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考研精華串講_第1頁
北京師范大學考研精華串講_第2頁
北京師范大學考研精華串講_第3頁
北京師范大學考研精華串講_第4頁
北京師范大學考研精華串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北京師范大學考研精華串講2006年7月27日教 材:王寧主編,北京出版社,2002年5月版。 授課內(nèi)容:北師的全部課程包括通論和文選兩部分:一、文選。文選的教學分精講和泛讀兩部分。精講古代詩文25篇,著重于字、詞、句有關知識的講解,部分篇目要求學生背誦;泛讀古代詩文20篇,供學生課余自學,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二、通論。包括導言,漢字,詞匯,音韻,實詞、短語與句子,虛詞,古書閱讀常識等7部分。本人的幾點說明:1、        本材料原始底稿全部來源于北師一個老師的教案,至于本人的總結(jié)和追加內(nèi)容一律以“揚按”的形式加以標注,決不掠美。2、  &#

2、160;     關于本人07必考的預測以“【】”標出。3、        知識點重要程度以的多少標注,也會標識諸如“了解”、“掌握”等。4、        最后聲明一點,本人關于07必考預測只代表個人的觀點,請考生自行抉擇,后果自負。導言部分教學目標:講解古代漢語課程的性質(zhì),介紹古代漢語課的學習對象和主要內(nèi)容,明確學習本課程的目的、要求,提供一些可以借鑒的學習方法。教學時數(shù):2學時揚按:正如這位老師在教學目標所言,本部分旨在“介紹古代漢語課程的性質(zhì),介紹古代漢語課的學習對象和主要內(nèi)容,明確學習

3、本課程的目的、要求”,所以不重要。但我們也不能忽視,畢竟在04年的選擇題中出現(xiàn)過。但我想這個我們比較熟悉的知識點也只能以這種形式出現(xiàn),不能出比較大的題型。所以我預測,【07年導言部分不會命題??梢话懔私?。但是下面用星號標識的知識點網(wǎng)絡可以看看,尤其是附錄部分?!恳弧⒐糯鷿h語課的性質(zhì)古代漢語是古代漢族人民所使用的語言,是和現(xiàn)代漢語相對而言的。現(xiàn)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續(xù)和發(fā)展。古代漢語課的性質(zhì):(1)基礎理論課理論性(體現(xiàn)在通論);(2)工具課實踐性(體現(xiàn)在文獻閱讀)。在本科學習中,二者是相融匯貫通的。學習文選時要運用通論知論,學習通論時要結(jié)合文選語料。二、古代漢語課的學習對象和內(nèi)容古代漢語有兩種書

4、面語形式:(1) 文言文;(2)古白話。古代漢語課的學習對象是文言文,即以先秦口語為基礎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內(nèi)容包括兩大方面:(1)原始文獻材料,即文選;(2)有關語言文字規(guī)律的理論,即通論。上古漢語書面語言,是用漢字記錄、保存下來的。要讀懂古漢語,首先遇到的是一個個的詞,而詞是用漢字記錄的,所以,首先要通過漢字認識詞。詞有音和義兩部分。漢字有形、音、義三部分。形是書寫形體;字音,也是單音詞的音;字義,與詞義關系密切。因此首先就有了學習與此相應的漢字、音韻、詞匯三部分理論知識的必要。漢字部分:古人總結(jié)的“六書”就是關于漢字造字方法的理論,要了解造字的幾種基本類型。根據(jù)文字形體,按造字方法而

5、推求它所記錄的意義,就是“因形求義”。 漢字屬表意文字系統(tǒng),古文字的形體能夠反映造字時的詞義本義;詞的其它意義,又都跟本義有關系,是本義的引申引申義。字所記錄的意義,如果找不到與本義的關系,那就是假借假借義。一個字記錄意義過多,造出新字來分擔其職能,就是分字分化分化字。音韻部分:如果文字用的是假借義,就要考求這個假借字記錄的是哪個詞,那就要根據(jù)聲音的線索。同源詞的系聯(lián),理解古詩的押韻、韻律,也需要語音知識。古代的語音與現(xiàn)在的語音不同,古代的各個歷史時期、同一時期的各個方音也不同。所以,要解決上述的問題就要有古音學知識。而作為對語音史的研究,本身也是語言學史的一個重要部分。詞匯方面:漢字一章涉及

