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名詞解釋:1. 春秋是古代中國的儒家典籍,被列為“五經(jīng)”之一。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一書的史料價值很高,但不完備,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據(jù)傳是由孔子修訂的。書中用于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后人稱為“春秋筆法”。由于春秋的記事過于簡略,因而后來出現(xiàn)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詳細記錄的“傳”,較為有名的是被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和谷梁傳。2.左傳編年體史書,是記錄春秋時期社會狀況的重要典籍,工于記事,長于記人。內(nèi)容多取材于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
2、為次序,主要記錄了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爭霸的歷史,對各類禮儀規(guī)范、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系、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歷法時令、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言語均有記述和評論。左傳是研究先秦歷史和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它代表了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對后世的史學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對確立編年史史書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補充并豐富了春秋的內(nèi)容,不單記魯國一國的史實,還兼記各國歷史;不但記政治大事,還廣泛涉及社會各個領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賬式的記史方法,內(nèi)容豐富,代之以有系統(tǒng)、有組織的史書編纂方法;不但記春秋時史實,而且引征了許多古代史實。這就大大提高了3.春秋三傳即左氏春秋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
3、,合稱“春秋三傳”。 ”。春秋經(jīng)文言簡義深,如無注釋,則無法了解。注釋春秋的書,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鄒氏、夾氏二家,早在漢朝即已失傳。所以自漢至今,學者只藉三傳研讀春秋。春秋是記事的,后多散佚,僅留下經(jīng)孔子整理的魯國的春秋,漢代有重新編撰整理的“春秋三傳”,即公羊傳、谷(榖)梁傳、左傳。春秋三傳都是編年體史書。三傳注疏各有凡例,依例研究經(jīng)傳,自得其便。4.史記五體指的是史記的五種體例,分別是本紀十二篇,世家三十篇,書八篇,表十篇,列傳七十篇。其中,本紀是以朝代先后為序記載的從黃帝到漢武帝的各朝代或皇帝的歷史,世家是世代相傳的諸侯王的歷史,書是專門的分類史,表是以表格形式記載的以年月為綱
4、以事件為緯的歷史重大事件,列傳是除本紀和世家以外的社會各階層人物的傳記,五種體例互相配合,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分為“本紀”,“世家”,“列傳”,“表”,“書”,五個部分。5.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后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漢書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6.三國志注 南
5、北朝時裴松之撰,他一反傳統(tǒng)做法把重點放在史實的增補和考訂上,裴松之不僅開創(chuàng)了注史的新例,而且對研究三國歷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三國志注是中國古代四大名“注”之首。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史學著作,也是陳壽三國志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7.“史才三長論” 是唐代著名史學理論家劉知幾提出的著名史學觀點。所謂“史才三長”,包括:史才、史學、史識。所謂“史才”,是指寫史的能力;“史學”是指具有淵博的歷史知識,掌握豐富的歷史資料;“史識”是指對歷史是非曲直的觀察、鑒別和判斷能力。他認為,作為史官,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間以“史識”最為重要。8.史通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史學理論著作。作者劉知幾,是我國古代社會杰出的史學
6、家。史通共20卷,對唐代以前的史學著作和史學家做了系統(tǒng)的總結,并提出了劉知幾個人的修史主張。著名的“三長論” 和“直筆論”。認為一個優(yōu)秀的史學家必須具有才、學、識三長,而以識最重要,對于寫史,劉知幾主張“直筆”,要做到“不掩惡,不應美”,“不避強御”,“無所阿容”,反對迎合權勢或從個人恩怨出發(fā)歪曲史實。這些卓越的見解,對后世史學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劉知幾強調(diào)人事在歷史上的作用,認為歷史是變化和發(fā)展的,評價人物和事件應從當時的客觀形勢出發(fā)。他還反對是占非今,認為不應“以先王之道持今世之人”。 9.通典是我國留存至今的第一部專記歷代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專門著作。在內(nèi)容和體裁上最顯著的特點是
