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血生化》教學課件_第1頁
《醫(yī)學血生化》教學課件_第2頁
《醫(yī)學血生化》教學課件_第3頁
《醫(yī)學血生化》教學課件_第4頁
《醫(yī)學血生化》教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十六章臨床常用生化檢查第1頁,共95頁。 臨床生物化學是化學、生物化學與臨床醫(yī)學的結合,目前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一門成熟的獨立學科。臨床生物化學有其獨特的研究領域、性質和作用,是一門以化學和醫(yī)學知識為主要基礎,理論和實踐性較強的邊緣性的應用學科。廣義上講,臨床生物化學是研究器官、組織、人體體液的化學組成和進行的生物化學過程,以及疾病、藥物對這些過程的影響,為疾病診斷、病情監(jiān)測、藥物療效、預后判斷和疾病預防等各個方面提供信息和理論依據(jù)。第2頁,共95頁。一、糖類檢查 糖類(主要是淀粉)是食物的主要成分。食物中的淀粉、糖原、蔗糖和乳糖等,在腸道經(jīng)消化成為單糖后再被吸收,然后由血液運送到全身各組器官,供細

2、胞利用或合成糖原貯存。糖的生理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 1.氧化供能 。2.人體的主要組成成分之一 。第3頁,共95頁。 血糖是指血液中糖,由于正常人血液中糖主要是葡萄糖,且測定血糖的方法也主要是檢測葡萄糖,所以一般認為,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血糖濃度為4.46.7mmol/L(80120mg/100ml),它是糖在體內的運輸形式。全身各組織都從血液中攝取葡萄糖以氧化供能,特別是腦、腎、紅細胞、視網(wǎng)膜等組織合成糖原能力極低,幾乎沒有糖原貯存,必須不斷由血液供應葡萄糖。當血糖下降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嚴重妨礙腦等組織的能量代射,從而影響它們的功能。所以維持血糖濃度的相對恒定有著重要的臨床意

3、義。第4頁,共95頁。第5頁,共95頁。 血糖濃度能維持相對恒定是由于機體內存在一整套高效率的調節(jié)機制,精細地控制著血糖的來源與去路,使之達到動態(tài)平衡。 血糖濃度的調節(jié): 1.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調節(jié)作用 神經(jīng)系統(tǒng)對血糖濃度的調節(jié)作用主要通過以下丘腦和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對所控制激素的分泌,后者再通過影響血糖來源與去路關鍵酶的活性來實現(xiàn)。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調節(jié)最終通過細胞水平的調節(jié)來達到目的。第6頁,共95頁。 2.激素的調節(jié)作用 調節(jié)血糖濃度的激素可分為兩大類,即降低血糖濃度的激素和升高血糖濃度的激素。胰島素是體內唯一的降低血糖的激素,也是唯一同時促進糖原、脂肪、蛋白質合成的激素。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生長激素等是升

4、高血糖的激素。在激素發(fā)揮調節(jié)血漿濃度的作用中,最重要的是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在應激時發(fā)揮作用,而腎上腺皮質激素、生長激素等都可影響血糖水平,但在生理性調節(jié)中僅居次要地位。第7頁,共95頁。 肝是調節(jié)血糖濃度的主要器官 餐后食物中糖類經(jīng)消化吸收,以葡萄糖形式大量進入血液,使血糖濃度暫時輕度升高。此時葡萄糖直接促進肝等組織攝取葡萄糖,使肝細胞內糖原合成明顯增加,同時也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減少其向血中釋放葡萄糖,同時還使糖轉為脂肪,結果是餐后血糖濃度僅輕度升高,并很快恢復至正常范圍。饑餓時肝通過自己特有的葡萄糖-6-磷酸酶,將貯存的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以提供血糖,而肌糖原則不能轉為葡萄糖。第8頁

5、,共95頁。 肝還是糖異生的主要器官,在生理情況下,甘油、氨基酸等非糖物質主要在肝細胞骨轉變成葡萄糖,以補充血糖因空腹所致血糖來源不足。這是因為糖異生途徑的關鍵酶: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銅酸羧激酶的活性似肝最高。饑餓或劇烈運動時,肝臟利用非糖物質轉變成糖的作用尤為顯著。此外,肝所具有的果糖二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酶在其他單糖轉化為葡萄糖的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第9頁,共95頁。第10頁,共95頁。(一)血糖的檢測 臨床上所稱的血糖(blood sugar)專指血液中的葡萄糖而言。每個個體全天血糖含量隨進食、活動等情況會有波動。一般在空腹時的血糖水平較為恒定。臨床檢測時采用葡萄糖氧化酶的方法

6、可以特異的測出真實的血糖濃度。第11頁,共95頁?!痉椒ê驮怼?葡萄糖氧化酶(GOD)法 葡萄糖氧化酶能催化葡萄糖氧化成葡萄棟玻,并產(chǎn)生過氧化氫葡萄糖十2H2O 葡萄糖酸十2H2O2 在色原性氧受體(如聯(lián)大茴香胺,4-氨基安替比林耦聯(lián)酚)的存在下,過氧化物酶催化過氧化氫氧化色素原,生成有色化合物。 第12頁,共95頁?!緟⒖贾怠?葡萄糖氧化酶法 3.96.4mmol/L?!九R床意義】 血糖濃度受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激素的調節(jié)而保持相對穩(wěn)定。當這些調節(jié)失去原有的相對平衡時,則出現(xiàn)高血糖或低血糖。 1.生理性高血糖 見于飯后12小時;攝入高糖食物;也可由運動、情緒緊張等因素引起。第13頁,共95頁。 2.

