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100以內加法和減法_第1頁
第一單元100以內加法和減法_第2頁
第一單元100以內加法和減法_第3頁
第一單元100以內加法和減法_第4頁
第一單元100以內加法和減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第三冊 主備: 使用: 第一單元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三)教材分析:本單元在學生初步理解加、減法的含義,能夠口算兩位數(shù)加(減)整十數(shù)或一位數(shù)、筆算兩位數(shù)加(減)兩位數(shù),以及會解答加、減法的實際問題的基礎上編排。主要教學100以內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求比一個數(shù)多(少)幾的數(shù)的實際問題。連加的加數(shù)一般是三個,連減的減數(shù)一般是兩個,加減混合一般限于兩步計算。關于計算的新知識有以下三點:一是連加、連減、加減混合應該按“從左往右依次計算”的運算順序進行;二是計算連加、連減、加減混合式題可以列兩個連續(xù)的豎式或者列把這兩個豎式連寫;三是計算連加、連減、加減混合應該口算與筆算相結合,提高

2、計算的效率。教學求比一個數(shù)多幾的數(shù)、求比一個數(shù)少幾的數(shù),既是解決生活中常見的問題,也是教學一種基本的數(shù)量關系。這些問題與數(shù)量關系,和一年級已經教學的求一個數(shù)比另一個數(shù)多多少或少多少的問題結合起來,就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相差關系的知識結構。全單元的教學內容編排成四道例題,結構如下。例題教學內容練習例1連加(“試一試”連減)列豎式計算例2加減混合(“試一試”先減后加)筆算與口算相結合練習一著重練習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式題的計算例3重溫兩個數(shù)量相差多少的關系(想辦法使“不相等”變成“相等”)例4求“比一個數(shù)多幾或少幾的數(shù)”的實際問題練習二著重解決求比一個數(shù)多幾或少幾的數(shù)的實際問題從上表可以看到,教材十分

3、重視不同知識的相互聯(lián)系和已有經驗的充分發(fā)揮。連加與連減雖然計算不同,但運算順序和計算方式相同,教材通過例1教學連加的計算,把連減安排在“試一試”里。加減混合的兩步計算,可以先加后減,也可以先減后加,教材在例2里安排先加后減,在“試一試”里安排先減后加。這些編排都體現(xiàn)了教學方法的多樣,學習方式的多元,既發(fā)揮“教”的主導作用,又調動“學”的積極性與能動性。從上表還能看到,教材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例1以及“試一試”都用豎式計算加、減法,利用分豎式或連豎式進行加、減兩步計算是最基本的方式。例2的“試一試”里靈活應用口算或筆算進行加、減兩步計算,這是計算能力的較高水平。例3重溫一年級下冊教學的“求相

4、差數(shù)”問題,其編排目的是豐富學生對兩個數(shù)相差多少的認識,以及通過操作活動解決問題的體驗,為例4教學新的相差關系的實際問題作準備。1 聯(lián)系解決實際問題的步驟,體會運算順序規(guī)定的合理性。運算順序是為了進行混合運算而作出的規(guī)定。人們共同遵循規(guī)定就能避免混合運算時的混亂,確保計算正確、結果唯一。解決實際問題經常要列式計算,算式的運算順序不應與解決實際問題的步驟相矛盾。例1和例2都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境中教學連加和加減混合運算,能夠讓學生體會運算順序是合理的規(guī)定。學生在一年級上冊“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單元,曾經接觸過簡單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初步知道算式里的“加號在前先算加法,減號在前先算減法”。也就

5、是說,學生已經初步知道了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的運算順序。本單元繼續(xù)教學100以內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學生看到兩道例題列出的算式,能夠說出先算什么,知道再算什么。教學時應該注意四點:(1) 幫助學生說清楚每一道算式的計算步驟。學生一般會說清楚第一步算什么,如例1的算式19+27+26,先算19+27,例2的算式38+42-33先算38+42。他們也知道接著算什么,但不會照“第一步計算的結果再加26”“第一步計算的結果減33”這樣表述。教學時,要幫助學生說清楚第二步計算的具體內容,感受這一步是前面計算的結果與算式里第三個數(shù)的運算。(2) 聯(lián)系解決實際問題,體會運算順序是合理的規(guī)定。例1求三個人