7、以制度分門立目,成為編年、紀傳之外又一新的史書體裁。食貨居首,禮樂卷數(shù)最多,有關唐代制度最詳,表現(xiàn)了杜佑重實際,講功效的史學致用思想,也是中唐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10.十通是通典、通志、文獻通考、續(xù)通典、續(xù)通志、續(xù)文獻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獻通考、清朝續(xù)文獻通考這十部政書的總稱,唐代杜佑撰通典一書,專就歷代典章制度,分門別類地,系統(tǒng)、全面而又概括地編撰成我國最早的一部專史巨著,開創(chuàng)了史書的新體例。出版之后,一直為歷代學者視為不朽的名著。此后宋鄭樵撰為通志,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連同通典合稱“三通”。清乾隆時加入官修的續(xù)通典、續(xù)通志、續(xù)文獻通考以及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獻通考合稱“九通”。19
8、35年再加上清續(xù)文獻通考,總稱為“十通”。其中以馬端臨的文獻通考最有價值。11.資治通鑒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北宋司馬光撰。全書294卷。通鑒記載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共1362年的歷史。司馬光患歷代史籍浩繁,學者難以遍覽,因欲撮取其要,撰編年史。宋神宗賜書名為資治通鑒。元豐七年書成,歷時十九年。通鑒由司馬光總其大成,是一部集體編寫的著作。協(xié)修者有劉恕、劉破、范祖禹三人。按時間先后敘次史事,它的內(nèi)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借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鑒。且文字優(yōu)美,敘事生動,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歷來與史記并列為中國古代之史家絕筆。通鑒于敘事外,還選錄前人史
9、論,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寫史論,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歷史觀點。它是一部不朽的史學名著,一直受到此后史學家的推崇,成為后代編年體史書的典范。注釋通鑒的有南宋史炤通鑒釋文和王應麟通鑒地理通釋,以胡三省通鑒音注最為詳備。12.紀事本末體紀事本末體是以事件為中心來記事的史書體。紀事本末體是南宋袁樞在編撰通鑒紀事本末過程中創(chuàng)立的。該書的編纂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讀通鑒的困難,詳明歷史事件的始末。袁樞將通鑒分年敘述之事統(tǒng)一集中起來,分為239個標題,不動一字的加以抄錄。每事各詳起訖、自為首尾,詳細記載事件的來龍去脈。13.通鑒學是研究北宋史書資治通鑒的學問,屬于中國史學史的一個分支。資治通鑒為北宋
10、司馬光及其助手等人共同編撰,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集文學和史學成就于一身,是一部堪與史記媲美的史書。因此歷代不少學者對其進行研究,以至于類似“史記學”,成為一門“通鑒學”。研究內(nèi)容 一般說來,有個三個方面:一是通過資治通鑒對戰(zhàn)國至五代時期的歷史進行研究;二是對資治通鑒的史學和文學價值進行研究;三是關于司馬光本人的學生、生平、政治觀點等進行研究。14.藏書經(jīng)傳體歷史及史論著作 六十八卷,明代李贄所作。在藏書中,李贄對盲目推崇圣人之言的儒學教條進行抨擊,而對敢于舍孔子之法者大加贊賞。藏書中宣揚了自己的觀念。認為衡量歷史人物的標準應該是這個人的實際成就和才干,而不是傳統(tǒng)的道德教條,這實際是明代社會
11、功利思想的反映。藏書68卷,略仿紀傳體史著,載錄戰(zhàn)國至元亡歷史人物約800名,材料多源于“正史”。評價人物不以“儒者相沿之是非”為標準,而以人物的實功作為評價的標準15.王世貞15261590字元美號鳳洲江蘇太倉人,著作:弇山堂別集 明代文學家、史學家。“后七子”領袖之一。 史學思想 1接受了“六經(jīng)皆史”王陽明說提出“天地間無非史而已”“六經(jīng)史之言理者也”的論點。 2開創(chuàng)了考史之風 3重視對歷史人物的評價 4反對宗教迷信 可以說(王世貞)是一個開創(chuàng)明代史學新局面的代表人物16.讀通鑒論王夫之著,30卷,每卷以朝代為別,每代以帝王之號為目,每目下分若干條,共85目,約900條,另在卷末附敘論4篇
12、,敘其寫作意圖和主導觀點。此書為系統(tǒng)評論古代歷史的專著。全書貫穿“經(jīng)世致用”思想。評論歷史人物或事件,側重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淵源之追溯、原因之闡釋、背景之分析、社會與風俗之變遷。但書中表現(xiàn)了天道循環(huán)的歷史觀和內(nèi)諸夏外夷狄的民族思想。17.明儒學案62卷,記載有明一代學術思想發(fā)展概況,為最早、最完備的一部學術思想史著作。黃宗羲所著。本書按學術傳授系統(tǒng),將200余名學者分成不同學派,立19個學案,大致分三時期:初期敘程朱之學和陸學,中期重點敘王學;末期立“東林”、“蕺山”兩學案;另有“諸儒學案”,敘不屬任何學派的方孝孺等43人。18顧炎武(1613-1682),字寧人,初名絳,學者稱亭林先生,
13、江蘇昆山人。曾參鄉(xiāng)試而不中。清初,從事抗清活動十余年,母王氏因昆山淪陷,絕食而死,遺囑不令仕清。殺仇人陸恩而離鄉(xiāng)遠游,活動于北方,從事調(diào)查、交游、實業(yè)等活動。最后卜居陜西華陰二年卒。代表作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19.廿二史札記清乾嘉三大史學考據(jù)代表作之一,趙翼所著。名為廿二史,實考論24史,只是當時舊唐書、舊五代史尚未被清官方批準為正史。內(nèi)容包括:(1)評論各史體例之得失。(2)指出各史材料的來源。(3)評論歷史事件和人物。他評論的重點是“古今風會之遞變,政事之屢更,有關治亂興衰之故者”。他的評論往往能針對某一時期主要政治問題而發(fā)。20.乾嘉三大考史家21.六經(jīng)皆史謂易書詩禮樂春秋
14、六經(jīng)皆為中國古代史書的一種主張。首倡于元郝經(jīng)明王世貞對此有較詳論述,清袁枚亦主此說至章學誠才系統(tǒng)地提出這一主張。他認為六經(jīng)乃夏商周典章政教的歷史記錄并非圣人為垂教立言而作。他提出了"六經(jīng)皆史""六經(jīng)皆器"的命題反對"離器言道"。龔自珍章炳麟亦倡此說。 22.地方志即方志。是以一定體例反映一定行政單位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天文、地理、自然資源諸反面 的分門別類的綜合文獻和歷史性資料書。它起源于先秦,萌芽于漢晉,發(fā)育于隋唐,成熟與宋元,昌盛于明清。代表作有山海經(jīng)洛陽伽藍記等23、陳垣(1880年11月12日1971年6月21日)字援庵
