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近親屬損害賠償請求權如何實現-從侵權責任法相關條款切入_第1頁
死者近親屬損害賠償請求權如何實現-從侵權責任法相關條款切入_第2頁
死者近親屬損害賠償請求權如何實現-從侵權責任法相關條款切入_第3頁
死者近親屬損害賠償請求權如何實現-從侵權責任法相關條款切入_第4頁
死者近親屬損害賠償請求權如何實現-從侵權責任法相關條款切入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9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論文發(fā)表專家一由國學術反毒網死者近親屬損害賠償請求權如何實現:從侵權責任法相關條款切入摘要:被侵權人致死情形之下,被侵權人的損害賠償權利與死者近親屬的損害賠償權利集于近親屬一身。無論是被侵權人的請求權還是近親屬自身固有的請求權,均應該涵蓋財產性損害賠償請求權和非財產性損害賠償請求權兩方。在我國侵權責任法的背景下,厘清死者近親屬損害賠償請求權的理論基礎,有利于對相關條款的解讀,以指導法律的適用。被侵權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無論是財產性的損害還是非財產性的損害,均應該承認其可繼承性,才能全面保護被侵權人和其近親屬的利益。關鍵詞:被侵權人;近親屬;損害賠償請求權一、問題的提出我國侵權責任法第18條規(guī)

2、定:“被侵權人死亡的,其近親屬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被侵權人為單位,該單位分立、合并的,承繼權利的單位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被侵權人死亡的,支付被侵權人醫(yī)療費、喪葬費等合理費用的人有權請求侵權人賠償費用,但侵權人已支付該費用的除外?!睋耍梢詺w納出被侵權人死亡后,其損害賠償請求權由其近親屬行使。該規(guī)定使侵權人不因被侵權人的死亡而免責,使被侵權人所受到的損害能在其死亡后有可能得到填補,符合侵權法損害填補、維護公平正義的機能。然而,該條款語言高度概括和抽象性,給法律解釋留下無限的空間。一論文發(fā)表專家一E國手術及走網被侵權人死亡,其近親屬的請求權,可能包含近親屬本身固有的請求權,以及由被

3、侵權人轉移的請求權。近親屬本身固有的請求權,主要是針對近親屬固有利益所遭受的損害包含財產性和非財產性的損害而言的。財產性損害一般是指照顧受害人產生的費用,比如誤工費、交通費以及墊付的醫(yī)藥費等。非財產性損害主要指受害人死亡之后,近親屬感情和精神上會遭受重大的痛苦和傷害,由此產生的精神損害。被侵權人自身所遭受的損害也同樣包含財產性與非財產性損害,財產性損害是指實際的財產損失譬如醫(yī)療費,以及逸失利益。非財產性損害主要是指被侵權人本身所受的身體疼痛和精神痛苦的。以上所述諸多損害,分別針對不同的主體,因此損害賠償請求權的主體亦不相同。根據侵權責任法第18條的第1款的規(guī)定,被侵權人近親屬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

4、侵權責任。問題就由此產生,被侵權人近親屬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基礎和內涵是什么?即被侵權人近親屬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是指被侵權人所擁有的損害賠償請求權,還是其近親屬本身所固有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能否將該條解釋為既包含被侵權人近親屬本身固有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又包含被侵權人的損害賠償求權?假如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這種權利來源的理論基礎是什么?侵權責任法的相關條款與我國的既有其他相關法律如何協(xié)調適用?目前國內在此方面的研究比較散亂甚至片面,有的研究未與當前侵權責任法的相關條文相結合一論文發(fā)表專家一由國學術反毒網張新寶教授認為生命價值本身不具有可賠償性,死亡賠償救濟的對象僅為近親屬,張教授堅

