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賦詩言志的禮學淵源及形成的機制原理_第1頁
春秋時期賦詩言志的禮學淵源及形成的機制原理_第2頁
春秋時期賦詩言志的禮學淵源及形成的機制原理_第3頁
春秋時期賦詩言志的禮學淵源及形成的機制原理_第4頁
春秋時期賦詩言志的禮學淵源及形成的機制原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春秋時期賦詩言志的禮學淵源及形成的機制原理【內(nèi)容提要】本文從禮學角度論證了春秋時期政治舞臺上普遍應用的賦詩言志現(xiàn)象的淵源及形成的機制原理,認為賦詩言志是對燕享禮儀中固有樂歌形式的模擬和意義的交換。即?詩經(jīng)?中詩在燕享之禮中本是固定的,程式化的,其發(fā)揮作用的原理是被“禮化了的詩的樂章之義。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禮儀多被僭越,樂章之義失落了,于是燕享禮儀中詩經(jīng)歷了一個從取樂章之義到取詞章之義又到“點歌即賦詩言志、斷章取義的演變。就思維方式看,?詩?的樂章之義和詞章之義,都是以一種象征即比興式思維對?詩?進展的再詮釋?!娟P鍵詞】賦詩言志燕享禮儀樂章之義詞章之義比興式思維賦詩言志是春秋時期全面興起的用詩方

2、法,表達了當時最富時代韻味的高雅雍容的貴族文化特點。關于賦詩言志的研究文章已有不少,它與春秋時期政治特點的依存關系也幾乎成為共識,但對其淵源及發(fā)生的機制原理所論甚少,本文試從禮學淵源對其加以討論。文獻說明,賦詩言志與燕享之禮有著親密的關系。?左傳?共記賦詩六十八條,其中僅有六條與燕享無涉,另六十二條均發(fā)生在燕享之中;?國語?共記賦詩六條,亦分別是兩次燕享所賦。假設將這些燕享禮儀的用詩情況,與?周禮?、?儀禮?等其它有關資料綜合考察,便不難看出,賦詩言志是對燕享禮儀中原有樂歌形式的模擬和意義的交換。一燕享禮儀中的詩樂資料a.晉郤至如楚聘,楚子享之。子反相,為地室而縣焉。郤至將登,金奏作于下,驚而

3、走出。曰:“君不忘先君之好,施及下臣,貺之以大禮,重之以備樂,如天之福,兩君相見,何以代此?下臣不敢。?左傳?成公十二年b.穆叔如晉,報知武子之聘也,晉侯享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工歌?文王?之三,又不拜。歌?鹿鳴?之三,三拜。韓獻子使行人子員問之,曰:“子以君命,辱于敝邑。先君之禮,借之以樂,以辱吾子。吾子舍其大,而重拜其細,敢問何禮也?對曰:“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與聞。?文王?,兩君相見之樂也,使臣不敢及。?鹿鳴?,君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四牡?,君所以勞臣也,敢不重拜?皇皇者華?,君教使臣曰:必咨于周。臣聞之:訪問于善為咨,咨親為詢,咨禮為度,咨事為諏,咨難為謀。臣

4、獲五善,敢不重拜?左傳?襄公四年.叔孫穆子聘于晉,晉悼公饗之,樂及?鹿鳴?之三,而后拜樂三。晉侯使行人問焉,曰:“予以君命鎮(zhèn)撫敝邑,不腆先君之禮,以辱從者,不腆之樂以節(jié)之。吾子舍其大而加禮于其細,敢問何禮也?對曰:“寡君使豹來繼先君之好,君以諸侯之故,貺使臣以大禮。夫先樂金奏?肆夏?樊?、?遏?、?渠?,天子所以饗元侯也;夫歌?文王?、?大明?、?綿?,那么兩君相見之樂也。皆昭令德以合好也,皆非使臣之所敢聞也。臣以為肄業(yè)及之,故不敢拜。今伶簫詠歌及?鹿鳴?之三,君之所以貺使臣,臣敢不拜貺?夫?鹿鳴?,君之所以嘉先君之好也,敢不拜嘉?四牡?,君之所以章使臣之勤也,敢不拜章?皇皇者華?,君教使臣曰

