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社會史的形成及其品質_第1頁
略論社會史的形成及其品質_第2頁
略論社會史的形成及其品質_第3頁
略論社會史的形成及其品質_第4頁
略論社會史的形成及其品質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略論社會史的形成及其品質胡宗仁(江蘇行政學院 行政學教研部,南京 210004)摘要:學科的嚴格分工使得歷史學和社會學向來各行其是,其結果是兩者出現不同的程度“學科危機”。為了促進學術發(fā)展、提升學科生命力,20世紀初,歷史學和社會學開始科際整合。社會史是兩個學科整合的產物。因為學科間的滲透和融合,社會史研究形成在穿透力、整體性和時間感等方面的新的品質。關鍵詞:歷史學的困惑;社會學的困境;社會史;社會史的品質相較于既往壁壘森嚴的學科分工, 陳學東認為,大體說來,近代學科規(guī)訓的制度化安排經歷了三個大的歷史時期:1617世紀最初的學院與學會時期、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和19世紀德國洪堡的教育改革時期。

2、現代學科規(guī)訓的制度化安排就是在這一基礎上得到完善和發(fā)展的。參見陳學東.論學科規(guī)訓的制度化安排J.太原山西大學學報,2004,(3).20世紀初的學科發(fā)展出現了急速分化和高度整合的雙重取向,在這雙重取向的導引下,孕育出一系列新的學科和學科分支,社會史便是在歷史學和社會學的科際互動背景下產生的。一般認為,歷史學與社會學碰撞的結果是在社會學領域中形成歷史社會學,而在歷史學領域中則形成社會歷史學,亦即社會史。與社會學研究者對歷史社會學的淡漠不同的是,歷史學研究者更傾向于將社會史視為歷史學的分支學科,或至少將社會史視為歷史學的研究范疇,表現出強烈的學科歸屬傾向。正是由于社會史的史學歸屬某種意義上改變了傳

3、統史學的學科研究品質?;诖?,本文在分析歷史學和社會學科際整合原因的基礎上,試圖揭示社會史研究方式的形成及其一般品質,藉此表明轉型過程中史學研究的基本特性。盡管社會學在作為一門學科誕生之初,其經典作家便或多或少地運用歷史的眼光審視社會的變遷與社會的發(fā)展;盡管歷史學者也有意無意地將社會的背景和社會的要素納入史學研究的分析框架,但作為社會史形成要素的歷史學和社會學真正意義上的碰撞卻是發(fā)生在20世紀上半葉,究其原因則在于這一時期出現的歷史學研究的困惑和社會學研究的困境,以及兩者為了尋求研究方法的突破而達成的學科視野的互補。 歷史學和社會學的碰撞而形成的歷史社會學部分,容待作者另文探討。一、歷史學的困

4、惑無論是何種歷史學派、出于何種研究目的,“歷史事實”幾乎是史學研究公認的出發(fā)點,因而,出于“事實”、圍繞“事實”和為了“事實”便成為傳統史學研究的基本學術思維。實際上這一研究方式被盛行于19世紀后半葉的蘭克史學發(fā)揮到極致。 蘭克史學因德國歷史學家利奧波德馮蘭克(Leopolde von Ranke,17951886)而得名。以蘭克和其學生共同形成的蘭克學派,對近代歐洲、美國乃至中國史學研究的科學化產生廣泛的影響。在蘭克史學看來,歷史學應成為具有實證主義傾向的嚴肅的實驗科學,因此,這就要求歷史學家以一種客觀的、不帶個人情感色彩的態(tài)度去認識和揭示歷史事實,并且通過敘事和描述的方式“據事直書”,以便

5、客觀地再現歷史。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學術思維部分反映了歷史研究的特性,但當研究者將這種研究方式“定為一尊”,并使研究思維日益刻板化時,實際上也使史學研究逐步陷入與社會學相比較的困惑之中。困惑之一:材料與概念 材料是史學研究的基本元素,通過對歷史檔案、歷史事件和人物傳記等材料的梳理來呈現過去的“真實面目”是歷史研究的基本理路,正是在此意義上,傅斯年認為“史學便是史料學”。因此,挖掘、收集和整理史料,在此基礎上對史料進行甄別與加工構成歷史學家的基本功,同時也是衡量歷史學研究者的基本標準。出于對這一觀點的篤信和秉承,胡適先生曾就中國傳統史學研究方法作出尖銳地評論:“中國人作史,最不講究史料。神話、官書

