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論-葉天士_第1頁
溫熱論-葉天士_第2頁
溫熱論-葉天士_第3頁
溫熱論-葉天士_第4頁
溫熱論-葉天士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清葉桂講授,門人顧景文等據筆記整理而成;續(xù)臨證指南中稱 為外感溫熱篇;溫熱經緯中稱作葉香巖外感溫熱病篇;醫(yī) 門棒喝則稱葉天士溫熱論。闡明溫病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歸納為“溫 邪上受,首先犯上,逆?zhèn)餍陌咛岢鰷夭“l(fā)展的衛(wèi)、所、營、血四 個階段,表示疾病由淺入深的四個層次;敘述辨舌、驗齒、辨斑疹等 意義。在溫病學說的發(fā)展上,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現有多種刊本。葉天士葉天士(1667-1746),名桂,號香巖,別號南陽先生,江蘇吳縣人, 清代杰出的醫(yī)學家,為溫病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葉天士生于醫(yī) 學世家,祖父葉時、父葉朝采都是精通醫(yī)術,尤其以兒科聞名。葉桂 12歲開始從父學醫(yī),14歲時,他父親死了,于是抱

2、著失去親人的痛 苦,再他父親的門人朱某為老師,專學醫(yī)術。葉天士聰慧過人,悟超 象外,一點即通;尤其虛心好學,凡聽到某位醫(yī)生有專長,就向他行 弟子禮拜其為師,十年之內,換了十七個老師,并且他能融會貫通, 因此醫(yī)術突飛猛進,名聲大震。尚書沈德潛曾為他立傳,說:“以是 名著朝野,即下至販夫豎子,運至鄰省外服,無不知有葉天士先生, 由其實至而名歸也。”(沈歸愚文集.葉香巖傳)葉氏不僅精通醫(yī)術, 而且治學講求宏搜博覽,學究天人,精細嚴謹,使醫(yī)術與學術相得益 彰,他認為“學問無窮,讀書不可輕量也?!惫孰m享有盛名,但卻手不 釋卷,廣采眾長。嵇璜“序”曾說:“先生之名益高,從游者益眾,先 生固無日不讀書也?!?/p>

3、其為人“內外修備、交朋忠信.以患難相告者, 傾囊助之,無所顧藉”。他為醫(yī)卻不喜歡以醫(yī)自名,臨終前對他的兒 了說:“醫(y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又讀萬卷書而后可借術濟世。 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刃也。吾死,子孫慎勿輕言醫(yī)。”葉氏一生忙于診事,在世沒有親筆著述?,F傳有臨證指南醫(yī)案 十卷,后附幼科心法及溫熱論治各一卷;葉天士醫(yī)案存真 三卷。據載都是他的門人和后代整理記錄的。其中溫熱論治是葉 氏口傳心授經驗心得,為臨床經驗的結晶,是溫病學說中一部非常重 要珍貴的文獻。全篇主要論述溫病感受途徑、傳變規(guī)律、治療大法和 衛(wèi)氣營血辨證作為溫病診治綱領以及舌、齒、斑疹等的辨析方法及其 診斷意義,并論婦人

4、胎前產后、經水適來適斷之際所患溫病的證候和 治療。據傳是他的門人顧景文隨葉氏舟游洞庭湖時,將其口授之說記 錄而成。臨證指南醫(yī)案則是無錫華岫云收集葉氏晚年醫(yī)案,加以 分類編輯而成。分疾病八十九門,每門由其門人撰附論治一篇,門后 附徐靈胎評議。卷一至卷八記載內科之雜證、時證案;卷九為婦科; 卷十為兒科;書末附所用方劑索引。幼科心法相傳為葉桂手定后, 章楠改題為三時伏氣外感篇,主要論述兒科諸病的辨證論治,尤 其闡發(fā)了春時、夏令伏氣外感和秋燥之證治。葉天士醫(yī)案存真是 葉氏曾孫葉萬青,取家藏方案編成,卷一以雜病為主;卷二以溫熱病 案為多;卷三為運用仲景方驗案。另有門人周仲開抄錄而成的未刻 本葉氏醫(yī)案等。

