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查看頭顱ct_第1頁
如何查看頭顱ct_第2頁
如何查看頭顱ct_第3頁
如何查看頭顱ct_第4頁
如何查看頭顱c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品如何看頭顱CT一、檢查方法顱腦CT主要用橫斷面,有時加用冠狀斷面。橫掃多采用以聽眥線(外耳孔與外眥聯線)為基線,依次向頭頂掃描10個切層,層厚10mm,層距10mm.根據病情平掃之后再行增強掃描。有時為了顯示小腦橋腦角池或鞍上池的小腫瘤,可進行腦池造影CT.二、正常表現CT診斷主要依據是觀察組織密度差異。顱骨為最高密度白影,CT值可達1000H.鼻竇與乳突氣房內含空氣為最低黑影,CT值為1000H.充以腦脊液的腦室、腦池為低密度,CT值為0-16H.腦皮質為薄層白帶狀影,髓質為深淺不等的灰影,皮質和髓質之間常有清楚的分界線,尾狀核密度較高,血管與腦實質密度相仿,松果體及脈絡叢常發(fā)生鈣化而呈

2、高密度影、CT值取決于鈣含量,約40400H。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正常兩側腦實質密度對稱,不應出現一側高或低密度區(qū)。腦室和腦池在不同層面顯示,(圖768)。側腦室邊界清楚。輪廓整齊,形狀及大小對稱;透明隔與三腦室在較低層面中線上。蛛網膜下腔為薄層低密度帶,位于顱骨內板與腦皮質之間;半球縱裂顯示較高層面,為位于中線的低密度帶,外側裂池對稱位于兩側。鞍上池呈五角星形,在鞍上池前13可見視神經交叉。四疊體池居后方,外形不整,四疊體突入池的前方。環(huán)池呈窄帶狀圍繞中腦周邊。后顱窩層面可見第四腦室位于中線,呈馬蹄形。可見小腦橋腦角池和枕大池。枕大池變異大,常誤認為異常。圖76鞍上池1.大腦鐮2.額葉3.交叉

3、池4.視交叉5.腳問池6.橋腦7.四腦室8.小腦9.潁葉10.蝶骨小翼11.外側裂增強檢查時血中含碘量增加,使血管和組織密度增加,腦血管可顯影。靜脈竇與腦室脈絡膜叢均因血中含碘量增強而使影像清楚。三、異常表現(一)腦實質基本病理改變病灶直接顯示是CT診斷的顯著優(yōu)點。與周圍正常密度相比,病灶可呈低密度、高密度和等密度。低密度病灶指病灶密度低于正常腦實質密度,一些月中瘤內大片壞死及囊性月中瘤均顯示低密度灶,止匕外,腦水月中(cerebraledema)、腦梗塞、腦膿月中、囊月中和液體積聚也為低密度灶。高密度病灶是指病灶密度高于正常腦實質密度。見于一些月中瘤和腦膜瘤、髓母細胞瘤、顱咽管瘤的鈣化和頗內

4、出血如腦出血等。等密度病灶指病灶密度與正常腦實質密度相等或近似。此時,可從兩方面推測:一是病灶周圍有水月中襯托出來,二是腦室出現移位變形,中線結構向對側移位。圖77三腦室1.朋體膝2.側腦室前角3.透明中隔4.丘腦5.三腦室6.下丘7.四疊體位8.小腦幕外緣9.小腦上蚓部10.大腦鐮11.內囊膝部12.潁上回13.側裂14.額下回圖78側腦室1.半球縱裂2.月并月氐體3.側室前角4.透明中隔5.三腦室體上部6.松果體7.側室后角8.大腦大靜脈9.下矢狀竇10.上矢狀竇11.側腦室脈絡12.丘腦13.殼核14.內囊15.穹窿16.外側裂叢鈣化17.尾狀核頭(二)腦室與腦池的變化腦室改變?yōu)槟X室擴大

