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多彩的拉丁美洲音樂_第1頁
豐富多彩的拉丁美洲音樂_第2頁
豐富多彩的拉丁美洲音樂_第3頁
豐富多彩的拉丁美洲音樂_第4頁
豐富多彩的拉丁美洲音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豐富多彩的拉丁美洲音樂拉丁美洲指的是美國以南直到南美洲最南端的廣大地區(qū)。面積相當于兩個歐洲,包括 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南美洲四個部分,古代印第安人曾在這里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瑪雅、 阿茲臺克、印加三大文化。音樂在當時也得到了較高的發(fā)展?,斞湃说钠鳂放c歌唱、舞蹈緊 密地結合在一起,他們用敲擊樂器較多,如用半個葫蘆制成放在水盆中敲擊的水鼓和用堅硬 的長豆莢相互敲擊的樂器,還有能吹出鳥鳴聲的管樂器等。阿茲臺克人則經常使用木鼓、竹 笛、海螺和葫蘆制成的搖鈴。在印加人的音樂中,以排簫和豎笛著稱,據說當時曾有多達百 人的豎笛樂隊為舞蹈伴奏。在印加貴族子弟的教育中,音樂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無半音的五 聲音階是

2、印第安人普遍采用的音階。經過300多年的殖民統(tǒng)治后,拉丁美洲的音樂文化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于大量歐洲 (尤其是地處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葡萄牙)的音樂文化傳播到了整個拉丁美洲。同時, 來自非洲的黑人奴隸也帶來了非洲的音樂藝術。長時期種族間的混血,也形成了各種新的混 合民族。拉丁美洲的文化正是歐洲文化、印第安文化和非洲文化經過長期的碰撞、沖突、滲 透、吸收后融合而成的一種統(tǒng)一而又多元的文化。它源于這三種文化而又不同于原有的文化, 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界上。從宏觀的角度看,拉丁美洲音樂也是歐洲音樂、印第安音樂、 非洲音樂的混合體。但由于混合的類型、層次、成份、程度各不相同,就形成了十分豐富、 多種

3、多樣的音樂風格。如今,拉丁美洲音樂正以其色彩的豐富。節(jié)奏的獨特,旋律的美妙, 和聲的濃郁,吸引著廣大的音樂愛好者。它那無比的熱情,充沛的活力,神奇的風貌,使世 人為之矚目。正如拉丁美洲偉大的革命家古巴詩人何塞馬蒂所說的:“這是一片用音樂和大 自然秀麗景色裝點的和諧和富有藝術的國土”。QUOTE:拉丁美洲的音樂文化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即印第安人音樂;以黑人音樂為中心的非洲-美 洲音樂;以土生白人、混血人音樂為代表的拉美民間樂。QUOTE:印第安人音樂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處于孤立偏僻地區(qū)印第安人的音樂,如亞馬遜熱帶叢 林區(qū)的印第安人。由于處于較原始的狀態(tài),其音樂比較簡單;又如厄瓜多爾希法羅人的音

4、樂 只采用了三個音。巴西卡馬尤拉人的音樂也比較簡單,但卻擁有世界上最長的管樂器-由兩 根植物莖(一長1.6米、一長2.2米)捆綁在一起的樂器,他們的音樂與舞蹈是緊密相連的, 而且往往是在各種儀式、慶典上才表演。這些,對于研究音樂的起源和發(fā)展是很有用的。另 一類是發(fā)展得較高的印第安人的音樂,如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爾等國的安第斯高原音樂, 它是印加傳統(tǒng)音樂的繼承和發(fā)展。他們演奏的排簫、豎笛音樂很有特點,在表現高原印第安 人的風情方面十分出色。莊嚴的太陽神頌歌,憂郁抒情的亞拉維情歌,歡快活潑的瓦衣諾舞 曲,都是他們的創(chuàng)造。美妙動人的民間花腔女高音唱法一安第斯高原唱法是世界民間音樂中 的瑰寶。印加古

