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湖北省博物館_第1頁
參觀湖北省博物館_第2頁
參觀湖北省博物館_第3頁
參觀湖北省博物館_第4頁
參觀湖北省博物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是湖北省最大的博物館,位于武漢市東湖畔,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主要承擔著全省文物的收藏、保護、研究、展示及藏品的研究工作。緩緩進入博物館的大門,一眼望去,整個博物館盡收眼底。湖北省博物館建筑群具有濃郁的楚風楚韻。仿古的建筑,青灰色的瓦片,四方的屋檐,在陽光的照射下,更顯古樸。那一磚一瓦似乎述說著悠長而古老的故事。館區(qū)內綜合陳列館、楚文化館、特展館等建筑三足鼎立,其總體布局高度體現了楚式建筑的中軸對稱、“一臺一殿”、“多臺成組”的高臺建筑布局格式,建筑風格突出了多層寬屋檐、大坡式屋頂的特點,展現了楚文化的豐富內涵。博物館廣場按景觀式、園林式的特點進行布局,通

2、過休息庭院、園林綠化及配套的服務設施等形式,與博物館的主體建筑達成和諧,為觀眾參觀、游覽提供了舒適的空間。湖北省是歷史上楚文化的中心,也是當代楚文物收藏的太省。各方面的呼聲都希望博物館的新建筑應該具有濃郁的楚文化特色。當時國內已經建成有“仿漢”、“仿唐”等建筑形式的博物館,以反映歷史主題和地域文化的差異,但直接的“仿楚”似乎并不可行,因為至今沒有發(fā)現任何“楚國建筑”的直觀形象資料。不過建筑考古學的知識告訴我們,戰(zhàn)國時期諸侯各國都曾大興高臺建筑之風,以此作為宮殿建筑的流行樣。高臺建筑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建筑技術和藝術的最高成就,用它來代表出國建筑也是合適的。博物館的三館呈“品”字排列,均為高臺階,寬屋

3、檐,“覆斗”式大坡面屋頂的楚建筑風格。其中編鐘館陳列面積為517平方米。湖北省博物館館藏文物豐富,20余萬件藏品年以出土文物為主,器類主要有陶、瓷器,青銅器等。它的四大鎮(zhèn)館之寶分別是: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鄖縣人頭骨化石和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湖北省博物館現有很多個展廳,固定陳列的展廳有11個,包括楚文化展、曾侯乙墓、鄖縣人、屈家?guī)X、戰(zhàn)國秦漢簡牘、書寫歷史、梁莊王墓等。   楚文化展是湖北省博物館的重量級展覽,陳列以先秦時期楚國的歷史文化為本。楚文化因楚國和楚人而得名,是先秦時期的一種地域文化,其特征恢詭譎怪,驚彩艷艷,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楚文化展集中展示了楚

4、文化的精華,從開疆拓土、鑠石鏤金,織文繡畫、力農重商、車轔馬嘯、習俗風尚、妙理精采等多個方面向觀眾介紹了楚文化的輝煌成就,觀眾可以從這些文物當中體悟到楚人把一個辟在荊山的蕞爾小邦建設成為泱泱大國的苦志與豪情。據了解,楚文化館是目前我國唯一一家以介紹楚文化為主題的專題陳列館。文化館共展出文物400余件,其中包括越王勾踐劍、彩繪木雕小座屏等。一提到越王勾踐,人們馬上就會想起那位赫赫有名的春秋晚期霸主,一位中國歷史上流芳千古的傳奇英雄,膾炙人口的“臥薪嘗膽”說得就是他敗而不餒、勵精圖治的故事。據史料記載越王勾踐所擁有的寶劍達到我國古代名劍的最高巔峰。煙雨江南,吳越之地,自古便是劍氣縱橫之所在。這里以

