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學習規(guī)劃導讀書目(正式版)_第1頁
中國文化學習規(guī)劃導讀書目(正式版)_第2頁
中國文化學習規(guī)劃導讀書目(正式版)_第3頁
中國文化學習規(guī)劃導讀書目(正式版)_第4頁
中國文化學習規(guī)劃導讀書目(正式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AGE 中國文化學習導讀書目(稿)凡 例當此文化衰世,欲從根救起者,須整理國故,傳承經典,孕育人才;故制此讀書規(guī)劃及書目,旨在導引后學,進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殿堂,上“為往圣繼絕學”,暨為文化復興存留一二守先待后之“讀書種子”,下“為萬世開太平”,暨為現世人間作育有體有用之真才大器;誠望好古博雅之同道君子襄助成全,以臻完善。此書目遵循“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原則而稍作損益,單列國學概論,文字小學,童蒙養(yǎng)正,道佛二教,工具書,補列西學。二級目錄的類目參考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分類,意在展示中國文化固有之結構秩序,同時又增加適合今人之類目。此書目意在把握中國文化之重點書目,故拓展閱讀中的重點書目皆劃線標出,

2、其他書目皆為較次要書籍。此讀書規(guī)劃非欲學子皓首窮經;中國文化悠久博厚,書目自不會少,貴在保持不貪多不求快,不務盡不執(zhí)著,不心浮不氣躁之平常心態(tài),訂立規(guī)劃,循序漸進,有主有次,知先知后,持之以恒,細水長流,化為一種生活之方式;如此大致一兩年皆可入門,三五年皆可小成,久而久之,豁然見道之大成皆可期一生馴致。 國學概論 國學內容博大精深,必須首先宏觀把握綱領框架,心中有數,然后有的放矢,收事半功倍之效。目錄學 按照中國治學之傳統(tǒng),文獻目錄學為宏觀把握文化大體的不二法門。史志書目劉向劉歆:別錄、七略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舊唐書藝文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明史藝文志清史稿藝文志官修書目王堯臣:崇文總目紀

3、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紀 昀: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私人書目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鄭 樵:通志藝文略、通志校讎略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張之洞:書目答問梁啟超: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西學書目表、西書提要胡 適: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讀書法 中國文化之典籍浩如煙海,除了文獻目錄學,還有很多探討學習方法的文獻資料,散見于各類書籍文章中,此處所列為專書專文。(有讀書法資料匯編)禮記學記經解荀子勸學呂氏春秋勸學朱 子:朱子語類總論為學之方、朱子語類讀書法張之洞:輶軒語章太炎:國學概要梁啟超:讀書分月課程要籍解題及其讀法馬一?。和ㄖ稳航洷刈x諸書舉要附讀書法錢 穆:中國人所人人必讀的書、中國學術通

4、義四部概論呂思勉:為學十六法張舜徽:初學求書簡目 文字開基 此處文字之學屬于學童入學的開蒙性學習,還不屬于經學附庸的訓詁之學。1 經典精讀三字經 三百千的真正功能是提供學子入學之后集中識字之書,但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又使之高于單純的文字學習。百家姓千字文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先掌握其五百四十部首,然后慢慢深入。2 拓展閱讀王 筠:文字蒙求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童蒙養(yǎng)正 中國童蒙養(yǎng)正之學的宗旨,通過學習“灑掃應對進退”、作人處事之規(guī)矩,以培養(yǎng)良好行為習慣,進而涵養(yǎng)德性,磨練人格、熏陶情感,變化氣質;童蒙之學屬于兒童之“小學”,但近世以來沒有學過此學的成年人也應補上這一課。1 經典精讀 兒童應該熟讀百遍,達

5、到背誦的程度;成人條件參差,方式隨緣,不必強求執(zhí)一,徒增煩惱。弟子規(guī)千家詩 亦可把有助于童蒙養(yǎng)正,陶冶性情的詩詞名篇集中編選于此,并不一定局限于千家詩的范圍。孝 經 孝經雖為十三經之一,但“孝為德之本”,故可移至童蒙養(yǎng)正扎根之用。女 誡 此篇只針對女子,內容只選女誡中的第四章,即四德章。幼學瓊林朱子:小學 朱子小學一書是童蒙典籍的經典,內涵豐富、底蘊深厚、地位崇高、影響廣遠,但內容較深,適于作為閱讀教材。2 拓展閱讀 童蒙類拓展書目盡量羅列,以突顯其重要性。理論類禮記.學記賈 誼:新書胎教保傅程 頤:程子四箴程若庸:性理字訓陸桴亭:論小學陳弘謀(編):諸儒論小學石成金:傳家寶李 江:鄉(xiāng)塾正誤張

6、志公:傳統(tǒng)語文教育初探 (附蒙學書目稿)小學類 即朱子小學一書的通俗解釋本,即“類小學”書籍。許 衡:小學大義張伯行:小學輯說羅澤南:小學韻語謝泰階:小學詩陳 淳:小學詩禮孝道類邵 雍:訓世孝弟詩十首郭居敬:二十四孝王中書:勸孝歌續(xù)神童詩勸報親恩篇師道類管 子:弟子職禮 記:文王世子賈 誼:新書傅職保傅韓 愈:師說規(guī)矩類朱 子:敬齋箴、童蒙須知真西山:教子齋規(guī)屠義英:童子禮方孝孺:幼儀雜箴呂 坤:社學要略汪志伊:節(jié)韻幼儀萬斛泉:童蒙須知韻語蒙養(yǎng)詩教正學歌李炳南:常禮舉要學規(guī)類高提學:洞學十戒朱 子:白鹿洞書院揭示、滄州精舍諭學者程董學則王守仁:訓蒙教約岳麓書院學規(guī)復性書院學規(guī)讀書類顏之推:顏氏

7、家訓勉學篇朱 子:朱子讀書法、朱子語類總論為學之方程端禮:程畏齋讀書分年日程黃之驥:宏遠謨齋家塾程課條錄唐 彪:父師善誘法周永年:先正讀書訣王 筠:教童子法韻文類朱 子:訓蒙詩百首呂 坤:小兒語、續(xù)小兒語、好人歌管 淓:家常語李西漚:老學究語佚 名:增廣賢文佚 名:太公家教佚 名:名賢集章太炎:重訂三字經女學類鄭 氏:女孝經宋若昭:女論語 女誡、女論語、女范捷錄、內訓被稱為“女四書”徐皇后:內訓王相之母:女范捷錄呂 坤:閨范溫 璜:溫氏母訓陳宏謀:五種遺規(guī)教女遺規(guī)唐翼修:人生必讀書鄭 氏:女教篇賀瑞麟:女兒經閨訓千字文改良女兒經印光大師論女教詩經大明思齊 除了童蒙女學類書籍,其他女學女教類書籍

