樣的討論和爭執(zhí),看來大部分同學愿意采用學生3的意見,那你們就按他的方法去實驗吧。學生11也可以采用你自己的方法,看最后誰的方法好一些,行嗎?    3、指導學生整理、分析收集到的事實。學生通過探究活動,頭腦里發(fā)生了對認

14、識對象的認識,通過描述把思維變成語言,學生和認識對象相互作用的結果,使觀察到的自然事物、現(xiàn)象,變成了學生用自己語言描述出的事實。收集到的事實,通常要進行整理、分析,這些事實,又變成了學生發(fā)展認識的思維材料。如認識鳥,學生收集了大量事實后,教師引導學生按鳥的身體形態(tài)、習性、繁殖進行分類整理,在整理的基礎上與其他類動物(魚、老虎、蝴蝶、鴨嘴獸等)進行比較,去除鳥有而其他動物也有的特征,找出鳥的本質特征有羽毛,再通過歸納,由具體到抽象,得出鳥的概念。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能包辦代替,以教師的語言代替學生的思維實踐活動,應讓學生對事實材料進行由表及里、去偽存真的分析、討論,引導學生進行思維實踐,以突出學

15、生主體的實踐性。 4指導學生自主運用知識。認識來源于實踐,最后又回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人類就是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中不斷前進。在探究性學習中,學生的認識來源于探究,指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新的情景中,則是又回到實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再一次得以凸現(xiàn)。在蝸牛一課教學中,學生以極其濃厚的興趣對蝸牛進行了觀察研究,下課了,學生依然興趣很濃。教師相機知道學生在課外繼續(xù)對蝸牛的研究。在對蝸牛的身體特征有了全面的了解后,學生進入對蝸?!俺允裁词澄铩钡难芯俊Un外交流中,學生的發(fā)現(xiàn)很多,細心的同學是可以觀察到蝸牛的嘴(如彎月),它在蝸牛的小觸角中間往下一點兒的地方,甚至觀察到蝸牛的牙齒。有一個同學把蝸牛養(yǎng)在一次性杯中,然后在杯里放了一些水和食物,如蘋果片、青菜葉、面包等。為了防止蝸牛逃跑,又在杯上蒙了一層紙,然后把杯口扎緊,為了給它們空氣,還用針在紙上刺了幾個小孔。通過研究,學生還得出了“蝸牛吃紙”的結論。在小車的運動一課結束后,根據課堂上學習小車的動力,教師在課外組織學生開展了“橡筋動力小車競賽”,學生竟相展示自己的成果,出現(xiàn)了螺旋槳和橡筋動力結合的小車、雙螺旋槳小車、氣球小車等,學生群情激昂,學習熱情高漲。在學習聲音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