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教材文言文相關古代文化常識_第1頁
人教版必修教材文言文相關古代文化常識_第2頁
人教版必修教材文言文相關古代文化常識_第3頁
人教版必修教材文言文相關古代文化常識_第4頁
人教版必修教材文言文相關古代文化常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人教版必修教材文言文相關古代文化常識必修一 (一)燭之武退秦師1.左傳左傳是春秋末期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的中國古代最早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史。與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3.晉侯、秦伯圍鄭。公侯伯子男。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4.是寡人之過也。寡人,即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5.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東道主,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出使的人,原寫做“行吏”,后習慣寫做“行李”。 (二)荊軻刺秦王6.戰(zhàn)國策戰(zhàn)國策是一

2、部國別體史書,又稱國策。8.則雖欲常侍足下。足下是舊時漢族交際用語,下稱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詞。戰(zhàn)國時多用以稱君主。9.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豎子:童仆   小子,對人的蔑稱10.既祖,取道。祖,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和送別。11.為變徵之聲。變徵,是徵音的變調,聲調悲涼。古代音樂分為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12.乃朝服,設九賓。九賓,賓,同“儐”。九賓是我國古代外交上最為隆重的禮節(jié),有九個迎賓贊禮的官員司儀施禮,并延引上殿。14.至陛下,秦武陽色變振恐。陛下的“陛”指帝王宮殿的臺階?!氨菹隆痹瓉碇傅氖钦驹谂_階下的侍者。后來“陛下”就敬稱。15.北蠻夷之鄙人,未嘗

3、見天子。蠻夷,古代泛指華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蠻和東夷。禮記王制:“東曰夷、西曰戎、南曰蠻、北曰狄”。16.諸郎中執(zhí)兵,皆陳殿下。郎中屬員外級,就是分掌各司事務,其職位僅次于尚書、侍郎、丞相的高級官員。17.箕踞以罵曰。箕踞,兩腳張開,兩膝微曲地坐著,形狀像箕。這是一種不拘禮節(jié)的坐法,比喻輕慢傲視對方的姿態(tài)。 (三)鴻門宴18.沛公居山東時。山東,指崤山以東。19.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最小的叔叔稱“季父”。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20.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為壽,祝頌之辭。向尊長敬酒或饋贈財物,以祈祝健康長

4、壽?;橐觯艜r又稱“昏姻”或“昏因”。婚姻:一是男娶女嫁結為夫妻這件事情;二是指結婚男女雙方的父母?!疽辍炕橐隽Y六禮,漢族婚姻儀禮。指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jié),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21.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河北,黃河以北;河南,黃河以南。22.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后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jié)活動是南向為尊?;实劬蹠撼迹淖灰欢ㄊ亲毕蚰系摹R虼?,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

5、。23.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參乘,亦作“驂乘”,古時乘車,坐在車右擔任警衛(wèi)的人。24.再拜獻大王足下。再拜,古代一種隆重的禮節(jié),拜兩次,表達敬意。 必修二(四)孔雀東南飛25.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雞叫。常指天明之前。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丑時,相當于凌晨13時。與四更、四鼓、丁夜相對應。黃昏,時辰名。這是一晝夜十二時中的第十一個時辰戌時,它指晚上的1921時。人定,是一晝夜十二時中的最末一個時辰,它指夜里的2123時,地支命名是亥時,與二更、二鼓、乙夜相對應?!叭硕ā钡囊馑紴椋阂挂押苌?,人們已經是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又

6、名定昏、夤夜等。26.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五更,古代漢族民間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五夜。一夜分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夜間時辰五更五鼓五夜現(xiàn)代時間黃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點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點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點雞鳴四更四鼓丁夜1-3點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點 27.結發(fā)同枕席,黃泉共為友。結發(fā):指束發(fā),古代人成年之后開始束發(fā),因而結發(fā)指成年。古代漢族男子20歲束發(fā)而冠,女子15歲束發(fā)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指成婚,古代人新婚夜要男女左右共髻束發(fā)。一種象征夫妻結合的儀式。當夫妻成婚時,

7、各取頭上一根頭發(fā),合而作一結。指妻子。黃泉,在中國道家文化中是指人死后所往之地,也就是陰曹地府。28.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秦羅敷,“秦”是古詩中美女常用的姓,“羅敷”,是古代美女的通稱?!扒亓_敷”代指美女。29.伏惟啟阿母。伏惟,下級對上級或晚輩對長輩說話表示恭敬的習慣用語。30.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初七,指農歷七月初七,舊時婦女在這天晚上乞巧。下九,古人以農歷每月的二十九為上九,初九為中九,十九為下九,在漢代,每月十九日是婦女歡聚的日子。31.不圖子自歸。自歸,古代女子出嫁后,一定要得到婆家的同意后,娘家派人來接,才能回娘家。32.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適,出嫁。33.說有蘭家女,