6、一共折多少只小船,可以先求出圖畫里左邊和中間這兩人一共折幾只小船,再求三個人一共折的只數(shù)。在算式19+27+26中,先算19+27=46,再算46+26=72,與解決實際問題的步驟完全一致。例2求還剩多少只小船,可以先算出一共折了多少只,再從中去掉送給幼兒園的小船只數(shù)。所以算式38+42-33應該先算38+42=80,再算80-33=47。聯(lián)系實際問題的解答步驟和數(shù)量關系,解釋連加、加減混合算式各步計算的具體含義,學生能夠體會到“從左往右依次計算”的合理性。(3) 及時把例題的運算順序向“試一試”里的計算遷移。要引導學生由“從左往右依次計算連加”,推理出“從左往右依次計算連減”;由“從左往右依

7、次計算38+42-33”推理出“從左往右依次計算60-38+40”。(4) 概括兩道例題和兩次“試一試”的運算順序,得出“算式里都是加、減法,可以從左往右依次計算”的順序。以后再遇到類似的算式,就能按既定的順序進行計算。2 教學連豎式,進一步強化運算順序,鞏固加、減法計算。本單元采用列“分豎式”或“連豎式”計算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胺重Q式”把兩步計算列成兩個獨立、完整的豎式分別進行。這樣的豎式學生已經掌握?!斑B豎式”把兩個豎式連起來寫,先寫出第一步計算的豎式,再把第二步計算接著前一步的得數(shù)寫,把兩步計算的豎式連成一體。學生以前沒有用過這樣的豎式。學習“連豎式”計算,對學生有三個好處:(1)

8、連豎式的兩次計算是根據(jù)運算順序進行的,寫連豎式能夠強化運算順序。尤其是第二步計算接著第一步的得數(shù)寫,充分體現(xiàn)了第二步計算是第一步計算的結果與算式里第三個數(shù)的運算。(2) 連豎式只是把兩個加、減計算的豎式連著寫,但每次計算都是100以內的加、減法筆算,與學生已有的計算習慣和能力比較接近,他們接受連豎式不會有大的困難,還有利于鞏固100以內的加、減法筆算。(3) 沒有括號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都要從左往右依次計算,都可以寫連豎式計算。學生在連加里學習的連豎式,在連減和加減混合計算中繼續(xù)運用,就能越來越熟練。教學要注意的是,連豎式不同于連加的豎式,前者是兩個相連續(xù)的豎式,后者要把三個加數(shù)都數(shù)位對齊著

9、寫在同一個豎式里,一并相加。連加豎式只能用于連加計算,不能用于連減和加減混合。教學連豎式,要讓學生經歷兩個分豎式寫成連豎式的過程,看清楚兩個分豎式的連接點是第一步計算的得數(shù),在第一個豎式的得數(shù)下面接著寫出第二步計算,就是連豎式了。像這樣,豎式的第一步計算的得數(shù)又是第二步計算的一個加數(shù)(或被減數(shù)),比寫出兩個分豎式稍便捷一些。例1先用分豎式計算19+27+26,教材讓學生用豎式算出第一步加法的和46,并把它作為第二步計算的一個加數(shù),寫在第二個豎式上,感受第二步計算是把第一步計算的得數(shù)46與算式中的第三個加數(shù)26相加,第一步計算的得數(shù)是兩個分豎式的連接點。然后寫連豎式計算,學生就能理解為什么第二個

10、豎式可以接著第一個豎式寫。教材讓學生在連豎式上先算出前兩個加數(shù)的和,再加上第三個加數(shù),體會兩次加法運算既是分別進行的,又是連續(xù)進行的,寫連豎式計算比分豎式簡便。例2計算38+42-33,教材已經寫出38加42的豎式,要求學生完成這一步計算,并接著進行第二步計算。學生可以在第一個豎式的旁邊,寫第二個豎式,也可以接著第一個豎式在它下面用連豎式進行第二步計算。學生計算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可以自主選擇采用分豎式還是采用連豎式,教學時一方面要尊重學生對筆算形式的選擇,另一方面也要適當引導他們主動使用連豎式。學生接受連豎式雖然不會有多大困難,在開始時仍會有短暫的不適應。所以,教材在例1的“試一試”里鼓勵