6、意義問題,詞匯一章也涉及意義問題,因為在古漢語中,字與詞既有區(qū)別而又關系密切。一個字(詞)有多個意義,用詞義引申的理論來掌握它,這與漢字一章的“本義”、“引申義”有關。古漢語的詞不是獨立存在和變化的,它的使用也常有并列、同義換用的情況,要理解掌握一個詞,還可以通過同義詞關系、同源詞關系得到更深入的理解。語法部分:解決了字詞(實詞)的問題,還有組詞成句的規(guī)則問題。實詞在特定的句子中改變詞性,是詞類活用。把字詞一個個串起來的是句子,組詞成句的法則就是句法。在實詞間起輔助、加強表達作用的是虛詞。句法和詞法合起來就是語法的內(nèi)容。這些都是必要掌握的。古書注解部分:古漢語的語言,儲存在一種特別的載體即經(jīng)典

7、文獻中。歷代對經(jīng)典文獻的注釋、整理工作很多,可以幫助準確理解古漢語。反過不定期,讀古漢語的最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為了利用古代文獻。所以,文獻閱讀的有關知識也要掌握。以上就構(gòu)成了本材的通論的各個部分。這也反映了通論各部分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了解這些關系,有助于全面把握知識體系。三、古代漢語課的教學目的與要求:1. 使學生牢固掌握古漢語字、詞、句等方面的基本知識。2. 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代文獻的綜合能力,以繼承古代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3. 提高學生運用與分析現(xiàn)代漢語的能力。四、古代漢語課的學習方法:學習古代漢語必須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感性與理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將通論的學習和文選的學習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附錄:古漢語課

8、內(nèi)容和知識點(一) 文選:主要為1先秦:左傳、戰(zhàn)國策、禮記以及諸子等2漢代:史記、漢書、文選等3唐宋:韓、柳、歐、蘇散文以及部分詩歌,如詩經(jīng)、楚辭以今人注為主,古人注為輔。本科生要實現(xiàn)從讀今注向讀古注的過渡,進行一定量的古注閱讀訓練。(二)通論: 1文字(1)形體演變(殷商甲骨文兩周金文戰(zhàn)國文字秦代小篆漢代隸書楷書)(2)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3)因形求義(4)古書用字通假、分化、異體2詞匯(1)多義詞本義、引申義、假借義(2)同義詞認識和辨析同義詞(3)同源詞因聲求義3音韻(1)等韻學古代的語音學(2)中古音切韻的聲、韻、調(diào)系統(tǒng);反切(3)上古音聲母研究及其結(jié)論;韻部研究及其結(jié)論(

9、4)上古字音的判定目的判定同源;確定通假;了解用韻和聲律;了解復音詞的構(gòu)成標準和方法聲符、古注、聲訓;工具書4詞法與句法(1)詞類活用名詞用作動詞(一般、使動、意動)一般動詞:段不弟;晉靈公不君使動:爾欲吳王我乎?(左?定十)意動:(和氏之璧、隨侯之珠)侯王寶之(淮南子?說山)形容詞用作動詞(一般、使動、意動)數(shù)詞用作動詞(2)短語問題名詞作狀語(名+動)動詞的使動用法(動vi+名)特殊動賓關系(施動、與動、因動)動賓語序:A疑問代詞作賓語;B否定句中的賓語;C被強調(diào)的賓語(用是、之復指)雙賓語主謂之間加“之”(或“其”)(3)句子判斷句(無判斷詞“是”)被動句無標記有標記:“見(于)”、“為

10、(所)”、“被(所)”5虛詞主要是實踐問題,要求在文獻閱讀中隨見隨解決;最后在通論課中歸納。6古書閱讀(1)古注A作用:古漢語課的主要任務就是:逐步培養(yǎng)起直接閱讀帶古注(不帶古注)的文獻的能力。B發(fā)展:漢魏晉南北朝唐宋清C類型:傳注;章句;義疏;集解D內(nèi)容、體例、術(shù)語(2)古書的特殊表達方式(略)(3)閱讀古書(包括研究)所需的工具書:說文解字、爾雅、廣韻、經(jīng)籍纂詁、經(jīng)傳釋詞等。初學實詞方面可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辭源、漢語大詞典,虛詞可用何樂士古漢語虛詞通釋、楊伯峻古漢語虛詞、楊樹達詞詮等。 第一章 漢 字教學目標:了解漢字發(fā)展的歷史;認識漢字的性質(zhì)和構(gòu)造;掌握因形求義的基本方法;熟悉假借字、

11、分化字、異體字、繁簡字的特點。教學重點:漢字構(gòu)造類型的判斷;因形求義方法的運用;幾種用字方法的識別。 揚按:“漢字”這一章,有四部分內(nèi)容,分為四節(jié):(一)形體演變;(二)六書;(三)因形求義;(四)古書用字。其中,對于本科生來說,核心部分是因形求義(最重要的是實踐)。因為,我們學習的古漢語,是用漢字記錄下來的。上古漢字是象形文字(表意文字),寓義于形是其本質(zhì)特征。古漢語的詞的本義,很多是可以通過對漢字的最初構(gòu)形的分析理解來掌握的;掌握了本義,也可以進一步掌握從本義出發(fā)的引申義。從而把一個詞的幾個義項系連起來。如:“自”字,古文字象鼻形,本義是鼻子。說文:“自,鼻也?!薄稗f,犯法也。從辛,從自。

