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石油工程-鉆井工程課程設計_第1頁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石油工程-鉆井工程課程設計_第2頁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石油工程-鉆井工程課程設計_第3頁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石油工程-鉆井工程課程設計_第4頁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石油工程-鉆井工程課程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石油工程-鉆井工程課程設計石油工程鉆井工程課程設計李小蕾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石油工程學院前 言鉆井與完井工程設計主要是指在得到地質(zhì)設計后,如何以地質(zhì)設計為依據(jù),完成一口井的綜合、合理的鉆井工程設計。鉆井工程設計是石油工程的一個重要部分,是確保 油氣鉆井工程順利實施和質(zhì)量控制的重要保證,是鉆井施工作業(yè)必須遵循的原則,是組織 鉆井生產(chǎn)和技術(shù)協(xié)作的基礎,是搞好單井預算和決算的唯一依據(jù)。主要目的層段的設計必須體現(xiàn)有利于發(fā)現(xiàn)與保護油氣層,非目的層段的設計主要考慮 滿足鉆井工程施工作業(yè)和降低成本的需要。本設計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一、井身結(jié)構(gòu)設計及井身質(zhì)量要求,原則是能有效地保護油 氣層,

2、使不同地層壓力梯度的油氣層不受鉆井液污染損壞,應避免漏、噴、塌、卡等復雜 情況發(fā)生,鉆下部高壓地層時所用的較高密度鉆井液產(chǎn)生的液柱壓力,不致壓裂上一層管鞋處薄弱的裸露地層;二、套管強度設計;三、鉆柱設計:給鉆頭加壓時下部鉆柱是否會 壓彎,選用足夠的鉆鋌以防鉆桿受壓變形;四、機械破巖參數(shù)設計;五、水力參數(shù)設計等 幾個方面的基本設計內(nèi)。9目 錄前 言1目 錄21.地質(zhì)概況.31.1 地理概況.31.2 地質(zhì)基本數(shù)據(jù).31.2.1 井號.31.2.2 井別.31.2.3 井位.31.2.4 設計井深.41.2.5 目的層.41.2.6 完鉆層位.41.2.7 完鉆原則.41.2.8 鉆探目的.41.

3、3 地層層位預測及巖性.42.技術(shù)指標及質(zhì)量要求 .62.1 井身質(zhì)量要求.62.2 固井質(zhì)量要求.63.工程設計 .83.1 井下復雜情況提示.83.2 地層可鉆性分級及地層壓力預測.83.2.1 地層可鉆性分級.83.2.2 壓力剖面預測.93.3 井身結(jié)構(gòu).93.3.1 鉆井液壓力體系.103.3.2 校核各層套管下到初選點深度 H ni 時是否會發(fā)生壓差卡套 .103.3.3 套管層次與深度的確定.113.3.4 套管柱強度設計.133.3.5 套管柱設計結(jié)果.183.4 鉆井主要設備.183.4.1 鉆機編號.183.4.2 鉆機型號.183.4.3 提升系統(tǒng).183.4.4 井 架

4、 .193.4.5 轉(zhuǎn) 盤.193.4.6 泥漿泵 .193.4.7 柴油機 .193.5 鉆具組合. .203.5.1 各次開鉆鉆具組合.253.6 鉆頭及鉆井參數(shù)設計 .323.6.1 鉆頭設計.323.6.2 鉆井參數(shù)設計.34參考文獻 .501.地質(zhì)概況1.1 地理概況該探井位于 504 和 45 地震測線交點,距 XX 省 XX 市東 500m,所在的地質(zhì)構(gòu)造為 XX 凹 陷。該井的海拔較低,鉆該井目的是通過打開QJ層來了解該層的油氣情況擴大該油區(qū)的勘探范圍,增加油區(qū)的總體油氣后備儲量。1.2 地質(zhì)基本數(shù)據(jù)1.2.1 井號:A51.2.2 井別:預探井1.2.3 井位: (1)井位座