11、學生嘗試著寫豎式計算,“想想做做”第1題給出了連豎式,讓學生在它上面進行計算,體會連豎式的結構與兩步計算的順序。學生從第2題起就應該自己列出連豎式計算了。3 靈活運用口算與筆算,提升計算能力。計算能力是對計算的意義與方法的理解、掌握和合理使用。理解算理、掌握方法是計算能力必不可少的基礎,正確、合理、簡潔地進行計算是計算能力的集中表現(xiàn)。學生在一年級就學會了口算兩位數(shù)加(減)一位數(shù)或整十數(shù),以及筆算兩位數(shù)加(減)兩位數(shù)。本單元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中,有些是兩位數(shù)與一位數(shù)或整十數(shù)的加、減計算,可以口算,有些是兩位數(shù)與兩位數(shù)的加、減計算,需要筆算。學生通過辨認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式題中,哪些能口算、

12、哪些要筆算,做到能口算則口算,需筆算就筆算,他們的計算能力就得到了提升。例1和例2都要教學連豎式的計算,而連豎式是兩次筆算的組合,所以這兩道例題沒有涉及口算。例1后的“試一試”要從連豎式計算連加擴展到連豎式計算連減,也沒有涉及口算。在學生較好地學會連豎式計算的基礎上,例2后的“試一試”60-38+40,在筆算60-38=22以后,接著算的22+40是兩位數(shù)加整十數(shù)。教材通過小卡通說的“22+40可以口算”,指出了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計算中,能夠口算的部分應該口算。引導學生較快地算出60-38+40的最后結果,體會筆算與口算的結合運用能使計算更加便捷。從這時起,計算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不一定都列

13、連豎式了。如果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的兩步計算都需要筆算,則可以利用連豎式進行;如果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的兩步計算中,有一步甚至兩步能夠口算,就不必利用連豎式計算。教學時,一方面要適當加強兩位數(shù)加(減)一位數(shù)或整十數(shù)的口算練習,另一方面要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看清楚題目里有哪些計算,分辨哪些可以口算、哪些應該筆算。配合例2的“想想做做”前面三道題都是計算題。第1題里的加減混合都是兩位數(shù)與兩位數(shù)的計算,其編排目的是幫助學生很好地利用連豎式計算。第2題是兩位數(shù)加整十數(shù)和兩位數(shù)減一位數(shù)的計算,其作用是激活學生已有的口算能力。第3題里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都有能夠口算的部分,也有需要筆算的部分,是為

14、了培養(yǎng)學生運算能力而作出的安排。4 在加、減計算練習里,為以后的教學作些鋪墊。到本單元為止,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所有內容都教學了。結合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要為后面的乘、除法以及兩步計算實際問題的教學作些鋪墊和準備。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和的簡便運算,讓學生提前接觸幾個相同數(shù)的連加,是為教學乘法作出的鋪墊。例1后的“想想做做”里,32+32+32就是三個相同加數(shù)的連加。讓學生提前接觸相同加數(shù)連加,以后教學乘法就可以直接從相同加數(shù)連加切入,以相同加數(shù)連加為平臺,構建乘法的含義。除法是解決平均分問題的運算,平均分可以看作連續(xù)減去相同的數(shù)。如把15個皮球平均放到3個盒子里,可以理解為從15個皮球里

15、每次拿出3個,即15連續(xù)減3,直至減完。又如把15個皮球每5個放一盒,可以理解為從15個皮球里每次拿出5個,即15連減5,直至減完。本單元在例1后的“想想做做”里編排50-25-25,在練習二里編排42每次減7,連續(xù)減5次,讓學生接觸減數(shù)相同的連減法,為以后操作平均分活動和探索除法的算法作些準備。解答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關鍵是找到中間問題,即先算什么。學生從解答一步計算的問題到解答兩步計算的問題,往往在中間問題上發(fā)生很大的困難。因此,小學數(shù)學教學長期研究從解答一步計算問題到解答兩步計算問題的跨越,終于找到了以連續(xù)兩問的問題為過渡。連續(xù)兩問的實際問題里有兩個相連續(xù)的一步計算問題,解答前一個問題所

