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的交往與沖突_第1頁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_第2頁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_第3頁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PAGE PAGE 4第16課中外的交往與沖突教學設(shè)計 課程標準1、了解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2、繪制鄭和下西洋的路線簡圖,討論鄭和下西洋的意義。3、知道戚繼光的抗倭斗爭。課型新授課教材分析本課位于中國歷史七年級下,明朝建立后,明初的統(tǒng)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quán)。明前期,是當時世界上最發(fā)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七下西洋,同亞非各國的經(jīng)濟和文化交流頻繁,屬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國勢日漸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繼光領(lǐng)導了反侵略的抗倭斗爭,并取得了勝利,然而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卻日益尖銳,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quán),并在那里開始了殖民活動。基于教材內(nèi)容,可以拓展

2、延伸兩個方面:一、鄭和下西洋經(jīng)驗教訓。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內(nèi)(前六次航海)跨越了半個地球,使明王朝的聲威最大限度地遠播到海外。明朝初年的鄭和下西洋一方面表明了在這一時期國力強盛,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明初我國對外交往中仍以開放為主。促進了和亞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遺憾的是這次航海并沒有刺激中國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反而強化了中國傳統(tǒng)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基礎(chǔ),助長了中國統(tǒng)治者不思進取、故步自封的思想。再加上當時的統(tǒng)治者缺乏真正的遠見,注重政治和外交,忽視了海外貿(mào)易,它采取的不計經(jīng)濟效益的政策,給明政府造成巨大的負擔,而且終因明朝國力的衰退而悄然結(jié)束。二、中外的交往與沖突給我們的啟示:學習鄭和

3、開放進取、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對外開放;和平交往;應該關(guān)注海洋,因為21世紀是海洋世紀總結(jié):600多年前鄭和揚帆起航承載了太多的光榮與夢想,大洋銘刻著民族的驕傲和遺憾,今天我們不僅要緬懷鄭和,更要繼承和弘揚鄭和的和平交往、睦鄰友好精神和外交理念,這也為當今世界各國的和諧相處提供了寶貴經(jīng)驗:1、中國一定要走海洋強國之路;走對外開放之路,以開放的精神、開闊的胸襟融入變革中的世界;2、走海洋強國之路;3、國力強盛,才能在外交中占據(jù)主動權(quán);4、愛國必須努力強國,強國必須奮斗不止。 學情分析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對明朝的政治、經(jīng)濟狀況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課內(nèi)容的把握,但是學生對于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

4、等史實,學生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對歐洲航海家的遠洋航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礎(chǔ)上,要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經(jīng)驗去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導學生學習探究。七年級學生正處在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比較容易接受感性材料,在教學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借助歷史地圖等感性材料來學習歷史。與此同時注意指導學生將優(yōu)秀人物的品質(zhì)內(nèi)化為自己的素養(yǎng),這樣做都符合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繪制鄭和下西洋的路線簡圖,討論鄭和下西洋的意義。講述戚繼光的抗倭斗爭,說出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quán)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前后期的外交概況。 過程與方法: 學生分析鄭和下西洋的意義,學生分析戚繼

5、光抗倭勝利原因。本課圖文資料多,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圖文分析歸納的能力;對航海英雄鄭和和民族英雄戚繼光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綜合評事評人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鄭和下西洋無疑是中國歷史上的壯舉,這種開拓精神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收集戚繼光抗倭的有關(guān)材料,感受戚繼光人格魅力和中國人民勇于反抗外來侵略的精神。教學重點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 教學難點 本課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學生在世界歷史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另外本課知識點較多,在時間處理安排,材料處理有一定的難度。教學方法 我們常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jù)教材和學情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以

6、下教法: 1、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本課圖文資料多,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將豐富的圖文資料以直觀的形式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這符合學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更可以提高教學效果。 2、比較法:將鄭和下西洋和歐洲新航路的開辟進行橫向比較,引導學生得出結(jié)論:鄭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對戚繼光和岳飛兩者的評價進行比較,得出什么人才是民族英雄。教學思路鄭和下西洋(目的、條件、概況、意義?)內(nèi)容,由學生講目的?(提示前面所學)學生了解下西洋的經(jīng)過,先畫圖,由每個學生小組舉薦一人上來黑板畫圖,再由學生講述鄭和下西洋的概況,最后才是老師總結(jié)。然后出示圖表,讓學生對比中外出洋,得出下西洋是壯舉。另外