5、標:縱(X)4275165m橫(Y)20416485m(2)地面海拔:50m(3)地理位置:XX 省 XX 市東 500m(4)構(gòu)造位置:XX 凹陷(5)過井測線:504 和 45 地震測線交點1.2.4 設計井深: 3716m1.2.5 目的層: QJ 層,底層深度 3650m,分層厚度 150m1.2.6 完鉆層位:A、B、C、D、E、F3、F2J、F2K、 F1、 QJ1.2.7 完鉆原則:當鉆入目的層 150m 完鉆1.2.8 鉆探目的:了解 XX 構(gòu)造 QJ 含油氣情況,擴大勘探區(qū)域,增加后備油氣資源1.3 地層層位預測及巖性表 1 地層層位預測及巖性層位代號底界深度,m分層厚度,m

6、主要巖性A280礫巖層夾砂土,未膠結(jié)B600320上部礫巖,砂質(zhì)礫巖,中下部含礫砂巖C1050450中上部含礪砂巖、夾泥巖和粉砂質(zhì)泥巖;下部礪狀砂巖,含礪砂巖、泥巖、粉砂質(zhì)泥巖不等厚互層D1600泥巖、砂質(zhì)泥巖、礪狀砂巖、含礪砂巖不等厚互層,泥質(zhì)粉砂巖E1900300砂質(zhì)泥巖、泥質(zhì)粉砂巖、夾礪狀砂巖、含礪砂巖F32650750泥巖、粉砂質(zhì)泥巖、泥質(zhì)粉砂巖F2J2900250泥巖夾鈣質(zhì)砂巖,夾碳質(zhì)條帶煤線,中部泥巖夾煤層、下部泥巖、粉砂巖、泥質(zhì)粉砂巖F2K3150250泥巖為主,泥質(zhì)粉砂巖,中粗砂巖,砂礫巖間互F13500350泥巖、泥質(zhì)砂巖、下部灰褐色泥巖QJ3750 (未穿)150深灰,淺灰

7、色灰?guī)r為主,間夾褐,磚紅色泥巖地質(zhì)概況如表 2表 2 地質(zhì)概況井 別探 井井 號A5設計井深3716m目的層Q J井 位坐標地面海拔m50縱( x )m4275165橫( y )m20416485測線位置504 和 45 地震測線交點地理位置XX 省 XX 市東 500m構(gòu)造位置XX 凹陷鉆探目的了解 XX 構(gòu)造 Q 含油氣情況,擴大勘探區(qū)域,增加后備油氣源J完鉆原則進入QJ 150m 完鉆完井方法先期裸眼層位代號底界深度,m分層厚度,m主要巖性描述故障提示A280礫巖層夾砂土,未膠結(jié)滲漏B600320上部礫巖,砂質(zhì)礫巖,中下部含礫砂巖滲漏C1050450中上部含礪砂巖、夾泥巖和粉砂質(zhì)泥巖;下

8、部礪狀砂巖,含礪砂巖、泥巖、粉砂質(zhì)泥巖不等厚互層防塌D1600泥巖、砂質(zhì)泥巖、礪狀砂巖、含礪砂巖不等厚互層,泥質(zhì)粉砂巖防漏防斜E1900300砂質(zhì)泥巖、泥質(zhì)粉砂巖、夾礪狀砂巖、含礪砂巖防斜防漏F32650750泥巖、粉砂質(zhì)泥巖、泥質(zhì)粉砂巖防斜F2J2900250泥巖夾鈣質(zhì)砂巖,夾碳質(zhì)條帶煤線,中部泥巖夾煤層、下部泥巖、粉砂巖、泥質(zhì)粉砂巖防斜、 塌、卡F2K3150250泥巖為主,泥質(zhì)粉砂巖,中粗砂巖,砂礫巖間互F13500350泥巖、泥質(zhì)砂巖、下部灰褐色泥巖防漏、噴、卡QJ3650 (未穿)150深灰,淺灰色灰?guī)r為主,間夾褐,磚紅色泥巖防漏、噴、卡2.技術(shù)指標及質(zhì)量要求2.1 井身質(zhì)量要求表

9、3井段(m)井斜(0)水平位移(m)全角變化率(0/25m)0-1000<303010/25m-2000<40501015/25m-3000<508020/25m-4000<601002015/25m-5000<701402030/25m2.2 固井質(zhì)量要求固井質(zhì)量采用聲波測井和變密度測井綜合評價,要求聲幅20%;變密度測井反應弱 套管波,強地層波。(1)完鉆前按下套管管串設計準備好套管附件、轉(zhuǎn)換短接、聯(lián)頂節(jié)、循環(huán)接頭等必要 配件,以保證各配件的尺寸、螺紋類型相匹配;(2)完鉆前取固井水樣進行水泥漿性能復核試驗;(3)生產(chǎn)套管下入前認真通井循環(huán),保證套管下到底。套