5、都庫斯科被稱為“美洲考古之鄉(xiāng)”,每年6月24日是著名的太陽祭節(jié)日,在 隆重的慶典上可以見到傳統(tǒng)的印地安人音樂歌舞表演。玻利維亞高原的普諾也被譽為”美洲 大陸民間歌舞之鄉(xiāng)”。QUOTE:黑人音樂亦稱美洲-非洲音樂。這種音樂主要分布于加勒比海和巴西以及秘魯、哥倫比亞、 委內瑞拉的沿海地區(qū)。蘇里南的原始森林中,逃亡的黑人奴隸和加勒比海的海地保存了較純 的非洲音樂。在巴西的巴伊亞地區(qū)和古巴、特立尼達多巴哥等國的黑人音樂,則受葡萄牙、 西班牙文化的影響較多。美洲-非洲音樂的特點是節(jié)奏在音樂中起主導作用,切分很強烈, 常采用多線條節(jié)奏,呼應式的歌曲,樂段結構不方整,使用歐洲樂器多,且偏愛敲擊樂器。 加勒比

6、海流行的鋼鼓樂就是黑人的創(chuàng)造。這是一種用汽油桶制作的旋律性敲擊樂器。這種來 自汽油桶的美妙音樂震驚了世界。巴西的桑巴、倫都和古巴的倫巴,加勒比海的卡立普索、 曼波、恰恰恰以及秘魯的馬里涅拉、冬德達等舞曲,都是較典型的美洲-非洲音樂歌舞體裁。QUOTE:拉美民間音樂指的是:主要受到歐洲音樂強烈影響的土生白人、印歐混血人的音樂。這類音 樂直接來源于伊比利亞半島,但在幾百年的漫長歲月中己適應了拉丁美洲的風土人情,產生 了變異。它基本保留歐洲音樂體系的基礎(包括調式、和聲、節(jié)拍、樂段結構等),但它那 熱情洋溢的風格,激蕩人心的氣氛,已根本不同于伊比利亞半島的民族音樂了。這種音樂的 特點是帶有淡淡的懷鄉(xiāng)

7、、憂愁的色彩,重唱形式多,唱法放松,音色柔和抒情,采用3/4及 6/8節(jié)拍多,樂段結構較方整,采用吉他很多。來自西班牙的豎琴在拉美也流行很廣,但樂 器音色變得瞭亮明快、”豎琴之國”巴拉圭還發(fā)展了用豎琴伴奏的獨唱、重唱等形式。具有小 吉他形狀和曼陀林音域的恰朗戈(五弦琴)、蒂波里(三弦琴X瓜德羅(四弦琴)等彈拔樂 器都是歐洲音樂文化與印第安音樂文化巧妙結合的碩果,現已成為拉美音樂中不可缺少的樂 器。在墨西哥還發(fā)展了一種溶吉他、小號、小提琴、低音吉他為一體的馬里阿奇樂隊音樂, 特色鮮明,很受歡迎。墨西哥的松,智利的庫艾卡,阿根廷的探戈,秘魯的秘魯園舞曲等都是典型的拉美民間音樂 歌舞體裁。安第斯高原

8、的音樂南美洲西部有一條縱貫南北的安第斯山脈,全長9000公里,它從南到北穿 過阿根廷、智利、玻利維亞、秘魯、厄瓜多樂、哥倫比亞直到委內瑞拉。它的海拔也很高, 最高峰達約7000多米,安第斯山中段地處秘魯,智利,玻利維亞境內,東西寬約400公里, 是一片海拔3000到4000米的高原地帶,人們所熟知的安第斯高原就指的是這一地區(qū)。生活在安第斯高原的絕大多數是印第安人。這里氣候條件自然環(huán)境比較嚴 酷,外來的歐洲人和黑人不容易適應此地的生活。這里原來是印加帝國的所在地。因此印第安人特別是印加人的文化存留的比較多。安第斯高原音樂大都采用無半音的五聲音階,旋律下行較多。印加時期有三 種類型的音樂,一種稱為

9、瓦安卡,是宗教祭祀,節(jié)日典禮所用的音樂。一種稱為哈拉維,是 舉行葬禮時唱的哀歌或生活中的抒情歌曲。還有一種稱瓦衣諾指的是所有的舞蹈音樂。這些 傳統(tǒng)音樂已隨著時代而有所變化?,F在瓦安卡已演變?yōu)樘柹耥灨?。印加人自稱是太陽神的 子孫,他們在各地修建了太陽廟,廟中有僧侶,還有一批年青美貌的處女來待奉太陽神,保 持廟中的圣火不滅,并定期舉行祭祀?,F在的太陽神頌歌就是從祭祀音樂中演變而來的。有 一首印加帝國的箭就是根據太陽神頌歌改編的,據傳這首樂曲是秘魯民歌研究家,在偏僻 的安第斯高原收集到的,一個100多歲的印第安老人把這首保存在他腦海中的歌曲唱了出來 這首曲子才得以保存。還有一首侍奉太陽神的少女也是

