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3)_第1頁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3)_第2頁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3)_第3頁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3)_第4頁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目標1、學習議論文的文體知識和本文結構嚴謹、語言犀利的藝術特色。2、整體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脈絡,使學生認識魯迅雜文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3、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教學重點 1、體會魯迅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2、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3、學習文章的寫作技巧。教學難點:使學生認識魯迅雜文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學方法1、誦讀法。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增強感知、感悟。2、品讀法。讀重點語句,品味其思想內涵和寫法。3、討論式。在討論中互相啟發(fā)。4、探究式。在討論的基礎上,對某個或幾個問題變換角度思考拓展思維。教學課時:

2、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有人說,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北京奧運成功,神七升天,上海世博、廣州世大等等,喜事不斷,中國人感到從未有過的幸福,自豪;然而,80多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面貌呢?那時的中國人又是怎樣的精神狀態(tài)呢?當時,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頑強的戰(zhàn)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著這一切,一次次振臂吶喊,一次次沖鋒陷陣他,就是魯迅先生。 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板書課題),看看我們能從中得到什么新的啟發(fā),學到怎樣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背景介紹 1、簡介“九一八”事變與本文的寫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突然向沈陽進攻,蔣介石下令不許抵抗,國民黨

3、軍隊不戰(zhàn)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國主義就占領了我東北三省。而國民黨政府腐敗無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無策”“單會去哀求國聯(lián)”,“國聯(lián)”即“國際聯(lián)盟”的簡稱,是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世界和調節(jié)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國際組織。魯迅指出“國聯(lián)卻正和日本是一伙”?!熬乓话恕笔伦兒?,國民黨政府多次向國聯(lián)申訴,要求制止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但國聯(lián)采取了袒護日本的立場,它派出的調查團到我國東北調查后,在發(fā)表的國聯(lián)調查團報告中,指出日本發(fā)動“九一八”事變并非“合法之自衛(wèi)手段”,但居然承認日本在中國東北的特殊利益,國聯(lián)對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蔣介石向國聯(lián)哀求,實際上就是向日本帝國主義哀求,

4、充分地揭露了蔣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國聯(lián)無效后,一些國民黨官僚和“社會名流”,以祈禱“解救國難”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舉辦“時輪金剛法會”等,“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币虼?,在當時有些人便散布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針對上述情況魯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后,為批駁這種錯誤論調,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寫了這篇文章。題目“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一反問句,意即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2、簡介作者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說集吶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詩歌集野草,雜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

5、調集且介亭雜文集等。本文選自且介亭雜文集。三、解題 1、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其雜文有“匕首”,“投槍”之喻。 本文屬魯迅后期雜文,魯迅寫這篇文章之前的一個月,肺病已相當嚴重。文章寫完之后的兩個多月,寫了病后雜談,還致信楊霽云,自稱是在敵人和“戰(zhàn)友”的夾攻下的“橫戰(zhàn)”??墒?,健康的惡化和精神的壓力,并沒有影響他對世事的熱忱關注。 課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聚焦當時社會的熱點問題,把要談的對象“中國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嗎”

6、直接放在標題上,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和閱讀欲望。2、駁論文簡介議論文是闡明客觀事物的道理,表明作者見解或主張的文章。議論文從論證的方式看,一般可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立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提出并闡明自己的見解或主張。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fā)表議論,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一般說來。批駁對方的論點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直接批駁對方的論點,即先舉出對方的荒謬論點,然后用正確的道理和確鑿的事實直接加以批駁,揭示謊言同事實、謬論同真理之間的矛盾。二是通過批駁對方的論據來駁倒對方的論點。論據是支撐論點的,論據駁倒了,論點也就站不住腳了。三是通過批駁對方的論證來駁倒對方的論點。論述一個

