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常備的文化常識匯總_第1頁
歷史常備的文化常識匯總_第2頁
歷史常備的文化常識匯總_第3頁
歷史常備的文化常識匯總_第4頁
歷史常備的文化常識匯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歷史常備的文化常識匯總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小常識姓氏稱謂四時節(jié)氣科舉制度陰陽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紀年法科舉發(fā)展史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中舉與稱號四時與孟仲季二十四節(jié)氣天干地支與紀年、紀辰、生肖陰陽八卦五行及五行生克紀年法姓氏名字號謚號廟號年號避諱一、姓氏稱謂你知道自己姓氏的源頭嗎?陳姓中國的第五大姓。陳姓最早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滿,封他在陳這個地方,建立陳國。到了陳閔公的時候,陳國被楚滅掉了,亡國后的陳國子孫便以原國名為姓氏,于是有了陳姓。陳姓除了源于國名,還有從其他姓氏改名而來的,其中有一支是由少數民族改姓而成的。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時期鮮卑貴族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

2、都洛陽后,將侯莫陳改為單姓陳。柴姓柴姓,源于炎帝的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文公十八世孫高柴,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高柴的孫子以祖父的名字為姓,叫柴舉。柴舉的后代就以柴為姓,世代相傳。巖姓傣族的男的一般都姓巖,但此“巖”發(fā)“挨”音(ai)母(m) 毋(W)1.讀作m。母氏源于田姓。據史籍風俗通記載:胡母,姓,本陳胡公之后,齊宣王母弟,別封母鄉(xiāng)。遠本胡公,近取母邑,故曰胡母氏。在文獻姓氏詞典中介紹:母姓的歷史悠久,母姓是從復姓胡母而來,源于田姓,所謂系出田氏。2.關于毋丘氏,另外又有諸多史書考證其實為毋丘氏,讀音作Gun qi,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wèi)國毋丘邑(今山東菏澤曹縣、定陶一帶),在居

3、于在該地的住民中,有以地名毋丘為氏者,稱毋丘氏,世代相傳,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復姓,后去丘為毋氏。又作貫氏。3.毋(W)姓來源有來處,其一是出自上古,堯帝臣子毋句之后,以祖名為氏。其二是出自田姓所改,以封地名為氏。姓1、姓的起源 母系氏族社會2、姓的作用 別婚姻,即識別、區(qū)分氏族,實行族外婚。3、上古八大姓: 姬、姜、贏、妊、姒s 、媯gu 、姚、妘yn思考?姓和氏是一碼事嗎?氏1、氏的來源 氏是從姓那兒派生出來的。2、姓氏的融合 漢代開始,姓氏混而為一,且自天子到庶民都可以有姓。姓氏的由來1)以姓為氏。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志符號而產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襲為氏。母權制氏族社會以母親

4、為姓,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2)以國名為氏。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wèi)、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成為今天常見姓。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岔生后代便姓蘇。據統(tǒng)計,以邑為氏的姓氏近200個。一些復姓由于漫長的歷史演變,至今已不復存在。姓氏的由來4)以鄉(xiāng)、亭之名為氏。這類情況不多,今日常見姓有裴、陸、閻、郝、歐陽等。5)以居住地為姓。這類姓氏中,復姓較多,一般都帶邱、門、

5、鄉(xiāng)、閭、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環(huán)境的居住地點。6)以先人的字或名為氏。出自此條的姓氏很多,據統(tǒng)計有五六百個,其中復姓近200個。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后代以林性傳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孫以祖父字為氏,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姓氏的由來7)以次第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順序。但也有例外。魯莊公之弟莊父、排行老二,本為仲氏、仲孫氏,因他有弒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孫。8)以官職為氏。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職為姓的姓氏,丹從字義上看,也可以分辨出來,如籍、諫、庫、倉、軍、廚等。

6、9)以技藝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1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11)以謚號為氏。12)因賜姓、避諱而改姓。課后作業(yè)查一查你自己姓氏的由來。名古人幼時取名以供長輩呼喚。字字是古人成年后取的別名,與名相表里,又叫“表字”。古代男子20歲成人,要舉行冠禮,標志其可立身于社會了,要另取一個字。女子未嫁時叫“待字”閨閣,到了15許嫁時,舉行及笄j禮,也要取字。名和字的關系名和字在意義上一般是有聯系的,字往往是名的闡釋和補充。如:諸葛亮字孔明,“亮”與“明”是同義詞;岳飛字鵬舉,“飛”與“鵬舉”意思相近?,F在的中國人只有名而沒有字,名和名字的含義是一樣的。號號,亦稱別號。古人在名和字以外