10、一首廣為流行的太陽神頌歌。印加時期的哈拉維已演變?yōu)閬喞S,這是一種情歌,常:用來訴說男女青年 在愛情上的挫折、不幸、情調比較哀恕愛傷、有位作曲家瓦爾加曾這樣說“亞拉維是一種羅 曼蒂克的藝術歌曲,是一個印第安人或土生白人靈魂的獨白,這是在西班牙殘暴統(tǒng)治下,在 共和國混亂不安時期和由于地理上的隔離孤立而造成的孤獨生活方式的反映”。亞拉維的速 度徐緩,一般采用小調式,節(jié)奏以三拍子居多。亞拉維也是一種詩歌體裁,大力提倡普及亞 拉維是19世紀初的秘魯浪漫主義詩人馬里亞諾梅爾加,他寫的亞拉維以印地安人的生活 為題材,形式簡練,富有節(jié)奏感。他的家鄉(xiāng)阿雷基帕今天公認為亞拉維的圣地。今天的亞拉 維歌曲常:采用重

11、唱形式,和聲受到歐洲音樂的一些影響,但旋律仍常:采用五聲音階。印加時期的瓦衣諾是對所有舞曲的總稱,現在則專指一種特定的舞曲。它流 行在安第期高原的丘陵地區(qū),是一種中等速度活潑輕快的舞蹈,節(jié)奏采用2/4拍。但常帶有 切分,有的瓦衣諾是可以唱的。安第斯高原唱法是生活在高原上的印第安人創(chuàng)造的一種民間女高音唱法,是 世世代代傳下來的。其特點是花腔用得比較多,音色瞭亮高亢,有時像鳥兒在歌唱,有時像 人吹的口哨,有的像高山的狂風在呼嘯,表現力非常豐富,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秘魯的古 都庫斯科地區(qū)有一批這樣的歌手飛馳的鷹是他們經常演唱的曲目。安第斯高原的器樂也獨具特色。采用的主要樂器為排簫,豎笛,恰朗戈,和

12、鼓。排簫是安第斯高原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古代印第安人曾用木、石、陶土及金屬制作排簫, 現代多采用竹子、蘆葦、甘蔗等植物制作。排簫的形制多樣,編從6根到17根的都有,高 音排簫發(fā)音纖細,柔美,低音排簫音色雄厚渾寬厚,低音排簫最長的常為1米2米,甚至還 有2米長的。發(fā)音很低,需要充足的氣流才能吹響。有些玻利維亞的排簫只發(fā)音階中的部分 音,因此演奏樂曲時,都必需有一對樂器由兩人吹奏互相配合,才能吹奏出完整的樂曲。也 有一個人吹的雙排管的排簫,相鄰兩管為三度音程,因此一人可以吹出三度平行的旋律,這 在管樂器中是極罕見的。排簫的演奏手法也是多樣的它常:用來奏旋律,有時則作為旋律的 裝飾、有時像低聲吟唱,有

13、時又像在模仿風聲,排簫的用途很廣,除獨奏外,還參加合奏, 為聲樂,舞蹈甚至為清唱劇伴奏。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排簫,但使用得最廣泛的是安第斯高原上的印第安人。 豎笛也是安第斯高原的特色樂器,它的種類繁多,主要可分為有凹形吹口和有吹嘴的豎笛。 前者稱為蓋納,古代采用動物的腿骨制成?,F代多采用竹、木制作。它一般有6-7個音孔, 音色粗獷,瞭亮常:獨奏或伴奏,它在為歌唱伴奏時常與女高音進行互相模仿,呼應,烘托。 用蓋納演奏的曲調有時激烈得像山風在怒吼,有時又像悄悄的低語聲,演奏者還常常使豎笛 的音色微微顫動、繪聲繪色,更細微的表達人的感情起伏和變化。有一種稱為塔爾加的帶有 吹嘴的豎笛,是用一種輕軟的木材

