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_第1頁
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_第2頁
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_第3頁
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_第4頁
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1頁一、概述(一)定義1. “痹”字含義:閉也,閉塞不通之義。指阻閉,突 出本病主要是因經絡阻閉,氣血不行所致特點。痹病含義(廣義):泛指機體正氣不足,衛(wèi)外不固,邪 氣乘虛而入,致使氣血凝滯,經絡閉阻,引發(fā)相關系統(tǒng)疾病總稱。 正常生理:經脈氣血運行;臟腑氣機升、降、出、入。 病理:邪氣閉阻氣血運行,妨礙臟腑升降出入痹病。 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2頁一、概述3. 肢節(jié)痹病概念(狹義):因為人體正氣不足,衛(wèi)外不 固,風寒濕熱等外邪入侵,造成經脈閉阻,氣血運行不 暢,引發(fā)肌肉、關節(jié)、筋骨發(fā)生疼痛、酸楚、麻木、重 著、灼熱、屈伸不利,甚或關節(jié)腫大變形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

2、病證。 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3頁關節(jié)腫大、變形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4頁關節(jié)畸形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5頁一、概述 (二)源流內經:設痹論專篇進行敘述。敘述了痹病病因病 機、證候分類及病機演變等內容,奠定了痹病基礎。 如:“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之。”“風寒濕 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病因病機 “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 著痹也?!狈诸?“五臟皆有合,病久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筋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肝。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肌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脾。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病機演變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6頁一、概述

3、金匱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及金匱痙濕暍病脈證并 治:為后世辨證論治打下了基礎。 如:“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鼻鍙埍桑捍酥涡l(wèi)陽不足,風濕乘虛客于表也。風濕在表,本當以風藥勝之,從汗出而愈,此為表虛有汗,即有風去濕不去之意,故不可更用麻黃、桂枝等藥再發(fā)其汗,使表益虛。防風,防己二物,皆走表行散之藥,但一主風而一主濕,用各不一樣,方中不用防風之散風,而以防已之行濕。然病因表虛而來,若不振其衛(wèi)陽,則雖用防己,亦不能使邪退去而病愈,故用黃芪助衛(wèi)氣于外,白術、甘草補土德于中,佐以姜、棗通行營衛(wèi),使防已大彰厥效。服后如蟲行皮中,土部之濕欲解也?;蜓韵氯绫?,用被繞之,令微汗出瘥,下部之

4、濕仍從下解,雖下部而邪仍在表,仍當以汗而解耳(成方便讀)。 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7頁“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者,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憋L寒濕邪侵入機體,痹阻陽氣,邪留關節(jié),氣血流行不暢,故肢節(jié)腫大疼痛。濕阻中焦,流注于下,故兩腳腫重如脫。濕邪郁于內,郁積化熱,濕熱上蒸而耗氣傷陰,故頭目眩暈,溫溫欲吐,短氣,身體瘦弱。桂枝芍藥知母湯溫陽行痹,祛風除濕。方中桂枝散風通絡;麻黃散寒透濕;白術健脾化濕;附子溫陽通絡,散寒化濕;防風散風;生姜、甘草健中散濕;芍藥斂陰活絡;知母滋陰清熱降火。 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8頁“病歷節(jié)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睘躅^湯主以烏頭大辛大熱,

5、祛濕散寒,助以麻黃表散風濕,黃芪益氣血,芍藥甘草酸甘化陰,以制烏麻之辛熱,白蜜殺烏頭之毒。 歷節(jié):金匱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但并未明確歷節(jié)兩大特點痛如虎嚙、骨節(jié)變形。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9頁一、概述 隋:諸病源候論:強調體虛感邪是引發(fā)痹證主要 原因。 而且開始把歷節(jié)與痹證分 開,突出歷節(jié)是疼痛猛烈,關節(jié) 變形一類進展性疾病。 諸病源候論風濕痹候:“由血氣虛,則受風濕 而成此病?!?唐宋:出現(xiàn)了許多常見有效方劑 如:千金要方獨活寄生湯 濟生方蠲痹湯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10頁一、概述 明:景岳全書風痹:指出了痹證寒熱陰陽屬性。 “若欲辨其寒熱,則多熱者方是陽證,無熱者便是 陰證,然痹本陰邪,故惟寒者

