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大中國哲學史講義04隋唐哲學_第1頁
蒙大中國哲學史講義04隋唐哲學_第2頁
蒙大中國哲學史講義04隋唐哲學_第3頁
蒙大中國哲學史講義04隋唐哲學_第4頁
蒙大中國哲學史講義04隋唐哲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AGE PAGE 8第四篇 隋唐哲學第一章 概觀第一節(jié) 社會特點1、結束近400年分裂局面,實現(xiàn)了全國政治統(tǒng)一,中央集權得到恢復和發(fā)展2、出現(xiàn)了經(jīng)濟、文化、藝術的大發(fā)展和繁榮局面3、開放的宗教、民族政策和觀念(以儒學治國,以宗教治身,允許信仰自由)4、唐未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斗爭激烈。第二節(jié) 哲學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進程一、由三教紛爭到三教合流二、佛教的發(fā)展進入全盛時期形成重要佛教宗派、佛教理論系統(tǒng)化佛教開始向外輸出:日本、朝鮮中國成為當時亞洲佛教的中心三、反佛、反宗教唯心思想高漲反宗教迷信思想:劉知已、呂才為代表從維護封建道統(tǒng)意義上反佛:韓愈、李翱探討宗教產(chǎn)生的根源:柳宗元、劉禹錫第二章 佛教

2、宗派哲學一、隋唐佛教宗派的特點1)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僧侶貴族2)有獨特的寺院經(jīng)濟和勢力范圍3)有各自獨特宗教理論體系和崇信的印度佛教經(jīng)典。4)有各自的僧侶世襲制度5)思想傳播是借題發(fā)揮,采取判教方式二、隋唐佛教哲學的一般思辯特征1、在本體論上,否定現(xiàn)實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和客觀實在性,肯定現(xiàn) 象世界背后有超現(xiàn)實的本體世界;2、在方法論上,利用事物的辯證關系,采用相對主義的態(tài)度,從對 現(xiàn)實世界的否定達到彼岸世界;3、在認識途經(jīng)上,采用神秘主義的悟證,通過頓悟獲得佛理,立地 成佛。第一節(jié) 法藏與華嚴宗的宗教哲學一、華嚴宗思想的形成法藏創(chuàng)立華嚴宗的原因 1、主要動因判教(對各派學說分析評判) 2、

3、直接起因對唯識宗的改造 二、“法界緣起”說關于世界的本源1、“法”:佛教名詞,梵文Dharma(達磨)的意譯,指說教、規(guī)范等。通指一切事物和道理,不論是現(xiàn)象的、本體的、物質的、精神的。2、“法界”: 宗教詞典:特指意識所緣起的對象 哲學辭典:指整個宇宙、現(xiàn)象界的本源和本質,尤指成佛的原因。 從哲理意義上看,“法界”即存在,具體指事物的存在狀態(tài)3、“法界緣起”說: 基本命題:“夫法界緣起,如帝網(wǎng)賅羅,若天珠交涉。 圓融,自在,無盡,難名。” (賅,完備) “塵是心緣,心為塵因。因緣和合,幻相方生?!?(客觀世界)(主觀意識) 緣起是世界上最真實的存在,所以稱“一真法界”說明分析:華嚴宗認為,一切

4、事物和現(xiàn)象都呈現(xiàn)為一種互相依存、互相 轉化、互相蘊含的關系,宇宙萬有是一個無窮無盡的關系之 網(wǎng)。“因緣和合”是把握世界的出發(fā)點和唯一方法。 華嚴宗認識到世界有統(tǒng)一性,但不是統(tǒng)一于物質,而是統(tǒng)一 于因緣關系;認識到世界有多樣性,但不是事物的多樣性, 而是因緣關系上的多樣性。三、“四法界”說本體與現(xiàn)象關系論1、“四法界”說是華嚴宗的理論核心,為了論證“一真法界”的合理,華嚴宗要求人們從四個方面觀察現(xiàn)象與本質的關系。2、“四法界”說的實質:從人所面對的現(xiàn)象世界看,有“事”與“理”的區(qū)分。但從“一真法界”上看,理事無礙;不僅理事無礙,就是看上去充滿差別性的事與事之間也是互相包含融和、相互統(tǒng)一的。3、理

