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詞類與彼詞類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c0ef5ddbe16158028f4717d3e8b1f11/0c0ef5ddbe16158028f4717d3e8b1f111.gif)
![此詞類與彼詞類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c0ef5ddbe16158028f4717d3e8b1f11/0c0ef5ddbe16158028f4717d3e8b1f112.gif)
![此詞類與彼詞類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c0ef5ddbe16158028f4717d3e8b1f11/0c0ef5ddbe16158028f4717d3e8b1f113.gif)
![此詞類與彼詞類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c0ef5ddbe16158028f4717d3e8b1f11/0c0ef5ddbe16158028f4717d3e8b1f114.gif)
![此詞類與彼詞類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c0ef5ddbe16158028f4717d3e8b1f11/0c0ef5ddbe16158028f4717d3e8b1f11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AGE PAGE 11此詞類與彼詞類從高名凱先生詞類理論談詞類提要 文章討論了詞類問題中的六個起點問題,并就六對語詞的不同詞類或分類做了比較和討論。由此對高名凱先生的詞類理論以及目前的詞類課題做出適當的評價。關鍵詞 漢語語法 詞類起點 句法詞類 指稱-陳述 高名凱0. 先說幾句0.1 當高名凱先生離開我們之后,尤其是在他100周年誕辰的這個時候,當人們去除干擾靜下心來的時候,當我們不再滿足于追隨已有理論而開始出現原創(chuàng)或創(chuàng)新意識的時候,我們再次回首往事,重讀高名凱先生的許多理論著作,會發(fā)現一些當時被忽視的可能是一種創(chuàng)見,當時被否定的東西也未必就不正確,會發(fā)現更多值得我們繼承的財富和值得我們致敬
2、的精神。0.2 “漢語實詞不能分詞類”也許就是當時被否定之一。高先生對詞類的看法明確而且一貫。他指出:“詞類是詞的語法分類”(高名凱漢語語法論,1948/1986,p.72),“劃分詞的標準是詞的語法意義、句法功能和形態(tài)三者,這三者而且是三位一體的?!保ㄍ蟨.85.按:這個論斷是高先生在詞類爭論過程中明確的,增加了關于語法意義和句法功能二項。這說明高先生絕非頑固保守之人)“其中而且是以形態(tài)為主要標準的?!保ㄍ希琾.70)“拿這個標準來衡量漢語的實詞,就很難使我們承認漢語的實詞有詞類的分別?!保ㄍ?,p.85)“漢語有詞類語法范疇而無實詞詞類”(漢語語法研究中的詞類問題(1962),收入高名
3、凱語言學論文選,1990/2011,pp.337-366)。高先生又指出:“漢語的實詞雖然不能分類,但這不等于說漢語的實詞在具體的句子結構里沒有詞類的功能。”(同上,p.87)也就是說,高先生并沒有否定可以從功能對實詞在具體語句中確定詞性的可能,只是這樣確定下來的詞性標注已經不是三位一體的詞類標注,也即并非詞法意義上的詞類標注。這就是漢語實詞無詞類的論斷,而且曾被擴大為“漢語無詞類”的誤傳??墒?,這樣的看法今天看來卻很具啟發(fā)。這就是筆者作文的原委。詞類,這是一個老舊的題目,卻又是非常有基礎意義的論題。因為它涉及語法學的許多關鍵架構。本文想從重讀高先生的詞類理論出發(fā),做兩項延伸的探討和比較,以便
4、深化對詞類、對漢語的認識。本文的目的不是論證某個確定的詞類體系,而是圍繞高名凱先生的詞類理論提出各種可能以及它們彼此間的可能差別。由于詞類體系太多,因此也不打算根據某個特定體系來開展本文的論述。這是一篇小文,如果沒有涉及某個體系,純屬宗旨和篇幅所限,并非忽視,敬冀宥諒。1. 詞類起點的反思 起點 確定或反省“起點”是筆者研究時的一項基本方法。如果射擊前的瞄準,差之毫厘,到達目標就可能失之千里。經常反顧反思一下起點,無疑是一個較簡單而極為有效的措施。,即出發(fā)點或起始點,對一項研究工作即是出發(fā)點,對一個研究體系則是架構建造的起始點。語言科學也是如此。起點有多種。反思起點,可以及早地調整我們的研究,