5、:每懷靡及,諏、謀、度、詢,必咨于周。敢不拜教?臣聞之曰:懷和為每懷,咨才為諏,咨事為謀,咨義為度,咨親為詢,忠信為周。君貺使臣以大禮,重之以六德,敢不重拜?國語魯語上?b.賓醉,北面坐,取其薦脯以降,奏?陔?。.假設以樂納賓,那么賓及庭,奏?肆夏?;賓拜酒,主人答拜而樂闋。公拜受爵而奏?肆夏?,公卒爵,主人升受爵以下而樂闋。升歌?鹿鳴?,下管?新宮?,笙入三成,遂合鄉(xiāng)樂,假設舞那么?勺?。d.假設射,那么大射正為司射,如鄉(xiāng)射之禮。?鄉(xiāng)射禮?有關部分是:二燕享之禮中詩樂情況分析分析上述燕享之禮詩樂情況可見:1.燕享禮儀中用樂之詩章多取自今本?詩經(jīng)?。由此可見,燕享禮儀中樂章多取自今本?詩經(jīng)?,

6、上述燕享之禮資料中提及的近三十篇樂章中,僅?肆夏?、?陔?、?新宮?在今本?詩經(jīng)?之外。2.進入儀典的詩是被典禮化、等級化了的。在何種禮儀中使用什么樂章,是與禮儀的性質(zhì)、規(guī)格、參加者的身份、地位、等級有親密關系的。換言之,所用樂章是禮儀參加者社會等級地位的標志。上文的享禮資料b、例中,魯國的穆叔即叔孫豹訪問晉國,晉侯設隆重的享禮歡迎他,卻被他指出了不少錯誤。根本錯誤就在于:他作為魯國的一個上卿,晉國享禮用的樂歌不盡符合標準,超出了他所應享用的禮遇,即所謂“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者弗敢與聞;?文王?,兩君相見之樂也,使臣不敢及。樂歌用的不適宜,會使他有僭上之嫌,故而他對晉國奏的這兩種樂歌

7、“不拜,不表示感謝。享禮資料a例也是如此,晉國郤至訪問楚國,楚君在享禮中用了“金奏,從郤至說“兩君相見,何以代此看,“金奏應是兩君相見之樂,郤至的等級不夠,因此“驚而走出,連說“不敢。這些都說明禮儀中使用的樂章,是與禮儀參加者的身份、地位、等級有親密關系的。3.儀典用詩,主要是取其進入禮樂系統(tǒng)后的樂章的內(nèi)容,即取其樂章之義不取其詞義。除個別者外,儀典中樂章之義多數(shù)與詩本義沒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絡。如享禮中的“兩君相見之樂?文王?、?大明?、?綿?從詩本義看,都是周的史詩,其中?文王?頌美周文王以其美德受命于天,奠定了周的基業(yè);?大明?表達了王季娶大任生文王,文王娶妻生武王,武王會師牧野,“肆伐大商,

8、建立周朝的過程;?綿?那么描敘了周之祖先大王營建岐周、遷國開基的功業(yè)??梢哉f,都是講“天子之盛事的,都與“兩君相見之樂章內(nèi)容無關。?國語魯語下?中穆叔解釋其為“兩君相見之禮的原因是“皆昭令德以合好也。韋昭注云:“周公欲昭先王之德于天下,故兩君相見,得以為樂也。假設如此理解,這三篇詩的本義“講天子之盛事與用于禮儀樂章之義“昭天子之明德之間還可以找出某種意義上的聯(lián)絡,也許正因如此才被用于“兩君相見的高規(guī)格的禮儀中。同時也說明了,此三詩的樂章之義雖不甚牽強,但也是被后加上去的。按穆叔所說,?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詩象征之禮符合自己的身份。由此觀之,這三首詩應是諸侯之君享他國上卿時所用之樂;

