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23 孟子》三章 配套教案教學設計初二優(yōu)秀公開課_第1頁
人教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23 孟子》三章 配套教案教學設計初二優(yōu)秀公開課_第2頁
人教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23 孟子》三章 配套教案教學設計初二優(yōu)秀公開課_第3頁
人教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23 孟子》三章 配套教案教學設計初二優(yōu)秀公開課_第4頁
人教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23 孟子》三章 配套教案教學設計初二優(yōu)秀公開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23孟子三章第 1 課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 反復誦讀,掌握朗讀節(jié)奏,疏通文意。2. 理解中心論點,理清論證思路。3. 體會孟子的思想及社會意義。一、導入新課播放歌曲得民心者得天下同學們,剛才這首歌反映了一個什么樣的主題?(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正如歌中唱到的,歷史上的雍正是一位勤政愛民的皇帝,“施仁政,察民情,順民意,得民心”。賢明智慧的李世民也明確提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其實,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早已論證了這一思想。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1. 作者簡介孟子,名軻,字子輿。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大師,被推尊為“亞圣”。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

2、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個人修養(yǎng)、倫理道德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合著的。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孟子的文章自成風格,其文思想深刻,說理透徹,氣勢充沛,開合自如,長于論辯,有很強的說服力。2. 寫作背景戰(zhàn)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并戰(zhàn)爭日益激烈,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yè),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人民生活十分痛苦。面對這種現(xiàn)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孟子主張“民貴君輕”,呼吁各國重視人民的作用;強烈反對不義戰(zhàn)爭,宣揚“仁政”“王道”,并將這一希望寄托在統(tǒng)治階級發(fā)“仁心”上。目標導學二:整體感知,掌握朗讀節(jié)奏1. 初讀課文,讀準字音。2.

3、 聽讀課文,讀出語句的停頓。重點句停頓示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順之。3. 賽讀課文(教師評點)。目標導學三:疏通文意,積累字詞1. 再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對照注釋,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2. 交流釋疑。3. 以“接龍”的形式,翻譯文章,教師及時點評糾正。4. 積累重點文言字詞?!就僮帧坑H戚畔之:同“叛”,背叛?!竟沤癞惲x】委而去之(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池非不深也(古義:護城河。今義:水塘) 目標導學四:把握觀點,理清思路1.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明確:天時

4、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 “天時”“地利”“人和”“得道”“失道”分別是什么意思?它們之間有怎樣的聯(lián)系?明確:天時有利的自然條件,如風、雨、季節(jié)、氣候等;地利有利的物質(zhì)條件,如城、池、兵革、米粟等;人和眾人擁有的士氣、斗志,萬眾一心的精神狀況,眾志成城、視死如歸的大無畏氣概等;得道得到仁義,施行仁政,施恩于民;失道失掉仁義,倒行逆施,殘暴統(tǒng)治。3. 孟子認為“怎樣才能做到人和?”明確:做到“得道”二字,即人心向背,對戰(zhàn)爭有重要意義。4. 本文的論證思路是怎樣的?請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討論交流。明確: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樣做”的思路,逐層深入闡明自己的思想觀點,論證嚴密,條理清晰。即開篇就點

5、明了中心論點,揭示了“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的關(guān)系,然后以“攻城”為例,先從攻方說明“天時不如地利”,然后從守方說明沒有人心團結(jié)、眾志成城的精神,再好的物質(zhì)條件也不可能守住城池,即“地利不如人和”,這樣層層墊高,最終強調(diào)了“人和”是三個條件中最關(guān)鍵的因素。進而從“域民”“固國”“威天下”類推到治國也需要“人和”。目標導學五:擴展延伸你能說出有關(guān)“和”的成語、俗語或典故嗎?“和”字在當代社會又具有了怎樣的新內(nèi)涵?示例:成語有“和氣生財”、“一團和氣”、“和氣致祥”、“和衷共濟”等;俗語有“家和萬事興”;典故有“將相和”等。“和”字不僅僅是指人與人的和諧相處,而且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處

6、,和諧發(fā)展。三、板書設計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論據(jù)進攻天時不如地利防御地利不如人和戰(zhàn)爭需“人和” 類推域民固國威天下治國需要“人和” 結(jié)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可取之處1. 注重在朗讀的基礎(chǔ)上,加深學生對本文的理解。2. 教學重難點突出,充分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氛圍。不足之處1. 孟子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擴展延伸得不夠。2. 孟子說理文的特點,滲透較少。第 2 課時富貴不能淫1. 背誦課文,并借助注釋和工具書了解文意。2. 把握文章的觀點和思路,體會孟子論述的道理的現(xiàn)實意義。一、導入新課人們經(jīng)常說“大丈夫說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看看“亞圣”孟子

