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復習資料(下冊)(植物分類學)_第1頁
植物學復習資料(下冊)(植物分類學)_第2頁
植物學復習資料(下冊)(植物分類學)_第3頁
植物學復習資料(下冊)(植物分類學)_第4頁
植物學復習資料(下冊)(植物分類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植物學下冊(植物分類與類群)復習資料:植物類群與分類教學目的:通過本章學習,了解和掌握植物分類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以及植物各大類群的基本特征和代表植物。建立植物演化的基本觀點。教學要點:植物分類的基礎知識,植物的基本類群,以及藻類植物、菌類植物、地衣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和與系統(tǒng)演化關系。除被子植物外的主要類群的代表植物。重點:高等植物各類群的生活史及其特征。除被子植物外的主要類群的代表植物。難點:各類群的生活史。第一節(jié) 植物分類的基礎知識教學目的: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了解和掌握植物分類的基本常識。教學要點:植物分類方法簡介、分類的基本單

2、元、種及其命名法規(guī)。重點:分類單元和命名法規(guī)。難點:命名法規(guī)。主要內容: 一、植物分類的方法人為分類、自然分類、細胞遺傳學-物種生物學、化學分類學、數(shù)量分類學。 二、植物分類的各級單位植物分類的基本單位、種、品種、遠緣雜交。 三、植物的命名法則雙名法植物分類的方法1、人為分類林奈根據(jù)植物雄蕊數(shù)目劃分一雄蕊綱、二雄蕊綱.等。這被稱為人為分類,由此建立的系統(tǒng)稱之為分類系統(tǒng)。2、自然分類達爾文認為物種起源于變異與自然選擇。從而得知復雜的物種大致是同源的。物種表面上相似程度的差別,能顯示它們的血統(tǒng)上的親緣關系。因而,有了根據(jù)植物的親疏程度作為分類的標準建立的分類系統(tǒng),稱為自然分類系統(tǒng)。所用的分類方法稱

3、為自然分類。今天,分類學的主要組成部分仍然是以植物形態(tài)學及解剖學方面的資料為基礎,加上植物地理學的知識組成的。3、細胞遺傳學-物種生物學研究植物細胞染色體的信息、多倍化、雜交系和繁育行為,確定物種間及種下居群的親緣關系。4、化學分類學研究植物體的化學成分,特別是生物大分子水平的資料,評價植物類別的種系發(fā)生關系,建立以化學信息資料為基礎的化學分類系統(tǒng)。5、數(shù)量分類學通過對已有的植物信息資料,應用計算機進行數(shù)量統(tǒng)計分析,客觀的比較各組資料間的關系,重建進化關系并判斷性狀和器官的進化趨向。植物分類的各級單位1、植物分類的基本單位表 以水稻為例,說明其在分類上的隸屬關系:中 文 名拉 丁 文英 文界R

4、egnum Kingdom門DivisioDivision綱 ClassisClass目 OrdoOrder科FamiliaFamily屬 GenusGenus種Species Species 界 植物界(Regnum Vegetabile)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綱單子葉植物綱(Momocotyledoneae)亞綱穎花亞綱(Glumiflorae)目 禾本目(Graminales) 科 禾本科(Gramineae) 屬 稻屬(Oryza)種稻(Oryza sativa L.)種以下分類單位: 亞種 subspecies 變種 varieties 變型 forma2、種分類上

5、的一個基本單位,也是各級單位的起點。同種植物的個體,起源于共同 的祖先,有極近似的形態(tài)特征,且能進行自然交配,產(chǎn)生正常的后代。既有相對穩(wěn)定的形態(tài)特征,又不斷的發(fā)展演化。3、品種是基于經(jīng)濟意義和形態(tài)上的差異,而不是植物分類中的一個分類單位,它是人類在生產(chǎn)實踐中,經(jīng)過培育或為人類所發(fā)現(xiàn)的。不存在于野生植物中。 近親雜交:種內各品種間的雜交。4、遠緣雜交種間、屬間或更高級的單位間的雜交。植物的命名法則雙名法每種植物,各國都有不同的名稱;就是在一國之內,各地的名稱也不相同。因而就有同名異物(Synonym)、異物同名(homonym)的混亂現(xiàn)象,造成識別植物,利用植物,交流經(jīng)驗等的障礙。林奈提出了雙名

6、法:第一個是屬名(名詞),第二個為種名形容詞(種加詞:specific epithet),后邊再加上定名人的姓氏或姓名縮寫。這是國際上統(tǒng)一的名稱,稱為學名。這是由國際植物命名法規(guī)(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ICBN)規(guī)定的。如:水稻: Oryza sativa L. 屬名 種加名 定名人 (Linnaeus的縮寫) 若是變種,則有: 蟠桃:Prunus persica var. compressa Bean. 變種名 植物分類檢索表的編制和使用植物檢索表是植物分類學中識別鑒定植物不可缺少的工具。將特征不同的植物,用對比的方法,逐步

7、排列,進行分類,這是法國拉馬克(Lamarch)提倡使用的二歧分類法。根據(jù)二歧分類法,可制成植物分類檢索表,常用的有下列兩種形式:(一)定距檢索表(等距檢索表)(二)平行檢索表(等距檢索表)第二節(jié) 植物界的基本類群概述一、藻類植物教學目的:掌握藻類植物的一般特征以及主要的門類。教學要點:觀察代表植物以掌握藍藻門、綠藻門、紅藻門、褐藻門、裸藻門、金藻門等的主要特征及其代表植物。重點:藻類及其重要門類的主要特征。 難點:各門類的主要特征。主要內容:1、藻類植物的一般特征(生活在水中,沒有根莖葉分化,生殖細胞為單細胞,無胚形成)。2、藍藻門(含珠藻)、綠藻門(衣藻、實球藻、田藻、水綿、輪藻)、紅藻門

