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篇章:歷史上重大改革的規(guī)律性總結 改革的定義:改革指對舊有的生產(chǎn)關系、上層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變動。改革是社會發(fā)展的強大動力。因此,也可以說人類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一)改革的原因(背景)人類社會從來沒有施之百代而不變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統(tǒng)治者為了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而設計的行為規(guī)范,隨著時代的變化,再合理的制度也會出現(xiàn)問題。當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會影響、動搖統(tǒng)治秩序的時候,當政者可能自覺或被動地實行改革。總的來講,歷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發(fā)生都是由于舊的生產(chǎn)關系或上層建筑不適應新的生產(chǎn)力或經(jīng)濟基礎的發(fā)展的需要。具體來講,這些原因大體可以表述為:(1)根本原因:舊的生產(chǎn)關系或上
2、層建筑阻礙(不適應)生產(chǎn)力或經(jīng)濟基礎的發(fā)展的需要。 商鞅變法:秦國舊的奴隸制;孝文帝改革:鮮卑舊制;俄國1861年改革:落后的封建農(nóng)奴制 戊戌變法:清朝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明治維新:幕藩就體制 (2)社會危機(內憂外患) 內憂:財政危機、階級矛盾、社會矛盾導致政治危機 外患:民族危機或民族矛盾尖銳 (3) 歷史趨勢: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或社會發(fā)展趨勢; 商鞅:封建制取代奴隸制,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孝文帝:黃河流域統(tǒng)一、民族融合; 戊戌變法、明治維新、俄國改革:世界發(fā)展資本主義的近代化趨勢。 (4) 思想條件:改革著或支持者的革新意識
3、(商鞅:百家爭鳴,法家的改革思想;孝文帝:馮太后、孝文帝接受漢化思想文化; 俄國:赫爾岑等人的反對農(nóng)奴制、沙皇專制統(tǒng)治的新思潮;戊戌變法:康梁的維新思想;明治維新:富國強兵、尊王攘夷的思想等。 (5)主觀條件:改革家掌權,統(tǒng)治者支持、厲行改革。(商鞅、秦孝公;馮太后、孝文帝;王安石、宋神宗;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倒幕派和明治天皇;康梁維新派和光緒帝) (二)改革內容(措施) 有政治改革、經(jīng)濟改革、軍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三)改革結果 成功:特殊的改革階段轉變成不間斷的調整,即建立一種新制度,它能自我調整,釋放出社會內的壓力; 失?。焊母飳е滦碌睦婷芗せ驂毫Φ尼尫潘俣忍?/p>
4、,社會內部矛盾加劇,最后改革轉化為革命; 改革停留在表面層次,不愿觸及較長期的利益關系,以致不斷改變策略。改革成為時斷時續(xù),時而前進,時而倒退的膠著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可以維持很長時期,直到新的契機出現(xiàn),從而轉入成功或變?yōu)槭?。注意:判斷改革成功與否的標準:一是改革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斷。即改革達到了預期目標,有利于國家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同時不管改革者處境怎樣,改革都能繼續(xù)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1)成功的改革外國:梭倫改革、宗教改革、農(nóng)奴制改革、明治維新、羅斯福新政中國:齊國管仲改革、魯國“初稅畝”、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改革開放(2)失敗的改革:外國:阿里改革、蘇聯(lián)和東歐改革中
5、國: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四)改革成敗的原因決定改革成敗的幾個要素是否順應歷史發(fā)展的趨勢,與時俱進,因時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看力量對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從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兩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從內外兩方面,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改革必然會損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會遇到阻力,不會一帆風順,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當時的實際,是否行之有效。當時的內外環(huán)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開展和執(zhí)行。(五)改革的實質改革是統(tǒng)治者對即定制度所進行的調整。它與社會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現(xiàn)存制度,而是對現(xiàn)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盡量適應不斷變
