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實習自然概況_第1頁
廬山實習自然概況_第2頁
廬山實習自然概況_第3頁
廬山實習自然概況_第4頁
廬山實習自然概況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廬山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環(huán)境,悠久的歷史文化,多采的化交融、政治風云的舞臺。地理位置:,也是近代中西文廬山地區(qū)為九江平原和鄱陽湖平原中山區(qū),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交接地帶,土地肥沃、人民勤勞、物產豐富,是著名的農業(yè)生產區(qū),為旅游事業(yè)發(fā)展提供生活物質、產品保證。廬山實習地區(qū)的范圍界定為北至長江,南至星子縣隘口、溫泉,東到我國最大淡水湖一鄱陽湖東岸湖口縣,西至瑞昌縣,涉及廬山山體以外的廣大平原地區(qū)(圖 1.1.1 和圖 1.1.2) (衛(wèi)片圖和交通圖 2 頁)廬山地處東經 1153011620,北緯 29202950。氣候上屬亞熱帶東南季風區(qū),地勢上屬我國第一階梯。地貌上屬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平緩

2、,江河密布,湖泊眾多,水資源豐富,植物蔥郁,土壤肥沃,為富饒的魚米。從九江西去直達華中最大城市,東去可直達經濟發(fā)達的杭,南可到福州、廈門、廣州,北到濟南、和西暢通,南北直達。通江、交通十分方便,京九鐵路、武滬鐵路的貫通使東九江古稱“”、“潯陽”。三國時期,便是東吳的重鎮(zhèn),又是“四大米市”之一,、教育等方面的經濟發(fā)達,南來北往的商賈極多。沿江沿湖的經濟發(fā)達,為廬山文化、興盛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九江是為江西省第二大城市,工業(yè)力量強,經濟基礎好,尤其是昌(南昌)九(九江)工業(yè)走廊的形成,廬山火車站的建設,為廬山地區(qū)旅游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旅游市場的建立,旅游文化的增強提供了一定經濟基礎。1

3、.廬山地區(qū)地質與實習:廬山地區(qū)處于江南臺背斜的北端及淮陽弧形構造的頂端,受地殼上升運動和南北水平運動的影響,東西收縮而南北伸長,造成東北西南向伸展的斷塊山,與地區(qū)斷裂下陷的江河平原-九江平原和湖泊鄱陽湖在地貌上形成顯明對照。地層及其分布:根據(jù)地質與地貌的差異,一般以九奇峰仰天坪一帶為界,將廬山山體分為南、北兩部分(圖 1.1.1,圖 1.1.2)。山體南部主要出露前震旦系雙橋山群地層。山體北部出露震旦系下統(tǒng)南沱組地層。廬山山體東南側和西北側,在溫泉和蓮花洞大斷裂線以外,地層呈條帶狀分布,有愈向外時代愈新的趨勢。地質構造類型:本區(qū)地質構造復雜,形跡明顯,主要有:1褶皺構造表現(xiàn)為兩種構造方向,其一

4、是北東向(華夏式),如大月山背斜、三疊泉(青蓮寺)向斜等;其二是北北東向(新華夏式),例如,通遠向斜等屬于短軸褶曲。2斷裂構造表現(xiàn)為北北東向(新華夏式)斷裂,包括蓮花洞正斷層、大月山正斷層、五老峰階梯狀正斷層等;西北東南向壓性斷裂,有九奇峰逆(沖)斷層、天橋、漢口峽、剪刀峽、大坳里張扭性斷裂等;東西向和南北向壓扭性(X)斷裂,錦繡谷等。3單斜構造在廬山北部表現(xiàn)為北東向,分布于背斜(或者向斜)兩翼。地貌表現(xiàn)為單面山、豬背嶺、單斜谷,例如,牯牛嶺、西谷。2.廬山地區(qū)地貌與地貌形體類型一)構造地貌實習:廬山地貌形體在山體的北部和南部有明顯差異1山體南部構造地貌特征南部以斷裂構造地貌為主,山體,山坡陡

5、峭險峻。2山北部構造地貌特征地狹窄深邃,谷底。山體以獨立山峰為主,山頂廬山北部以褶曲構造地貌為主,斷層構造地貌亦很發(fā)育。褶曲構造地貌 在本區(qū)屬于靜態(tài)構造地貌。本部表現(xiàn)為背斜山,向斜谷等原生地貌(順地貌),如大月山,東谷等;次成地貌有單斜谷,單斜山,甚至存在倒谷向斜山。有嶺谷平行相間的地貌特征。貌,如蓮花斷層構造地貌 屬于動態(tài)構造地貌。第四紀以來,廬山主要沿東南側的溫泉大斷層和西北側的蓮花洞大斷層強烈抬升,下盤上升形成陡峭的斷層崖,最高處達 1000 米以上,階梯狀斷層崖亦發(fā)育完好;壓性斷裂處于斷裂上升運動中。二)流水地貌窄一線令人窒息,懸崖絕壁,蔚為壯觀。廬山仍然廬山山體為流水侵蝕中山地貌,谷