6、都可以作史料,全不問這些材料是否可靠。卻不知道史料若不可靠,所作的歷史便無信史的價值?!?(P19)盡管這一評論未免言過其實, 事實上,中國傳統史學,特別是乾嘉學派尤其注重史料的廣泛搜集和嚴擇慎取,強調治史者必須從治史料開始,做到尊重史料和言必有證。但用“真實”的材料著成“信史”的確成為這一時期史學研究者的強烈愿望和基本共識。但史料并不等于歷史事實。撇開歷史學家前設性的主觀愿望、拋開歷史學家“為尊者諱” 的主觀動機,單純就客觀性而言,如何將紛繁復雜的史料與歷史事實建立聯系,本身就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正如布洛赫(M.Bloch)所言:史學家應當像任何科學研究人員一樣“面對眾多紛繁的現實”作出“

7、自己的選擇”。但很明顯,這并不意味著隨心所欲或簡單武斷地收集資料,而是需要科學地收集資料,并應通過對這種資料的分析來達到重建和解釋過去的目的。2(PP10-11)因此,運用概念或概念化的方法來甄選史料就成為歷史學家不得不選擇的研究方式。但問題是,概念或概念化本身則要求研究者必須對歷史事實進行適度的抽象、對史料進行相應的裁剪,通過抽象和裁剪來呈現歷史面貌,而這種研究方式又和歷史學所追求的“如實”狀態(tài)相去甚遠。于是,歷史研究者實際上便陷入了海伊(C.Hay)所分析的“概念化限度”的難題之中:對傳統的歷史學家來說,理論史學是一種矛盾的修飾。因為歷史敘述的本質應該是盡可能的詳細,所以除非是有所節(jié)制和悉

8、心修正過的概念化,否則都將是異端。廣泛的概念化會扭曲特定歷史主題的明顯特征。3(PP32-33)困惑之二:事實與結構 將重點放在歷史事件的描述上,通過對一連串事件的考證和分析,向人們展示歷史的概貌,是傳統史學較為慣常的研究方法;特別是作為客觀史學重要研究領域的史料學和考據學,更是強調事實的考證和分析,強調弄清歷史記載的真?zhèn)魏涂煽砍潭?,以一種科學的治史態(tài)度,向人們示明歷史事實和歷史真相。因此,盡管傳統歷史學家,尤其是實證主義歷史學家有所保留地認為史料并不等于事實,而史料考證的結果只能是“庶幾接近史實”,但歷史學帶有濃厚的“事實情結”卻是不爭的事實,否則所謂的“信史”便無從談起。但問題是,當歷史學

9、過分糾纏于歷史事實,并將片斷化的事實疊加成為歷史時,是否就能呈現歷史的真實面目本身便值得追問??梢哉J為,尊重史料、言必有證、論從史出是史學研究的精髓所在,據此,將經過考證的某個事件視為“歷史事實”本身并沒有多少值得深究之處,但將一系列經過考證的事件“串聯”起來用以描述歷史、用以說明“歷史的真相”,這種研究方式就為傳統史學的批評者提供了口實。年鑒學派的先驅人物費弗爾(L.Febver)和布洛赫便認為,由各種事件拼湊而成的歷史,只能是掩蓋了真正歷史活動的表面現象;而真正的歷史活動則產生于這些現象的背后,產生于一系列的深層結構。2(P9)質言之,年鑒學派將歷史活動的真正原因歸結于諸如地理、經濟、社會

10、、知識、宗教和心理等因素所蘊含的深層結構之中,因此,史學研究因通過結構化的分析來呈現歷史的真正面目,但在現實的研究中,結構化事實上是傳統史學難以接受的一種方式。困惑之三:敘述與解釋 歷史學的“事實情結”不僅表現在史料的考證上,而且還表現在歷史的書寫方式上。如果說史料考證需要的是歷史學家的研究技能,那么書寫方式則反映歷史學家對待歷史的態(tài)度和基本的研究取向。是否能夠將經過嚴格考證的史料“如實”地呈現出來不再是一個研究方法的選擇問題,而是變成對歷史學家人格考量的問題。某種意義上說,歷史學家的研究取向和對歷史的態(tài)度,換言之,歷史學家的人格決定了歷史書寫的呈現方式。當歷史學家抱持“為尊者諱”的態(tài)度時,“