8、和褐藻門的主要特征、代表植物及經(jīng)濟用途。3、裸藻門、金藻門等的主要特征、代表植物及經(jīng)濟用途。二、菌類植物教學目的:掌握菌類植物的主要特征,并與藻類比較。教學要點:掌握菌類植物的主要特征,細菌門、黏菌門、真菌門的主要特征,真菌門的藻菌綱、子囊菌綱、擔子菌綱和半知菌綱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代表植物。重點:菌類及其3門的主要特征,真菌門4個亞綱的特征。難點:真菌的生活史。主要內容:1、 菌類植物的一般特征。2、 細菌門、黏菌門、真菌門等的主要特征、代表植物及經(jīng)濟用途。藻菌綱、子囊菌綱、擔子菌綱和半知菌綱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代表植物。三、地衣植物教學目的:掌握地衣植物的主要特征。教學要點:掌握地衣植物的主

9、要特征,殼狀、葉狀、枝狀地衣以及主要代表植物。重點:地衣的主要特征。難點:地衣的結構。主要內容:一般特征、形態(tài)結構(殼狀、葉狀、枝狀地衣)、繁殖以及代表植物及其意義。四、苔蘚植物教學目的:掌握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的綱。教學要點:通過生活史了解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特別是苔蘚植物孢子體和配子體的特征。苔綱和蘚綱的主要特征及其區(qū)別。重點:苔蘚植物的生活史及其主要特征。苔綱和蘚綱的主要特征及其區(qū)別。難點:孢子體和配子體,特別是孢子體的特點。主要內容:1、一般特征及生活史。2、苔綱(地錢)、蘚綱(葫蘆蘚)的特征。苔蘚植物代表、及經(jīng)濟價值。五、蕨類植物教學目的:通過生活史的觀察和學習,掌握蕨類植物的

10、主要特征,了解主要代表植物。教學要點:蕨類植物的生活史及其主要特征,石松綱、水韭綱、松葉蕨綱、木賊綱和真蕨綱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明確蕨類植物在分類中的地位。重點:蕨類植物的生活史及其主要特征。難點:蕨類的生活史。主要內容:1、 一般特征及生活史(以貫眾為例)。2、 石松綱、水韭綱、松葉蕨綱、木賊綱和真蕨綱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3、 木賊綱、松葉蕨綱、卷柏綱、真蕨綱的生活史,蕨類植物的經(jīng)濟價值及保護。六、裸子植物教學目的:掌握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的綱。教學要點:裸子植物的生活史及其主要特征;鐵樹綱、銀杏綱、松柏綱、紅豆杉綱、買麻藤綱的主要特征及其代表植物。裸子植物在分類中的地位,確立種子

11、的概念及其在進化中的作用。重點:裸子植物的生活史及其主要特征及其代表植物。種子形成的意義,花粉管形成的意義。 難點:裸子植物生活史,胚珠的構造。主要內容:1、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及生活史。2、蘇鐵綱、銀杏綱、松柏綱的特征及主要植物,裸子植物的利用及保護。3、紅豆杉綱、買麻藤綱的特征及主要植物。4、裸子植物的起源。七、被子植物教學目的:通過被子植物生活史的學習,掌握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教學要點:被子植物的生活史及其主要特征,明確被子植物的子房和果實形成的進化特征。重點:被子植物的生活史。難點:被子植物的生活史。主要內容: 1、一般特征及生活史2、小麥、油菜的生活史。被子植物的利用。最原始的植物大約

12、在太古代的34億年前出現(xiàn),在以后極漫長的時間里,這些最原始植物的一部分經(jīng)遺傳保留下來了;另一部分則逐漸演化成新的植物。隨著地質的變遷和時間的推移,新的植物種類不斷產(chǎn)生,但也有一部分老的植物由于各種因素消亡了,這樣經(jīng)過不斷的遺傳、變異和演化就形成了今天地球上這樣豐富多樣的植物。根據(jù)植物構造的完善程度、形態(tài)結構、生活習性、親緣關系將植物分為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兩大類。每一大類又可分為若干小類。低等植物是植物界起源較早,構造簡單的一群植物,主要特征是水生或濕生,沒有根、莖、葉的分化;生殖器官是單細胞,有性生殖的合子不形成胚直接萌發(fā)成新植物體。低等植物可分為藻類、菌類和地衣。高等植物大多陸生。它們的植物

13、常有根、莖、葉的分化(苔蘚植物可例外),雌性生殖器官是由多個細胞構成的。受精卵形成胚,再長成植物體。低等植物:、高等植物:、菌類植物現(xiàn)有的菌類植物約有9000種。植物多不含色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它們的生活是異養(yǎng)的。菌類不是一個純一的類群,也是為著方便而設的。它們可分為:(一) 細菌和藍藻都是原核生物,分布很廣,水、空氣、土壤和許多動植物的體內也都有細菌。它們是單細胞植物,沒有具膜的核,一般無色素。形態(tài)上可分為三種基本類型: (1) 球菌:球菌的細胞為球形或半球形,直徑0.52。(2) 桿菌:桿菌細胞呈桿棒狀,長1.510,寬0.51。(3) 螺旋菌:螺旋菌細胞長而彎曲,略略彎曲的稱為弧菌。另

14、: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多數(shù)為異養(yǎng),有的是從活的動植物體內吸收有機物,稱寄生細菌。寄生細菌能致人畜的疾病和植物病害。如水稻白葉枯病、棉花角斑病、花生青枯病以及蔬菜軟腐病。 有的是從動植物遺體或其它有機物取得有機物,稱腐生細菌。腐生細菌常使食物腐爛,地球上的碳、氮循環(huán),綠色植物生活的原料,必須經(jīng)過腐生細菌的腐爛方可吸收。 有的細菌,如根瘤菌能攝取大氣中的氮,制成有機氮,供綠色植物生長,稱為共生。 放線菌為細菌中的一類,細胞桿狀,不游動,在某種生活情形下成分枝絲狀體。有些屬能產(chǎn)生抗菌素,常見的有鏈霉素、四環(huán)素、土霉素等。(二)粘菌門(Myxomycophyta)粘菌門是介于動植物之間的一類生物,約有500