5、以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因此,經常反顧反思一下起點,無疑是一個較簡單而極為有效的措施。起點有許多種。反思多種起點,可以及時發(fā)現其中可能的矛盾或悖論,清醒地了解到自己能力的界限,同時也能更明瞭科學的界限。1.1 起點之一:初始語言與初始分類。根據動物語言的情況,可以想象或推測:初始語言并無詞類。最初的詞語都是混沌型的,是混沌未分的,就類似留存至上古漢語時的“雨”和“步”,既是陳述詞又是指稱詞,并未分化。就連現在表示高興、悲哀的嘆詞,當時也可能并未分出,仍是混沌性的。據筆者推測,初始語言的第一次分化可能就是指稱與陳述。這是在以認知為基礎的混沌型平面上的分化。這種分化還算不上今天所指的句法(sy
6、ntax)。指稱與陳述的分化應該是以后語言發(fā)展、功能分化過程中的基礎之基礎(參見下文2.5)。發(fā)展到發(fā)達語言程度的語詞其天然呈現出的差別(即客觀所具有的自然區(qū)分)當然遠比指稱-陳述復雜,應該是多維度的而且是交叉的,也是帶有強習慣性的。但其起點可能就是“指稱-陳述”。這當然是一項假說。由此推出的另一項假說則是:現在語法書中的詞類只是“人為”(即人類為某種目的而作)的,并非客觀天然如此。這人為與天然兩種類別之間的差異或距離估計也會因語言不同而有程度不同。1.2 起點之二:語詞客體。這是詞類的賴以存在的基礎。具體而言,不同語言語詞的不同意義分配與形式類型及其不同對應決定詞類的不同。分布-功能與形態(tài)(
7、包括屈折、重疊、附加和類形態(tài))是兩種不同的形式。它們會決定詞類標準的選擇方向。但是,就目前對語言的了解,它們二者的外延又不會完全重合。形態(tài)比分布具有更固化或更外在的特點。以分布-功能形式而言,長久分布-功能的不同與偶爾分布-功能的不同,是詞類的兩種有聯系而有所不同的分布。前者被認為是語言的,后者曾被認為僅僅是言語的。選擇何種分布,或選擇二者包涵的類型,可能會劃分出或歸納出不同的詞類。在劃分詞類之前我們必須對此有所決定。1.3 起點之三:設類目的。目的決定方法,決定理論或操作框架。不同的目的也決定詞類區(qū)分的必要性。所有的方法、框架都要以語言客體為基礎,但選擇語言客體中的哪些要素以及數量限界卻必然
8、由目的決定。為應用還是為純科學探究,或是為哲學?為純科學可以使用模糊數學,可以一詞一類。為應用又可分為人還是為機器,為本族語言者或為外族語言者。詞類并非為自然學習所必需。詞類是為非自然學習所需,但又并非必需。為人的應用更講求可操作性、講究簡潔明了、可接受性和足夠的有效性。而為計算機,為人工智能處理,力求類別細致,不管類別多寡,只要管用,甚至可以允許一詞一類。因為計算機毫不懼怕復雜記憶,不怕類別繁雜,也不怕層級重重疊疊。計算機只要求規(guī)則清晰無誤即可。因此,不同目的分出的詞類就大不相同。說到底,我們現在討論的分類主要是服務于外族人在非自然地學習本地語言時,或目的是為人學習外族語言。1.4 起點之四
9、:理論起點。詞法,即morphology,其本義就是“形態(tài)學”。形態(tài)有構形形態(tài)和構詞形態(tài)之分。形態(tài)學的核心之一就是研究構形形態(tài),就是研究詞類。承認形態(tài)學,那傳統(tǒng)語言學把形態(tài)法作為詞類基礎就是理所當然。構形形態(tài),或稱“狹義形態(tài)”,其更深一層的基礎也許就是所謂“廣義形態(tài)”的分布-功能,也可能僅僅與此有關。以“分布-功能”為理論起點,其結果必然不同于狹義形態(tài)。當然它們都號稱形式與意義的統(tǒng)一。如果再加上以語言或是言語(頻度的一種反映)作為基礎,那又將加入一種新的理論因素,并影響起點。建基于此的詞類必然不同于單純形態(tài)法所得。黎錦熙先生的詞類即是以言語作為理論起點之一的。如果再深一層,如果語言與言語可以統(tǒng)
