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專項復習(二)_第1頁
高三語文專項復習(二)_第2頁
高三語文專項復習(二)_第3頁
高三語文專項復習(二)_第4頁
高三語文專項復習(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高三語文專項復習(二)【反饋檢查】(一)L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2,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求木之長者,.抑本(.臣本(越國以鄙(.肉食者鄙(8吳廣素愛(9既來之,則安必固其根本()德也。(史記鴻門宴)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o (諫太宗十思疏)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伶官傳序)布衣,躬耕南陽。(出師表)遠,君知其難也。燭之武退秦師),未能遠謀。(曹劌論戰(zhàn))人,士卒多為用者。(史記陳涉世家)之(季氏將伐顓臾)10.屈原至于江濱,)發(fā)行吟澤畔。(史記屈原列傳)(二)根據(jù)課文內容填空L北宋理學家張載有言“為往圣繼絕學韓愈師說中, 一句正好詮釋了教師在文化傳承方面肩負的重要責任。.韓愈的

2、師說中,作者用古今兩種不同的從師態(tài)度進行對比,進而指出從師與不 從師產生了的結果是“, ”。.在師說中韓愈認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原因是 , O.儒道兩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論述了積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說“千里之行,始 于足下”,荀子勸學中說“,一.120個文言實詞(倍、本、鄙)4.倍,bdi(1)動詞背向,背著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史記淮陰侯列傳)一一按照兵法,(布陣時)應當右面靠著山陵,前方和左面靠著水澤。違背,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記鴻門宴)一一希望您詳細地(對項王)說明我是不敢背棄他的恩德的。加倍雖倍賞累罰而不免于亂。(五蠹)即使加倍賞賜,屢次的懲罰也還是不

3、能避免禍亂。(2)數(shù)詞,一倍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孫子謀攻)十倍于敵就包圍他們,五倍于敵就攻打他們,一倍于敵就設法分散他們的力量。(3)量詞,照原數(shù)加一次然言其戶口,則視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可是說到那住戶和人口,就比三十年以前增加了五倍了。(4)副詞,更加,倍加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一獨自一人在異地客居,每到佳節(jié)更加思念親人。5,本,b6n(1)名詞草木的根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一一希望樹木長得高的,一定要使它的根扎的穩(wěn)固。根本,基礎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齊桓晉文之事)如果您要實行仁政的話,那么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求得

4、解決)呢?本業(yè),常代指農業(yè)今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論積貯疏)如果督促(那些棄農經商的)百姓,叫他們回到農業(yè)上來,都從事農業(yè)生產。書本,稿本,版本今存其本不忍廢。(指南錄后序)現(xiàn)在還保存那底稿,舍不得丟掉。本章,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是無難,別具本章,獄詞無易。(獄中雜記)這沒有什么困難的,另外準備一份奏章,審判書的內容并不改換。(2)量詞若印數(shù)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活板)如果印幾十幾百幾千本,就非??炝?。(3)動詞,推究本源,考查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伶官傳序還是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由于人為的原因呢?(4)副詞,本來臣本布衣,躬耕南陽。(出師表)我本來是平民百姓,在南陽種

5、地為生。6.鄙,bi(1)名詞,邊界,邊遠的地方蜀之鄙,有二僧。(為學)蜀地的邊邑有兩個僧人。(2)動詞以為邊界(邊邑)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燭之武退秦師)越過別的國家,把遙遠的地方當作自己的邊邑,您知道那是很難的。輕視,瞧不起孔子鄙其小器。(訓儉示康)一一孔子瞧不起他的器量狹小。(3)形容詞,鄙陋,見識淺,庸俗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曹劌論戰(zhàn))一一那些做官的人見識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二.課內文言文復習師說(-)重點實詞釋義古之學者(求學的人,古今異義)必有師。師者,所以(用來的)傳道受(通“授”, 傳授)業(yè)解惑(疑難問題)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 也,終不解矣。

6、生乎(相當于“于”,在)吾前,其聞道也固(本來)先乎吾,吾從而師 (以為師,意動用法)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以為師, 意動用法)之。吾師(學習,用做動詞)道也,夫庸(發(fā)語詞,豈,哪)知其年之先后生 于吾乎?是故無(無論、不分)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傳統(tǒng))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普通人,一般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以為恥, 形容詞的意動)學于師。是故圣益(更加、越發(fā))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的原因) 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表揣測語氣,大概)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 其