12、言辠人蹙鼻,苦心之憂?!薄俺?,味也。從自,從犬?!薄氨亲印庇虚_始、本源之義,如“鼻祖”,方言卷十三:“鼻,始也。獸之初生謂之鼻,人之初生謂之首。梁益之間,謂鼻為初,或謂之祖?!彼浴白浴庇虚_始、本源義,如韓非子心度:“法者,王之本也;刑者,愛之自也?!保ê蟠小皽Y源有自”一語。)由本始義又引申出由來、由頭、緣由義,如禮記?中庸:“知風之自?!弊ⅲ骸白裕^所從來也?!焙髞碛终Z法化,產(chǎn)生多種意思和詞性:1本來之義,如論衡問孔:“人之生死自有長短?!保ǜ痹~)2自然、當然之義,如史記?田單列傳:“即墨人從城上望見,皆涕泣,俱欲出戰(zhàn),怒自十倍。”(副詞)3從之義,如左傳成公二年:“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

13、”(介詞)因形求義,必須根據(jù)最早的字形。這是是因為,漢字的形體是不斷演變的,后代的字形(今文字)不能反映最初文字的構(gòu)形意圖。如“自”字的隸書形體已經(jīng)看不出鼻子的象形。所以,必須學習有關漢字形體演變的知識。找到最早的形體,還得知道古文字構(gòu)形的道理。上古文字形體的認識,即它是用什么樣的方法構(gòu)形,代表語言中的哪個詞,其中有很多道理。找到最早的形體,還得知道它的造字道理,才能認識。造字的道理,古人總結(jié)了“六書”,也叫造字的原則。比如,“自”是象形,“從”、“及”是會意,“本”、“末”是指事。如果沒有學習古人造字的道理,就不能正確認識上古漢字。所以要學習“六書”。    寫在古書中的

14、字,與寫在字典中的字,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即,認識了字典中的字,并不等于就一定知道古書中寫的這個字是表示什么詞,是什么意思,因為古書用字和古人造字是分別進行的,處于不同時期,出于不同的人。其中有用本字的,有用通假字的。比如,“莊公寤生”,照著“寤”的本義講,就成了“寤寐而生”。這就要學習通假的知識。古代字少,后代字多,其中很大部分是文字的分化造成的,知道文字的分化,可以了解很大一部分字與字之間的關系。所以,要學習古書用字的有關知識?;谶@樣的認識,我認為因形求義是核心,古書用字是重點。需重點把握。具體詳見下。第一節(jié) 漢字形體的演變    所謂形體,指構(gòu)形(形體結(jié)構(gòu)所反映的造字

15、意圖)、筆道形態(tài)(筆畫形態(tài))、書寫體勢(運筆規(guī)則)三方面的綜合。三者的變化是相關的。一、漢字形體演變的幾個階段及其代表字體六個階段:甲骨文、金文、戰(zhàn)國文字、小篆、隸書、楷書。(一)甲骨文甲骨文又稱卜辭、殷虛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鍥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發(fā)現(xiàn)一些少量陶文,被認為比甲骨文早)主要出現(xiàn)在商代后期二百多年間。(周代有甲骨文,但很少。)商代的主要書寫工具是毛筆。但用毛筆寫的保存下來的很少??淘邶敿撰F骨上的不易腐朽,所以保存下來的較多。特點:1象形、象意字多。形聲字占百分之二十。(但用字上有許多假借。)2字無定格,異構(gòu)字多。3存在不少異字同形現(xiàn)象。(二

16、)金文金文又稱鐘鼎文、銅器銘文等,是古代鑄(少數(shù)是刻)在青銅器物上的文字。兩周盛行在銅器上鑄文,兩周的古文字留傳下來的,也以金文為最多。所以,論兩周的古文字,當然以金文為代表;研究金文,也多研究兩周的金文。特點:1象形性弱化,符號性增強2趨向定型化,但異體依然不少。3形聲字增加。4. 注重字形美化。(三)戰(zhàn)國文字(六國文字)戰(zhàn)國文字的品類很多:金文、石刻文字、璽印文字、貨幣文字、陶文、簡帛文字秦國文字繼承春秋、西周的文字傳統(tǒng);東方六國文字變化大。商代政治統(tǒng)一,文字使用地區(qū)集中;西周政治統(tǒng)一,所發(fā)現(xiàn)銅器大多數(shù)為周王朝貴族;所以這兩個時期文字形體比較統(tǒng)一(甲骨文異構(gòu),屬于事物出現(xiàn)早期的不穩(wěn)定)。東