15、種。它們的生活史中一般是動物性的,另一段是植物性的。營養(yǎng)體是一團裸露的原生質體,多核,無葉綠體,能作變形蟲式運動,與動物相似。生殖時能產(chǎn)生具纖維素壁的孢子,為植物性狀。(三)真菌門(Eumycophyta)真菌都有細胞核,多數(shù)植物體為細絲組成,每一根絲叫菌絲(hypha)。分枝的菌絲團叫菌絲體(mycelium)。 菌絲有的分隔,有的不分隔。高等真菌的菌絲體,常形成各種子實體(sporophore)。 生殖方式多種多樣,無性生殖極為發(fā)達,形成各種各樣的孢子。菌絲體的斷片、碎片也能繁殖。有性生殖各式各樣。 真菌不含色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生活方式是異養(yǎng)的。一部分為寄生,另一部分為腐生。 有的以一

16、種為主,兼營另外一種生活方式。 就是這部分真菌,常是農(nóng)作物病害的主要病原菌,如:銹菌、稻瘟病菌。 小麥稈銹病菌,生活史一個時期在小麥上,另一個時期則在小蘗上,稱為轉主寄生。 稻瘟病菌,僅在水稻上完成生活史,叫單主寄生。真菌的種類很多,約有3800屬,已知道的有70000種以上,可分為四綱。分綱列表檢索無真正的菌絲體,如有菌絲體,一般不具有橫隔壁有真正有菌絲體,菌絲有橫隔壁有性生殖階段還不明了,甚至只知其菌絲體而未發(fā)現(xiàn)任何孢子者有性生殖階段已經(jīng)明了有性生殖時產(chǎn)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生于子囊中有性生殖時產(chǎn)生擔孢子擔孢子生于擔子上藻菌綱 Phycomycetes本綱約有200多屬,1500多種。有水生

17、、陸生或兩棲。特征為: 都是分枝的絲狀體,常無橫隔壁而多核。 無性生殖產(chǎn)生游動孢子或孢囊孢子。有性生殖有同配、異配或卵式生殖或接合生殖。常見植物:黑根霉(Rhizopus nigricans Ehr.):也稱面包霉,多腐生于含淀粉食品上,菌絲體由分枝、不具橫隔壁的菌絲組成,含有許多細胞核。菌絲橫生,向下有假根,向上可生出孢子囊梗,先端分隔形成孢子囊,生有許多黑色孢子,孢子可萌發(fā)成新植株。也進行有性生殖,這種真菌,常使蔬菜、水果、食物等腐爛。白銹菌(Albugo candida (Pers.) Kuntze):可引起十字花科植物的白銹病。葡萄單軸霉(Plasmopara viticola (B.

18、Et C.)Berl.Et de Toni):會引起葡萄霜霉病。水霉屬(Saprolegnia):是魚類養(yǎng)殖業(yè)上的常見病原菌。感染此病的魚類,體表上會生有白色棉毛狀菌絲。以致游動慢,食欲減,終至死亡。半知菌綱 Deuteromycetes本綱的菌類,在其生活史中,還只知道無性繁殖階段,有性階段不明了。大多為子囊菌的無性階段,少數(shù)為擔子菌的無性階段。如發(fā)現(xiàn)其有性階段,按其有性階段分類。稻瘟病菌(P.oryzae Cav.):可引起水稻的稻瘟病水稻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oni):引起水稻紋枯病棉花炭疽病菌(P.oryzae Cav.):可引起棉花炭疽病蠶豆褐斑病菌(Ascochy

19、ta fabae)子囊菌綱 Ascomycetes本綱最重要的特征是產(chǎn)生子囊(ascus),內生子囊孢子(ascospore)。子囊是兩性核結合的場所,結合的核經(jīng)減數(shù)分裂,形成子囊孢子,一般為8個。子實體也稱子囊果,周圍為菌絲交織而成的包被,即壁。子囊果內排列的子囊層,稱為子實層,子囊間的絲稱為隔絲。子囊果有3種類型: (1) 閉囊殼:子囊果呈球形,無孔口,完全閉合。 (2) 子囊殼:子囊果呈瓶形,頂端有孔口,這種子囊果常埋于子座中。 (3) 子囊盤:子囊果呈盤狀、杯狀、碗狀,子實層常露在外。 子囊果的形狀為子囊菌綱的重要分類依據(jù)。常見種類:酵母菌屬 (Saccharomyces):植物體為單

20、細胞,卵形,有一大液泡,核小,出芽繁殖。首先在母細胞一端形成小芽,核分裂移入其中一個,也叫芽生孢子。長大后脫離母體,形成新酵母菌。能將糖類在無氧條件下分解為二氧化碳和酒精,即發(fā)酵,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青霉屬 (Penicillium):以分生孢子繁殖,菌絲體上生有許多分生孢子梗,梗的先端分枝數(shù)次,呈掃帚狀,最后的分枝叫小梗。小梗上生有一串分生孢子,青綠色,20世紀醫(yī)學上一大發(fā)現(xiàn)的盤尼西林主要是從黃青霉(P.chrysogenum)和點青霉(P.notatum)中提取的。曲霉屬(Aspergillus):與青霉屬相近的曲霉屬,分生孢子梗頂端膨大成球,不分枝。黃曲霉的產(chǎn)毒株產(chǎn)生黃曲霉素為強致癌物。

21、麥角屬(Claviceps):其中的麥角菌(C.purpurea),子囊殼為瓶狀,主要寄生于麥類的子房中,形成黑色堅硬的菌核,狀似角,稱為麥角。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 (L.) Pers.):由菌蓋和菌柄組成,圓錐狀菌蓋表面凹凸不平,狀如羊肚。冬蟲夏草(Cordyceps sinensis (Berk) Sacc.):是蟲草屬的菌絲寄生于昆蟲的幼蟲內,生成菌核和子座形成的,可作藥用。擔子菌綱 Basidiomycetes本綱約2000種,重要的特征是有擔子,它是核配的場所,擔子上常生有4個擔孢子。擔孢子的子實層也稱為擔子果,是高等擔子菌產(chǎn)生擔子和擔孢子的一種結構。擔子菌

22、綱常見的植物體有:蘑菇 Agaricus campestris L. ex Fr.木耳 Auricularia auriculo (L.ex.Hook.) Onderw靈芝 Ganoderma lucidium (Lefss.ex.Fr.)茯苓 Poria coccos (Fries) Wolf.香菇 Lentinus edodes (Berk.) Pegler平菇 Pleurotus ostreatus (Jacq.:Fr.)竹蓀 Diftyophora indusiata (Vent ex Pers.)Fischer.此外,引起農(nóng)作物病害的有: 麥類稈銹菌(Fuccinia gramini