6、多而熱者少,此則 不可不察。”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11頁一、概述明: 醫(yī)宗必讀痹:“治外者,散邪為急,治藏者,養(yǎng) 正為先。治行痹者,散風為主,御寒利濕仍不可廢, 大抵參以補血之劑,蓋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治痛痹者,散寒為主,疏風燥濕仍不可缺,大抵參以補火之劑,非大辛大溫,不能釋其凝寒之害也; 治著痹者,利濕為先,祛風解寒亦不可缺,大抵參以補脾補氣之劑,蓋土強能夠勝濕,而氣足自無頑麻也?!敝嗅t(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12頁一、概述清: 吳鞠通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對熱痹辨證有 一定發(fā)揮,并新加了“宣痹湯” 等主要方劑。 醫(yī)林改錯強調了瘀血在痹證發(fā)病中作用, 新擬“身痛逐瘀湯”,擴充了治療痹病方劑類型。綜

7、上,由內經金匱隋 唐宋明清,痹證辨證論治漸趨完善。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13頁一、概述 (三)范圍 以肌肉、關節(jié)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疾病屬本病范圍。 西醫(yī)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強直性脊柱炎、骨性關節(jié)炎、痛風性關節(jié)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硬皮病等以肢節(jié)痹病為主要臨床特征者,均可參考本節(jié)辨證論治。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14頁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15頁二、病因病機(一)病因(1)素體不足,正氣偏虛,腠理不密,衛(wèi)外不固。 稟賦不足:營衛(wèi)氣血不足,臟腑經絡組織功效 低下。 勞逸過分:勞:勞力,勞神,房勞;逸:久臥 傷氣,久坐傷肉。 病后、產后:營衛(wèi)氣血陰陽不足。 飲食失調:饑飽失常風寒濕熱之邪:久居濕地,

8、汗出當風,冒雨涉水, 氣候劇變,冷熱交織等。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16頁1.正氣不足,外邪入侵: 風 風勝-行痹氣候改變 乘虛 氣血 寒 入內 不通 寒勝-痛痹居處潮濕 痹阻 脈絡拘急 濕 留注 經脈 筋脈 而痛 濕勝-著痹酒后當風 經絡 失養(yǎng) (蘊積化熱) 熱 關節(jié) 熱勝-熱痹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17頁 津血運行不暢 痰瘀阻絡 重復發(fā)作 尪痹 日久不愈 耗氣血,損肝腎 氣血不足,肝腎虧損 (正虛邪實) 內舍臟腑 臟腑痹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18頁二、病因病機 (2)藥品所傷:治療不妥,久服祛風燥濕,散寒清熱 之品,誤治或久治不愈。2失治誤治,痰瘀交結 : 祛風散寒除濕 耗傷津血 加重筋脈失養(yǎng) 過

9、服 陰虛化熱 苦寒清熱 傷脾 濕聚成痰,痰瘀互結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19頁總結: 病因:正氣不足+風寒濕熱入侵。 病機:經絡閉塞,氣血不通。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20頁痹病病因病機總圖風寒濕邪風濕熱邪乘虛侵入人體留注經絡關節(jié)風邪偏勝行痹寒邪偏勝痛痹濕邪偏勝著痹風寒濕邪郁久化熱熱邪偏勝熱痹素體陽勝或陰虛有熱感受熱邪,邪從熱化重復發(fā)作日久不愈津血不暢傷耗氣血復感于邪,邪氣內合痰瘀阻絡氣血虧虛臟腑痹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21頁二、病因病機注意: 1. 風寒濕熱往往相互為虐,方可為病。 風為陽邪,開發(fā)腠理,又具穿透之力;寒借風力內 犯,風又借寒凝之勢,使邪伏其病位,而成傷人致 病之基;濕邪借風邪疏泄之力,

10、寒邪收引之 能,風寒又借濕邪粘著、膠固之性,最終造成經 絡壅塞,氣血運行不暢,脈絡絀急而痛。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22頁二、病因病機2. 體質不一樣又有所偏頗:內濕:脾胃虛損,水濕內停外濕:霧露之氣,雨濕之邪濕外濕引動內濕,二濕相合,愈傷陽氣,濕邪又為陰邪,必傷營絡之血,營傷則衛(wèi)氣不行, 血傷則陽不行氣 ,邪氣流注關節(jié),脈絡失養(yǎng)則絀急而痛。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23頁三、診療關鍵點1. 發(fā)病特點: 不分年紀、性別,但青壯年、體力勞動者、運動 員及體育興趣者易患,同時發(fā)病及病情輕重與 嚴寒、潮濕、勞累及天氣改變、節(jié)氣相關。2. 臨床表現(xiàn): 突然或遲緩地自覺肢體關節(jié)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為肢節(jié)痹病癥狀學