7、身也,則恥師焉,惑(糊涂)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 解其惑者也。句讀之(賓語提前的標志)不知,惑之不解,或(有的)師焉,或不(通“否”) 焉,小學(小的方面學了,古今異義)而大(大的方面,形容詞作名詞)遺(丟棄,放棄), 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以為恥,形容詞的意動)相師。土大夫之 族(類),日師日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日:“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諂媚)?!眴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 子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今其智乃(竟然)反不能及,其(難道,表反問) 可怪也歟!圣人無常(固定)師??鬃?/p>

8、師(把做為老師,名詞的意動)鄭子、蓑弘、師襄、 老聃。鄭子之徒(類),其賢不及孔子??鬃尤眨喝诵?,則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學習、研究),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 秋六部儒家經典)經傳皆通(普遍)習之,不拘于(被)時,學于余。余嘉(贊許,嘉 獎)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贈送,贈予)之。(-)易寫錯的字填空.師者,所以傳道( 受 )業(yè)解惑也。.或師焉,或(不)焉。.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 )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孔子師(鄭

9、)子、(要)弘、師襄、老(聃)。.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三)理解式名句默寫.韓愈師說中開篇便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指出了古代求 學的人獲得成功的必然原因。.北宋理學家張載有言“為往圣繼絕學”,韓愈師說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 惑也”一句正好詮釋了教師在文化傳承方面肩負的重要責任。.韓愈師說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兩句闡釋了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道 理的,誰都會有疑惑,進而強調了從師的必要性。.韓愈認為從師與年紀大小無關,比自己大的人只要“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就要以 之為師;比自己年紀小的人,只要“其聞道也亦先乎吾”,也要以之為師。.韓愈師說中表明自己只要能學到

10、道理,就不考慮對方年齡大小的句子是“直匝 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o.韓愈師說中“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一句闡述了自己選擇老師的唯一標準。.韓愈師說中“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兩句,分析了人們存在 很多疑難問題的原因。.師說中通過“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的對比,古代圣人已經很優(yōu)秀了,還 不斷學習,批判了 “今之眾人”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的錯誤態(tài)度。.韓愈在師說中指出“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學習上對其子“擇師而教之 ”和對自身“則恥師焉”的不同態(tài)度。.韓愈師說中“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兩句指出了土大夫之族恥于從 師的心理的原因。.韓愈師說中用“是故弟子不必不

11、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兩句和勸學 中“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觀點相同,都體現(xiàn)了教學相長的道理。.韓愈師說中用“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兩句強調了技能和學業(yè)各有專門研究,人與人之間可以互相學習。.韓愈在師說中交代自己寫作此文的目的句子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 說以貽之 O.韓愈師說中說人人都可以為師,在知識面前沒有尊卑貴賤和年齡限制,“是 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兩句即表達了這種平等的學習觀。.韓愈的師說中,作者用古今兩種不同的從師態(tài)度進行對比,進而指出從師與 不從師產生了的結果是“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o.在師說中韓愈認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原因是“聞道有 先后,術業(yè)有專攻”。.

12、韓愈在師說中,把為自己的孩子擇師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認為如果孩子只 停留在句讀的層面而不能解惑,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O. (2018年高考全國卷I )韓愈的師說是寫給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說的“好古 文”,點出李蟠的文章愛好,而“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則說明了李蟠的儒學素養(yǎng)。. (2019年高考全國卷?。熣f中,對于為子擇師自己卻恥于學習這種現(xiàn)象, 韓愈最后的評價是:“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O三.課外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題。施瑯,字琢公。順治三年,師(軍隊)定福建,瑯從明總兵鄭芝龍降,芝龍歸京師, 其子成功竄踞海島,招瑯,不從。成功執(zhí)(捉拿)瑯,瑯以