10、管下完后盡快固井,不能長 時間循環(huán);(4)固井候凝 48 小時后鉆分級箍。鉆完分級箍后,必須循環(huán)沖洗干凈,方可向下鉆 進;(5)鉆完全井水泥塞后,必須大排量循環(huán)沖洗干凈膠皮及鋁片,套管內(nèi)必須替換成清水;(6)鉆水泥塞前及起鉆后需丈量并記錄鉆頭外徑,鉆頭外徑變化不得超過 0.25mm;(7)必須認真丈量鉆具尺寸及方入,留好人工井底,起鉆測聲、放、磁;(8) 水泥環(huán)與套管壁、井壁膠接緊密,管外無串槽;(9)油層套管水泥漿返深可根據(jù)實鉆油氣顯示情況最終確定。原則上含氣井水泥漿應返至地面,不含氣井水泥漿返高至少高于最淺油頂 200 米;(10) 固井質(zhì)量檢查測井測定的固井質(zhì)量應至少達到合格以上標準;(

11、11)根據(jù)地層特性、儲層特點、固井工藝及固井質(zhì)量要求,科學合理編寫固井施工設計;(12)固井前井眼及鉆井液準備要求:a.針對易漏、出水地層進行堵漏治水,提高地層承壓能力,確保固井質(zhì)量;b.完鉆固井前要求鉆井液做到粘切低、動塑比低、泥餅薄而韌,滿足固井要求。(13)下套管前必須認真細致通井,確保井下安全及井眼暢通,通井時應帶大接頭或欠尺寸穩(wěn)定器,防止下套管遇阻和卡鉆,氣層段反復劃眼,以清除井壁的泥餅,充分循環(huán)稀 釋泥漿,大排量洗井,確保井眼暢通,無漏失、井塌,井底無沉砂;(14)使用的浮鞋,浮箍,分級箍在下套管前應認真檢查,確保附件的正常使用,分級箍嚴禁碰撞,用套管鉗上扣時。應借用上一跟套管傳遞

12、扭矩,達到上扣的標準扭矩值和扭矩圖。不得用套管鉗咬分級箍的本體;(15) 嚴格按照下套管操作規(guī)程進行下套管作業(yè),認真檢查固井工具及管串附件,合理加放扶正器,確保套管居中度67%。扶正器加放原則:a.浮箍以下加一組扶正器;b.浮箍到最下氣層底部段每根都加扶正器,特別注意彈性扶正器必須加在接箍處;(16)下套管時必須平穩(wěn)。若有漏失要嚴格控制下放速度在 30 秒/根以下,一般情況下在 1520 秒/根,不準猛提、猛放、猛剎,應保證井眼穩(wěn)定,不發(fā)生井涌、井噴、井漏和井塌;(17)在井場通套管內(nèi)徑,通徑規(guī)規(guī)格型號必須按照行業(yè)標準,嚴禁在鉆臺通套管內(nèi)徑,用清洗劑清洗套管螺紋,并檢查密封面是否有損傷,必須使

13、用帶扭矩儀的套管鉗緊螺紋,螺紋扭矩必須符合標準,并將螺紋扭矩打印上報甲方。必須使用拓普套管螺紋密封脂(拓普 101、拓普 102),確保絲扣的密封性;(18) 套管下完后,技術(shù)員應根據(jù)套管頭的安裝。計算好聯(lián)入長度。井口安裝好吊卡后,灌滿泥漿后,用單凡爾開泵頂通后才可以大排量循環(huán)鉆井液避免造成井漏;(19)根據(jù)井下工況及管內(nèi)外液體的流變性能,進行流變性計算,科學合理應用頂替技術(shù),提高頂替效率及一、二界面水泥環(huán)膠結(jié)質(zhì)量;(20)科學全面的進行氣侵、氣竄綜合評價及預測,為優(yōu)化注水泥施工參數(shù)提供理論依據(jù);(21)固井前應認真檢查鉆機、泵、循環(huán)系統(tǒng)、水泥頭等設備和工具,確保固井施工連續(xù)順利;(22)根據(jù)