7、 病理性高血糖(1)糖尿病是造成高血糖最常見的原因之一。(2)其他內分泌性疾?。喝缂卓骸⑹茹t細胞瘤、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或垂體前葉嗜堿性細胞功能亢進等。(3)應激性高血糖:如顱內壓升高、顱外傷、心肌梗死等。(4)由于脫水引起的高血糖,如嘔吐、腹瀉和高熱等也可使血糖輕度升高。 (5)肝源性高血糖:見于嚴重肝損害,葡萄糖不能轉化為肝糖原儲存,出現(xiàn)餐后高血糖。 第14頁,共95頁。 3.生理性低血糖 如饑餓或劇烈運動。 4.病理性低血糖 (1)胰島細胞增生或癌瘤等,使胰島素分泌過多。(2)對抗胰島素的激素分泌不足,如垂體前葉機能減退、腎上腺皮質機能減退等。(3)肝糖原儲存缺乏的疾病,如急性肝壞死、肝癌

8、等。 (4)急性酒精中毒時可以抑制糖原異生、胃大部切除后營養(yǎng)障礙,均可發(fā)生餐后低血糖。第15頁,共95頁。(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 葡萄糖耐量試驗是檢查人體血糖調節(jié)機能的一種方法。正常人在服用一定量葡萄糖后,血糖濃度暫時升高(一般不超過8.88mmol/L或l60mg/dL,但在2小時內又恢復到空腹水平,稱為耐糖現(xiàn)象。第16頁,共95頁。在服用一定量葡萄糖后,間隔一定時間測定血糖和尿糖,觀察血糖水平及有無尿糖出現(xiàn),稱為糖耐量試驗。若因內分泌失調等因素引起糖代謝失常時,食入大量糖后,血糖濃度可急劇升高或升高極不明顯,短時間內不能恢復原值者即稱為耐糖現(xiàn)象失常。臨床上常對癥狀不明顯的患者采用糖耐量試

9、驗來診斷有無糖代謝異常。第17頁,共95頁?!緦嶒灢襟E】口服法正規(guī)試驗步驟為先測空腹血糖,以后口服葡萄糖75g(12歲以下為1.75g/kg),服糖后1、2、3小時重復測血糖。為了試驗結果可靠,應注意:1.試驗前必須禁食10-16小時。2.試驗應在上午7-11點之間進行。3.最少試驗前8小時開始禁煙、酒、咖啡及興奮性藥物。4.試驗期間盡量安靜。5.禁用影響糖代謝的藥物。第18頁,共95頁?!緟⒖贾怠?空腹血糖3.96.7mmol/L服糖1小時血糖7.89.0mmol/L 服糖2小時后血糖恢復正常 服糖3小時后血糖恢復空腹水平 各次尿糖均為陰性。【臨床意義】 1.隱匿型糖尿病的病人,空腹血糖正常

10、或稍高,口服葡萄糖后急劇升高常超過10mmol/L,且高峰提前,3小時不能降至空腹水平,呈糖耐量減低現(xiàn)象,尿糖陽性。第19頁,共95頁。2.甲狀腺功能亢進、嗜鉻細胞瘤、垂體前葉功能亢進等疾病因體內升高血糖的激素水平含量增高。常顯示糖耐量減低,尿糖亦為陽性。3.肝源性低血糖的病人(肝糖原貯存障礙),空腹血糖低于正常,服糖后血糖水平超過正常,2小時后仍不能降至正常水平,尿糖陽性。第20頁,共95頁。4.胰島細胞瘤的病人,空腹血糖降低,服糖后升高不明顯,2小時后仍處于低水平。5.功能性低血糖(反應性低血糖)為空腹血糖正常,服糖后血糖高峰也正常,但服糖后2-3小時出現(xiàn)低血糖反應。多發(fā)于心里動力學異常的

11、婦女。病人有交感神經(jīng)興奮的癥狀。第21頁,共95頁。第22頁,共95頁。正常糖耐量正常人由于存在精細的代謝調節(jié)機制,服糖后0.5-1小時血糖濃度暫時略有升高,耐糖曲線顯示峰值10mmol/L,但尿糖陰性。1小時后血糖逐漸降低,一般2小時左右恢復至空腹3.9-6.7mmol/L水平。此種糖耐量曲線說明機體處理糖負荷的能力良好。糖尿病性糖耐量典型的糖尿病人糖耐量試驗為:患者空腹血糖8.0mmol/L,高于正常值;服糖后血糖急劇升高,血糖增高的時間仍為0.51小時,但峰值超過10mmol/L,并出現(xiàn)尿糖;以后血糖濃度恢復緩慢,常常2小時以后仍高于空腹水平。說明病人處理攝入糖的能力降低。 第23頁,共