7、伺題,論點和論據之間必須有內在的邏輯關系,否則論點就站不住腳。通過駁論證來駁論點,就是揭穿對方的論據與論點之間沒有內在的邏輯聯(lián)系,即所持論據證明不了論點,其論點并不能由論據推出。四、檢查預習情況: 1、注音搽(ch) 玄虛(xun) 省悟(xng)渺茫(mio) 脊梁( j ) 誆騙( kung )2、解釋下列詞語:玄虛:用使人迷惑的形式來掩蓋真相的欺騙手段。渺茫:因沒有把握而難以預期。誆騙:用謊話騙人。懷古傷今:懷古,追念古代的事情。為民請命:請命,代人請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埋頭苦干:專心地下苦功夫做事。前仆后繼:前面的人倒下來,后面的人繼續(xù)跟上去。形容應用奮斗,不怕犧牲。自欺欺人:用自己

8、都難以置信的話,或手法來欺騙別人。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棄肉身去追求佛法,后來比喻為追求真理而不惜犧牲個人的生命。地大物博:文中指國家疆土遼闊,資源豐富。五、初讀感知1、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認為它是錯誤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么?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么? 明確: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lián)”,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xiàn)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中國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因為有過去和現(xiàn)在的事實為證。2、按揭示對方謬誤、直接反駁、間接反駁(正面立論)、作出結論的逐層推進,把課文分成四個部分填寫下邊的表格部分

9、段號 在議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所揭示的要旨一 1-2 揭示對方論點和論據 暗示對方的論證以偏概全二 3-5 直接反駁對方的論證 指出對方論據只能證明中國人失掉了“他信力”,發(fā)展著“自欺力”,而不能證明失掉了“自信力”。三 6-8 間接反駁對方的論證(正面立論)提出論點: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四 9 作出結論,指出評價方法 要評價自信力的有無應看“中國的脊梁”,不應以偏概全。3、閱讀第l、2段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這兩段話中,揭示了對方什么謬論論點?什么論據?哪些語句最富于諷刺意味? 明確謬論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謬論論據:兩年以前,我們

10、總自夸著“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現(xiàn)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lián),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其中“只希望著國聯(lián)”“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等句最富于諷刺意味,揭露了國民黨政府面對日本侵略“只會哀求國聯(lián)”,采取堅決不抵抗政策的賣國投降的本質。 (2)文中反復承認“是事實”“也是事實”“卻也是事實”,與原文的批判有什么關系? 明確有著前后照應的關系。4、閱讀文章35段,思考:寫駁論,要善于尋找批駁的“突破口”,所謂“突破口”,就是對方謬誤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抓住了它,就能擊中要害。聯(lián)系全文,想一想,為什么本文以反駁對方的論證,即指出其論據不能證明論點為“突破口”? 明確因為謬論論據都是被作者給予

11、肯定的事實,謬論論點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確,那么要想駁斥這一觀點,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對方的論據與論點之間沒有內在的邏輯聯(lián)系,即駁論證了。 六、課堂總結 。本節(jié)課著重分析了課文的逐層推進的論證層次,找出了謬論論據和論點及駁斥方式。 七、布置作業(yè)繼續(xù)閱讀課文,找出作者的正面觀點。第二課時一、回顧導入二、理解分析1、1-2段這兩段話中,揭示了對方什么謬誤論點?什么論據?哪些語句最富于諷刺意味? 明確:謬誤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謬誤論據:兩年以前,卻也是事實。語句:“總自夸”,“只希望”,“也是事實”,“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2、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么還要

12、一再承認對方說的都是“事實”? 明確:首先承認對方說的是事實,但通過分析事實后,發(fā)現(xiàn)對方要說的其實不是自信力的問題,這樣,對方的觀點就不存在了。 這是駁論的一種方式,由真實存在的依據推導出錯誤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指出對方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不成立,這是駁論證。 3、第五段有一段加點的文字,國民黨檢察官曾刪掉這段文字,這說明什么? 明確:“求神拜佛”恐怕是國民黨在山窮水盡時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魯迅是個現(xiàn)實感很強的人,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嚴重后果,這自然觸到了國民黨的痛處。所以被刪去。從加點文字也可以看到魯迅的境況,但魯迅卻不憚于在槍林彈雨中為民奔走呼號,其無私無畏