11、曲筆著史”便成為書寫歷史的基本方式;而當歷史學家抱持“尊重史實”的信念時,“秉筆直書”便成為書寫歷史的基本信條。前者為“真正”的歷史學家所不齒,我們姑且先將其懸置起來,單純來探討后者。傳統史學在直書歷史時,存在著將“書寫歷史”和“敘述歷史”簡單勾連的傾向。應該說,敘述并非直書歷史的獨有的方法,實際上“曲筆”也可以用敘述的方法來表現。但問題是,一旦歷史學家僅僅將敘述作為表現歷史的主要方式,甚或是唯一方式,并且將其視為“如實”書寫歷史的表征,事實上會帶來一系列不可忽視的后果:當歷史學家僅僅敘述某一歷史事件,其將難以分析現象背后的原因;當歷史學家敘述事件與事件的關系時,其將難以建立事件間的因果聯系;

12、當歷史學家只看到短時段的歷史事件時,其將難以從長時段的視角來考察歷史的進程,等等。史學研究需要把大量復雜的社會現象與一整套分析命題聯系起來;需要深入到事件的幕后和深層中去探索、分析和解釋歷史活動;需要對長時段的歷史進程作出解釋性假設。盡管人們可能同意“史學的工作不是作藝術的建設,不是做疏通的事業(yè),不是去扶持或推倒這個運動或那個主義”,4(P6)但缺少解釋的史學無疑會削弱歷史的厚重感。二、社會學的困境如果說歷史學重視的是“歷史事實”,那么社會學則主要關注“社會事實”。 這里,筆者認為,相對于歷史學注重過去的、特殊的和個體的“事實”,社會學則主要關注現在的、一般的和社會的“事實”。涂爾干(E.Du

13、rkheim)曾認為:社會事實具有不同于自然現象、生理現象的特征和特殊的決定因素。社會事實以外在的形式“強制”和作用于人們,塑造了人們的意識。這種強制既指人們無法擺脫其熏陶和影響,又指對于某些社會規(guī)則拒不遵從將受到懲罰。他還把社會事實分為運動的狀態(tài)和存在的狀態(tài)。前者指與思想意識相關的現象,亦稱團體意識;后者指一切社會組織和有形設置。這種獨特的研究對象,為社會學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本。但也正由于對“社會事實”情有獨衷的關注和對“社會事實”獨特的研究方式,社會學同樣陷入了與歷史學相比較的研究困境之中。困境之一:社會事實與個體事實 在涂爾干看來,“一切行為方式,不論它是固定的還是不固定的,凡是能從外部給

14、予個人以約束的,或者換一句話說,普遍存在于該社會各處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個人身上的表現如何,都叫做社會事實”,5(P34)譬如宗教、道德、法律、社團、協會、語言,以及服裝樣式等等。毫無疑問,這些社會現象都會對個體行為產生根本性影響,而社會學的視角就在于通過對諸如此類社會事實的研究,示明一般社會的基本狀態(tài),示明個體行為的基本社會屬性。這里,存在著社會學研究的兩個基本假設:其一,盡管社會是由個體所組成,但個體之和并不等于社會,更不可能將社會還原為個體;其二,普遍的社會事實具有獨特的存在狀態(tài),因而可以外在于個體并對個體予以約束。由這兩個假設推導出來的是社會事實具有普遍性、外在性和強制性。但問

15、題是,當亨利二世為了世俗王權的利益而向教皇的神圣權威發(fā)起挑戰(zhàn)時,當某一思想家的思想創(chuàng)見對社會的普遍觀念產生沖擊且暫時尚未得到認可時,當商鞅等改革者主要緣于超前的個人智慧而對當時的社會進行變革時,人們不難發(fā)現個體(或個人、或個別)事實對社會事實的強有力的作用。盡管個體的行為事實上會受到社會規(guī)范的鉗制、強制甚或壓制,換言之,社會學家仍然可以將上述個體(或個人、或個別)事實轉換為社會事實進行研究,但其中“無意間”被剔除和忽視的部分可能正是社會學家難以作出合理解釋的內容。困境之二:一般與特殊 在社會學研究中,普遍性的社會事實往往被轉換成一般性的社會事實,而表達一般性社會事實的基本方法就是將研究對象“類