12、95頁。 此時重要的判斷指標是服糖后2小時血糖濃度仍然高于空腹水平。對于早期糖尿病人,可只表現(xiàn)為OGTT后2小時血糖濃度仍高于8mmol/L。若空腹血糖正常而OGTT后2小時血糖大于11mmol/L,以及空腹血糖8mmol/L而OGTT2小時的血糖水平在8-10.9mmol/L者,均應診斷為糖尿病。 第24頁,共95頁。糖耐量受損如果非妊娠的成年人OGTT呈現(xiàn)空腹葡萄糖水平8.0mmol/L,服糖后60、90分鐘的血糖11mmol/L(有人30分鐘也可達此值)而2小時血糖值在8-11mmol/L之間則為輕度耐糖能力下降,稱為亞臨床或無癥狀的糖尿病。這些病人幾年后可能有1/3恢復正常,1/3仍為

13、糖耐量受損,1/3則轉為糖尿?。磕昙s15)。近來發(fā)現(xiàn),這些病人容易發(fā)生小血管合并癥,如冠心病、腦血管病,而不會發(fā)生微血管合并癥,如視網(wǎng)膜病、腎病。 第25頁,共95頁。 50歲以上的老年人對葡萄糖的耐受能力有下降趨勢,所以不宜作此類試驗。對于老年人的OGTT結果的判斷,要注意區(qū)別是正常老年伴有的變化,還是糖尿病所致。兒童糖尿病的診斷標準與成人相同,但兒童空腹血漿葡萄糖的正常值比成人高0.83mmol/L。 第26頁,共95頁。(三)糖化血紅蛋白檢測 糖化血紅蛋白(GLycosylatedhemog-lobin,GHb)是血紅蛋白與葡萄糖經(jīng)非酶促反應結合而成的,其含量的多少取決于血糖濃度以及血

14、糖與血紅蛋白接觸時間的長短。第27頁,共95頁。【參考值】 按GHb占總Hb的百分比計算。比色法為1.410.11nmol/mg;蛋白電泳法為5.67.5;微柱法為4.16.8?!九R床意義】 GHb升高主要見于糖尿病及其他高血糖患者的血液中,由于糖化過程比較緩慢,一旦形成后不再解離,并持續(xù)于紅細胞生命周期中,故測定糖化血紅蛋白所占的百分比率能反映測定前12月內的血糖水平。對血糖和尿糖波動較大的糖尿病患者,進行GHb測定不但可用于診斷而且是監(jiān)測病情的良好指標。第28頁,共95頁。二、血清脂質和脂蛋白檢測 血清脂類物質(脂質)包括膽固醇70是膽固醇脂(CE)、30是游離膽固醇(FC),合稱總膽固醇

15、(TC)、甘油三酯(TG)、磷脂(PL)和游離脂肪酸(FFA),除FFA與白蛋白結合外,其他都包含在脂蛋白(LP)中。 第29頁,共95頁。(一)血清總膽固醇(TC)測定 血清膽固醇(cholesterol,CHO)是血脂的成分之一,包括游離的膽固醇和膽固醇酯,膽固醇酯由膽固醇由膽固醇于脂肪酸在肝臟中合成。正常人體含膽固醇2g/kg體重。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與動脈硬化有一定的關系,所以在防治冠心病時了解血酯的變化水平,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第30頁,共95頁。血清膽固醇及其醋的含量檢測,從方法學上可分 為兩大類:一類是化學法包括抽提法和直接測定法,這類方法目前仍在沿用;另一類是酶法測定,此法

16、敏感、特異、快速,并能自動分析,已常規(guī)應用。 【方法和原理】血清中的膽固醇酯 (CE)被膽固醇酯水解酶(CEH)水解成游離膽固醇(Chol),后者被膽固醇氧化酶(cholesterol oxidase,ChOD)氧化成4-膽甾烯酮并產(chǎn)生過氧化氫,再經(jīng)過氧化物酶 (peroxidase,POD)催化4-氨基安替比林與酚(三者合稱PAP),生成紅色釀亞胺色素(Trinder反應)。釀亞胺的最大吸收在500nm左右,吸光度與標本中TC含量成正比 。第31頁,共95頁?!緟⒖贾怠?成人 2.9-6.0mmol/L 兒童 3.1-5.2mmol/L【臨床意義】 1.升高(1)高膽固醇血癥是導致冠心病、心

17、肌梗塞、動脈粥樣硬化的高度危險因素之一。(2)高膽固醇飲食,糖尿病,腎病綜合征,甲狀腺功能減退可見膽固醇升高。 (3)膽總管阻塞,如膽道結石,肝、膽、胰腫瘤時,總膽固醇增高伴黃疸。 第32頁,共95頁。2.降低 (1)嚴重肝臟疾患,如重癥肝炎,急性肝壞死,肝硬化等。 (2)嚴重營養(yǎng)不良。 (3)嚴重貧血患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 第33頁,共95頁。(二)甘油三酯測定 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由肝、脂肪組織及小腸合成,主要存在于前-脂蛋白和乳糜微粒中,直接參與膽固醇及膽固醇酯的合成,也是機體貯存能量的形式,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血清三酯甘油的測定,目前多以化