15、,又字圓庵。筆名謙益、錢罌等廣東新會人。中國歷史學家、宗教史學家、教育家。培養(yǎng)了啟功、柴德賡、容肇祖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學者。陳垣在元史、歷史文獻學、宗教史等領域皆有精深研究,留下了十幾種專著、百余篇論文的豐富遺產(chǎn)。是世界聞名的史學大師。代表作:通鑒胡注表微、古教四考24、古教四考是陳垣關于中國古代四種外來宗教的四篇考證性專論文章。他們分別是元也里可溫教考開封一賜樂業(yè)教考、火襖教入中國考、 摩尼教入中國考由于它們題材相關、體例相近,特別是以其獨特的視角、豐富的資料、精詳?shù)目紦?jù)、填補空缺的創(chuàng)舉,為民國學術界開拓出一片新的學術領地古代宗教史研究、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因此,后世一般合稱之為“古教四
16、考”。25、元也里可溫考陳垣所著,他從1917年開始,發(fā)奮著述基督教史,。所謂“也里可溫”是元代基督教的總稱。元亡也里可溫就絕跡于中國。這一著作不但引起中國文學界的注意也受到國際學者和宗教史研究專家的重視。 26、通鑒胡注表微“中華現(xiàn)代學術名著叢書”收錄晚清以迄20世紀80年代末,為中華學人陳垣所著,入選著作以名著為主,酌量選錄名篇合集。 此書是陳垣先生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淪陷的北平所寫,書成于1945年,價值在于,對胡三省的生平抱負,學術思想,治學精神等作了詳盡的全面的研究,表述了作者自己的思想。也是一部將史料考據(jù)、史論和中國傳統(tǒng)史學微言大義之精神結合得非常出色的一部史學著述。27、陳寅
17、恪,江西九江市修水縣客家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長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廣州,中國現(xiàn)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之一。以其卓犖不凡、睥睨群峰的學術貢獻,剛正不阿的嶙峋風骨,為世人所欽仰。其人其學,如同屹立在近代中國學術峰巔的繁柯巨干,不啻是中國學術界的理性象徵。28、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字孟真,山東聊城人。歷史學家、學術領導人、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創(chuàng)辦者。傅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國立臺灣大學校長。他所提出的“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原則影響深遠。主要著作有:東北史綱(
18、第一卷)、性命古訓辨證、古代中國與民族(稿本)古代文學史(稿本)。29、殷周制度論是王國維先生的經(jīng)典論著,論述了殷周相關制度變革?!爸袊闻c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边@是該文開宗明義的一句話。文章敘述了五帝至殷周一段歷史,王國維先生從地域上加以區(qū)別夏商文化略同之原因,而周代則與之不同之原因。故而自五帝以來,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東方,惟周獨崛起西土。文章談到了殷周制度的重大變化:1、周人王位是滴長子繼承制,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宗法及喪服制度和封建子弟制度2、廟數(shù)之制3、同姓不婚之制。旅美作家李劫認為:“從殷周制度論所揭示的殷周之異稍稍跨前一步,人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曾經(jīng)是一個民主的聯(lián)邦國家。
19、30、二重證據(jù)法王國維利用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和釋讀成果,與傳世的文獻古籍互相印證,開始了重建上古史的工作。二重證據(jù)法指“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證”,這一方法對后人研究先秦史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31、柳如是別傳是史家陳寅恪晚年的封刀之作,也是他醞釀最久、寫作時間最長、篇幅最大、體例最完備的一部著作本書更是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全部著述中影響最大的一部。約八十余萬言。柳如是別傳描寫的柳如是乃明末清初的名妓,嫁給錢謙益。陳寅恪對柳如是評價極高,認為是“民族獨立之精神”,為之“感泣不能自己”。 32、夷夏東西說在1933年由傅斯年提出,是過時的中國史前文化起源理論。
20、此說認為商代文化由二個族群建立: 商朝的西部由夏族群開發(fā),并且商朝的東部由夷族群開發(fā)。 后來根據(jù)當時最新發(fā)現(xiàn)的考古結果,夷夏東西說得到一些學者的進一步擴展,認為仰韶文化是由西部的夏人建立,而龍山文化由東部的夷人建立。 直到大約1960年以前,中國和西方史學家都以這個假說來解釋中國的史前史。33、“甲骨四堂”是指中國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學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羅振玉(號雪堂)和王國維(號觀堂)。著名學者陳子展教授在評價早期的甲骨學家的時候?qū)懴隆凹坠撬奶?,郭董羅王”的名句,這一概括已為學界所廣泛接受。唐蘭曾評價他們的殷墟卜辭研究“自雪堂導夫先路,觀堂繼以考史,彥堂區(qū)其時代,
21、鼎堂發(fā)其辭例,固已極一時之盛。”這四堂基本上代表了1949年之前甲骨學研究的歷程與成績,他們的學術貢獻及地位亦在伯仲之間,難以權衡出個高低輕重。34、馬克思史學五老指的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五大家:郭沫若、范文瀾、翦伯贊、呂振羽、侯外廬。他們?nèi)松缆凡煌?,學術風格不同,對于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貢獻也不盡相同。郭沫若是時代的“弄潮兒”,走在時代大潮前面。范文瀾、侯外廬側重于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體系建立。呂振羽、翦伯贊在歷史科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化方面理論建樹頗多。35、伯希和1878-1945世界著名的法國漢學家、探險家。就學于巴黎大學,主修英語,后入法國漢學中心學習漢語,繼入國立東方語言學校