14、電測井徑及現(xiàn)場經(jīng)驗,計算水泥漿量,采用干混工藝,確保水泥、外摻料及外加劑混拌均勻;(23)從立式罐及灰罐車取樣,模擬井下工況,對現(xiàn)場水樣、水泥樣品、外加劑等進行全套性能復核試驗,確保固井施工安全;(24)水泥漿混拌、注替及碰壓時,要根據(jù)井下情況,及時調(diào)整注替排量及流速, 減小U型管效應,降低環(huán)空流動阻力,減小壓力激動,確保井下正常;(25)細化現(xiàn)場施工措施,加強施工連續(xù)性,強化施工人員責任性, 確保設備正常運轉(zhuǎn)、水泥漿密度均勻、現(xiàn)場施工連續(xù)、安全;(26)用水泥車試壓 25MPa,試壓合格后方可交井。3.工程設計3.1 井下復雜情況提示3.1.1 在本井的鉆井過程中,現(xiàn)場有關(guān)技術(shù)人員應充分了解

15、、分析鄰井事故復雜情況,防 止事故的發(fā)生,及時處理好工程復雜。注意觀察地震對鉆井的影響:井漏:井漏深度及層位:井斜:易斜井段及對應層位;井噴:易井噴井段及對應層位;其它情況及對應層位;易串槽井段及原因。3.1.2 進入目的層,應根據(jù)實鉆情況及時調(diào)整泥漿密度,注意防噴、防漏和防卡,一方面要搞好油氣層的發(fā)現(xiàn),保護工作,另一方面要切實搞好井控工作,確保安全施工。3.1.3 根據(jù)××油田分公司鉆開油氣層申報制度要求,由地質(zhì)監(jiān)督以書面形式向鉆井監(jiān)督和井隊提出油氣層預告;原則:1)鉆揭目的層前 7 天。2)目的層提前或非目的層發(fā)現(xiàn)油氣顯示要立即通知。3)鄰井沒有發(fā)現(xiàn) H2S 氣體,但本

16、井應密切監(jiān)控。22行業(yè)標準中 H S 的安全臨界濃度為 20mg/m3(約 14PPm),若發(fā)現(xiàn) H S,無論濃度高低,都要向勘探事業(yè)部的鉆井技術(shù)部及 HSE 管理辦公室、生產(chǎn)技術(shù)處和質(zhì)量安全環(huán)保處報告,同時作業(yè)隊伍要向所屬的上級部門報告。3.2 地層可鉆性分級及地層壓力預測3.2.1 地層可鉆性分級表 4 各層段地層可鉆級值地層ABCDEF3F2JF2KF1可鉆性0.611.392.1633.57.35.24.93.2.2 壓力剖面預測圖 1 地層壓力剖面3.3 井身結(jié)構(gòu)鉆探目的層為 Q 灰?guī)r地層,確定完井方法為先期裸眼完井。油氣套管下入 Q 層 35m。J J根據(jù)地質(zhì)情況,鉆達目的層過程中

17、不受鹽巖,高壓水層等復雜地層影響,故井身結(jié)構(gòu)設計 按地層壓力和破裂壓力剖面(圖 1)進行。計系數(shù)見表 5。表 5 井身結(jié)構(gòu)設計有關(guān)系數(shù)名稱Sg/cm3S gg/cm3S fg/cm3Skg/cm3PNMPaPAMPa數(shù)值0.050.050.030.051520來源理論計算理論計算區(qū)域資料統(tǒng)計區(qū)域資料統(tǒng)計區(qū)域資料統(tǒng)計區(qū)域資料統(tǒng)計S 抽吸壓力系數(shù)。上提鉆柱時,由于抽吸作用使井內(nèi)液柱壓力降低的值,用當量密度表示;S g 激動壓力系數(shù)。下放鉆柱時,由于鉆柱向下運動產(chǎn)生的激動壓力使井內(nèi)液柱壓力的增加值,用當量密度表示;S f 安全系數(shù)。為避免上部套管鞋處裸露地層被壓裂的地層破裂壓力安全增值,用當量密度表