5、另外,托名葉氏的醫(yī)案和著述頗多,可考的有景 岳發(fā)揮、葉氏醫(yī)衡、醫(yī)效秘傳、本事方釋義、女科癥治等葉天士在中國醫(yī)學發(fā)展史上,是一位貢獻非常卓越的醫(yī)學家,他 創(chuàng)立的溫病衛(wèi)氣營血辨證論治綱領,為溫病學說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 了堅實的基礎;他對雜病提出的許多新見和治法方藥,至今在臨床上 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在明清以前,論治外感熱病皆宗傷寒,自吳又可出始將傷寒與溫 疫明確鑒別開,可惜他把溫疫與廣義的溫病等同認識,混為一談,因 此他對溫病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只起先導作用。葉氏則首次闡述了溫病 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他明確提出“溫邪”是導致溫病的主因,突破了傳統(tǒng)的 “伏寒化溫”的認識范圍,徹底擺脫了熱病皆傷寒的束

6、縛,這就從根本 上劃清了溫病與傷寒的界限。葉氏接受吳又可邪從口鼻而入的觀點, 概括新感溫病的受邪途徑是“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其傳變規(guī)律為邪 如不外解,可由肺衛(wèi)順傳陽明或逆?zhèn)餍陌@與傷寒之邪按六經傳變 不同。特別是“逆?zhèn)餍陌崩碚?,是對溫病傳變?guī)律認識的一大創(chuàng)見, 亦是對傷寒論六經傳變理論的一大突破,如葉氏認為神昏檐語不 單單是按傷寒論所說由燥屎所致,更重要的是因邪入心包”,故 立法以清營清宮為主,選“三寶”和犀角、金汁、竹葉之類。因此其意 義不僅僅在于是理論上的重大突破,更重要是為溫病危重急癥的治療 獨辟蹊徑,拯救了眾多垂危病人的生命。葉氏在對溫病整體認識基礎 上,創(chuàng)立了衛(wèi)氣營血辨證論治理

7、論體系,他指出溫病的病理變化主要 是衛(wèi)氣營血的病機變化。其各自證候表現為:邪在衛(wèi)分則見發(fā)熱、微 惡風寒、無汗或少汗、頭痛、咳嗽、口渴、脈浮數等肺衛(wèi)證;邪在氣 分則見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口渴欲飲、苔黃燥、脈滑數 等里熱證;邪入營分則見煩躁不安,夜甚不寐、斑疹隱現、舌質紅絳 等熱損營陰和心神被擾證;邪在血分則見身熱、吐血、衄血、便血、 斑疹透露、舌質深絳等熱盛動血證。提出“衛(wèi)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 言血”的傳變順序規(guī)律,并據此確立了 “在衛(wèi)汗之可也”,治宜辛涼透 解;“到氣才可清氣”,治宜辛寒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治宜清 營泄熱,藥用“犀角、玄參、羚羊角等物七“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

8、須涼血散血”,治宜涼血活血、清熱解毒,藥用“生地、丹皮、阿膠、 赤芍等物”的溫病治療大法??梢?,葉氏的衛(wèi)氣營血理論,與仲景以 營衛(wèi)解釋風寒表證病機,并作為調和營衛(wèi)辛溫解表的立法依據,用氣 血來解釋部分病證的病位、病機的意義很不相同,與內經只提出 衛(wèi)氣營血的概念、功能,更是理論上質的飛躍。葉氏在創(chuàng)立衛(wèi)氣營血辨證體系的同時,還豐富和完善了辨舌驗齒、 辨斑疹白PEI的溫病診斷方法;補充了東垣脾胃論詳于脾而略于胃的 不足;他對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護理等方面創(chuàng)見也頗多、 貢獻很大;他還十分善于運用古方,如程門雪說“天士用方,遍采諸 家之長,不偏不依,而于仲師圣法,用之尤熟?!彼脑S多治法藥劑,