18、學法和酶法定量?;瘜W法測定三酣甘油是以脂蛋白變性,水解成甘油,并以甘油為計算依據(jù)。酶法是以特異酶水解甘油三酯,除去脂肪酸,再測定甘油,方法特異,準確而快速,臨床廣為應用。第34頁,共95頁?!緟⒖贾怠磕行?.44-1.76mmol/L女性0.39-1.49mmol/L【臨床意義】1.血清甘油三酯升高 原發(fā)性繼發(fā)性高脂蛋白血癥、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腎病、脂肪肝等。2.血清甘油三酯降低 原發(fā)性-脂蛋白缺乏癥、甲狀腺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肝功能嚴重低下及吸收不良等。 第35頁,共95頁。(三)血清脂蛋白的測定 脂蛋白(LP)是水溶性復合物,由脂質和特異性蛋白結合而成。血液中的脂類除了游離的

19、脂肪酸與白蛋白結合外,其余均與球蛋白結合而成脂蛋白復合物。各種LP分別由蛋白質與甘油三酯、磷脂、膽固醇及膽固醇酯組成。第36頁,共95頁。電泳法:-脂蛋白(-LP) 、-脂蛋白(-LP)、前-脂蛋白(Pre -LP)、乳糜微粒(CM)。超速離心法:乳糜微粒(CM) 、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第37頁,共95頁。第38頁,共95頁?!緟⒖贾怠?電泳法:乳糜微粒(CM)為陰性, -脂蛋白(-LP)為3040, -脂蛋白(-LP)為5060, 前-脂蛋白(Pre -LP)為1325?!九R床意義】 CM陽性:高脂血癥、型; -LP增加:高脂血癥型; P

20、re-LP增加:高脂血癥、b、型;Pre-LP降低:門靜脈肝硬化,急性肝炎早期;-LP降低:肝炎,動脈粥樣硬化。 第39頁,共95頁。(四)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測定 高密度脂蛋白(HDL)在生理上起著將肝外組織的膽固醇運送到肝臟的運載工具的作用,因而可以防止游離膽固醇在肝外組織細胞上的沉積。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對冠心病的臨床診斷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它的降低是臨床冠心病的危險因子之一,并可能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展 第40頁,共95頁。HDL是一組不均一的脂蛋白顆粒,其膽固醇含量占血漿總膽固醇量的25%35。給HDL定全量是很困難的,因為它是蛋白質和脂類的混合物,故以測定HDL中所含膽

21、固醇含量作為HDL定量依據(jù)。由于血漿中所有脂蛋白均含有膽固醇,因此,只有先分離出HDL才能對其進行定量。分離HDL的方法中,沉淀法是目前臨床使用最多的,操作簡便快速。沉淀法原理是利用多聚陰離子和二價陽離子共同作用于脂蛋白,并選擇性地使含ApOB的vLDL和LDL脂蛋白沉淀,再測定含HDL的上清液膽固醇,即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第41頁,共95頁。 【方法和原理】血清中LDL及VLDL經(jīng)磷鉬鎢酸-Mg2+沉淀 后,上清液中含HDL,其膽固醇含量用酶法測定(同總膽固醇酶法測定)。 【參考值】 沉淀法:0.942.0mmol/L 1.04mmol/L為合適水平 0.91mmol/L為減

22、低 第42頁,共95頁?!九R床意義】 HDL-C對診斷冠心病有重要價值,已知HDL-C與TG呈負相關,也與冠心病發(fā)病呈負相關。 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肝損害和腎病綜合征時,HDL-C降低。運動(運動員一般HDL-C較高)、飲酒、婦女服用避孕藥以及應用一些降膽固醇藥物HDL-C升高。少運動的人、糖尿病人、營養(yǎng)不良及應激反應后HDL-C也較低。 第43頁,共95頁。(五)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測定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約占血漿脂蛋白總量的4050%。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轉運體內的膽固醇,將肝臟內的膽固醇經(jīng)血液轉運到各個組織進行利用,是動脈硬化的重要檢測指標?!痉椒ê驮怼坑镁垡蚁┝蛩峥蛇x擇性

23、沉淀血清中LDL,上清液含極低密度與高密度脂蛋白,LDL-C濃度可以從總膽固醇與上清液膽固醇之差求得。膽固醇測定用酶法。第44頁,共95頁?!緟⒖贾怠?沉淀法: 2.073.12 mmol/L; 3.12 mmol/L為合適水平, 3.153.61 mmol/L為邊緣升高, 3.64 mmol/L為升高。【臨床意義】1.LDL-C升高是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協(xié)助診斷高脂蛋白血癥。2.LDL-C降低可見于家族性低-脂蛋白血癥,無脂蛋白血癥,其原因是體內合成載脂蛋白減少或不能合成載脂蛋白。第45頁,共95頁。(六)血清Lp(a)測定 1963年在血漿脂蛋白電泳時發(fā)現(xiàn)-脂蛋白部分有一種新的抗原成分,并

24、與LDL結合,將此抗原成分命名為脂蛋白(a)其后證實,LP(a)核心部分由甘油三酯、磷脂、膽固醇、膽固醇酯等脂質和載脂蛋白B100組成,結構類似LDL,并含有LDL中沒有的載脂蛋白(a)。Lp(a)是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一項獨立危險因子。第46頁,共95頁。三、無機離子的檢查占體重約5的無機鹽主要有Ca、Mg、K、Na、P和Cl,這六種無機元素約占體內無機鹽總量的6080,主要存在于體液。 無機離子維持體液滲透壓和酸堿平衡,維持神經(jīng)肌肉的正常興奮性。一些微量元素多是激素或酶的組成成分或是酶的激動劑。第47頁,共95頁。Na、K和Cl 在體液及組織中,Na、K和Cl幾乎全以離子形式存在。Ca和M