8、承籍有宦官?;鹿?,就是官宦,做官的人。35.遣丞為媒人,主簿通語言。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36.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青廬,青布搭成的帳篷,是舉行婚禮的地方。 (五)蘭亭集序37.永和九年,歲在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字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字循環(huán)相配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疽辍抗糯o年、紀日、紀時法1.古代紀年法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六種:王公即位年次紀年:以王公在位年數(shù)來紀年。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后每個皇

9、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號紀年。如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石鐘山記“元豐七年”。干支紀年法:如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毙梁ァ敝腹?911年。近世還常用干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歷史事件,如“甲午戰(zhàn)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丑條約”、“辛亥革命”。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如“祭妹文曠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年號,“丁亥”是干支紀年。星歲紀年(略) 生肖紀年:它是我國民間推行的一種與干支密切相關的紀年方法,用十二肖獸名稱作為年名和地支對應。【補充】將公歷年換算成干支年的

10、方法先求公元年的天干。凡公元年個位數(shù)是4(甲午戰(zhàn)爭),天干為甲;個位數(shù)是5,天干為乙。以此類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4567890123 再求公元年的地支。用公元年數(shù)除以12。余數(shù)是4的,地支為子;余數(shù)是5的,地支為丑。以此類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5678910110123以公元年的尾數(shù)找對應天干;然后用公元年除以12,余數(shù)找對應地支。例子:1898(戊戌) 1901(辛丑) 1911(辛亥) 2015(乙未)2.古代紀日法我國古代紀日法主要有四種:序數(shù)紀日法。如項脊軒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墻?!薄叭濉敝皋r歷十五日。干支紀日法。登泰山記“是月丁未”,指這個月的十八日。月相紀

11、日法。指用“朔、朏(f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备芍г孪嗉嬗梅?。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3.古代紀時法我國古代紀時法主要有兩種:天色紀時法。古人最初是根據(jù)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dié )、晡(b)時、日入、黃昏、人定。地支紀時法。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天色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

12、昏人定地支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時間23-1 1-33-55-77-99-1111-1313-1515-1717-1919-2121-23五更三更四更五更一更二更 【補充】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農歷以正月、二、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38.暮春之初。暮春,春天最后一段時間,指農歷三月。39.修禊事也。禊事,禊祭之事。指三月上巳臨水洗濯、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動。40.流觴曲水,列坐其次。流觴曲水,觴:古代酒器;曲水:彎曲的水道。古代的風俗,夏歷三月上旬的巳日,在水濱聚會宴

13、飲,以祓除不祥。后泛指在水邊宴集。(古人每逢農歷三月上巳日于彎曲的水渠旁集會,在上游放置酒杯,杯隨水流,流到誰面前,誰就取杯把酒喝下,叫做流觴。)41.齊彭殤為妄作。彭,彭祖,傳說中他曾活到八百歲。殤,本意指幼年夭折或為國戰(zhàn)死者。今義擴大,亦指巨大的悲痛、悲哀,常用于形容巨大的災難、事故等。 (六)赤壁賦42.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巴奔础巴铡?,指陰歷每月十五?!凹韧本褪寝r歷十六日,表示滿月后一天?!疽辍咳掌谔囟Q在古籍文獻中,對一個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還有特定的名稱。如每月第一日叫“朔”,十五日“望”,十六日“既望”,最后一天為“晦”或“即朔”。43.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

14、登仙。羽化,古代修道士修煉到極致,跳出生死輪回、生老病死,是謂羽化成仙?!疽辍抗糯鷮τ谒赖牟煌f法在中國古代等級制度很嚴的社會中,不同的階層人的死須依據(jù)其不同的身份地位嚴加區(qū)別。因此有了“崩”、“薨”、“卒”、"不祿"、“死”來表示“人死”的意思。根據(jù)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崩(bng),專用于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電視劇里常有皇帝駕崩的場面。“崩”本義是山倒塌。漢書·五帝紀:“山陵不崩,川谷不塞?!钡弁酢⑻笾?,就好象山倒塌了一樣。當然了,“拉出去崩了!”不算。薨(hng),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