8、文章亦列于此,以供互參。儀禮士昏禮禮記內則昏義劉 向:列女傳文皇后:勸善書二十五史皇后列傳二十五史列女列傳劉 勰:世說新語賢媛歐陽修:隴崗仟表胡 適:我的母親老 舍:我的母親家訓類諸葛亮:誡子書、誡外甥書呂本中:童蒙訓劉清之:戒子通錄司馬光:訓儉示康朱 熹:朱子家訓吳麟征:家誡要言楊繼盛:楊椒山遺囑袁 黃:了凡四訓雍 正:圣祖仁皇帝庭訓格言張 英:聰訓齋語鄭板橋:鄭氏家書曾國藩:曾文正公家書左宗棠:左文襄公家書張之洞:張文襄公家書梁啟超家書傅雷家書家規(guī)類司馬光:家范朱 子:朱子家禮、朱子增損呂氏鄉(xiāng)約袁 采:袁氏世范朱柏廬:朱子治家格言典故類蕭良有:龍文鞭影胡炳文:純正蒙求焦 竑:養(yǎng)正圖解林之望

9、:養(yǎng)蒙金鑒佚 名:金璧故事方逢辰:名物蒙求史潔珵:德育古鑒歷史類李 翰:蒙求黃繼善:史學提要趙南星:史韻陳 櫟:歷代蒙求劉 沅:蒙訓許遯翁:韻史(補)張宜明:三字鑒王仕云:四字鑒略李廷機:五字鑒王用臣:歷代國號善書類 此類民間勸善書不僅詮釋儒家思想,還兼容了佛道思想,是三教歸一的最深入淺出的表達。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jié)錄)周安士:安士全書詩詞類汪 洙:神童詩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車萬育:聲律啟蒙李 漁:笠翁對韻司守謙:訓蒙駢句彭繼先:童歌養(yǎng)正古文類吳楚材 吳調侯:古文觀止真德秀:文章正宗謝枋得:文章軌范文字類史 游:急就篇王 筠:文字蒙求攝生類文昌帝君戒淫寶訓文昌帝君訓飭士子戒淫文戒淫

10、圣訓關圣帝君戒淫文壽康寶鑒叢書類 對童蒙養(yǎng)正之小學功夫的高度重視,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極大特色,童蒙書籍篇目不多,篇幅不長,文字淺顯,內容豐富,貼近生活,當下受用,初學者可盡量通讀一遍,受益匪淺。(有資料匯編)陳弘謀:五種遺規(guī)(養(yǎng)正、訓俗、從政、教女、在官法戒録)當代類凈空法師:童蒙教育開示、弟子規(guī)開示、媒體網絡污染危害開示雷久南:電視帶大的孩子 儒經道統(tǒng) 儒家經典的學習,屬于“大學”之學,主要針對中人以上,旨在培養(yǎng)社會中堅骨干之“士”;這部分也是中國文化之主體和正脈,也應該成為學習的重點,基礎篤實,再深入其他就高屋建瓴,舉重若輕了。1 經典精讀 兒童讀經只需背誦,無需講解,成人學習經典之法,應先確

11、定每日進度,然后誦讀經文若干遍,之后參考近人較好的簡明注本,先訓明字義;然后再誦讀經文若干遍,之后參考古人的權威注本,以初解義理;然后再誦讀經文若干遍,之后再參考較詳細的古人注本,以深入義理;如此三輪下來之后,對該經典的經文和義理基本有數。以此方法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學完一部經典之后,再學習另一部經典;這樣從容學完全部經典之后,就可以隨緣反復涵詠體貼經文,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大學 古人四書權威注本即朱子的四書章句集注,五經權威注本即十三經注疏。五經抑或可選稍簡注釋本,如朱子.詩集傳、蔡沈.書集傳、朱子.周易本義。論語孟子中庸詩經 五經龐大,如無力盡讀,也可選讀名篇名章,詩經名篇推薦:關雎、

12、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漢廣、草蟲、甘棠、小星、燕燕、凱風、北門、靜女、君子偕老、相鼠、淇奧、考槃、氓、木瓜、黍離、君子于役、揚之水、中古有蓷、采葛、有女同車、風雨、子衿、野有蔓草、東方之日、載驅、猗嗟、陟岵、十畝之間、綢繆、鴇羽、葛生、蒹葭、黃鳥、無衣、衡門、東門之池、月出、澤陂、匪風、鳲鳩、七月、破斧(以上風)、鹿鳴、四牡、皇皇者華、常棣、伐木、采薇、南山有臺、菁菁者莪、六月、吉日、鴻雁、庭燎、白駒、黃鳥、斯干、節(jié)南山、小旻、小宛、小弁、蓼莪、北山、無將大車、鼓鐘、楚茨、大田、鴛鴦、頍弁、車?、隰桑、綿蠻、何草不黃(以上小雅)、文王、大明、思齊、靈臺、生民、既醉、公劉、卷阿、蕩、抑、

13、桑柔、云漢、崧高、烝民、江漢、瞻卬(以上大雅)、清廟、維天之命、天作、我將、執(zhí)競、振鷺、豐年、有瞽、雝、閔予小子、敬之、載芟、般、駉、有駜、泮水、閟宮、玄鳥、殷武(以上頌)。尚書 尚書名篇推薦:堯典、舜典、大禹謨、禹貢、洪范。禮記 禮記名篇推薦:曲禮、月令、王制、文王世子、禮運、內則、學記、樂記、祭義、祭統(tǒng)、經解、仲尼燕居、坊記、中庸、表記、緇衣、問喪、三年問、儒行、大學、冠義、昏義、鄉(xiāng)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 讀禮記重在領悟永恒之“禮義”,不必糾結可變之“禮儀”;禮記全書四十九篇,為古人隨意排序,故需先論次篇目,其大體閱讀次序為:一、講禮文的篇章:曲禮、內則、少儀;二、講禮文及其禮義的篇章

14、,需與儀禮配合而讀:儀禮.士冠禮禮記.冠義、儀禮.士昏禮禮記.昏義、儀禮.士相見禮、儀禮.鄉(xiāng)射禮禮記.射義、儀禮.燕禮禮記.燕義、儀禮.聘禮禮記.聘義;三、專門講喪祭之禮的篇章:儀禮.士喪禮、儀禮.既夕禮、儀禮.士虞禮、問喪、喪服小記、服問、間傳、三年問、儀禮.特牲饋食禮、儀禮.少牢饋食禮、祭法、祭義、祭統(tǒng)。四、講典章制度的篇章:王制、月令、禮器、郊特牲、玉藻、明堂位。五、通論禮之義理的篇章:禮運、樂記、學記、文王世子、仲尼燕居、坊記、表記、緇衣、儒行。易經儀禮 以下經典的重要性稍差其上,至少能夠瀏覽一遍即可。周禮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 儒家經典對于成人而言,不必強求太高的目標,反而會導

15、致心理負擔,最后對經典敬而遠之,束之高閣;不如實際一點,量力隨緣,日積月累,積少成多,逐漸深入;儒經誦解是學習中國文化最感艱澀的一段,堅持下來過此以后,則會感到一馬平川。2 拓展閱讀 對于成人而言,經典誦讀和拓展閱讀并不矛盾,二者只是本末主次關系;經典誦讀是根是本,拓展閱讀是枝是末;經典誦讀不嫌其精深,一門深入,拓展閱讀不厭其博大,廣學多聞;如果時間有限,寧可先完成經典的學習,大可不必為拓展閱讀所累。經學文獻目錄 儒經拓展閱讀先熟悉文獻目錄,宏觀把握中國經學大體。漢書藝文志六藝略隋書經籍志經籍一舊唐書藝文志甲部經錄新唐書藝文志甲部經錄宋史藝文志經類明史藝文志經類清史稿藝文志經類晁公武:郡齋讀書