7、的別名,一般為尊稱、美稱。如李白號青蓮居士,陸游號放翁,蘇軾號東坡居士,秋瑾號鑒湖女俠。而呼人之號比呼其字更示尊重與客氣。諢hn號 混號即通常說的“綽號”“外號”。大都含親昵、憎惡或開玩笑的意味。如梁山好漢“及時雨”宋江、“青面獸”楊志、“黑旋風”李逵、“智多星”吳用、“豹子頭”林沖、“母夜叉”孫二娘等。如何稱呼?名、字、號?1、名具有“名以正體”的嚴肅性,一般用于謙稱、卑稱。2、字具有“字以表德”之意,或以明志趣,或以表行第。因此,對人稱呼常用字。3、一般情況下直呼對方的名是不禮貌的。上對下、長對少方可稱名;下對上、平輩之間,稱字不稱名。4、名人雅士的號則比字更加尊貴、響亮。謚sh號-含義是

8、古代帝王及官僚死后,據死者生前事跡而加給的稱號。謚號原寓褒貶同情之意,在宋以后就有褒無貶了。謚sh號-分類 表揚:文、武、昭、穆等 (經緯天地曰文;威強睿德曰武)按含義 貶義:厲、靈、幽、煬等 (好內遠禮曰煬;殺戮無辜曰厲) 同情:哀、懷、愍、悼等 (恭仁短折曰哀;在國遭憂曰愍)謚sh號-分類 帝謚(帝王,禮官擬議經繼位皇帝認可)按身份 官謚(朝廷重臣,朝廷賜予,一般為1-2字) (諸葛亮“忠武”;蕭統(tǒng)“昭明”;歐陽 修“文忠”;岳飛“武穆”)官謚中也有惡謚和改謚的,如秦檜先謚“忠獻”,后該“謬丑”廟號-含義帝王死后,其繼承者在太廟立室奉祀,并追尊以某祖、某宗的名號。 廟號-發(fā)展及規(guī)律始于商代

9、,明確稱謂于漢代。每個朝代第一個皇帝稱“祖”,如“高祖”、“太祖”、“世祖”;之后的嗣君稱“宗”,如“太宗”、“高宗”等。 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 、宋高宗趙構 年號年號是皇帝用以紀年而設置的稱號。一般用兩個字,也有用三四個字的,如“中大通”(南梁蕭衍)、“天冊萬歲”(武則天)、“太平興國”(宋太宗)等。年號始于漢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為中國史上的第一個年號紀年。新君即位,于次年改用新年號,叫“改元”。思考:什么情況下皇帝會改年號? 1.親皇帝登基要改年號。登基時改,次年新年使用。 2.為了紀念某件大事。如: 因為邊關無戰(zhàn)事,漢元帝遂改年號為竟寧。 因為黃巾軍被平定,漢靈帝劉宏改年號為“中

10、平”。 因為李顯出生了,武則天就改年號為“顯慶”。 3.為了取吉祥之義。如: 還是武則天,她覺得大佛的腳印特別吉祥,就改年號為“大足”;長出新眉毛了,就改年號為“久視”。 客觀上,因為改年號被認為是吉祥的,皇帝每改一次年號,便要大赦天下。所以,改年號有時能夠起到穩(wěn)定社會的作用。 謚號、廟號、年號稱呼習慣1、對隋以前的帝王一般稱謚號,因為此間的謚號大都一個字,最多兩個字,使用方便,如漢武帝。2、唐至元的皇帝通常稱廟號,因為此間謚號較長,年號較亂,用廟號最便利,如唐太宗、宋太祖。3、明清兩代常以年號來稱呼當時在位的皇帝,因為當時除明英宗兩次即位當皇帝用了兩個年號外,其余的均用一個年號,如永樂皇帝、

11、嘉靖皇帝。練一練:請說說下列分別屬于哪種叫法?并說說規(guī)律 。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 永樂皇帝(朱棣) 練一練:請說說下列分別屬于哪種叫法?并說說規(guī)律 。漢高祖(劉邦)隋煬帝(楊廣) 康熙皇帝 練一練:請說說下列分別屬于哪種叫法?并說說規(guī)律 。元太祖(成吉思汗) 周厲王二、避諱(一)含義 中國古代,人們言談和書寫時遇到君父尊親的名字要設法回避,用別的詞語來代替,這就叫避諱。 二、避諱(二)發(fā)展過程 避諱習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嚴于兩宋、苛于清代。 二、避諱(三)分類 公諱、君諱或圣諱 (對帝王及孔子之名,眾所共諱) 家諱或私諱 (人子不能直言父輩尊親之名)二、避諱(四)避諱的方法1