14、制成的,笛管呈長方形,音色柔和,適于抒情。恰朗戈是 一種高音彈拔手器,外形像小吉他,音區(qū)接近曼德林。采用10根琴弦、2根琴弦為一組。 這是一種混合了兩班牙和印第安色彩的本地樂器,它的音色瞭亮清新,悅耳動聽,已成為民 間樂隊中不可缺少的樂器。安第斯高原的印第安人很喜歡用不同尺寸,音高的同一樂器組成 樂隊,如排簫樂隊,豎笛樂隊,恰朗戈樂隊等。但混合演奏的也不少。有時還加上吉他,大 吉他,小提琴,豎琴等外來樂器。但構成安第斯高原器樂主體的仍然是雄渾低沉的排簫,粗 獷,抒情的豎笛,明亮,清新的恰朗戈。它們在表現安第斯高原的風光和印第安人的生活情 調方面,顯得十分出色。拉丁美洲民間音樂拉丁美洲民間音樂指

15、的是土生白人和印歐混血人的音樂。這些音樂受到歐洲音樂的強 烈影響,甚至直接來源于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班牙、葡萄牙音樂。但是它也并不等于歐洲音 樂的簡單摹本或翻版。在五百年的漫長歲月中,伊比利亞半島的音樂逐漸適應了拉丁美洲瑰 麗多姿的風土人情,發(fā)生了很多變化,吸收了印第安音樂和美洲黑人音樂中的某些因素。在 土生白人和印歐混血人的共同努力下,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拉美民間音樂,在拉丁美洲,白人 最多的國家有三個,即阿根廷、烏拉圭、哥斯達黎加。它們的音樂自然帶有較多的土生白人 色彩。實際上整個拉丁美洲除了安第斯高原的秘魯、波利維亞、厄瓜多爾,中美洲的危地馬 拉,印第安人居多數,加勒比海島國海地黑人占多數外,

16、其他各國都有相當數量的土生白人 和大量的印歐混血人??梢哉f拉美民間音樂是這一地區(qū)的主流音樂,滔滔奔騰,貫串了整個 拉丁美洲,只是由于地區(qū)的差別,呈現出不同的風貌而已。拉丁美洲民間音樂與歐洲民間音樂很大的不同點在于它那熱情洋溢的風格,激蕩人心 的氣氛和充滿動力的節(jié)奏。但它同時又帶有淡淡的憂郁、哀愁,然而并不悲痛,這是從祖先 遺留下來的懷鄉(xiāng)、思念祖國之情。它大多采用七聲音階,并常用變化音和轉調,歌曲中的歌 詞為西班牙葡萄牙語。旋律的進行比較平穩(wěn)、圓滑,聲樂唱法較松弛,音色柔和抒情,重唱 形式多,和聲中喜用平行三度、六度。節(jié)奏以3/4、6/8拍居多,強調切分節(jié)奏。旋律與伴 奏常為兩種節(jié)奏。節(jié)拍的交錯

17、、交替很多。樂段結構對稱方整,大量采用歐洲樂器,吉他、 豎琴、手風琴、曼德林、薩克斯、小提琴、長笛用得很多。其中吉他是最重要的樂器,并在 拉丁美洲各地形成了一個吉他家族,其中包括蒂波里(三弦、瓜德羅(四弦X恰朗戈(五 對雙弦)等小吉他和具有凸起背板的吉他(一種低音大吉他)。它們是聲樂和器樂中不可缺 少的樂器。來自西班牙的豎琴在拉美也流傳很廣,墨西哥、秘魯、委內瑞拉、巴拉圭、 到處都有它的蹤跡,而且已經成為一種真正的民間樂器。據說秘魯的不少村莊里都有人演奏豎琴,而且自己制造豎琴。他們還發(fā)明了一種演奏 豎琴的特殊方法,即把豎琴扛在自己的肩上,邊走邊彈,而且是倒拿著彈奏。當然這是一種 不轉調的簡單的

18、豎琴。豎琴最為普及的是被稱為豎琴之國的巴拉圭,在此發(fā)展了一種豎琴彈 唱,音色明快清亮,歌聲瞭亮飄逸,十分迷人。在墨西哥一種名叫馬里阿奇的音樂很有特色, 由小提琴、吉他、小號、大吉他組成的樂隊,加上幾名男女歌手,就可以表演這種熱情奔放 的音樂,也可以應邀去愛慕的姑娘窗前演奏小夜曲。馬里阿奇的歌曲內容大都歌頌祖國、家 鄉(xiāng)、愛情。在墨西歌還有一種很有特色的瓦斯臺克”唱法,這是一種真假聲結合、泛音與基 音急劇交替的唱法,很有效果。在危地馬拉和墨西哥南部有一種馬林巴音樂也很有名。馬林 巴是從非洲傳入的一種琴板下面帶有葫蘆共鳴器(葫蘆上端挖有小孔,貼有笛膜)的木琴, 常由幾個人一起演奏,而且在每塊板下面的