23、s),小麥散黑穗病菌(Ustilago tritici)。藻類植物藻類植物并不是一個純一的類群,各分類系統(tǒng)對它的分門也不盡一致,一般分為藍藻門、眼蟲藻門、金藻門、甲藻門、綠藻門、褐藻門、紅藻門等。藻類的分類有其特殊性,由于它們均無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所以它們的分類一般只能根據(jù)它們的形態(tài)結構、細胞內所含色素、貯藏養(yǎng)料和生殖方式以及生活史等來進行。藻類植物約2萬余種,多數(shù)生活在淡水和海水中,少部分生活在土壤、樹皮、巖石等陸地上。藻類植物體具有多樣類型,有單細胞、群體(各細胞形態(tài)構造相同,沒有分工)和多細胞個體。藻類植物含有多種不同的色素,如葉綠素a、b、c、d、胡蘿卜素、葉黃素和其它多種色素,

24、由于葉綠素與其它色素的比例不同,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顏色。藻類植物繁殖有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無性繁殖有營養(yǎng)繁殖和孢子繁殖之分。凡以植物體的片斷發(fā)育為新個體的為營養(yǎng)繁殖;凡以特化的細胞(孢子)直接發(fā)育為新個體的稱為孢子繁殖;有性生殖則借配子的結合而進行,也可分為同配、異配和卵式生殖等。同配是指大小、行為相同的兩個配子之間的結合;異配是由一個大而游動遲緩的大配子與小而活潑的小配子結合;卵式生殖則是大配子完全失去鞭毛,不再游動,稱為卵;小配子行動活潑游向卵而完成結合。一般分為6個門:(一)藍藻門 Cyanophyta藍藻是一類最原始、構造簡單的自養(yǎng)植物。植物體為單細胞或群體。 藍藻常生于水中或濕地上,大多

25、數(shù)細胞外有膠質鞘。 藍藻細胞無細胞分化。細胞內的原生質體分化為周質和中央質兩部分。中央質內有核質(染色質),其功能相當于細胞核,但其外無核膜分化,故中央部分也稱原核。周質內無染色體,其所含葉綠素、藍藻素等色素存在于光合片層上。貯藏物質是藍藻淀粉。藍藻只進行無性繁殖,包括營養(yǎng)繁殖和孢子繁殖,而不具有性繁殖。代表植物:念珠藻屬(Nostoc):藻體為一列圓形細胞組 成的絲狀體,絲狀體不分枝,外有公共膠質鞘所包而形成片狀。絲狀體有異形胞,兩異形胞間的藻體可斷離母體而進行繁殖,故兩異形胞之間的這段藻體稱為藻殖段。半豐滿鞘絲藻 Lynghya semiplena (C. Ag.) J. Ag.:藻體藍綠

26、色,粘滑,絲狀,叢生??墒秤?,為單列細胞不分支的絲狀體,鞘和藻殖段明顯可見。苔垢藻(Calothrix crustacea Thur):藻體藍綠色,絲狀,叢生似絨毛,粘滑,可食用。顫藻屬(Oscillatoria):生于濕地或淡水中,其藻體為一列細胞組成的不分枝絲狀體,無膠質鞘,藻體能前后或左右顫動。絲狀體中間有少數(shù)空的死細胞,有時有膠化膨大的隔離盤,都呈雙凹形。通過死細胞和隔離盤將絲狀體分成幾段,每段稱為藻殖段。顫藻生長在富含有機質的水體中,夏秋季節(jié)過量繁殖,在水表形成的一層有腥味的浮沫,即水華(Water bloom),反映水體富營養(yǎng)化,并加劇水質污染,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氧,造成魚蝦缺氧死亡

27、。主要為顫藻屬等。魚腥藻屬(Anabaena):有明顯的固N能力。螺旋藻屬(Spirulina):含大量的人類必需氨基酸的蛋白質,是人類理想的食品。藍藻基因工程已形成了6個具應用價值的外源基因:1、蚊蟲毒蛋白基因;2、解氯蛋白;3、-羥丁酸聚合酶基因;4、超氧物歧化物基因;5、金屬硫蛋白基因;6、腫瘤壞死因子基因。(二)主要特征:為無細胞壁的單細胞植物,具有1到3條鞭毛,含葉綠素a,b,-胡蘿卜素,葉黃素,貯存的食物為副淀粉(Paramylum);無色種類為動物式營養(yǎng)。絕大多數(shù)為淡水產(chǎn),極少數(shù)為海產(chǎn)。常見的有眼蟲門屬(裸藻屬)(Euglena),細胞為梭形。前端有胞口(cytostome),有

28、一條鞭毛(flagellum)從胞口伸出。胞口下有溝,溝下端有胞咽(cytopharynx),胞咽以下有一個袋狀的貯蓄泡(reservoir)。附近有一到幾個伸縮泡(contractile vacuole)。體中的廢物可經(jīng)胞咽及胞口排出體外。貯蓄泡有趨光性的眼點(eyespot,stigma),植物體僅有一層富于彈性的表膜(pellicle),沒有纖維素的壁,因而個體可以伸縮變形。細胞內葉綠體很多。(三)綠藻植物的細胞與高等植物相似,具有真核和葉綠體,葉綠體一至多個,形狀有杯狀、帶狀等(缺葉綠素b時稱載色體),綠藻所含的色素與高等植物相似,也是葉綠素a、葉綠素b以及葉黃素和胡蘿卜素等,但葉綠素

29、多,因此植物體呈綠色。貯藏的養(yǎng)分為淀粉和油類。淀粉常在葉綠體內的蛋白質(淀粉核)周圍積累,蛋白核有一至多個,它是淀粉形成中心。綠藻的細胞壁成分與高等植物也相似,都是由纖維素構成的。由于綠藻在色素的種類、細胞壁成分、貯藏的養(yǎng)分等方面與高等植物相似,因此多數(shù)科學家認為高等植物起源于綠藻。綠藻分布很廣,以淡水中最多,共約7740種。綠藻植物體多樣,有單細胞(如衣藻),有群體(實球藻),有多細胞(團藻),有絲狀體(水綿)等。 代表植物:衣藻屬 (Chlimydomonas):衣藻的植物體為單細胞,多呈卵形,細胞被纖維素的細胞壁所包,細胞質中有一大的杯狀葉綠體,其基部有一較大的蛋白核(淀粉核)。細胞核位