6、化的時代。(六)改革性質A、奴隸社會的改革:梭倫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魯國“初稅畝”。B、封建性質的改革 (1)確立封建制度:魏文侯變法、商鞅變法(2)挽救危機、自我完善:外國:彼得一世改革、阿里改革 中國:王安石變法、洋務運動(3)少數(shù)民族學習先進制度文化(兼有確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質):北魏孝文帝改革C、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1)思想文化領域:歐洲的宗教改革(2)確立資本主義:外國:農(nóng)奴制改革、明治維新 中國:戊戌變法(3)鞏固資產(chǎn)階級統(tǒng)治:美國羅斯福新政D、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外國:蘇聯(lián)、東歐社會主義改革 中國:改革開放(七)改革的評價A、評價改革的標準1、堅持社
7、會發(fā)展的標準;2、堅持歷史的標準;3、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思想,堅持階級斗爭的觀點;4、重視歷史發(fā)展必然性與偶然性的關系;5、注意主觀動機與客觀效果之間的關系;6、改革的成敗不能以改革者個人的結局來作判斷,而應視改革的積極作用是否得以維持。7判斷改革成功與否的標準主要是改革的目的與改革本身所達到的目標之間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B、如何評價歷史上的重大改革運動對改革進行評價時,我們應該堅持的原則是:(1)我們要把各種改革放在它所屬的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中去加以評價。應該首先分析當時的歷史條件、歷史要求,再看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適應或者違背了這一歷史要求,它對社會歷史發(fā)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8、據(jù)此,對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一場改革的成敗與否,不能看改革者個人的結局如何,而要看這一改革所產(chǎn)生的積極作用是否得到維持。(八) 從改革成敗中得到的規(guī)律性認識或啟示 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國家富強的重要手段,是歷史發(fā)展的要求和產(chǎn)物 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會涉及某些人或集團的利益而遭其反對,因而具有艱巨性和復雜性,不可能一帆風順。 對改革的具體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須行之有效,改革過程中要用人得當,改革家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根據(jù)不同的國情和當時的歷史實際。實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適宜的方法進行
9、改革。(九)改革的分類從程度看,一種是在不觸動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進行局部的調整;一種是對舊的生產(chǎn)關系和上層建筑進行徹底的改革,導致社會制度發(fā)生根本性變化。從內容看,有政治改革、經(jīng)濟改革、軍事改革和文化改革。從性質看,有奴隸制度的改革、封建主義的改革、資本主義的改革和社會主義的改革。 第二篇章:【歷史考試說明】(1) 梭倫改革;(2)商鞅變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變法;(5)歐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俄國農(nóng)奴制改革;(8)明治維新;(9)戊戌變法?!究键c落實】考點一梭倫改革1背景:公元前7世紀末,雅典工商業(yè)發(fā)展;貴族和平民的矛盾激化;雅典當時面臨外敵
10、入侵,公元前594年梭倫當選為執(zhí)政官。2主要措施(1)頒布“解負令”,廢除公私債務;廢除債務奴隸制。(2)鼓勵發(fā)展工商業(yè),提倡節(jié)儉,反對奢侈。(3)實行財產(chǎn)等級制度。(4)建立四百人會議、陪審法庭,并使公民大會成為最高權力機關。3基本特點(1)理念:節(jié)制、中庸、公平、平等、和諧。(2)性質:奴隸主性質的改革。4影響:梭倫改革將國家引上了民主政治的軌道,為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奠定了基礎。梭倫改革的實質是在雅典社會文明體制出現(xiàn)嚴重危機的情況下,對雅典社會的經(jīng)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進行根本改造的革新運動,是雅典平民反對奴隸主舊貴族斗爭的一次重大的階段性勝利。考點二商鞅變法1背景(1)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生產(chǎn)力的發(fā)