17、周銅器屬于各諸侯國,開始時沿襲西周,后來形成各自的特色。這是一個西周到戰(zhàn)國的中間時期。戰(zhàn)國時期有幾個原因促使文字變化:諸侯各自為政,文字應用多,使用者由貴族擴散到民間。特點:1形體歧異多。2俗體使用廣泛。(四)小篆秦統(tǒng)一中國之后頒行的標準字體;是根據(jù)戰(zhàn)國時期的秦國文字(最多地保留西周文字傳統(tǒng))稍作整改;主要保存在說文中。許慎在說文解字?序:“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與不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是也?!碧攸c:“書同文”。實現(xiàn)標準化、規(guī)范化。1結(jié)構(gòu)定型,固定了偏旁部首的位置和寫法。2符號化(表意抽象化,筆畫線

18、條化,書寫規(guī)整化)3構(gòu)形系統(tǒng)性加強(基本構(gòu)件、組合模式、組合層次三要素)(五)隸書隸書歷史上也稱佐書、史書、八分,是以點、橫、掠、波磔等點畫結(jié)構(gòu)取代篆書的線條結(jié)構(gòu)而使之便于書寫的一種字體。隸書有秦隸、漢隸。一般指漢隸。漢隸由秦隸發(fā)展,秦隸是秦系文字的發(fā)展。漢隸又叫“八分”。隸書是由秦系文字中的俗體文字發(fā)展起來的。隸書就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進入今文字階段,古文字的象形性被丟掉了,很多字形上無法直接看出其構(gòu)造意圖。特點: 1用方折、平直的筆法改變篆書圓轉(zhuǎn)的筆道。2用點、畫結(jié)構(gòu)取代篆書的線條結(jié)構(gòu)。3書法上有挑法、波勢、和波磔。字形構(gòu)造特點放在下面“隸變”講。(六)楷書楷書也叫真書、正書,它產(chǎn)生于漢末

19、,盛行于魏晉南北朝,一直沿用至今。楷書是由隸書經(jīng)過長期演變慢慢悅化出來的,在它成為一種新字體的相當長的時間里,還或多或少地帶有隸書的意味,所以楷書在歷史上也被稱為“隸書”和“今隸”。特點:1徹底擺脫了篆書的影響,構(gòu)形單一。2點畫形態(tài)豐富揚按:這部分是一般的介紹,從古文字學角度講,只是皮毛,連門都入不得,只是為后面的知識點展開左鋪墊。所以我預測【07年不會出大題,充其量是名詞與填空,以前考過甲骨文的名詞。名詞希望比較大的有:甲骨文(北師正在做這個課題研究)、小篆(北師歷來重視說文)、隸書。填空也可以命題,見模擬試題。當然,如果07試題抽取不合理,諸如“簡述小篆的形體特征”的題型也可能出現(xiàn),但幾率

20、不大,如果沒有時間,可不去強記。】二、漢字形體演變的三個問題(一)隸變所謂隸變,是漢字由篆書到隸書的演變,是漢字由古文字演變?yōu)榻裎淖值囊淮钨|(zhì)的飛躍。隸變拋棄象形特征,用筆勢代替筆意(用書寫符號代替描繪符號),失去構(gòu)形理據(jù)。隸變實現(xiàn)文字的符號化;實現(xiàn)符號的簡單化,便于書寫;奠定了實用漢字的基本形體。隸變改變古文字形體為今文字的幾種手段(“手段”是后人總結(jié)的,不是事先定好的)1用一個新的構(gòu)件取代篆書中的不同構(gòu)件(粘合和混同)。2將篆書中的同一構(gòu)件形態(tài)分異成不同的構(gòu)件形態(tài)。(分化)3省變篆書繁復的結(jié)構(gòu)和筆畫(省略與改變)4偏旁變形5別構(gòu)一體隸變在漢字發(fā)展史上的作用:隸變使?jié)h字形體徹底擺脫了古漢字象形

21、、象意的桎梏,沖破了篆書線條結(jié)構(gòu)的嚴密裹刺的糾纏,由“描繪”符號一變而為“書寫”符號,面目煥然一新、簡潔明快,能更好地適應毛筆的性能,便于書寫,大大提高了漢字作為漢語工具的功效。直到今天,兩千我年過去了,實用中的漢字形體(指文字構(gòu)形),從總體上看,并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由此可見,隸變在漢字發(fā)展史上確實是一次質(zhì)的飛躍,所以人們把它看作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二)訛變訛變是指漢字形體在演變過程中,由于誤解字形或為著書寫的方便而破壞原本表義結(jié)構(gòu)的變形。訛變造成了字形與字義的乖戾,喪失了構(gòu)形的理據(jù)。訛變是個別字的現(xiàn)象,無規(guī)律可循,在漢字形體演變的每一階段都發(fā)生。原因:1因形體相近而致誤。2因割裂象形性