30、于葉綠體凹陷處,細胞前端具兩根等長的鞭毛,可運動;前端的一側還有一紅色眼點,具感光作用,鞭毛的基部有兩個并列的伸縮泡。衣藻既能無性繁殖又可行有性生殖。無性生殖時通常失去鞭毛,進行有絲分裂,原生質體分裂為2,4,8或16個子原生質體團,由母體細胞包裹。以后各子原生質體團產(chǎn)生新的細胞壁和鞭毛,形成游動孢子,隨著母細胞壁溶化,游動孢子逸出,形成新的個體。有性生殖多為同配生殖,衣藻進行有性生殖時也是原生質體進行有絲分裂,分裂的次數(shù)比行無性生殖時多,形成 子原生質體團,再進一步發(fā)育成大小一樣具兩鞭毛的配子,配子從母體釋放出來后兩兩相配,形成合子。合子休眠后經(jīng)減數(shù)分裂萌發(fā)成4個新的衣藻。約100多種。實球

31、藻屬(Pandovina):一般由4,8,16,32個細胞組成一球形植物體,這些細胞的功能相同,每個細胞的形態(tài)結構酷似衣藻。團藻屬(Volvox):植物體為球形體,球體的表面由數(shù)百乃至上萬個具雙鞭毛的細胞構成,中央腔內充滿粘液,每個細胞的結構與衣藻相似,各細胞間有原生質絲相連,并有營養(yǎng)細胞和繁殖細胞之分。團藻也有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兩種。無性繁殖由繁殖細胞發(fā)育成子體,落入母體腔內,母體破裂后,放出子群體。有性生殖為卵式生殖。水綿屬(Spirogyra):藻體為筒狀細胞連接而成單列不分枝的絲狀體。細胞中含1至數(shù)條帶狀葉綠體,作螺旋狀環(huán)繞于原生質體的周圍,葉綠體上有一列蛋白核,細胞中部有一細胞核。水

32、綿的無性繁殖為絲狀體的斷裂,有性生殖為接合生殖。接合生殖常為梯形結合(scalariform conjugation)。梯形接合時兩條絲狀體并列成對,相對處的細胞壁向外突起伸長并接觸,相接處細胞壁溶解,形成接合管(conjugation tube)。此時,細胞原生質體縮成一團,即為配子,一個配子經(jīng)接合管與另一配子融合,形成合子。合子隨著絲狀體腐解沉入水底休眠,經(jīng)減數(shù)分裂后,其中僅一核發(fā)育為新的絲狀體。輪藻屬(Chara):植物體分枝多,以無色假根固著于水底,主枝有“節(jié)”和“節(jié)間”,側枝的節(jié)上又可輪生分枝,稱為“葉”。有性生殖時,葉上生有卵囊球(nucule),其下生有精囊球(globule)。

33、常見綠藻:滸苔 Enteromorpha prolifera (Muller) J.Ag.:藻體藍綠色,管狀,膜質,叢生,主枝明顯,分枝細長,高可達1m。綠管滸苔 Enteromorpha linza (Linmaeus)J.Ag.:藻體綠色,片狀,膜質,高1030cm,邊緣波狀皺褶。石莼(Ulva latuca L.):藻體黃綠色,片狀,膜質,兩層細胞,高1015cm。錯綜根枝藻 Rhizoc lonium plexum (Dillw.) Kueiz:藻體黃綠至綠色,單列細胞分枝絲狀體,叢生絨毛,高約10cm。斯氏剛毛躁(Cladophora stimpsonii Harvey):藻體深綠色

34、,單列細胞分枝絲狀體,高712cm,分枝可繁殖。膨脹剛毛藻(Cladophora utriculosa Kutz.):藻體深綠色,單列細胞分枝絲狀體叢生,主枝直徑180230m。刺松藻 Codium fragile (Sur.) Hariot:藻體海綿質,單細胞多核體,復叉狀分枝,枝圓柱狀。(四)金藻門植物由于色素體內的胡蘿卜素類別比葉黃素占優(yōu)勢,所以呈黃綠色或金棕色。儲藏的食物是金藻糖(Chrysose)和油。本門約有6000多種。常見的為硅藻,為一類單細胞植物,可連成各種群體。生于海水和淡水中,細胞由套合的兩半組成,為上殼和下殼,上有衣紋,壁富含硅質。含葉綠素a、c和墨角藻黃素(fucox

35、anthin)。儲存的光合產(chǎn)物為金藻昆布糖。繁殖方式為細胞的有絲分裂和產(chǎn)生復大孢子。有絲分裂時原生質體分裂為二,兩半分開,每一新細胞各有一舊瓣,然后再產(chǎn)生一個比舊瓣小的下瓣。若干代后,一部分個體越來越小,到一定限度便產(chǎn)生復大孢子,使細胞恢復原大小。可分為中心硅藻綱:小環(huán)藻屬(Cyclotella) 直鏈藻屬 (Melrsira) 圓篩藻屬 (Cosinodiscus)羽紋硅藻綱:形藻屬(Navicula) 橋彎藻屬(Cymbella) 雙菱藻屬(Surirella)金藻門中的植物多數(shù)生于淡水和海洋中。古代硅藻大量沉積的硅藻土,可作為現(xiàn)代工業(yè)的重要原料,也可作硫酸工業(yè)催化劑載體、建筑磨光材料、工

36、業(yè)用過濾劑、吸附劑和保溫材料,以及用于造紙、橡膠、化妝品、火漆和涂料等的填充劑;地質古生物學方面還可利用硅藻化石作為研究歷史、古地理、古氣候的材料。(五)植物體含葉綠素a和d,胡蘿卜素和葉黃素。此外還含有藻紅素和藻藍,由于藻紅素占優(yōu)勢,所以藻體呈紅色或紫紅色。貯藏的產(chǎn)物為紅藻淀粉(floridean starch)。繁殖方式有營養(yǎng)繁殖、孢子繁殖和有性繁殖,孢子和精子均無鞭毛。紅藻的藻體有絲狀、片狀、樹狀等,多數(shù)由多細胞構成,很少是單細胞。紅藻門約550多屬,3700多種,大多數(shù)海產(chǎn),僅200余種生于淡水。甘紫菜(Porphyra tenera Kjellm.):為著名的食用植物。江蘺 Grac