5、精絕的逐漸技術而聞名天下。在吳越兩國所鑄青銅器中,兵器既精又美。春秋中晚期,隨著吳越對外軍事擴張的需要,兵器鑄造也呈現出空前發(fā)展、繁榮的狀態(tài),因此,“吳戈越劍”不僅為時人所艷羨,美名也流傳千古,為歷代仰慕。吳越兩國涌現出諸如歐冶子、干將、莫邪等當時及歷史上最杰出的鑄劍能手。吳越鑄造的名貴青銅劍,堅韌鋒利,威批天下,聲震各諸侯國。青銅劍的制作和使用在吳越地區(qū)發(fā)展得很快。吳越兩國地域接壤,民族相同,風俗一致、交往密切,自古有“同氣同俗”之說。當青銅劍制作技術在吳地得到發(fā)展之時,很快也傳入了越國。于是,發(fā)端于吳地的青銅劍也就成為吳越兩國的共同財富。春秋戰(zhàn)國之際越王勾踐滅吳后,青銅劍的制作技術更在越國

6、達到歷史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巔峰狀態(tài)。當時為求一柄寶劍,諸侯不惜用城池換取或以戰(zhàn)爭相威脅。東漢方志史書越絕書·寶劍篇記載,越王勾踐擁有巨匠歐冶子所鑄的五把天地間最好的寶劍湛盧、純鈞、勝邪、巨闕和魚腸。別國諸侯打算用“有市之鄉(xiāng)二,駿馬千匹,千戶之都二”交換純鈞劍,但沒有得手。后來湛盧劍落到楚王手里,垂涎三尺的秦王立即發(fā)兵擊楚,他還放出風聲:楚王不交出寶劍,秦國絕不退兵。結果楚王寧可與秦國開戰(zhàn)也絕不交出心愛的稀世寶劍。越王勾踐劍是天下第一劍,它于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望山1號楚墓。劍型挺拔、莊重,制作精良考究,保存完好如新,劍身上面滿飾黑色菱形暗紋,劍格的一面由綠松石鑲嵌,組成美麗

7、的圖案,另一面則鑲嵌著藍色琉璃,整個裝飾顯得典雅、華貴??拷鼊Ω裉幱袃尚绣e金鳥纂銘文,內容為“越王鳩淺自乍用劍”?!傍F淺”就是“勾踐”,這八字銘文準確無誤地標明了劍主人的身份和名字,使我們知道面對的是一件名副其實的稀世珍寶。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插在木質劍鞘里,出鞘時寒光閃閃,耀人眼目,劍刃薄而鋒利,令人贊嘆不已。越王勾踐劍讓人驚奇的是,這把青銅寶劍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但劍身絲毫不見銹斑。越王勾踐劍主要成分為銅,出土的墓室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劍完全隔絕氧氣是其不銹的主要原因。曾侯乙墓的發(fā)掘地點是在今湖北隨州,距武漢市約165公里,從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來看,在禮制上它沿用了周的一套東西,但在許

8、多器物上反映了強烈的楚文化特色,有的則是周、楚文化藝術特色的綜合。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萬余件,許多都是前所未見的珍品,它是我國考古史上的重大發(fā)現,有著深刻的歷史意義和學術研究價值,這在同時代的墓中規(guī)模是較大的。整個墓室分為兵室、禮室、和樂室三大廳,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九鼎八簋,鼎與簋是古代的禮器,列鼎的數量顯示著主人身份地位的尊貴高低。我們的考古人員對于墓主人真實身份的確定就是靠他們,所以把它擺在了首要的位置展示。根據當時的禮制,天子使用九鼎八簋,依次降低。曾侯乙只是一個諸侯,卻使用九鼎八簋下葬,實際是一種違法行為,孔子說:禮崩樂壞,人心不古,指的就是這個亂世。鹿角立鶴是

9、這個古墓中造型藝術和鑄造工藝都比較高的一件杰作,它由鹿的角,鶴的身子、鳥的翅膀組合而成,當然自然界中是不存在這種動物的,它是人們想象出的一種仙鳥,放在墓穴中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守護死者靈魂,防止鬼怪侵襲,再就是護送死者靈魂升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鑄造工藝也是比較講究的,這反映了當時的青銅鑄造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墓類的樂器足以令人瞠目結舌。在他巨大的墳墓里專門有一個墓室(東室)陪葬著樂器,這些樂器有:琴、箏、五弦各一件,瑟五件,笙一件,懸鼓一件,還有編磬、建鼓、排蕭、瑟、抱鼓等等。其中最令人震驚的就是堪稱“國之瑰寶”的編鐘。曾侯乙編鐘是我國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編鐘。1978年出土于