11、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潰,社會處于轉型期。(2)秦國相對落后,秦孝公堅決支持商鞅變法。2內容(1)軍事:廢除世卿世祿制度,獎勵軍功,編制什伍組織。(2)經(jīng)濟:廢除井田,承認土地私有;獎勵耕織,統(tǒng)一度量衡。(3)政治:廢除分封制,建立縣制;“燔詩書而明法令”;制定秦律。(4)風俗:塞私門之請;推行分異令。3性質:地主階級性質的改革。4評價(1)積極:推動了秦國社會的發(fā)展,而且推動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權制轉型,為秦始皇建立大一統(tǒng)帝國奠定了基礎,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2)消極: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加重對人民的剝削,激化了階級矛盾。商鞅變法措施體現(xiàn)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意志。如廢除世卿世祿制
12、,獎勵軍功,樹立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優(yōu)勢;廢除井田,獎勵耕織,推動了地主所有制經(jīng)濟的發(fā)展;建立縣制、強化中央集權,符合新興地主階級鞏固統(tǒng)治的意愿??键c三孝文帝改革1背景(1)439年,北魏統(tǒng)一北方,結束了北方多年來分裂混亂的政治局面。(2)北魏面臨危機:經(jīng)濟落后;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中央與地方的矛盾。(3)掌握實權的馮太后和孝文帝積極推動北魏改革。2措施(1)實行均田制;(2)實行三長制,加強中央集權;(3)整頓吏治;(4)遷都洛陽;(5)實行漢制與移風易俗,促進鮮卑族的封建化。3性質:少數(shù)民族學習中原先進文化,促進自身封建化的改革。4評價:促進北方經(jīng)濟的恢復和發(fā)展,加速少數(shù)民族的封建化,
13、促進民族的交流與融合,為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孝文帝改革實行了一系列漢化措施,特別是均田制的實行、遷都洛陽、移風易俗的漢化措施等,都推動了鮮卑族的封建化進程,有利于民族間的融合。因此孝文帝改革實質上是一場少數(shù)民族封建化的改革??键c四王安石變法1背景(1)北宋中期,出現(xiàn)“三冗”(冗官、冗兵、冗費)“兩積”(積貧、積弱)現(xiàn)象,階級矛盾尖銳,邊境危機嚴重。(2)慶歷新政失敗,宋神宗任用王安石進行變法。2措施(1)理財措施:實行青苗法、募役法、農(nóng)田水利法、均輸法、方田均稅法、市易法等,減輕農(nóng)民的負擔,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貸者;增加了國家的收入。(2)整頓軍隊:實行“省兵”措施,實行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等,節(jié)
14、省了軍費開支,使軍隊戰(zhàn)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3)改革科舉:改考經(jīng)義策論,為變法造就人才;改革選官制度,克服恩蔭泛濫的弊病。3性質:地主階級性質的改革。4評價(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2)變法的局限性:由于用人不當,出現(xiàn)新法危害百姓的現(xiàn)象。(3)新法的變質:成為黨爭和聚斂錢財?shù)墓ぞ?,變法的精神被完全改變。王安石變法主要是調節(jié)封建國家與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并沒有使社會矛盾得到根本解決。變法認可了地主對土地的兼并,無法解決農(nóng)民的問題,也就無法緩和社會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對下,新法很快被廢除??键c五歐洲宗教改革1背景(1)經(jīng)濟方面:近代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
15、、發(fā)展與教會的專制形成尖銳矛盾,成為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2)政治方面:民族國家的形成要求打破天主教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3)思想方面:文藝復興后人文主義思想的發(fā)展推動了人們的思想解放。2過程:1517年,馬丁·路德發(fā)表九十五條論綱,拉開了宗教改革運動的序幕。隨后加爾文在瑞士、亨利八世在英國也進行了改革。3主要內容(1)馬丁·路德:核心思想是“因信稱義”。(2)加爾文:把信仰得救解釋為先定論。(3)亨利八世:建立起附屬于王權和政府的民族教會。4實質:在宗教外衣下進行的資產(chǎn)階級反對封建統(tǒng)治的思想解放和社會運動。是繼歐洲文藝復興之后又一場思想解放運動。5歷史作用(1)摧毀了天主教會