37、ilaria verrucosa (Huds.) Paperfuss:藻體直立,叢生,主干和分枝均為細圓柱形,為主要的經(jīng)濟海藻,可食用,是提取瓊膠的優(yōu)質原料。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 Lamx.):藻體多分枝,分枝呈羽毛狀,可食用。海蘿 Gloiopeltis furcata (P.etR.) J.Ag.:叢生,軟骨質,為典型的二叉分枝,分枝較短,為食用和制膠原料。角叉菜(Chondrus ocellatus Holm.):紅色,膜狀,分叉,叉狀分枝23次,為食用和制膠原料。珊瑚藻(Corallina officinalis L.):藻體灰紅色,石灰質。粗珊瑚 Calliart

38、hron yessoense (Yendo) Manza:藻體暗粉紅色,石灰質,叢生,扁平。金膜藻 Chrysymenia wrightii (Harv.) Yamada:藻體紫紅色,分枝扁平,基部有一短柄。鷓鴣藻 Caloglossa leprieurii (Mont.) J.Ag.:藻體紫紅色,叢生,葉狀,膜質,中肋明顯.供藥用,驅蛔蟲。鴨毛藻 Symphyocladia latiuscula (Harv.) Yamada:藻體深紫色,叢生,革質,脆而易折,假根纖維狀。(六)褐藻是藻類中進化地位較高的類群,生活史有明顯的世代交替。植物體由多細胞構成,細胞中有核和多數(shù)粒狀的色素體,色素體中含

39、葉綠素a和c及胡蘿卜素和一種特殊的葉黃素即巖藻黃素。由于巖藻黃素掩蓋了葉綠素的顏色,所以藻體呈褐色。貯藏產(chǎn)物為多糖類的褐藻淀粉(褐藻糖)和甘露醇。褐藻多生活在海水中,在溫帶海洋尤為繁茂。褐藻植物體是藻類中最大的一類,本門的巨藻可達400米。代表植物:海帶 (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海帶為多年生海藻植物,多分布在北方溫度較低的淺海中。其用部分為孢子體,外形可分為固著器、柄、和帶片三部分。固著器呈根狀,常附著在巖石等物體上,其上為圓柱形的柄,柄上為一長形扁平的帶片。在柄和帶片的連接處有分生組織,通過它的活動,植物體的長度得以增長。海帶的生活史具明顯的世代交替。在晚夏

40、或早秋,孢子體帶片的兩面形成孢子囊,由孢子囊產(chǎn)生游動孢子,孢子離開母體,直接萌發(fā)成很小的雌或雄配子體。雄配子體細長,分枝多,枝狀細胞形成精子囊,其內產(chǎn)生1個精子。雌配子體粗短,頂細胞發(fā)生卵囊,其內產(chǎn)生1個卵。卵在卵囊頂端與精子結合,以后合子萌發(fā)成孢子體。裙帶菜 Undaria pinnatifida (Harv.) Suringar:藻體扁平,褐色,葉狀,革質,中肋隆起,兩側羽狀裂片.可供食用,藥用和制膠工業(yè)原料。水云 Ectocarpus arctus Kutz.(E.Confervoides):單列細胞分枝異絲體,叢生,不規(guī)則分枝,多室孢子囊圓柱形.為海帶養(yǎng)殖的敵害藻類。鐵釘菜(Ishig

41、e okamurai Yendo):藻體革質,直立叢生,交叉狀分枝,枝圓柱狀,可供食用和藥用。鵝掌菜(Ecklonia kuronre Okam.):俗稱吐血菜,葉片,革質,葉片中部厚,兩側羽狀分枝,葉緣有粗鋸齒,可供食用和治吐血病。地衣植物 Lichenes地衣能生長在裸露的巖石、土壤或樹上。寒帶積雪的地方也有生長。對于巖石風化、土壤形成起到促進作用,被稱為植物的開路先鋒。 地衣可作藥用;地衣酸具有抗菌作用;有的地衣可作飼料。地衣對森林亦有危害作用。地衣是真菌子囊菌(多數(shù))、擔子菌(少數(shù))和藻狀菌(個別)和藻類(藍藻、綠藻)的共生植物(symbiotic plant)地衣形態(tài):殼狀地衣:植物

42、體緊貼基物,難以分開葉狀地衣:植物體有腹背性,以假根或臍固著于基物上,易于采下枝狀地衣:植物體直立或下垂如絲,多分枝地衣的結構:1、同層地衣:藻菌分布在同一層。2、異層地衣:藻菌分布在不同層。地衣繁殖: 有性繁殖:由其共生的真菌獨立進行。 營養(yǎng)繁殖:植物體斷裂繁殖。植物體表面的小顆?;蚍蹱钛浚╯odridium)也可進行繁殖。珊瑚芽(isidia)脫離母體后,亦可形成新植物。另外,小裂片也是很重要的繁殖結構。粉芽(sodridium):粉芽是由菌絲纏繞的藻胞群所形成的團塊,脫離母體后也可形成新植物。珊瑚芽(isidia):植物體上局部突起的結構,是菌絲包裹藻胞形成的。苔蘚植物 Bryophyt

43、a現(xiàn)有的苔蘚植物約2萬多種,我國約有2100種。這是一類結構比較簡單的高等植物。一般生于陰濕地方,是植物從水生到陸生過渡形式的代表。比較低級的種類其植物體為扁平的葉狀體;比較高級的種類其植物體有莖、葉、體的分化,可是還都沒有真正的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和植物體的功能,由一些表皮細胞突出物形成的假根來完成。它們沒有維管束那樣真正的輸導組織。配子體占優(yōu)勢,孢子體不能離開配子體生活。主要特征:苔蘚植物是一種小型的非維管高等植物。作為高等植物,它們和真核藻類的主要不同是:1、植物體大多有類似莖葉的分化,但并不是真正的莖和葉,具假根;2、生殖器官為多細胞結構,有多細胞的保護壁層;3、受精卵發(fā)育為胚;4、絕