15、去(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職死亦以此稱之)。卒(zú),專用于指大夫或相當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級官員的死。不祿(bù lù), 古代稱士死為不祿 "不祿,不終其祿."死,專用于庶人,即無官爵的平民百姓和官府的低級官員、差役的死。殤(shng),古代稱未成年人死為殤。殞(yn), 古代泛指死亡??O(yì), 古代稱吊死或絞殺。圓寂,專指和尚的死。也叫“坐化”。登仙,專指道士之死。也稱“羽化”。44.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七)游褒禪山記45.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浮圖,對佛與佛教徒的稱呼;也有

16、和尚(僧人)的意思。46.褒之廬冢也。廬冢,“廬”屋舍;“?!?,墳墓。為盡孝道,古人在服喪期間,于父母或師長墳墓旁搭建的守護的屋舍,叫做“廬?!?。亦作“廬墓”。47.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陽,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48.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稱其表德之字。后因稱字為表字。父(甫),對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稱,多附綴于表字后面。【引申】姓名字號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上古同姓不婚,貴族婦女的姓比名更為重要。貴族中女子稱姓,男子稱氏,這是因為氏是用來

17、“明貴賤”的,姓是用來“別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戰(zhàn)國以后,人們以氏為姓,姓氏逐漸合而為一,漢代則通謂之姓。古人有名有字。舊說上古嬰兒出生三個月后由父親命名。男子二十歲成人舉行加冠禮時取字,女子十五歲許嫁舉行笄禮時取字。名和字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周代貴族男子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性別,這樣構成男子字的全稱。春秋時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是在字的前面加上“子”字,這是因為“子”是男子的尊稱。古人尊對卑稱名,卑自稱也稱名;對平輩或尊輩則稱字。(稱字不是最尊敬的方式,最尊敬的方式是不稱名也不稱字。)下面簡單羅列古人的稱謂:【直稱姓名】自稱姓名或名。用于介紹或作傳。稱所厭

18、惡、所輕視的人?!痉Q字】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稱號】號,一般只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痉Q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稱籍貫】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痉Q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痉Q爵名】北宋王安石封爵荊國公,世稱王荊公。 【稱官

19、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炯娣Q】如游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前兩人兼稱籍貫、姓名及字,后兩人先寫與作者關系,再稱名和字?!局t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揪捶Q】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

20、方的女兒)。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 必修三 (八)寡人之于國也49.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粟,俗稱小米?!疽辍课骞任骞龋糯卸喾N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黃米)、稷(粘米)、麥、菽(豆);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50.五十者可以衣帛亦。鹽鐵論中說

21、:古代普通人要到八九十歲才能穿絲綢衣服,在這以前,只能穿麻衣。所以老百姓稱為布衣。51.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代統(tǒng)治者對食肉有嚴格的限制。周代禮制規(guī)定,天子食用牛;諸侯平時食用羊,朔月(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時食用豬、犬,朔月才能食用羊。當時帝王及貴族在每月初一所備食物,較平日豐盛,叫做“朔食”,食物規(guī)格也提高一等。此外,在祭祀或天子、諸侯舉辦宴會時,大夫才得以食用牛。52.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庠序,古代的地方學校,后也泛稱學?;蚪逃聵I(yè)。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毙盒?,孝順父母;悌,敬愛兄長。53.黎民不饑不寒。古代百姓稱謂:民、黎民、氓、黔首、白

22、丁、庶人、布衣、野人、丁口、小人。 (九)勸學54.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對統(tǒng)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常與“小人”或“野人”對舉。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來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對別人的尊稱,猶言先生。55.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古代表示時間短暫的詞:少時、少頃、少間、俄頃、俄而、未幾、須臾、尋、旋、既而、斯須等,可譯為“不久、立刻、隨即、一會兒、片刻”等。56.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跬步,古時一舉足叫跬(半步);兩足各跨一次叫步。 (十)過秦論57.賈誼賈誼(前200前168),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世稱賈生。賈誼少有才名,十八歲時,以善文為郡人所稱。文帝時任博

23、士,遷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謫為長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稱賈長沙、賈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時僅33歲。司馬遷對屈原、賈誼都寄予同情,為二人寫了一篇合傳,后世因而往往把賈誼與屈原并稱為“屈賈”。58.擁雍州之地。古代中國人將全國劃分為九個區(qū)域,即所謂的“九州”。根據(jù)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59.外連衡而斗諸侯。連橫,也作連衡,張儀提出的外交策略。與“合縱”對應。韓非子說:“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睉?zhàn)國時代,“縱”與“橫”的來歷,據(jù)說是因“南