16、的精神獨裁,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掃清了道路。(2)西歐各國的民族文化、教育事業(yè)得以迅速發(fā)展,為歐洲走向現(xiàn)代社會創(chuàng)造了條件。宗教改革后的新教并非是對過去的完全否定,而是對天主教的批判、繼承和發(fā)展。宗教改革以一種廣為人們接受的傳統(tǒng)形態(tài)進行著種種改革,為人們接受和利用??键c六穆罕默德·阿里改革(5)軍事改造舊軍隊,建立新式軍隊。實行征兵制:按西歐國家的模式組織和訓練軍隊;建立軍事學校,培養(yǎng)新型軍官;改善裝備等3改革影響(1)結束了長期的混亂狀態(tài),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國家的基礎。(2)維護了埃及的獨立和主權,推遲了歐洲列強侵占埃及的進程。(3)促進了埃及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推動了
17、埃及的近代化。考點七俄國農(nóng)奴制改革1背景(1)農(nóng)奴制的存在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激化了階級矛盾。(2)克里米亞戰(zhàn)爭的失敗暴露了農(nóng)奴制的落后。(3)十二月黨人和知識分子群體要求社會變革和思想解放。2內容(1)“二一九”法令:農(nóng)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農(nóng)奴得到一塊須高價贖買的份地;農(nóng)民仍受“村社”的管理。(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進俄國司法體系和地方行政體系的近代化。3評價(1)進步性: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必要的勞動力、資金和市場。(2)局限性: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3)性質: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chǎn)階級性質的改革運動。1861年農(nóng)奴制改革的性質是資產(chǎn)階級性質的改
18、革,并不是從其主觀目的來說的,而是從其發(fā)生的原因,即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發(fā)展受到封建農(nóng)奴制的阻礙、改革的內容和改革的積極作用三個方面為依據(jù)。改革是由沙皇主持進行的,不可避免地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這說明俄國仍未完成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键c八日本的明治維新1背景(1)國內危機:幕府專制、重農(nóng)抑商和閉關鎖國導致階級矛盾尖銳。(2)民族危機:黑船來航,民族危機加深。(3)獨立改革派的形成;武裝倒幕的成功;成立明治新政府。2措施(1)政治:廢藩置縣;“四民平等”;加強中央集權;建立近代天皇體制。(2)經(jīng)濟:殖產(chǎn)興業(yè),大力發(fā)展資本主義工商業(yè)。(3)文化:推行文明開化,建立近代教育體制;社會習俗推進西化。(
19、4)軍事:建立近代化軍隊并輔以武士道教育。3評價(1)積極性:逐漸擺脫不平等條約,成為亞洲的強國;為鄰國提供重要的啟迪和經(jīng)驗。(2)局限性: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日本雖確立了近代君主立憲制,但保留了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為了獲取海外市場和殖民地而對外侵略擴張,給亞洲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键c九戊戌變法1背景(1)民族危機:甲午戰(zhàn)爭失敗和馬關條約的簽訂激發(fā)了救亡圖存的民族意識。(2)經(jīng)濟根源與階級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資產(chǎn)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3)思想基礎:西方近代思想的傳入;早期維新思想的直接影響。(4)維新派的準備:創(chuàng)
20、辦學堂,聚徒講學;著書立說,力倡維新;公車上書,懇請變法;創(chuàng)辦報刊,傳播維新;成立團體,組織力量;展開論戰(zhàn),挑戰(zhàn)頑固。2內容(1)政治:允許官員參政,精簡機構等。(2)經(jīng)濟:鼓勵發(fā)展農(nóng)工商業(yè)等。(3)軍事:改革軍制,精練陸海軍,按新法練兵。(4)文化教育:促進西學傳播,廢除八股。3結果: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勢力發(fā)動戊戌政變,變法失敗。4評價(1)性質:是一場資產(chǎn)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具有進步意義。(2)政治上:是一場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具有愛國性。(3)思想上:是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具有啟蒙性。(4)社會生活上:開創(chuàng)了新的時代風氣、社會輿論和思想觀念。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化由“器物”到“制