6、地地貌在 1000 米上下有顯著的形態(tài)差異,以上表現(xiàn)為寬谷或者形態(tài),說明曾經歷過流水側向侵蝕作用;以下是深切峽谷,沿途多見急流瀑布、壺穴深潭和裂點,說明正在經歷流水的深向侵蝕作用,峽谷兩側分布有階地。1000 米高度左右,河流襲奪現(xiàn)象有多處存在,說明向源侵蝕作用和深向侵蝕作用的強度。廬山山體用的盛行。地區(qū),谷地寬廣,階地,扇形地,河漫灘發(fā)育,說明流水搬移和沉積作在廬山強烈抬升以前,曾經歷外力長期剝蝕面在“山上”、“山麓”并存。三)冰川地貌過程。山體斷塊抬升,同一時期據(jù)我國著名地質學家先生的學術觀點,廬山地區(qū)在第四紀曾經發(fā)育過三次冰期,冰川發(fā)育最盛時,有山麓冰川存在。山上,角峰、刃脊、冰斗、懸谷

7、、冰川谷、冰窖等侵蝕地貌分布普遍,谷地亦出現(xiàn),側磧垅,終磧垅等堆積地貌。山麓,有側磧垅和終磧垅泥礫混雜堆積物及其地貌表現(xiàn)。名為科學名山。四)湖岸地貌廬山東麓緊鄰鄱陽湖,為我國第一大淡水湖,湖面廣闊,由平原、丘陵地貌環(huán)繞。因此,湖灣、沙嘴、瀉湖、湖灘、湖蝕崖、湖蝕柱、湖岸階地等地貌發(fā)育良好。五)、巖溶地貌廬山巖溶地區(qū)分布有震旦、奧陶、石炭系石灰?guī)r,在亞熱帶濕熱氣候條件下,發(fā)育了、地上巖溶丘陵和巖溶谷地、洼地地貌。氣候特征廬山地區(qū)地處我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qū)域,氣候受到大范圍氣候的制約,山體又具有山地氣候特點。2.廬山氣候水文與氣候:實習:1、氣溫 廬山牯嶺鎮(zhèn)海拔 1165 米,其氣溫比同緯度平原地區(qū)

8、低,與相當緯差 10 的氣溫變化。廬山牯嶺冬季氣溫比同緯度平源地區(qū)低 5,氣溫幾乎相等,最低氣溫低至16.8;夏季約低 7;早晨最低氣溫常在 20上下,最高氣溫只有 32。2、風 我國東部廣大地區(qū),受東亞季風環(huán)流的影響十分顯著。廬山冬季亦受壓控制,以偏北氣流占優(yōu)勢,偏北風為主;夏季受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影響,盛行偏南氣流,以偏南風為主。3、云霧 受大范圍天氣系統(tǒng)的影響,我國東部廣大地區(qū),熱帶海洋氣團在春末、夏季活躍,空氣中水汽含量比較豐富,氣流遇山地抬升,溫度降低,有利于水汽凝結,因而多云霧,廬山全年霧日多年平均 188.1 天,最少為 158 天。4、四季 我國季節(jié)的劃分,通常以氣候平均溫度2

9、2為夏季,10為冬季,介于二者之間為春秋兩季。按此標準,廬山春天有 17 候 85 天, 10 候 50 天,秋有 13 候 65天,冬有 32 候 160 天。因此,四季的分配狀況是:132降水與分布長、春長于秋。山地上部陰雨山下平原多。與同緯度地區(qū)相比,廬山牯嶺年平均降水量為 1633.5毫米,雨日多年平均為 167.7 天,山下九江年均降水量為 1300 毫米,雨日多年平均為 138天左右,牯嶺降水量比平原地區(qū)約多 500 毫米左右,這個數(shù)值相當于華北某些地區(qū)的年降水總量。由于廬山海拔較高,降水亦有垂直分布,隨海拔高度的增高而增多,降水遞增率為 50 毫米/100 米。廬山植物園、含鄱口

10、一帶是廬山降水量最豐富的地方。133 氣候的垂直帶性氣溫與降水及其相互結合狀況,表征一個地方氣候特征。對山地來說,水熱狀況隨高度的變化必然導致氣候上的差異,從而形成垂直氣候帶。廬山亞熱帶上限在南部約為 550600米,北部約為 500 米,大水文:1250 米以上屬于溫帶,其間為暖溫帶。廬山地處我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qū)域,多年平均降水量 1833.6mm,年蒸發(fā)量 1008.6mm,水分有余,廬山水源來自于大氣降雨。廬山是一座中山,地質構造、巖石屬性、地貌條件比較復雜,以致天然降水對地表誰的補給,使地表水存在著不同的形式。它們既是廬山風景名勝的組成部分,也是居住居民和療養(yǎng)旅游者日常生活的水源。廬山