16、需要的條件都是已知的,解答后一個問題的條件有一個是直接已知的,另一個是第一問算出來的。與一步計算的問題相比,連續(xù)兩問延伸了問題,也延伸了解題思路。與兩步計算的問題相比,連續(xù)兩問比較平緩,不需要尋找先算的中間問題。如果去掉連續(xù)兩問中的前一個問題,只保留第二個問題,就形成了一道兩步計算的問題。如果為兩步計算的問題添上一個中間問題,就成為連續(xù)兩問的問題。學生已能解答求總數(shù)、求剩余數(shù)、求相差數(shù)等加、減一步計算的問題,本單元沒有重復解答這些一步計算的問題,在練習里編排的都是由這些數(shù)量關系構成的連續(xù)兩問的實際問題。這就給教學發(fā)出了兩個信號:一是盡管例2呈現(xiàn)了加減兩步計算的問題情境,只是為了列出加減混合的算

17、式,并不要求學生獨立解答連減或加減混合的兩步計算實際問題。二是要把連續(xù)兩問的實際問題作為教學內容與要求,為以后教學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打好基礎。教學連續(xù)兩問的實際問題,首先要引導學生理解題意,找到并整理所有的已知條件,知道有兩個問題;然后要明確兩個問題應該依次分別解答,即先解答前一個問題,再解答后一個問題。在解題之后,要引導學生反思兩個問題的關系,體會第一問的解答對第二問的作用,感受如果不先解答第一個問題,解答第二個問題就會缺少一個條件。連續(xù)兩問的實際問題,其呈現(xiàn)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如“條件1、條件2、問題1,條件3、問題2”,另一種如“條件1、條件2、條件3,問題1、問題2”。顯然,對學生而言

18、,后一種呈現(xiàn)稍難理解一些。因為前一種呈現(xiàn)里,條件與問題已經搭配好了,只要利用條件1和條件2就能解答問題1。后一種呈現(xiàn)里,學生要在三個條件中選擇兩個合適的條件來解答問題1。教材在編排連續(xù)兩問的習題時,注意了這一點。先出現(xiàn)前一種結構的連續(xù)兩問,例如:上午摘了38個西瓜,下午摘了46個西瓜,一共摘了多少個?運走60個,還剩多少個?再出現(xiàn)后一種結構的連續(xù)兩問,例如:我們班栽楊樹36棵,松樹28棵,其中的31棵是男生栽的。全班一共栽樹多少棵?女生栽樹多少棵?5 重溫“求相差數(shù)”的實際問題,為教學“求比一個數(shù)多幾或少幾的數(shù)”的問題作準備。相差關系的實際問題一般有三種類型:(1) 已知兩個數(shù)各是多少,求它們

19、相差多少,即求一個數(shù)比另一個數(shù)多多少(或少多少)。(2) 已知兩個數(shù)的相差數(shù)以及較小數(shù),求較大的數(shù)是多少,即求比一個數(shù)多幾的數(shù)是多少。(3) 已知兩個數(shù)的相差數(shù)以及較大數(shù),求較小的數(shù),即求比一個數(shù)少幾的數(shù)是多少。一年級下冊已經教學了第一種類型,本單元要教學另兩種類型問題的解答。教材在教學求比一個數(shù)多幾或少幾的數(shù)是多少的問題之前,先安排例3重溫求相差數(shù)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對相差數(shù)有更加深入的認識。重溫求相差數(shù)的問題,不是讓學生再解答幾道這樣的問題,以引起回憶。而是創(chuàng)設新穎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相差數(shù)的含義。例3的問題情境是:芳芳穿了12個彩珠,小軍穿了8個彩珠,用什么辦

20、法,讓兩串彩珠同樣多。這個問題有兩大特點,一是具有開放性,為了使兩人的彩珠同樣多,可以給小軍增加4個,也可以讓芳芳減少4個,還可以從芳芳的彩珠里拿出2個給小軍。不同的方法,結果不同,但都能讓兩串彩珠同樣多,都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二是富有可操作性,如果分別擺出(或畫出)芳芳和小軍的彩珠,就能通過給小軍添上4個、把芳芳的去掉4個,或者從芳芳的彩珠里移動2個給小軍等操作活動解決問題。通過這道例題,學生應該獲得兩點體會:第一,小軍的彩珠個數(shù)(較小數(shù))添上一些就能和芳芳的彩珠個數(shù)(較大數(shù))同樣多,芳芳的彩珠個數(shù)(較大數(shù))去掉一些就能和小軍的彩珠個數(shù)(較小數(shù))同樣多。第二,添上一些、去掉一些都可以動手操