11、特征。因致病原因不一樣,臨 床表現(xiàn)各異,或游走疼痛、惡風寒;或痛劇,遇 寒則甚,得熱則緩;或重著而痛,手足麻木;或 肌膚麻木;或肢節(jié)灼熱而痛,筋脈拘急;或關節(jié) 劇痛,腫大變形,也有綿綿而痛,麻木甚著。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24頁三、診療關鍵點3.舌苔脈象: 舌質紅,苔多白滑,脈象多見沉緊、沉弦、沉緩、 澀。4.輔助檢驗: 試驗室和X線等檢驗常有利于痹病診療。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25頁四、判別診療 當與痿病相判別,二者病位都在肢體,肢節(jié)痹病不愈,因肢體疼痛,活動困難,漸見痿瘦,而與痿病相同。 痹病 痿病 發(fā)病部位 四肢均可罹患 大多見于下肢 肢體疼痛 為痹證主要 普通不表現(xiàn) 肢體活動 活動正?;蚯?/p>

12、 痿弱不用為痿 狀 況 伸不利 病主要臨床表現(xiàn) 肌肉瘦削 普通無 大多有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26頁五、辨證論治辨證關鍵點1.區(qū)分寒熱:風寒濕痹與熱痹。古今醫(yī)案按“濕熱與風 寒,痹癥兩綱領” 熱痹以關節(jié)紅腫灼熱疼痛、發(fā)燒、舌紅、苔 黃、脈數(shù)等為特點且發(fā)病普通較急; 風寒濕痹則雖有肢體關節(jié)疼痛,但無局部紅腫 灼熱及全身發(fā)燒等表現(xiàn),多為舌苔白,脈緩,病 勢較緩,遇陰雨天氣常使疼痛加重。2.辨邪勝:風寒濕痹中分行痹、痛痹、著痹。 共同-肢體關節(jié)肌肉疼痛 行痹-疼痛游走不定,惡風寒 痛痹-疼痛猛烈,部位固定,遇寒加重,得熱則緩 著痹-疼痛重著,手足沉重,肌膚麻木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27頁 3辨虛實:早期

13、多實,后期虛實夾雜。實:風寒濕熱,痰濁淤血。發(fā)病急,痛勢劇,脈實有力;虛:氣血不足,肝腎虧損。病程長,痛勢緩,脈虛無力。4.辨痰瘀:關節(jié)漫腫,結節(jié),強直畸形,屈伸不利,舌紫暗、瘀斑,脈弦澀。 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28頁五、辨證論治治療標準 總以祛邪活絡、緩急止痛為其大法。依據風寒濕熱偏勝,分別著重采取祛風除濕、散寒清熱等治法,痹證日久不愈,重復發(fā)作,易致氣血虧虛,臟腑損傷,則常需扶正祛邪,在祛邪同時,結合補養(yǎng)氣血、滋養(yǎng)脾胃之法,痰瘀阻絡者,則需注意化痰祛瘀通絡。 另外,除上述基礎治則外,對行痹還可配合養(yǎng)血;痛痹,配合溫陽;著痹配合補脾之法(見文件介紹醫(yī)宗必讀 痹)。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29頁治

14、療標準 祛風:防風、細辛、羌活、桂枝、桑枝。 祛 散寒:細辛、桂枝、秦艽、川烏、草烏。 邪 除濕:羌活、獨活、蒼術、苡仁、萆薢、黃柏?;?清熱:石膏、知母、黃柏、寒水石、羚羊角。本法 通 活血通絡:當歸、川芎、雞血藤、絡石藤、松節(jié)、地龍則 痹 化瘀:乳香、沒藥、紅花、丹參、穿山甲。 補 養(yǎng)氣血:黃芪、黨參、白術、人參、當歸、雞血 藤、熟地 益 補肝腎:首烏、枸杞、杜仲、川斷、巴戟、肉叢蓉、寄生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30頁治療標準 上肢:桑枝、桂枝、羌活、姜黃、威靈仙。 下肢:獨活、牛膝、防己、萆薢、木通。 引經 腰背:狗脊、杜仲、桑寄生。 頸項:葛根、白芷。 動物蟲類藥:龜板、鹿角膠、虎骨(狗骨

15、)。 全蝎、蜈蚣、烏稍蛇、白花蛇、地鱉蟲。 毒性藥:馬錢子、雷公藤、青風藤、川草烏、八 角楓、南蛇藤配伍特點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31頁五、辨證論治 分證論治1.行痹 (一)辨證依據1主癥:肢體關節(jié)酸痛,游走不定。2兼癥:惡風或惡寒,喜暖,肢節(jié)屈伸不利。3舌脈:苔薄白,脈浮緩或浮緊。4.紅、腫、熱、舌紅+游走不定 熱痹?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32頁(二)辯證分析: 風寒濕襲表,阻滯經絡,不通則痛酸痛、屈伸不利; 風邪偏勝,善行數(shù)變疼痛游走不定; 外邪束表,營衛(wèi)不和惡風或惡寒,或有發(fā)燒 苔薄白,脈浮風寒在表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33頁五、辨證論治 病機概要:風寒濕邪,留注經絡關節(jié) ,風邪偏勝。治法:祛