5、,變形及移位。腦室擴大可分系統性和局限性兩類。系統性擴大多因腦脊液循環(huán)受阻,如四腦室內月中瘤等,便阻平面近側因腦室壓力增高而擴大,所含腦脊液增多,又稱腦積水。局限性腦室擴大多由于腦室壁完整性受損,同為局部牽拉性擴大。腦室變形及移位多因腦內占位性病變直接推壓腦室所致。腦池變化有擴大、變形和移位。例如鞍上月中瘤可引起鞍上池充盈缺損;腦皮層萎縮則可見蛛網膜下腔擴大。四、常見病CT表現顱腦CT檢查的適應癥是非常廣泛的。因為在顱腦病變診斷上,CT不但對占位性病變能顯示出病理組織密度的高低、體積的大小和部位的深淺,對一些非占位性病變或退行性萎縮性病變也能有所啟示。(一)腦瘤CT對確定有無腫瘤,并作出定位與

6、定量診斷高度準確。定性診斷率也非常高。常見腦瘤有膠質瘤(Glioma)腦膜瘤(Meningioma)、垂體瘤(Pituitaryadenioma)顱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聽神經瘤以及轉移瘤等??筛鶕鲶w本身的表現和對周圍組織的影響進行定位和定性。常見腦瘤多有典型CT表現,70-80%的病例可作出定性診斷。例如惡性膠質瘤常見于低密度,增強掃描環(huán)狀增強,且壁上常見結節(jié),周圍低密度水腫帶明顯。腦膜瘤多表現為均勻高密度,邊界清楚,且與顱骨、大腦鐮或小腦幕相連,增強掃描有明顯均勻增強效應。轉移瘤(metastatictumor)呈多發(fā)灶、多在腦周邊,呈小的低、高或混雜密度,增強效

7、應多明顯。鞍上有增強的稍高密度灶多為垂體瘤向鞍上延伸。顱咽管瘤多為混雜密度,往往有蛋殼樣鈣化。松果體瘤(Pinealoma)出現在松果體區(qū),呈稍高密度并點狀鈣化、增強明顯,聽神經瘤(Acousticneuroma)為橋腦小腦角區(qū)的低或稍高密度病灶,有增強,同時可見內聽道擴大與破壞。由于CT表現的不是腫瘤細胞,因此,難于確定細胞類型。(二)腦外傷CT檢查腦外傷安全、迅速、方便、能確定腦挫傷、顱內血腫及其他合并癥。1.顱內血腫根據出血部位分為腦內和腦外血腫,后者又分為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腫。( 1)硬膜外血腫(Epiduralhematoma)表現為顱骨內板下方梭形均勻高密度影,常有輕度占位表現。兩周

8、后,血腫內紅細胞及蛋白質逐漸被分解和吸收,其密度也相應下降為等密度或低密度。硬膜外血腫常伴發(fā)局部骨折及頭皮下血腫。( 2)硬膜下血腫(Subduralhematoma)表現為顱骨內板下方新月狀,薄層廣泛均勻高密度區(qū)。由于血腫體積大并以外周包繞和壓迫大腦半球,壓迫腦室,中線結構被推向對側。亞急性期,形狀不變,呈等密度,可借助于灰、白質界線與顱骨間距離增寬來確定。( 3)急性腦內血腫表現為腦內圓形或不整形均勻高密度區(qū),輪廓銳利,周圍有腦水腫。如血液流入腦室或蛛網膜下腔,則積血處呈高密度影。CT對診斷多發(fā)與復合血腫較為可靠。2.腦挫裂傷(CerebralContusion)腦組織發(fā)生一定程度的挫傷、

9、裂傷、出血和水腫等。單純挫傷以腦水腫為主,CT平掃見邊緣模糊的低密度區(qū),病灶較大時可有占位征象。腦挫裂傷常合并腦內出血,平掃表現為邊緣模糊的低密度區(qū)有多發(fā)點狀及片狀致密影。(三)腦血管病CT能及時確診腦血管病,如腦出血或腦梗塞,對迅速制定治療方案和改善預后有重要價值。1 .高血壓性腦內血腫常見于高血壓動脈硬化患者。血腫好發(fā)基底節(jié)區(qū)或和丘腦。CT表現為圓形、橢圓形高密度影。血腫的表現與病期有關。新鮮血腫為邊緣清楚,密度均勻的高密度區(qū),23d后血腫周圍出現水腫帶;約一周后,血腫周邊開始吸收,呈溶冰狀;約4W后則變成低密度灶;2個月后則成為低密度囊腔。CT可反映血腫形成、吸收和囊變的演變過程。增強掃