21、度”層面發(fā)展的表現(xiàn),它反映了民族資產(chǎn)階級要求擺脫民族危機、變法圖強的強烈愿望。但其失敗的結果則證明資產(chǎn)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行不通。 第三篇章:2009-2015年新課標全國卷第45題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試題【2015年新課標全國卷第45題】1(2015·全國新課標卷文綜·45)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從秦朝鑄造“半兩”錢開始,銅幣主要以重量為名。漢代的“五銖”錢,“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視為標準性的錢幣。由于盜鑄、剪鑿良幣以取銅等原因,錢幣實際重量與錢幣上銘文不符的現(xiàn)象時常發(fā)生。隋末,劣幣盛行,“千錢初重二斤,其后愈輕,不及一斤”。幣值混亂,影響流通。
22、針對這種情況,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詔鑄“開元通寶”錢,即在錢幣上鑄“開元通寶”字樣(或識讀成“開通元寶”),大小仿漢“五銖”,稱作一文,亦稱一錢,每十錢重一兩。“新錢輕重大小最為折衷,遠近甚便之”。這成為衡法由十六進位制變?yōu)槭M位制的關鍵。“錢”取代“銖”成為“兩”以下的重量單位。此后歷代錢幣均稱“通寶”或“元寶”,錢幣上不再標識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號作為錢名逐漸成為常制,如“熙寧通寶”“光緒元寶”等。摘編自彭信威中國貸幣史等(1)根據(jù)材料,指出唐代幣制改革的主要內容。(6分)(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代幣制改革的意義。(9分)1(15分)(1)內容:推動了衡法向十進位
23、制轉變;不再直接以錢幣重量體現(xiàn)幣值。(6分)(2)意義:終止了五銖錢長期流通的歷史,開啟了新的貨幣體系;幣值與錢幣重量脫鉤,為非金屬貨幣產(chǎn)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為年號錢的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9分)2.(2015·全國新課標卷2文綜·45)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丈官年薪俸銀180兩,正七品知縣45兩,正九品官員33兩,這些銀兩除養(yǎng)家糊口外,還要支付隨從、幕僚的酬金及辦公費用,普通人入不敷出。各級官員在征收田賦等稅收時,以各種名義額外加征。這些水外之稅,小部分作為各級衙門的辦公經(jīng)費,大部分被各級官員據(jù)為己有?!按笾?/p>
24、上縣,每正賦一兩”額外加征“銀一錢五分,二錢不等”;部分軸線“數(shù)倍于正賦”,以致引發(fā)民變。雍正帝認為,與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數(shù);與其營私而中飽,不若責其辦公。他決定改革,明確規(guī)定加征的稅額,統(tǒng)一管理,用于發(fā)放以“養(yǎng)廉”為名的津貼。養(yǎng)廉銀的數(shù)目,視職位的高低及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總督每年約二萬兩,州縣每年也有二千兩左右。用作辦公經(jīng)費與官員薪水補貼。官員的合法收入大幅度提高。 摘編自黃惠賢等中國俸祿制度史 (1) 根據(jù)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養(yǎng)廉銀制度的原因。(8分) (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養(yǎng)廉銀制度的作用。(7分)2【答案】(1)官員薪俸偏低;地方辦
25、公經(jīng)費不足;各種稅外之稅繁多,官員貪腐現(xiàn)象普遍;百姓稅負沉重,社會矛盾尖銳;政府力圖整頓整治。(8分)(2)提高了官員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貪腐;暫時減輕民眾負擔,緩解社會矛盾;未能從根本上解決貪腐問題。(7分)【2014年全國卷第45題】1(2014·全國新課標卷文綜·45)(15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西漢建立后,“約法三章”不再適應現(xiàn)實需要,新的法令條文不斷增加,形成九章律。漢武帝時,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條”迅速增至359 “章”,僅關于死罪的法律條文便有1000 多條,“律令煩多,百有余萬言”;具有法律意義的案例匯編越編越多,春秋一書所記史事在判案時也用作參考。