5、持死者近親屬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基礎源于其本身固有利益的逸失,本文所持觀點與張教授相反的觀點。參見張新寶侵權責任法死亡賠償制度解讀,中國法學2010年第3期;葉名怡博士以“死亡損害說”為基礎,主張死者間接受害人(近親屬)的精神損害賠償,但是并未指明其財產性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基礎來源,也未對侵權責任法第18條和第22條之間的關系進行解讀。參見葉名怡論死亡賠償范圍一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16、17、22條為分析重點,法商研究2010年第5期);石春玲教授認為,近親屬享有的死亡賠償請求權是基于死者損害的轉移,而不是權利的繼承,筆者對此觀點也不認同,財產的轉移尚可接受,精神痛苦的轉移無法解釋,參見

6、石春玲死亡賠償請求權基礎研究,法商研究2005年第1期;倪斌鷺法官將近親屬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稱為間接精神損害賠償,僅主張對近親屬的精神損害賠償的死亡賠償金擴張到傷殘賠償金,參見倪斌鷺論間接損害賠償的擴展與限制,人民司法2005年5月。二、損害與損害賠償請求權侵權行為法只有當它避免了過分苛嚴的責任時,才能作為有效、有意義的和公正的賠償體系運行。它既不能成為公眾所認可的經濟秩序的阻礙因素,作為理性所支配的法律,也不能要求一個行為不謹慎的人對他人因其行為所產生的一切損害,即一切該他人若非因行為過失即無需容忍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克雷斯蒂安馮巴爾: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下卷),焦美華譯,張新寶審校,法律

7、出版社2001年版,第1頁。;也不能放縱行為人的過失行為,而讓遭受侵權行為人侵害的受害人的利益蒙受損失而得不到相應的補償。如何做到“增一分則肥,減一分則瘦”這樣精確的程度,是侵權責任法所追求但是幾乎很難達到的精度,只能做到無限地接近正義。損害賠償請求權必須是以實際遭受損害為前提,只有遭受了實際損害的賠償才具有侵權法的填補損害的功能,體現侵權法所代表的正義性,將那些過于“遙遠”的損害從損害賠償請求權中剔除出去,才能厘清被侵權人近親屬具有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包含的內涵與外延。損害(damage,在普通法中這一概念本身就很難理解,一般意義上講是指權利或者利益上遭受的不利影響,也有學者認為損害是對于義務的

8、違反,是一切“注意義務”這一法律制度所欲制止的結果參見克雷斯蒂安馮巴爾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下卷),焦美華譯,張新寶審校,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5-14頁。德國法和日本法上所指的損害主要是依據德國普通法時代主張的差額說形成的損害概念差額說的大致內容為:如果沒有侵權行為或者債務不履行則存在的財產狀態(tài)和因侵權行或者債務不履行導致的現實存在的財產之間的差即損害。參見圓谷峻判例形成的日本新侵權行為法,趙莉譯,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59頁。,認為損害包括財產性損害和非財產性損害。damage(損害)與loss(損失)的語義區(qū)別也許更能體現損害賠償的意義,即:如果有damage不一定會有l(wèi)oss,所

9、以產生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基礎一定是有l(wèi)oss的存在。各國法律文化傳統(tǒng)和實踐不同,損害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做不同的劃分。財產性損害和非財產性損害是當今歐洲國家、日本、以及我國大陸和臺灣地區(qū)最普遍的一種劃分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種分類方法。在美國侵權法中,盡管沒有作如此分類,但是判例中形成的損害實際上也是包含了財產性損害和非財產性損害theimportantgeneralcategoriesofdamagesareasfollows:aeconomicloss;bphysicalpain;cmentaldistress;dblurredcategoriesformoredetailsseestevenl

10、emanueltorts,aspenpublishers,inc,2003,p240。一般來講,財產性損害是指能夠用金錢準確計算,能夠量化的損失,主要包括積極性損失和消極性損失。在人身侵害案件中,積極性損失主要表現為治療費用。如果人身傷害伴隨著財產性損害,那么還表現為財產的實際毀損或者減少的損失(或者是修理恢復原狀的費用)這些都直接表現為財產因損害事實的發(fā)生而減少。所謂的消極性損失主要是逸失利益。三、被侵權人損害賠償請求權的繼承山國學術及震囤(一)被侵權人財產性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可繼承性人身侵害案件中,直接受害人一般均會產生財產性的損害,其中包括物損、治療費(住院費)、護理費以及因為人的死亡導致