25、g在體液中Ca和Mg約有一半與蛋白質結合,另一半以離子形式存在。Fe和Cu體液中Fe與Cu幾乎全部與蛋白質結合。在體內以離子形式存在的狀態(tài)下,可直接采用火焰光度法或離子選擇電極法。與蛋白質結合狀態(tài)的無機元素,為了精確測定,尚需考慮除去蛋白質再進行定量。故Ca、Mg、Fe和Cu等金屬元素在嚴格控制蛋白質干擾的條件下,才能用直接法進行測定。第48頁,共95頁。(一)血清鉀離子檢測 鉀離子是維持細胞生理活動最主要的陽離子,大部分存在于細胞內,少量存在細胞外,濃度較恒定,血清鉀濃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細胞內鉀離子的水平?!緟⒖贾怠垦洖?.55.1mmol/L。低于3.5 mmol/L為低血鉀癥,高于

26、5.5 mmol/L為高血鉀癥。 第49頁,共95頁?!九R床意義】 1.血鉀增高:(1)腎臟排鉀減少。(2)鉀攝入過多。(3)細胞內鉀轉移至細胞外。2.血清鉀降低:(1)鉀攝入不足。(2)鉀丟失過多。(3)細胞外鉀轉移至細胞內。第50頁,共95頁。(二)血清鈉離子檢測鈉離子是細胞外液中含量最多的陽離子,其主要功能是保持細胞外液容量,維持滲透壓及酸堿平衡,并具有維持肌肉、神經(jīng)正常應激性的作用?!緟⒖贾怠垦邂c為136145 mmolL。血清鈉135mmolL為低鈉血癥。血清鈉147mmolL為高鈉血癥。 第51頁,共95頁?!九R床意義】 1.血鈉增高:體內鈉潴留可使血清鈉增高,但常伴有水潴留,從

27、而使血清鈉仍在正常范圍。 此時體內鈉總量仍過多,臨床表現(xiàn)為水腫。潴留性水腫常見于心臟病、心力衰竭、肝硬化、腎病等;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癥,如庫欣綜合征、原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由于這些激素具有潴鈉排鉀的作用、腎小管重吸收鈉增加,使血鈉增高;腦性高血鈉癥,如腦外傷、腦血管意外、垂體腫瘤等癥,均有血鈉增高; 鈉進量過多;高滲性脫水癥,失水大于失鈉,使血清鈉相應地增高。 第52頁,共95頁。2.血鈉減低:胃腸道失鈉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缺鈉性脫水的原因。腹瀉、嘔吐等可丟失大量的消化液而發(fā)生缺鈉。若僅補水而未注意補鈉易發(fā)生低鈉血癥。皮膚失鈉:大量出汗后,如只補充水分,不補充鹽分,可造成缺鈉;大面積皮膚燒傷,傷口失

28、液,也可造成缺鈉。尿路失鈉,即所謂失鹽性腎病。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如艾迪生病和西蒙病時,尿中排鈉增多。神經(jīng)垂體功能減退;如尿崩癥等,腎小管回收水鈉不足、尿鈉排出增多。應用利尿劑治療后,使大量鈉離子從尿路排出。第53頁,共95頁。(三)血鈣、磷的測定 鈣鹽是人體內含量最高的無機鹽,成人體內鈣總量約為400-800g,約99的鈣和86以上的磷存在于骨骼和牙齒中。血清鈣包括擴散性鈣和非擴散性鈣,它們之間受pH調節(jié)而呈動態(tài)平衡。 第54頁,共95頁。血漿Ca2+可降低毛細血管和細胞膜的通透性,降低神經(jīng)、肌肉的興奮性當血漿Ca2+的濃度降低時,神經(jīng)、肌肉的興奮性增高,可引起抽搐。血漿Ca2+作為血漿凝血

29、因子參與凝血過程它是因子、因子、凝血酶原、因子等的激活作用中不可缺少的輔因子。骨骼肌中的Ca2+可引起肌肉收縮當肌細胞內儲存Ca2+受神經(jīng)沖動而釋放,Ca2+濃度增大到10-7-10-5mol/L時,Ca2+可迅速地與鈣蛋白的鈣結合亞基結合,引起一系列構象改變后導致肌肉收縮。第55頁,共95頁。Ca2+是重要的調節(jié)物質一方面作用于質膜,影響膜的通透性及膜的轉運。一方面,在細胞內Ca2+作為第二信使起著重要的代謝調節(jié)作用。此外,Ca2+還是許多酶(脂肪酶、ATP酶)的激活劑,Ca2+還能抑制維生素D3-1-羥化酶的活性,從而影響代謝。維持心肌傳導系統(tǒng)的興奮性和節(jié)律性。第56頁,共95頁。血中磷酸