24、北向”稱為“縱”,“東西向”稱為“橫”。秦國位于西方,六國位于其東。六國結盟為南北向的聯(lián)合,故稱“合縱”;六國分別與秦國結盟為東西向的聯(lián)合,故稱“連橫”。60.合從締交,相與為一。合縱又寫作“合從”。戰(zhàn)國時期,蘇秦游說六國諸侯實行縱向聯(lián)合,一起對抗強大的秦國的政策。但后來被秦國范雎的遠交近攻所打斷。61.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戰(zhàn)國四公子:戰(zhàn)國時代末期,秦國越來越強大,各諸侯國貴族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竭力網羅人才。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yǎng)“士”(包括學士、方士、策士或術士以及食客)之風盛行。當時,以養(yǎng)“士”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齊國

25、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貴族(一般是國家君王的后代),后人稱之為“戰(zhàn)國四公子”。62.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敲撲,刑具,短的叫“敲”,長的叫“撲”。63.百越之君,俯首系頸。系頸,頸上系繩,表示投降。64.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黔首是秦代對百姓的稱謂。秦始皇自以為得水德,衣服旄旌節(jié)旗皆尚黑。平民以黑巾裹頭,故名?!疽辍刻厥夥Q謂(1) 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庶民、黎庶、蒼生、氓等。(2) 職業(yè)的稱謂。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yè)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yè)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yè)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

26、廚師,表明職業(yè)。師說中的“師襄”,“師”,意為樂師,表明職業(yè)。(3)帝王稱謂稱謚號。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如文帝、武帝、靈帝。稱廟號。從漢代起,每個朝代的第一個皇帝一般稱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則稱為太宗、世宗,等等。(嗣君也有稱世祖、太祖的,這有別的原因,這里沒必要詳細說明,漢代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的,要“有功”“有德”的才被稱為“祖”“宗”。南北朝時稱“宗”已濫,到唐代就無帝不“宗”了。)稱尊號。皇帝還有尊號,這是生前奉上的。尊號可以上好幾次,都是尊崇褒美之詞,實際上是阿諛奉承。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受尊號為開元圣文神武皇帝。也有死后上尊號的。這種死后所加的尊號可以

27、說是謚號,這樣,謚號的字數(shù)就加多了。唐以前對歿世的皇帝簡稱謚號(如漢武帝、隋煬帝),不稱廟號;唐以后由于謚號加長,不便稱呼,所以改稱廟號(如唐玄宗、宋太祖)。稱年號。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年號是從漢武帝開始有的,漢武帝即位的一年(公元前140年)稱為建元元年。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稱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明清兩代的皇帝基本上不改元,因此有可能用年號來稱謂皇帝。(如嘉靖皇帝、乾隆皇帝)65.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殊俗,不同的風俗,指邊遠的地方。66.才能不及中人。中人:一般人,普通人?;鹿佟?7.山東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山東,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68.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

28、萬乘之勢。萬乘是萬輛兵車的古文寫法。指一萬輛兵車。周代制度規(guī)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車萬乘,因以“萬乘”指天子、帝王。戰(zhàn)國時,諸侯國小的稱“千乘”,大的稱“萬乘”。69.一夫作難而七廟隳。七廟:本指四親(高祖、曾祖、祖、父)廟、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廟和始祖廟。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焙蠓褐傅弁醯淖趶R。后以“七廟”為王朝的代稱。 (十一)師說70.韓愈韓愈,字退之,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

29、者,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他們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fā)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71.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求學的人。72.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眾人,一般人。73.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句讀,古時稱文詞停頓的地方叫做句或讀。連稱句讀時,句是

30、語意完整的一小段,讀是句中語意未完,語氣可停的更小的段落。74.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六藝:六種技能:禮、樂、射、御、書、數(shù)?!径Y:禮節(jié)。樂:音樂。射:射箭技術。御:駕駛馬車的技術。書:指書法。數(shù):數(shù),指理數(shù)、氣數(shù)(運用方法時的規(guī)律),即陰陽五行生克制化的運動規(guī)律?!恐噶洠阂讜姸Y樂春秋。必修四 (十二)廉頗藺相如列傳75.史記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后來的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fā)展都產生了深遠影

31、響。其首創(chuàng)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后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76.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王公即位年次紀年:以王公在位年數(shù)來紀年。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背酥?,古代紀年法還有:年號