9、 經吳鞠通整理成為廣傳后世的效驗名方。葉氏生平雖無親筆著述,但其臨證醫(yī)案,辭簡理明、“無一字虛偽, 乃能徵信于后人。”在醫(yī)學教育方面,葉氏培育成不少能濟世活人的 名醫(yī),他的諸多反映其獨到經驗和深邃醫(yī)理的名言,對后學仍有很大 的啟迪意義。葉氏以其“立德、立功、立言”的為醫(yī)最高境界,而深受 廣大醫(yī)家景仰,他的學說,在二百多年的不斷發(fā)展中,形成一個重要 而有特色的醫(yī)學流派-“葉派”,在近代醫(yī)學史上閃爍著燦爛的光彩。 百余年間,私淑葉氏者很多,最著名的有吳塘、章楠、王士雄等。葉 天士的兒子葉奕章、葉龍章都善醫(yī),但被父親的名聲所掩蓋;他的孫 子葉堂、葉堅,曾孫葉萬青等3人則轉習儒業(yè)。葉氏的學術不能很好

10、地傳給自己的子孫后代,但卻廣泛地流傳在人間。當然,葉氏同歷史上所有的偉大醫(yī)學家一樣,難免有其不足。如 葉氏所題“踏雪齋”以與薛生白題“掃葉莊”的門匾相詆,則難避同行相 嫉,門戶之爭之嫌;葉氏雖學驗巨豐,但受他不欲以醫(yī)傳世”的思想 影響,生平除部分醫(yī)案和簡短的口述溫病學說外,無親筆著作,致使 其許多的學術思想精華和臨床經驗失傳,而有些傳世的學術論點又零 散殘存在有限的醫(yī)案中,缺少完整性理論論述;另有些學術論點又存 在前后矛盾之處等。但是小疵不掩其大醇,葉氏作為一位中國醫(yī)學發(fā) 展史上的偉大溫病學家,作為精通內科、兒科及婦科、外科、五官科 的醫(yī)學大師,以其卓越的醫(yī)學思想、高超的醫(yī)技和豐富的臨床經驗而

11、 流芳百世。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zhèn)餍陌?。肺主氣屬衛(wèi),心主血屬營,辨營衛(wèi)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也。大凡看法,衛(wèi)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在衛(wèi)汗之可也, 到氣方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如犀角、玄參、羚羊角等物,入 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膠、赤芍等物。 否則前后不循緩急之法,慮其動手便錯,反致慌張矣?!拘霸诜涡l(wèi)】蓋傷寒之邪留戀在表,然后化熱入里,溫邪則 熱變最速,未傳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氣,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 表初用辛涼輕劑。挾風則加入薄荷、牛蒡之屬,挾濕加蘆根、滑石之 流?;蛲革L于熱外,或滲濕于熱下,不與熱相搏,勢必孤矣。不爾,風挾溫熱而燥生,清竅必干

12、,謂水主之氣不能上榮, 兩陽相劫也。濕與溫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竅為之壅塞,濁邪害清 也。其病有類傷寒,其驗之之法,傷寒多有變證,溫熱雖久,在一經 不移,以此為辨?!玖鬟B氣分】若其邪始終在氣分流連者,可冀其戰(zhàn)汗透邪, 法宜益胃,令邪與汗并,熱達腠開,邪從汗出。解后胃氣空虛,當膚 冷一晝夜,待氣還自溫暖如常矣,蓋戰(zhàn)汗而解,邪退正虛,陽從汗泄, 故漸膚冷,未必即成脫證。此時宜令病者,安舒靜臥,以養(yǎng)陽氣來復, 旁人切勿驚惶,頻頻呼喚,擾其元神,使其煩躁,但診其脈,若虛軟 和緩,雖倦臥不語,汗出膚冷,卻非脫證;若脈急疾,噪擾不臥,膚 冷汗出,便為氣脫之證矣。更有邪盛正虛,不能一戰(zhàn)而解,停一二日 再戰(zhàn)汗

13、而愈者,不可不知。再論氣病有不傳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傷寒中少陽病也。 彼則和解表里之半,此則分消上下之勢,隨證變法,如近時杏、樸、 苓等類,或如溫膽湯之走泄。因其仍在氣分,猶可望其戰(zhàn)汗之門戶, 轉瘧之機括?!纠锝Y陽明】再論三焦不得從外解,必致成里結。里結于何, 在陽明胃與腸也。亦須用下法,不可以氣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傷 寒邪熱在里,劫爍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濕邪內搏,下之宜輕。傷寒 大便澹為邪已盡,不可再下;濕溫病大便澹為邪未盡,必大便硬,慎 不可再攻也,以糞燥為無濕矣。再人之體,脘在腹上,其地位處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 痞脹,當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必驗之于舌:或黃或濁,可與小陷 胸湯或