16、志經類紀 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總敘張之洞:書目答問經類十三經注疏魏.王弼 晉.韓康伯注 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漢.孔安國傳 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漢.毛 亨傳 鄭玄箋 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漢.鄭 玄注 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漢.鄭 玄注 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漢.鄭 玄注 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晉.杜預集解 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漢.何休解詁 唐.徐 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晉.范寧集解 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唐.玄宗御注 宋.邢 昺疏:孝經注疏魏.何晏集解 宋.邢 昺疏:論語注疏漢.趙 岐注 宋.孫 奭疏:孟子注疏晉.郭 璞注 宋.邢 昺疏:爾雅注疏四書注釋朱 子:四書章

17、句集注、四書或問真德秀:大學衍義王陽明:大學問劉寶楠:論語正義李炳南:論語講要程樹德:論語集解錢 穆:論語新解楊樹達:論語疏證戴 震:孟子字義疏證焦 循:孟子正義注經名著陸德明:經典釋文朱彝尊:經義考朱 子:詩集傳方玉潤:詩經原始伏 勝:尚書大傳蔡 沈:書集傳陳 澔:禮記集說孫希旦:禮記集解王 弼:周易略例李鼎祚:周易集解張 載:橫渠易說程 頤:周易程氏傳朱 子:周易本義、易學啟蒙來知德:周易集注尚秉和:周易尚氏學訓詁學 即探討文字的形、音、義之“小學”,古人以為小學乃治經之門戶,文字明則義理明,但亦失之于終生徘徊門戶,而不得升堂入室之弊。爾雅劉 熙:釋名揚 雄:方言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陳廷敬:

18、康熙字典經學研究皮錫瑞:經學通論、經學歷史周予同:群經概論 歷史經驗 歷史階段可以不必用專門的時間,可以在學習經典的過程之后,或者過程之中,每天選擇一二歷史人物列傳泛讀,和經典義理互相映證。文獻雖多,一年即可把握歷史之大體。1 經典閱讀司馬遷:史記司馬光:資治通鑒2 拓展閱讀 歷史拓展閱讀先熟悉文獻目錄,宏觀把握中國史學大體。史學文獻目錄隋書經籍志經籍二舊唐書藝文志乙部史錄新唐書藝文志乙部史錄宋史藝文志史類明史藝文志史類清史稿藝文志史類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史類紀 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史部總敘張之洞:書目答問史部正史 歷史拓展閱讀可先讀正史重點人物之列傳,且宜先讀名臣、先儒、忠義、孝友等列傳,以彰

19、顯道統(tǒng)經義。班 固:漢書范 曄:后漢書陳 壽:三國志房玄齡:晉書沈 約:宋書蕭子顯:齊書姚思廉 魏 征:梁書、陳書魏 收:魏書李百藥:北齊書令狐德棻:周書魏 征:隋書李延壽:南史、北史劉 昫:舊唐書歐陽修:新唐書薛居正:舊五代史歐陽修:新五代史脫 脫:宋史、遼史、金史宋 濂:元史張廷玉:明史趙爾巽:清史稿二十五史補編史記三家注顏師古:漢書注裴松之:三國志注正史重點人物圣賢 正史人物傳記每篇后面的“論贊”詞約義豐,畫龍點睛,值得品味。史記.伯夷列傳、史記.孔子世家、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皇帝史記.五帝本紀、史記.周本紀、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呂

20、太后本紀、史記.孝文本紀、史記.孝武本紀、漢書.武帝本紀、后漢書.光武帝本紀、后漢書.明帝本紀、三國志.武帝紀、三國志.先主傳、三國志.后主傳列傳、三國志.吳主傳、晉書.武帝本紀、晉書.元帝本紀、魏書.太祖本紀、隋書.高祖本紀、隋書.煬帝本紀、新唐書.高祖本紀、新唐書.太宗本紀、新五代史.梁本紀本紀、新五代史.唐本紀本紀、宋史.太祖本紀、宋史.太宗本紀、遼史.太祖本紀、金史.太祖本紀、元史.太祖本紀、元史.世祖本紀、明史.太祖本紀、明史.成祖本紀、明史.莊烈帝本紀、清史.努爾哈赤本紀、清史.圣祖本紀、清史.高宗本紀、后妃史記.呂太后本紀、漢書.高祖呂皇后高祖薄姬孝文竇皇后孝景薄皇后孝武李夫人列

21、傳、漢書.元后列傳、后漢書.光武郭皇后光烈陰皇后明德馬皇后鄧太后列傳、晉書.賈皇后列傳、陳書.張貴妃列傳、魏書.文明馮太后列傳、隋書.文獻獨狐皇后列傳、舊唐書.高祖太穆皇后竇氏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中宗韋庶人玄宗楊貴妃列傳、新唐書.太穆竇皇后文德長孫皇后則天武皇后韋皇后楊貴妃列傳、宋史.太祖母昭憲杜太后列傳、遼書.蕭皇后列傳、明史.太祖孝慈高皇后成祖仁孝徐皇后列傳、清史稿.孝莊文皇后列傳、清史稿.孝欽顯皇后列傳、世家史記.吳太伯世家、史記.魯周公世家、史記.齊太公世家、史記.燕召公世家、史記.晉世家、史記.楚世家、史記.越王句踐世家、史記.趙世家、史記.陳涉世家、后漢書.袁紹列傳、晉書.劉曜列傳、

22、晉書.石勒列傳、晉書.苻堅列傳、晉書.呂光列傳、新唐書.隱太子建成列傳、新唐書.李承乾李泰列傳、新五代史.義兒傳、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煜)、新五代史.吳越世家(錢镠)、宋史.南唐李氏世家、宋史.吳越錢氏世家、宋史.北漢劉氏世家、功臣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史記.伍子胥列傳、史記.田單列傳、史記.魯仲連列傳、史記.樊噲列傳、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漢書.季布列傳、漢書.樊噲列傳、后漢書.鄧禹寇恂列傳、后漢書.馮異岑彭賈復列傳、后漢書.吳漢列傳、后漢書.耿弇列傳、后漢書.竇融列傳、后漢書.馬援列傳、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列傳、三國志.龐統(tǒng)法正列傳、三國志.周瑜魯肅呂蒙列傳、舊唐書.裴寂劉文靜列傳、舊唐書.李

23、靖李勣列傳、舊唐書.尉遲敬德秦叔寶程知節(jié)張公謹列傳、舊唐書.侯君集列傳、新唐書.劉文靜裴寂列傳、新唐書.尉遲敬德張公謹秦瓊列傳、新唐書.程知節(jié)列傳、新唐書.李靖李勣列傳、新唐書.侯君集列傳、新唐書.虞世南列傳、宋史.石守信高懷德列傳、宋史.曹彬潘美列傳、明史.徐達常遇春列傳、明史.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列傳、明史.劉基宋濂列傳、明史.姚廣孝列傳、清史.多爾袞列傳、清史稿.范文程列傳、清史稿.孔有德尚可喜列傳、清史稿.洪承疇列傳、清史稿.胡林翼列傳、清史稿.江忠源羅澤南列傳、清史稿.彭玉麟列傳、清史稿.曾國荃沈葆楨劉坤一列傳、良相史記.留侯世家、史記.蕭相國世家、史記.曹相國世家、史記.管晏列傳、史