32、紀年法;干支紀年法;年號干支兼用法;星歲紀年;生肖紀年。77.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抡吡?,宦官的頭目。舍人,隨侍身邊的親近屬官的通稱。戰(zhàn)國及漢初王公貴族都有舍人。78.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斧質,古代一種酷刑。殺人時,置人于鐵砧上,以斧斫之。質:鐵砧。79.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禮等嚴肅莊重的場合,以示虔誠莊敬。齋戒包含了齋和戒兩個方面。“齋”來源于“齊”,主要是“整齊”,如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敖洹敝饕侵附溆螛?,減少娛樂活動。80.大王見臣列觀。列觀,一般的宮殿。81.召有司案圖。有司,官吏的通稱。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所以稱官吏為“有司”。【引申】六部六部:

33、從東漢到南北朝,部曹(各部司官)尚無定制,隋代始定為吏、民、禮、兵、刑、工六部,屬于尚書省。唐避太宗諱,改民部為戶部。此后歷代相承,作為中央行政機構的六部制基本未變。    (一)吏部,掌官吏的任免、銓敘(政府審查官員的資歷,確定級別、職位。)、考績、升降等。    (二)戶部,掌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    (三)禮部,掌典禮、科舉、學校等。    (四)兵部,掌全國軍政。    (五)刑部,掌刑法、獄訟等。  

34、0; (六)工部,掌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的首長稱為尚書,副首長稱為侍郎。部下設司,隋唐時每部分為四司,第一司即以本部為名,“佐其長而行政令”,其余三司各以執(zhí)掌命名。例如,唐代吏部,第一司仍稱吏部,其余三司為司封、司勛、考功。后代部司有所調整,名稱也不盡相同。司的首長稱為郎中,副首長稱為員外郎。屬官有都事、主事等。82.舍相如廣成傳。傳,招待賓客的館舍。83.乃使其從者衣褐。褐:粗布或粗布衣服?!狙a充】被(p)褐懷玉:被,通披。褐,泛指粗布衣服。身穿粗布衣服,懷中卻藏著美玉。比喻人有才華而不顯露于外。也比喻出身貧賤而有真才實學。褐夫:貧賤者。褐指用

35、粗麻繩織成的粗布或粗布衣服,上古貧民穿褐衣,故稱。釋褐:脫去褐衣,穿上官服。褐衣:粗布衣。借指平民或貧賤之人。褐衫:粗布衣。借指平民或貧賤之人。褐巾:用粗布縫成的頭巾。84.臣請就湯鑊。湯鑊,古代的一種酷刑,用滾水烹煮。鑊,古代的一種大鍋。(烹人的大鍋古時叫做鼎或鑊。都是用銅或鐵鑄成的,不同的是鼎有三只足,鑊無足。)【引申】古代刑罰1.黥( qíng)刑,又名墨刑,刺字。即在犯人的臉上或額頭上刺字或圖案,再染上墨,作為受刑人的標志。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肉刑,直至清末光緒三十二年修訂大清律例時才被徹底廢除,前后沿用時間長達數(shù)千年。   

36、黥布,原名英布,秦末漢初名將,與韓信、彭越并稱漢初三大名將。因受秦律被黥,又稱黥布。    2.劓( yì)刑,始于夏朝,被處劓刑的受刑人被割去鼻子。漢文帝時,將應受劓刑的罪改為笞刑。在隋以后,刑典中即不再有劓這種刑罰。    3.笞刑,始于戰(zhàn)國時期,是以竹、木板責打犯人背部、臀部或腿部的輕刑,針對輕微犯罪而設,或作為減刑后的刑罰。    4.刖(yuè)刑,又稱臏刑、剕(fèi)刑,中國古代一種酷刑,指砍去受罰者的腳或砍去犯人膝蓋骨的刑罰。   

37、; 卞和,春秋時和氏璧的發(fā)現(xiàn)者卞和即被施以刖刑。    孫臏,原名不詳,因受過臏刑故名孫臏。    5.大辟,砍頭,隋后泛指一切死刑。    6.炮烙(luò),古代酷刑,用炭火燒熱銅柱,將人綁于銅柱上燒死。    7.車裂,就是把人的頭和四肢分別綁在五輛車上,套上馬匹,分別向不同的方向拉,這樣把人的身體硬撕裂為六塊,所以名為車裂。有時,執(zhí)行這種刑罰時不用車,而直接用五條?;蝰R來拉,所以車裂俗稱五牛分尸或五馬分尸。    8.湯鑊(hu

