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式立體車庫基礎施工設計方案_第1頁
機械式立體車庫基礎施工設計方案_第2頁
機械式立體車庫基礎施工設計方案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湖南省交通科學研究院立體車庫基礎施工方案江蘇廣通工程機械有限公司有限公司二O 一六年四月目 錄一、工程概況二、設計依據1三、設計參數1四、基礎地質條件2五、車庫基礎平面布置圖 4六、車庫基礎梁板詳圖 5-七、車庫基礎主要工程數量 6-八、設計工藝7工程概況1 .本工程為地上六層升降橫移機械式停車設備、鋼構的基礎;2. 停車數量:機械停車位總計74個;3. 作業(yè)區(qū)約為500 m2;4. 承重區(qū)為324.15 m25. 車庫全部承重量通過六層鋼構梁、板,由29根鋼立柱傳到柱基上;再由柱基、梁基以及薄殼板承力到地基上。二、設計依據1、工程地質勘察報告;2、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 50007-20

2、02);3、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9 2001);4、姊岡筋焊接與驗收規(guī)程(JGJ18-2003);5、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2002 );6、 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guī)范GB50067-1997 )10、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 2001 )14、建筑安全檢查標準JGJ59-99)三、設計參數1. 車庫基礎設計垂直荷載:712.8t ;2. 車庫主受力區(qū)為18.56m X36.85m ;3. 地基平均承載力為153KPa;4. 本設計抗震等級為7級抗震設防烈度;5. 本基礎設計主受力鋼筋采用三級螺紋鋼筋,箍筋采用二級圓鋼;6. 本基礎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四

3、、基礎地質條件1. 地基巖土評價第1層素填土 :稍濕,成分以粘性土為主,夾粉土及碎石,個 別地段頂部為雜填土,為近期填土,欠固結。該層填土孔隙比大, 力學強度低且不均勻,不宜作基礎持力層。第1層粘土:可硬塑,屬中等壓縮性土,為該場地的硬殼 層,厚度一般較均勻,力學強度較高,可作低層建筑物(小于3 層)基礎持力層。第2層粉質粘土 :可塑,屬中等壓縮性土,夾薄層稍密中密 粉土及粉砂,厚度變化較大(0.69.2m),分布不連續(xù),具有一定 的力學強度,不宜作基礎持力層。第3層粉土:稍密中密,為不液化土。厚度變化較大 (1.023.3m ),分布連續(xù)性略差,具有較好的力學強度,埋深較 大(平均值11.5

4、1米),可做樁端持力層。第1層粘土:可塑,屬中等壓縮性土,夾薄層稍密中密粉土 及粉質粘土,厚度變化較大(0.620.50m ),分布不連續(xù),具有一 定的力學強度,可做樁端持力層。第2層粉質粘土 :可塑,屬中等壓縮性土,夾薄層稍密中密 粉土及粉砂,個別鉆孔揭露,埋深多大于26.6米,具有一定的力學強度,可做樁端持力層。2. 地基土均勻性評價場地內第四系地層基本為中等壓縮性土,成層分布,上硬下軟,主要為粘性土與粉土交替出現,厚度變化不大,可判定為均勻 地基。3. 結論(1) 場地地勢較開闊,地形平坦,場地及其附近無危害性滑坡、 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質作用,地質壞境未遭破壞,屬穩(wěn)定場地, 適宜建筑。

5、(2) 場地地基土具有上硬下軟的特性,上部硬殼層較薄,下部中軟土較厚的高原平壩沉積相特征。根據50米深的鉆孔揭露,中軟土厚度 大于50米波速測試結果為等效剪切波速分別為178.8m/s、177.9m/s ,平均 Vse=178.35m/s ,介于 250m/s >Vse> 140m/s 之 間,該建筑場地土的類型為中軟場地土,皿類建筑場地。屬可進行建設的一般地段。(3) 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5g,設計屬第三組。地震作用計算所用的設計特征周期值按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20011-2001 (2008版)P221頁條文說明圖,4.1.6 內插方法使用。(4

6、)場地控制深度內,在地面下20m深度范圍內飽和粉土 (3 層粉土)判為不液化土,不考慮地震液化影響。(5)場地不考慮軟土震陷影響。(6)場地地下水類型為潛水,地下水位埋藏較淺(1.02.56m ),含水層富水性中等 弱,對基礎施工有一定影響;地下 水對混凝土結構和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微腐蝕性,地下水對裸露鋼結構具有微腐蝕性。對建筑材料腐蝕的防護,應符合現行國家標 準工業(yè)建筑防腐蝕設計規(guī)范GB50046)的規(guī)定。五、車庫基礎平面布置圖詳見附圖。六、車庫基礎梁板詳圖。詳見附圖。七、車庫基礎主要工程數量1. 基礎鋼筋制安25噸;2 .模板安裝拆卸600 m2;3. C30混凝土澆筑、養(yǎng)護180m3;

7、4. 土方開挖200 m 3;5. 土方回填50 m 3;6. 棄運土方150 m 3;八、設計工藝(一)土方開挖:1 . 土方開挖完成后應立即對基坑進行封閉防止水浸和暴露并應及 時進行地下結構施工基坑土方開挖應嚴格按設計要求進行不得超挖基 坑周邊超載不得超過設計荷載限制條件;2. 因支護結構變形開挖及地下水條件引起的基坑內外土體變形應按以下條件控制:(1) 不得 影響地下結構尺寸形狀和正常施工;(2) 對周邊已有建(構)物引起的沉降不得超過有關規(guī)定的要求;(3) 不得影響周邊管線的正常使用。(二) 土方壓實:在壓實填土的過程中應分層取樣檢驗土的干密度和含水量每50100m 2面積內應有一個檢