18、示,安全系數(shù)的大小與地層破裂壓力的預測精度有關(guān);Sk 井涌允量。由于地層壓力預測的誤差所產(chǎn)生的井涌量的允值,用當量密度表示,它與地層壓力預測的精度有關(guān);PN 、 PA 壓差允值。不產(chǎn)生壓差卡套管所允許的最大壓力差值。它的大小與鉆井工藝技術(shù)和鉆井液性能有關(guān),也與裸眼井段的地層孔隙壓力有關(guān)。若正常地層壓力和異常高壓同處一個裸眼井段,卡鉆易發(fā)生在正常壓力井段,所以壓差允值又有正常壓力井段和異常壓力井段之分,分別用 PN 和 PA 。3.3.1 鉆井液壓力體系19最大泥漿密度計算公式為:max= pmax + S w(1)式中:3 max 某層套管鉆進井段中所用最大泥漿密度, g/cm ;pmax該井

19、段中所用地層孔隙壓力梯度等效密度, g/cm 3 ;wS 抽吸壓力允許值的當量密度,取 0.05 g/cm 3 。 發(fā)生井涌情況時:式中:f = pmax + S w + S f +H pmaxH ni S k(2)f 第 n 層套管以下井段發(fā)生井涌時,在井內(nèi)最大壓力梯度作用下,上部地層不被壓裂所應有的地層破裂壓力梯度, g/cm 3 ;H ni 第 n 層套管下入深度初選點,m;kS 井涌允量,取 0.05 g/cm 3 ;fS 安全系數(shù),取 0.03 g/cm 3 。wS 抽吸壓力允許值的當量密度,取 0.05 g/cm 3 。3.3.2 校核各層套管下到初選點深度 H ni 時是否會發(fā)生

20、壓差卡套式中:prn= 9.81H mm(pmax+ S w pmin)×103(3)prn 第 n 層套管鉆進井段內(nèi)實際的井內(nèi)最大靜止壓差,MPa;pmin該井段內(nèi)最小地層孔隙壓力梯度等效密度, g/cm 3 ;H mm 該井段內(nèi)最小地層孔隙壓力梯度的最大深度,m;若 prn < p N 則假定點深度為中間套管下入深度。若 prn > p N 則有可能產(chǎn)生壓差卡套管,這時中間套管下入深度應小于假定點深度。在第二種情況下中間套管下入深度按下面的方法計算: pper =p N0.00981H min+ p min S w(4)在壓力剖面圖上找出 pper 值,該值所對應的深

21、度即為中間下入深度 H 。為避免發(fā)生壓差卡套的許用壓差, pN 取 20MPa 。3.3.3 套管層次與深度的確定3.3.3.1 油層套管下入深度初選點 H 2 的確定: 則按設計要求油氣套管下入 Q J 層深度為 5mH 2 = 3500 + 5 = 3505(m)3.3.3.2 由圖 1 上查得最大地層孔隙壓力梯度為1、確定中間套管下入深度初選點 H 2 :由公式(2),將各值代入得:1.50gm 3 位于3200m 處。f1k= 1.50 + 0.05 + 0.03 + 3505 × 0.05H 2試取 H 2 = 2480m 代入上式得3505 3f1k= 1.50 + 0.

22、05 + 0.03 +× 0.05 = 1.65g m24803由上圖查得 H 2 = 2480m 處當 p2480 = 1.651g m中間套管下入深度初選點為 H 2 = 2480m 。因為 f1k < p2480 且相近,所以確定2、校核中間套管下入到初選點 H 2 = 2480m 過程中是否會發(fā)生壓差卡套管33由上圖查得,得:H 2 = 2480m 處 p2480 = 1.1gm ,pmin = 1.0gm ,H mm = 2000m ,由式(3)prn= 9.81× 2000 × (1.1 + 0.05 1.0)×10 3 = 2.943

23、MPa因為 pm < pN ,所以不會發(fā)生壓差卡套管,故表層套管的下入深度為 2480m。3、確定表層套管下深度 H1 :3由上述計算結(jié)果,中間套管鞋處 H 2= 1.1gm ,將其它的參數(shù)代入(2)式:f = 1.1 + 0.05 + 0.03 + 2480 ×0.05H 1將 H1 = 570m ,代入上式得到:f570 = 1.1 + 0.05 + 0.03 +2480570 ×0.05 = 1.3975g m 33查壓力剖面圖有: H1 = 570m 處的 p570 = 1.41g要求。3.3.3.3 井身結(jié)構(gòu)設計結(jié)果m ,因 f570 < p570 ,