22、,專攻東方各國語文歷史。曾從師法國漢學家E.E沙婉(1865-1918)等人學習,志力于中國學研究。是歐美公認的中國學領袖,其影響遍及歐美日本及中國。然而伯希和與中國學者交往,開始卻并非友誼佳話,而是以讓炎黃子孫憤慨痛惜,也令他本人蒙羞的敦煌盜寶為開端。他直接導致了中國現(xiàn)代敦煌學的產(chǎn)生。著作摩尼教流行中國考鄭和下西洋。36、內(nèi)藤湖南18661934本名虎次郎,字炳卿,號湖南。今日本秋田縣人,是日本近代中國學的重要學者,日本中國學京都學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內(nèi)藤湖南關于中國歷史最著名的理論是“唐宋變革期”。他認為中國歷史分期以秦漢以前為“上古”,東漢到西晉為“第一過渡期”,五胡十六國到唐朝中葉為“中世”
23、,唐朝后期到五代十國為“第二過渡期”,宋朝以后則為“近世”。他的理論被之后的日本學者所繼承,成為日本人研究中國歷史的基本觀念。他的研究方法另辟蹊徑直接開創(chuàng)了郭沫若史學。著作:日本文化史研究37、海外漢學是九十年代中國學術界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學術界對漢學研究的關注和熱情是中國學術走向世界和學術研究范式轉(zhuǎn)型的重要標志。漢學的存在也日益揭示出了中國文化的世界性意義。當代國外漢學研究呈現(xiàn)出以下三個特點:第一,整體性研究加強。第二,學術研究從傳統(tǒng)治學方法向社會科學研究轉(zhuǎn)變,第三,基金會加大對漢學研究的投入。著作有:中國的亞洲內(nèi)陸邊疆 革命與歷史等二、簡答題:1.簡答先秦時期的歷史
24、觀。2.簡答秦漢史學的基本特征。1、體例以國別、編年為主,其它史體尚在萌芽之中 2、官修、私修史書同時存在 3、“直筆”、“曲筆”現(xiàn)象并存 4、經(jīng)史難分、史文難辨 5、歷史觀念的豐富 6、對史學功能有了初步認識。 先秦史學對后世史學具有“發(fā)凡起例”的奠基之功,無論在編撰體例、史書筆法和歷史觀方面,都為中國古代史學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但由于社會客觀因素的制約,先秦史學在體例、體裁、內(nèi)容、范圍、語言、文字等諸方面都還存在一些問題,所以,從總體上看,先秦史學尚處萌芽創(chuàng)始階段。3.簡答司馬遷的治史方法。1、全面搜集文字資料 2、實地考察 3、親身訪問 4、慎重取舍 材料 對史料的取舍和考辨主要奉行兩個原
25、則 : (1)“考信于六藝” (2)“擇其言尤雅者”4.簡答史記的史學價值與影響。史記:(1)第一部紀傳體通史。(2)宗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勇于形成自己獨立的思想體系。(3)紀傳以人物為中心,但又互相配合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奠定了后世紀傳史書的體裁。(4)秉筆直書,做到“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5)表現(xiàn)了進步的思想:肯定了社會底層人物的價值,肯定了人們追求財富的欲望。(6)文學性。5.簡答史記在描寫人物方面的特點。(1.平民入傳2.個性鮮明。3.多維透視。4.旁現(xiàn)側出。旁現(xiàn)側出法,又稱為“互現(xiàn)法”,即在一片傳記中著重表現(xiàn)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
26、特征則放在別人的傳記中顯示。如高祖本紀中主要寫劉邦帶有奇異色彩的發(fā)跡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對他的弱點則沒有充分展示。而在其他人的傳記中卻使人看到劉邦形象的另外一些側面。第一,對英雄人物的神話,體現(xiàn)了天命史觀的攥史的思想。(一、人物置于矛盾沖突的旋渦之中,通過行為動作顯示性格特征)第二,對歷史有影響的人物就重點介紹,一般人物一筆帶過。(二、善于選取富有表現(xiàn)力的生活細節(jié),出色的細節(jié)描寫和心理描寫,刻畫人物的性格及內(nèi)心世界)第三,對人物刻畫一般都比較客觀,好與差都會有很明顯的特點。(三、通過人物的對話、獨白,以個性化的語言表現(xiàn)人物性格,顯示人物的性格和聲音笑貌)第四,一般都不大篇幅寫長得怎
27、么樣,只說他有多大能耐。事件的描寫多于性格,性格的描寫多于外貌。(四、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人物之間的對比襯托,多角度、多方面地烘托突出人物的性格。)6.簡答漢書在史學上的貢獻。1、首創(chuàng)紀傳體斷代史 :“書”改為“志”,取消世家 歸入列傳;全書12本紀、8表、10志、70列傳;確定了正史的格局,以后斷代史便不斷出現(xiàn) 2、擴大了記載范圍,保存了豐富的文獻資料:本紀是對史記所撰漢武帝以前本紀的擴充,武帝以后的紀都很詳細;“表”部分也有其獨到之處,古今人表記從傳說時代(女媧、伏羲)到西漢以前(秦末楚漢戰(zhàn)爭)的人物都列入表中,分九等:上、中、下,每等再分上中下,因而帶有對人物的評價;志把史記“書”的標題
28、改變了,天官書改為天文志,河渠書改為溝洫志、平準書改為食貨志。新增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藝文志。 3、文字精煉,敘述有條理:“贍而不穢,詳而有體”7.簡答魏晉南北朝時期史注的成就。史注的成就:(1)許多重要的歷史著作這時都有了注或新注,其中有相當數(shù)量的史注名作。(2)出現(xiàn)了多種注史派別和注史方法,為歷史文獻的整理、研究開辟了廣闊的前景。主要有:補充史事,訓釋史文,以著為注,著者自注。8.列舉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著名的史注著作,不少于本。唐司馬貞史記索隱 唐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 裴松之三國志注 酈道元水經(jīng)注劉孝標注世說新語9.簡答通典的體例。通典200卷,分為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
29、防9門。通典9門之下再分子目。每一制度皆條貫古今溯源明流通其原委全按歷史順序排列材料而每個項目又都各自立有標題頗便查閱。最大的特點就是以制度分門立目。它創(chuàng)立了以典章制度為中心,分門立目,以類相從,敘其始終的典制體。以分門囊括制度,以會通貫穿古今,以議論指陳得失,開拓了歷史撰述的新領域,奠定了中國典制體史書發(fā)展的宏偉基礎。10.簡答文獻通考的史學價值。第一所采史料豐富。全書史料采摘繁富分門別類則更為精確這些都遠遠超過于通典。而所輯材料又多能貫穿古今折中至當。 第二保存的史料價值高。文獻通考所保存的材料遠遠勝過通典何況所載宋制又多為宋史各志所未備。因此研究宋和宋以前的文物典章制度史文獻通考是一部必