19、長方形木制共鳴管尖端還挖孔貼上葦膜,演奏時 會發(fā)出嗡嗡的音響。現在也常加上手風琴、沙球、鼓、薩克斯、黑管在一起合奏。馬林巴的 音色寬厚、余音悠長,既能演奏華麗輕快的曲調,也能表現溫柔、委婉的情感,當地人民極 為喜愛,危地馬拉也被稱為馬林巴之國。拉丁美洲民間音樂的體裁也極為豐富多樣,歌與舞常常是一體的。比較典型的有古巴 的哈巴涅拉和桑調,巴西的波薩諾瓦、蘭巴達,秘魯的秘魯圓舞曲,墨西哥的松、蘭切拉, 智利的庫艾卡,哥倫比亞的班布戈,委內瑞拉的霍羅波,阿根廷的探戈、加托。哈巴涅拉是一種舞曲,它的原意是“哈瓦那的”,有人認為它源自法國。后來由于歌曲“鴿 子”傳入歐洲和比才在歌劇“卡門”中采用了這種體

20、裁而名聲大振。哈巴涅拉舞曲是2/4拍, 弱起的節(jié)拍和切分音、附點音符的大量應用給人以一種搖曳的感覺,它的曲調徐緩,并略帶 纏綿之情。除鴿子”外,福恩特斯作的“你”是哈巴涅拉這一體裁中最出色的作品。巴西的波 薩諾瓦被稱為新的、中產階級的桑巴,它比較冷靜文雅,表演時輕聲慢唱,與黑人熱情的桑 巴風格相去甚遠?;糍e所作的”來自伊帕馬的姑娘“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秘魯圓舞曲是從歐洲傳來的維也納圓舞曲與濃郁的秘魯鄉(xiāng)土氣息相結合的一種體裁, 內容多與愛情有關,它的旋律優(yōu)美,節(jié)奏明快。它也是能唱的,在歌曲中有的還加進歡呼和 口號,以渲染氣氛。著名的作品有“利馬姑娘”、“我的秘魯”等。蘭切拉是墨西哥一種典型的鄉(xiāng)村

21、歌曲,歌詞簡單,曲調樸素、自然,在鄉(xiāng)村中很流行。 最著名的作品有“華金娜”。庫艾卡是智利最流行的歌舞體裁,據說是在19世紀南美獨立戰(zhàn)爭時期從秘魯傳來的, 這是一種表現愛情的男女雙人對舞,其音樂多為大調式,6/8拍,節(jié)奏明快,除樂隊還有伴 唱,再加上舞蹈者拍手,顯得活潑風趣。班布戈是哥倫比亞最有特色的歌舞體裁,它具有愛情的內容,它將印第安人的憂傷、 黑人的熱情和西班牙人的豪爽氣概融為一體,曲調歡快又略帶憂傷。班布戈大、小調式均有, 節(jié)拍為3/4、6/8。當它以歌曲形式出現時,常由一人獨唱,然后以平行三度的二重唱結束?;袅_波是委內瑞拉代表性的歌舞體裁,這是一種三拍子的舞曲,多為大調式,曲調明 朗、

22、歡快,旋律線悠長,富于歌唱性,速度較快。它由豎琴奏曲調,四弦琴奏和弦,沙球提 供基本節(jié)奏。古鐵雷斯1915年的作品”平原的心”是這一體裁的優(yōu)秀作品,這首歌曲流傳于 拉丁美洲和世界各地,被譽為委內瑞拉的第二國歌。阿根廷的探戈是拉美民間音樂中最有代表性的歌舞體裁,這是人所共知的。但近年來 在國內受到迪斯科的巨大沖擊,青年中喜愛探戈的人越來越少。阿根廷gov-ern-ment提出要 復興這一代表阿根廷文化的歌舞。在北歐的挪威卻對探戈十分喜愛,每年都要舉行一次有 10萬人參加的群眾性的探戈藝術節(jié)。哥倫比亞的音樂和舞蹈哥倫比亞位於南美洲西北部,西瀕太平洋,北臨加勒比海,是一 個美麗的國家,它的海灘椰林處