16、型化”。作為“理想類型”(ideal type)的始作俑者,韋伯(M.Weber)認為,一種理想類型是通過單方面地突出一個或更多的觀點,通過綜合許多彌漫的、無聯系的,或多或少存在、偶爾又不存在的具體的個別的現象而成的,這些現象根據那些被單方面地強調的觀點而被整理成一個統一的分析結構中。因此,理想類型作為精神產物的目的,是要對就其獨特性而言是有意義的個別的具體型式做詳盡的研究并將其特點系統化。6(P.94)據此,伯克(P.Burke)曾對理想類型作過經典性的界定:所謂理想型,是指一種思維建構,它簡化事實,為的是強調那些重復發(fā)生的、一般的及典型的東西,這些東西展現為一簇簇文化特性或屬性,以便于人們

17、來理解。7(PP33-34)作為既非歷史現實、亦非“真實”現實的概念結構,“理想類型”將有助于提高人們推斷原因的能力:它不是“假設”,但它為“假設”的構造提供指導;它不是對現實的描述,但它旨在為這種描述提供明確的表達手段。6(P87)如果說社會學的類型化果真能夠達成對社會事實一般性研究目的的話,那么這里就可能出現幾個值得追究的問題:將若干特殊歷史事實類型化處理的前提性假設是什么?用一種抽象的方式來描述歷史事實是否存在削足適履的可能?特別是概念化類型研究又是如何與具體的歷史事實連接的?概念的結構與歷史事實的結構是否存在同質性?如此等等,都需要社會學作出正面的回答。困境之三:共時與歷時 英格爾斯(

18、A.Inkeles)在回答“何謂社會學”時曾認為:“歷史學經常以細節(jié)的明確、具體為榮,此即歷史學的特征。社會學者卻經常從具體的事實中抽象、分類、推論。他們所關心的不僅是對某一特定民族的歷史為真,而且是對許多不同民族的歷史亦皆為真的原理原則?!?(P14)如果說社會學的先驅們(如馬克思)多少還能夠將“時空”作為社會分析的基本要素的話,馬克思和韋伯的追隨者們則競相提出橫貫時空的社會進程;或者紛紛從宏大的歷史架構轉向現代的系統性研究,“去時空化”成為社會學研究的典型特征。應該說,這種視角的轉向與社會學關注“現實社會”和通則化研究取向有關。關注現實,使社會學忽略對以往社會的探討;通則化取向則使社會學用

19、現代的眼光投射過去,在抽離時空的過程中建立社會演化的一般原則??梢哉J為,傳統社會學忽視了時間與地點所代表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時間和空間是根本性的,因為事件發(fā)生在何時何地,將左右其走向;思想生成于何地何時,將決定其命運。因此,事件的走向和思想的命運之意義需要通過時間的流變、空間的構成加以解釋,而這恰恰是傳統社會學所欠缺的。針對上述歷史學和社會學畫地為牢式的學科分工及其存在的缺陷,吉登斯(A.Giddens)曾提出尖銳地批評:“社會學家樂于把時間上的演進留給歷史學家來研究;而作為交易的另一方,一些歷史學家也準備把社會體系的結構特征交給社會學家?!?(P8)因此,打破學科壁壘,尋求視角和方法的互

20、通,就成為學術發(fā)展、乃至學科生命力提升的基本路徑。三、社會史研究的品質社會史是在歷史學和社會學的碰撞過程中,特別是在歷史學試圖擺脫傳統史學的缺陷而吸納社會學研究方式的基礎上誕生的。如果將費弗爾和布洛赫1929年創(chuàng)立的經濟社會史年鑒視為社會史研究的開端,此后的數十年里,其經歷幾個特征鮮明的發(fā)展階段、 歐美史學界二十世紀50年代以前的早期社會史研究重在社會經濟史,強調宏觀社會史和總體的歷史;6070年代的社會史屬于歷史的綜合的、長時段的研究;近一二十年的社會史則側重于社會文化史和微觀研究,并出現對敘述史學的回歸現象。形成幾種特色迥異的學術流派。 如法國的年鑒學派、英國的新社會史、德國的新社會批判史