30、不可少的重要史籍。第三增加了新的門類。文獻通考新增了經(jīng)籍考第四 理清了中國典章制度發(fā)展的脈絡。文獻通考對于各種典章制度多能從史的角度出發(fā)來進行敘述按照歷史發(fā)展的順序進行編排。11.宋代史學的成就.中國封建史學,至宋朝達到高峰期。宋朝史學途徑寬廣,氣象博大,不僅集以往史學之大成,而且為后世封建史學所不及,在中國古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1)官修當代史發(fā)達,宋朝官方修史,繼承和發(fā)展唐制,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修史機構。(2)宋代史學名家輩出,如司馬光、歐陽修、鄭樵、李燾、李心傳、等等,都是史壇上的佼佼者。(3)宋朝史書的數(shù)量也空前增加。(4)史書體裁,在宋朝也日趨完善。(5)以資治通鑒為代表的編年體史著
31、重新崛起,打破了紀傳體“正史”獨尊的局面。(6) 隨著史體的增多,宋朝史學的范圍進一步擴大。(7)宋朝史學思想上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會通”思想成為史學的主流。12.簡答宋代理學對史學的影響。1、理學促進宋代史學“通識”的發(fā)展2、理學對史觀的影響: 理學家認為對歷史起作用的是天理,“理”即封建綱常名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無所逃于天地之間”3、對史書編纂的影響: (1)史法:重褒貶:用春秋筆法褒善貶惡。(2)史書編纂體裁:有綱目體、學案體、紀事本末體13.簡答王世貞的史學思想。1、通今即總結本朝歷史經(jīng)驗,達到“經(jīng)世”的目的。2、是求學即通過考證諸史,寫出一部當代信史。繼承了司馬遷的“通古今之
32、變”的進步史學思想。對于封建專制主義持一種批判態(tài)度。14.明末清初,經(jīng)世致用思想的表現(xiàn)與影響。表現(xiàn):1、批評當時社會上的空疏學風:“束書不觀,游談無根”。2、學以“經(jīng)世應務”。3、以考據(jù)的實證方法改變空疏學風,做到“元元本本,可據(jù)可依務當世之務,康濟時艱,反對脫離社會實際;勇于任事,不務空談,"生存一日當為民辦事一日";致力于創(chuàng)新,絕不蹈襲古人;實事求是,注重調(diào)查研究。他們的研究范圍,幾乎涉及社會問題的一切方面,包括政治、經(jīng)濟、軍事、國家、民族、法律、邊疆、地理、人情、風俗、自然科學等等,影響:繼承了晚明進步的思想傳統(tǒng),反對民族壓迫和封建專制主義,重視手工業(yè)、商業(yè),批判繼承
33、傳統(tǒng)儒學,使我國傳統(tǒng)文化重新煥發(fā)了生機,構筑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這些主張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促進了乾嘉時期的考據(jù)學的產(chǎn)生。15.簡答乾嘉史學的成績與不足乾嘉史學成績巨大,醉心于古史之考訂辨正。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注釋舊史、補充舊史、舊史的輯佚、舊史的校勘與辨?zhèn)?、方志與地理學和年譜的撰寫。但其求真之精神與客觀研究之方法影響深遠,“晚清民初以來雖西方史學傳入,而乾嘉歷史考據(jù)學之風不絕,近代最有價值的史學作品,往往都屬于考據(jù)性之史學作品?!辈贿^乾嘉史學拋棄了經(jīng)世致用的治學精神,為考據(jù)而考據(jù)。不足:他們的研究領域狹小,局限在儒家經(jīng)典的范圍內(nèi),不接
34、觸現(xiàn)實,不研究自然科學、生產(chǎn)技術,也不敢談論政治和社會問題。研究的方法陷于孤立、靜止,注意微觀研究,忽視宏觀研究。因此,雖然對古代典籍爬梳考證,做出了成績,卻不能提供新鮮理論和有系統(tǒng)的思想體系,也不易接受、消化西方剛傳來的科學技術。16.簡答乾嘉史學興起的原因。從社會政治原因說,清統(tǒng)治者征服全國后,社會趨于安定,經(jīng)濟發(fā)展,乾嘉時期是清朝統(tǒng)治的全盛時期,即所謂“乾嘉盛世”,在這種情況下,對文化有進一步的要求十分自然,對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控制更是必需的。清朝帝王開始施行文化高壓政策。清初那種因充滿憂患意識和愛國激情所導致的思想界的銳意進取、探索和致用的學風被強行扭轉(zhuǎn)了。清廷重開科舉考試,重新提倡理學,
35、通過開設博學鴻辭科和組織編纂大型文化學術叢書招攬知識分子。為乾嘉學者理頭于樸學提供了可能性清初思想家提倡學以致用,崇尚實學,強調(diào)學術上的務實精神。主要方法就是考據(jù)。乾嘉學者繼承了顧炎武的主要是考據(jù)學的方法,而沒有繼承顧炎武學術的全部,特別是 沒有繼承顧炎武以考據(jù)為手段為的是要講求“治道”的目的。中 國的學術文化經(jīng)過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之后,形成了龐大、繁雜的規(guī)模。幾千年的創(chuàng)造和積累,包含了無數(shù)代學者經(jīng)過辛勤努力所取得的成就,在客觀上,需要來一次全面的整理。這是考據(jù)的必要性。17、列舉章太炎的門生弟子?!拔逋酢?。他們是天王黃侃(季剛,18861935),東王汪東(旭初,18901963),西王朱希祖(
36、逖先,18791944),南王錢玄同(中季,18871939),北王吳承仕(檢齋,18841939)。這五人在他們各自所從事的領域中,均是大師級的人物,后來,我國文史界的不少重要人物都分別出自于他們的門下。18、列舉陳寅恪的弟子門生。周一良、譚其驤、勞榦、楊聯(lián)陞、嚴耕望。季羨林、蔣天樞、朱東潤、章培恒19、列舉古教四考。20、簡答新材料的發(fā)現(xiàn)對歷史學發(fā)展的影響。1、可以辯證古籍史料的可信程度,糾正古籍記載中的舛誤,推動了古史研究的重大發(fā)展,為古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重要的材料。新史料在研究中國古史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新史料的發(fā)現(xiàn)還推動了史學研究方法的發(fā)展,如王國維的古史新證,二重證據(jù)法等推動了
37、近代史學的重大發(fā)展。為認識古代社會的生活、風習、階級、制度,增添了新的內(nèi)容,是中國近代史學有了全新的面貌。3、考證了中國五千年文明的真實性,也拓展了歷史學研究的范圍。21、為什么傅斯年說“史學即史料學”?當時國內(nèi)普遍興起了科學熱,五四新文化運動帶起了科學熱,堅定了其要將中國的歷史學建成科學歷史學的信念.要以考訂史料的學術實踐來說話:歷史學是科學。受德國蘭克客觀主義史學的影響,傅斯年在留學過程中接受到蘭克的如實直書的影響傅斯年認為中國史學從司馬光之后少有進步.主要是后世的史家不再象司馬遷“傳信存疑.以別史料”.不再象司馬光“遍閱舊史.旁采小說.能夠利用無限的史料·考定舊記。大多只是用別