21、作,這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可行方法。我們能夠感到,這兩點體會對學生學習求比一個數(shù)多幾或少幾的數(shù)是多少的問題,會有很大的幫助。這正是教材編排例3的意圖。也就是說,教學例3,不僅是得出問題的答案,還要讓學生產生這兩點體會。為此,例題安排了“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說說有什么體會”的教學活動。6. 安排學生操作,體會求比一個數(shù)多幾或少幾的數(shù)是多少的實際問題的數(shù)量關系,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初步的推理能力。求比一個數(shù)多幾或少幾的數(shù)是多少的問題,屬于相差關系的問題,是一步計算的加、減法問題中學生學習較為困難的問題。我們知道,求總數(shù)是多少、求部分數(shù)是多少的問題,其數(shù)量關系十分貼近加法、減法的含義。求總數(shù)是多少就是

22、把兩部分合并起來,求部分數(shù)是多少就是從總數(shù)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一部分。根據(jù)這兩類問題的數(shù)量關系,直接應用加法或減法計算很方便。相差關系問題的數(shù)量關系,要運用綜合、分析,經過系列的推理,把求比一個數(shù)多幾的數(shù)是多少的問題轉化成把兩個數(shù)合并的問題,把求比一個數(shù)少幾的數(shù)是多少的問題轉化成求部分數(shù)的問題,才能與加法或減法建立對應聯(lián)系。過去教學相差關系應用題,設計了誰與誰比、誰大誰小、大數(shù)可以分成哪兩部分一連串問題,組織起嚴密而系統(tǒng)的推理過程,把數(shù)量關系分析得十分透徹,得出算法的前因后果十分清楚。然而,這些問題與推理,和兒童的實際思維水平有較大的距離,不太適宜低年級數(shù)學教學使用。因而,求比一個數(shù)多幾或少

23、幾的數(shù)是多少的問題,一直是低年級數(shù)學教學的一個難點。教學求比一個數(shù)多幾或少幾的數(shù)是多少的問題,關鍵是讓學生理解“比一個數(shù)多幾”“比一個數(shù)少幾”的含義。例4呈現(xiàn)兒童做花的情境,其中小英做了11朵,小華比小英多做3朵,小平比小英少做3朵,呈現(xiàn)出的情境學生樂意接受、能夠接受。教材鼓勵學生根據(jù)圖中的條件,提出問題:小華做了多少朵?小平做了多少朵?教學時應該注意到,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是數(shù)學課程的教育目標之一。尤其是提出自己尚未認識的問題并積極探索其解決方法,是個體創(chuàng)新意識的體現(xiàn)。例題先解決小華做了多少朵花的問題,安排學生“用圓片擺一擺”,直觀感受“小華比小英多3個”的含義,體會其中的數(shù)

24、量關系。教學時,應引導學生思考:先擺小英做的還是先擺小華做的?怎樣擺出小華比小英多做3朵?使學生注意到,小華做的花可以分兩步擺出來,先擺出和小英同樣多的11個圓片,再擺出比小英多的3個圓片。例題希望通過操作學具不僅得出小華做了11朵,還要得出計算小華做多少朵的方法。所以,還要引導學生分析:小華做花的朵數(shù)可以看成幾朵和幾朵合起來的?把8朵和3朵合起來是多少朵,得出用“11+3=14”計算小華做花的朵數(shù)。小英小華11個3個例題繼續(xù)解決小平做多少朵花的問題,仍然要求學生通過擺圓片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學時,要讓學生認真思考“怎樣擺出小平比小英少3朵”,引導他們先擺出和小英同樣多的11個圓片,再從中去

25、掉3個。這樣的過程,體現(xiàn)了從11個里去掉3個,求還剩幾個的數(shù)量關系,學生就會很自然地用“11-3=8”計算小平做花的朵數(shù)。配合例4的“想想做做”第1題幫助學生深入體驗“多幾”和“少幾”的含義,通過在一行的下面“畫,比多2個”繼續(xù)體會“比一個數(shù)多2”的含義;在一行的下面“畫,比少2個”繼續(xù)體會“比一個數(shù)少2”的含義。教學時,應該關注學生的畫圖活動,在畫圖形的過程中準確體現(xiàn)出“多2”與“少2”的意思。第2題根據(jù)線段圖列算式解答求比一個數(shù)多8的數(shù)是多少的問題,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其中的數(shù)量關系,從而形成“求比一個數(shù)多幾的數(shù)都可以用加法計算”的概括性認識。練習二第4題,小芳拍球20下,小軍拍的比小芳少,小