26、三國魏初,沿用的“秦漢舊律”競多達906卷,770余萬字,東漢以來馬融、鄭玄等儒學大師對法律的注釋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晉時對法律進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規(guī)被編輯為“令”,由具體行政部門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為主體,共20篇、620條、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時任意引用法令條文的可能性。與漢代明顯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條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罰。摘編自張晉藩總主編中國法制通史 (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魏晉法律改革的主要特點。(8分)(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儒學對西漢、東漢、魏晉時期法律的影響。(7 分)【考點】西漢、東漢、魏晉時期法律改革【解析】(1)主要特點
27、依據(jù)材料第一段中“西漢建立后,“約法三章”不再適應現(xiàn)實需要,新的法令條文不斷增加”的信息,可推導出魏晉時期法律改革也是原有法律不再適應現(xiàn)實需要,從而概括出從現(xiàn)實需要出發(fā);對比第一段漢代法律,從第二段中“共20篇、620條、27600字”的信息可概括出刪繁就簡,從“大量行政法規(guī)被編輯為令,由具體行政部門掌握”的信息可概括出刑法與行政法規(guī)分離,從“與漢代明顯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條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罰”的信息可概括出突出倫理犯罪。(2)影響從材料第一段中“春秋一書所記史事在判案時也用作參考”“東漢以來馬融、鄭玄等儒學大師對法律的注釋也具有法律效力”的信息可歸納出漢武帝以后儒家經(jīng)典開始影響法律實
28、施,東漢時儒家學者深入影響法律條文的解釋;從材料第二段“新律不少條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罰”的信息可歸納出魏晉時期儒學理念法制化。【答案】(1)特點:從現(xiàn)實需要出發(fā);刪繁就簡;刑法與行政法規(guī)分離;突出倫理犯罪。(8分)(2)影響:“獨尊儒術”后儒家經(jīng)典開始影響法律實施;東漢時儒家學者深入影響法律條文的解釋;魏晉時期儒學理念法制化。(7分)2(2014·全國新課標卷文綜·45)(15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秦漢時期山林屬國家所有,不允許私家占有山林湖泊。東晉以后,巨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澤,晉成帝頒布了“占山護澤,強盜律論”的禁令,但難以執(zhí)行。豪強之家違法占山封水,政府無
29、力制裁,平民百姓卻無此特權,“富強者兼嶺而占,貧弱者薪蘇(柴薪)無托”。南朝宋孝武帝實行改制,允許私家合法擁有山澤產(chǎn)權;按官階等級設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頃,依品級遞減,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頃;“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闕(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產(chǎn)權后,山林開放成為常態(tài),產(chǎn)權國有與私有并存。摘編自趙岡中國歷史上生態(tài)環(huán)境之變遷(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南朝山澤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南朝山澤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9分)【考點】南朝山澤管理制度改革【解析】(1)從材料中“富強者兼嶺而占,貧弱者薪蘇(柴薪)無托”可知改革的主要原因是豪強大族擅
30、占山澤,百姓無權享有山澤之利;從魏晉南北朝時代特征可知是北方戰(zhàn)亂,人口南遷的大背景。(2)結合實行改革的原因和目的可總結歸納改革的作用。【答案】(1)背景:北方戰(zhàn)亂,人口南遷;豪強大族擅占山澤,百姓無權享有山澤之利。(6分)(2)作用:確定山澤占有私有制;緩解山澤占有的矛盾;保護了官僚階層的經(jīng)濟利益;推動南方開發(fā),促進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9分)【2013年全國卷第45題】2(2013·全國新課標卷文綜·45)(15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緒帝名義在西安發(fā)布變法詔諭:“我中國之弱,在于習氣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誤國家者在一私字