11、的逸失利益等。這些財產性的損失對于直接受害人而言,只要證明損害與損害行為之間具有相當的因果關系,是不言而喻地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一旦被侵權人死亡,此種財產性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可以作為遺產轉移至其近親屬,主要是指被侵權人的繼承人。早在古羅馬法時期就認為繼承者與被繼承者之間基于法律人格的繼受性,繼承者可以繼承被繼承者的全部權利和義務,但是必須給予一定的限定。根據羅馬人所共同接受的觀念:一個人的某些法律外衣,任何情況下是不能由任何他人穿著的,典型的例子是婚姻,只有那些包含在物法和債法中的財產權才能夠繼承參見巴里尼古拉斯羅馬法概論,黃風譯,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47頁。盡管當時對于財產權利的可繼承

12、性當中仍然存在例外,但是現代民法中,財產性權利的可繼承性一般沒有爭議。財產性損害賠償請求權無疑是財產權利的一種,因此被侵權人近親屬可以根據繼承被侵權人的財產性損害賠償請求權,要求侵權人承擔相應的責任,但前提條件是,這些財產性質的損害一定是在被侵權人生前實際發(fā)生和存在的。從比較法的角度觀察,各國侵權法對于財產性損害賠償請求權的繼承性規(guī)定基本趨同,但略有差異。各國基本認同死者財產性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可繼承性,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對于財產性損害賠償請求權作為繼承人的利益存在均有類似的規(guī)定。少數國家對于繼承設置了一定的條件,比如在死者生前請求權被認可或者向法院提起訴訟作為條件指丹麥損害賠償法第18條第

13、2款。參見(德)克雷斯蒂安馮巴爾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焦美華譯,張新寶校,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6頁。筆者以為,被侵權人生前所遭受的財產性損害,根據侵權法的一般性補償機能,被侵權人有權利請求侵權行為人補償使其遭受的損失。假設被侵權人行使該權利獲得賠償之后死亡,所得補償的財產利益無疑會作為遺產由繼承人繼承。被侵權人因為侵權人行為致死沒有來得及行使損害賠償請求權,實際上是導致死者遺產數額的減少,可以看出,繼承人基于繼承人的身份繼承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契合了侵權法損害填補的機能,也貫徹了侵權法的公平正義理o(二)被侵權人非財產性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可繼承性被侵權人在遭受了侵權人的人身侵害之后,通常會飽

14、受身體的疼痛,導致精神的痛苦。非財產性損害在實踐中一般與精神上之痛苦等同,基本特征在于沒有確定的可量化的價值,一般雖然以精神痛苦為主要,憂慮、絕望、怨憤、失意、悲傷、缺乏生趣均為其表現形態(tài),但尚應包含肉體上痛苦在內參見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2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13頁。對于非財產性損害,比較法上認為應該根據法律的規(guī)定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在德國法上稱為金錢賠償或者痛苦金,在瑞士法上稱為慰撫或者金錢給付之慰撫,日本判例學說稱為慰謝料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2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14頁。,我國臺灣地區(qū)稱為“慰撫金”,我國大陸地區(qū)一般稱為“精神撫

15、慰金”等我國大陸法對于非財產性損害的語義各異,根據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9條規(guī)定,精神損害撫慰金包括以下方式:(一)致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二)致人死亡的,為死亡賠償金;(三)其他損害情形的精神撫慰金。其實這些稱謂均針對非財產性損害而言的。盡管各國名稱表述各異,但是實際上表達的內涵具有一致性?;诜秦敭a性損害而產生的“精神損害撫慰金”,按照民法上的通說一般認為具有填補損害和受害人之撫慰的功能,而且這兩項功能很難拆分。被侵權人因為人身受到侵害,直到死亡,必定伴隨著身體的疼痛和精神的折磨,問題的爭點在于,被侵權人的非財產性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否成立?該請求權能否轉移給受害