26、強拍的比小芳多。問題是小軍最多拍了多少下?小強最少拍了多少下?學生解答這道題,需要開展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從“小軍拍的比小芳少”得出小軍拍的下數(shù)是比20小的數(shù),可能是1、2、318或19,其中最大的是19,所以小軍最多拍19下。從“小強拍的比小芳多”得出小強拍的下數(shù)是比20大的數(shù),可能是21、22、23所以小強最少拍21下。教學要引導學生充分展開思考過程,學會有理有據(jù)地想問題。第1課時 連加、連減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2頁例1,“試一試”和“想想做做”。教學目標:1使學生學會用豎式筆算100以內的連加、連減,掌握兩個豎式連寫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2.使學生經歷探索算法的過程,培養(yǎng)初步

27、的觀察、比較、分析能力,提高運算能力。3.使學生在參與數(shù)學活動的過程中,逐步養(yǎng)成書寫規(guī)范、工整的良好習慣,感受學習成功的快樂,增強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教學日期:9月2日教學過程:一、 復習引入1.豎式計算45+17 8059指名板演,并說一說用豎式計算加法和減法時要注意什么。2.口算下面各題。2+4+3 30+40+20 2+40+5703020 1775 1492提問:在計算連加、連減的算式時,要按怎樣的順序進行計算?3揭示課題:連加、連減。二、自主探索1.教學例1出示例1的掛圖,談話: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一副圖,從圖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要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紙船,可以怎樣列式?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

28、:19+27+26.啟發(fā):這是一道三個兩位數(shù)連加的算式,想一想,要先算什么?你能列豎式算出結果嗎?學生嘗試用豎式計算,教師巡視,并讓計算出現(xiàn)錯誤的和一名計算的學生把計算過程寫在黑板上。組織交流:(1)指計算錯誤的算式,讓學生說一說錯在哪里,并相機提示學生在用豎式計算時要注意的問題。(2)指計算正確的算式,讓學生說一說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講解:由于第二個豎式中的第一個數(shù)就是第一個豎式中的得數(shù),因此,在用豎式計算時,可以把這兩個豎式連起來寫。讓學生完成教科書第1頁的連個豎式連寫的填空。提問:這樣把兩個豎式連起來寫和原來把兩個豎式分開來寫有什么不同?你認為哪種寫法比較簡單?小結:把兩個豎式連起來寫,

29、不需要把第一步算出的結果再抄一遍。這樣,既比較簡便,又可以避免抄錯數(shù)字。2.教學“試一試”出示“試一試”:902528提問:這是一道怎樣的算式?計算時,要先算什么?談話:在用豎式計算時,豎式可以怎樣寫?自己先在下面試一試,再在小組里說說你是怎樣想的,時怎樣算的。學生嘗試計算,教師巡視。反饋:誰來和大家說說你是怎樣算的?小結:在計算連減的算式時,也可以把兩個豎式連起來寫,計算過程比較簡單。三、鞏固練習1.做“想想做做”第1題學生直接在書上填寫,并說一說怎樣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兩步計算式題,兩個豎式連寫時,要注意什么。2.做“想想做做”第2題讓學生分小組進行練習,并指名板演。反饋時,讓板演的學生說

30、一說自己的計算過程,同時注意糾正其他同學中出現(xiàn)的錯誤。3.做“想想做做”第3題。出示題目,讓學生說一說題目的意思。學生獨立完成,并說一說解題時是怎樣想的。4.做“想想做做”第4題(1)出示場景圖和第(1)題,讓學生獨立完成解答,并說說解題時是怎么想的。(2)出示第(2)題,提問:可以根據(jù)哪兩個條件求剩下多少西瓜?追問:題中并沒有告訴我們一共摘 多少個西瓜,怎么辦呢?學生回答后,讓學生列式解答,并核對答案。提問:請大家再看看這道題,想想他和我們以前解決的問題有什么不同?再問:解答這樣的題目要注意些什么?四、課堂總結你學到了什么?教學后記:板書設計: 連加 連減19+27+26=72 902528