31、,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學西法者,語言文字、制造機械而已,此西藝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吧崞浔驹炊粚W,學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強耶?”“著軍機大臣、大學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國大臣、各省督撫,各就現(xiàn)在情形,參酌中西政要,舉凡朝章國故、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政財政,當因當革,當省當并,或取諸人,或求諸己,如何而國勢始興,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備始修,各舉所知,各抒所見”。以奕劻、李鴻章、榮祿等人為督辦政務大臣,以劉坤一、張之洞為參預政務大臣,共同負責主持新政工作。在隨后五年左右的時間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稱“清末新政”。據(jù)清德宗實錄等(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
32、括清末新政與戊戌變法的共同之處。(6分)(2)戊戌變法與清末新政兩次改革的結果差異很大,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實質。(9分)【考點】清末新政、戊戌變法【解析】本題選取課外史料,考查學生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概括、分析、評述歷史問題的能力。第(1)問依據(jù)材料信息,從目的、形式和內容三個角度概括清末新政與戊戌變法的共同之處。第(2)問“原因”從主導者、支持力量、實施過程和背景燈角度分析;“實質”結合清末新政實施者的階級屬性,結合其實施的背景和目的予以分析。【答案】(1)向西方學習;自上而下的改革;側重制度改革。(2)原因:改革主導者不同;地方實力派對改革的認識與支持程度
33、不同;推行過程不同;面臨國內外情勢不同。實質:維護專制統(tǒng)治,抵制革命。2(2013·全國新課標卷文綜·45)(15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唐前期,繼續(xù)推行北魏以來的“均田制”。在此基礎上,實行租庸調制,“有田則有租(田租),有家則有調(納絹布等),有身則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則納布帛等代替)”。庸和調在整個國家財政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隨著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劇,均田制急劇崩壞,租庸調制難以維持?!坝杏孜闯啥?,而承襲世資,家累千金者,乃薄賦之;又有年齒已壯,而身居窮約,家無置錐者,乃厚賦之,豈不背謬!”百姓舉家逃亡,規(guī)避賦稅,被稱為“客戶”。公元780
34、年,唐朝推行兩稅法:以國家財政開支所需為總額,所謂“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戶在現(xiàn)居地登記,根據(jù)財產(chǎn)情況定戶等,按戶等高低交納賦稅,“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分夏秋兩季征收,“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郡縣稅三十之一”。結果“賦不加斂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虛實,貪吏不誠而奸無所取,自是輕重之權,始歸于朝廷”。每戶負擔并未增加,但國家財政總收入增加,對戶口的掌握也更為準確,“天下便之”。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等(1)根據(jù)材料,概括指出兩稅法改革的背景。(6分)(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兩稅法與唐前期的賦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積極作用。(9分)【考點】課標外考點:唐兩稅法。【解
35、析】本題選取課外史料,考查學生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概括、分析、評述歷史問題的能力。第(1)問依據(jù)材料信息“唐中期以后,隨著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劇,均田制急劇崩壞,租庸調制難以維持”等方面分析歸納。第(2)問可依據(jù)材料信息“根據(jù)財產(chǎn)情況定戶等,按戶等高低交納賦稅”、“每戶負擔并未增加,但國家財政總收入增加,對戶口的掌握也更為準確”并結合兩稅法實施的時代背景來分析兩稅法的積極作用?!敬鸢浮浚?)土地兼并嚴重,戶口不實,貧富兩極分化,國家財政緊張。(6分)(2)簡化了稅制,擴大了納稅面;朝廷收入增加;促進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從以人丁為主到以財產(chǎn)為主,稅賦負擔相對公平。(9分)【2012年全國卷第45題】
36、1(2012·全國新課標卷文綜·45)(15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西漢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會矛盾加劇,“改制”呼聲高漲。以改革家形象出現(xiàn)的的王莽代漢創(chuàng)立“新”朝,以周禮為依據(jù)進行改革?!靶隆闭嘟⑶昂笃甙四觊g,推行了四次幣制改革。公元7年,鑄錯刀、契刀、大錢,與五銖錢并行。三種新鑄錢幣的含銅量與五銖錢差別不大,但兌換價分別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廢除五銖錢、錯刀、契刀,另鑄造小錢,與大錢并行。公元10年,推行總名為“寶貨”的貨幣,分金貨、銀貨、龜貨、貝貨、錢貨、布貨等質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類,共計28個品種,相互間兌換標準復