22、筆畫而致誤。3因增加裝飾性的筆劃而致誤。4因增加聲符而破壞了原來的象形、象意結(jié)構(gòu)。(三)字形的趨繁與趨簡字形的趨繁與趨簡是指某個字在其形體演變過程中筆劃的增多與減少。漢字的總體趨勢是簡化。但簡化是有限度的。因為:從書寫的角度說,當然是筆劃越少越簡單為好;可是漢字特殊,它是表意文字,字數(shù)眾多而字字獨立(上古的合文除外),如果筆劃過于簡單,不僅會造成甲字與乙字的難于區(qū)別,更重要的還會影響構(gòu)形的表意或標聲的效果。所以從表意和標聲的角度來說,又是繁比簡優(yōu)越。矛盾的雙方交互作用的結(jié)果,就造成了漢字在發(fā)展、演變過程中時而趨簡,時而趨繁,趨簡與趨繁交叉出現(xiàn)的復雜現(xiàn)象。揚按:本節(jié)主要掌握隸變這個知識點。因為隸

23、變在漢字形體演變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實在是太大了。見教材1722頁。秦永龍用了大量篇幅熱情洋溢的介紹了隸變的方式和意義,考生必須引起注意。可能出現(xiàn)的題型有:名詞:隸變/隸定(答題要抓住重點,無遺漏,見真題答案部分);簡答:簡述隸變的方式和意義,或談談你對隸變的認識。至于訛變(教材稱為偽變),很復雜,遠遠不止教材所舉,學術(shù)界的意見也不是很一致,可以說關于訛變的研究還很薄弱,有興趣可參考張桂光教授古文字中的形體訛變(載古文字研究15輯,1986年,中華書局),所以重要性就差一些,但不能忽視,說不定來回馬槍,07就出一個名詞解釋來。至于字形的趨繁與趨簡,名詞不好出,出也是簡述,可能性不大。第二節(jié) 造字原

24、則和方法六書     六書是漢代人根據(jù)對小篆的形體分析而歸納、總結(jié)出來的六條造字原則和具體的造字方法。六書是以小篆為對象分析總結(jié)出來的,由于小篆保存了古文字的象形象意性,所以,雖然不少古文字用六書涵蓋不了,但大部分古文字還可以用六書的方法分析。“六書”一詞見于周禮保氏,但沒有具體的名稱。漢代三家的說法有異:劉歆: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zhuǎn)注、假借鄭眾:象形、會意、轉(zhuǎn)注、處事、假借、諧聲。許慎: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zhuǎn)注、假借。后世講六書,一般都用許慎的名稱而依劉歆的次第?!緫撌前喙痰拇蔚?,但劉班兩人有繼承關系,所以說劉歆的次第也勉強說得通】(一)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

25、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構(gòu)字方法:描繪物體輪廓,突出物體特征。所表對象:有實體可以描繪的事物,主要是名詞文字特征:獨體。(說文:“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保ǘ┲甘隆爸甘抡?,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睒?gòu)字方法:象形為背景,在此基礎上加指事符號,指出“事”之所在。(文、本、末、朱、刃、寸、上、下)所表對象:事物的局部;抽象的概念。文字特征:一個象形字加一個指事符號。象形和指事的辨別:在結(jié)構(gòu)上都歸“獨體”。象形多表示具體概念,指事多表示抽象概念(但高、大為象形)。(三)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蔽洹⑿攀菚险Z詞意義。與后代的“尖”、“甦”、“尠”類似。但古文

26、字的會意,應是會合字形的意義。構(gòu)字方法:用兩個(或兩個以上)象形符號,合成一個新義??煞譃閮深悾?會形合成(靠各參構(gòu)部件的形象會合成義。如:射、步、涉、陟、舂、立、及、休、孚、益)2會義合成(靠各參構(gòu)部件的意義會合成義。如:臭、楞。歪、尖、班、疈)所表對象:行為動作(主要是動詞);抽象概念。文字特征:合體。會意字與象形字、指事字的區(qū)別:象形、指事是以獨體、靜態(tài)而名物,會意則是以合體、動態(tài)而示意。所以反映在語法上,象形字、指事字多用為名詞,會意字則多為動詞。(四)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睒?gòu)字方法:一個義符(意符、形符)表意義范疇,一個聲符表字音所表對象:不受限制文字特征:

27、合體。學習形聲字應注意的問題:1形聲字的義符只能表示某種意思的范圍,而不能標明表聲字的具體含義。2形聲字的聲符除了標聲之外,往往兼有表意的作用。這種現(xiàn)象有人稱之為形聲兼會意。如,“警,戒也。從言,從敬,敬亦聲?!?再如,“脛、徑、頸、經(jīng)、陘”等字都從其聲符“巠”獲得了細長之義。聲符表義的原因:聲符本身作為一個字,本來就帶有意義。從造字上來說,有的字在造字時,就取了那個聲符字的意義。分化字有很大部分是這么造的。如,因茵;臽陷;竟境;或域、國。從認字上來說,當這個聲符的意義與這個字的意義相關時,看起來就是聲符表義。從文字學上說,只要是有表聲作用的,都歸形聲字。3形聲字的義符和聲符在表現(xiàn)形式上有多種

28、復雜的情況:(1)義符和聲符的位置所在沒有一定之規(guī);(2) 形符或聲符字的形體有時會被省略一部分。(3) 形符或聲符在隸變過程中被嚴重改變了形態(tài),很不容易辨識。(五)轉(zhuǎn)注“轉(zhuǎn)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授???、老是也。”判斷原則:同一物類、事類的事物,用同一部首;同一部首中的字,意義可以相互解釋;同時又有聲音上的關系。所表對象:同一類事物。對轉(zhuǎn)注的多種解釋:1訓詁上的互訓。戴震、段玉裁主此說。2語詞派生,文字孳乳。章炳麟主此說。(六)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卑褳榧自~造的字,用到與之同音的乙詞上去。這個乙詞沒有自己的本字。從文字學上說。也是一種造字方法,不過是不造新形體的造字。

29、假借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1為了限制造字的數(shù)量。2由于要記錄的詞意思抽象,不好通過字形來顯示,于是借用同字來代替。關于許慎所舉的例字:發(fā)號的令,用為縣令的令;久遠的的長,用為官長的長。在許慎看來,發(fā)號的令與縣令的令沒有意義關系,久遠的長與官長的長沒有意義關系,是本無其字的假借。后人認為,縣令的令是發(fā)號義的引申,官長的長是久遠的長的引申。所以認為許慎舉這兩個例字不合適。清代的朱駿聲在他的說文通訓定聲中,認為應該舉“朋、來”為例。六書的內(nèi)部分類:前四書是造新形體的方法,后二書是造字原則。前四書是用以分析逐個字的,后二書是用以分析字與字之間的關系的。揚按:六書歷來是研究和考核學生的重點,自不待言??赡艹霈F(xiàn)

30、的試題如下:1、        名詞解釋: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都有可能命題,請注意。2、        簡述:(1)        會意字與象形字、指事字的異同。(2)        如何看待形聲字的形符和聲符。(3)        舉例說明通假字和假借的異同,并簡要說明假借字出現(xiàn)的原因。3、分析下列漢字的形體結(jié)構(gòu)。見模擬題。下面是分析漢字形體結(jié)構(gòu)應該注意的事項,需仔細琢磨。

31、特殊的必須識記下來,非常重要。附:分析漢字結(jié)構(gòu)(造字方法)應注意的事項:1首先要返回繁體甚至古文字字形,注意小篆與現(xiàn)代漢字寫法的變化大多是隸變和訛變引起的。王、玉(王),聽呈庭所從的“王”月與肉熱、燕、馬所從的灬有的是隸定或楷書寫法的變化。如莫、莽從茻秉從又持禾,及從又從人嫡從帝聲布從巾父聲徒,小篆從辵(辶),土聲。表從衣、毛,責從朿聲步、降、陟門本作門,向本象窗戶形。阜作阝(在左。如陟降隕防附障隱),邑作阝(在右。如都鄙部鄰邦郊)有的字作偏旁部首后小變。如尚:裳、黨、棠衣:被有的因所居位置不同而有所不同狗:獘燒:烈:尞(從火,從昚)拇:掌:承: 失(從手,乙聲)2 注意聲符和形符的位置常見是

32、左形右聲,如:涕洛汝松鮒防。但有不少其他情況:右形左聲:都鄙上形下聲:旻屈苖景下形上聲:吞召紊裳布聲符在角:麋形符在角:穎栽裁形符在中:哀、游聲符在中:裏、表形符在外:甸閔(文聲)聲符在外:閩、聞聲符折開:雜(襍)3注意形聲字和聲符古今聲音的變化。一般是韻母變化小,從韻母上辨別是否形聲。如堂、裳從尚聲,感從咸聲,患從串聲但韻母也有變化:怕:白、悼:卓;溺:弱;悠:條;竭、歇:曷;野:抒:予;襍:集。聲母變化大:德:直;春:屯;悲:非;禪:單;姚:桃、逃;惕:易。聲調(diào)變化大:聞、悶、忞、怙。第三節(jié) 因形求義一、因形求義的定義:所謂因形求義,就是憑借對字形的分析來判定本字及其本義。這是傳統(tǒng)訓詁學的