9、推廣言之,也可說為享一切較高貴佳賓時所用之樂???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毫無疑問,詩本義就是寫宴飲嘉賓場面的。?詩序?云:“?鹿鳴?,燕群臣嘉賓也。是不錯的。由此看,晉侯享穆叔時唱此詩頗適宜,故而穆叔拜說:“?鹿鳴?,君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亦與詩意合。因厚待穆叔,就是對魯君的尊重,因穆叔是魯君的使者。看來,?鹿鳴?詩本義與其樂章之義高度符合。故而筆者疑心,此詩有可能當初即專為燕享之禮而作。但?四牡?和?皇皇者華?就不然了。?四牡?詩主體內(nèi)容是:四牡騑騑,周道倭遲。豈不懷歸?王事靡盬,我心傷悲!一章駕彼四駱,載驟駸駸

10、。豈不懷歸?是以作歌,將母來諗!五章全詩共五章,各章內(nèi)容大體一樣。不難看出,寫的是在外服役者的勞苦和思家懷親之情,與“享嘉賓無任何關系。但穆叔卻說合禮,因為此詩是“君所以勞使臣也。顯然穆叔指的是樂章之義,而非詩本義。這樂章之義終究是始建該典禮時就有的呢,還是這次穆叔才賦予的,史無資料,還不好說??傊?,?毛詩序?承襲了?左傳?之說:“?四牡?,勞使臣之來也。陳子展說:“當是就其用作樂章而言,非必詩之本義。是非常正確的。4.樂章的表演內(nèi)容、程序等在燕享禮儀中是固定的、程式化的,與參加禮儀者所負有的特殊政治或外交任務無關。統(tǒng)覽全部燕禮過程,所有樂章都是程式化的,沒有一首樂歌是為某人的某種特殊的政治使

11、命而單單特別設計的,也沒有一首樂歌是按某人的意愿而特別演奏的。整個儀式中有無數(shù)次的答拜之禮,如主人為主賓的到來行拜禮,賓客回拜:“賓升自西階,主人亦升自西階至再拜,客答再拜;主人在席位前進獻主賓,主賓要在西階上行拜禮:“主人筵前獻賓,賓西階拜;主人要為送酒爵的行拜禮:“主人拜送爵,等等。但沒有一次,也沒有人為演奏了某個樂曲、唱了某支歌而答拜。答拜,與表示感謝有關。這說明,燕禮中的詩樂表演,除了在總體上起固化等級觀念,培養(yǎng)宗法意識,增加禮儀威嚴、莊重的氣氛之外,沒有進入?yún)⑴c會談,從事外交等特殊領域。5.某些樂歌有指揮作用,節(jié)制某一詳細禮儀程序的行動節(jié)拍和時間的短長。如上面?燕禮?例:“賓醉,北面

12、坐,取其薦脯以降,奏?陔?。鄭注:“出奏?陔夏?,以為行節(jié)也。又:“假設以樂納賓,那么賓及庭,奏?肆夏?;賓拜酒,主人答拜而樂闋。公拜受爵而奏?肆夏?,公卒爵,主人升受爵以下而樂闋。即假設用樂曲引導主賓進入,那么主賓到達中庭時奏?肆夏?樂曲;賓為酒行拜禮,主人回拜時樂曲終止。國君行拜禮接過酒爵時奏?肆夏?樂曲;國君飲完酒,主人登堂接過空爵下堂時樂曲終止。據(jù)?禮記郊特牲?記載,孔子對這種禮樂配合得如此巧妙贊嘆不已。6.個別情況下有娛樂作用。上引?儀禮燕禮?d例云:“假設射,那么大射正為司射,如鄉(xiāng)射之禮。即燕禮進展中有時要射箭,射箭時按?鄉(xiāng)射禮?的要求去做。今本?儀禮?有?鄉(xiāng)射禮?,其中除了一些取