16、人的近親屬,即一論文發(fā)表專家一由國學術反毒網能否被繼承的問題?按照傳統(tǒng)民法理論,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始于出生,終于死亡,自然人一旦死亡,從法律上來講他沒有任何權利;從一般事實上來講,自然人一旦死亡,所有的一切均將灰飛煙滅,無法對外界的事物和自己身體、情感上的疼痛進行感知,更無須住院治療,因此也不需要任何撫慰,財產性損失和非財產性損失無從談起,根據損害賠償法一般原理“無損害,即無賠償”;如果說傳統(tǒng)侵權法基于倫理道德考慮堅持保守的態(tài)度,認為被侵權人致死的場合下不存非財產性損害賠償請求權,更無從談其繼承性的問題,那么到現代侵權法理論和實踐中,各國的價值觀已經有所改變,很多國家不同程度承認被侵權人的非

17、財產性損害賠償請求權,并且無條件或者限制性地承認其繼承性。德國是較早承認非財產性損害可以獲得賠償的國家,其民法典第847條是最為重要的法律規(guī)定,但是該條第1款第2項的內容,將非財產性損害賠償請求權做了限制原德國民法典第847條第1款的內容為:侵害身體或健康,或侵奪自由之情形,被害人對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此項請求權不得讓與或繼承,但已依契約承認或者起訴者,不在此限。,大陸法系國家多是仿照、借鑒德國法律,仿效德國的做法,有條件地承認非財產性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可繼承性問題,即:一般不承認受害人(被侵權人)非財產性損害的可繼承性,認為該權利的行使具有專屬性,權利是否行使,專由權利人決

18、定,在做決定之前,不得讓與或者行使,但是在死者生前已經起訴或者通過其他形式(契約,或者告訴)有過意思表示的情形例外。例如丹麥和我國臺灣地區(qū)均有相似規(guī)定,大都是仿效德國民法典第847條第1款而來。但是隨著社會生活的變遷,德國民法典第847條第1款第2項的規(guī)定于1990年3月14日通過民法公報(1990,i,478)并于1990年7月日生效的修改法案而失效參見克雷斯蒂安馮巴爾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焦美華譯,張新寶校,法律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第76頁,注解326。,此舉意味著德國放棄了非財產性損害賠償可繼承性的限制條件,無條件承認受害人非財產性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可繼承性,法國、盧森堡、比利時,以及英

19、格蘭和蘇格蘭均對這個問題均先后作出同樣的回應,亦即各國對于被侵權人遭受侵權人侵害在死亡前生存期間因為人身所受傷害導致的肉體疼痛和精神折磨(painandsuffering)的損害賠償權的可繼承性基本達成共識,日本最高裁的判決(最大判昭和42年11月1日民集21卷9號2249頁)參見圓谷峻判例形成的日本侵權行為法,趙莉譯,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47-248頁。,明確承認非財產性質的精神撫慰金可以成為繼承的對象,例外的只有像西班牙和葡萄牙這樣的少數國家,依然堅持非財產性損害賠償的不可繼承性。一論文發(fā)表專家一E國手術及走網(三)被侵權人立即死亡情形下的爭議對于被侵權人當場死亡的非財產性損害賠償

20、的問題依然爭議較大,因為存在筆者前述的邏輯上無法逾越的矛盾,對于這一點筆者以為:在人身受到侵害被侵權人當場死亡的場合,否認其存在損害,存在著倫理和法律上的悖論,被侵權人當場死亡的場合不存在損害,反而被侵權人受到傷害并沒有立即死亡的時候卻存在精神上和身體上的痛苦,以及財產上的損害,意味著一個人受到傷害沒有死亡的場合擁有要求賠償的權利,而受到傷害立即死亡的時候卻沒有任何權利?這無疑有悖于倫理和法理。人的生命權是至高無上的,是應該受到保護的最重要權利之一,侵權法本應該給予被侵權人最高的保護。另外,受到傷害間隔一段時間后死亡與受到傷害立即死亡時間上的空隙可能是非常短暫的,但在法律效果上卻存在很大差異,