21、及美國的新政治史和新社會史等。應該說,在歷史學與社會學碰撞之前,政治學和經濟學以其獨特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方式,從概念到假設、從問題意識到命題的形成,都對歷史研究產生沖擊,但它們并沒有從根本上動搖歷史學的根基,因而,歷史學完全可以也能夠將其吸納,并形成具有濃郁史學色彩的政治史和經濟史,甚或可以將人類歷史視為政治和經濟的發(fā)展史。但社會學的介入,觸及了史學研究的底線,因為“人們可以認為,社會學(或社會人類學)的理論構架在排斥歷史學上是最為成功的,那是有方向地或定向地改變歷史學。”10(P7)這種排斥導致史學出現“社會學化”的危險。史學是否真的能夠“社會學化”不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不過,由于社會學的滲

22、入,事實上使社會史研究生成出異于傳統史學的新的品質。第一,社會史的穿透力。就研究視角和書寫方式而言,政治事件史、英雄傳記和敘事史是傳統史學的“三大偶像”,這“三大偶像”的存在,決定了傳統史學主要以“政治中心主義”和“英雄史觀”為前提性假設,敘述著國家政治和精英群體的歷史,盡管這種敘事方式能夠示明歷史現象和歷史事實,但其決不是全部的歷史現象,也不是完全的歷史真實。社會學的注入,特別是對社會底層的學術關懷和冷靜、鮮明的社會批判精神的弘揚,使社會史研究具備了獨特的歷史穿透力。其一,從下層看歷史。在西方,社會史的概念至少在三種意義上重疊使用:社會史是關于窮人或下層階級的歷史,特別是關于窮人運動(“社會

23、運動”)的歷史;比較普遍的,常常把“社會”與“經濟史”合用,必須承認,這種結合中經濟所占篇幅大大超過一半;屈維廉(G.M.Trevelyan)在他的英國社會史一書中提出的社會史是“除去政治的人民史?!?0(PP2-3)民眾的、下層的歷史而不是政治的、精英的歷史成為社會史研究的基本訴求。傳統史學重點研究人物、事件、制度,側重社會上層和政治;社會史則在“從下向上看歷史”的前提下,更多地關心社會下層,關心基層社會的組織規(guī)則與社會網絡、風俗習慣和大眾心態(tài),以及體現的國家權力,而國家和政治在從下層看歷史中得到新的體現。其二,從背后看歷史。相對于傳統史學關注歷史現象和歷史事實,社會史所要揭示的是社會歷史事

24、實,而社會歷史事實又常常隱藏在眾多社會表象之中,不僅難以發(fā)現,并且用傳統的敘事手段根本就無法表達,因此,社會史要實現其研究目的就必須透過歷史事實的表象,深入到現象的背后去看待歷史。正如英克爾斯所說,社會史不僅關注傳統史學學科沒有關注過的“剩余”的東西,還包括歷史上的各種社會制度以及由這些制度復合建構的社會關系體系,包括大量的隱藏在經濟、政治、文化事象背后的潛在的內容。社會史探求的不是連續(xù)性的歷史事件,不是史料直觀呈現的事實表象,而是眾多現象背后的深層結構。11(PP30-31)惟其如此,社會史才能達成其意義解釋的效果。第二,社會史的整體性。社會史區(qū)別于傳統敘事史學的主要特征,在于打破以往片斷化

25、的研究方式,建構起研究對象之間的聯系,使之成為一個結構完整的整體,因為“歷史學家無法將自己局限于簡單的事實研究和敘述,他從一開始就得構建模式,以便將零星分散的材料納入統一的系統之中,否則它們只不過同奇聞軼事相差無幾。這種模式的標準是,或者說應該是其各部分可以連為一體,能夠揭示特殊社會狀況下集體行為的性質及其界限?!?0(P16)具體而言,社會史的整體性主要表現在:其一,將歷史研究對象視為整體。從年鑒學派開始,其研究的對象,無論是從宏觀的總體史到區(qū)域社會史,從整個封建社會史到單個的國別史,從一般社會群體的集體記憶史到普通人生活的微觀史,都體現出整體性特征。盡管這些論題時而宏觀時而微觀、時而總體時