10、湖北隨縣(今隨州市)的一座戰(zhàn)國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時,整套編鐘聳立如故,現藏于湖北省博物館,為戰(zhàn)國時期楚贈曾國遺物,保存完整,出土時曾用原件舉辦過一次音樂會,敲響了東方紅、楚殤等曲,震撼世人。1、曾侯乙編鐘的結構 這套編鐘的鐘架高大,由長短不同的兩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繪木梁兩端以蟠龍紋銅套加固,由6個佩劍武士形銅柱和8根圓柱承托,構成上、中、下三層。鐘架及掛鉤(含可以拆裝的構件)達246個。短架(左)長335、高273、長架(中、右)長748、高265厘米編鐘是古代打擊樂器,也是象征擁有者權位的禮器。主要流行于商周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曾侯乙編鐘共65件,分為八組:上層3組為鈕鐘,19

11、件;中層3組為南鐘,33件,分短枚、無枚、長枚三式;下層為兩組大型長枚甫鐘,12件,另有搏l件。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鐘體總重2,567公斤,加上鐘架(含掛鉤)銅質部分,合計4,42148公斤。編鐘的懸掛有三種方式:下層鐘用環(huán)掛式,掛鉤為爬虎套環(huán)和雙桿套環(huán)兩種中層鐘用鉤掛式,掛鉤為框架鉤和焊鉤兩種;上層鐘用插掛式,是以插銷入揮、串鉤鐘鈕。2、曾侯乙編鐘上的銘文鐘及架、鉤上共有銘文3,755字,內容為編號、記事、標音及樂律理論。銘文多數錯金。全部甬鐘的記事銘文均為“曾候乙作持”5字,標明鐘的制作和享用者是曾侯乙。搏鐘的銘文則記載楚王熊章

12、為曾侯乙鑄宗彝一事。標音明文標示了鐘的懸技位置或敲擊部位及其所發(fā)音的名稱,它們構成了十二半音稱謂體系。樂律理論記述了曾國與楚、晉、齊、申、周等國的律名對應關系。鐘銘所見律名28個、階名66個,絕大多數都是前所未知的新材料。這套編鐘的銘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國古代樂律理論專著。3、曾侯乙編鐘之音全套編鐘音域寬廣,音列充實,音色優(yōu)美。每件鐘均有呈三度音程的兩個樂音,可以分別擊發(fā)而互不干擾,亦可同時擊發(fā)構成悅耳的和聲,證實了中國古編鐘每鐘雙音的規(guī)律。全套編鐘具有深沉渾厚的低音、圓潤淳樸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其音域自C2至D7,共5個八度,僅比現代鋼琴音域少兩個八度(須知,其出現時間卻早現代鋼琴2000

13、年),中心音域內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宮轉調,演奏七聲音階的多種樂曲?,F代學者推斷這套編鐘不但可以演奏旋律,還可以演奏和聲。4、曾侯乙編鐘的工藝及其裝飾鐘及鐘架銅構件是銅、錫、鉛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異。用揮鑄、分鑄、錫焊、銅焊、鑄鑲、錯金、磨礪制作而成,工藝精湛。編鐘的裝配、布局,從力學、美學、實際操作上,都顯得十分合理。全套鐘的裝飾,有人、獸、龍、花和幾何形紋,采用了圓雕、浮雕、陰刻、彩繪等多種技法,以赤、黑、黃色與青銅本色相映襯,顯得莊重肅穆,精美壯觀。有6個丁字形彩繪木極和2根彩繪撞鐘木棒與鐘同出。據此并經實驗判定,這套鐘的使用共需5人:3人雙手執(zhí)小模,掌奏中、上層鐘;2人各持撞鐘木棒,掌