21、僅僅因為短暫的時間差就給予“全有或者是全無”的法律評價,這與侵權行為法的公平正義價值理念明顯相悖。目前在歐洲國家中,只有意大利將受到保護的利益之侵害本身當然地看成是可以賠償性損害,然后導致賠償義務。由意大利司法實踐中發(fā)展而來的“生物學上的損害”而導致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是為了提供受害人不受制于財產損失和非財產損失。從學理上則是通過改變損害的含義而使對受害者的賠償成為可能。這一制度不仔細研究發(fā)生侵害之前受害人前后的財產狀況,而是將對身體或者是健康上的傷害本身就看作是一種損害,而導致受害人有權要求賠償參見(德)克雷斯蒂安馮巴爾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下),焦美華譯,張新寶校,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

22、5頁。日本學者舟橋淳一博士提倡,認為生命侵害和身體侵害雖是不同的概念,但身體侵害無限大接近生命侵害的場合,可以忽視生命侵害和身體侵害的差別參見圓谷峻判例形成的日本侵權行為法,趙莉譯,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50頁。日本除了舟橋淳一博士的“極限概念說”之外,判例和通說還使用“人格繼承說”、“時間性間隔說”等說明和承認對因生命侵害產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繼承性參見于敏日本侵權行為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99頁。英、美、法三國均認為死亡是產生請求權的前提或者原因,即使幾乎是同時發(fā)生,按照因果關系時間上的順序性,死亡發(fā)生在前,請求權發(fā)生在后,被侵權人生命終結,權利能力終止,請求權無從產生參見

23、史尚寬債法總論,臺灣榮泰印書館1978年版,第141頁。筆者以為,國外的理論學說也許可以對這個問題的解決提供理論上的支撐。身體受到侵害到被侵權人死亡,一般情況下,均會有間隙的生存空間,哪怕只是瞬間。按照人之生命的本能,要求受害人在彌留之際惦記如何維護自己受到侵害的利益,是法律強加給人過高也是不切實際的要求,身體的疼痛和即將離開親人的痛苦與恐懼才是人在彌留之際的本能表現。從非財產性損害的填補損害和撫慰受害人的機能來看,均應該承認受到侵害立即死亡情境下被侵權人的非財產性損害賠償請求權。四、近親屬固有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一)近親屬固有的財產性損害賠償請求權被侵權人受侵害致死,可能會導致其近親屬直接的經

24、濟損失,比如誤工費,以及其生前供養(yǎng)的近親屬因為被侵權人死亡導致的撫養(yǎng)或者贍養(yǎng)或者扶養(yǎng)的利益損失。這些都屬于侵權行為人導致的被侵權人近親屬的固有的財產利益的損失。被侵權人近親屬因為照顧被侵權人的誤工費損失一般各國都給予支持,近親屬可以向侵權人行使損害賠償權。撫養(yǎng)或者贍養(yǎng)或者扶養(yǎng)的逸失利益,各國做法基本一致,1976年英國致人死亡事故法規(guī)定被侵權人近親屬就可以獲得經濟供養(yǎng)的損害賠償。奧利地民法典第1327條也規(guī)定,加害人必須賠償死者供養(yǎng)人的相關費用。法國和德國法,受其供養(yǎng)的人也是可以取得相應的損害賠償權的參見u馬格努斯主編侵權權法的統(tǒng)一:損害與損害賠償,謝鴻飛譯,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05-

25、306頁。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典”第192條第2項規(guī)定,被害人對于第三人負有法定扶養(yǎng)義務者,加害人對于該第三人應負有損害賠償責任參見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4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54頁。判例也肯定了夫妻之間,以及死者生前需要贍養(yǎng)和撫養(yǎng)之人具有的逸失利益的損害賠償請求權。這種利益損失的獲得賠償,一般認為必須是以穩(wěn)定的,持續(xù)的家庭關系為基礎的。可能會存在一個請求權競合的問題,即近親屬墊付了相關費用的情形之下,近親屬主張賠償該項損失的權利與被侵權人賠償請求權發(fā)生競合,此時該如何處理?對于這點,日本法上將近親屬代替支付的相關費用,比如住院費、治療費等財產性損害稱為不真正間接損害