30、鹽(HPO42-/H2PO4-)是血液緩沖體系的重要組成成分。細胞內的磷酸鹽參與許多酶促反應如磷酸基轉移反應、加磷酸分解反應等。構成核苷酸輔酶類(如NAD+、NADP+、FMN、FAD、CoA等)和含磷酸根的輔酶(如TPP、磷酸吡哆醛等),還構成多種重要的核苷酸(如ATP、GTP、UTP、CTP、cAMP、cGMP等)。細胞膜磷脂在構成生物膜結構、維持膜的功能以及代謝調控上均發(fā)揮重要作用。酶蛋白及多種功能性蛋白質的磷酸與脫磷酸化則是代謝調節(jié)中化學修飾調節(jié)的最為普遍、最為重要的調節(jié)方式,與細胞的分化、增殖的調控有密切的關系。第57頁,共95頁。(一)血鈣與血磷血鈣血鈣幾乎全部存在于血漿中,正常人

31、血鈣波動甚小,保持于2.25-2.75mmol/L(101mg/dl或4.5-5.5mEq/L)。血漿鈣分為可擴散鈣和非擴散鈣兩大類。非擴散鈣是指與蛋白質(主要是白蛋白)結合的鈣,約占血漿總鈣的40,它們不通透毛細血管壁,也不具有前述生理功用。血漿(清)鈣的60是可擴散鈣,其中一部分(占血漿總鈣的15)是復合鈣,即是與檸檬酸、重碳酸根等形成不解離的鈣。發(fā)揮血鈣生理作用的部分是離子鈣,占總鈣的45,非擴散鈣與離子鈣之間可以互相轉化。第58頁,共95頁。臨床上常測定血清總鈣量以觀察血清離子鈣的變化情況,方法簡便。但由于非擴散鈣部分可隨血清白蛋白濃度的增減而改變,即同時引起血清總鈣含量的增減,但不影

32、響血清離子鈣的濃度。目前已可應用離子選擇電極等方法直接測定血清中離子鈣的濃度,其正常參考值為0.94-1.26mmol/L。血清pH值對血鈣濃度有顯著影響,酸中毒時蛋白結合鈣向離子鈣轉化;堿中毒時,血漿離子鈣濃度降低,此時雖血漿總鈣含量無改變,亦可出現(xiàn)抽搐現(xiàn)象。第59頁,共95頁。血磷血液中的磷以有機磷和無機磷兩種形式存在。有機磷酸酯和磷脂存在于血細胞和血漿中,含量甚大,血磷通常是指血漿中的無機磷,正常人血漿無機磷含量為成人1.1-1.3mmol/L(3.5-4.0mg/dl),嬰兒為1.3-2.3mmol/L(4-7mg/dl),血漿無機磷酸鹽的80-85以HPO42-的形式存在,其余為H2

33、PO4-,PO43-僅含微量。第60頁,共95頁。血漿磷的濃度不如血漿鈣濃度穩(wěn)定,新生兒血磷約為1.8mmol/L(5.5mg/dl),6個月嬰兒可升高至2.1mmol/L(6.5mg/dl)。此后隨年齡增長又逐步下降,15歲時達成人水平。兒童時期血磷高是由于兒童處于成骨旺盛期,堿性磷酸酶活性較高所致。成年人血磷也有一定的生理變動,進食、攝糖、注射胰島素和腎上腺素等情況下,由于細胞內磷的利用增加,也可引起血磷降低。血鈣與血磷之間也有一定的濃度關系,正常人鈣、磷濃度(mg/dl)的乘積在36-40之間,病理條件下此值可高于40或低于36。第61頁,共95頁。(二)鈣磷代謝及其調節(jié)鈣、磷的吸收與排

34、泄鈣主要在十二指腸吸收,成人每日可吸收0.1-0.4g,鈣吸收主要是在活性維生素D3調節(jié)下的主動吸收。腸管pH明顯地影響鈣的吸收,偏堿時可以促進Ca3(PO4)2的生成,因而能減少鈣的吸收。乳酸、氫基酸及胃酸等酸性物質有利于Ca3(H2PO4)2的形成,因此能促進鈣的吸收。食物中的草酸和植酸可與鈣形成不溶性鹽,影響鈣的吸收。食物中鈣磷比例對吸收也有一定影響,Ca:P2:1時吸收最佳。第62頁,共95頁。鈣通過腸管及腎排泄。由消化道排出的鈣一部分是未吸收的食物鈣,另一部分是腸管分泌的鈣(每日可達600mg),分泌的鈣量可因攝入高鈣膳食而增加,嚴重腹瀉排鈣過多可導致缺鈣。經(jīng)腎排泄的鈣占體內總排鈣量

35、的20。每日由腎小球濾出約10g鈣,其中約一半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1/5在髓袢升段被吸收,其余在遠曲小管和集合管被吸收,尿中排鈣量只占濾過量的1.5(約150mg)。尿鈣的排出量受血鈣濃度的直接影響,血鈣低于2.4mmol/L(7.5mg/dl)時尿中無鈣排出。第63頁,共95頁。成人每日進食磷約1.0-1.5g,以有機磷酸酯和磷脂為主,在腸管內磷酸酶的作用下分解為無機磷酸鹽。磷在空腸吸收最快,吸收率達70,低磷膳食時吸收率可達90。由于磷的吸收不良而引起的缺磷現(xiàn)象較少見,但長期口服氫氧化鋁凝膠以及食物中鈣、鎂、鐵離子過多,均可由于形成不溶性磷酸鹽而影響磷的吸收。腎是排泄磷的主要器官,腎排出的