14、瀉心湯,隨證治之;或白不燥,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 不可亂投苦泄。其中有外邪未解,里先結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屬中 冷者,雖有脘中痞悶,宜從開泄,宣通氣滯,以達歸于肺,如近俗之 杏、蔻、橘、桔等,是輕苦微辛,具流動之品可耳??嘈惯m應癥:濕熱或痰熱阻于胸脘,氣機郁滯,苔黃濁(濕已化熱)作用:苦寒清化泄降(苦辛開降)方劑:小陷胸湯、半夏瀉心湯藥物:枳實、川連、全瓜萎、半夏等(藥性偏苦寒)開泄適應癥:中焦?jié)褡铓鉁?,苔白不燥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濕重于熱)作用:輕苦微辛,流氣化濕方劑:三仁湯藥物:杏仁、蔻仁、橘皮、桔梗等(藥性偏苦溫)再前云舌黃或濁,須要有地之黃,若光滑者,乃無形濕熱中有虛象,大忌

15、前法。其臍以上為大腹,或滿或脹或痛,此必邪已入里 矣,表證必無,或十只存一。亦要驗之于舌,或黃甚,或如沉香色,或如灰黃色,或老黃色,或中有斷紋,皆當下之,如小承氣湯,用檳 榔、青皮、枳實、元明粉、生首烏等。若未見此等舌,不宜用此等法, 恐其中有濕聚太陰為滿,或寒濕錯雜為痛,或氣壅為脹,又當以別法 治之?!菊摑瘛壳椅釁菨裥昂θ俗顝V,如面色白者,須要顧其陽氣, 濕盛則陽微也,法應清涼,然到十分之六七,既不可過于寒涼,恐成 功反棄,何以故耶?濕熱一去,陽亦衰微也;面色蒼者,須要顧其津 液,清涼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熱減身寒者,不可就云虛寒而投補劑, 恐爐煙雖熄,灰中有火也,須細察精詳,方少少與之,慎不可

16、直率而 往也。又有酒客里濕素盛,外邪入里,里濕為合。在陽旺之軀,胃濕 恒多;在陰盛之體,脾濕亦不少,然其化熱則一。熱病救陰猶易,通 陽最難,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然較 之雜證,則有不同矣。【邪入營血】前言辛涼散風,甘淡驅濕,若病仍不解,是漸 欲入營也。營分受熱,則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無寐,或斑點隱 隱,即撒去氣藥。如從風熱陷入者,用犀角、竹葉之屬;如從濕熱陷 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參入涼血清熱方中。若加煩躁,大便不通, 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黃代之,急急透斑為要。若斑出熱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則如玉女煎,輕 則如梨皮、蔗漿之類。或其人腎水素

17、虧,雖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 必驗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 易易耳?!景滋Α吭偕嗵Π缀穸稍镎?,此胃燥氣傷也,滋潤藥中加 甘草,令甘守津還之意。舌白而薄者,外感風寒也,當疏散之。若白 干薄者,肺津傷也,加麥冬、花露、蘆根汁等輕清之品,為上者上之 也。若白苔絳底者,濕遏熱伏也,當先泄?jié)裢笩幔榔渚透梢?。勿憂 之,再從里透于外,則變潤也。初病舌就干,神不昏者,急加養(yǎng)正透 邪之藥;若神已昏,此內匱矣,不可救藥。舌苔不燥,自覺悶極者,屬脾濕盛也?;蛴袀垩E者,必 問曾經搔挖否?不可以有血便為枯證,仍從濕治可也。再有神情清爽, 舌脹大不能出口者,此脾濕胃熱,郁極化風而毒