38、ò )也作“烹”,是把人放入大鼎或大鑊,用滾湯將人活活煮死的酷刑。    9.腰斬是用重斧從腰部將犯人砍作兩截。這種刑罰周代已經出現(xiàn),直到雍正年間方被廢除。    10.凌遲也稱陵遲,即民間所說的“千刀萬剮”。凌遲刑最早出現(xiàn)在五代時期,正式定為刑名是在遼,此后,金、元、明、清都規(guī)定為法定刑,是最殘忍的一種死刑。共需要用3600刀,并且要在最后一刀處死罪犯,方算行刑成功!    11.髡( kn)刑,為將人頭發(fā)全部或部分剃掉的刑罰,是一種恥辱刑,主要流行于中國古代夏商周到東漢。 

39、0;  12.醢(hi)刑,指將尸體剁成醢(即肉醬)。相傳這種刑罰是由商紂王所創(chuàng),用以對付九侯。但也有對于活人使用者。85.拜相如上大夫。上大夫,先秦官名。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中的爵位分為卿、大夫、士三級,大夫比卿低一等。86.則請立太子為王。太子:古代儲君稱謂,以嫡長子確定繼承人。商周時期天子及諸侯的嫡長子,稱太子或世子,僅一人得此稱謂,一般都是以年齡為長來確立,除廢長立幼以外。自秦朝開始,只有皇位的繼承者,才能稱太子或皇太子,也是從此開始,太子又稱皇太子,而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繼承人只能稱“世子”。封建社會的太子,其地位僅次于皇帝,擁有監(jiān)國與攝政的權利,并擁有類似于朝廷的東宮。據(jù)史書記載

40、,中國的第一個太子是商朝的太丁(未即位),而第一個皇太子則是嬴胡亥(秦二世)。87.秦御史前書曰。御史,先秦時期,天子、諸侯、大夫、邑宰皆置“史”,是負責記錄的史官、秘書官。國君置御史。自秦朝開始,御史專門作為監(jiān)察性質的官職,負責監(jiān)察朝廷、諸侯官吏一直延續(xù)到清朝。88.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上卿,古代官名。春秋時,周朝及諸侯國都有卿,是高級長官,分為上、中、下三級(即:上卿、中卿、下卿)。戰(zhàn)國時作為爵位的稱謂,一般授予勞苦功高的大臣或貴族。相當于丞相(宰相)的位置,并且得到王侯、皇帝的青睞。右,上。秦漢以前,以右為尊。89.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上朝禮儀的變化:兩漢時期,皇帝對丞相待之以禮。丞

41、相覲見皇帝時,皇帝起立,賜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還要親自前去探視。隋唐時期的官員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員上朝必須站著奏事。至清朝,大臣奏事連站都不行了,必須跪著。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規(guī)定,“大朝儀”須“眾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時跪地時間特別長,以至于大臣們都有特別的護膝。從禮儀上的變化可以看出,自宋代以后,皇帝的權威越來越高,而官僚的地位卻不斷下降。90.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將軍,春秋時諸侯以卿統(tǒng)軍,因此卿統(tǒng)稱“將軍”。戰(zhàn)國時“將軍”開始作為武官名,而卿仍有“將軍”之稱。 (十三)蘇武傳91.漢書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顏師古釋注,

42、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后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92.兄弟并為郎。郎,官名,漢代專指皇帝的侍從官。93.漢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對老人和長輩的尊稱。稱妻子的父親為“丈人”,然而魏晉以前,妻子的父親被叫做“婦翁”。行,輩。94.因厚賂單于。賂:贈送的財物,亦泛指財物。賄賂。單于,匈奴的最高首領。95.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

43、?;莸饶汲夂虬儆嗳司?。假吏,指臨時充任使臣屬吏。斥候,偵察兵。96.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閼氏,匈奴單于配偶的稱號,如同王后。97.召諸貴人議。貴人,貴族。98.左伊秩訾曰。左伊秩訾,匈奴貴族的一種稱號。99.副有罪,當相坐。相坐,一人犯法,株連他人同時治罪。100.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廩食:倉儲的糧食。公家供給口糧。指公家供給的糧食。101.弋射海上。弋射,用繩系在箭上而射。102.前長君為奉車。長君:成年的公子。泛指公子。對他人長兄的尊稱。103.扶輦下除,觸柱折轅。除,殿階。104.孺卿從祠河東后土,宦騎與黃門駙馬爭船,推墮駙馬河中溺死。祠,是為紀念偉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當于紀念