44、大多數(shù)生活在陰濕的陸地上;5、為非維管植物;6、配子體占優(yōu)勢,孢子體不能獨立生活;(一)配子體苔蘚植物有兩種類型的植物體,即:孢子體和配子體。配子體產(chǎn)生配子,配子融合形成合子。合子萌發(fā)形成孢子體,孢子體產(chǎn)生孢子母細胞,孢子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產(chǎn)生孢子,孢子萌發(fā)產(chǎn)生配子體。苔蘚植物的配子體高一般1至數(shù)厘米或十幾厘米,最大約3040cm。為小型綠色自養(yǎng)的單倍體植物體。外型分為兩大類:1)扁平的葉狀體,有背腹之分,常無組織分化,具單細胞假根。2)莖、葉分化的莖葉體,無明顯的組織分化或具有組織分化而無真正的維管束。莖分化為表皮細胞和薄壁細胞或表皮、皮層薄壁細胞。葉由一層細胞組成,無葉脈,大多在相當于主脈的位

45、置上有一條中肋,中肋由一群縱向伸長的厚壁細胞組成,主要起支持作用。(二)孢子體孢子體形態(tài)簡單,有孢蒴(capsule)、蒴柄(seta)和基足(foot)組成。孢蒴結構復雜是產(chǎn)生孢子的器官,生于蒴柄的頂端,幼嫩時綠色或棕紅色。蒴蓋、蒴壺和蒴苔組成。蒴蓋是孢蒴頂部圓碟狀的蓋。蒴壺結構復雜,外為表皮,內側為數(shù)層細胞的蒴壁。其內為含葉綠體的細胞和很多氣室,氣室為數(shù)層細胞組成的外孢囊,再內為一層孢原組織,孢子即由此產(chǎn)生。蒴蓋和蒴壺的連接處為數(shù)層細胞構成的環(huán)帶。蒴壺下面為蒴苔,表面有較多的不能關閉的氣孔。孢蒴成熟時,環(huán)帶常在干燥的條件下自行卷落,蒴蓋也脫落,這種方式稱為蓋裂。蒴齒對大氣的干濕度敏感,干燥

46、時,蒴齒尖端向上方向翹起,潮濕時。齒片又微向下彎,這種變化可從齒片邊緣帶出一些孢子散出。少量孢子伸長,形成長形細胞,特化為彈絲,蒴壁具螺旋狀加厚,在受到干、濕條件的影響下,可發(fā)生扭曲彈動,有助于孢子的萌發(fā)。孢子萌發(fā)產(chǎn)生原絲體(protonema),每個原絲體上又可產(chǎn)生“芽體”結構,由此發(fā)育成新的配子體。(三)生殖器官苔蘚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為多細胞的,雄性生殖器官為精子器(antheridium)。棒狀球形,外有一層不育的細胞組成的精子器壁。內部的精原細胞各自發(fā)育成長形彎曲并且具兩條鞭毛的精子。雌性生殖器官為頸卵器,為長頸燒瓶狀,有細長的頸部和腹部組成。頸部為一層細胞圍成,中央有一條溝稱為頸溝,

47、內有一列頸溝細胞。腹部內有一個腹溝細胞和一個卵細胞,頸溝成為精子進入頸卵器腹部的通道。(四)有性生殖和胚的形成苔蘚植物的有性生殖為卵式生殖。但在受精時精子須在有水的條件下游至頸卵器,并從頸溝進入,與腹部的卵結合。受精卵不經(jīng)休眠期即進行分化。在頸卵器內形成多細胞的二倍體結構,即為胚。所以苔蘚植物為有胚植物。(五)生活史特征苔蘚植物為配子體占優(yōu)勢,這與所有的高等植物剛好相反,而孢子體寄生在配子體上,孢子體結構簡單,世代交替明顯,反映了苔蘚植物在高等植物中的原始性。(六)分布與生境分布廣,絕大多數(shù)為陸生。主要生活在陰濕的環(huán)境,在樹干、樹葉上都有生長,也有些種類生于裸露的巖面,耐旱力很強。南極大陸非常

48、繁茂,也有些種類水生。對大氣中的SO2敏感,可作為大氣污染監(jiān)測植物。(七)分類概況苔蘚植物分為蘚綱(Bryopsida,Musci)、苔綱(Hepaticopsia,hepaticae)和角苔綱(Anthoeerotosida,Anthocerotae) ,三個綱。約23000種,中國約2100種。(八)常見植物葫蘆蘚 Funaria hygrometrica葫蘆蘚的葉長舌形,有一條中肋,生于莖的上部。雌雄同株。 雄枝端的葉較大。中央為桔紅色的精子器。精子器長棒狀,有短柄,其中有很多螺旋狀、只有二鞭毛的精子。雌枝端的葉集生呈芽狀。中有幾個有柄的頸卵器,受精后只有一個形成孢子體。頸卵器隨著孢子體

49、的增長而增長。孢子體的柄迅速增長,使頸卵器斷裂為上、下兩部。上部成為蒴帽。孢子體分為孢蒴、蒴柄、基足三部分,孢蒴中的孢子母細胞經(jīng)減數(shù)分裂后形成四分孢子,再形成孢子。 孢子萌發(fā)形成原絲體,向上生成芽體,再形成只有莖、葉和假根的配子體。地錢 Marchantia polymarpha苔綱中常見的種類。生于陰濕地。 其配子體為叉狀分枝的葉狀體。 主要以孢芽進行營養(yǎng)繁殖。孢芽生于葉狀體背面的孢芽杯內,呈綠色圓片形,內生孢子成熟落地,形成新配子體。雌雄異株,分別在雌雄配子體上產(chǎn)生平行有柄的頸卵器托和精子器托。頸卵器托邊緣有指狀分裂的芒線。二芒線之間有倒懸瓶狀的頸卵器。頸卵器有頸和腹,外層有一層細胞構成的