13、的精神令人敬佩。 4、文章在批駁對方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什么樣的觀點? 明確文章68段間接駁斥了對方的論證,即謬論論據上所說的“自夸”“只希望國聯(lián)”“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的是不能代表當時廣大人民利益的國民黨官僚和所謂的“社會名流”。他們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人,他們是中國的敗類。而真正的中國人在國難當頭時,應是“埋頭苦干”“拼命硬干”“為民請命”“舍身求法”的,我國自古以來就不泛這樣的人,他們才是“中國的脊梁”,“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赴后繼的戰(zhàn)斗?!痹诖嘶A上作者提出了正確的觀點:“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你能舉出一些具體事例來證明作

14、者的觀點嗎? 舉例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于9月20日和22日連續(xù)發(fā)表宣言,提出“組織群眾的反帝運動,發(fā)動群眾斗爭,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的戰(zhàn)斗號召。在黨的號召和領導下,全國掀起聲勢浩大的抗日運動,堅決反對蔣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至12月,曾發(fā)生三次規(guī)模很大的學生請愿運動。6、作者指出應如何評價中國人? 明確:“要論中國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7、“中國的脊梁”指什么人?為什么他們的犧牲不能為“大家”所知道? 明確:指的是腳踏實地地為民族進步而奮斗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梁”,他們往往來自下層或代表著廣大民眾的利益。但由于中國長期的專制奴役統(tǒng)治,許多事情自然無權知

15、道真相。另外,近代以來的許多社會變革多缺乏對廣大民眾的宣傳發(fā)動。 8、魯迅為什么反復強調“中國人的脊梁”?明確因為只有稱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義的中國人,為人民著想,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永遠也不會失掉自信力。評價中國人應該去評價這部分人,在當時只有中國共產黨和廣大的抗日軍民才能算是“中國的脊梁”,而不是開頭提到的“自夸”“只希望國聯(lián)“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的國民黨官僚和“社會名流”。文章最后再次強調了上段所立的觀點。9、“狀元宰相”,“地底下”的含義分別是什么? 明確:前者指統(tǒng)治階級的御用文人,后者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 10、“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為民請命的人”、“

16、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樣的人?你能說出幾個嗎? (投影展示4)學生分組討論后明確:A、“埋頭苦干的人”:為了國家利益,執(zhí)著于某一事業(yè)不畏艱險,奮斗不息的人。如:畢升、徐霞客、司馬遷、華羅庚、楊利偉、抗震救災英雄等。 B、“拼命硬干的人”: 指反對國內剝削階級和外來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陳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飛、文天祥等。C、“為民請命的人”:指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如:杜甫、白居易、 柳宗元、包拯、梁啟超、魯迅等。D、“舍身求法的人”:指歷盡艱險,探求真理的人。如:玄奘 、鑒真、如商鞅、譚嗣同、李大釗等。三、細讀品味1、“中國的脊梁”指什么人? 明確:“中國的脊梁”是指腳踏實地地為

17、民族的進步而奮斗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梁”。 魯迅反復贊揚“中國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強中國人的自信力。2、這一類沒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現(xiàn)狀如何?明確:(l)從人數(shù)上看:何嘗少呢?(2)從特征上看:有確信,不自欺,前仆后繼地戰(zhàn)斗。 (3)從處境上看: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于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3、第9段作者用了一連串的比喻,找出來體會其意思。學生討論后明確“脂粉”:比喻統(tǒng)治階級的欺騙性宣傳;“筋骨和脊梁”:比喻氣節(jié)、操守、人格、品質;“狀元宰相” :比喻國民黨反動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比喻當時還處于地下斗爭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革命力量。 結論:自信力的有無,狀元

18、宰相的文章不足為據,看地底下。4、找出課文中含“中國人”的句子,小組討論后分別回答其“中國人”的含義。同學討論后明確:A、于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所有中國人) B、假使這也算是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 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者及其御用文人)C、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所有中國人)D、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大部分愛國的人民)E、中國人現(xiàn)在是在發(fā)展著“自欺力”。(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者及其御用文人)F、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所有中國人)5、欣賞品味雜文的語言特色。 (1)揣摩第一段話,三個副詞“總”,“只”,“一味”能否互換位置?為什么? 明確:不能,“總”讓人看到國民黨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時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氣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時的“執(zhí)著”,“一味”則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們準確的寫出國民黨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事實,極富諷刺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