10、一,那也可能作為一種理論起點。假說中的語言基底層,即意義或語義,是否可以藉以劃分詞類,對此學者們都深感懷疑。當然,就morphology的理論起點而言,傳統(tǒng)根據語法意義-句法功能-形態(tài)“三位一體”而以形態(tài)為主劃分實詞詞類(這正是高先生在漢語語法論中主張并堅持的)應該是合理合法。1.5 起點之五:合格標準。什么程度的規(guī)則才是合格?規(guī)則的覆蓋面是100%還是90%甚或80%?理想的或所謂科學的合格目標當然是分類標準100%的覆蓋,100%的彼此排斥。但現今所有的已知漢語詞類的歸類標準都不可能如此,都有一部分詞不合該類標準,或一部分詞與其他標準交叉,或一部分根本無此區(qū)別性功能。不但漢語如此,英語也同
11、樣有例外的情況。例如,英語的strong是形容詞,而處于分數或小數之后、用+表示的strong呢?詞典上沒有說它不是形容詞,但它沒有“級”的變化。漢語以“強”翻譯這個strong,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也標注為形容詞,但卻不能受“很”修飾。我們對此該如何解釋呢?顯然,我們都沒有認真研究過這個關鍵命題。我們的討論都只是舉例性的,因此都很難具有說服力。平常所說的“例不十法不立,例外不十法不破”。這里的“十”究竟是多少才算數?這些例或例外是“語言”的還是“言語”的?如果從語言發(fā)展的觀點看,今天所有語言的詞類都是在語言發(fā)展中分化并逐漸為人提取分出,沒有例外反而是不正常的。這就如同一個班的學生,從入學到
12、畢業(yè),他們的分化不可能整齊,常常是交叉的。因此對他們的分類也必然不可能干凈利落。盡管如此,我們依然需要一個合格線或合格原則,以方便操作。 1.6 起點之六:語言學是一種“類”仿生學 本文借用“仿生學”來說明,并非認為語言學就是仿生學。因此特別加上“類”,以免誤解??茖W是可以相通的,可以借鑒和啟發(fā)的??茖W的發(fā)展也說明學科間彼此聯想和互相啟發(fā)互相有多么的重要。人工智能語言處理很大程度上依賴著這樣的觀念。這樣的思路恰恰是突破,是理所當然的恰當。嗎?依“純”科學來說,理應如此,應該讓語言學盡可能地完全仿照語言本身的內外面貌塑造出語言學的“語言”。如果這個設定或起點是合理的,那么我們就必須將形成詞類系統(tǒng)
13、中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積淀(包括類別感、語感等)表面化、規(guī)格化,把詞類劃分變成“類”仿生學。而這又不符合起點之三:“目的是為人學習外族語言”。然而,遷就“為人”的目的,盡量簡約,又可能背離客體的交叉繁復的非剛性存在。目前流行的詞類劃分的理論實際上是以形式的一元作為原則的,這就不得不觸犯甚至否定仿生學原則。因為仿生學并不預設一元化立場,它只對真實存在負責。因此,我們只能在可能允許的范圍內折中、平衡。如此看來,我們所從事的只不過是為應用之語言學,為應用之詞類劃分,不是也不可能是“純科學”之語言學、之詞類劃分。也許改換目的,為計算機的人工智能,仿生學才能成為一種起點。2. 詞類彼和此迄今為止,已經有多種
14、詞類或分類主張或體系,還有一些尚未浮出。把這些詞類或分類主張或體系排列一下,比較一下,有助于我們清醒地面對漢語詞類問題。2.1 詞法詞類vs.句法詞類。以形態(tài)或詞法范疇為標準的詞類是詞法詞類。傳統(tǒng)的語法理論堅持的正是詞法詞類。以句法分布-功能為標準的只能稱之為“句法詞類”。形態(tài)只有部分語言擁有,也就只有部分語言才有詞法詞類。而所有語言的語詞都有句法分布-功能,因此都可以劃分出句法詞類。現今漢語根據句法功能劃分出的詞類即是一種句法詞類。句法詞類是很難用一個句法分布-功能去劃定的。事實上目前根據分布-功能劃分的詞類也確實如此,常常用兩個區(qū)別性分布-功能作為標準。即使如此還有許多“例外”(例如上文1
15、.5中提到的分數或小數后面的“強”,再如“例外”一詞,詳見以下第二段)。句法詞類所根據的應當是語言系統(tǒng)中該語詞的綜合分布,但這種分布有時存在循環(huán)論證的嫌疑?!皡^(qū)別字”或是為了避免這種可能的一種較好設計。但依然避免不了循環(huán)論證的可能。例如名詞的特點或劃分標準是a.可以受數量詞修飾; b.不受副詞修飾。但是,“數量詞”和“副詞”又是由誰定義的呢? 特點有兩種,一種就是具有排他性的性質,一種是少數類別都具有的,非完全排他的性質。前者當然可以作為劃分標準。后者就很難。漢語目前的詞類實際上是比照著西方語言劃出的一個圈子,然后再去找標準論證。這就種下了許多問題和麻煩。一般都定義說副詞是只能充當狀語的虛詞。