5、論目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體現(xiàn)。無論所體現(xiàn)的是個別存在(事),還是一般原理(理),都是和諧的、無矛盾沖突的,是互相需要、互相補充的。人只要認識到這種無礙和諧,頓入佛門,改變對世界的看法便可解脫痛苦獲得超升。四、“六相圓融”對現(xiàn)象世界同一性的論證(對“事事無礙”的說明) “相”佛教把一切事物外現(xiàn)的形象狀態(tài)稱之為“相”。1、所謂“六相”: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2、法藏采用“舍”與“椽”論說“總”與“別”的關系(見下文)用“房舍”與“椽、瓦、梁、柱”的關系比喻:何者是總相?答:舍是。此但椽等諸緣,何者是舍耶?椽即是舍。何以故?為椽全自獨能作舍故。若離于椽,舍即不成;若得椽時,即

6、得舍矣。若不即(即是、就是)舍不是椽,若不即椽不是舍??倓e相即此可思之。法藏認為,總體由部分構成,離開了部分就無總體。于是總體與部分是一致的,也可以說整體就等于部分,部分亦等于總體。據(jù)此提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常于一塵一毛之處,明見一切事理?!狈治鲂〗Y:“六相圓融”將事物之間的相互依存無條件的推論為相互轉化或直接同一,取消了事物的差別性,其直接目的是要把世界說成是純主觀的產(chǎn)物。第二節(jié) 慧能與禪宗的宗教哲學說明:禪宗是中國佛教發(fā)展的產(chǎn)物,是中國所獨有的佛教哲學體系?!岸U”的本意就是“靜慮”,禪宗雖名“禪”,但禪宗正統(tǒng)派卻反對坐禪,主張頓悟成佛。(胡適人類的前程如是說:)一、禪宗的興起與

7、傳播公元527年,南印度僧人菩提達摩來到中國并適應的中國北方佛教重實踐的學風提出新的修煉方法“理入”與“行入”。其目的是通過禪定從思想意識上體現(xiàn)佛性。禪宗真正作為佛教宗派,是在唐代。禪宗影響最廣、發(fā)展的高峰是唐末五代。禪宗的傳法世襲:菩提達摩、慧可、僧粲、道信、弘忍、慧能二、慧能的宗教哲學慧能(638713), 23歲當行者,其著名一偈得弘忍賞識,其壇經(jīng)是被中國僧人認可的第一部佛經(jīng)。唐憲宗追謚為“大鑒禪師”1、“本性即佛”的立論根據(jù):“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肯定人人都有佛性,人所具有的佛性既是人的本性?!爱斨奕酥侨?,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

8、,佛是眾生”。 肯定成佛需覺悟。2、“心空,一切皆空”的佛性說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靶目眨磺薪钥铡?。把佛家“一切皆空”轉化為“心中一切空”的主觀唯心主義。 3、“頓悟成佛”的修養(yǎng)方法: 目 標:“心中一切空”即“悟所無得” 原 則:“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強調自悟自修 方 法:“無法之法,法無定法”。 “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無體,無住為本”。“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小 結:禪宗的哲學體系是用主觀唯心主義取代物質世界的客觀實在性,它強調人意識的主觀能動性。這種宗教哲學思想對宋明理學有深刻影響。 禪宗宣稱佛性在人心中,使佛性人性化,削弱了佛性的至高無上性,

9、是佛教的自我否定。在宗教修養(yǎng)方面,禪宗提出不讀經(jīng)、不拜佛、不坐禪,這是從內部對宗教生活的動搖,是對佛教教義的革新,反映了中國人對宗教“敬而遠之”的心態(tài)。第三章 韓愈、李翱說 明: 韓李思想在整個封建意識形態(tài)上標志著一個重要的轉折:主張用“孔孟之道”排斥佛教的地位和影響。這就使南北朝以來意識形態(tài)上的儒釋道三足鼎立、并用的局面發(fā)生了變化,重新確立孔孟學說的正統(tǒng)地位,為宋明理學一種具有思辨性的儒學的確立開辟了新的道路。 韓李二人為師友,思想主張表現(xiàn)出多方面一致性:倡導古文運動、排佛、宣揚儒家思想等。第一節(jié) 韓愈對佛老的批判一、從政治倫理角度:“老子之所謂道德云者,去仁與義言之也”。 佛“必棄而君臣,