31、=371 9 9 0+ 2 7 2 54 6 6 5 + 2 6 2 8 7 2 3 7 作業(yè)設計:1.數(shù)補p12. 23+63+11 15+18+29 45+12+61 921240 851628 7629303.小明看一本書,第一天看了23頁,第二天看了25頁,還剩下49頁沒有看,這本書有多少頁?第2課時 加減混合運算教學內容:蘇教版二年級上冊P3-4教學時間:9月3日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根據(jù)實際問題的事理列出加減混合算式;2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認識,用豎式算出結果;3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算式的特點靈活選擇計算方法的能力,發(fā)展思維的靈活性。教學重點:讓學生掌握加減混合兩步計算式題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

32、地選擇口算和筆算。教學難點:學生能正確地選擇口算和筆算算出正確得數(shù)。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一)復習準備1板演:262538= 701826=指名兩人到前面板演,要求學生用豎式計算。2口算要求學生說出口算過程復習加減混合運算順序12820=50306=42830= 78406=訂正板演,由學生講解計算過程(二)學習新知1出示例2(多媒體演示) 師:從這幅圖上你知道了什么?同桌互相說一說。生:男生一共折了38只,女生一共折了42只,送給幼兒園33只師:你能提出一個數(shù)學問題嗎?預設:還剩多少只?師:誰能列出算式?生獨立思考,請一位同學回答。板書:38+42-33師:為什么這樣列式?你是怎么

33、想的?生:要求還剩多少只,就要先算折了小船的總數(shù),然后從總數(shù)中去掉送給幼兒園的33只。師:你知道得數(shù)是多少嗎?請同學們在自備本上算一算。實物投影,交流計算的方法。第一種: 3 8 + 4 2 8 08 0-3 34 7第二種: 3 8 + 4 2 8 0 - 3 3 4 7師:比較這兩種豎式,說說他們有什么不同和聯(lián)系?學生回答。師:我們一致認為第二種比較簡便。2.試一試60-38+40=學生獨立完成并交流60-38=2222+40=62,這一步可以直接口算。(三)鞏固反饋1想想做做2學生獨立完成,交流答案。使學生明確:兩位數(shù)加、減整十數(shù)或一位數(shù),都可以直接口算。2想想做做3同桌交流,可以用開火

34、車的形式匯報答案。3.想想做做4學生讀題,分析題意第1小題:要求還剩多少棵,就是從原有的白菜中去掉吃了的37棵。第2小題:要求現(xiàn)在一共有多少棵,就是把剩下的棵數(shù)和又買來的28棵合起來。4.想想做做5學生看圖,分析題意第1小題:要求全班一共栽樹多少棵,就是把楊樹的36棵和松樹的28棵合起來。第2題:要求女生栽樹的棵數(shù)就是從栽的總數(shù)中去掉男生栽的31棵。5.想想做做1在課堂作業(yè)本上完成第1題(四)作業(yè)設計1.計算25+37+19 90-37+282.比較大小43+7+16( )65 36+40-35( )323.買來90米布,做桌布用去16米,做窗簾用去40米,用去多少米?還剩多少米?(五)板書設

35、計 加減混合運算38+42-333 8 + 4 2 8 08 0-3 34 7 3 8 + 4 2 8 0 - 3 3 4 7(六)教學反思第3課時 練 習 一教學內容:教科書第5頁,教學100以內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的綜合練習。教學目標:1. 幫助學生回顧和整理相關的口算方法,形成必要的計算技能,進一步提高口算能力。2. 豐富學生對加法數(shù)量關系的認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應用意識。3. 幫助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fā)展初步的推理能力。教學重點、難點:幫助學生回顧和整理相關的口算方法,形成必要的計算技能,進一步提高口算能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時間:9月4號。教學過程

36、:一、 復習口算。1. 卡片進行10以內的和2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集體口算、指名口算相結合。2. 完成練習一第1題。獨立完成,指名匯報。指出:以后遇到這樣的題是可以口算的。二、 復習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1. 回憶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加減混合時要注意什么?指名回答。2. 獨立完成,指名板演,指名匯報,說說是怎樣算的?怎樣想的?指出:能口算的可以口算,不列豎式。三、 拓展思維,優(yōu)化算法。完成練習一第3題。1. 讀懂題意,自己獨立列式計算。2. 組織交流,觀察左邊一題,通過計算,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每條線上的和都是整十數(shù)。)3. 觀察右邊一題每條線上的3個數(shù)有什么特點?可以怎樣用比較簡便的方法算出