13、計得脫,其父、弟及子侄皆為 成功所殺。康熙二十年,成功孫克埃S加加g幼,劉國軒等用事(執(zhí)掌大權)。內閣學士李 光地奏臺灣可取狀(情況),因(因此)薦瑯習海上事,上復授瑯福建水師提督,諭相機 (見機,見機行事,看機會,看形勢)進取?,樦淋?,疏言:“賊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冬春之際 颶風時發(fā) 我舟驟難過洋 臣今練習水師 又遣間諜通(聯(lián)系)臣舊時部曲(L 古指軍隊中的隊伍行列。2.魏晉南北朝時地方豪強的私人軍隊。3.舊指家奴) 使為內應 俟風偃 可獲全勝”夏至后二十馀日,彗星見(“現(xiàn)”),戶部尚書梁清標以為言,暫緩 進剿?,樖柩裕骸俺家押啠ㄌ暨x)水師精兵二萬、戰(zhàn)船三百,但遇風利即可進?!痹t從之。 八

14、月,瑯統(tǒng)兵至臺灣,克埃率屬剃發(fā),繳金印,臺灣平。遣侍郎蘇拜至福建,與督撫及瑯 議善后事。有言宜遷遺民、棄其地者,瑯疏言,臺灣原屬化外,土番雜處,中國之民潛往 生聚,已不下萬人。一旦納土歸命,善后之計,尤宜周詳。若棄其地、遷其人,以有限之 船,渡無限之民,非閱(經過)數(shù)年,難以報竣(完成)。倘(倘若)渡載(擺渡)不盡,(遺民)竄匿山谷,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也。上命允其行?,樣质枵埧税<{土歸誠,應攜 族屬俱詣京師。詔授克埃公銜。人謂瑯必報父仇,將致毒于鄭氏?,樤唬骸敖^島新(剛剛) 附,一(一旦)有誅戮,恐人情反側。吾所以銜(含著,懷著,此忍受)恤茹(吃,此忍 受)痛(聯(lián)系“含辛茹苦”,辛:辣;茹:吃

15、。形容忍受辛苦或吃盡辛苦。)者,為國事重不 敢顧私也?!倍吣?,入覲,賞責優(yōu)渥?,樲o謝,又言:“臣年力已衰,懼勿勝(勝任) 封疆之重,請辭。帝不許,命還任,三十五年,卒于官。(選自清史稿施瑯傳,有刪改) 施瑯每當調遣,輒冠(第一,居首位)軍鋒。尋總水師,屢陳進??;廈門之克,爾與 有勞。朕欲聲(聲明,宣布)厥(1.暈倒;氣閉。2.文言代詞。相當于“其二 此“他們” 3.文言助詞。相當于“之”。4.文言副詞。才;乃。)罪,以救邊氓,珞源(1.征詢,訪問。2.商量。3.鳥叫聲。)在廷,謂難剪滅。惟爾獨抒忠嫻kiln真心誠意,力贊成謀。朕心益斷, 命爾徂(自我徂爾,往;至!J)征。爾能上度天時,下揆

16、(估量;揣測,“皇覽揆余初度兮”) 地勢,排群帥以密陳,乘南風而破浪,一鼓而平。四十余年之巨孽悉除,三十六島之殘黎 皆悅。戢(收起)兵而惟宣德意,受降而不復私仇。調度周詳,朕深嘉嘆!何不遐年(長壽), 朕心軫悼(痛切哀悼)!澤加身后,贈恤從優(yōu),謚曰襄壯。*(選自施瑯碑文,有刪節(jié)).下列對文中畫被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CA.冬春之際/颶風時發(fā)/我舟驟難過洋/臣今練習/水師又遣間諜通臣舊時部曲/使為 內/應俟風便/可獲全勝B.冬春之際/颶風時發(fā)我舟/驟難過洋/臣今練習水師/又遣間諜通臣/舊時部曲使為 內應/俟風便/可獲全勝C.冬春之際/颶風時發(fā)/我舟驟難過洋/臣今練習水師/又遣間諜通

17、臣舊時部曲/使為 內應/俟風便/可獲全勝D.冬春之際/颶風時發(fā)/我舟驟難過洋/臣今練習水師/又遣間諜通臣/舊時部曲使為內/應俟風便/可獲全勝.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CA.順治,是清朝皇帝的年號。年號與謚號、廟號相比,起源最晚,皇帝在位期間的年號可 以不唯一。.B.疏,封建時代朝廷官員專門上奏皇帝的一種文書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為對問題的分析。C.戶部,六部之一,長官為戶部尚書,掌管全國的田地、戶籍、賦稅、科舉、財政等事宜。D.贈,又叫“追贈”,指古代皇帝為表彰大臣功績,在大臣死后追授給他或其親屬 的官職或稱號。.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