23、處,風景如畫,它的火山吞云吐霧,微微顫抖, 它的平原遼闊寬廣,一望無際。首都圣菲波哥大四季如春,鮮花爭艷,綠樹常青, 它又因為文學和科學的繁榮昌盛而被譽為拉丁美洲的雅典。哥倫比亞以出產祖母綠寶石,優(yōu)質咖啡和鮮花而著名於世。但在 西班牙侵占前,還是拉丁美洲印第安(除阿茲特克,瑪雅印加三大文明外)第四 大文明奇布恰文明的所在地。相傳位於波哥大的奇布恰瓜塔維塔公國在統(tǒng)治者登 基時,必須到圣湖邊,由祭司用香脂為他洗身,并撒上金粉,然后乘筏到湖中心, 把飾有綠寶石的金人、金獸等投入水中,作為對圣湖的祭獻,并洗去身上的金粉。 這種儀式傳到西班牙人耳中,就變成了關於“埃爾多拉多(金人)”的神話。神 話中的神

24、王每天早晨都要撒金沙,奇布恰人的國家也成為了 “黃金之國”。神話 大大夸大了事實,也給奇布恰人帶來了滅難。但奇布恰人的確是加工黃金的能工 巧匠。波哥大的黃金博物館就收藏了奇布恰人歷代黃金制品數萬件,西班牙人掠 奪的黃金制品中,有一個高30厘米,重1000多克的金人現仍藏於馬德里博物館。從16世紀西班牙人到來后,歐洲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都進入了 哥倫比亞。因此今日的哥倫比亞音樂舞蹈豐富多彩,彷佛是一條由印第安,西班 牙和非洲黑人三道彩虹匯聚面成的美麗的天河。但在不同的地區(qū)也表現出不同的 特色。如南部與厄瓜多爾接壤的印第安人地區(qū)的音樂就具有安第斯高原的特點, 而南部亞馬帝雨林區(qū)印第安人的音樂就此較簡

25、單,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區(qū)黑人的音 樂具有黑非洲音樂的特點,東部寬闊的平原是土生白人和印歐混血人的地區(qū),這 里受西班牙音樂的影響很大。班布科是哥倫比亞最有特色的歌舞,內容與愛情有關,從舞蹈來 看,這是一種青年男子追求女郎的“追逐舞”,最后兩人合在一起跳,它將印第 安,黑人和西班牙的情調融為一體,曲調歡快但又帶有感傷的色彩,正如一位哥 倫比亞詩人所描繪的“在那曲調中,充滿印第安人的憂傷,它帶來非洲熾熱的旋 律和安達盧西亞瀟灑的風貌”。班布科的節(jié)拍為3/4和6/8,它的旋律和伴奏常 常具有強烈的切分關系,這種相互獨立的關系一般都認為是非洲音樂的影響,而 它的和聲結構則是歐洲式的。當班布科以歌曲形式出現

26、時,開始時常由一人領唱, 最后,以平行三度的二重唱結束。為它伴奏的樂器有三弦琴,吉他和班多拉琴等。 其他常見的歌舞還有帕西略,這種歌舞受西班牙歐洲文化的影響很大,有人形容 它“具有園舞曲的雍容華貴,加沃特的輕盈纖巧和小步舞曲的嫻靜大方”。面臨 加勒比海的北部地區(qū)的主要歌舞是公比亞,它受黑人的文化的影響很大,女的跳 曳步舞,男的環(huán)繞女性跳,胯部動作較多,節(jié)奏強烈多變,多在夜晚時間跳。伴 奏樂器除一種類似單簧管的管樂器外。其他都是敲擊樂器。一種具為托貝里諾的 舞蹈具有較強的印第安風格,常在圣誕節(jié)用來歌頌光榮的保護神,它的音樂節(jié)奏比較復雜,采用的樂器有三弦琴,鼓和拍板。1995年11月哥倫比亞歌舞團

27、曾來中國演出,他們的節(jié)目十分 精采,充分展示了印第安人,黑人和西班牙的文化風貌,和具有強烈感染力的藝 術激情。哥倫比亞的民間樂器種類較多,古納印第安人用竹子或鳥羽毛 管制作的排簫是雙排的,可以同時演奏平行五度,還有一種長達1米或1米5 的樹皮號,主要用於儀式中,他們認為大的樹皮號體現了祖先的靈魂,只在男子 成年式或為有地位的男子舉行葬禮的吹奏。在土生白人和混血人中有兩種民間樂 隊:一種稱為“木爾加”由班多拉,三弦琴和吉他組成。另一種由豎琴和加巴喬 (一種小的沙球)組成。契里米亞是在印第安人和混血人中流行的樂隊形式,由 橫笛、鼓、響器、刮器組成,近代還加上了單簧管、長號、馬林巴、木琴等。黑 人和