13、自今本?詩經(jīng)?的程式化樂歌外,還有以詩樂娛樂的記載,即上引燕禮e例說的“司射與司馬交于階前,去撲襲升,請以樂樂于賓樂正東面命大師曰:奏?騶虞?,間假設一。據(jù)此看,燕禮中有個別處音樂是為娛樂用的,但其樂曲也是固定的。三燕享之禮中詩樂發(fā)揮作用的機制原理和春秋時期禮儀中樂章之義的失落一燕享之禮中詩樂發(fā)揮作用的機制原理。?詩經(jīng)?進入禮儀之后,即被宗法化等級化即“禮化了。?史記?曾云:“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這一提示說明,不管詩歌的內(nèi)容如何,配上符合“韶武雅頌之音的音樂之后,這詩歌就被納入了禮的標準。什么是符合“禮的音樂呢?左傳?昭公元年有段話很能幫助理解:“先王之樂,所以節(jié)百事也

14、,故有五節(jié);遲速本末以相及,中聲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彈矣。君子近琴瑟也,以儀節(jié)也,非以慆心也。所以有研究者說:“以樂調(diào)配上民間采來的詩歌,也就意味著對民間作品的利用是以按禮的標準對之作加工改造為前提的;用樂配詩的過程本質(zhì)上也就是以西周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需要與審美標準對民間作品中原來思想感情進展清洗與凈化的過程。經(jīng)過這一過程,配上樂調(diào)的詩,其內(nèi)容意義便不完全是原來作為純民間作品的內(nèi)容意義。其說甚是。也就是說,詩被配樂的過程,是一次對詩義的再詮釋過程。筆者認為,假設這種樂詩再與特定的儀式結合,納入禮儀系統(tǒng),其意義就有了進一步變化;儀式中無所不在的對等級關系、等級標準的暗示如樂工人數(shù)、樂器種類數(shù)量、位置

15、、舉手投足方式、語言等等與被“禮化了的樂歌的近乎天衣無縫的配合、結合,必然使置身于該儀式的特定思維場中的人對詩義產(chǎn)生新的領悟,由此對詩義又進展一次再重建。?毛詩序?云:“?關雎?,后妃之德也故用之鄉(xiāng)人焉,用之邦國焉就是取的禮儀中的樂章之義。?左傳?襄公四年中穆叔云“?四牡?,君所以勞使臣也也屬此類。這種闡釋方法,頗似西方中世紀時對?圣經(jīng)?和古代文獻的神學闡釋法,所不同的是,它是禮樂教化中對宗法等級教義的宣諭。當然,上邊所說的對詩義的詮釋、重建是受詮釋者的“知識、社會標準、價值觀念等社會心理背景的影響的,“這種社會心理背景的多種因素或要素構成一個系統(tǒng),影響和支配著評價主體從特定的角度去感知和篩癬

16、理解和解釋、整理和加工關于事實客體的信息,形成符合主體自身需要的意義系統(tǒng)。就對周禮中的儀式而言,它需要參與者懂得音樂的象征意義,懂得儀式細節(jié)的內(nèi)涵亦即它等級的意義,及這種等級意義與社會標準的聯(lián)絡等。毫無疑問,周代國學中貴族子弟自幼就承受的一套教育為施行詩的再詮釋提供了前提和根底,其中浸透著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使對?詩?的“禮性闡釋成為必然和可能。二春秋時期天子式微、諸侯力征的社會變化,使禮儀中的樂章失去了被宗法化、等級化詮釋的社會思維場,樂章之義失落了。闡釋學批評認為:“存在的歷史性決定了理解的歷史性。即:人們總是帶著一種預先的經(jīng)歷即所謂先構造去參與理解和解釋的?!俺梢娛抢斫獾那疤帷?1這一理