18、延口也。用大黃磨入 當用劑內,則舌脹自消矣。再舌上白苔黏膩,吐出濁厚涎沫,口必甜味也,為脾癉病。乃濕熱氣聚與谷氣相搏,土有余也,盈滿則上泛。當用省頭草芳香辛 散以逐之則退。若舌上苔如堿者,胃中宿滯挾濁穢郁伏,當急急開泄, 否則閉結中焦,不能從膜原達出矣。若舌白如粉而滑,四邊色紫絳者,溫疫病初入膜原,未歸胃 府,急急透解,莫待傳陷而入,為險惡之病,且見此舌者,病必見兇, 須要小心?!军S苔】再黃苔不甚厚而滑者,熱未傷津,猶可清熱透表, 若雖薄而干者,邪雖去而津受傷也,苦重之藥當禁,宜甘寒輕劑可也?!竞谔Α咳羯酂o苔而有如煙煤隱隱者,不渴肢寒,知挾陰病。 如口渴煩熱,平時胃燥舌也,不可攻之。若燥者,甘

19、寒益胃;若潤者, 甘溫扶中。此何故?外露而里無也。若舌黑而滑者,水來克火,為陰證,當溫之。若見短縮,此 腎氣竭也,為難治。欲救之,加人參、五味子勉希萬一。舌黑而干者, 津枯火熾,急急瀉南補北。若燥而中心厚培者,土燥水竭,急以咸苦 下之。【芒刺】又不拘何色,舌上生芒刺者,皆是上焦熱極也,當 用青布拭冷薄荷水揩之,即去者輕,旋即生者險矣。【紅絳苔】再論其熱傳營,舌色必絳。絳,深紅色也。初傳 絳色中兼黃白色,此氣分之邪未盡也,泄衛(wèi)透營,兩和可也。純絳鮮 澤者,包絡受病也,宜犀角、鮮生地、連翹、郁金、石菖蒲等。延之 數日,或平素心虛有痰,外熱一陷,里絡就閉,非菖蒲、郁金等所能 開,須用牛黃丸、至寶丹之

20、類以開其閉,恐其昏厥為痙也。再色絳而舌中心干者,乃心胃火燔,劫爍津液,即黃連、石 膏亦可加入。若煩渴煩熱,舌心干,四邊色紅,中心或黃或白者,此 非血分也,乃上焦氣熱爍津,急用涼膈散,散其無形之熱,再看其后 轉變可也。慎勿用血藥,以滋膩難散。至舌絳望之若干,手捫之原有 津液,此津虧濕熱熏蒸,將成濁痰蒙蔽心包也。舌色絳而上有黏膩似苔非苔者,中挾穢濁之氣,急加芳香逐 之。舌絳欲伸出口。而抵齒難驟伸者,痰阻舌根,有內風也。舌絳而 光亮,胃陰亡也,急用干涼濡潤之品。若舌絳而干燥者,火邪劫營, 涼血清火為要。舌絳而有碎點白黃者,當生疳也,大紅點者,熱毒乘 心也,用黃連、金汁。其有雖絳而不鮮,干枯而萎者,腎

21、陰涸也,急 以阿膠、雞子黃、地黃、天冬等救之,緩則恐涸極而無救也。其有舌獨中心絳干者,此胃熱心營受灼也,當于清胃方中, 加入清心之品,否則延及于尖,為津干火盛也。舌尖絳獨干,此心火 上炎,用導赤散瀉其腑?!咀仙唷吭儆袩醾鳡I血,其人素有瘀傷宿血在胸膈中,挾熱 而搏,其舌色必紫而暗,捫之濕,當加入散血之品,如琥珀、丹參、桃仁、丹皮等。不爾,瘀血與熱為伍,阻遏正氣,遂變如狂發(fā)狂之證。 若紫而腫大者,乃酒毒沖心。若紫而干晦者,腎肝色泛也,難治?!镜t舌】舌淡紅無色者,或干而色不榮者,當是胃津傷而 氣無化液也,當用炙甘草湯,不可用寒涼藥。【驗齒】再溫熱之病,看舌之后亦須驗齒。齒為腎之余,齦 為胃之絡。熱