38、人的材料.承襲前人史J體例來著史.搞出的只是“化石的史學”要改變史學發(fā)展的這種不良趨勢.只有從史料上卜功夫。22、當代國外漢學研究呈現(xiàn)出的三個特點。第一,整體性研究加強。各國近十余年來紛紛成立漢學聯(lián)合會,歐洲成立了“歐洲漢學學會”,有定期刊物,每年一次會議。美國東亞研究會規(guī)模大,每年都有年會。由於整體合作加強,學術成果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都有較大的提高。第二,學術研究從傳統(tǒng)治學方法向社會科學研究轉(zhuǎn)變,尤其是經(jīng)濟學、社會學、人類學法學等領域?qū)χ袊难芯咳找婕訌?。第三,基金會加大對漢學研究的投入。德國的大眾汽車基金會,美國的福特基金會,對漢學的支持和投入逐年加大,從而直接推動了漢學的發(fā)展。23、簡述王國維
39、主要著作。靜安文集、王國維遺書、王觀堂先生全集、宋元戲曲考、曲錄、人間詞話、殷周制度論、王國維詩詞全編、<紅樓夢>評論、流沙墜簡、羅振玉王國維往來書信 王國維的學術著作,以史學為最多,文學為最深,文字學為最基本,并涉及其他許多方面。換言之,其殷周制度史、宋元戲曲史、古文字學等方面的成就,都是空前而超過了同時代學者的。24、簡述陳寅恪“不今不古之學”。不今不古之學指中古史,因為陳寅洛以中古史見長,不作經(jīng)學與三代兩漢之學問。平生為不今不古之學,思想囿於咸豐同治之世,議論近乎湘鄉(xiāng)南皮之間一般解釋:專治魏晉隋唐。新解:1不治古文或今文的經(jīng)學。2專治不今不古的乙部之學。為了尋求世變
40、的原因,專向歷史探索。探索民族文化之史的原因之一。魏晉南北朝是動亂的時代,轉(zhuǎn)變的時代,是帝國解體而另一個帝國重組的過渡階段。這反映了他所處的時代25、何謂“二重證據(jù)法”。(一)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的遺文互相釋證(二)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三)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的材料互相參證。 文獻材料與考古材料相結合,互相驗證,左右逢源,這樣才有說服力。用考古材料與文獻材料相結合的 “二重證據(jù)法”,充分認識到考古材料在證史方面的重要作用,這種治史方法遠高于封建史學家,因此“二重證據(jù)法”成為現(xiàn)代史學研究的重要方法論。26、簡述新史學的內(nèi)容。書目章節(jié):(1)中國之舊史學;(2)新史學之界說;(3)論正
41、統(tǒng);(4)歷史與人種;(5)論書法;(6)論紀年對幾千年中國舊史學進行猛烈批判;初步提出系統(tǒng)的新史學理論觀點。"歷史者,敘述進化之現(xiàn)象也歷史撰述者,敘述人群進化之現(xiàn)象也。27、何謂訄書。中國近代思想家 章炳麟的學術論文集。訄,迫意。本集取名訄書,意謂書中所論及的都是為匡時救國被迫非說不可的問題。此書概括了章炳麟早年的政治社會思想,在當時影響頗大。訄書文筆古奧,索解較難。在內(nèi)容上涉及的學術領域很廣泛,對中國古代各時期、各流派的學術思想、語言文學、歷史、哲學、社會風俗、民族、政治、經(jīng)濟、法學等都有論述。重訂本訄書在政治觀點上批判了維新派,宣傳民主革命,號召推翻清政府的反動統(tǒng)治,對當時的資
42、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產(chǎn)生過積極的影響。對于訄書,有一點必須得說,很顯然章是希望借用西方的社會政治學說來解讀中國的古典,這也許是近代所有“國學”著作所概莫能外的。28、簡述“郭沫若現(xiàn)象”。如果把郭沫若以1949年為界,分為兩段看,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兩個郭沫若。 -前一個是才華橫溢、風流倜儻、個性張揚、嫉惡如仇、鐵骨錚錚的才子和革命者、社會活動家; -后一個則是迷失自我、唯唯諾諾、盲目跟風、阿諛奉承的文化官僚。這種人格上的扭曲和斷裂,成了“郭沫若現(xiàn)象”的最典型特征。郭沫若現(xiàn)象”是上個世紀我國一代甚至幾代中國知識精英的縮影,是整個國家的悲劇,整個時代的悲劇。 29、海外漢學近代對國學的影響和沖擊。九十年
43、代中國學術界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是對海外漢學的研究。王元化、劉東、任繼愈、李學勤、季羨林這些人致力于海外文學的發(fā)展一些大學也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學術界對漢學研究的關注和熱情是中國學術走向世界和學術研究范式轉(zhuǎn)型的重要標志。漢學的存在也日益揭示出了中國文化的世界性意義。近二十年來,在西方的傳統(tǒng)文科中,漢學成為發(fā)展最快的學科?,F(xiàn)在全球有近萬名專業(yè)漢學家,僅美國就有三千多名職業(yè)漢學家,每年畢業(yè)的漢學博士有近千名,每年海外出版的漢學著作有幾百部。優(yōu)先于國內(nèi)同行:第一,有些研究方向的文獻,海外優(yōu)于國內(nèi)。第二,是研究方法高于國內(nèi)學者。海外漢學從其誕生起就同中國學術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講中國近現(xiàn)
44、代學術的產(chǎn)生和近現(xiàn)代西方漢學的發(fā)展就是中國近代學者與漢學家互動的結果。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隨著中國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政策,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與中國的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日益頻繁,漢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fā)展起來,成為近二十年來在西方大學的人文學科中增長最快的一門學科。三、論述題:1.史記與漢書在編纂特點與著述宗旨上的異同。編撰特點:史記與漢書都是紀傳體史書,史記首創(chuàng)紀傳體,內(nèi)容有本紀、表、書、世家、列傳,這種體裁以帝王為中心記載歷史,適應了封建社會中央集權的政治需要,有利于君主獨尊地位的鞏固與加強,同時各體配合,可以容納豐富的內(nèi)容,反映社會的各個方面。漢書繼承發(fā)展了這一傳統(tǒng),內(nèi)容上有紀、表、志傳。兩書作