24、記.商君列傳、史記.孟嘗君列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史記.呂不韋列傳、史記.李斯列傳、史記.張丞相列傳、史記.袁盎晁錯列傳、漢書.蕭何曹參列傳、漢書.張良陳平王陵周勃列傳、漢書.晁錯列傳、漢書.霍光金日磾列傳、后漢書.楊震列傳、三國志.諸葛亮列傳、三國志.張昭列傳、晉書.山濤列傳、晉書.傅玄列傳、晉書.王導列傳、晉書.陶侃列傳、晉書.溫嶠列傳、晉書.謝安列傳、晉書.王猛列傳、魏書.崔浩列傳、周書.蘇綽列傳、隋書.高颎列傳、舊唐書.長孫無忌列傳、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列傳、舊唐書.魏徵列傳、舊唐書.褚遂良列傳、舊唐書.狄仁杰列傳、舊唐書.姚崇宋璟列傳、舊唐書.張九齡列傳、舊唐書.張說列傳、舊唐書

25、.李泌列傳、舊唐書.楊炎列傳、舊唐書.陸贄列傳、舊唐書.裴度列傳、舊唐書.牛僧孺列傳、舊唐書.李德裕列傳、新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列傳、新唐書.王珪馬周列傳、新唐書.魏徵列傳、新唐書.長孫無忌褚遂良列傳、新唐書.狄仁杰列傳、新唐書.姚崇宋璟列傳、新唐書.張九齡列傳、新唐書.李泌列傳、新唐書.陸贄列傳、新唐書.裴度列傳、新唐書.元稹牛僧孺列傳、新唐書.李德裕列傳、新五代史.馮道列傳、宋史.趙普列傳、宋史.呂蒙正列傳、宋史.呂端寇準列傳、宋史.晏殊呂夷簡列傳、宋史.韓琦列傳、宋史.富弼文彥博列傳、宋史.范仲淹范純仁列傳、宋史.王安石列傳、宋史.趙抃列傳、宋史.歐陽修列傳、宋史.司馬光呂公著列傳、宋史.

26、張商英列傳、宋史.李綱列傳、元史.伯顏列傳、元史.耶律楚材列傳、明史.李善長列傳、明史.楊士奇楊榮楊溥列傳、明史.于謙列傳、明史.張居正列傳、清史稿.陳廷敬列傳、清史稿.曾國藩列傳、清史稿.李鴻章列傳、清史稿.左宗棠列傳、清史稿.張之洞列傳先儒 儒林、循吏、孝友、忠義、隱逸、列女、方技等“類別人物列傳”不必盡讀,但其開篇的序言每每言簡意賅,值得一讀。史記.孫通列列傳、史記.公孫弘列傳、史記.董仲舒列傳、漢書.劉向劉歆列傳、漢書.叔孫通列傳、漢書.董仲舒列傳、漢書.公孫弘列傳、漢書.揚雄列傳、漢書.京房伏生夏侯勝孔安國韓嬰毛公列傳、后漢書.馬融列傳、后漢書.鄭玄列傳、后漢書.賈逵列傳、后漢書.班

27、彪班固列傳、后漢書. 蔡邕列傳、梁書.范縝皇侃列傳、舊唐書.孔穎達列傳、舊唐書.陸德明歐陽詢蕭德言列傳、新唐書.孔穎達歐陽詢蕭德言列傳、宋史.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列傳、宋史.謝良佐游酢楊時李侗列傳、宋史.朱熹張栻列傳、宋史.邢昺孫奭列傳、宋史.胡旦孫復石介胡瑗李覯列傳、宋史.呂祖謙陸九淵葉適列傳、宋史.陳亮鄭樵列傳、宋史.真德秀魏了翁列傳、宋史.徐夢莘李心傳王應麟列傳、元史.劉因吳澄列傳、明史.解縉列傳、明史.王守仁列傳、明史.呂坤列傳、明史.顧憲成列傳、明史.趙南星高攀龍列傳、明史.劉宗周列傳、明史.薛瑄羅欽順陳獻章湛若水錢德洪徐愛王畿王艮列傳、清史稿.李光地列傳、清史稿.湯斌張伯行列傳、

28、清史稿.杜受田祁俊藻列傳、清史稿.倭仁列傳、清史稿.孫奇逢黃宗羲王夫之李颙陸世儀張履祥曹本榮顏元列傳、清史稿.顧炎武萬斯大毛奇齡閻若璩全祖望江永錢大昕王鳴盛戴震段玉裁王念孫汪中孫星衍列傳、清史稿.嚴可均焦循劉寶楠龍啟瑞俞樾王闿運王先謙孫詒讓列傳、史記.儒林列傳、晉書.儒林列傳、梁書.儒林列傳、陳書.儒林列傳、北齊書.儒林列傳、周書.儒林列傳、隋書.儒林列傳、舊唐書.儒學列傳、新唐書.儒學列傳、宋史.道學列傳、宋史.儒林列傳、元史.儒學列傳、明史.儒林列傳、清史稿.儒林列傳、循吏史記.汲黯列傳、漢書.張蒼列傳、漢書.張釋之馮唐汲黯列傳、漢書.張湯列傳、漢書.丙吉列傳、漢書.黃霸龔遂列傳、后漢書.

29、劉寬傳、后漢書.郭伋杜詩廉范蘇章列傳、后漢書.第五倫列傳、后漢書.孔融荀彧列傳、后漢書.董宣列傳、晉書.傅玄列傳、晉書.吳隱之列傳、舊唐書.婁師德列傳、新唐書.婁師德列傳、新唐書.劉晏列傳、宋史.包拯列傳、宋史.劉安世列傳、明史.況鐘列傳、明史.海瑞列傳、明史.楊嗣昌列傳、清史稿.于成龍列傳、清史稿.陳宏謀列傳、清史稿.王杰列傳、清史稿.林則徐列傳、清史稿.沈桂芬李鴻藻翁同龢列傳、清史稿.郭嵩燾崇厚曾紀澤薛福成列傳、清史稿.徐桐裕祿毓賢列傳、史記.循吏列傳、史記.酷吏列傳、漢書.循吏列傳、晉書.良吏列傳、宋書.良吏列傳、南齊書.良政列傳、梁書.良吏列傳、北齊書.循吏列傳、北齊書.酷吏列傳、隋書