17、論含有真理。西周禮儀中的樂章之義正是人們頭腦中強烈的等級意識即“先構造對其進展理解和闡釋的結果。但到了春秋,“存在發(fā)生了變化。天子式微,諸侯征戰(zhàn),諸侯很少去朝見天子,天子也不能控制諸侯了。原有的等級在事實上遭到了破壞,原先規(guī)定的那些天子與諸侯、諸侯與諸侯之間的交往規(guī)定也失靈了。西周的諸侯朝天子到春秋變成了諸侯朝霸主。生存的利害關系又決定了各諸侯國之間不僅互相朝聘,而且西周時極為罕見的諸侯會盟也成了家常便飯。諸侯間頻繁的外交必然使燕享之禮被大量應用,天子權威的失落又必然導致其禮樂制度的崩壞,故而諸侯乃至大夫中僭禮僭樂者頗多,“存在的歷史性決定了理解的歷史性,隨著禮的被下移,燕享禮儀中的詩樂本來在

18、一系列象征中被附加的宗法等級意義也必然隨之漸漸消失。即儀式中詩樂等級教化意義的形成機制被破壞了,人們很難再從儀式的樂歌中體會到宗法等級之類的特殊意義,樂章之義失落了。轉(zhuǎn)貼于論文聯(lián)盟.ll.四燕禮“言的目的促使取詞章之義的賦詩言志興起一“燕禮原為“言禮。周代金文資料說明,燕禮的文字表現(xiàn)是有變化的,大概說來,西周早期往往用“言記燕禮,如:?伯矩鼎?:“伯矩作寶彝,用言王出內(nèi)事人。12?卣?:“作旅彝,孫子用言出入。13西周晚期,那么出現(xiàn)了用“宴記燕禮,如:?鄂侯御方鼎?:“王南征,伐角僪。唯還自征,在壞。鄂侯御方納壺于王。乃祼之。御方侑王。王休宴,乃射。御方王射,御方休闌,王揚,咸飲。王親賜御方玉

19、五玨,馬四匹,矢五束14而到了春秋之后,除了“宴外,更有用“匽來記燕禮,如:?邾公鐘?:“以宴大夫,以喜諸士。15?邾公華鐘?:“以宴士庶子。16?王孫遺者鐘?:“闌闌和鐘,用匽以喜,用樂嘉賓父兄及我朋友。17?配兒句耀?:“以匽賓客。18?兒镈?:“吾以匽以喜。19對西周金文中這種有關燕禮的文字變化,有的學者認為:“蓋西周早期燕禮乃因外交活動欲有所言而設,故以言記此禮。在金文中是先有言記燕禮,后有宴、匽燕記燕禮。宴用為記燕禮在西周晚期才出現(xiàn)。匽在西周專用于記地名、國名,至春秋時代才開始用來記燕禮。言,古音元部疑母;宴、匽,元部影母。以音近假借來記言禮,燕禮本應作言禮。20筆者認為這種判斷是有

20、道理的。也就是說,燕禮最初的設置和使命,與參與燕禮者發(fā)表看法、交換意見有直接關系。正因如此,筆者認為,西周早期的“言禮中,固定的、程式化的詩章之外,可能也有不屬于禮儀必有程序的自由用詩,但那絕對不是賦詩言志?左傳?、?國語?對賦詩言志記錄都正式起于魯僖公前659前627時期,當然,非前此一定無賦詩者,“蓋缺乏記也21。“缺乏記,說明程度不高,乃歷史不長、缺少經(jīng)歷所致。西周言禮假設用詩,也應是“引詩論事把詩當成格言、法那么和真理,作為闡述的根據(jù);或者自賦新詩,或美或刺22。二禮崩樂壞后燕禮“言的目的促使取詞章之義的賦詩言志興起。與天子式微、諸侯力征的社會變化相適應,春秋時禮之“儀的地位也大大下降