37、雜。公元14年,廢止大、小錢,發(fā)行重二十五銖的“貨布”與重五銖的“貨泉”。“每一易錢,民用(因此)破業(yè),而陷大刑”。幣制改革與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敗。摘編自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1)根據(jù)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分)(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王莽幣制改革失敗的原因。(10分)【解析】第(1)題,依據(jù)材“社會矛盾加劇”等信息分析歸納。第(2)題,從材料中的“推行了四次幣制改革”、“質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類”、“相互間兌換標準復雜”、“每一易錢,民用(因此)破業(yè),而陷大刑”等分析改革的弊端說明原因?!敬鸢浮浚?)緩解社會危機,樹立“新”朝形象,鞏固政權。(2)復古而不切實際;頻繁
38、多變,幣種紊亂,造成社會經(jīng)濟混亂;任意規(guī)定幣值與兌換標準,掠奪百姓財富,加劇社會動蕩。【2011年全國卷第45題】1(2011·全國新課標卷文綜·45)(15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我國北方草原歷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園,他們以部落為基本的社會組織,時而因其共同利益結成部落聯(lián)盟,各部落在草原上遷徙不定,往往為爭奪草地、水源相互仇殺。清朝入關前,統(tǒng)一漠南蒙古,開始分定各地部界,嚴禁互相侵越;入關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會,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為數(shù)旗,小者自為一旗,旗長由蒙古各部首領世襲擔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統(tǒng)屬,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來亦受限制。合
39、數(shù)旗為一盟,盟長、副盟長以及會盟地由朝廷指定,對各旗進行監(jiān)督,處理各旗不能解決的事務,盟不是一級行政機構,盟長不得干涉各旗事務、發(fā)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一切重大軍政事務的裁決權屬于理藩院,各旗旗長有義務率旗下兵丁,應詔出征。蒙古族舊有的部名義上保存下來,不具有行政功能。摘編自翁獨健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等(1)指出旗、盟與草原傳統(tǒng)部落、部落聯(lián)盟的區(qū)別。(5分)(2)簡析盟旗制度的歷史作用。(10分)【解析】本題考查盟旗制度。本題是一道考查角度獨特的試題,不拘泥教材中的改革,而是從盟旗制度入手,通過盟旗制度來考查學生根據(jù)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分析問題的能力,這是選修內容出題的基本模式。第(1)題,關鍵要從材料提取信息。根據(jù)材料信息中的“部落為基本的社會組織”、等概括,可知旗、盟是政府管理制度、部落是自發(fā)的社會組織等。第(2)題,分析作用根據(jù)材料信息可以從政治面貌的變化、加強政府控制、穩(wěn)定社會秩序、鞏固國家統(tǒng)一等方面多角度作答。【答案】(1)旗、盟是清政府針對蒙古地區(qū)制定的一種管理體制;部落、部落聯(lián)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會、政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別墅拆改合同范本
- 代銷合同范本同+
- 個人買賣瓷器合同范例
- 業(yè)務結算補充合同范本
- 俄語貿易合同范本
- 務工合同范本可
- 買斷畫稿合同范本
- 公司注銷離職合同范本
- 倉庫搬遷合同范本
- 農(nóng)莊種菜養(yǎng)殖合同范本
- 國家科技安全教學課件
- DB3301T 1088-2018 杭州龍井茶栽培技術規(guī)范
- 2010浙G22 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管樁
- 安徽省部分省示范中學2025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英語試卷含解析
- 工程機械租賃服務方案及保障措施 (二)
- 國網(wǎng)基建安全管理課件
- 陳元方年十一時課件
- 部編版初中語文7-9年級教材必背古詩詞、古文99篇詳細解析及欣賞
- DB36T 1393-2021 生產(chǎn)安全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通則
- 宏觀經(jīng)濟管理學
- 檔案三合一制度培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