24、且相近,所以滿足設計套管層次和每層套管的下入深度確定之后,相應的套管尺寸和井眼直徑也就確定了。 套管尺寸的確定一般由內(nèi)向外依次進行,首先確定生產(chǎn)套管的尺寸, 再確定下入生產(chǎn)套管的井眼的尺寸,然后確定中間套管的尺寸等,依次類推,直 到表層套管的井眼尺寸,最后確定導管的尺寸。查鉆井手冊(甲方),結(jié)合圖 2 井身結(jié)構(gòu)參數(shù)系列,鉆頭與套管尺寸匹配結(jié)果如表 6, 圖 3 所示。圖 2井身結(jié)構(gòu)參數(shù)系列表 6 井身結(jié)構(gòu)設計表項目套管下深(m)套管外徑(mm)鉆頭尺寸(mm)表層570406.6444.5中間2480273311.1油層3505177.8200.0四開3525149.2010002000300

25、0表層套管406.6mm×570m鉆頭尺寸444.5mm×570m中間套管273mm×2480m鉆頭尺寸311.5mmm×2480m生產(chǎn)套管177.8mm×3505m鉆頭尺寸200.0mmmmm×3505m四開鉆頭尺寸149.2mmmmm×3505m圖 3 井身結(jié)構(gòu)示意圖3.3.4 套管柱強度設計3.3.4.1 套管和套管柱 油井套管是優(yōu)質(zhì)鋼材制成的無縫管或焊接管,兩端均加工有錐形螺紋。大多 數(shù)的套管是用套管接箍連接組成套管柱。套管柱用于封固井壁的裸露巖石。 某井段的最大外擠壓力:式中:poc = d gH ×10

26、33(5)d 該井段所用泥漿的最大密度, g/cm ;H 某段鋼級的下深度,m。某段鋼級套管的最大下入深度: D(6)式中:H n =dgS D×10 3 D 某段鋼級套管抗外擠強度,MPa;SD 最小抗外擠安全系數(shù),取 1.125。套管浮力系數(shù):式中:dK B = 1 s3(7)d 鉆某段所用的鉆井液密度, g/cm ;s 某段所用鋼材的密度,取 7.85 g/cm 3 。套管浮力:式中:F = å qs lK B×103(8)q s 某段所用套管的線重, kN m 。l 某段所用套管的長度, m 。安全系數(shù): 抗拉安全系數(shù): S t = 1.83.3.4.2

27、按抗外擠強度設計由下向上選擇第一段套管 由公式(5)可知最大外擠壓力為:poc= dgH 1×10 3 = 1.5 × 9.81× 3505 ×10 3 = 51.576075(MPa )而允許抗外擠強度為:pc= poc S D = 51.576075 ×1.125 = 58.023(MPa )查鉆井手冊(甲方)選擇第一段套管 均重為:D(2q = 1 D 2 )24g s(9)表 7 第一段套管鋼級選鋼級外徑(mm)壁厚(mm)均重(N/m)抗 拉 強 度(kN)抗擠強度(MPa)內(nèi)徑(mm)s(kN)N-80177.811.51468.1

28、298959.4154.783314.43.3.4.3 確定第二段套管的下入深度和第一段套管的使用長度查鉆井手冊(甲方)選擇第二段套管表 8 第二段套管鋼級選擇鋼級外徑(mm)壁厚(mm)均重(N/m)抗 拉 強 度(kN)抗擠強度(MPa)內(nèi)徑(mm)s(kN)N-80177.810.36423.7265648.4157.083007.2由公式(6)可知第二段套管下入深度為 H 248.4=1.50 × 0.00981×1.125= 2329.7(m),取H 2 = 2300m 。則 第 一 段 套 管 使 用 長 度 為 L1 = H1 H 2 = 3505 2300