16、可是“你太混蛋”、“又星期天了”、“他也潛規(guī)則”該怎么辦?它們修飾名詞了!退一步,把“太”“又”“也”的稱呼更換為“狀語”,那什么又是“狀語”呢?這里有無循環(huán)論證的嫌疑?而詞法詞類沒有這種讓人尷尬的情況。詞法詞類所據分類標準是比較穩(wěn)定的。在實詞方面,它一般都是由明確而穩(wěn)定的形態(tài)形成范疇,由范疇對應詞類。它們有很強的可操作性。而句法詞類就沒有那么好的境遇,它選取的特征有時很確定,有時并非如此。比如,流行認為動詞的標準是:a.凡不受“很”修飾,b.或能帶賓語的謂詞是動詞。這里是兩條標準,應該可以涵蓋所有動詞吧。然而我們在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發(fā)現標為動詞的“例外”(如“大家都得遵守規(guī)則,誰也不能
17、例外?!保╇m然不能受“很”修飾,但也不能帶賓語,還不能在通常句子中受“不”修飾,那么又是根據的什么標準把它列入了動詞?單單根據不受“很”修飾是不能確定“例外”屬于動詞的,因為名詞、區(qū)別詞都具有此種特點??磥砉δ芊诸愃鶕目赡苓€隱藏著第三、第四個標準,或需要更上位的標準。那么是能充當謂語嗎?而謂語又是什么呢?這在通用分類理論上就要大打折扣。顯然,在可操作性上,詞法詞類顯然要強于句法詞類。劃分詞類的目的是為了講語法或句法,句法規(guī)則的第一層就是如何構造句子,第二層才是一般的構造短語/詞組。雖然漢語的短語/詞組處于實現狀況下便是句子。但其中最重要句法成分的依然是主謂賓的標準句。因此,主謂賓就是最重要
18、的位置,其次是定狀補。在與句法成分對應方面,語法范疇包含的形態(tài)所對應的幾乎都是主要句法成分的位置。例如俄語名詞的主格對應主語位置,賓格對應賓語位置;動詞的時和體體現出激活的過程,對應的就是述謂位置(英語的形態(tài)已經退化很多,不是典型的形態(tài)語言)。因此,比較有利于為造句和造句教學服務。而句法詞類依賴的區(qū)別字位置或具體功能位置對應的常常只是某一“具體”的句法位置,比如名詞依據分類的“數量_”和“*不_”,前者是定語的中心語,后者是狀語的中心語,大多不是主要句法成分的位置。形態(tài)所指和區(qū)別字句法位置所指是很不相同的。句法位置可以是主要句法成分之一,但也不一定就是(據目前所知,漢語所依靠的句法位置很多不是
19、主要句法成分)。因此據此分出的詞類,不一定能對應主要句法位置,必然不同于詞法詞類的形態(tài)所對應的句法成分。更不用說許多實詞在分布-功能方面大都有交叉重疊或疊合的事實(如:不_,既是動詞的位置,也是形容詞的位置;很_,既是形容詞的位置,也是部分動詞的位置;沒有_,是名詞的位置,也是動詞的位置)。它至多幫助你如何造出某個位置的合格短語,而不一定能教你造出處于主要句法成分位置時的句子。二者的教學效能是大大不同的。因此,這是兩種很不相同的詞類,它們在類別所轄的成員上可能差別不大,但原則大不相同,否則就不需要幾十年為此爭論并爭取承認功能-分布分類的合法性了。朱德熙先生曾說:“詞的語法性質通過兩方面表現出來
20、:一是詞本身所具備的形態(tài)標幟,一是與別的詞結合時所表現出來的功能(能不能結合,如何結合)。根據形態(tài)可以給詞分類,但這歸根結底還是根據功能?!保P于劃分詞類的根據第二段,1960)這個論斷無疑是正確的。詞的形態(tài)的確只是詞的語法功能的外在表現。但如果反向去推導,根據功能分類是否就等于根據形態(tài)分類呢?當然不是。朱先生也沒有說“是”。功能也即分布,它比形態(tài)更豐富,更紛繁,更難以提取據以分類的共同特征。形態(tài)是功能匯集后的提升,是功能在形態(tài)標記影響下的再分配再調整,不是功能的再現和等同。根據功能分出的詞類,也許同于根據形態(tài)所分,也許不是,不完全是。朱先生根據功能分出的“名動詞”和“名形詞”,在許多有形態(tài)的
21、外語中對應的常常只是名詞形態(tài)。如果漢語的這兩類詞有了形態(tài),可能仍是名動詞和名形詞,也可能已經變成名詞。如果漢語出現豐富的形態(tài),難道“區(qū)別詞”(如“金”、“大型”)和“絕對性質形容詞”(如“紫”)還一定會存在嗎?這些詞類,似乎在英語里是不見的,它們一般被列為形容詞,而在漢語里卻被歸入為體詞。以此鑒之,根據分布-功能分出的類肯定會與根據形態(tài)分出的類有所不同,更可能是句法詞類的數目多于詞法詞類。朱先生以上論述在字面上并未否定這一推理和可能。詞類是語言學的人為分類,而這樣的分類不但根據形式,也要根據頻度和數量,而且還可能會依賴形態(tài)之外的其他因素類同與否,依靠心理感覺。一個語詞集合如果在形式上都具有共同