50、外壁,頸中的頸溝細胞排列成一行。腹內有一個大的腹溝細胞,其下為卵細胞。精子器托盤邊緣淺裂,有很多小孔 ,每一孔腔中各有一精子器。精子器形似羽毛球拍。外有一層細胞組成的壁,中間生有許多具有二條鞭毛的精子。成熟后的頸卵器其頸溝細胞與腹溝細胞解體,精子借水游入到頸卵器中與卵結合形成合子。 合子萌發(fā)成胚,成長為孢子體。孢子在適宜條件下,萌發(fā)成原絲體,進而分別生成雌配子體與雄配子體。波葉匍燈蘚Plagiomnium arbusculum (C.Muell.) T.Kop.:葉緣波狀,蒴柄細長,數(shù)枚叢生,孢蒴垂傾長卵狀。暖地大葉蘚 Rodobryum giganteum:莖下部葉褐色鱗片狀,頂葉大,綠色,

51、簇生枝頂。東亞萬年蘚 Climacium japonicum Lindb.:主要硬挺,頂端具樹形分枝。蕨類植物 Pteridphyta現(xiàn)有的蕨類植物約有12000種,我國約有2600種。主要特征:蕨類植物有根、莖、葉的分化。并有維管系統(tǒng),既是高等的孢子植物,又是原始的維管植物。配子體和孢子體皆能獨立生活,而且孢子體占優(yōu)勢。我們經(jīng)常見到的蕨類植物都是孢子體,并有明顯的世代交替。配子體產(chǎn)生頸卵器和精子器;孢子體產(chǎn)生孢子囊。蕨類植物是進化水平最高的孢子植物。它們和苔蘚植物最大的區(qū)別為孢子體內有了維管組織的分化,而且在形態(tài)上具有了真正的根莖葉。與種子植物總稱為維管植物(Vascular plant)。

52、但它們不產(chǎn)生種子。蕨類植物的有性器官為精子器與頸卵器,和苔蘚、裸子植物統(tǒng)稱為頸卵器植物。它在生活史上有獨特的特征。(一)孢子體1、形態(tài)和營養(yǎng)器官蕨類植物孢子體發(fā)達,常為多年生草本。個別為木本,如桫欏屬(Cyathea)。根常為不定根(adventitious root)。莖有地上的氣生莖和地下的根狀莖(rhizome)。而蕨類植物大多僅具根狀莖。蕨類植物的葉分為小型葉(microphyll)和大型葉(macrophyll)。小型葉原始,僅具1條葉脈,無葉柄,無葉隙。大型葉為進步類型的葉,特點為葉脈具分支,形成各種脈序,具葉柄和葉隙。僅高等植物(真蕨類)為大型葉。蕨的葉在形態(tài)上分為單葉和復葉。從

53、功能上可分為營養(yǎng)葉(foliage leaf)和孢子葉(sporophyll),前者為不育葉(sterile frond),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營養(yǎng)物質。后者為能育葉(fertile),可產(chǎn)生孢子囊和孢子進行繁殖,有些沒有營養(yǎng)葉和孢子葉之分,同一葉既可以進行營養(yǎng)也可以進行繁殖,稱為同型葉(homomorphic leaf)或稱一型葉,另有些種類的葉具有兩種不同功能的葉,即營養(yǎng)葉和產(chǎn)生孢子的葉,稱為異型葉(heteromorphic leaf)。2、維管組織與中柱蕨類植物的維管組織分化程度不高,由木質部和韌皮部組成。 木質部的分子多有環(huán)紋螺紋或梯紋管胞以及韌皮薄壁細胞組成,但無伴胞,現(xiàn)存的蕨類大多

54、無形成層,所以沒次生結構。蕨的中柱(stele)類型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原生中柱(protostele)、管狀中柱(siphonostele)、網(wǎng)狀中柱(dictyostele)和具節(jié)中柱。3、孢子囊和孢子孢子囊是蕨類植物孢子體上產(chǎn)生孢子的多細胞無性生殖器官。孢子囊常成孢子囊群(sorus),也有23個聚生,或單生于孢子葉的葉腋,孢子葉再密集于孢子體分枝的頂端形成球狀或穗狀,如伏地卷柏。蕨類植物的孢子為孢子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而形成的單細胞結構,其形狀,大小和結構因種類而異。一般為同型孢子,大孢子萌發(fā)產(chǎn)生雌配子體,小孢子萌發(fā)產(chǎn)生雄配子體。還不能完全適應陸生環(huán)境,一般生活在溝谷和陰濕環(huán)境。(二)配子體

55、1、形態(tài)和營養(yǎng)方式蕨類植物的配子體又稱為原葉體,是由單被體的孢子直接萌發(fā)產(chǎn)生的,配子體均很微小,生活時期短,無根莖葉的分化,具單細胞假根。從營養(yǎng)方式分為兩類:一類為不含葉綠素,埋生土中,與真菌共生,依靠共生的真菌獲取營養(yǎng),如松葉蕨類,其配子體長約幾毫米,直徑僅0.52mm,褐色,柱狀,長二叉分枝,具假根,特別是體內有斷續(xù)的維管組織。石松類植物中也有和真菌共生的配子體。另一種類型為綠色,通過光合作用自養(yǎng)的配子體,可以獨立生活,楔葉類和真蕨類的配子體為此類型。楔葉類的綠色配子體通常被描述為墊狀,具許多直立的葉狀條片。真蕨類的配子體大多為心形的葉狀體。2、有性生殖器官和受精條件蕨類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為多細胞的頸卵器(雌性器官)和精子器(雄性器官)。但和苔蘚植物相比,蕨類植物的頸卵器相對退化,頸卵器的腹部埋入配子體組織中,內有1卵,頸部較短,頸溝細胞也少。精子器多為球形,精子均具鞭毛,除石松類的精子具多條鞭毛并呈螺旋形彎曲的精子。蕨類植物的有性生殖均為卵式生殖。受精過程必須在有水的條件下才能完成。(三)生活史蕨類植物的生活史均具世代交替,孢子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但和苔蘚植物相比又有所不同,蕨類植物是孢子體發(fā)達的異形世代交替,配子體雖微小,但大多可獨立生活。(四)生境和分布蕨類植物的分布廣泛。在平原、草地、溝溪、山地、林下和淡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