22、邪不燥胃津必耗腎液,且二經之血皆走其地,病深動血, 結瓣于上。陽血者色必紫,紫如干漆;陰血者色必黃,黃如醬瓣。陽 血若見,安胃為主;陰血若見,救腎為要。然豆瓣色者多險,若證還 不逆者尚可治,否則難治矣。何以故耶?蓋陰下竭陽上厥也。齒若光燥如石者,胃熱甚也。若無汗惡寒,衛(wèi)偏勝也,辛涼 泄衛(wèi),透汗為要。若如枯骨色者,腎液枯也,為難治。若上半截潤, 水不上承,心火上炎也,急急清心救水,俟枯處轉潤為妥。若咬牙嚙齒者,濕熱化風,痙??;但咬牙者,胃熱氣走其路 也。若咬牙而脈證皆衰者,胃虛無谷以內榮,亦咬牙也。何以故耶? 虛則喜實也。舌本不縮而硬,而牙關咬定難開者,此非風痰阻絡,即 欲作痙證,用酸物擦之即開

23、,木來泄土故也。若齒垢如灰糕樣者,胃氣無權,津亡濕濁用事,多死。而初 病齒縫流清血,痛者,胃火沖激也;不痛者,龍火內燔也。齒焦無垢 者,死;齒焦有垢者,腎熱胃劫也,當微下之,或玉女煎清胃救腎可 也?!景咴\】凡斑診初見,須用紙捻照見胸背兩脅。點大而在皮 膚之上者為斑,或云頭隱隱,或瑣碎小粒者為疹,又宜見而不宜多見。 按方書謂斑色紅者屬胃熱,紫者熱極,黑者胃爛,然亦必看外證所合, 方可斷之。若斑色紫,小點者,心包熱也;點大而紫,胃中熱也。黑斑 而光亮者,熱勝毒盛,雖屬不治,若其人氣血充者,或依法治之,尚 可救;若黑而晦者必死;若黑而隱隱,四旁赤色,火郁內伏,大用清 涼透發(fā),間有轉紅成可救者。若夾斑

24、帶疹,皆是邪之不一,各隨其部 而泄。然斑屬血者恒多,疹屬氣者不少。斑疹皆是邪氣外露之象,發(fā) 出宜神情清爽,為外解里和之意;如斑疹出而昏者,正不勝邪,內陷 為患,或胃津內涸之故。然春夏之間,濕病俱發(fā)疹為甚,且其色要辨。如淡紅色,四 肢清,口不甚渴,脈不洪數,非虛斑即陰斑?;蛐匚⒁姅迭c,面赤足 冷,或下利清谷,此陰盛格陽于上而見,當溫之?!景着??】再有一種白培,小粒如水晶色者,此濕熱傷肺, 邪雖出而氣液枯也,必得甘藥補之?;蛭粗辆醚?,傷及氣液,乃濕郁衛(wèi)分,汗出不徹之故,當理氣分之邪,或白如枯骨者多兇,為氣液竭 也?!緥D人溫病】再婦人病溫與男子同,但多胎前產后,以及經 水適來適斷。大凡胎前病,古人皆

25、以四物加減用之,謂護胎為要,恐 來害妊,如熱極用井底泥,藍布浸冷,覆蓋腹上等,皆是保護之意, 但亦要看其邪之可解處。用血膩之藥不靈,又當省察,不可認板法。 然須步步保護胎元,恐損正邪陷也。至于產后之法,按方書謂慎用苦寒,恐傷其已亡之陰也。然 亦要辨其邪能從上中解者,稍從證用之,亦無妨也。不過勿犯下焦, 且屬虛體,當如虛祛人病邪而治。總之無犯實實虛虛之禁,況產后當 氣血沸騰之候,最多空竇,邪勢必虛內陷,虛處受邪,為難治也。如經水適來適斷,邪將陷血室,少陽傷寒言之詳兮,不必多贅。但數動與正傷寒不同,仲景立小柴胡湯,提出所陷熱邪,參、棗扶胃 氣,以沖脈隸屬陽明也,此與虛者為合治。若熱邪陷入,與血相結