21、了,向往周禮的人們更看重的是禮的本質(zhì)。如?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子大叔有“禮、“儀之辨;重“禮而輕“儀;昭公五年有女叔齊對魯昭公“為國君難將及身,不恤其所,而屑屑焉習儀以亟的批評,等等。但是,雖然“儀于“禮不那么重要了,卻并不是不要“儀了,而是說對“儀的標準與否、符合等級與否看得不那么重了。素以禮儀之邦著稱的周王朝的諸侯大夫們?nèi)匀淮罅渴褂酶鞣N禮儀。尤其是朝聘往來,都少不了燕享,燕享又少不了詩樂。在“儀的固化宗法等級意識作用淡化、樂章之義失落之后,詩的詞章之義必然凸現(xiàn)出來,原來用于諸侯交往的禮儀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已不太符合已經(jīng)大大變化了的、復雜化了的、出于不同背景不同目的的燕享了。本來就有“言的目的,專

22、門“因外交活動欲有所言而設的燕禮,在這種情況下,對舊有燕享音樂的改造就成為必然和可能了。在沒有一個更適用的燕享用音樂出現(xiàn)或說原有燕享音樂缺乏以適應新情況時,最好的方法就是“點歌選取最符合、最能表達與會者意愿和目的的詩章來為燕享助興,并以詩代言。而其所用的思維方式,那么與西周禮儀用詩取樂章之義有一致性。利用詩的內(nèi)容闡釋的隨意性,借助傳統(tǒng)的比附性、象征性思維,將原取樂章之義的宗法等級象征轉(zhuǎn)變?yōu)槿≡~章之義的本質(zhì)政治目的的象征:表示友好,增進信任,化解對抗,解決急難;當然,也可以傳達不滿。這就是燕享斷章賦詩產(chǎn)生的直接原因,因這種特殊的對話方式具有良好的效果,故而其它非燕享場合也時被借用。三賦詩言志對燕

23、享禮儀固有樂歌形式模擬、意義交換的邏輯過程。春秋時禮崩樂壞,燕享禮儀中不依“禮的規(guī)定而任意選樂的情況普遍。?左傳?提及的燕享很多,但涉及燕享用樂情況的卻極少僅三次,?國語?中也僅提及一次。雖然大量的燕享用樂難考,但據(jù)其它文獻可知,當時用樂很濫、很隨意。如季氏以“八佾舞于庭23,“三家者以?雍?徹24,就是諸侯之卿僭用天子之樂。再如?肆夏?之三,襄公四年魯穆叔說是“天子所以享元侯也,而晉侯卻用它采來享穆叔;在此之前的成公十二年,楚子也曾用?肆夏?來享晉國的郤至。?禮記郊特牲?云:“大夫之奏?肆夏?也,由趙文子始也。“始,開頭也。強調(diào)開頭,說明后邊接著用的人必很多。趙文子,趙武,魯成公十八年前57

24、3、晉悼公元年為晉卿,魯襄公十三年前560、晉悼公十三年將上軍。晉悼公是晉國明君,趙武亦是有令名之重臣,趙武為卿時,晉公室尚強,而此時趙武便任意僭用禮樂,更何況以后了。燕享禮儀中任意改用歌樂,并非有什么惡意,而是表示對對方歡迎的檔次高,以示尊重和友好。大多數(shù)人并不看重音樂所象征的天子諸侯之類的等級意義。如魯襄公四年記,晉悼公奏?肆夏?之三,歌?文王?之三、?鹿鳴?之三來歡迎穆叔,前兩者僭用了天子享元侯和兩君相見之禮,并不是晉侯自以為是天子或想當天子,也不是把穆叔看成了一國之君,而主要是取其隆重、熱烈之義,即樂章之義已淡化了。成公十二年晉郤至聘楚,文公四年衛(wèi)寧武子聘魯所用的僭樂均屬此類,很難說楚