11、是一個典型的斷塊山,斷裂顯著,巖層節(jié)理發(fā)育,為地表水、排泄提供了良好的水文條件。廬山是我國旅游重地,山上植被相對說來保存較好,對水源的涵養(yǎng)、徑流調節(jié)有一定的作用。廬山的植被:廬山植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 76.6%。高等植物近 3000 種,在清秀的廬山,更有集廬山植物景觀之的璀璨的“山中明珠”廬山植物園。廬山在自然植被上,由于它地處中亞熱帶,海拔 1400 多米,屬于我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qū)域,離海 700 公里左右,在植被分布上,其水平地帶是常綠闊,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熱狀況的垂直分異,深刻地制約著植被的垂直分布,導致植物群落類型多種多樣。從大的方面來分,主要分為兩部分:針和闊。廬山在

12、自然植被上,其水平地帶是常綠闊,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熱狀況的垂直分異,深刻地制約著植被的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頂?shù)姆植家?guī)律是:常綠闊常綠及落葉闊葉垂直帶)林落葉闊。根據(jù)廬山植被垂直分布的特點,可以分為三個1、短的亞熱帶(山地常綠闊帶)。環(huán)境溫暖濕潤是山地植被垂直帶的基帶,為水平地帶的中亞熱帶常綠闊向山地的延伸部分。分布于海拔 700 米(西北坡)或 800 米(東南坡)以下,占有最大的垂直幅度。2、長的暖溫帶(山地落葉闊帶)分布在海拔 1000 或 1100 米以上。這里屬暖溫帶濕潤氣候,地帶性植被類型為落葉闊,目前大片3、不多。短向長的過渡帶(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林帶)分布在海拔 700

13、 或 800 至 1000 米(西北坡)或 1100 米(東南坡),為常綠闊和落兩種植被類型之間的過渡帶。目前在黃龍?zhí)?、黃龍寺、碧云庵等地和溝谷陡坡處有天然的次生林分布。實習內容:土壤剖面形態(tài)描述土壤剖面周圍環(huán)境描述(1)地點:黃龍寺附近 (2)海拔(高度):800m (3)植被:(4)氣候: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5)地形:(6)成土母質:第四季紅土殘積物(7)排水狀況:良好土壤剖面自身形態(tài)描述(1)土壤剖面構型(土體構型):BS 層;附鋁層;母質層(2)土壤顏色:0-8cm:淺棕色斑點 48-100cm:淺棕紅色8-25cm:淺黃帶灰 25-48cm:淺黃帶少量(3)土壤質地:0-8cm:壤

14、黏土 8-25cm:壤黏土 25-48cm:壤黏土 48-100cm:黏土(4)土壤干濕度:0-8cm:潤 8-25cm:潮 25-48cm:潤 48-100cm:稍潤(5)植物根系(根系狀況):0-8cm:根系較多 8-25cm:根系較少 25-48cm:無根系 48-100cm:無根系(6)PH 值:土壤酸堿度表示PH 值 (PH 試紙測定) 。實習感受:通過此次廬山的實習,它使我有了野外地質實習工作的經歷,也從中總結出了野外地質實習的經驗。使我極大地豐 富了專業(yè)基礎知識,為以后的專業(yè)實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通過這次實習,我感覺確實收獲不小,特別是覺得自己學到了實用的專業(yè)技能知識。例如怎樣

15、確定土壤的類型,以前只是在課堂上聽老師講,并沒有親眼見識到過每種土壤都是什么樣子得,通過實習,自己親手觸摸土壤,親眼觀察土壤的顏色等一些性狀,使我對一些典型的土壤類型有了深刻的印象。野外實習是增進感情,體相互相信任的時刻。順境中不能體現(xiàn)的東西,在遇到時才可以體現(xiàn)。這次實習鍛煉了獨立思考的方法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之前大多數(shù)是老師在課堂上講的,所以感覺很簡單。到自己真正去的時候,對于一些土壤的質地的鑒定,以及某地區(qū)是否應該出現(xiàn)銹紋繡斑的情況自己都很難搞定。這次實習讓我深刻的理解到了實踐的重要性,書本上的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僅僅有理論是遠遠不夠的,理論脫離了實際就沒有價值了。比如說這次實習。通過課堂學習都知道怎樣設置土壤剖面,路線以及土壤邊界,但是這些理論知識到了實際應用時就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在地形圖上很容易就可以將主剖面設置出來,有可能選擇的那個點在實地中根本沒有實際價值,這時候就不得不改變剖面點的位置,這樣一來二去工作量就無形中加大了。我們在實習過程中走了很多彎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