30、.循吏列傳、隋書.酷吏列傳、舊唐書.良吏列傳、舊唐書.酷吏列傳、新唐書.循吏列傳、新唐書.酷吏列傳、宋史.循吏列傳、遼史.能吏列傳、金史.循吏列傳、金史.酷吏列傳、元史.良吏列傳、明史.循吏列傳、清史稿.循吏列傳、名將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史記.樂毅列傳、史記.田單列傳、史記.蒙恬列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史記.淮陰侯列傳、史記.李將軍列傳、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漢書.韓信列傳、漢書.李廣列傳、漢書.衛(wèi)青霍去病列傳、漢書.張騫李廣利列傳、漢書.趙充國列傳、后漢書.班超列傳、后漢書.皇甫嵩列傳、三國志.姜維列傳、三國志.陸遜列傳、三國志.鄧艾列傳、晉書.羊

31、祜杜預列傳、宋書.檀道濟列傳、隋書.韓擒虎賀若弼列傳、舊唐書.蘇定方薛仁貴列傳、舊唐書.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列傳、舊唐書.李光弼列傳、舊唐書.郭子儀列傳、新唐書.蘇定方薛仁貴列傳、新唐書.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列傳、新唐書.李光弼列傳、新唐書.郭子儀列傳、宋史.楊業(yè)列傳、宋史.宗澤列傳、宋史.韓世忠列傳、明史.俞大猷戚繼光列傳、明史.孫承宗列傳、明史.熊廷弼袁崇煥列傳、明史.孫傳庭列傳、清史稿.施瑯列傳、清史稿.馮子材列傳、孝友后漢書.黃香列傳、晉書.王祥列傳、晉書.李密王裒列傳晉書.孝友列傳、宋書.孝義列傳、南齊書.孝義列傳、梁書.孝行列傳、陳書.孝行列傳、周書.孝義列傳、隋書.孝義列傳、舊唐書.

32、孝友列傳、新唐書.孝友列傳、宋史.孝義列傳、金史.孝友列傳、元史.孝友列傳、明史.孝義列傳、清史稿.孝義列傳、忠義(氣節(jié))漢書.蘇武列傳、后漢書.陳蕃王允列傳、后漢書.李膺范滂張儉列傳、后漢書.范式陳重雷義趙苞王烈列傳、后漢書.黨錮列傳、晉書.劉琨祖逖列傳、晉書.嵇紹列傳、舊唐書.段秀實顏真卿列傳、舊唐書.顏杲卿張巡許遠列傳、新唐書.段秀實顏真卿列傳、新唐書.顏杲卿張巡許遠南霽云雷萬春列傳、宋史.岳飛列傳、宋史.陳東列傳、宋史.胡銓列傳、宋史.文天祥列傳、宋史.謝枋得列傳、宋史.張世杰陸秀夫列傳、明史.方孝孺列傳、明史.鐵鉉列傳明史.楊繼盛列傳、明史.楊漣左光斗列傳、明史.周順昌列傳、明史.史

33、可法列傳、明史.何騰蛟瞿式耜列傳、清史稿.張煌言鄭成功列傳、清史稿.關天培葛云飛列傳、清史稿.左寶貴鄧世昌劉步蟾列傳、清史稿.丁汝昌列傳、清史稿.楊深秀楊銳劉光第譚嗣同林旭康廣仁列傳、晉書.忠義列傳、隋書.誠節(jié)列傳、新唐書.忠義列傳、新唐書.卓行列傳、新五代史.死節(jié)列傳、新五代史.死事列傳、宋史.忠義列傳、宋史.卓行列傳、金史.忠義列傳、元史.忠義列傳、明史.忠義列傳、清史稿.忠義列傳、哲人(學者)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史記.蘇秦張儀列傳、漢書.司馬遷列傳、后漢書王充王符仲長統(tǒng)列傳、晉書.郭象列傳、晉書.陳壽列傳、宋書.范曄列傳、舊唐書.虞世南李百藥列傳、舊唐書.吳兢列傳、舊唐書.杜佑列傳、元史

34、.丘處機列傳、清史稿.張廷玉列傳、清史稿.紀昀陸錫熊陸費墀列傳、清史稿.洪亮吉列傳、清史稿.孫家鼐張百熙列傳、清史稿.康有為列傳、隱逸(名士)后漢書.嚴光梁鴻列傳、后漢書.郭泰列傳、晉書.阮籍嵇康向秀劉伶列傳、晉書.葛洪列傳、晉書.孫登戴逵陶潛列傳、梁書.阮孝緒陶弘景列傳、舊唐書.田游巖司馬承禎吳筠列傳、新唐書.王績孫思邈吳兢吳筠賀知章張志和陸羽陸龜蒙列傳、新唐書.司空圖列傳、宋史.陳摶林逋列傳、明史.沈周陳繼儒列傳、清史稿.冒襄傅山列傳、后漢書.逸民列傳、晉書.隱逸列傳、宋書.隱逸列傳、南齊書.高逸列傳、梁書.處士列傳、隋書.隱逸列傳、舊唐書.隱逸列傳、新唐書.隱逸列傳、新五代史.一行列傳、

35、宋史.隱逸列傳、元史.孝友列傳、明史.隱逸列傳、清史稿.遺逸列傳、外戚史記.外戚世家、晉書.外戚列傳、魏書.外戚列傳、北齊書.外戚列傳、隋書.外戚列傳、北史.外戚列傳、舊唐書.外戚列傳、新唐書.外戚列傳、宋史.外戚列傳、明史.外戚列傳、.外戚列傳、.外戚列傳、.外戚列傳、.外戚列傳、列女后漢書.曹世叔妻孝女曹娥列傳、晉書.陶侃母湛氏王凝之妻謝氏列傳、宋史.謝枋得妻列傳后漢書.列女列傳、晉書.列女列傳、魏書.列女列傳、隋書.列女列傳、舊唐書.列女列傳、新唐書.列女列傳、宋史.列女列傳、遼史.列女列傳、金史.列女列傳、元史.列女列傳、明史.列女列傳、清史稿.列女列傳、文藝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史記.

36、司馬相如列傳、漢書.賈誼列傳、漢書.東方朔傳列傳、后漢書.張衡列傳、后漢書.蔡邕列傳、后漢書.禰衡列傳、晉書.陸機陸云列傳、晉書.王羲之王獻之列傳、晉書.顧愷之列傳、宋書.謝靈運列傳、梁書.丘遲鐘嶸周興嗣吳均劉勰列傳、北齊書.顏之推列傳、周書.庾信列傳、舊唐書.韓愈孟郊李翱劉禹錫柳宗元列傳、舊唐書.元稹白居易列傳、舊唐書.盧照鄰楊炯王勃駱賓王陳子昂宋之問賀知章張若虛李華王昌齡孟浩然王維李白杜甫李商隱溫庭筠司空圖列傳、新唐書.白居易列傳、新唐書.韓愈列傳、新唐書.杜審言杜甫王勃盧照鄰駱賓王宋之問李白王維李華孟浩然王昌齡列傳、新唐書.劉禹錫柳宗元列傳、宋史.蘇軾列傳、宋史.陸游列傳、宋史.辛棄疾列