25、、魯二君有什么對天子的特殊的不臣之心和對對方的貶斥之義。在樂章之義失落、傾向于“選歌的同時,春秋時人開始先是重視對禮儀中樂歌詞章之義的詮釋和運用。襄公四年穆叔聘晉,晉樂工歌?鹿鳴?之三,穆叔為此而下拜,表示感謝,其下拜的原因應當是因這三首詩是諸侯燕享大夫的儀禮中固有之詩樂,合于禮。但穆叔卻不這么解釋,而是努力尋求這三篇詩的詞章意義與此次燕享的聯(lián)絡,說什么“?鹿鳴?,君所以嘉寡君也;“?四牡?,君所以勞使臣也;“?皇皇者華?,君教使臣曰必咨于周云云,其解釋之牽強,前邊已經(jīng)說過。這一事實充分表達了人們對禮儀用詩從對樂章之義的再詮釋到對詞章之義的再詮釋的過渡,以及對詞章之義的運用。如前所述,標準的燕

26、禮中的所有樂歌都是程式化的。沒有一首樂歌是按某人意愿特別演奏的,沒有一首是為某人特別設計的,所以,也沒有一個人為某支歌曲的演唱而答拜。但在襄公四年,穆叔對燕享禮中使用的本來正常的固有之歌?鹿鳴?之三卻要答拜,并且說出一番答拜的道理:感謝這三首詩所表現(xiàn)的對自己的友好之情等等。這已與賦詩沒有什么區(qū)別了。即賦詩場合通常都要對對方所賦詩有所表示:或答拜,或回賦,或直言表示自己的理解等,而答拜兼解釋答拜原因是常見的一種方式。這種現(xiàn)象說明,燕享禮儀中的固有樂歌已不再被程式化應用,與即興所賦的詩“點的歌沒有什么本質(zhì)區(qū)別了。而燕禮固有樂歌廢止后燕享對音樂的需要如今的宴會仍然如此又可能使即興而賦之詩歌同時承擔起

27、詩樂在典禮中的某些作用:娛樂主賓、崇隆氣氛、甚至節(jié)制步武等??傊?jīng)過春秋幾百年的理論,“言禮即燕禮中本來固定的、主要起固化宗法等級作用的詩歌樂章,漸漸被同時肩負會談、對話任務的賦詩言志替代了。五附論:“賦詩的形式筆者認為,“賦詩的形式是唱詩,并多有樂器伴奏。?左傳?中“賦詩大體說有二義,一是始作詩,如隱公三年衛(wèi)人為莊姜賦?碩人?。這種賦詩全書共四次。另一為唱已有的成詩,燕享中賦詩就屬此類。關于這種賦詩的形式到底如何,有不少說法。有人說:“是指在一定場合中主要在宴飲中,貴族階層中人士點出?詩?中某一篇,然后主要由陪伴的樂工去演奏唱誦。27也有人說:“即唱詩或誦詩。春秋之時,詩樂一體,詠詩因多為

28、依樂吟唱;而有時放慢節(jié)奏,僅有抑揚頓挫,那么為誦了。28筆者以為,后說不確,賦是唱,誦是抑揚頓挫地讀,二者不能混淆,釋“賦為“歌唱的證明是:a.文公四年:“衛(wèi)寧武子來聘,公與之宴,為賦?湛露?及?彤弓?。不辭,又不答賦。使行人私焉。對曰:臣以為肄業(yè)及之也。昔諸侯朝正于王,王宴樂之,于是乎賦?湛露?,那么天子當陽,諸侯用命也。這里用了兩個“賦字,前者既講魯文公“為賦某詩,又講“肄業(yè),肄業(yè),練習義。誰練習呢?顯然是樂工練習,樂工練習那么必是歌唱兼以樂器伴奏。后者是指天子燕飲諸侯時命樂工演唱?湛露?。也就是說,此處的兩個“賦毫無疑問,均指樂工演唱詩。b.?國語魯語下?:“公父文伯之母欲室文伯,饗其宗