45、者都有深厚的文學造詣,文采斐然,使得兩部史學著作又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而史記為通史,記載了上起黃帝軒轅氏,下迄漢武帝天漢年間,漢書則是第一部斷代史。司馬遷吸收融匯先秦史書的編纂方法,史記由本紀、表、書、世家、列傳5種體例組成。漢書體例基本上承繼史記而略有變化,如改“書”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傳”。 史記為后世著史創(chuàng)立了序、論、贊的史論形式。史記有篇前之序,篇后之贊,有篇中夾敘夾議以及自序一類的論傳形式,既整齊又靈活,多以“太史公曰”的形式出現(xiàn),最具理論色彩,感情色彩,并能揭示著作宗旨,是作者的匠心所在。而漢書就缺乏這種形式,所以給人的感覺有點固定、沉悶。著述宗旨:史記繼承和發(fā)揚了左傳紀
46、傳體文學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其寫作目標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還具有嚴肅的批判精神,尤其是他對當代史所持的批判精神,對社會陰暗面的揭露,都不失中國古代良史的傳統(tǒng)。盡管班固對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進程和社會生活中的許多問題,能夠從實際出發(fā)給以批判的考察和分析,體現(xiàn)出史學家的嚴肅態(tài)度和求是精神,相對而言遠遠不及司馬遷的勇氣,漢書記載本朝歷史,迫于政治上的壓力,更多的是歌功頌德的成分。司馬遷不完全信從孔子的儒家說教,為一些被世俗瞧不起的小人物立傳,宣揚追求物質(zhì)財富為人的本性,為秦末的反秦斗爭唱贊歌,都表現(xiàn)了司馬遷進步的思想傾向;在政治上主張國家統(tǒng)一,反對分裂;主張任賢施仁,反對酷吏暴政;在
47、哲學問題上,司馬遷的認識論,有承認天人感應、天命支配人事的一面,還有懷疑天命,以至不相信天命的一面,甚至明確表示了否定天命的思想觀點。班固把這種新儒學作為主導思想,漢書中充斥著天人感應、五德終始、讖緯怪異等思想,充滿了天意支配人事的說教,集中體現(xiàn)了班固錯誤的歷史觀。2. 說明史學脫離經(jīng)學、獨立成部的經(jīng)過及原因。經(jīng)過:(1)史書在漢書·藝文志附于春秋經(jīng)之后,表現(xiàn)了史學附屬于經(jīng)學的地位。(2)晉初荀勖以中經(jīng)為底本,寫成中經(jīng)新簿,此書將圖書分為四部:甲部為經(jīng)書;乙部為諸子;丙部為史書;丁部為詩賦之書。后代經(jīng)、史、子、集四大部分類法基本形成,只不過“子”在“史”前。(3)東晉著作佐郎李充作晉
48、元帝書目,“因荀勖舊簿四部之法,而換其乙、丙之書?!保?)隋書經(jīng)籍志以經(jīng)、史、子、集名四部,另附道、佛二類;并在史部下再設十三小類。原因:(1)儒家獨尊的局面被打破。從東漢末年至隋建立的三百六十余年當中,玄學道學的相繼興起,佛教的傳入以及儒學的沉浮使得當時的文化狀況和意識形態(tài)十分復雜,對史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大地影響。(2)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史書在數(shù)量上和種類上有很大的發(fā)展。這個發(fā)展,可以從隋書 經(jīng)籍志同漢書 文藝志分別著錄的史書的比較中得出,絕大部分史書都產(chǎn)生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從新唐書 藝文志序提供的數(shù)字同隋書 經(jīng)籍志所著錄的史書數(shù)量的比較中得出隋唐史書在數(shù)量上的發(fā)展有超過了魏晉南北朝時期。(
49、3)士族撰寫家傳、家譜的興盛這是 魏晉南北朝時期史學發(fā)展趨勢中的幾個重要方面,而這些的出現(xiàn)也都是當時門閥的政治要求和意識形態(tài)在史學上的表現(xiàn)形式。(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門閥地主占統(tǒng)治地位的時代)。并且除了官修史書之外,私人修史也蔚然成風,當時史書作者幾乎遍及地主階級的各個階層和各個文化部門,并涌現(xiàn)出很多史學家。(4)書寫材料發(fā)展的影響。在兩漢及之前書寫材料一般以笨重的竹簡為主,書寫起來比較麻煩,而簡帛等又都是比較昂貴的書寫材料所以一般人家用不起,在紙這種輕便又便宜的材料出現(xiàn)之后為書寫提供了很大的便利。3. 論述史記的主要內(nèi)容、史學思想及其影響。主要內(nèi)容:史記是我國漢代偉大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所著,它
50、記載了上起軒轅、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三千多年的歷史變遷。由本紀、表、書、世家這五個部相互配合,組成了一個有機的、完整的體系。這五個部分各有特定的內(nèi)容、體式和功能。經(jīng)涉及了哲學、政治、經(jīng)濟、文學、美學、天文、地理、人才、倫理道德甚至醫(yī)學方面,幾乎囊括了當時人類思想活動的全部內(nèi)容, 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鴻篇巨箸。史學思想:第一、以通史彌補儒家思想中史事不系統(tǒng)的缺點,以進一步證明儒家思想的正確。 “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稽其成敗興壞之理”。 “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受先秦齊法家經(jīng)濟思想影響,主張欲治國,須允許、鼓勵人們求“利”。 對“天道”的懷疑。歌頌了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
51、。對于封建王朝的政治黑暗,帝王的荒淫、權奸的昏庸、外戚的專橫都有揭露批判。重視人為作用的思想,“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就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思想。宣揚追求物質(zhì)財富為人的本性,在政治上主張國家統(tǒng)一,反對分裂;主張任賢施仁,反對酷吏暴政;在哲學問題上,司馬遷的認識論,有承認天人感應、天命支配人事的一面,還有懷疑天命,以至不相信天命的一面,甚至明確表示了否定天命的思想觀點。影響:一、建立杰出的通史體裁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wǎng)羅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為史記能夠會通古今撰成一書,開啟先例,樹立了榜樣,于是仿效這種體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繼而起了。通史家風,一直影響著近現(xiàn)代的史學研究與寫作。二、建立了史學