37、傳、宋史.梅堯臣蘇洵列傳、宋史.黃庭堅秦觀李格非米芾列傳、元史.趙孟頫列傳、明史.楊慎列傳、明史.文徵明王世貞歸有光徐渭董其昌米萬鐘袁宏道張溥列傳、清史稿.納蘭性德列傳、清史稿.魏禧侯方域錢謙益吳偉業(yè)戴名世列傳、清史稿.劉大櫆高鶚袁枚趙翼章學誠列傳、清史稿.包世臣俞正燮梅曾亮魏源周壽昌馮桂芬吳汝綸林紓嚴復辜湯生列傳、晉書.文苑列傳、南齊書.文學列傳、梁書.文學列傳、梁書.文學列傳、北齊書.文苑列傳、隋書.文學列傳、舊唐書.文苑列傳、新唐書.文藝列傳、宋史.文苑列傳、遼史.文學列傳、金史.文藝列傳、明史.文苑列傳、清史稿.文苑列傳、游俠史記.刺客列傳、史記.游俠列傳、史記.滑稽列傳、漢書.游俠傳

38、、方技(醫(yī)術)史記.扁鵲列傳、后漢書.華陀費長房左慈列傳、三國志.華佗列傳、舊唐書.孫思邈僧玄奘神秀一行列傳、新唐書.李淳風袁天罡張果列傳、元史.郭守敬列傳、明史.徐光啟列傳、明史.張三豐李時珍列傳、清史稿.湯若望楊光先南懷仁列傳、史記.日者列傳、史記.龜策列傳、三國志.方技列傳、晉書.藝術列傳、宋史.方技列傳、北齊書.方伎列傳、周書.醫(yī)術列傳、隋書.藝術列傳、舊唐書.方伎列傳、新唐書.方伎列傳、宋史.方伎列傳、遼史.方技列傳、元史.方技列傳、明史.方伎列傳、清史稿.藝術列傳、清史稿.疇人列傳、商賈史記.貨殖列傳、漢書.范蠡列傳、佞臣史記.吳王濞列傳列傳、漢書.鄧通列傳、漢書.王莽列傳、三國志

39、.董二袁劉列傳、晉書.賈充列傳、晉書.王敦桓溫列傳、魏書.爾朱榮列傳、舊唐書.李林甫楊國忠列傳、舊唐書.安祿山史思明列傳、新唐書.楊國忠列傳、新唐書.高力士列傳、新唐書.仇士良李輔國列傳、新唐書.許敬宗李義府李林甫盧杞列傳、新唐書.安祿山史思明李希烈列傳、宋史.呂惠卿章惇列傳、宋史.蔡京列傳、宋史.秦檜列傳、宋史.萬俟禼韓侂胄賈似道列傳、宋史.張邦昌劉豫列傳、明史.藍玉列傳、明史.胡惟庸嚴嵩馬士英阮大鋮列傳、清史稿.鼇拜列傳、清史稿.年羹堯列傳、清史稿.和珅列傳、清史稿.吳三桂耿精忠列傳、史記.佞幸列傳、漢書.佞幸列傳、宋書.恩幸列傳、南齊書.幸臣列傳、魏書.恩幸列傳、北齊書.恩幸列傳、新五代

40、史.伶官列傳、宋史.佞幸列傳、宋史.奸臣列傳、宋史.叛臣列傳、遼史.奸臣列傳、遼史.逆臣列傳、金史.逆臣列傳、金史.叛臣列傳、元史.奸臣列傳、元史.叛臣列傳、元史.逆臣列傳、梟雄后漢書.劉玄列傳、后漢書.隗囂公孫述列傳、后漢書.董卓列傳、后漢書.呂布列傳、三國志.呂布列傳、梁書.侯景列傳、隋書.楊素列傳、隋書.楊玄感列傳、舊唐書.李密列傳、舊唐書.王世充竇建德列傳、舊唐書.劉武周劉黑闥列傳、舊唐書.黃巢列傳、新唐書.李密列傳、新唐書.王世充竇建德列傳、新唐書.黃巢列傳、明史.郭子興列傳、明史.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明玉珍列傳、明史.李自成張獻忠列傳、清史稿.洪秀全列傳、正史全部書志 正史中的“書志

41、”篇幅浩大,不必盡讀,但其開篇的序言每每言簡意賅,值得一讀。天文史記.律書、史記.歷書、史記.天官書、漢書.律歷志、漢書.天文志、漢書.五行志、后漢書.律歷志、后漢書.天文志、后漢書.五行志、晉書.天文志、晉書.律歷志、晉書.五行志、宋書.歷志、宋書.天文志、宋書.符瑞志、宋書.五行志、南齊書.天文志、南齊書.祥瑞志、南齊書.五行志、魏書.天象志、魏書.律歷志、魏書.靈征志、隋書.律歷志、隋書.天文志、隋書.五行志、舊唐書.歷志、舊唐書.天文志、舊唐書.五行志、新唐書.歷志、新唐書.天文志、新唐書.五行志、舊五代史.天文志、舊五代史.歷志、舊五代史.五行志、宋史.天文志、宋史.五行志、宋史.律

42、歷志、遼史.歷象志、金史.天文志、金史.歷志、金史.五行志、元史.天文志、元史.五行志、元史.歷志、明史.天文志、明史.五行志、明史.歷志、清史稿.天文志、清史稿.災異志、清史稿.時憲志、禮樂史記.禮書、史記.樂書、史記.封禪書、漢書.禮樂志、漢書.郊祀志、后漢書.禮儀志、后漢書.祭祀志、后漢書.輿服志、晉書.禮志、晉書.樂志、晉書.輿服志、宋書.禮志、宋書.樂志、南齊書.禮志、南齊書.樂志、南齊書.輿服志、魏書.禮志、魏書.樂志、隋書.禮儀志、隋書.音樂志、舊唐書.禮儀志、舊唐書.音樂志、舊唐書.輿服志、新唐書.禮樂志、新唐書.儀衛(wèi)志、新唐書.車服志、舊五代史.禮志、舊五代史.樂志、宋史.禮

43、志、宋史.樂志、宋史.樂章志、宋史.鼓吹志、宋史.儀衛(wèi)志、宋史.輿服志、遼史.遼志、遼史.樂志、遼史.儀衛(wèi)志、金史.禮志、金史.樂志、金史.儀衛(wèi)志、金史.輿服志、元史.禮樂志、元史.祭祀志、元史.輿服志、明史.禮志、明史.樂志、明史.儀衛(wèi)志、明史.輿服志、清史稿.禮志、清史稿.樂志、清史稿.輿服志、職官后漢書.百官志、晉書.職官志、宋書.百官志、南齊書.百官志、魏書.官氏志、隋書.百官志、舊唐書.職官志、新唐書.百官志、舊五代史.職官志、宋史.職官志、遼史.營衛(wèi)志、遼史.百官志、金史.百官志、元史.百官志、明史.職官志、清史稿.職官志、科舉新唐書.選舉志、舊五代史.選舉志、宋史.選舉志、金史.