44、堂)。這點與廟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孫祭祀祖先的處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現(xiàn)于漢代,據(jù)漢書·循吏傳記載,“文翁終于蜀,吏民為立祠堂。及時(指誕辰和忌日)祭禮不絕?!睎|漢末,社會上興起建祠抬高家族門第之風,甚至活人也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祠堂日漸增多。(本文,祠意思為“祀”)后土,后土皇地祇,又稱厚土娘娘。源于母系社會自然崇拜中的土地與女性崇拜。全稱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是道教尊神“四御/六御”中的第四位天帝,她掌陰陽,滋萬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相傳她是最早的地上之王。后與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臺,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宦騎,侍衛(wèi)皇帝的騎馬的宦官。黃門駙馬,宮中掌

45、管車輛馬匹的官?!疽辍狂€馬駙馬,中國古代帝王女婿的稱謂。又稱帝婿、主婿、國婿等。因駙馬都尉得名。漢武帝時始置駙(副)馬都尉,駙,即副。駙馬都尉,掌副車之馬。到三國時期,魏國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駙馬都尉,以后又有晉代杜預娶晉宣帝之女安陸公主,王濟娶司馬昭(文帝)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駙馬都尉。魏晉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駙馬都尉稱號,簡稱駙馬,非實官。以后駙馬即用以稱帝婿。清代稱額駙。105.來時太夫人已不幸。太夫人,漢制,列侯之母稱太夫人。后來凡官僚、豪紳的母親不論在世與否,均稱太夫人。其官職,在家中最大。不幸,對去世的委婉說法?!疽辍坎煌A層對妻子的稱謂禮記中記載:“天子之妃曰后,諸侯曰夫人,

46、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人曰妻”。106.加以老母系保宮。保宮,漢代囚禁大臣及其眷屬的處所。107.且陛下春秋高。春秋高:年紀老。108.位列將,爵通侯。通侯,爵位名,秦代置爵二十級,最高一級叫徹侯。漢朝繼承秦制,后因漢武帝名徹,避諱改為通侯。109.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斧鉞,斧鉞,是古代酷刑中的一種,意思是用斧鉞劈開頭顱,使人致死。另外,斧鉞在上古代還是用于作戰(zhàn)的兵器,而且是軍權和國家統(tǒng)治權的象征。 (十四)張衡傳110.后漢書后漢書是一部由我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

47、司馬彪續(xù)作),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疽辍渴窌w例史書體例,主要有六種:    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如左傳。     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chuàng)于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戰(zhàn)國策。    通史:不間

48、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以上六種史書體例是按不同標準劃分的,實際上同一史書可能同時屬于多個不同史書體例。如史記屬于紀傳體、通史;三國志屬于紀傳體、國別體、斷代史。111.游于三輔,因入京師。三輔,漢朝以京兆尹(原為官名,漢朝也作政區(qū)名)、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112.觀太學。太學,古代設在京城的全國最高學府。漢武帝時,采納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yǎng)天下之士”的建議,于京師長安設立太學。到了漢代,在京師設太學,為中央官學、最高學府,太學祭酒

49、兼掌全國教育行政。隋代以后改為國子監(jiān),而國子監(jiān)內同時也設太學。113.遂通五經。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五部經書。114.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孝廉,是漢武帝時設立的察舉考試,以任用官員的一種科目,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這個稱呼,也變成明朝、清朝對舉人的雅稱。公府,古代官署名。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官署,屬中央一級的機構。115.安帝雅聞衡善術學。術學,古代關于天文、歷法等方面的學問。116.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公車,漢代官署名。因漢代曾用公家車馬接送應舉的人,后便以“公車”泛指入京應試的舉人或代指舉人進京應試。如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康有為聯(lián)

50、合各省在京會試舉人聯(lián)名上書,即稱“公車上書”。也指入京請愿或上書言事。太史令,也稱太史,官職名,相傳夏代末已有此職。西周、春秋時太史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祭祀等,為朝廷大臣。秦漢設太史令,職位漸低。魏晉以后修史的任務劃歸著作郎,太史僅掌管推算歷法。隋改稱太史監(jiān),唐改稱太史局,肅宗時又改為司天臺,五代同。宋代有太史局、司天監(jiān)、天文院等名稱。遼稱司天監(jiān),金稱司天臺。元代改稱為太史院,與司天監(jiān)并立,但推步測算之事都歸太史院,司天監(jiān)僅余空名。明、清兩代,均稱欽天監(jiān);至于修史之事則歸于翰林院,所以對翰林亦有“太史”之稱。117.后數(shù)日驛至。驛,舊時供傳