29、老,而為賦?綠衣?之三章。老請守龜,卜室之族。師亥聞之,曰:善哉!男女之饗,不及宗臣;宗室之謀,不過宗人。謀而不犯,微而昭矣。詩所以合意,歌所以詠詩也。今詩以合室,歌以詠之,度于法矣。師亥稱公父文伯之母賦詩是“歌以詠之,“賦為“歌顯而易見。.?國語晉語四?說,重耳流亡至秦,秦穆公設宴招待他,席間有“子余使公子賦?黍苗?句,而?史記晉世家?稱此為“歌黍苗詩。將“賦換成“歌,可見司馬遷是將“賦理解為“歌的。司馬遷時去古未遠,他的理解是可信的。總之,以上都可證明“賦在春秋是“歌義。但是,雖說“賦是“歌,但怎樣“歌呢?筆者以為,從一般意義上講,賦詩之“歌是應與真正的唱歌有所區(qū)別的。真正的唱歌必須是按照

30、每首歌自己特有的曲調(diào)和旋律,而賦詩之“歌那么似乎是在音調(diào)和旋律上比較固定的一種對所有詩都可以用的唱法。但也需要學習,才能唱得準確,唱得優(yōu)美動聽。不過就?左傳?及?國語?中的賦詩講,其“賦的意義那么似乎不僅限于“賦的固定唱法,而是還包括按每首詩特有的旋律唱。如上舉之例a,顯然是由樂工演唱,輔以樂器伴奏;而例b、是在燕享中,有可能是“點歌,由樂工演唱,有樂器伴奏;也有可能由賦詩者本人用千篇一律的那種賦調(diào)唱。如前所述,春秋時期的大量賦詩都發(fā)生在燕享中,禮儀用詩的樂章之義失落了,燕享用詩走向?qū)嵱没饶転檠嘞碇d,娛樂主賓、崇隆氣氛,又能表達主賓的某種意見、態(tài)度,作為外交工具。所以,筆者認為,應是“點歌

31、由一人來點,樂工來唱的形式比較多。而“賦在概念上應用的這種混亂,恰恰說明了由本來固定的燕享之樂向強調(diào)主觀意愿的燕享賦詩的過渡。那么,既然“賦就是“歌,而且在燕享中以樂工唱的形式居多,為什么不稱“歌而稱“賦呢,筆者以為,當有以下區(qū)別:a.“賦可能更強調(diào)“點歌者的主觀意愿;而“歌那么只能說明表達形式。b.賦詩者未必就是由本人去歌,有時命樂工唱;而假設云“某某歌之,那么必定要由主語某某去歌唱。以上本文從發(fā)生學角度論證了賦詩言志作為政治舞臺上普遍應用現(xiàn)象形成的原因機制。本文這種觀點,并不意味著認為賦詩言志是對燕享禮儀中固有樂章的排斥或部分排斥。筆者所強調(diào)的是形式的模擬,所以,二者在相當多的情況下,有可

32、能是和平共處的,而且,在多數(shù)情況下,賦詩也應當僅僅起對話作用。賦詩言志對燕享樂章的形式模擬與意義交換具有重要意義。它說明,?詩?的樂章之義也好、詞章之義也好,都是以一種象征即比興式思維對?詩?進展的再詮釋。樂章之義的比興象征聯(lián)想的契機主要是社會客觀的大環(huán)境:嚴格的等級制度、等級意識、儀式中的各種標準、音樂的意義等。詞章之義的比興思維那么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對用詩的直接背景有較強的依賴性,與賦詩者的遭際、思維興奮點、外交目的等有親密關系。賦詩言志與禮儀樂章的這種關系實際上反映了?詩經(jīng)?闡釋學中比興式思維的開展演變軌跡,反映了在?詩經(jīng)?政治化過程中樂章之義的失落和詞章之義的興起。這些對討論?周禮?“六詩及孔子詩說都有重要意義。注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昭公元年,中華書局1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