18、正確的一項是(3分)CA.施瑯早年經歷坎坷,家破人亡。他跟隨芝龍投降清廷,被鄭成功抓獲,施瑯拒絕 降服,他的父親、弟弟及子侄被殺,他只身以計脫險。B.施瑯以國為重,顧全大局。克埃投降后,他理智處理公義私怨的關系,認為殺戮 有違人心歸順,不但沒有誅殺克埃,還請求皇帝準他歸朝。C.施瑯功成不居,淡泊名利。面對自己的功績和朝廷的優(yōu)厚獎勵,施瑯不貪功,以 自己年歲已高為由婉拒皇帝的賞賜,得以功成身退.“帝不許,命還任”D.施瑯英勇忠心,深合帝意。無論攻克廈門還是收復臺灣,他總是身先士卒;朝堂 問策施瑯對答讓皇帝滿意,他死后皇帝哀痛不已。.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倘渡載不盡,竄匿山

19、谷,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也。上命允其行。(4分) (1)如果擺渡不完,(遺民,補充出來)逃竄藏匿在山谷中,就是所說的把武器借給了賊兵,把糧食送給了盜匪?;实巯铝钤试S他這樣做。(4分,每句1分)(2)爾能上度天時,下揆地勢,排群帥以密陳,乘南風而破浪,一鼓而平。(4分)(2)你向上能推測天道運行的規(guī)律,往下能揣度各種形勢,力排眾議秘密上言,乘著 南風破浪前進,一鼓作氣(一舉)平定了臺灣。(度、揆、密陳、一鼓,各1分).施瑯碑文中評價施瑯的功績使得“四十余年之巨孽悉除,三十六島之殘黎皆 悅”,請結合上文的傳記材料,簡要概述具體指哪些事。(3分)鄭成功的孫子投降,臺灣被和平收復;施瑯力排眾議,臺灣百姓

20、避免了舉島內遷。附:參考譯文(一)施瑯,字琢公。順治三年,清軍平定了福建,施瑯隨明總兵鄭芝龍投降清軍, 鄭芝龍回到京城,他的兒子鄭成功占據(jù)了海島臺灣,要招納施瑯,施瑯不聽從。鄭成功捉 拿了施瑯,施瑯用計得以逃脫,他的父親、弟弟及子侄都被鄭成功殺害??滴醵辏?成功的孫子鄭克埃尚年幼,將領鄭國軒等人負責軍務。內閣太學士李光地呈上能夠平定臺 灣的奏本,據(jù)此又推薦了施瑯熟悉海上的事務,皇上再次任命施瑯擔任福建水師提督,并 命令他見機進軍攻取臺灣。施瑯到任軍中,上疏說:敵人的船只長時間地停泊在澎湖,全 部力量堅固防守。冬春交際之時,颶風時常發(fā)生,我們的船只很難渡過海洋。我現(xiàn)在練習 水兵,又派遣間諜

21、與我以前的部下聯(lián)系,使他們作為內應,等到風便利我們的時候出兵, 可以大獲全勝。夏至后二十多天,彗星出現(xiàn),戶部尚書梁清標以此為理由,要求暫時延緩 進攻圍剿。施瑯上疏說:“我已經挑選兩萬精兵、三百只戰(zhàn)船,只要遇到風對我們有利,就 可進攻?!被实巯略t聽從他的建議。八月,施瑯帶著清軍到了臺灣,鄭克埃率領部屬剃了頭 發(fā),上繳了金印,臺灣平定?;噬吓汕彩汤商K拜到福建,與督撫和施瑯商議妥善地料理臺 灣平定后遺留的問題。有人提出將在臺灣居住的人遷移、將臺灣放棄的意見,施瑯說,臺 灣雖然是一個遠離太陸的海島,土番人隨處居住,中原的百姓悄悄地前往陌生的地方聚集, 已不下萬人。一旦收納他們的土地回歸朝廷,以后的事情,更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