14、奏下層鐘??蒲腥藛T發(fā)現我們的祖先早在兩干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銅、錫、鉛三種成份的最佳配方,以獲得優(yōu)美的音色;掌握了鐘體大小,鐘壁厚薄與音高的嚴格比例,鑄造出不同音高的編制系列;設計了“合瓦式”的獨特鐘形與復雜的鐘腔結構,形成了奇妙的一鐘雙音和優(yōu)美的旋律。這套編鐘都能別兩個樂音,全部音域貫穿五個半八度組,高音、低音明顯,中間三個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由于有了完備的中間音,所以能在任何一個音上靈活自如地旋宮轉調。這充分說明了我國古代的青銅冶煉鑄造技術的高超,也顯示春秋戰(zhàn)國時我國音樂已發(fā)展到一個極高的水平。尤為可貴的是,鐘體和附件上,還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錯金銘文,記載了先秦時期的樂學理論以及曾和周

15、、楚、齊等諸侯國的律名和階名的相互對應關系,為我國研究傳統(tǒng)樂律學和音樂理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這些銘文簡直可稱為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樂律書,它的出現彌補了古代文獻關于樂律方面記載的不足,糾正了先秦無“變宮”的說法,據棄了所謂“中國的七聲音階是從歐洲傳來”的說法,為我們認識春秋戰(zhàn)國樂律學的發(fā)展狀況及其演變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曾侯乙墓編鐘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因為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宏的樂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曾侯乙墓編鐘的鑄成,表明我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fā)達程度,它是我國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曾侯乙編鐘是我

16、國古代音樂史上的一個光輝成就,為今天古音律和編鐘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曾侯乙編鐘不愧為“國之瑰寶”,它的出土為中國古代音樂史畫上了鮮艷的一筆。然而,制作它的我們的先人們更值得我們去學習。就在我們先人鑄造編鐘的時候,地球上大部分地區(qū)還是荒無人煙,有些地方雖有人群,卻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當時,社會的科技還相當落后,沒有現代的機械,沒有電,沒有先進的技術,我們這里的祖先不知要克服多少困難才能打造這么一套了不起的編鐘。他們克服困難的精神可貴,值得我們去學習。在湖北省博物館里我們更是有幸聽到了跨越千年的編鐘之樂。在整個演播大廳里都彌漫著楚文化。微弱的燈光漸明,舞臺上的樂手們都身著古裝

17、,使用編鐘為大家演奏了一曲曲動人的樂曲。聽了用曾侯乙編鐘演奏的東方紅后,心為之一顫,它的聲音實在是優(yōu)美。然而在當時環(huán)境下,我們的先人們沒有極高的智慧是不可能打造這樣一套編鐘的。曾侯乙編鐘的聲音是那樣的優(yōu)美,又是那樣的完美,體現出我們祖先在音樂方面的智慧和才能,這些都值得我們去研究、去學習、去思考。綜合起來看,這套編鐘形象地再現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充分顯示了我們祖先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使人大開眼界,表明我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fā)達程度,它是我國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我為之感嘆不已,為我們的燦爛文化古國感到驕傲。在以后的學習、生

18、活和工作中,我們應該學習古人那種不怕困難、克服困難的精神,來對待我們遇到的一切問題。處在現在這個文明時代,我們更應該好好珍惜今天這個學習的機會,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水平,加強實踐鍛煉,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在不遠的將來,我們要曾取早日成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一份力量。鄖縣人頭骨化石;發(fā)掘于湖北省十堰市鄖縣曲遠河口學堂梁子。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考古發(fā)掘,又發(fā)現一具頭骨化石。兩具頭骨化石都保存了完整的腦顱和基本完整的面顱,第二具更為完整,根據頭骨特征,屬于直立人類型,定名為“鄖縣直立人”,簡稱鄖縣人。根據古地磁法測定,化石大致距今80萬年至90萬年。在鄖縣曲遠河口學堂粱子發(fā)現了第一件頭骨化石,編號為I號頭骨化石;又發(fā)現第二件頭骨化石,編號為號頭骨化石?,F在在“鄖縣人”出土處建有“鄖縣人”雕刻頭像,“鄖縣人”展館。林和靖愛梅、鶴:林和靖(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