10、描于吸收期可見環(huán)狀增強,囊變期,則無增強。此外,可見占位征象?;坠?jié)區(qū)與丘腦的血腫易破入腦室,破入腦室外的大血腫死亡率高,預后差。有時伴發(fā)腦積水和病側腦室外擴大。主要由于腦脊液循環(huán)梗阻所致。2 .腦梗塞(Braininfarction)(1)缺血性腦梗塞(Ischemicinfarction)較常見,系供養(yǎng)區(qū)缺血、缺氧致腦組織壞死。發(fā)病24h內CT可無陽性發(fā)現;12W內由于缺血性腦水腫,累及皮質和髓質,多為楔形輕度低密度區(qū),水腫范圍大時可有占位征象;23W病灶變?yōu)榈让芏?,與腦水腫消失和巨噬細胞反應有關;46W病灶發(fā)生液化和疤痕形成,呈邊緣銳利的低密度區(qū),鄰近腦室發(fā)生牽拉擴大,腦皮層溝增寬,甚至

11、中線結構移向患側。腔隙性腦梗塞(Lacunarinfarction)系因小的終未動脈閉塞,好發(fā)于基底節(jié)區(qū)和腦干,表現為直徑小于1.0cm的邊緣清楚的低密度灶。(2)出血性腦梗塞(Hemorrhagicinfarction)因抗凝治療后血栓碎裂變小,向遠側游動并再度發(fā)生栓塞,已壞死的血管因血液再通,動脈壓增高致血管破裂而出血。好發(fā)皮層和基底節(jié)區(qū)。表現為大片低密度區(qū)內出現點片狀高密度影。3 .腦動脈瘤(Aneurysmofbrain)好發(fā)于腦底動脈環(huán),臨床表現為壓迫癥狀和瘤體破裂所致蛛網膜下腔出血。直徑小于1.0cm時,CT平掃可不顯示。直徑小于5mm,即增強掃描亦難發(fā)現。較大的動脈瘤增強時呈圓形

12、或類圓形致密影。動脈瘤破裂出血,CT可顯示血液在蛛網膜下腔、腦內和腦室內分布情況。蛛網膜下腔出血表現為腦池、蛛網膜下腔彌漫或局限性密度增高。4 .腦血管畸形平掃時,小的腦血管畸形不易發(fā)現,較大病灶顯示為不均勻密度和不規(guī)則團狀影。有出血或鈣化則表現為高密度灶。如無血腫則無占位變化。增強掃描常顯示輪廓清楚的團狀影或不規(guī)則形的密度較高的畸形血管影以及粗大迂曲的輸入和引出血管。(四)炎癥及寄生蟲病1 .腦膿腫(Brainabscess)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CT對腦膿腫的診斷非常重要,既可確定膿腫的有無及其位置、大小、數目和多房性等,還可引導進行手術引流,并觀察膿腫的演變。病變多發(fā)生在灰白質交界處。在急性局限性腦炎階段表現為邊緣不清的低密度區(qū)及占位征象。膿腫形成后,則呈邊緣密度稍高中心密度低的病灶,周圍廣泛水腫。增強掃描可見膿腫壁呈薄的均勻一致的環(huán)形增強影,為膿腫壁上毛細血管充血和血腦屏障破壞所致。膿腫由急性轉為慢性的過程中,膿腫壁越來越清楚,周圍水腫帶變窄,最后完全消失。臨床上兒童和青少年癲癇常因小膿腫引起。2 .腦寄生蟲病CT可直接顯示病灶特征,??纱_診。3 1)腦囊蟲病(Braincysticercosis)CT表現為單發(fā)或多發(fā)的小結節(jié)或卵圓形小囊狀低密度區(qū),大小0.51cm.增強掃描見環(huán)狀強化。4 2)腦包蟲病(Brainhydati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