22、點,我們無疑會歸入一類。有些歸屬實詞的語詞,它們缺乏形態(tài),但在意義或分布-功能方面可能與其他有形態(tài)詞具有相同特點,那就會根據形態(tài)之外的類同與否進行歸類。這樣的無形態(tài)語詞,在那個詞類中一定是少數或極少數的,一般作為例外對待(參見上文1.5)。例如英語的sheep(綿羊),fry(魚苗),deer(鹿),它們沒有“數”的形態(tài)(按:deer復數可加-s也可不加-s),雖然它們做主語時謂語動詞會在某些情況下有數的反應,但這畢竟不是這些詞本身。因此,不得不根據類同原則歸入名詞。雖然這不符合形態(tài)原則,但從心理上看卻可以理解。畢竟詞類是人為劃分的,天然語詞不可能按照人的意志那末整齊劃一 英語的不可數名詞數量
23、也不少,沒有數的形態(tài),但歸入了名詞。這恰恰說明了詞類是一種人為處理。英語怎么處理,這是英語的問題,也是語言學界共同的理論和操作問題,需要英語學界和語言學理論學界來共同探討和解決。我們看到,盡管語言學界對詞類爭論紛紛,但卻又并不決定性地影響句法研究。這就又引起另一個話題:詞類在語言學中的地位究竟如何?。即使按分布-功能標準分出的詞類,雖然可以設置更多的類,但畢竟有可接受性的限制,因此例外的情況絕對不會沒有。此時也不得不依靠非區(qū)別性特征和心理近似感覺去歸類,例如上述的“強”和“例外”,以及“看住”中的“住”。心理是語言的基礎。人類的分類是無法拒斥心理因素的。2.2 顯性詞類vs.隱性詞類。詞法詞類
24、以形態(tài)為標志,全部或絕大部分實詞都有多多少少的詞類標記顯示在外。它們是顯性的詞類,印歐系語言詞類即是。以分布-功能為標準的句法詞類是隱性的詞類,漢語或可為例(除非把“了”看成詞尾或動詞后綴)。詞法詞類或顯性詞類在歸類、劃類上的可操作性大于句法詞類或隱性詞類。而隱性詞類或句法詞類在劃分詞類時的麻煩比起詞法詞類或顯性詞類來要大過數倍至十數倍。難怪計算機在處理漢語詞類時要動用數十人費數月至一年多才能編出一部僅含數千詞的詞類手冊。一個普通人要查這樣的分類工具書,如果不事先訓練若干天是無法看懂會用的。如果允許僅以語法意義來分類而無形式支持的話,那得到的當然也是隱性詞類。而意義接近心理基底,各人必定有各人
25、的感受,其可操作性也因此而幾近為零。顯性和隱性的提出,對了解漢語詞類問題的困難和局限,并作出行動方面的抉擇,會有相當的價值。2.3 多元詞類vs.一元詞類。印歐系語言實際上是以三種標準劃分出通行的詞類。這三種標準是:形態(tài),替代功能,位置功能(即句法功能)。名、動、形是以形態(tài)分出的,無形態(tài)的虛詞(如連詞)是以位置功能分出的,代詞是以替代功能(雖然其中有些也有形態(tài))分出的。三種標準即三元,所得到的是多元詞類。僅僅根據功能即分布一種標準來分類,得到的自然是一元詞類。目前通行的漢語詞類是一種折衷,它以句法功能為主分出名動形等以及多種虛詞,又引進替代功能分出實詞性和虛詞性的代詞,實際上成為二元詞類。即使
26、采用句法功能分類,是以一種功能分類還是以多種功能分類呢?這又是一種一元和多元的抉擇,是漢語詞類又一個軟肋。一元詞類似乎很符合純科學的標準,可是肯定很難實用。試設想,如果按照句法功能把代詞分別歸為名詞、動詞、形容詞等的話,學習者肯定會感到很別扭,難以掌握。從實用的角度看,多元的詞類反而比較容易為人接受。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多元詞類將不同詞類的不同關鍵點做了實用性的突顯??磥碓~類不完全是根據什么“純”科學標準,客體自體特征的不同突顯對人們心理上的影響是又一個分類因素。我們也看到,在實詞中有很多重疊形式,能否以此來分類呢?能否一刀切成兩塊,一塊無重疊,一塊有重疊,分成兩個詞類?顯然,這又是一種一元詞類