26、,以“相當因果關系”來判斷近親屬的求償范圍,當近親屬和被侵權人的權利發(fā)生競合時,通過在判例中確認,并且逐漸形成通說的觀點認為,兩主體的請求權屬于不真正連帶關系,即被侵權人和近親屬各自對侵權人擁有債權,侵權人向其中任何一人賠償了,那么另一方的賠償請求權消失參見圓谷峻判例形成的日本新侵權行為法,趙莉譯,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53-256頁。筆者認為這樣的處理辦法是合乎法理和道德倫理的。損害是源自于同一個侵權行為,也是同一損害事實形成的同一損害,只是因為個案的具體情境不一樣,導致可能支付這筆費用的主體不一樣,當被侵權人無力支付的情形,其近親屬基于血緣和情感上的聯系代為支付也是情有可原,無論是誰

27、墊付了這筆本應該由侵權人負擔的費用,均有權利向侵權人請求損害賠償,但又因為是同一筆費用,所以只能請求償還一次,任何一方得以清償,另一方的請求權即告消滅。(二)近親屬固有的非財產性損害賠償請求權被侵權人的死亡,一般會給其至親造成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近親屬的非財產性損賠償請求權,基本上得到各國承認,自不多言,但是新的爭點在于近親屬的范圍,在我國大陸地區(qū),按照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guī)定解釋,近親屬應包含配偶,父母、子女,孫子女,外孫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隨著社會生活觀念和方式日漸多元化,事實婚姻、未婚同居等問題也演變成社會上基本存在的社會現象,由此引發(fā)的法律問題是,事實婚姻或者未婚同居者中的一方,因為另

28、一方受到人身侵害致死,能否享有非財產性損害賠償請求權?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各個國家規(guī)定迥異,德國、美國及英國均不承認同居者的非財產性損害賠償請求權,法國卻承認同居者的非財產性損害賠償請求權參見u馬格努斯主編侵權權法的統(tǒng)一:損害與損害賠償,謝鴻飛譯,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07、128、153、261頁。,日本大審院在昭和7年10月6日的阪神電鐵案件中判決拒絕承認事實婚姻的妻子與未被男方承認的非婚生子女不享有非財產性損害賠償請求權。我國大陸的法律是不承認事實婚姻的法律效力的,因此事實婚姻或同居者中一方因為另一方的死亡的非財產性損害賠償請求權是無法得到法律保護,這與中國傳統(tǒng)的、根深蒂固的道德倫

29、理觀念是息息相關,但是對于非婚生子女的利益,我國法律給予與婚生子女的利益同等對待,盡管筆者對該問題持不同意見,認為人的非財產性損害并不是以是否具有合法婚姻為前提的,事實婚姻和同居者的非財產性損害也應該得到相應的法律保護,但因為這超出了本文所關心的問題,因此筆者在此不予論述。五、對侵權責任法有關條款的解讀目前,我國有關侵害人身損害賠償的立法狀況比較復雜,根據法律位階來排序,首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通則)第119條和120條;其次是1988年1月26日討論通過了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民通意見)第142-147條;然后就是一些具體領域中出現了大

30、量的部門法和行政法規(guī),令人眼花繚亂,例如產品質量法第44條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國家賠償法第27條;最后在司法實踐中,出現了兩個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傷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對侵害人身致死的損害賠償做了相關規(guī)定。在我國的法律和司法解釋中,關于侵害致死的損害賠償規(guī)定存在以下問題:第一,通則第119條和120條對于侵害生命健康權的民事責任中造成死亡的,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扶養(yǎng)的人的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造成死亡時情形下的非財產性損害賠償的問題。第二,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產品質量法以及國家賠償法中對于造成死亡均需要支

31、付“死亡賠償金”?!八劳鲑r償金”這一語義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9條的理解為精神損害撫慰金即非財產性損害賠償,但其所指稱的是被侵權人自身的精神損害撫慰金抑或是其親屬的,或者是二者均涵蓋,這些問題并沒有明確。第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7條明確規(guī)定了被侵權人致死其近親屬可以主張精神損害賠償,但同樣并未明確該主張賠償的請求權是屬于近親屬本身的,還是繼受被侵權人的?第四,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第17、18條規(guī)定內容我們可以推斷出:實踐中承認人身侵害致死受害人和近親屬的財產性損害賠償和非財產性損