36、磷占總磷排出量的70,30由糞便排出。每天經(jīng)腎小管濾過的磷可達5g,約85-95被腎小管(主要是近曲小管)重吸收。第64頁,共95頁。鈣磷代謝的調節(jié)鈣、磷的吸收與排泄、血鈣與血磷的水平、機體各組織對鈣磷的攝取利用和儲存等都是在活性維生素D、甲狀旁腺激素及降鈣素這三種激素的調節(jié)下進行的。甲狀旁腺素:甲狀旁腺素(PTH)是由甲狀旁腺的主細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種單鏈多肽。它有升高血鈣、降低血磷和酸化血液等作用,其主要靶器官是骨、腎小管,其次是小腸粘膜等。第65頁,共95頁。降鈣素:降鈣素(CT)是由甲狀腺濾泡旁細胞(C細胞)合成、分泌的一種單鏈多肽激素,由32個氨基酸殘基組成,分子量3500。CT作用的

37、主要靶器官是骨、腎和小腸。維生素:天然存在的維生素D有兩種,即維生素D2(麥角鈣化醇)及維生素D3(膽鈣化醇)。維生素D2及D3具有相同的生理作用,且都必須在體內進行一定的代謝轉變,成為活化型后才能發(fā)揮其生物學作用,肝和腎是維生素D活化的主要器官。活性維生素D3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小腸、骨和腎。第66頁,共95頁。【血鈣參考值】 比色法:總鈣為2.252.58mmolL; 離子選擇電極法:離子鈣為1.101.34mmolL??傗}低于2.25mmolL為低血鈣癥,高于2.58mmolL為高血鈣癥?!九R床意義】 1.血鈣降低:(1)鈣攝入不足或吸收不良。(2)成骨作用增強。(3)鈣吸收障礙。(4)腎

38、臟疾病。第67頁,共95頁。(5)白蛋白減少等。2.血鈣增高:(1)鈣攝入過多。(2)溶骨作用增強。(3)腎排鈣障礙。(4)大量使用維D治療等。第68頁,共95頁?!狙讌⒖贾怠?成人為1.01.6mmolL;兒童為1.31.9mmolL。 【臨床意義】 (1)增高: 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癥:本病常因甲狀腺手術不慎傷及甲狀旁腺或其血管,使激素分泌減少,腎小管對磷的重吸收失去控制而增強吸收,致使血磷增高; 假性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癥也伴有血清磷增高; 維生素D過多癥:維生素D促進腸道吸收鈣磷,過多時血清鈣磷均可增高; 第69頁,共95頁。腎功能不全或衰竭、尿毒癥或慢性腎炎晚期等磷酸鹽排泄障礙,而使血磷滯

39、留;多發(fā)性骨髓瘤 血磷可輕度增高;骨折愈合期。 (2)減低: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腎小管重吸收磷受抑制而減弱,尿磷排泄增多而致血磷減低。佝僂病或軟骨病:由于維生素D缺乏,鈣吸收減少,刺激甲狀旁腺功能亢進,使尿磷排泄增多而血磷減少; 第70頁,共95頁。糖利用增加:連續(xù)靜脈注射葡萄糖,同時注射胰島素的治療措施,或患胰腺瘤伴有胰島素增多癥,使糖的利用增加。糖代謝必須經(jīng)過磷酸化作用,因而需要大量無機磷酸鹽,致使血磷下降;腎小管變性病變使腎小管重吸收功能發(fā)生障礙,尿中丟失大量無機鹽,血磷減低,如Fanconi綜合征;乳糜瀉等:由于腸內有多量脂肪存在,抑制鈣磷吸收,使血磷減低。 第71頁,共95頁。(四)

40、血清氯化物的檢測氯離子是血漿中主要的陰離子,主要調節(jié)酸堿平衡,滲透壓及水電平衡,并參與胃酸生成。高氯或低氯血癥往往與高鈉或低鈉血癥并存。體液中氯離子檢測同樣具有很高的診斷價值。【參考值】 98-106mmol/L第72頁,共95頁。【臨床意義】1.血清(漿)氯化物增高:氯在體內的變化基本與鈉平衡。在代謝性酸中毒時,細胞外的碳酸氫鈉減少,為了維持電解質平衡,含氯量隨之增加,其所增加的氯是由于腎小管回吸收氯相對大于鈉所致。臨床上高鈉血癥常見于伴有高氯血癥,由于失水大于失鹽,氯化物濃度相對增高;還見于注射過量生理鹽水等。2.血清(漿)氯化物減低: 第73頁,共95頁。臨床上低氯血癥較為多見。在代謝性

41、堿中毒時,碳酸氫根過多,在鈉含量正常情況下必須排出氯以維持電解質平衡;還有在氯化鈉的異常丟失或攝入減少時,如嚴重嘔吐、腹瀉、胃液、胰液或膽汁大量丟失,長期限制氯化鈉的攝入,艾迪生病,加壓素分泌增多的稀釋性低鈉、低氯血癥。腦脊液低氯癥:腦脊液為細胞外液的一部分,低鈉血癥均伴有腦脊液低氯癥。重癥結核性腦膜炎時,氯化物含量顯著降低;化膿性腦膜炎時偶見減少;普通型脊髓灰白質炎與病毒性腦炎時基本正常。第74頁,共95頁。四、血清酶檢測酶是由活性細胞產(chǎn)生并能在體內外起催化作用的一種特殊蛋白質。1.酶可導致某些疾病的發(fā)生:(1)、酶缺陷所導致的疾病。(2)、酶活性被抑制所導致的疾病。2.酶在臨床治療上的應用