26、而部分,但其著眼點仍在于從整體上示明社會歷史事實,示明社會歷史事實之間的聯系?;诖?,“社會的歷史需要我們提出一個如果不是定型的和細致的模式結構,那至少也是一個近似的研究前提和研究假設的規(guī)則,這是關于是什么構成了主題的中心聯系或復雜關系,當然,這些問題隱含著模式?!?0(P10)其二,將既有的研究內容融入整體。用社會學的眼光來研究社會的歷史,有著獨特的研究內容,其主要包括探明社會組織結構,以及與之相應的各種制度的產生和發(fā)展;考察諸如家庭、人口、風俗、職業(yè)結構之類的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現象;找出社會變遷過程中影響社會演化的各種因素等。但這并不意味著社會史必然要回避或排斥傳統史學的核心研究內容,因為“即

27、使經濟和政治制度已經成了專門的、獨立的學科內容,它們仍繼續(xù)是社會學調查的對象。這并不是多余的,也不是學術上的霸道。任何制度和社會過程與任何別的制度和過程發(fā)生聯系的方面,是它的作為行動的連鎖系統的性質。因此我們可以說,社會學所研究的,是社會行動的體系和它們相互之間的關系的體系?!?1(P23)所以,社會史應將既往史學的所有內容視為一個整體來加以研究。其三,通過專題研究整體地透視社會現象。社會史的整體觀是將社會視為一個內部包含諸多結構要素的、相互聯系的統一體。這種統一體不但指涉宏大的人類社會歷史,而且也指稱相對具體的社會歷史事實。二十世紀70年代以來,社會史開辟了越來越多的研究領域和研究專題,如人

28、口史、家庭史、婚姻史、婦女史、性史、日常生活史、鄉(xiāng)村史、城市史、心態(tài)史、集體記憶史等。這些看似與社會史的整體觀相背離的專題研究,實際上暗含著研究者的基本假設:既便是單個的專題史本身也不可避免地包含著諸多結構性要素,因此,專題史研究的目的在于,通過對諸要素的分析,示明社會歷史事實,尤其是透視社會歷史事實背后的社會關系結構。第三,社會史的時間感。在傳統史學那里,“時間尺度”是認識歷史事實的重要尺度,“時間特性”是歷史事實演進的基本特性,而這種“尺度”和“特性”的規(guī)定性表現在研究者只要把文獻資料按時間順序編排起來,歷史事實也就幾乎自動地對號入座。歷史學家之所以形成如此的事件概念,部分是基于這一假設:

29、一切以時間為開始,一切又以時間為結束。但社會學的介入,特別是年鑒學派的形成,促使傳統史學以社會的視野來看待時間尺度和時間特性的演變,從而為史學的時間概念注入新的內容。這一特點在布羅代爾(F. Braudel)的研究中得到具體的闡釋。在菲力浦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與物質文明和資本主義兩部著作里,布羅代爾將時段的劃分與社會性要素進行了巧妙的結合。其一,短時段之于事件。在布羅代爾看來,短時段對應的概念是“事件”。所謂事件是指同一特定的歷史群體所經歷的重大的具有歷史意義的事變,如革命、戰(zhàn)爭和地震等等。重大事件的始末都有某種變革作為標志,它們帶有不同程度的突發(fā)性,趨于改變事物的現狀。在此基礎上,布羅代爾認為,事件是短促的時間,是個人接觸的日常生活和經歷的迷惘和醒與悟,是報刊記者報導的新聞。其二,中時段之于局勢。中時段對應的概念是“態(tài)勢”或“局勢”。所謂態(tài)勢或局勢是指事物周期性的變動。在這種變動中事物從一個狀態(tài)轉變到另一個狀態(tài),轉換的速度較慢,往往在以年為單位的時間內完成,然后這種狀態(tài)的轉換又周而復始。呈周期性波動的現象有:物價的升降,人口的消長,工資的變動,利率的波動等等。由于這種狀態(tài)的轉換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且不容易受一些偶然事件的影響,所以使得“態(tài)勢”具有可預測性。其三,長時段之于結構。長時段對應的概念是“結構”。所謂結構是指“社會現實和群眾之間形成的一種有機的、嚴密的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