52、獨立地位中國古代,史學是包含在經(jīng)學范圍之內(nèi)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書在劉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藝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自從司馬遷修成史記以后,作者繼起,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于是,晉朝的荀勖適應新的要求,才把歷代的典籍分為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術,丙部記史記皇覽,丁部記詩賦圖贊。從而,史學一門,在中國學術領域里才取得了獨立地位。飲水思源,這一功績應該歸于司馬遷和他的史記。三、建立了史傳文學傳統(tǒng)司馬遷的文學修養(yǎng)深厚,其藝術手段特別高妙。往往某種極其復雜的事實,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貼,秩序井然,再加以視線遠,見識高,文字生動,筆力洗煉,感情充沛,信手寫來,莫不詞氣縱橫,形象明快,
53、使人“驚呼擊節(jié),不自知其所以然”。(容齋隨筆·史記簡妙處)。其中,廉頗藺相如列傳被列入小學生語文實驗教科書第18課將相和。文學史記對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史記作為中國第一部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的大規(guī)模作品,為后代文學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基礎和多種可能性。4.試論三通的異同。在中國古代史學中,唐代杜佑通典創(chuàng)立典制體,此后宋代鄭樵的通志·二十略、馬端臨文獻通考相繼而起,被后人合稱為“三通”。在其影響下,又有各種斷代典章體史的出現(xiàn),由此構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典章制度史系列,成為中國史學的重要特色。唐代杜佑所撰通典,作為最早系統(tǒng)敘述歷代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
54、典制的一部通史,開了這一史體編撰之先河。南宋鄭樵的通志列入“三通”之一,則是通過另一途徑。就鄭樵本人而言,其原意倒并不在作典章制度史,他的抱負在著一部從秦漢以前至當代貫通古今的通史。通志是一部紀、傳、表、志俱全的大型紀傳體通史。他取名通志,其實就是“通史”之意。通志·總序有一解釋:“古者記事之史謂之志今謂之志,本其舊也?!睆泥嶉缘氖穼W實踐來看,其紀傳部分如他自己所說,僅是“即其舊文,從而損益”,大抵只是刪錄襲用諸史舊文,并無多大價值。其創(chuàng)新的部分,主要就在二十略。從學術發(fā)展的脈絡來說,馬端臨的文獻通考與杜佑通典有著更多學術上的繼承性。他“效通典之成規(guī)”,在整體結構上以通典為基礎,加以
55、繼承發(fā)展。自天寶以前,“則增益其事跡之所未備,離析其門類之所未詳”;自天寶以后,至宋嘉定之末,“則續(xù)而成之”,對于通典原先沒有論述的經(jīng)籍、帝系、封建等門類,則“采摭諸書以成之”。于學術上原創(chuàng)與繼承性的關系,“三通”在編撰上也呈現(xiàn)出各自不同的特點。通典200卷,分為九類:即食貨典、選舉典、職官典、禮典、樂典、兵典、刑典、州郡典、邊防典。在體例上以事類為中心,九典之中,再細分子目,敘述了自傳說時代黃帝至唐玄宗時代重要的典章制度的沿革發(fā)展,尤以唐代為詳。文獻通考則在通典基礎上擴充為二十四門:即田賦、錢幣、戶口、職役、征榷、市糴、土貢、國用、選舉、學校、職官、郊社、宗廟、王禮、樂、兵、刑、經(jīng)籍、象緯、
56、帝系、封建、物異、輿地、四裔。前十九門仿通典成規(guī),后五門為通典原書所未有,系依據(jù)其他材料新增。全書348卷,以文、獻、注三原則編撰,記事迄南宋寧宗嘉定年間,以“所載宋制最詳”為一大特點。鄭樵二十略融會古今書志的豐富資料,分門別類地加以綜合整理,又極大擴充記事范圍,尤以文化史方面的內(nèi)容最為充實。就總體而論,三書均有重要的參考價值。5.論述史通的主要內(nèi)容及其在史學史上的地位?主要內(nèi)容:今所傳各本的分卷及篇目共計20卷49篇,內(nèi)篇10卷36篇,另有3篇僅存篇目,原文佚失,內(nèi)容為概括地討論史書體例和編纂方法等;外篇10卷13篇,論述史官沿革、史籍編撰與流傳及古人寫作中的一些具體問題等。其一,關于史學源流及史官制度。其二,關于歷史編纂學。這是史通的主要部分,包括編纂體例、編纂方法、史料搜集等方面內(nèi)容。其三,關于歷史文獻學。史通將唐代以前的歷史文獻,分為“正史”和“雜史”兩大類。地位:史通使史學評論走上了獨立發(fā)展道路。史通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史學評論著作,也可以說是唯一的一部史學評論著作。對中國古代史學作出了全面的總結,提出了較為系統(tǒng)的史學理論,成為唐代以前中國史論的集大成。6. 論述司馬光著資治通鑒的主要內(nèi)容、史學思想及其影響。主要內(nèi)容: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書按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企業(yè)辦公空間裝修合同
- 設備租賃與售后服務合同全新版
- 工程車輛采購合同樣本
- 有限合伙投資入股合同模板
- 服裝公司供應商合同管理范本
- 度安全生產(chǎn)目標責任合同范本
- 企業(yè)年會承辦合同范本(專業(yè)版)
- 美團押金合同范本
- 20《金字塔:金字塔夕照》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五年級下冊語文統(tǒng)編版
- 15《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六年級下冊語文統(tǒng)編版
- 動態(tài)公路車輛自動衡器
- 委托收款三方協(xié)議書
- 電路邱關源版第10章
- 綠植租擺服務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2020新譯林版高中英語全七冊單詞表(必修一~選擇性必修四)
- 安全教育培訓記錄表(春節(jié)節(jié)后)
- 運籌學完整版課件-002
- 2023年高考全國甲卷語文試卷真題(含答案)
- 2023年中國工商銀行蘇州分行社會招聘30人筆試備考試題及答案解析
- 中糧五常筒倉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方案
- 汽車尾氣污染與治理汽車尾氣污染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