42、。3.酶在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酶的測定有以下幾種常見的病理情況第75頁,共95頁。(1)酶的釋放。(2)酶的抑制。(3)體內某些物質代謝障礙,可以使酶的活性改變。(4)酶排泄障礙。(5)肝功能障礙。第76頁,共95頁。(一)心肌酶檢測 1、肌酸激酶測定 :肌酸激酶(CK)或肌酸磷酸激酶(CP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其次存在于腦、平滑肌等細胞的胞質和線粒體中。正常人血清中CK含量甚微,當上述組織受損時,CK進入血液,則其含量可明顯增高。【參考值】連續(xù)監(jiān)測法:男性為38174u/L;女性為26140u/L。 第77頁,共95頁?!九R床意義】 1.CK是心肌梗塞病人血清中出現(xiàn)最早的酶之一。急性

43、心肌梗塞(AMI)24h開始增高,1224h達高峰,24天后恢復正常水平。因此是心肌梗塞診斷的重要指標,較AST,LD的特異性高。2.病毒性心肌炎也有明顯增高,對診斷和預后參考價值。3.腦血管意外,腦膜炎,甲狀腺功能低下,肺梗塞等均可升高。 4.骨骼肌疾病,如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皮肌炎、多發(fā)性肌炎、骨骼肌損傷等可增高。 第78頁,共95頁。2.肌酸激酶同工酶測定 CK由M和B兩個亞單位組成,組合成CK-BB,CK-MM,CK-MB三種同工酶。CK-BB主要存在于腦、前列腺等器官,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和心肌,CK-MB則主要存在于心肌,正常人血液中大部分是CK-MM,少量CK-MB,而CK-B

44、B極少?!緟⒖贾怠凯傊悄z電泳法:CK-MM為9496;CK-MB為低于5;CK-BB為極少或0。 第79頁,共95頁?!九R床意義】 1.CK-MB升高常被認為心肌損害特異性指標,對心肌梗塞早期診斷很有價值。2.CK-BB增高可見于腦外傷,腦血管意外,腦手術后等。 3.CK-MM增高,可見于肌肉損傷及肌肉注射后,是骨骼肌損傷的特異性指標。 第80頁,共95頁。(二)淀粉酶測定 AMY對食物中多糖化合物的消化起著重要作用。作用于多種糖化合物,如淀粉、糖原等。它不同于植物中的-淀粉酶,僅作用于多糖化合物的末端,-淀粉酶可以隨機作用于多糖化合物內部的-1,4葡萄糖苷鍵,產(chǎn)生一系列分子不等的產(chǎn)物:糊

45、精、麥芽四糖、麥芽三糖、麥芽糖和葡萄糖。第81頁,共95頁。AMY是一種需鈣的金屬酶,其最適pH在6.5-7.5之間,鹵素和其它陰離子有激活作用(Cl-Br-NO3-I-)。其分子量較小,約55ku,易由腎臟排出,尿中AMY活性濃度常高于血。兩個不同基因位點分別控制,并生成兩種結構和抗原性有明顯差異的AMY同工酶:一種由胰腺分泌,習慣上命名為胰腺淀粉酶(P-AMY);另一種主要來自唾液腺,常命名為唾液腺淀粉酶(S-AMY),但并不意味著只有唾液腺產(chǎn)生此種同工酶,其它器官如肺、骨、卵巢和甲狀腺也能生成S-AMY。第82頁,共95頁。【組織分布】機體中胰腺含AMY最多,由腺泡細胞合成后通過胰管分泌

46、入小腸,唾液腺也分泌大量AMY入口腔開始消化多糖化合物,此外AMY還見于卵巢、肺、睪丸、橫紋肌和脂肪組織中,在某些肺癌和卵巢癌患者中可查到AMY升高,且主要為S-AMY,肝中AMY很少乃至沒有?!旧聿町悺砍赡耆搜蠥MY與性別、年齡、進食關系不大,新生兒AMY缺乏,滿月后才出現(xiàn)此酶,逐步升高,約在5歲時達到成人水平,老年人AMY開始下降,約低25。第83頁,共95頁。【參考值】碘-淀粉比色法(Somogyi法)血清總活性為8001800u/L;尿液為8406240u/L(100ml血清中的AMS,3715min水解5mg淀粉為1單位)。酶偶聯(lián)法(37)血清為20115u/L。【臨床意義】1.急性胰腺炎,血清淀粉酶可明顯增高,但持續(xù)時間不長,一般腹痛8h開始升高,1224h達高峰,4872h開始下降,約35天恢復正常。 第84頁,共95頁。2.慢性胰腺炎,胰腺腫瘤,流行性腮腺炎,唾液腺化膿以及急性腹膜炎,闌尾炎時均可輕度增高。3.尿淀粉酶約于起病后1224h開始升高,下降較血清淀粉酶慢。腎功能嚴重障礙時,血清中淀粉酶升高,而尿淀粉酶降低。 4.降低:見于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等。5.唾液腺疾病如腮腺炎患者血AMY也可升高,但臨床上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