12、、改字法(如因唐太宗李世民,把“觀世音”改為“觀音”)2、空字法(如許慎著說文解字時把禾部的“秀”字、艸部的“莊”字都空其字而不列,只注上“上諱”二字,這是為了避漢光武帝劉秀、明帝劉莊的名諱 )3、缺筆法(如清代醫(yī)籍中,有把“玄參”、“玄明粉”等改稱“元參”、“元明粉”的,也有把“玄”字寫成缺筆的,并不一律對待。 )4、改讀(如紅樓夢中林黛玉的母親名敏,因此她讀書時,凡遇“敏”字,都念“密”思考:避諱影響的利弊 利:用來解釋古文書之疑滯,辨別古文書的真?zhèn)渭皶r代。弊:給語言文字帶來較大混亂姓氏稱謂謚號特殊的號廟號年號隋以前謚號唐至元廟號明與清年號號避諱分類方法公諱書寫避諱讀音避諱私諱國諱圣人諱家

13、諱改字空字缺筆三、四時、節(jié)氣(一)四時歐陽修醉翁亭記:“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奔创骸⑾?、秋、冬四季。你知道四季分別對應幾月嗎?春季:農歷正月、二月、三月(孟春、仲春、季春)夏季:農歷四月、五月、六月(孟夏、仲夏、季夏)秋季:農歷七月、八月、九月(孟秋、仲秋、季秋)冬季:農歷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孟冬、仲冬、季冬)三、四時、節(jié)氣(二)二十四節(jié)氣 二十四節(jié)氣是我國歷法的獨到之處,最早出現于漢代。它表示了地球在黃道上運行的24個不同的位置,刻畫出一年中氣候變化的規(guī)律。(二)二十四節(jié)氣作用及意義: 二十四節(jié)氣的劃定是我國古代天文和氣象科學的偉大成就。 兩千多年來,它在安排和指導農業(yè)生

14、產過程中,發(fā)揮了重大的作用。二十四節(jié)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jié)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二一,下半年是八二三。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四、四書五經、三綱五常(一)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宋代所定,始于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四、四書五經、三綱五常(二)五經詩、書、禮、易、春秋西漢武帝時所定,也是科舉考試的必讀書。五經初為六經,后六經中樂經失傳,故稱五經。四、四書五經、三綱五常(三)三綱五常(簡稱

15、綱常)“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奔慈?、義、禮、智、信。三綱五常是封建倫理道德的規(guī)范化教條,對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起了巨大的作用。六、陰陽五行八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自然哲學,也是中國古代哲學思維的起點。陰陽“陰陽”原指向日為陽、背日為陰的日照向背,后擴展引申到相互對立、消長的兩種現象、事物、聯系等。陽日天君男夫父上剛動暖臟強陰月地臣女妻子下柔靜寒腑弱山水與陰陽山南水北謂之陽,山北水南謂之陰。衡陽華陰江陰漢陽洛陽淮陰五行古代認為構成萬物的基本要素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它們同時代表了事物的五種基本作用、功能、屬性和效果。五行之間互相影響,形成“相生”“相克”的關系。五行相生:

16、即相互滋生、促進、助長。相克:即相互制約、克服、抑制。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陰陽五行八卦這果子遇金而落,遇木而枯,遇水而化,遇火而焦,遇土而入。敲時必用金器,方得下來。打下來,卻將盤兒用絲帕襯墊方可。若受些木器,就枯了,就吃也不得延壽。吃他須用磁器,清水化開食用,遇火即焦而無用。 五行與五色、五方、五臟、五音陰陽五行思想通過空間和時間兩個方面的滲透,在古代中國逐漸沉積為一種觀念和思維習慣。五行五色五方五臟五音土黃中脾宮金白西肺商木青東肝角(je)火紅南心徵(zh)水黑北腎羽陰陽五行八卦八卦成像圖太極陰儀陽儀乾兌離震巽xn坎艮gn坤太陽少陽少陰太陰太極兩儀四象八卦12345678易經陰陽五行八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坤12345678八卦是周易中的八種符號天地雷山火澤水風七、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是中國特有的選官制度,就是由國家設立科目,定期舉行統(tǒng)一考試,以選拔官吏。它正式開始于隋朝,發(fā)展于唐宋,完備于明清,于20世紀初廢除,在中國歷時1300多年,影響深遠。科舉制度讀書人(童生)生員(秀才)監(jiān)生國子監(jiān)鄉(xiāng)試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