32、害賠償筆者以為第18條中的“受害人”應該解釋所有的受害人,包括受侵害致死的受害人,因此認為我國實踐中肯定被侵權人死亡時受害人的非財產性損害賠償請求權。,但對非財產性損害賠償請求權的繼承性問題采取的是與我國臺灣地區(qū)和德國民法典未修改的第847條第1款的做法,即一般不承認被侵權人非財產性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可繼承性,但特別情形下承認。針對以上問題,結合我國侵權責任法中的第18條和第22條,筆者以為,侵權責任法作為侵權損害賠償的基本法律,是民法典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不能與憲法條文相違背之外,其他與之相矛盾的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均應該讓位于侵權責任法,司法解釋的法律效力低于基本法律,所以侵權責任法的解釋應該摒

33、棄這樣的限制性條件,結合社會現實,采用國際通行先進的立法理念來解釋法律,指導法院公平裁判。侵權責任法的解釋適用應該以保護被侵權人及其家屬的利益為上,被侵權人的財產性損害和非財產性損害賠償請求權以及親屬固有的財產性損害和非財產性損害賠償請求權,世界各國基本上趨同一致地予以承認,只是在權利內容上會有差異,筆者以為這樣的差異與世界各國的法制傳統(tǒng)、社會發(fā)展以及倫理觀念都是密切相關的,不必強求一致。關于被侵權人非財產性損害賠償請求權的繼承性問題,筆者以為在現代侵權法立法例中,諸多國家已經通過修改法律或者通過判例的方式改變被侵權人死亡的,其近親屬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的限制繼承的立場,一般都承認其繼承

34、性,大多數學者也認為這種限制性的繼承存在諸多弊端。承認非財產性損害的繼承權并不會導致加害人的負擔加重只要這種損害存在,侵權人均應該賠償,只是權利主體因為繼承關系發(fā)生了變化,但損害依舊是同一個損害,所以不會加重其責任。承認其繼承性也不會引發(fā)道德風險,有些學者認為,這樣會導致死者近親屬因為受害人的死亡而獲利,不符合侵權法填補損害的一論文發(fā)表專家一由國學術反毒網機能克雷斯蒂安馮巴爾: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下),焦美華譯,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頁。人的生命本身就是無價的,賠償金的多與寡都不能用獲利或者虧損來評價,賠償金的多寡只能衡量死者近親屬得到補償的高低,況且法官也會根據自由裁量權適當把握其限

35、額。事實上,在實際生活當中,人身侵害致死案件中的生命賠償低額化現象大量存在,一旦非財產性損害賠償請求權可以繼承的話,有利于減少現在侵害人身致死案賠償低額化現象,使人的生命價值得到更高保護,契合了撫慰金的填補損害和撫慰的機能之外,也與侵權法填補損害的宗旨相吻合,并且因為這種撫慰金的高額化,對于潛在的侵權人會產生一定的威懾力,與侵權責任法的另一機能一一預防損害相契合。另外,更重要的理由在于,筆者以為歸根結底的是被侵權人的非財產性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轉移的問題,實際上是請求權本身代表的是一定的財產和利益,權利的轉移并不是身份的轉移。因此,筆者認為侵權責任法第18條和第22條結合在一起,造成被侵權人死亡時,可以參照世界各國以及我國臺灣地區(qū)的做法,承認被侵權人非財產性損害和財產性損害賠償請求權的繼承性,近親屬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應當包括被侵權人所遭受的財產性損害和非財產性損害和給近親屬自身所遭受的財產性損害和非財產性損害。近親屬自身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應該解釋為包括誤工費和被侵權人生前撫養(yǎng)或者贍養(yǎng)或者扶養(yǎng)人的逸失利益損害賠償請求權。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被侵權人和其近親屬的利益。但是對于非財產性損害的賠償標準和計算問題是很復雜的,需要有更精細的分析與研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