28、桑博人(印黑混血人)中則流行來自非洲的馬林巴、木琴和馬林布拉薄片琴。 在西班牙統(tǒng)治期間,哥倫比亞是南美洲音樂活動比較活躍的國家之一。早在1847 年就建立了專業(yè)的音樂學校。哥倫比亞最著名的作曲家是奧爾古因,他曾擔任第 一任國立音樂學院院長。他的作品有印象主義的色彩,但節(jié)奏和旋律卻保持著哥 倫比亞本土的特色,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代表作品有第二交響曲、三首 為樂隊而作的舞曲、典型的組曲等,除此以外,他還作有大量室內樂和鋼 琴曲。作曲家阿馬多爾的交響持酋長在瓜塔維塔的加冕禮上描繪了古代奇布 恰印第安人選舉新酋長的情景,采用的是五聲音階,曾在1938年波哥在舉行的 伊比利亞一美洲音樂節(jié)上首演引起了公眾

29、的興趣。智利的民歌演唱家族一芭拉一家智利有一個聞名世界的民歌演唱家族,母親比奧莉塔芭拉和她 的女兒伊莎貝爾芭拉,兒子安赫爾芭拉。比奧莉塔是一位演唱民歌的能手,她不僅善于演唱,而且還經常 到民間,到印第安人中間收集民歌和民間詩歌。從智利的北部到南部,她幾乎都 跑遍了,她接觸并收集了大量的民間素材。她特別熱愛一各叫做羅伊斯塔 (ROLLYSTER)的印第安人民間音樂。她不但收集民歌,而且汲取民間音樂的豐 富營養(yǎng),作為她創(chuàng)作的基礎。然后,她把加工整理的民歌和她自己創(chuàng)作的歌(她 不僅作曲,還自己寫歌詞)重新拿出去演唱。她的這些工作對智利的民間音樂研 究和民歌演唱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可以說她是智利這種

30、民歌演唱、民歌作曲 活動(也有人稱之為智利的新歌運動)的創(chuàng)始人。比奧莉塔的功績不僅在于收集、整理民歌,她還改變了人們的舊 觀念。在智利,不久以前人們還把民歌看作是卑陋、粗野、不登大雅之堂的俗物, 但比奧莉塔拂去了復蓋在民間瑰寶表面的塵土,使它露出了樸素、真摯、純凈的 真面目,使人們?yōu)橹恳恍?,發(fā)現了民間音樂、民間文學的真正價值。伊莎 貝爾和安赫爾繼承了母親的事業(yè),1965年他們兩人在智利首都圣地亞哥發(fā)起成 立一個“芭拉小組”。每星期四、五、六的三天晚上,在一個古老的住宅里,點 燃起智利和拉丁美洲民歌的燭光。這是志同道合的芭拉小組在挑燈守夜。這種夜 間音樂會由芭拉姐弟主持,房間是簡陋的,燈光也

31、是暗淡的,聽眾面前的舞臺是 很小的,但氣氛安靜而又溫暖,人們低聲細語著,虔誠地期限待著民間歌手的來 臨。伊莎貝爾和安赫爾不動聲色地登上了舞臺,伊莎貝爾手里拿著恰朗戈(一種 形狀類似小吉他但音色迥異的南美民間樂器),安赫爾手里拿著古典吉他。在琴 聲的襯托下,響起了悠揚的歌聲,伊莎貝爾微微顫抖的歌聲,純凈的音色和那深 沉的表情穿透了每個聽眾的心房,這歌聲是那樣真摯、純樸,仿佛是直接來自大 自然。安赫爾的手上則響起了明快熱烈的節(jié)奏,撥動了每個人的心弦。歌手與聽 眾的感情如水乳交融在一起,聽眾也跟隨著他們一起輕輕地唱著。美好的歌聲在 夜空中回旋,如夢一般在人們的心頭繚繞著。事實上,芭拉姐弟二人就是彈著