27、的想法。即使作為第二層的實詞標準,那又會得到什么呢?得到一個帶狀態(tài)性的類(重疊者)和另一個混合型的類(無重疊者,不分名動形)。可是漢語中的重疊并非就是詞內構形,更多的是構詞和詞的重疊。它們根本就不屬于一個范疇。高名凱先生早就在漢語語法論中指出:就重疊而言,“詞的形態(tài)是詞內的音綴的重疊,而漢語的重疊則是詞的重疊,與詞的內部形態(tài)無關”(同上,p.80)。而剩下的非重疊類,是否又回到“實詞不可再分詞類”這個原點呢?看來,理想永遠只是理想。在懷有理想的同時,我們必須面對現實。2.4 穩(wěn)定型詞類vs.搖擺型詞類。形態(tài)對應的是句法功能,因此以形態(tài)為標準的詞類其對應的是穩(wěn)定的句法功能,這樣的詞類必然是穩(wěn)定型
28、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印歐系語言。如果僅僅以分布-功能為標準,則詞的分布-功能必然不容易固定,容易衍生擴展變異,邊緣會比較模糊,常常可以轉移、活用,不能完全穩(wěn)定,因此所獲得的只能是搖擺型詞類。漢語當是明顯的例子。漢語中動詞用為名詞功能(例如做主賓語,加“個”),太多太多,以致這些部分名詞功能都可以不算名詞功能了。而在別的語言中區(qū)別最嚴格的名詞用為動詞、形容詞,在漢語中則比比皆是,連“女人”、“潛規(guī)則”、“山寨”、“中國”都可以。根據同一性原則,它們是不同詞還是同一個詞的功能變體?詞典又該如何標注詞類。例如“冰”,在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有三個義項,分別標為名詞、動詞、動詞。而常說的“來一瓶冰的”
29、、“這一瓶很冰”這里的“冰”依然是名詞或動詞嗎?又如“官僚”,該詞典只說是名詞,可又如何解釋“很官僚”、“更官僚”、“太官僚”?它們是詞典遺漏還是漢語特點所致?它們在詞典上又該如何標記?因此,其類別不能不說表現出搖擺性。由于句法詞類所根據并非全分布或全功能,只是提取部分具有區(qū)別性的分布-功能。然而,由于主體因素的影響,如何選擇區(qū)別性的分布-功能就存在較大的主觀性,并非所有的人都會一致無二。例如“痛(疼)、酸(痠)、癢”三個語詞,不同工具書對此有不同的詞性理解。請見下表:工具書(按出版時間排列)痛(疼)酸(痠)癢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1996)動詞形容詞
30、(未收)現代漢語規(guī)范字典(李行健主編,語文出版社,1998)動詞形容詞形容詞HSK 中國漢語水平考試詞匯大綱漢語8000詞詞典(北語漢語水平考試中心,2000)動詞形容詞形容詞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大綱(國家漢辦,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2)(未收)(疼痛:形容詞)形容詞形容詞白水社中國語辭典(伊地智善繼編,日本白水社,2002)形容詞(疼:動詞)形容詞動詞東方中國語辭典(相原茂、荒川清秀、大川完三郎,日本東方書店,2004)動詞(疼:形容詞)形容詞動詞學漢語用例詞典(劉川平主編,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5)動詞形容詞形容詞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商務印書館,2005)形容詞形容詞形容詞
31、 這個調查表從另一個角度表現了漢語根據句法功能劃分詞類,在具體語詞上確實有搖擺性和穩(wěn)定性弱的情況。正是由于分布-功能分類的強主觀性造成了以上問題 語言事實是否存在搖擺,這是一個饒有興味的問題。許多事實告訴我們,在語詞發(fā)展過程中功能的搖擺也是正常的。而且會出現不同人不同的是否接受的回答。我們如何處理則是另一個問題。此外,穩(wěn)定和搖擺是否也反映在詞類數目或類別上,值得探討。典型的按形態(tài)劃分出來的實詞類一般是穩(wěn)定的,比如英語的名詞、動詞、形容詞,幾十年前如此,現在也還基本如此承審稿人告知,各家對英語詞類的劃分,少的6、8、9類,多的到25類。但是可以發(fā)現,按照形態(tài)-范疇劃分出來實詞類是穩(wěn)定的,從193