7、,鄭和下西洋的意義?從出示材料及郵票,讓學生總結(jié)得出。鄭和下西洋的條件?讓學生討論總結(jié);最后教師利用鄭和下西洋目的來點明下西洋的負面作用及后面的事,目的有問題,再加上沒有朱棣,沒能繼續(xù)。國力衰弱,大明王朝和平的風帆也遇到了來自海洋的危機,有人欺負我們,誰?倭寇是誰?后來怎么辦?戚繼光是怎樣的人?然后找學生講述抗倭過程,最后評定戚繼光,并與岳飛等對比,了解民族英雄概念?出示詩句,學習戚繼光高尚的品質(zhì)?明后期更弱,而西方強大起來,有能力過來中國,簡單提問了解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quán)。【拓展提升】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今天學習?中外的交往與沖突給我們的啟示?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影片故

8、事導入,同學們想知道這個小孩后來怎么樣吧?那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6課中外的交往與沖突來告訴大家。二、自主學習1、知識梳理(3分鐘)2、導學案【自學探究】(3分鐘) 三、講授新課明朝時期中外友好交往的杰出史實鄭和下西洋 1、學生觀看鄭和像,并閱讀小字內(nèi)容,介紹鄭和。2、“西洋”指哪里?教師出示鄭和下西洋路線圖,讓學生明確地講解“西洋”的范圍。3、【合作交流】鄭和下西洋播放視頻。鄭和這樣描述船隊遠航的情景:“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張,晝夜星馳,涉波狂瀾,若履通衢”這是何等的壯觀,讓我們通過一個短片重溫六百多年前鄭和下西洋的恢宏氣勢。、展示下西洋的路線圖,學生動手繪出鄭和下西洋的路

9、線。學生合作探究鄭和下西洋目的?條件(成功的原因)?概況?意義?、鄭和下西洋目的?(學生講目的?教師提示前面所學)思考“動腦筋”鄭和為什么能實現(xiàn)遠航?、學生歸納鄭和下西洋的盛況。(在航海的途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從鄭和等人身上學到什么精神或優(yōu)秀品質(zhì)?)、在感到震撼的同時,還有值得我們自豪的地方。鄭和下西洋之后不久,歐洲航海家開辟了新航路,我們來比較一下。出示鄭和下西洋和歐洲航海家遠航的對比圖,對鄭和遠航作一評價。(列表總結(jié))、出示郵票,讓學生回答所看到的情景;然后根據(jù)材料分析鄭和下西洋的意義:探討鄭和下西洋的意義?!拘〗Y(jié)】西方人編寫的劍橋中國明代史有這樣一句評論,是比較客觀的評價。在不到二十年

10、的時間內(nèi)(前六次航海)跨越了半個地球,使明王朝的聲威最大限度地遠播到海外。明朝初年的鄭和下西洋一方面表明了在這一時期國力強盛,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明初我國對外交往中仍以開放為主。遺憾的是當時的統(tǒng)治者缺乏真正的遠見,注重政治和外交,忽視了海外貿(mào)易,它采取的不計經(jīng)濟效益的政策,給明政府造成巨大的負擔,而且終因明朝國力的衰退而悄然結(jié)束。過渡:然而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大明王朝和平的風帆也遇到了來自海洋的危機。 4、【合作交流】戚繼光抗倭什么是倭寇?明朝政府派誰去進行抗倭斗爭?(認識戚繼光)、抗倭斗爭的歷史背景是什么?、了解抗倭斗爭的簡要經(jīng)過。(學生講述抗倭過程,最后評定戚繼光,并與岳飛等對比,了解民族英雄概念

11、?)、結(jié)合課本“動腦筋” 討論:為什么戚繼光能取得抗倭的勝利?、戚繼光有什么品質(zhì)值得我們學習?(讓學生大聲地齊讀戚繼光的詩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并讓一生加以解釋。)過渡:趕走了倭寇,是不是就消除了來自海上的危機呢?這一時期威脅,不僅來自日本,也來自西方。5、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quán)放歌曲七子之歌提問學生:“媽港”指哪里?為什么這么稱呼?你知道最早侵略澳門的侵略者是誰嗎?葡萄牙殖民者什么時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quán)?他們是怎樣侵略澳門地區(qū)的?四、課堂小結(jié)【拓展提升】師: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今天學習?中外的交往與沖突給我們的什么啟示?學習鄭和開放進取、敢為天下先的精神, 學習對外開放、和平交往、睦鄰友好精神和外交理念; 600多年前鄭和揚帆起航承載了太多的光榮與夢想,大洋銘刻著民族的驕傲和遺憾,今天我們不僅要緬懷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