44、選舉志、元史.選舉志、明史.選舉志、清史稿.選舉志、經濟史記.平準書、漢書.食貨志、晉書.食貨志、魏書.食貨志、隋書.食貨志、舊唐書.食貨志、新唐書.食貨志、舊五代史.食貨志、宋史.食貨志、遼史.食貨志、金史.食貨志、元史.食貨志、明史.食貨志、清史稿.食貨志、學術漢書.藝文志、魏書.釋老志、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明史.藝文志、清史稿.藝文志、法律漢書.刑法志、晉書.刑法志、魏書.刑罰志、隋書.刑法志、舊唐書.刑法志、新唐書.刑法志、舊五代史.刑法志、宋史.刑法志、遼史.刑法志、金史.刑志、元史.刑法志、明史.刑法志、清史稿.刑法志、軍事新唐書.兵志、宋史

45、.兵志、遼史.兵衛(wèi)志、金史.兵志、元史.兵志、明史.兵志、清史稿.兵志、地理史記.河渠書、漢書.溝洫志、后漢書.郡國志、晉書.地理志、宋書.州郡志、南齊書.州郡志、魏書.地形志、隋書.地理志、舊唐書.地理志、新唐書.地理志、舊五代史.郡縣志、宋史.地理志、宋史.河渠志、遼史.地理志、金史.地理志、金史.河渠志、元史.地理志、元史.河渠志、明史.地理志、明史.河渠志、清史稿.地理志、清史稿.河渠志、清史稿.交通志、清史稿.邦交志編年竹書紀年溫大雅: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司馬光:資治通鑒目錄、稽古錄畢 沅:續(xù)資治通鑒李 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朱 子:續(xù)資治通鑒綱目明實錄清實錄徐乾學:資治通鑒后編吳楚材:綱鑒易

46、知錄乾 ?。河鷼v代通鑒輯覽紀事本末袁 樞:通鑒紀事本末章 沖: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元史紀事本末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別史(雜史)逸周書左丘明:國語劉 向:戰(zhàn)國策劉 珍:東觀漢記吳 兢:貞觀政要計六奇:明季北略詔議宋敏求:唐大詔令集范仲淹:范文正奏議楊士奇:歷代名臣奏議傳記晏 嬰:晏子春秋皇甫謐:高士傳李 翱:卓異傳辛文房:唐才子傳朱 子:五朝名臣言行錄、伊洛淵源錄錢尚衡:孝史乾 ?。嘿E臣傳載記趙 曄:吳越春秋袁 康:越絕書常 璩:華陽國志崔 鴻:十六國春秋職官李林甫:唐六典紀 昀:歷代職官表政書杜 佑:通典鄭 樵:通志馬端臨:文獻通考

47、王 溥:唐會要、五代會要朱元璋:皇明祖訓刑法大明律御制大誥昭示奸黨錄大清律例地理山海經酈道元:水經注玄 奘:大唐西域記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李格非:洛陽名園記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大元大一統(tǒng)志李 賢:明一統(tǒng)志徐宏祖:徐霞客游記和 珅:大清一統(tǒng)志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顧頡剛:中國歷史地圖集史評劉知幾:史通鄭 樵:通志總序呂祖謙:東萊博議張居正:帝鑒圖說王夫之:讀通鑒論、宋論王鳴盛:十七史商榷章學誠:文史通義方志總志省志府志州志縣志譜系林 寶:元和姓纂思想史朱 熹:伊洛淵源錄周汝登:圣學宗傳孫奇逢:理學宗傳黃宗羲:宋元學案、明儒學案唐 鑒:國朝學案小識徐世昌:清朝學案江 藩:國朝漢學師

48、承記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近三百年學術史錢 穆:近三百年學術史近人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略稿錢 穆:國史大綱、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國史新論、中國歷史研究法、呂思勉:中國通史、先秦史、隋唐五代史、兩晉南北朝史 子集悠游 子集階段可以在經典學習和歷史學習告一段落之后開始,讀子之法“撮其要,記其事”,如果時間有限,可以先擱置。1子書書目 子書重點讀三類,一即先秦諸子如荀墨韓呂等,二即宋明理學諸子如周程張朱等,三即民國諸子如馬一浮、梁漱溟、錢穆等;其他各家暫緩。子學文獻目錄莊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論六家要指漢書藝文志諸子略隋書經籍志經籍三舊唐書藝文志丙部子錄新唐書藝文志丙部子錄宋史

49、藝文志子類明史藝文志子類清史稿藝文志子類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子類紀 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總敘張之洞:書目答問子部儒家 儒家諸子雖有內部門戶之爭,但其要皆歸宗道統(tǒng),故可作為經史之旁參。荀子王 肅:孔子家語董仲舒:春秋繁露陸 賈:新語賈 誼:新書劉 向:新序揚 雄:法言劉 向:說苑王 符:潛夫論傅 玄:傅子桓 寬:鹽鐵論班 固:白虎通義顏之推:顏氏家訓王 通:文中子司馬光:家范周敦頤:太極通書張 載:張子全書程顥程頤:二程遺書朱 子:近思錄、朱子語類王陽明:傳習錄呂 坤:呻吟語李 贄:焚書顏 元:四存篇康 熙:圣諭廣訓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顧炎武:日知錄張之洞:勸學篇兵家孫 武:孫子呂 望:六韜吳

50、 起:吳子司馬穰苴:司馬法 尉 繚:尉繚子黃石公:黃石公三略、黃石公素書李 靖: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曾公亮:武經總要曾胡治兵語錄十七史百將傳三十六計法家管 仲:管子晏 子:晏子春秋商 鞅:商君書韓 非:韓非子農家賈思勰:齊民要術四民月令徐光啟:農政全書天文算法周髀算經張 蒼:九章算術術數揚 雄:太玄經邵 雍:皇極經世書科技沈 括:夢溪筆談李 誡:營造法式宋應星:天工開物經濟雜家墨 翟:墨子公孫龍:公孫龍子慎 到:慎子鬼谷子:鬼谷子呂不韋:呂氏春秋劉 卲:人物志王 充:論衡近代諸子康有為:大同書梁啟超:飲冰室文集、近三百年學術史、歐游心影錄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馬一浮:泰和會語、復性書院講錄、爾雅臺答

51、問錢 穆:湖上閑思錄、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中國哲學十九講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賀 麟:文化與人生宗白華:美學散步朱光潛:談美書簡、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林語堂:吾國與吾民孫中山:三民主義蔣介石:蔣介石日記毛澤東:毛澤東選集鄧小平:鄧小平文選南懷瑾:2 集書書目 集書里面的重點是古文和詩詞兩大版塊,其他可緩。讀集之法可以每天學習一兩篇古文,若干首詩詞,積少成多,一年左右即可學完。集學文獻目錄漢書藝文志詩賦略隋書經籍志經籍四舊唐書藝文志丁部集錄新唐書藝文志丁部集錄宋史藝文志集類明史藝文志集類清史稿藝

52、文志集類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集類紀 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集部總敘張之洞:書目答問集部楚辭 朱 熹:楚辭集注總集蕭 統(tǒng):文選徐 陵:玉臺新詠李 昉:文苑英華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張 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姚 鼐:古文辭類纂曾國藩:經史百家雜鈔別集揚 雄:揚子云集孔 融:孔北海集曹 植:曹子建集嵇 康:嵇中散集陶 潛:陶淵明集蕭 統(tǒng):昭明太子集李 白:李太白文集柳宗元:柳河東集李 賀:昌谷集白居易:白氏長慶集范仲淹:范文正集司馬光:傳家集邵 雍:擊壤集歐陽修:文忠集蘇 洵:嘉祐集王安石:臨川文集蘇 軾:東坡全集蘇 轍:欒城集黃庭堅:山谷集岳 飛:岳武穆遺文陸九淵:象山集