32、9年到2003年各家都是名動形3類,只是在動詞上名稱略有變化,有的稱為“全義動詞”,有的稱為“實義動詞”。 。因為根據的是形態(tài)基礎上的范疇劃分,形態(tài)不變、范疇不變,詞類當然也很難變動。而漢語的實詞類就不免讓人頭疼,圍繞傳統(tǒng)的名動形范圍到底是3類還是5類、6類,甚至更多?處所詞、方位詞、區(qū)別詞、狀態(tài)形容詞、名形詞、名動詞是否應該單獨分出?絕對性質形容詞呢?又如動詞后表趨向的詞,根據意義和分布也完全有理由單列一類。而僅僅做動詞補語的“-掉,-住”,它們在該種意義下只有一個分布位置,并不符合動詞的分類標準。但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把它們歸入動詞。呂叔湘先生很長時間只稱之為動詞后第二成分,就是一種為難
33、的表現。它們之所以不單列一類,就是考慮到詞類內成員的多少以及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或可接受性。2.5 形式分類vs.意義分類。無論以形態(tài)為標準,還是以分布-功能為標準,都是形式分類。所有形式分類都離不開語詞的同一性,其實質也即離不開意義。而不管是語法意義還是詞匯意義,如果沒有形式支持,那么據此作詞類劃分也必然是否定的。意義屬于心理層次,各人有各人的感覺,隨意性得不到控制,那是談不上嚴肅分類的。詞類是服務于句法的,形式則是句法操作的依據。如果離開了這一根本目的和形式依據,就失去可操作性和有效性,那就不得不懷疑它們還有多大價值。朱德熙先生提出的“指稱-陳述”,是一對極具重要價值的概念。它們應該屬于認知層
34、面,是一對認知范疇。從大類來說也許可歸入意義。能否以此分類,值得探討。筆者認為,指稱與陳述是人類語言功能最初的分化,它們是一對元概念、元功能,是語言最基礎、最原始的功能和范疇。這對元概念類似公理,可以成為“經過人類長期反復實踐的檢驗,不需要再加證明的命題”(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公理”條)。最初的“指稱-陳述”是由認知主導的認知-意義-用法三者混沌概念。發(fā)展到現代漢語已經逐漸篩除并分化為較單純的認知概念。在有形態(tài)語言中這類范疇已經因形態(tài)而分化、轉軌,其“用法”部分逐漸發(fā)展為顯性詞法詞類和語用,而認知部分也因此逐漸衰減,功能逐漸衰退。相反,漢語由于缺乏形態(tài),使這對范疇的認知部分有更重要的突顯和提升
35、,并以認知范疇參與進語句構造。除了這對認知范疇以外,語言在發(fā)展過程中還會形成或分化出一些基本的認知范疇,比如“數目”和從指稱范疇分化出來的“方位”。認知概念是深藏于內的,是心理的,屬于“大意義”的,因此以此為據的分類當然不屬于詞類劃分。對于語詞、短語甚或句子,指稱-陳述是一種認知身份,也是一種認知功能。它們不是詞類。對于漢語來說,它們可以而且必須參與句子分析(是否句子的全部或全部句子,尚待研究)。指稱-陳述會有某些形式支持,主要就是句子和句子內相對的基礎位置,例如前(指稱)-后(陳述)的相對位置。所有詞和短語都會有幾種性質或身份。它們本身具有在語言系統(tǒng)中所屬詞類或所對應的詞性,同時還具有在參與
36、構成更大組合時的認知身份(簡稱“參構身份”。另有“非參構的認知身份”,筆者將另文論述)。這二者可能是協調一致的,也可能是矛盾的。任何詞或短語進入句子和句法構造,都會獲得參構成員的認知身份或認知功能?!俺霭妗钡脑~性是動詞,但在“這本書的出版”中,“出版”的參構身份則是指稱。如果我們把指稱/陳述與體詞/謂詞作某種程度的銜接,或把體詞/謂詞的概念與指稱/陳述在一定范圍內融合,那末這個獲得“指稱”身份的“出版”(張斌先生稱之為“指稱化” 張斌指稱和陳述,發(fā)表于日本現代中國語研究(總13期,2011)在漢語中自然就可以接受定語。又例如,在“今天又陰天了”里,“陰天”的詞性是名詞,但作為參構成員,它被獲得
37、“陳述”的認知身份,于是它就可以接受副詞的修飾,也可以帶上事態(tài)-語氣助詞“了”。指稱不等同于名詞,陳述不等同于謂詞。“出版”在這個結構中喪失了某些動詞功能(“*出版了”、“*出版一次”),又保留了某些動詞功能(“不出版”、“再次出版”),證明了這一點。同樣,“陰天”也是如此。于是,我們發(fā)現,只要把指稱-陳述引進“向心結構”理論,那這個理論就無需像朱先生那樣動大手術了。 筆者認為語詞“認知身份”,一個是“自我身份”,另一個是“角色身份”(參見史有為指稱-陳述的尋訪及思考讀張斌先生,日本現代中國語研究,總13期,2011)。郭銳將指稱和陳述看作“表述功能”,認為表述功能指詞語表達語義的模式。把表述