7、對“大丈夫”的闡釋。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作者及作品背景:孟子(約前 372前 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將其發(fā)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圣”。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yè)于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但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xiàn)統(tǒng)一,孟子的政治主張未被采納。目標導學二:朗讀課文,悉解文義1. 朗讀文章,劃分文章節(jié)奏。節(jié)奏劃分示例:(1)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8、(2)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2. 多朗讀幾遍,說說你的朗讀感受。明確:本文朗讀時需要注重朗讀技巧,首先是文中有不少對比和排比的句式,需要注意朗讀節(jié)奏鮮明;其次部分語句需要通過重音讀出語氣,如“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的“誠”字,“是焉得為大丈夫乎”的“焉”字,都應讀出重音??傊疚男枰欢ǖ睦首x技巧,才能把握文本氣勢磅礴的特點。3. 反復朗讀,并結(jié)合課文注釋,感知文義。目標導學三:合作探究,分析內(nèi)容1. 請簡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明確: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孫衍、張儀那樣位高權(quán)重,令人望而生畏的當權(quán)者。2. 請對比分析孟子所說的“妾婦之

9、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明確:“妾婦之道”表現(xiàn)為順從,其本質(zhì)是在權(quán)力面前無原則,如張儀之流, 只是順從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現(xiàn)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質(zhì)是對內(nèi)心的仁、義、禮的堅守,一如儒家所倡導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3.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舉例說明你對“大丈夫”的理解。明確: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意思往上爬, 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因此,不過是小人,奉行的是“妾婦之道”,哪里談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可列舉文天祥、魯迅、項羽等典型例子。4. 說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現(xiàn)

10、實意義。明確:這句話出自孟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行為準則。在現(xiàn)實生活中,面對金錢利益的誘惑,不亂其心;在危及國家民族利益的時刻,我們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犧牲,做一個真正的大丈夫。三、板書設計妾婦之道: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大丈夫之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第 3 課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導入新課有人認為,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人要成就大業(yè),就必須經(jīng)受一番艱苦的磨煉;但也有人認為,“順境也能出人才”,因為環(huán)境只是外在因素,內(nèi)因才是最重要的。那么,怎樣才能造就人才?現(xiàn)在,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來學習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初讀

11、課文,整體感知1. 朗讀課文,讀準字音。畎畝(qun)傅說(yuè)膠鬲(gé)拂亂(fú) 曾益(zng)拂士(bì)憂患(huàn)2. 把握朗讀節(jié)奏。示例: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 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3. 反復朗讀,并結(jié)合課文注釋,感知文義。4. 教師引導梳理文章大意,梳理文言現(xiàn)象?!就僮帧吭嫫渌荒?曾,同“增”,增加)衡

12、于慮(衡,同“橫”,梗塞、不順)入則無法家拂士(拂,同“弼”,輔佐)【使動用法】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勞其筋骨(使勞累)餓其體膚(使饑餓)目標導學二:把握論點,理清論證思路1. 文章開頭列舉了六個人物,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明確:他們的共同點:都出身卑微,歷經(jīng)苦難磨煉,最終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為。2.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3. 通過對課文的分析,你能理清全文的論證思路嗎?明確:先談人,列舉同類事例,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作者的觀點,主要著眼于“生于憂患”,這是全文的重點;后論國,主要著眼于“死于安樂”,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3、。目標導學三:聯(lián)系實際,體驗反思1. 擔當大任的人必須從三個方面經(jīng)受艱苦磨難,你知道它們是什么嗎?磨煉的目的是什么?明確: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為行拂亂其所為。目的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養(yǎng)其忍耐力,增強其能力)。2. 現(xiàn)在社會安定,經(jīng)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y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說法是否還有現(xiàn)實意義?請簡要談談你的認識。示例:文中孟子所言的兩個問題,對我們?nèi)跃哂锌少F的啟發(fā)意義:他強調(diào)人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磨煉中形成的, 擔當“ 大任” 者, 必先經(jīng)歷一番“苦”“勞”“餓”等艱難困苦的磨煉,方能增長才能。而貪圖安樂自然增長不了才能。才能從磨煉中來,人要能夠經(jīng)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 這樣才會有所作為;若頹然喪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對于國家來說, 擁有賢臣,采納諫誡,保持警覺,居安思危極其重要,這關(guān)系到國之存亡,孟子的這個思想有深遠的意義。三、板書設計文章思路及論證方法1. 列舉六位圣君賢臣起于微賤的事例(舉例論證) (個別一般)歸納概括:困境能造就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