10、去而父子,禁而相生養(yǎng)之道,以求其所謂清靜寂滅者”。二、從經(jīng)濟發(fā)展角度:“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農(nóng)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 用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敝G迎佛骨表:“夫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 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后代之惑”。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敢將衰朽惜殘年。第二節(jié) 韓愈的道統(tǒng)說韓愈在中國哲學史上的主要貢獻之一是明確地提出了儒家的道統(tǒng)觀念。并以此對抗佛老對儒學的沖擊。一、“道”是韓愈哲學的最高范疇他區(qū)分了天道、地道、人道:“天者,日月星

11、辰之主也;地者,草木山川之主也;人者,夷狄禽獸之主也?!痹谌说赖囊饬x上,儒家擁有一個歷史悠久的發(fā)展主線道統(tǒng)。二、儒家“道統(tǒng)”的核心思想:“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凡吾所謂道德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保ā暗馈笔侵笇θ柿x的實現(xiàn)。“德”是實現(xiàn)道的內在自覺。道德服從仁義的內在要求)為此,倡導大學“修齊”“治平”的入世精神。第三節(jié) 韓、李的人性學說(見原性復性書)一、韓愈對“性三品”說的總結:“性三品”說是漢唐儒學人性論的代表觀點。人性先天:“性也者,與生俱生也?!毙苑秩罚荷涎烧?,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

12、而已矣。性之內容:所以為性者五:曰仁,曰禮,曰信,曰義,曰智。情乃性的延伸: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有喜怒哀懼愛惡欲七情。教化之于人性:上之性,就學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二、李翱“性善情惡”觀與復性說1、人性純善無惡:與韓愈將性分為善、惡不同,李翱繼承發(fā)展了孟子的性善論。“人之所以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皆情之所為也?!薄扒橛猩朴胁簧?,而性無不善焉。孟子曰: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2、人性自我回歸:“人之性猶水之性?!薄熬枚粍樱嗌匙猿?,清明之性,鑒于天地,非自外來也。故其渾也,性本未失,及其復性,性亦不生?!?、復性的步

13、驟:斷絕七情的妄動:“弗慮弗思,情則不生,情既不生,乃為正思?!被謴椭琳\的本性:“方靜之時,知心無思者,是齋戒也。知本無有思,動靜皆離,寂然不動者,是至誠也。”(齋戒,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戒其嗜欲,以示誠敬) 李翱復性說力圖將思孟、中庸“誠”的思想與佛老宗教修養(yǎng)學說統(tǒng)一起來,進而達到取代后者的目的。小 結: 韓李的主要貢獻是通過反對佛老而復興儒學,將孔孟大學中庸確立為儒學體系,并通過古文運動中所倡導的“文以載道”精神和“修齊治平”的使命,為儒學注入了新的內涵和志趣。第四章 柳宗元、劉禹錫說明: 關于柳劉(簡介)柳(773-819)劉(772-842)二人在哲學思想史上的突出貢獻是通過對天人關

14、系的闡述,提出了天人不相預、天人交相勝的見解。其中也探討了有神論的根源。第一節(jié) 從“天問”到天對與天論:天問:屈原著名的哲理詩天問對宇宙起源及天人關系提出全方位的疑問。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誰能極之?(瞢,mng目不明。瞢闇,幽暗難明。極,窮。)馮翼惟像,何以識之?(馮,png。馮翼,無形之貌。惟,語氣助詞。)明明闇闇,惟時何為?(明明闇闇,晝夜。惟時,其時。)陰陽三合,何本何化?圜則九重,孰營度之?(圜,天宇。)惟茲何功,孰初作之?(茲,此;現(xiàn)在。)見楚辭中屈原(約前343-前278)的天問天對: 柳宗元的元氣自然觀“龐昧革化,惟元氣存” 天人不相預: “生植與災荒,皆天也。法制與悖亂,皆人也。二 氣而已,其事各行不相預?!?答劉禹錫天論書 否認天人感應: “力足者,取乎人;力不足者,取乎神?!?非國語 “圣人之道,不窮異以為神,不引天以為高, 利于人,備于事,如斯而已矣?!?(時令論上)天論:劉禹錫的“天人交相勝”: “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強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天,有形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