29、= 1205(m) , 因 此 套 管 根 數(shù) 為Ln =19.11205= 132.4175(根) ,實際取 n = 132根 。9.1故第一段套管實際使用長度為 L1 = 132 × 9.1 = 1201.2(m) ,第二段套管實際下入深度為H 2 = H1 L1 = 3505 1201.2 = 2303.8(m)。雙軸應力校核套管實際所受的擠壓力為 t = d gH 2 = 1.5 × 0.00981× 2303.8 = 33.9004(MPa )查鉆井手冊(甲方)可知 S =3314.4 ×103×10 6 = 551.2056(MPa

30、 )故 t s33.8445=551.20561 (0.17782 0.154782 )4= 0.0614圖 4 雙向應力橢圓根據(jù)雙向應力橢圓曲線可知 z = 0.94 ,則 × z= 3314.4 × 0.94 = 3148.68(kN),因此 s s套管實際所受拉力為= LqK= 1201.2 × 468.1×10 3 × ç1 1.5÷ = 454.8394(kN ) 。æözBè 7.85 ø故 z× S t= 454.8394 ×1.8 = 818.710

31、9(kN) < × z s= 3148.68(kN),滿足雙軸應力校核要求。3.3.4.4 確定第三段套管的下入深度和第二段套管的使用長度 查鉆井手冊(甲方)選擇第三段套管表 9 第三段套管鋼級選擇鋼級外徑(mm)壁厚(mm)均重(N/m)抗 拉 強 度(kN)抗擠強度(MPa)內(nèi)徑(mm)s(kN)N-80177.89.19377.9230937.3159.422504.5由公式(6)可知第三段套管下入深度為 H 337.3=1.5 × 0.00981×1.125= 2253.18(m),取H 2 = 2200m 。則第二段套管使用長度為 L2 = H 2

32、 H 3 = 2303.8 2200 = 103.8(m),因此套管根實際取 n = 11根。Ln =29.1103.8= 11.4066(根)9.1故第二段套管實際使用長度為 L2 = 11× 9.1 = 100.1(m) ,第三段套管實際下入深度為H 3 = H 2 L2 = 2303.8 100.1 = 2203.7(m)雙軸應力校核 套管實際所受擠壓力為 t= d gH 3 = 1.5 × 0.00981× 2203.7 = 32.4274(MPa )查鉆井手冊(甲方)可知3 S =3007.2 ×101 (0.17782 0.157082 )4

33、×106 = 551.815(MPa )故 t s32.5054= 0.05891551.815根據(jù)雙向應力橢圓曲線可知 z = 0.961 ,則 × z= 2504.5 × 0.961 = 2404.32(kN),因此套 s sæö管實際所受拉力為: = LqK+ 454.8394 = 100.1× 423.7 ×10 3 × ç1 1.5÷ + 454.8394 = 489.1475(kN )故 zz× S tB= 489.1475 ×1.8 = 880.4655(kN)

34、 < × z sè 7.85 ø= 2404.32(kN),滿足雙軸應力校核要求。3.3.4.5 校核第三段套管及確定其使用長度使用長度的確定第 三 段 套 管 使 用 長 度 為L3 = H 3 = 2203.7(m), 因 此 套 管 根 數(shù) 為Ln =39.12203.7= 242.1648(根) ,實際取 n = 242 根9.1故第三段套管實際使用長度為 L3 = 242 × 9.1 = 2202.2(m) 。抗拉強度校核第三段套管所受最大拉應力為 = LqK+ 492.92 = 2202.2 × 377.9 ×10

35、3 × ç1 1.5÷ + 489.1475 = 1162.3376(kN )æözBè 7.85 ø而 z × S t = 1162.3376 ×1.8 = 2092.20768(kN) < 2309(kN),滿足抗拉強度要求。3.3.4.6 中間套管柱設計由公式(5)可知,最大外擠壓力為:poc= dgH ×10 3 = 1.1× 9.81× 2480 ×10 3 = 26.76168(MPa )而允許抗外擠強度為:pc = poc S D = 26.76168 ×1.125 = 30.10689(MPa )查鉆井手冊(甲方)選擇中間套管:表 10 中間套管鋼級選擇鋼級外徑(mm)壁厚(mm)均重(N/m)抗 拉 強 度(kN)抗 擠 強 度(MPa)內(nèi)徑(mm)s(kN)P-11027312.57791.98535131.8247.867802則中間套管的根數(shù)為 n = 2480 = 272.527(根),實際取 n = 272根 ,所以實際使用長度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