26、者, 當從陶氏小柴胡湯去參、棗加生地、桃仁、楂肉、丹皮或犀角等。若 本經血結自甚,必少腹?jié)M痛,輕者刺期門,重者小柴胡湯去甘藥加延 胡、歸尾、桃仁,挾寒加肉桂心,氣滯者加香附、陳皮、枳殼等。然 熱陷血室之證,多有檐語如狂之象,防是陽明胃實,當辨之。血結者 身體必重,非若陽明之輕旋便捷者。何以故耶?陰主重濁,絡脈被阻, 側旁氣痹,連胸背皆拘束不遂,故祛邪通絡,正合其病。往往延久, 上逆心包,胸中痛,即陶氏所謂血結胸也。王海藏出一桂枝紅花湯加 海蛤、桃仁,原是表里上下一齊盡解之理,看此方大有巧手,故錄出 以備學者之用。溫熱論之三時伏氣外感篇【概論】夫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四時之序也。春應溫而反大

27、寒,夏應熱而反大涼,秋應涼而反大熱,冬應寒而反大溫,皆不正之 乖氣也。病自外感,治從陽分,若因口鼻受氣,未必恰在足太陽經 矣。大凡吸入之邪,首先犯肺,發(fā)熱咳喘。口鼻均入之邪,先上繼中, 咳喘必兼嘔逆、瞋脹,雖因外邪,亦是表中之里。設宗世醫(yī)發(fā)散陽經, 雖汗不解,幼稚質薄神祛,日期多延,病變錯綜。茲以四氣常法列左?!敬簻亍看簻匾蛔C,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內伏,藏 于少陰,入春發(fā)于少陽,以春木內應肝膽也。寒邪深伏,已經化熱。 昔賢以黃苓湯為主方,苦寒直清里熱,熱伏于陰,苦味堅陰乃正治也。 知溫邪忌散,不與暴感門同法。若因外邪先受,引動在里伏熱,必先 辛涼以解新邪,繼進苦寒以清里熱。況熱乃無形之氣

28、,幼醫(yī)多用消滯, 攻治有形,胃汁先涸,陰液劫盡者多矣?!撅L溫】風溫者,春月受風,其氣已溫。經謂春氣病 在頭,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傷。此手太陰氣分先病,失治 則入手厥陰心包絡,血分亦傷。蓋足經順傳,如太陽傳陽明,人皆知 之;肺病失治,逆?zhèn)餍陌j,幼科多不知者。俗醫(yī)見身熱咳喘,不知 肺病在上之旨,妄投荊、防、柴、葛,加入枳、樸、杏、蘇、卜子、 楂、麥、廣皮之屬,輒云解肌消食。有見痰喘便用大黃礞石滾痰丸, 大便數行,上熱愈結。幼稚谷少胃薄,表里苦辛化燥,胃汁已傷,復 用大黃大苦沉降丸藥,致脾胃陽和傷極,陡變驚癇,莫救者多矣。春季溫暖,風溫極多,溫變熱最速,若發(fā)散風寒、消食,劫 傷津液,變癥尤速

29、。初起咳嗽喘促,通行用薄荷(汗多不用)、連 翹、象貝、牛蒡、花粉、桔梗、沙參、木通、枳殼、橘紅、桑皮、甘 草、山梔(泄瀉不用)、蘇子(瀉不用,降氣)。表解,熱不清,用 黃苓、連翹、桑皮、花粉、地骨皮、川貝、知母、山礞。里熱不清, 早上涼,晚暮熱,即當清解血分,久則滋清養(yǎng)陰。若熱陷神昏,痰升 喘促,急用牛黃丸、至寶丹之屬?!臼畈 肯臑闊岵。幌闹烈郧?,時令未為大熱,經以 先夏至病溫,后夏至病暑。溫邪前已申明,暑熱一證,幼醫(yī)易眩。夏 暑發(fā)自陽明,古人以白虎湯為主方,后賢劉河間創(chuàng)議迥出諸家,謂溫 熱時邪,當分三焦投藥,以苦辛寒為主,若拘六經分證,仍是傷寒治 法,致誤多矣。蓋傷寒外受之寒,必先從汗解,辛溫散邪是矣???鼻吸入之寒,即為中寒陰病,治當溫里,分三陰見證施治。若夫暑病, 專方甚少,皆因前人略于暑詳于寒耳??脊湃缃饏T暑、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