16、風通絡,散寒除濕(宣痹通絡為主,佐以疏風)方藥:防風湯加減宣明論方方解:防風、麻黃:祛風散寒除濕,兼以養(yǎng)血通絡; 當歸、秦艽、肉桂、葛根:活血通絡,解肌止 痛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茯苓:健 脾祛濕;姜、棗、草:和中調營。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34頁五、辨證論治 加減: 本證亦可用宣痹達經湯 ,以蜂房、烏梢蛇、土鱉 蟲、螳螂通經活絡以宣痹;威靈仙、羌活、防風、 秦艽、豨簽草、清風藤疏風祛邪;當歸養(yǎng)血活血; 穿山甲化瘀導滯。 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35頁五、辨證論治 以肩臂肘腕等上肢關節(jié)為主者,可選加羌活、白芷、 威靈仙、姜黃、川芎、桑枝等以祛風通絡,活血止 痛;若以膝踝等下肢關節(jié)為主者,可選

17、加獨活、牛 膝、防己、萆薢、松節(jié)等以通經活絡,祛濕止痛; 以腰背關節(jié)為主者,酌加杜仲、續(xù)斷、寄生、淫羊 藿、巴戟天、五加皮、金毛狗脊等以溫補腎氣。(3) 若關節(jié)腫大,苔薄黃,為邪郁化熱之象,宜桂枝芍藥知母湯寒熱并用。 (4) 若疼痛久不止,日輕夜重,為久病入絡,加姜黃、海桐皮、紅花以通絡定痛。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36頁五、辨證論治 2.痛痹 證候: (一)辨證依據: 1主癥:肢體關節(jié)疼痛猛烈,固定不移;遇寒痛甚,得熱痛緩 2. 兼癥:關節(jié)僵硬,屈伸不利,皮色不紅,觸之不熱。 3舌脈:舌淡紅,苔白,脈弦緊,或沉弦。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37頁(二)辯證分析:風寒濕邪,閉阻經脈疼痛;寒主收引,主痛,

18、其性凝滯疼痛猛烈,固著不移;遇寒痛增;寒主收引,經脈拘急緊痛,屈伸不利;寒為陰邪不紅不熱,苔白,脈弦緊。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38頁五、辨證論治 病機概要:風寒濕邪,留注經絡關節(jié),寒邪偏勝。治法: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溫經散寒為主,佐 以和營之品)。方藥:烏頭湯金匱要略方解:烏頭、麻黃,溫經散寒,除濕止痛;芍藥、甘 草,緩急止痛;黃芪,益氣固表,升陽通痹。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39頁五、辨證論治 加減: (1)本證亦可用溫經通痹湯,該方主以附子、干姜、炒川椒溫陽助脾以祛寒,烏蛇、蜂房、土鱉蟲、羌活、螳螂活絡通經,當歸、丹參入血和營以活血化瘀,豨薟草疏風祛邪,共奏宣痹通絡散寒之功。 (2) 若關節(jié)疼痛

19、猛烈,甚則臥床者,可改用烏附麻辛桂姜湯,方中以制川烏、附子、干姜溫經散寒止痛,麻黃、細辛、桂枝疏風散寒,甘草調和諸藥。若痛痹不愈再感風寒,皮膚麻木頑厚者,為皮痹,應加益氣活血祛痰之品,如黃芪、當歸、紅花、茯苓、半夏等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40頁五、辨證論治 3.著痹 (一)辨證依據:1、主癥:肢體關節(jié)重著,酸脹,疼痛。2、兼癥:肢體和/或關節(jié)腫脹,皮色正常,痛有定處,活動不便,肌膚麻木。3、舌脈:舌淡紅,苔白厚而膩,脈濡滑(二)辯證分析:濕性重濁粘滯, 流注關節(jié)重著,酸脹,疼痛,腫脹,痛有定處;濕注經絡,絡脈阻滯,肌膚失榮肌膚麻木,活動不便;苔白膩,脈濡滑濕盛之象。 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41頁病