38、功能分為內外二層(“出版”內層陳述性,因此可加“不”,外層指稱性,因而可加定語),三種基本類型:指稱、陳述、修飾。(郭銳現代漢語詞類研究,2002,商務)這與筆者的觀點近似但又不大一樣,見仁見智。2.6 語言分類vs.言語分類?,F在流行的分類是根據語詞在多種場合下的表現進行的綜合分類。這是語言分類。形態(tài)歸納為范疇,分布-功能選擇用區(qū)別字,都是就語詞的語言性質而言,不是一時的東西,因此是語言分類。而“依句辨品,離句無品”實際上指的是言語分類。語言和言語是互為依托的。語言是沉積在心理的系統(tǒng),言語是表現于外的應用。語言依靠言語的若干次重復積淀于心理,歸屬于系統(tǒng),形成語言。言語是語言所賴以形成的基礎。
39、語言又是生成言語的根據,依照語言合法規(guī)則形之為言語。這些都只不過是理論區(qū)分,實際上如何確定語言,如何區(qū)分開言語,并不明確,誰也說不準,缺乏可操作性。例如,當“美白”第一次孤零零地出現于廣告上時,你能確定這是語言的還是言語的?你能確定它的詞類歸屬嗎?當出現“美白產品、美白效果”的時候,你能確定它們就是語言分布而不是個別的言語分布嗎?根據這樣的用例你又能確定它屬于什么詞類呢?名詞嗎?然而它的后續(xù)表現卻是朝向形容詞甚至動詞。因此從另一角度看,這二者又是連續(xù)的。現代的研究越來越看重言語,越來越傾向于將語言和言語打通。高先生認為漢語實詞難以分類其實也考慮到了這一情況。按照漢語這種以分布-功能為主的語言來
40、說,語言和言語極難區(qū)分開,因此“依句辨品”也并非毫無道理?!半x句無品”,一個孤零零的語詞你怎么能確定它是哪個意義,又處于哪個分布-功能語境,當然也就很難指出它的詞類歸屬。這實在是說出了漢語者的苦惱。在“離句有品”和“離句無品”之間,很難說哪個正確哪個就完全錯了,只能說哪個更容易操作、更容易接受,尤其當代把語言和言語的界限打通之后更是如此。其實,中國學者誰都知道,把詞類固定化在一個具體語詞上,是很具有挑戰(zhàn)性的。為什么老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在2005年之前長達四十年不標詞類?難道呂叔湘、丁聲樹先生沒有我們懂得漢語語言學,沒有我們懂得詞類嗎?顯然他們有難言之隱,有為難之處,有更深的考慮。也許正因為他們更懂得漢語,所以才決定不標詞類。也許我們需要做些新的設計,解決如何有貫通語言和言語的用法。3. 結束的話3.1 我們目前需要的詞類不過是為語言習得而用、考慮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的人為結果。至少就漢語而言,詞類的類別,詞類的數目,都只是相對正確的,都只是某種平衡或折衷。它們是在某種目的考慮下的一種無奈選擇。例如,系詞曾經獨立,現在又被塞進動詞,顯然是考慮到類別所容納語詞數與類別數二者形成的“能效比”,這不是折衷是什么?“純”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上漿黃麻紗行業(yè)行業(yè)發(fā)展趨勢及投資戰(zhàn)略研究分析報告
- 沖壓模具開發(fā)合同范本
- 人工挖方合同范本
- 關于安裝監(jiān)控合同范本
- 代銷合同范例5篇
- 養(yǎng)殖基地養(yǎng)雞合同范本
- 無合同勞動仲裁申請書范本
- 企業(yè)房產贈與合同范本
- 借錢協議合同范本
- 公司電費簡易合同范本
- 2025年電力鐵塔市場分析現狀
- 臨床提高膿毒性休克患者1h集束化措施落實率PDCA品管圈
- DB53∕T 1269-2024 改性磷石膏用于礦山廢棄地生態(tài)修復回填技術規(guī)范
- JBT 14727-2023 滾動軸承 零件黑色氧化處理 技術規(guī)范 (正式版)
- GB/T 3478.1-1995圓柱直齒漸開線花鍵模數基本齒廓公差
- GB/T 1346-2001水泥標準稠度用水量、凝結時間、安定性檢驗方法
- FZ/T 25001-2012工業(yè)用毛氈
- 中國工運史知識競答附答案
- 瑞幸咖啡SWOT分析
- DL∕T 1867-2018 電力需求響應信息交換規(guī)范
- 小學生品德發(fā)展水平指標評價體系(小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