37、每條線上3個數(shù)的和?(每條線上都有43和17這兩個數(shù),因此,可以先算43+17=60,再用60分別加第三個數(shù)。 )四、 聯(lián)系生活,解決實際問題。完成練習一第4題。1. 獨立讀懂題意,獨立解決。2. 集體交流,說說你是怎樣求:3天一共拾了多少個?五、 開動腦筋,積極思考。1. 獨立讀懂題意,試著獨立解決。2. 集體交流,說說你是怎樣思考的?(引導學生用“嘗試調整”的策略解決,通過對題目中數(shù)據(jù)的觀察和分析,發(fā)現(xiàn)每車上都有一筐是26個蘋果,所以推理出,只要考慮剩下的4筐中哪兩筐蘋果個數(shù)的和與另兩筐相等。)六、 全課總結。板書設計: 練習一 22+28+34= 84-8-28= 75-27+30= 6

38、2-39+25= 學生板演豎式作業(yè)設計:1. 數(shù)補第3頁。2. 找朋友,把得數(shù)相同的算式練起來。90-75-27 84-59+45100-11-26 14+14+1446+54-30 25+15+23 3.在里填上合適的數(shù)字。4 9+2 -79 2 2 4- +4 6 7 3 教學反思:第4課時 簡單的加減法實際問題教學內容:教科書第6頁例3,第7-8頁想想做做。教學目標:1 理解并掌握使兩個數(shù)量同樣多的方法。2 充分體會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發(fā)展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3 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點、難點理解并掌握使兩個數(shù)量同樣多的方法。教學準備:多媒體光盤

39、教學時間:9月5號教學過程:一、 回憶舊知,引入新知。1 貼出一些圓片和三角。2 師:還記得我們在一年級時用什么方法比較圓片和三角誰多誰少嗎?(一一對應,即一個圓片對一個三角,看誰有多余)3 學生一邊說,教師一邊將圓片和三角一一對應排列起來。指出:圓片和三角一一對應,圓片沒有多余的,三角有多余的,就說三角比圓片多,多幾個呢?4引入新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如何解決“使兩個數(shù)量同樣多”的實際問題。(板書課題)二、教學新知。1出示例3課件,學生讀題審題。師:說一說從圖中知道了什么,根據(jù)題中的條件能提出什么問題?(預設:小軍比芳芳少穿幾個彩珠?小軍和芳芳一共穿了多少個彩珠?小軍再穿幾個彩珠就和芳芳同樣多

40、?) 通過交流,使學生明確:芳芳和小軍穿的兩串彩珠相差4個,在此基礎上,提出“要讓兩串彩珠同樣多,你有什么方法”的問題2引導學生用圓片代替彩珠擺一擺,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教師巡視,反饋交流,展示三種擺法:(1)增加法 :小軍再穿4個彩珠。(2)減少法:把芳芳穿的彩珠拿走4個。(3)移多補少:拿出芳芳穿的2個彩珠給小軍。提問:在這3種方法中,哪些改變了彩珠的總數(shù),哪些沒有改變彩珠的總數(shù)?指出:3種方法都是可以的。表揚能想出多種方法的同學。4 組織學生對三種方法回顧和反思,整理思考方法。(1) 先弄清楚兩個數(shù)量相差多少。(2) 根據(jù)兩個數(shù)的相差數(shù)進行調整。三、鞏固練習。1基礎練習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學生讀題審題,根據(jù)題中每一問擺小棒,填空。反饋討論:多多少根,就增加多少?減少多少?就要把多出來的怎樣移多補少2 提高練習課件出示第2題,學生讀題審題,根據(jù)題意填空反饋 討論:多多少根,就增加多少?減少多少?比較(1)和(2)提問:(1)這一題中為什么不能把多的部分再移多補少?引導孩子比較得出結論:多的雙數(shù)可以移多補少,單數(shù)不能。3解決實際問題。課件出示第3 4題,讓學生自己讀題審題,獨立思考,在書上做好,師巡查,反饋。讓學生自己說出理由。四、全課總結。學了今天的知識,你有什么收獲?板書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