20、機概要:風寒濕邪,留注經絡關節(jié),濕邪偏勝。 治法:除濕通絡,祛風散寒(滲濕通經活絡為主, 佐以健脾之品)。 方藥:薏苡仁湯類證治裁。方解:苡仁、蒼術,健脾除濕;羌活、獨活、防風,祛風 勝濕;川烏、麻黃、桂枝,溫經散寒除濕;當歸、 川芎,養(yǎng)血活血;生姜、甘草,健脾和中。 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42頁五、辨證論治 加減: (1) 若惡寒發(fā)燒,身煩疼,為風濕在表,可去川烏、當歸,加白芷、藿香解表化濕。關節(jié)腫脹者,為水濕內留,加萆薢、木通、姜黃以利水通絡。濕痹日久不解,肌膚麻木不仁者,為濕阻經絡,加海桐皮、豨薟草、路路通祛風濕、通經絡。(2)另外,對于痹證中之風寒濕邪偏勝不顯著者,可選取醫(yī)學心悟蠲痹湯,

21、作為通治風寒濕痹基礎方,方中以羌活、獨活、海風藤、秦艽、桂枝,祛風除濕散寒;當歸、川芎、乳香、木香、桑枝、甘草,活血通絡止痛。并可依據邪氣之偏勝進行加減。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43頁五、辨證論治 4.熱痹 (一)辨證依據:1、主癥:肢體關節(jié)(焮)紅腫灼熱,疼痛猛烈; 2、兼癥:筋脈拘急,甚至痛不可觸,得冷稍舒。多伴發(fā)燒、口渴、煩躁、喜冷惡熱、尿黃等全身不適;3、舌脈:舌紅、苔黃燥或黃膩、脈滑數(shù)(二)辯證分析:風濕熱邪入侵,或風寒濕邪郁而化熱,流注關節(jié)紅腫灼熱;熱壅經絡,氣血不通疼痛猛烈,筋脈拘急,得冷暫緩;濕熱壅盛,正邪交爭,邪欲外出發(fā)燒,煩躁,口渴,尿黃;濕熱壅盛舌紅、苔黃燥或黃膩、脈滑數(shù)。中

22、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44頁五、辨證論治 病機概要:風濕熱邪,痹阻經絡,熱邪偏勝治法:清熱通絡,祛風除濕(清熱解毒通絡, 佐以疏風之品)方藥:白虎加桂枝湯金匱要略 方解: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清熱除煩,養(yǎng)胃生津;桂枝,疏風通絡。 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45頁五、辨證論治 加減:(1) 本方適合用于熱邪偏勝者,若濕熱較勝可選取溫病條辨宣痹湯,方中以防已、蠶砂、苡仁、赤小豆祛風除濕,疏利經絡;連翹、山梔、滑石清熱利濕。發(fā)燒口渴苔黃脈數(shù)甚者(熱勢亢盛),加銀花藤、連翹、黃柏清熱解毒。(2)皮膚出現(xiàn)紅斑者(血熱),加丹皮、生地、地膚子、赤芍涼血熄風。關節(jié)紅腫,疼痛猛烈,入夜尤甚,壯熱煩渴,舌紅少津,脈弦數(shù)

23、者,為熱痹化火傷津,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止痛,可用千金犀角散(犀角、黃連、山梔、升麻、茵陳)加減。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46頁五、辨證論治 五尪痹(一)辨證依據 1主癥:病程長,關節(jié)腫大,僵硬變形,刺痛顯著 2兼癥:疼痛時輕時重,筋脈拘緊,曲伸不利;肌肉痿縮,形瘦肢冷,面色無華;或脊柱僵硬,脊以代頭,尻以代踵; 3舌脈:舌暗紅,有瘀點,脈細澀(二)辯證分析:痰瘀交結,寒濕凝聚關節(jié)腫大,僵硬變形,刺痛; 正虛邪戀疼痛時輕時重;筋損骨腐,關節(jié)變形筋脈拘緊,屈伸不利;肝腎不足,氣血虧虛肌肉痿縮,形瘦肢冷,面色無華;腎督虧虛,脊骨失充脊柱僵硬,脊以代頭,尻以代踵;瘀阻于內舌有瘀點,脈細澀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47頁尪痹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48頁尪痹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49頁(三)治法: 補腎散寒,滌痰化瘀,搜風通絡 (四)方藥: 獨活寄生湯桑寄生、杜仲、牛膝、熟地補益肝腎川芎、當歸、茯苓、白芍、黨參補益氣血獨活、防風、秦艽、細辛、肉桂祛風除濕,散寒止痛中醫(yī)內科學痹癥分析第50頁(五)臨床應用1、常合桃紅飲(類證治裁):桃仁、紅花、威靈仙(當歸、川芎)活血化瘀通絡;2、常結合應用蟲蛇類藥:地鱉蟲、沒藥、全蝎、蜈蚣、白花蛇 祛瘀通絡,搜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