51、遞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換馬的地方,亦指供傳遞公文用的馬。118.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帷幄:指室內懸掛的帳幕,帷幔。指帝王。天子居處必設帷幄,故稱。借指天子近側或朝廷。指天子決策之處或將帥的幕府、軍帳。指謀臣或謀畫之任。119.出為河間相。出,離開(朝廷)。京官外調,多為貶官。相,漢朝王國的相,職權相當于郡的太守。120.又多豪右,共為不軌。豪右,豪族大戶。右,右族,即豪族。秦漢時,豪族住在城市的右邊,故稱“豪右”。121.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下車,指官吏初到任。122.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視事,舊時指官吏到職辦公。多指政事言。乞骸骨,封建社會,大臣老了請求辭職為“乞骸骨”,意思

52、是請求賜還自己的身體,回家鄉(xiāng)去?!疽辍恳萍惨萍玻q移病。舊時官員上書稱病。多為居官者求退的婉辭。 必修五 (十五)歸去來兮辭123.親故多勸余為長吏。長吏,地位較高的官員。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24.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三徑,亦作“三逕”。意為歸隱者的家園或是院子里的小路。晉·趙岐三輔決錄·逃名:“蔣詡歸鄉(xiāng)里,荊棘塞門,舍中有三徑,不出,唯求仲、羊仲從之游?!焙笠蛞浴叭龔健敝笟w隱者的家園。 (十六)滕王閣序125.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分野,古人用天上二十八星宿(列星)的方位來區(qū)分地面的區(qū)域,某個星宿

53、對著地面的某個區(qū)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126.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徐孺,名稚,字孺子,南昌人,東漢時名士,家貧,常親自耕種,德行為人所景仰。當時陳蕃為豫章太守,素來不接待賓客,專為徐稚設一榻,平時掛起,只有徐稚來訪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的說法。榻,狹長而低矮的坐臥用具。127.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棨戟,有套的戟,古時官吏出行時用做前導的一種儀仗。128.十旬休假,勝友如云。十旬休假,古代官員休假制度,最早出現(xiàn)在西漢時期。那時,政府官員也有休息日,叫做“休沐”。這是因為,官員休息那天要沐浴更衣,每五日返家休沐,稱作“五日休”。東漢時,這個制度又有了放寬。史記·百萬君

54、傳載:“官員每五日洗沐歸謁親?!彼?guī)定官員不但可以洗澡更衣等,還可以回家看望老小、夫婦團聚。   到了唐代永徽之年,改為“旬休”,官員每10天休息一天,分為上旬、中旬、下旬,當時叫做上浣、中浣、下浣?!颁健币彩窍搭^洗身的意思。129.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閭閻,原指古代里巷內外的門,后泛指平民老百姓。【引申】閭左閭左,古代二十五家為一閭,貧者居住閭左,富者居于閭右,秦代指主要由雇農、佃農等構成的貧苦人民。鐘鳴鼎食之家,古代豪門貴族吃飯時要奏樂擊鐘,用鼎盛著各種珍貴食品(敲著鐘,列鼎而食)。故用“鐘鳴鼎食”形容權貴的豪奢排場,舊時還形容富貴人家生活奢侈豪華。130

55、.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浦,水濱。【引申】南浦南浦,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南浦是水邊的送別之所。屈原九歌·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苯蛣e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范成大橫塘:“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惫湃怂吽蛣e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長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為水邊送別之地的一個專名了。131.爽籟發(fā)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云遏。響遏行云,出自列子卷五湯問:“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于郊衢,撫節(jié)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132.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睢園,漢梁孝王劉武營建的游

56、賞廷賓之所,即梁園,又名兔園、修竹園。彭澤,指代陶淵明。【引申】陶淵明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jié)”,世稱靖節(jié)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zhèn)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133.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鄴(今河北臨漳),指曹魏興起的地方。曹植曾在這里作過公宴詩,詩中有“朱華冒綠池”的句子。朱華,荷花。臨川之筆,指謝靈運,他曾任臨川內史。【引申】謝靈運謝靈運,原名公義,字靈運,小名客兒,世稱謝客,以字行于世。南北朝時期杰出的詩人、文學家、旅行家。出身陳郡謝氏,為東晉名將謝玄之孫、秘書郎謝瑍之子。東晉時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