32、吉他、唱著歌兒長大成人的,他 們在很小的時候就彈著樂器在街頭、飯店里唱歌,以此來維持生活。對他們來說 這既是工作又是游戲,音樂特別是民間音樂、民歌就是他們的生命,他們的一切。 他們不僅是用嗓子而且是用自己整個的心靈在歌唱。為了更好地掌握和表達智 利和拉丁美洲民間音樂的風格特點,他們還學會了吹笛子、打鼓、演奏各種拉丁 美洲彈撥樂器(包括二十五弦的大吉他等)。他們的曲目也是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其中有的內容是諷刺社 會不平的,有的是反映愛情生活的,有的是民間風俗性的;既有智利本國的,也 有拉丁美洲各國和西班牙等國的歌曲。芭拉小組的活動一直持續(xù)了八年之久,實際上它成了智利新歌運 動的大本營,他們有一

33、大批熱情的追隨者。智利不少優(yōu)秀的民歌作曲家、民間歌 手都在這里成長起來了。同時它也在圣地亞哥和智利的其他省引起了強烈的反 應,當時先后大約成立了近百個類似的團體,并且在相互間展開了熱烈的競賽。母樣和姐弟倆后來都到過歐洲,他們向歐洲人民介紹了智利和拉 丁美洲的民間音樂,也受到了熱烈的歡迎。現在母親比奧莉塔芭拉已經去世, 伊莎貝爾長期居住在法國,1979年12月曾到日本進行訪問演出,也受到熱烈的 歡迎。美洲-非洲民間音樂拉丁美洲的“美洲-非洲民間音樂”指的是黑人奴隸帶來的非洲音樂,在拉美地區(qū)經過 長期演變而形成的音樂。在這種音樂里,非洲因素起很大作用,但也吸收融合了其他音樂文 化的因素。黑人奴隸最

34、早到達美洲的時間是1518年,在隨后的350多年中,約有近千萬黑 奴隸被運到美洲,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加勒比海地區(qū)和巴西,少部分在北美。黑奴大部分來自 非洲西部和西南部的安哥拉。在奴隸制度的壓迫下,他們頑強地保持著自己的文化。而舞蹈、 音樂、神話、宗教儀式等,這是他們民族文化中最寶貴的東西,并經過代代相傳,其核心部 分終于存留下來了。在奴隸得到解放。國家取得獨立后,這些傳統(tǒng)文化有了新的發(fā)展,甚至 最終給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白人的音樂文化,打上了特殊的印記。當然,非洲音樂在拉美也受到各種不同音樂的影響而有所變化。一般來說,它們受歐 洲音樂的影響大于印第安人音樂的影響。當然各地區(qū)也不同,如海地、圭亞那、蘇里

35、南和巴 西東北部巴伊亞省與非洲傳統(tǒng)的聯系最緊密,保留的非洲音樂文化最多,其次為牙買加、特 立尼達、古巴等國,中美洲和南美洲-一些國家的沿海地區(qū)有不少黑人聚居,因此也有美洲 -非洲音樂存在。但民族,人種對音樂的影響也不是絕對的,如中美洲洪都拉斯的黑色加勒 比人受到周圍印第安人的影響,其音樂體現了印第安文化,而特立尼達的某些印度人音樂卻 具有黑人音樂的特點??梢?,文化才是具有決定性的因素。由于保留的非洲音樂因素和吸收、融合其他音樂文化方面,在程度上是各不相同、千 差萬別的,所以在拉丁美洲的美洲-非洲音樂,也呈現出千姿百態(tài)、豐富多彩的景象。汽油桶真能演奏交響樂嗎?鋼鼓和鋼鼓樂隊這好像是個奇怪的問題,

36、簡陋的汽油桶怎么能與高深、典雅的交響音樂聯 系在一起呢!然而,這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20年前,1980年金秋的北京舞臺上,就迎來 了一支用汽油桶組成的鋼鼓樂隊,它就是來自加勒比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國的“全星鋼 鼓樂隊”,他們帶來了高矮不同的各種汽油桶共80個,高的汽油桶稱為鋼鼓,低的汽油桶 稱為鋼盤,演奏者共40人。在正式節(jié)目開始前,樂隊指揮向觀眾順序介紹了各種高矮不同、 音高各異的鋼盤和鋼鼓。演出的第一個節(jié)目就是歌劇塞維利亞的理發(fā)師序曲,從第一個 音開始,觀眾的心就被鋼鼓樂隊緊緊抓住了,人們或許聽過管弦樂演奏的這首名曲,但從未 有過這樣的體驗,它那鏗鏘有力的音響、雷霆萬鈞的氣勢和細膩抒情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