8、驗點根據檢驗結果求得的壓實系數不得低于規(guī)定;對碎石土干密度不得低于2.0t/m 3。(三) 錨桿安裝:錨桿孔直徑宜取錨桿直徑的3倍但不應小于一倍錨桿直徑加50mm。(四) 模板工藝1. 模板安裝(1) 模板應具有相應承受載荷能力;(2) 接縫嚴密,不漏漿,澆注前澆水濕潤;(3) 澆注前模板內雜物清凈;(4) 對跨度不小于4米的現澆鋼筋混泥土梁板,其模板應起拱,起拱高度宜為跨度的1/1000-3/1000 ;2. 模板拆除(1 )拆模時混泥土強度應符合混泥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GB5024-2002中表431規(guī)定;(2) 拆模保證混泥土表面及棱角不受損傷;(3) 拆除的模板及支架應分散堆放,

9、不影響結構安全,并及時清 運。(五) 混凝土1. 混凝土強度:結構混凝土的強度等級必須符合設計要求。用于檢查結構構件 混凝土強度的試件,應在混凝土的澆筑地點隨機取樣 。取樣與試件 留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每拌制100盤且不超過100m3的混凝土,取樣不得少于一次;(2) 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盤時,取樣不得 少子一次;(3) 當一次連續(xù)澆筑超過1000m3時,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 200m3取樣不得少子一次;(4) 同一層、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樣不得少于一次;(5) 每次取樣應至少留置一組標準養(yǎng)護試件,同條件養(yǎng)護試件的留 置組數應根據實際需要確定。2. 混凝土施工縫設

10、置:(1) 當底層混凝土初凝后澆筑上一層混凝土時,混凝土施工縫不應隨意留置,其位置應事先在施工技術方案中確定 。確定施工縫位 置的原則為盡可能留置在受剪力較小的部位;留置部位應便于施 工。承受動力作用的設備基礎,原則上不應留置施工縫;當必須留置 時,應符合設計要求并按施工技術方案執(zhí)行。(2) 混凝土后澆帶對避免混凝土結構的溫度收縮裂縫等有較大作用。混凝土后澆帶位置應按設計要求留置;后澆帶混凝土的澆筑時間、處理方法等也應事先在施工技術方案中確定 。3. 混凝土運輸、澆筑:混凝土運輸、澆筑及間歇的全部時間不應超過混凝土的初凝時間。同一施工段的混凝土應連續(xù)澆筑,并應在底層混凝土初凝之前將上 一層混凝

11、土澆筑完畢。4. 混凝土養(yǎng)護:(1) 應在澆筑完畢后的12h以內對混凝土加以覆蓋并保濕養(yǎng)護;(2) 混凝土澆水養(yǎng)護的時間:對采用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 或礦渣硅酸鹽水泥拌制的混凝土 ,不得少于7天,對摻用緩凝型外加 劑或有抗?jié)B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天;(3 )澆水次數應能保持混凝土處于濕潤狀態(tài);混凝土養(yǎng)護用水應與 拌制用水相同;(4) 采用塑料布覆蓋養(yǎng)護的混凝土 ,其敞露的全部表面應覆蓋嚴 密,并應保持塑料布內有凝結水;(5) 混凝土強度達到1. 2N/mm 2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裝模板 及支架;注:當日平均氣溫低于5°C時,不得澆水;(6) 對大體積混凝土的養(yǎng)護,應根據氣

12、候條件按施工技術方案采取控溫措施。(六) 鋼筋制安:1 .當柱縱向鋼筋在柱腳內的豎向錨固長度不滿足錨固要求時可沿水平方向彎折彎折后的水平錨固長度不應小于10d也不應大于20d。2 .當柱下鋼筋混凝土獨立基礎的長邊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的寬度大于或等于2.5m時底板受力鋼筋的長度可取邊長或寬度的0.9倍并宜交錯布置。3 .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底板在 T形及十字形交接處,底板橫向受力鋼筋僅沿一個主要受力方向通長布置,另一方向的橫向受力鋼筋可布置到主要受力方向底板寬度1/4處;在拐角處底板橫向受力鋼筋應沿兩個方向布置。4. 受拉鋼筋搭接縱向受拉鋼筋的最小搭接長度符合昆泥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GB502

13、4-2002中附表要求及下列相關要求:(1) 當帶肋鋼筋的直徑大于 25mm時,其最小搭接長度應按相應 數值乘以系數1. 1取用;(2) 當在混凝土凝固過程中受力鋼筋易受擾動時,其最小搭接長度 應按相應數值乘以系數1. 1取用;(3) 對有抗震設防要求的結構構件,其受力鋼筋的最小搭接長度, 對一、二級抗震等級應按相應數值乘以系數1. 15。在任何情況下, 受N鋼筋的搭接長度不小于 300mm??v向受壓鋼筋搭接時,在任 何情況下受壓鋼筋的搭接長度不應小200mm ;5 .鋼筋混凝土柱縱向受力鋼筋在基礎內的錨固長度la應根據鋼筋在基礎內的最小保護層厚度按現行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有關規(guī)定 確定;有抗震設防要求時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錨固長度laE應按下式計算LaE=1.5la式中l(wèi)a縱向受拉鋼筋的錨固長度。6.現澆柱的基礎其插筋的數量直徑以及鋼筋種類應與柱內縱向 受力鋼筋相同,插筋與柱的縱向受力鋼筋的連接方法應符合現行混 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的規(guī)定;插筋的下端宜作成直鉤放在基礎底板鋼 筋網上,可僅將四角的插筋伸至底板鋼筋網上其余插筋錨固在基礎 頂面下la。7 .條形基礎梁頂部和底部的縱向受力鋼筋除滿足計算要求外 頂部鋼筋按計算配筋全部貫通底部通長鋼筋不應少于底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