53、陸 游:渭南文集真德秀:西山文集嚴 羽:滄浪集文天祥:文山集謝枋得:疊山集元好問:遺山集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 趙孟頫:松雪齋集許 衡:魯齋遺書劉 因:靜修集程端禮:畏齋集明太祖:明太祖文集宋 濂:文憲集劉 基:誠意伯文集方孝孺:遜志齋集解 縉:文毅集于 謙:忠肅集陳獻章:陳白沙集章 懋:楓山集羅欽順:整庵存稿王守仁:王文成全書楊 慎:升庵集文徵明:甫田集楊繼盛:楊忠愍集海 瑞:備忘集歸有光:震川集顧憲成:涇皋藏稿高攀龍:高子遺書劉宗周:劉蕺山集康 熙: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乾 ?。河莆募?、御制詩集吳偉業(yè):梅村集陳廷敬:午亭文編于成龍:于清端政書張 英:文端集毛奇齡:西河集方 苞:望溪集詩集沈德潛

54、:古詩源古詩十九首郭茂倩:樂府詩集陸 游:劍南詩稿全唐詩全宋詞花間集文論劉 勰:文心雕龍鐘 嶸:詩品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嚴 羽:滄浪詩話王國維:人間詞話錢鐘書:管錐篇、談藝錄詞曲晏 殊:珠玉詞歐陽修:六一詞柳 永:樂章集蘇 軾:東坡詞黃庭堅:山谷詞晏幾道:小山詞李清照:漱玉詞張孝祥:于湖詞陳 亮:龍川詞辛棄疾:稼軒詞陸 游:放翁詞趙崇祚:花間集書畫謝 赫:古畫品錄孫過庭:書譜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石 濤:苦瓜和尚畫語錄 筆記李 昉:太平廣記吳 均:西京雜記劉義慶:世說新語郭 璞:穆天子傳孫光憲:北夢瑣言蘇 軾:東坡志林洪 邁:容齋隨筆馮夢龍:智囊曹 臣:舌華錄辜鴻銘:張文襄幕府紀聞小說吳承恩:西游記

55、施耐庵:水滸傳羅貫中:三國演義曹雪芹:紅樓夢馮夢龍:三言二拍許仲琳:封神演義馮夢龍:東周列國志李汝珍:鏡花緣文 康:兒女英雄傳志怪干 寶:搜神記袁 枚:子不語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蒲松齡:聊齋志異清言洪應明:菜根譚金蘭生:格言聯璧王永彬:圍爐夜話小品張 岱:夜航船、西湖夢尋、陶庵夢憶 張 潮:幽夢影、小窗幽記李 漁:閑情偶寄沈 復:浮生六記戲文王實甫:西廂記關漢卿:竇娥冤湯顯祖:牡丹亭孔尚任:桃花扇洪 昇:長生殿音樂朱長文:琴史山水郭 熙:林泉高致李格非:洛陽名園記古玩飲饌陸 羽:茶經袁 枚:隨園食單諧謔笑林廣記 道家逍遙1 經典精讀老子莊子 莊子推薦名篇:內七篇、外篇:馬蹄、駢拇、秋水、雜篇:

56、天下。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醫(yī)理深奧,一般性學習可以選讀誦。2 拓展閱讀文獻目錄 道家拓展閱讀先熟悉文獻目錄,宏觀把握道家大體。莊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論六家要指漢書藝文志諸子略隋書經籍志經籍四紀 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總敘鄭 樵:通志藝文略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陸修靜:靈寶經目道藏正統(tǒng)道藏萬歷續(xù)道藏古書隱樓藏書道經沖虛至德真經(列子)通玄真經(文子)無上妙道文始真經(關尹子)太上老君常說清靜經黃庭內外玉景經太平經度人經黃帝陰符經西升經太上老君內觀經經注韓非子:解老、喻老河上公:老子道德經注嚴 遵:老子指歸葛 玄:老子道德經序訣王 弼:老子指略、老子注唐玄宗:老子道德經注成

57、玄英:老子義疏魏 征:老子治要 司馬光:道德真經論釋德清:老子道德經解郭 象:莊子注成玄英:莊子注疏郭慶藩:莊子集釋王先謙:莊子集解道書金人銘劉 安:淮南子(淮南鴻烈)葛 洪:抱樸子黃石公:素書陶弘景:養(yǎng)性延命錄、真誥呂洞賓:百字碑張伯端:悟真篇魏伯陽:周易參同契譚 峭:化書張君房:云笈七簽老子想爾注司馬承禎:坐忘論、天隱子養(yǎng)生書 吳 筠:神仙可學論陳希夷:心相篇太上感應篇呂祖心經鐘呂論道王重陽:重陽立教十五論丘祖垂訓文曹文逸:靈源大道歌王玄覽:玄珠錄 白玉蟾:紫清指玄集張三豐:玄譚全集 李涵虛:圓嶠內篇易心瑩:道教源流三字經史傳劉 向:列仙傳葛 洪:神仙傳皇甫謐:高士傳杜光庭:歷代崇道記張

58、輅:太華希夷志李志常:長春真人西游記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醫(yī)術神農本草經素女經傷寒論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李時珍:本草綱目湯頭歌訣醫(yī)學三字經 佛教解脫1 經典精讀十善業(yè)道經心經六祖壇經金剛經地藏菩薩本愿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妙法蓮華經楞嚴經2 拓展閱讀文獻目錄 佛教拓展閱讀先熟悉文獻目錄,宏觀把握佛教大體。隋書經籍志經籍四紀 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總敘大隋眾經目錄道 宣: HYPERLINK ada99:大唐內典錄index.html大唐內典錄道 安:綜理眾經目錄費長房:歷代三寶記智 昇: HYPERLINK ada99:開元釋教錄index.html開元釋教錄藕 益:閱藏知津佛藏趙城金藏龍藏大

59、正藏經藏 HYPERLINK ada99:0779.htm八大人覺經四十二章經六祖壇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地藏經 HYPERLINK ada99:0450.htm藥師經圓覺經楞嚴經維摩詰經華嚴經 HYPERLINK ada99:0001.htm長阿含經 HYPERLINK ada99:0026.htm中阿含經 HYPERLINK ada99:0099.htm雜阿含經 HYPERLINK ada99:0125.htm增一阿含經 HYPERLINK ada99:0152.htm六度集經 HYPERLINK ada99:0190.htm佛本行集經 HYPERLINK ada99:0192.ht

60、m佛所行贊 HYPERLINK ada99:0193.htm佛本行經 HYPERLINK ada99:0209.htm百喻經 HYPERLINK ada99:dabaojiindex.html大寶積經 HYPERLINK ada99:0367.htm稱贊凈土佛攝受經 HYPERLINK ada99:dp1index.html大般涅槃經 HYPERLINK ada99:0663.htm金光明經 HYPERLINK ada99:0676.htm解深密經 HYPERLINK ada99:0684.htm佛說父母恩難報經 HYPERLINK ada99:0685.htm盂蘭盆經律藏 HYPERLINK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