33、重要訓釋方法,后世的訓詁學家把它與聲訓相對,稱之為形訓。漢字是表意文字體系,寓義于形是其本質(zhì)特征。學習古代語言,意義是最主要內(nèi)容。既然造字時意義寓于字形,所以因形求義是求古義的一個可行的、重要的方法。二、幾個重要概念:1.本義:詞在文獻中用過的幾義項中,與古文字字形所反映的原始造字意圖相合的那一個義項,是這個字的本義。本義與引申義、假借義相對。2.本字:字所記錄的詞的本義與字的古形所表示的意義相符合時,這個字就是為這個詞造的字,稱作這個詞的本字。3.引申義:以詞的本義為出發(fā)點,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產(chǎn)生出新的意義,進而派生出新詞。這種詞義運動叫做詞義引申。引申義與本義相對,也區(qū)別于假借義。4.筆意:

34、保持原來的造字意圖、能夠表現(xiàn)字的本義的形體,叫作筆意。5.筆勢:漢字經(jīng)過演變,逐漸整齊化、符號化,從而脫胎換骨離了原始的造字意圖,無由看出它所依據(jù)的本義,這種形體叫筆勢。三、 因形求義的作用1有助于準確地把握住文句中某個字的含義,從而得以深入、具體、形象地理解文辭的意思。2有助于了解和把握有關字群的相關含義。(540部首之義)。四、因形求義的步驟與方法1恢復古形。找到盡可能早的若干字形,綜合比較。2辨明構(gòu)形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獨體是象形或指事;合體是會意;有聲符的是形聲。3參考和利用說文的正確解釋。4驗證文獻,查找例證。以上的步驟,實踐中通常是,通過甲骨文字詁林、金文詁林等,參考各家

35、訓釋,結(jié)合說文訓釋。也可以是,先查說文(參考說文解字注、說文通訓定聲、說文義證等),再核之甲骨文、金文。因為古文字研究專家也都是要參考說文及對說文的注釋。五、因形求義要注意的問題:1所依據(jù)的字形要正確。首先要考察清楚在字體演變過程中是否發(fā)生過 變和其他形式的形變(如省簡、增繁、筆道形態(tài)的改變等)。其次是要考察清楚所據(jù)古字形是否出于后人的偽造或誤摹。2抽象概念與具體形象符號之間有矛盾具體事物可以用象形表示:有實體形象、有輪廓特征的物,如動物、植物、自然界事物。抽象的概念用象形或部分象形符號表示,符號往往是象征性的。因為抽象概念不是某一事物專有的,而是有普遍性的,但造字只是取其中的一種事物形象來寓

36、托。如高、糾。3證據(jù)要充分。因形求義求的既是本義,那么本義就必須有可靠的形體依據(jù)和文獻用例的證明,這是兩個缺一不可的條件,缺少任何一個,所謂本義就不能成立。4.并非所有的字都能因形求義有的字找不到比小篆更古的字形。這個時候要謹慎。有的字雖然古形可以找到,但構(gòu)形意圖仍然不清楚。原因:A造字選取物象、進行構(gòu)圖,有個人的任意性;B古代文化背景、生活習慣、生產(chǎn)生活資料,后人并不很清楚;C字形以象征性、符號性為原則,與物體形象之間有距離。揚按:常出的題型就是論述,從這也可以看出這部分的在文字部分的重要性。實際上,從文字學乃至詞匯學的角度看,因形求義都是最是最基礎、最關鍵的工作。處理好這個問題,才有可能去

37、研究引伸義、假借義,整理詞義引申的脈絡,歸納詞匯系統(tǒng)。對于文字本體而言,也只有弄清一個字的本義,才可能理析出哪個是本字,哪個是借字,哪個應該是古字,哪個是今字,我們才能對復雜的古書用字現(xiàn)象有清晰的印象。如果往大了說,利用因形求義,確定一個字(多數(shù)情況下是詞)的本義,對系聯(lián)同源詞、辨析同義詞,處理漢字簡化,乃至古文獻的閱讀都有決定性的意義。    王寧老師在課堂上反復強調(diào)因形求義的重要性,并且和學生一道,實踐這一訓詁方法。所以我們有理由把這部分放在一個高度來復習,包括書上的每一個細節(jié)。王寧老師在其專著訓詁方法論、漢字構(gòu)形學講座中還強調(diào)了幾個概念,即本字、本義、筆勢、筆意,這也

38、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可能會出名詞解釋。第四節(jié) 古書的用字 前面討論的因形求義,是離開具體文獻就字的形體的造字方法(前四書)而言。我們閱讀古書,在具體的文獻中,會遇到新的文字問題。主要有:通假字、分化字、異體字、繁簡字。通假字:本有其字,書寫時臨時用同音字代替。是臨時、個別現(xiàn)象。(六書的假借是本無其字,所以它的代替是固定、社會普遍現(xiàn)象。)異體字:地區(qū)不同、時代不同、造字的人不同,同一個詞可以造不同的字。這就產(chǎn)生了異體字。如俛:俯;牢:(宀下羊、馬);災:災。分化字:古代的用字,隨著字與詞的矛盾的調(diào)節(jié),有的在后來還會有一個發(fā)展變化,即產(chǎn)生分化。多是增加或改換義符、聲符,造出分化字。如北:背;辟:避。

39、繁簡字:古文字中,同一個字就有筆畫多少、部件多少的區(qū)別。后代也有刪繁就簡的,繁簡并用的。這就是繁簡字。如棄棄(左傳中兩字都用)。一、通假字1.通假與六書假借的區(qū)別:六書假借是“本無其字”,長期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臨時、個別地方借用(有的沿用成習)。2.通假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從根本上說,漢字作為記錄漢語的符號,本來就是允許和存在著借音表義的。另外,漢字在隸變之后,字形的直觀表義功能已不復存在,音同音近的字又多,形體也難記,人們在倉猝下筆之際不及熟計,也自然易寫“別字”。3. 通假字與被通假字之間的關系。(1)從聲音上看,通假字與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或雙聲、或迭韻的關系。(2)從字形上看,通假字或

40、被通假字如果是形聲字的話,則多具有相同的聲符。(3)從借代關系上看,通假字與被通假字有單借和互借之別。所謂單借,是指甲能借乙,乙卻不能借甲。(4)從對應字數(shù)上看,通假字與被通假字一般是一對一的關系,即一個字僅被另一個字借用,但也有不少的字可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借用,形成一對幾的關系。4.通假字的辨別:碰到按本義、引申義在句子中講不通的字,又不是六書的假借,就是通假字。確定某字為通假字之后,從與之古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中,尋找哪一個字的意義放在這里可以解釋得通,這個字就可能是其本字。這種工作就叫求本字。這是因聲求義工作的一部分。前人已經(jīng)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們要做的有二:一是繼承接受古人的考證成果

41、,掌握一批常用通假字。將來有可能,從中學習他們的考證方法,上升到理論層面。在掌所前人的考證方法之后,解決前人沒有解決的問題,包括解決新出土文獻的通假和傳世文獻的通假;或驗證前人的結(jié)論。確定通假關系、尋求本字應注意的問題:(1)確定古音相同(或相近)。這要有上古音的知識,以上古音(先秦和西漢古音)的聲韻為標準。(2)找到的本字能把句子講通。(3)要有文獻、文字的證明。A不同本子的證明。B經(jīng)傳異文。C同一意義的不同用字。如,信伸。易系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敝芏Y?考工記?鮑人:“引而信之,欲其直也?!被茨献託镎撚枺骸皶r屈時伸。”易?系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倍?、分化字1.什么是分化字

42、。一個字由于承擔的職能太多,后來分成兩個或數(shù)個字,分別承擔不同的義項,這些職能分細的字叫分化字,原來職能未分的字叫母字或原字。分化字與母字相對。2.分化的原因:文字記錄詞分工精密化的要求。節(jié)省與辨別是一對矛盾。3.分化的手段:(1)增加義符:弟:悌;?。喝?;禽:擒;共:供;竟:竟;責:債(2)改換義符:說:悅;唱:倡;錯,措(3)增加聲符:晶:曐(星)(4)改換聲符:潦:澇;食:飼;(5)在原來的字形上改變寫法陳:陣;在:太;不:丕4.母字與分化字的關系(分化字的類型):母字與分化字在本義、引申義、假借義三種情況下的排列組合母字 分化字1本義引申義 (?。喝?;昏:婚;竟:境;)2本義假借義 (辟:避)3引申義本義 (止:趾)4假借義本義 (莫:暮;其:箕)三、異體字(異構(gòu)字)1. 什么是異體字。所謂異體字,是指在某一歷史時期音義完全相同、記詞職能也完全一樣,只是構(gòu)形有異的字。2異體字的形體差異。(1)所用造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